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 . 表达、彰显、传承——聊聊上海京剧票友票房票戏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表达、彰显、传承——聊聊上海京剧票友票房票戏

作者:江妙春 发表时间:2017-03-22 点击数:1472

mmexport1475218890104.jpg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中国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文化保护项目。


有些记忆,年代越久远,往事越清晰。


1955年,中国京剧团艺术家们出访北欧五国,精湛剧目亮相后,丹麦著名戏剧家斯皮教授由衷赞赏:“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完全文明的艺术,假如西方观众看后不甘拜下风的话,那才怪呢!”


瑞典《歌德堡航运报》以《迷惑人的全面的艺术》为题评说京剧:“这种艺术是一种奇迹!不需要任何解释和翻译,每个人都可以看懂并被它弄得神魂颠倒。京剧在我们西方人中必然引起自我批评的深思。”


京剧是一种古老艺术,欣赏它的阶层,有老中青少幼各个方面。一位前辈艺术家这样寄语喜欢它的人们:喜欢京剧,可从中获取诸多艺术养料,提振精神。


“票友”名称来历,至少与京剧有着如影随形的长久相伴,据说少算也有150年历史了。相传清初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放的“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以提振士气和精神,规定不取报酬。以后就把不取报酬的业余演员称为票友。票友演出称票戏。


上海的京剧票友,在全国有半壁江山之称。本文意在记录上海一些活跃的京剧票友票房票戏。


姚恩滇发++(8).jpg


姚恩滇发+++(2).jpg


一、朱炼君——轮椅上的余派声腔


mmexport1475218865636.jpg


著名纪录片导演陈光忠拍摄的纪录片《莫让年华付水流》,曾获1982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


纪录片中,肢残女青年朱炼君自强不息,热爱读书和文学创作的感人镜头,给了人们强烈印象,以致当朱炼君轮椅车行走在马路上,人们会直呼她的名字,亲近友好和善的语气神情里,是对她这位自强不息的年轻人最真挚的褒奖和赞赏,如沐春风的暖意,延续到今。忽忽35个春秋飘去,当年一位有着张海迪般奋斗意识和毅力的女性,居然在上海京剧票房内闪烁身影,让人惊叹称赞不已。


1927656877.jpg


之前从未接触过京剧艺术,只是喜欢歌唱,热爱文学创作的朱炼君,仿佛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仅仅练唱4年,已经为自己和所在的团队赢得殊荣:获过上海市民文化节百佳戏曲奖,个人获得上海市民文化节戏曲(宜川杯)银奖。


在强手如林的上海票界,这,堪称奇迹了。人生真如一串珠珠,若是断了其中一粒,就会改变以后轨迹。


朱炼君8个月大时,发了一场高烧,患上小儿麻痹症。但医生的诊断是感冒,打了针吃了药就让回家。第二天浑身抽搐气若游丝,再送医院已回天无力。在医院接了3天3夜氧气,又进隔离病房治疗了18天才救回小命一条。虽活了下来,但却全身瘫痪。爸爸妈妈在以后的日子里,竭尽全力给她治疗,几乎耗尽家里所有积蓄。到了7岁总算可以坐着小推车去上学了。肢体障碍,无法阻挡朱炼君对知识的追求,她刻苦学习、勤于思考,是人们公认的品学兼优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节目,曾连续7天播讲一个“少年朱炼君的故事”,这在当年没有自媒体情况下,影响巨大是不言而语的。认识她的人都知道,朱炼君被陈光忠的纪录片选中,是因为她写的一部小说《郎财女貌》发表在《青年报》上,这在文学被视作神圣殿堂的八十年代,反响的巨大远非今天可以想象。至今,朱炼君还清晰记得,发稿编辑吴纪椿和已故新闻界前辈忻才良两位老师的亲切嘉勉,那个隆重场面,着实难忘。


用朱炼君原话说,学戏仅四年,之前对京剧几乎什么都不懂,属凑热闹性质,但领略了艺术奥妙,尤其是被师傅领进演唱艺术领域后,就一发不可收,爱戏爱得不知疲倦,京剧成了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每天除与病痛、困难周旋,剩下就是学好唱好京剧。“京剧走进了我的生命中,就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让我与它分开,只要有可能,就会克服一切困难去揣摩、去效仿、去传唱。”那种内心深处滋长、流淌出的快乐愉悦,语言很难形容,那种生命深处迸发出的愉悦,会让朱炼君激动无比、感动良久,身体上的障碍,根本别想阻挡得了对京剧艺术发自肺腑的、矢志不渝的挚爱……


