关于我们
主编的话

朱大建


cover_index.jpg上海纪实自去年5月起试刊3期,其丰富的内容,多样化的题材,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已引起一定的社会反响。


从2016年第一期起,上海纪实正式创刊,暂定为季刊。希望读者网友能喜欢阅读上海纪实。


本期共刊登16篇作品。


“弄潮”专栏刊登孙建伟采写的《课堂上的“中英战争”》,写的是上海中小学数学老师应邀来到英国,用上海的“全中式化教学”授课的经历。中式教育纪律严、学业重、作业多,英国学生很不适应,与中国老师冲突频频。经过一次考试证明,中式教育班的学生,考试成绩胜过英式教育班的学生。英国广播公司特地制作一部名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的3小时非虚构电视作品记录了这些冲突。然而,事实就像上海老师杨军所说,中式教育不是纯粹的填鸭式,英国教育不是简单的放羊式,双方应该相互学习改进。文章也介绍了英国顶尖的贵族私立学校,有着比中国教育更严苛的竞争激烈的教学体系,有着层层残酷筛选及高强度训练。这些私立学校学生人数仅占英国学生的7%,却储备了牛津、剑桥每年录取新生的50%。中英教育各有长短板,如何取长补短,在冲撞中融合,是很多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


“在场”专栏刊发两篇文章。章慧敏撰写的《“武疯子”的守护天使——上海强制医疗所纪实》,反映了社会生活中鲜为人知的一群人,他们在照料着一些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肇事闯祸的精神病人——俗称“武疯子”——的生活起居,他们是人民警察,也是救死扶伤的守护天使。对这些心灵错位的精神病人,他们既要照料身体,抚慰心灵,还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作者写出了这些守护天使的仁心爱心善心,写出了守护天使多年如一日的艰辛的奉献,令人感动。


周本清采写的《祖传私宅成了贫困学生宿舍——记“练塘女儿”曹揆美》一文,写出了这位教授、离休干部、慈祥妈妈对教育事业的痴迷,晚年的她,告别老伴,离开子女,不享清福,来到家乡青浦练塘的母校颜安中学,义务当编外教师,还将祖传私宅献出作为贫困学生宿舍,她自己成了这些贫困学生的家长,一干就是十多年。多么让人可敬的“练塘女儿”!


“亲历”专栏刊发3篇作品。《国家公诉人——上海检察机关深入生活札记》,是上海青年女作家孙未深入生活半年后对身边检察官的印象记。检察官薪水不高却责任重大,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维护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及秩序,还必须让每一个司法案件的当事人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及法律的惩恶扬善功能。作品很感性,是通过一个个案子的公诉,来反映检察官的精神面貌。这些案子非常典型,让年轻的作者第一次看到人可以恶到什么程度,可以这么不知廉耻。社会需要信仰坚定睿智称职的检察官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刘通的《古老的生命圣地——羌塘藏羚羊夏季产仔地调查》是一篇环保奇文。作者是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的成员,随国际考察队来到世界上海拔最高、生态最极端独特的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进行专业的藏羚羊调查,与藏羚羊、野牦牛、岩羊、盘羊等稀有濒危动物亲密接触,亲眼目睹了藏羚羊的集体产仔行为。本文是纪实文学又是内容翔实的科研调查报告,配有作者拍摄的大量珍贵照片,值得一读。


薛舒的《扎西德勒,孩子》,写了自己从川西藏区到西藏腹地一路看到的藏族孩子,亚丁挖虫草牧民家的女孩,芒康洗车摊阿妈拉的两个小孙女,金沙江畔举手敬礼的孩子,江孜像“自由的小马驹”般的3个孩子,优美流畅的叙述,饱含作者的一片深情。


“记忆”栏目刊发两篇文章。今年是贾植芳教授百年诞辰。彭小莲写下《书斋外的学者——纪念贾植芳先生百年诞辰》一文,表达她对贾植芳先生的思念。贾先生的一生带有传奇色彩,他没有加入任何政党,却四次坐牢。坐牢的缘由,都是因为不愿意出卖朋友。他解放前坐国民党和日本人的牢,是因为他不肯出卖共产党朋友,解放后被卷入“胡风反革命集团”坐自己人的牢,是因为不肯批判老朋友胡风,他认定胡风作为党员有权利向党中央提出个人看法和意见。他为实践他做人的原则付出了失去自由的沉重代价。这也是今日中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和理由。他在1947年被关入国民党监狱时,亲眼见到共产党员、革命烈士陈子涛受严刑拷打却坚贞不屈。陈子涛在赴刑场前留下一句话:要活得像个人。这句话,一直响彻在贾先生的后半生,成为贾先生人生的坐标。