2015年6月3日,群众文化很红火的虹口区曲阳街道,这天举行京剧票房成立13周年庆贺活动。主办者邀请坐轮椅车到场的朱炼君演唱。她报出《战太平》里花云的二黄唱段“头戴着紫金盔齐眉盖顶”,当“顶呢”的“呢”字从她口中唱出,高八度的嘎调把小剧场内所有观众都震住了。随后几百人同时发出阵阵叫好声,先声夺人,一向冷静理智的戏迷票友,被舞台上这位坐轮椅的瘦弱女子征服,几乎个个站立,“再来一个”的叫声此起彼伏,让门口的保安都惊讶不已。朱炼君受到如此欢迎,意味着她的演唱已经被戏迷朋友认可、感动。懂戏的观众是不会轻易让人“再来一个”的,没有一定艺术水准,观众是不会轻易叫好。确实如此,在众人期待和热烈掌声中加唱的《乌盆计》“老丈不必胆怕惊,”听来平平淡淡,要挂味太难了。炼君训练得法,平中见奇,在“抓一把沙土扬灰尘”一句中,使了个恰到好处的高腔,余韵十足,让观众们满意极了,大呼过瘾,掌声就更厉害啦,有人惊呼,这可开了十多年票房活动先河:罕见的喝彩盛况,持续的欢呼激赏,现在只要有人提及,炼君总是难掩激动。


她宛如从一张白纸般的起点出发,学会多出京剧传统戏经典唱段,而且不是单一的唱,举凡整出戏的散板、摇板、流水、快板等,都一一博闻强记,和着文武场面节奏,让唱腔旋律烂熟于心,等到演唱现场展示,则神闲气定地表达。《文昭关》、《乌盆记》、《击鼓骂曹》、《举鼎观画》、《问樵闹府》、《沙桥饯别》、《托兆、碰碑》等传统段戏,是她钟爱擅长的艺术。最近一次去票房活动,一向只唱余派骨子老戏的她,突然改唱一段现代戏“誓把反动派一扫光,”大大出人意料,看来戏路宽阔啊。熟悉她的人说,炼君开窍快,学啥像啥,苦练,不糟蹋艺术,是她常表达的心思,艺术的美好,常使她忘记身体障碍,及由此带来的烦恼和人生艰辛,从艺术中获得抵抗身体障碍的元素,并深深珍惜呵护着,须臾不愿漠视。


说起奇特的学习余派艺术经历,朱炼君感慨说:“2011年10月,在公园京剧角看到一群京剧爱好者在唱京剧,出于好奇,自己饶有兴趣地近前欣赏,被现场京韵氛围感染,于是听他们的建议,回家学了一段老旦戏《钓金龟》“叫张义”,到公园唱了没几次,获得大家的肯定鼓励。也就二十天后,他们就让我参加一场京剧演唱会,当时可把自己吓坏了,心里发毛,冒出了“不能去、不能去出洋相”的念头。那些年长许多的老师见了我这样的胆怯,于是恳切说,票房需要新鲜血液,你唱得不错嘛,应该去试试。面对他们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语气,我鼓起了勇气,不知天高地厚的去了。唱了“叫张义”段子,也获得了一些掌声,现在想想好后怕哎。演出那天,舞台上认识了票房里的琴师薛洪根,下了台,他问我喜不喜欢余派?喜不喜欢老生?我说喜欢。他说你回家学一段余派老生试试,你嗓音条件非常适合唱老生。初入票房,居然受到这么多热情鼓励,这让朱炼君感到了京剧艺术的巨大吸引力。