刘湘如笔下的传奇作家陈登科,同样有传奇性。陈登科1964年出版了反映现实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风雷》,两年之内印数达200万册。陈登科原是文盲,抗战时参加游击队后才开始学文化,从错别字连篇的新闻报道开始写作生涯,一直到写出名作《风雷》。“文革”中《风雷》诬为“全国特等大毒草”,江青还亲口点名陈登科是“大特务”。陈由此被关押了5年多。粉碎“四人帮”后陈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人生晚年又焕发第二春,投入到文学创作和培养文学新人等文学活动之中。


“往事”栏目刊发了两篇文章。


曹致佐的《周恩来与电影人》用倒叙手法,写出了上世纪70年代、60年代、50年代的周恩来与电影人交往的很多感人故事,反映了周总理对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支持,对电影人的勉励,以及勇于承揽政治责任的高风亮节。读后,不由得对周总理更增添敬意。


马尚龙写了《40年前中国艺术团的两个上海艺术家》,闵慧芬二胡《赛马》和朱逢博的女高音读唱《北风吹》的旋律总是在作者心里回响。两位艺术家杰出的艺术一直活在观众心里。


“万象”栏目刊登3篇文章。


赵丽宏和俞丽拿对谈音乐、命运、人生,很有深意。赵丽宏是上海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散文家,获得过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俞丽拿是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她的小提琴独奏《梁祝》闻名中国和世界。两位都是全国政协委员,名字中都有一个“丽”字,寓意着两位文学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痴迷。


竹林已著有十余部长篇小说及近千万字的各种文学作品,长篇小说《生活的路》被誉为开了知青文学之先河。还获得过“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文学奖。她著作等身却没有上过大学。《我的大学梦》写出了竹林内心的隐痛及对未上过大学的遗憾。


容子写的《跨越45年的读书记忆——读世界名著背后的故事》,回忆了上世纪70年代在部队里读《战争与和平》,2015年又在徐汇区图书馆听到著名配音演员曹雷读《战争与和平》的经历,娓娓道来,情真意浓。


“风情”栏目刊登3篇文章。


张蛰的《渐失的乡村》,栩栩如生的灵动笔触,记录的是古黄河滩旁一个村落如此这般的昨天和今天。中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宏大变革,必然触动并“破坏”农耕社会的血脉。离乡的人们,回望亲情是温暖的,撕裂经络是疼痛的,当然惆怅,必须坚强。套用钱钟书先生的句式:乡下的人想要到城里去,城里的人想返乡却已无处可回。家乡早已面目全非渐渐衰落。再无旧时生活贫困但人际亲和生气勃勃的模样。


聂崇彬的《香港老太爷去崇明养老》,记录了88岁的上海出生的香港老太爷,一心一意到崇明岛租房养老的故事。是崇明岛的清新空气,新鲜蔬菜,低廉费用,淳朴民风深深吸引了这位香港老太爷。文章写得诙谐风趣。


袁念琪的《大世界,姓黄姓张还姓孙》,梳理了大世界游乐场创办以来的主要事件和起起落落。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的几十年里,白相大世界一直为上海人所津津乐道。到2017年,大世界就满100周岁了。读读此文,知晓一些大世界的掌故,还是蛮有意思的。

  • 课堂上的“中英战争”——上海数学教育在英国作者:孙建伟
  • “武疯子”的守护天使——上海市强制医疗所纪实作者:章慧敏
  • 祖传私宅成了贫困学生宿舍——记“练塘女儿”曹揆美作者:周本清
  • 国家公诉人——上海检察机关深入生活札记作者:孙未
  • 古老的生命圣地——羌塘藏羚羊夏季产仔地调查作者:刘通
  • 扎西德勒,孩子作者:薛舒
  • 书斋外的学者 ——纪念贾植芳先生百年诞辰作者:彭小莲
  • 传奇作家陈登科作者:刘湘如
  • 周恩来与电影人作者:曹致佐
  • 40年前中国艺术团的两个上海艺术家作者:马尚龙
  • 音乐·命运·人生——一个作家和一个音乐家的对话作者:赵丽宏 俞丽拿
  • 我的大学梦作者:竹林
  • 跨越45年的读书记忆——读世界名著的背后故事作者:容子
  • 渐失的乡村作者:张蛰
  • 香港老太爷去崇明养老作者:[美国] 聂崇彬
  • 大世界,姓黄姓张还姓孙作者:袁念琪
  • 微@电影
  • 微@视觉
  • 微@音迹
  • 微@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