983934215.jpg


当时公园里的老先生们都在学《空城计》,于是朱炼君受熏染,学了这段西皮慢板“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然后存在手机里。参加票房那天是2011年11月14日,她把录音放给薛老师听,心里还有点惴惴不安,不料薛老师认真听完第一句,就说,你有唱老生的潜质,以后就专心学唱余派老生吧。听到这样的肯定,朱炼君有点喜出望外,自幼喜欢歌唱的天分,不想在中年时的偶然中与京剧结缘、找到了表达、彰显的出处。自从学了《空城计》,余派醇厚飘逸的唱腔就迷住了她,有时晚上做梦都在唱“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呢。没想到学戏刚开了个头就病了一场,生病期间,学了《宿店》“一轮明月照窗下”、《空城计》二六“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等身体恢复后的2013年3月份,薛老师正式开始帮助吊嗓,从基本功入手,一字一句地教唱。头三年他几乎每个礼拜想方设法抽点时间给朱炼君上课。五年来,她一直跟着师傅学戏。虽然薛老师不是名人,琴艺也并不特别出名,但是,他凭着自己对京剧唱腔的理解和情感,无私大度地传授艺术,最让朱炼君铭记。每月一次,薛师傅要带朱炼君去票房唱戏。出行来回,上下出租车都得由师傅把她抱进抱出。有些出租车司机好奇这样出行,是去做毫无功利的学唱京剧的事,真被这对师徒的执著感动。而薛师傅多年一字一腔的教唱传授、不取分文的举止,让知书达理的朱炼君和家人分外感动。老师倾注心力,毫无保留地教,学生充满感恩心,为了不糟蹋艺术,没有别的回报,唯有勤奋学戏,唱出神韵,让师傅宽慰。可喜的是,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同行的夸奖。朱炼君已经很有名气啦,她克服身体障碍,勤奋学戏、术有专攻,出场就有彩头的成果告诉人们,票房是个讲实力、重艺术的群众场所,没两把刷子,路途坎坷艰难,要想走通几乎无任何可能。


前进路上哪有一帆风顺的事?朱炼君出挑了,有名气了,也引起周边人关注、带来一些微妙变化。精彩背后,是超乎常人想像的艰难、孤独和痛苦。学唱过程里,师傅的认真甚至严厉,至今还让朱炼君心怵:不允许得过且过,如有一个字口型不对,练了3个月还是没成效,朱炼君备感压力、有点气馁,一度甚至萌生打退堂鼓念头;旋即那股自小不服输的韧劲,从骨子里爬出来,硬是咬牙坚持8个月,换来师傅的和颜悦色:长足的进步令人可喜,人要靠逼,才有这质的飞跃。有一件说来心酸的往事,让朱炼君至今不忘:那次是个节日,某文化中心唱戏在3楼,中心领导为保证炼君参加活动,安排值班保安师傅为她开启内部电梯。保安中有不理解者纳闷:过年过节的,走这么远路,吃辛吃苦就为了唱这样几段?有人甚至还冷嘲热讽地说起风凉话。炼君虽说有被误解的不爽,但依然笑呵呵,面对别人的冷遇,拿出巧克力、牛肉干,“犒劳”节日里的保安师傅,难听刺耳的话,只当耳边风,心仪的还是魂牵梦绕的京腔神韵。为京剧,自己受点委屈,实在算不得什么。


面对新近几家位于市中心的京剧票房发出的盛情邀请,炼君有点无奈:高度近视,晚上出门活动非常不便。前不久,五里桥文化中心请她登台演唱,早上起来,她就不敢多喝水,实在憋不住渴了,就象征性地润润嘴,咪一小口,因为上个厕所也要人抱上抱下,太难为别人了。去一趟票房,要来回三小时,钟点工阿姨还得和别的人家请假,对她而言,内心非常矛盾:去与不去,是个两难抉择,唱戏等于战斗。苦练,千万不要糟蹋国粹。她时常这样提醒自己。说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朱炼君几乎都讲别人的帮助:学戏过程除了师傅启蒙开导教学之外,沪上票界的老前辈徐守盈、黄小慧、胡申生等也给了朱炼君支持和关爱。发自肺腑的感谢之语,她无法一一道出,因为京剧艺术,让朱炼君精神世界和生活品质极其充实和愉悦。她所倾心练就的余派声腔,很有嚼头,值得关注。轮椅上的余派声腔,会更声名远播,指日可待。


1811277140.jpg


听着腾讯视频里她所放声高歌的一段段精彩余韵,敬意一阵阵涌来。更可喜的是,土豆网、腾讯网等知名媒体,当下已将朱炼君的唱段,列入京剧名段行列,点击量直线上升。朱炼君吟唱得法,此处,只得先祝她百尺杆头,更上层楼。蒲松龄曾说:性痴则志坚,艺精则技绝。古人所言,仿佛是观照后人的先知先见,这里用来,真的有几分确切。


智慧的炼君反感别人过誉,知道艺无止境。况且,坐在轮椅上的唱,本身局限了艺术的施展。她很高兴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如果只有赞美、而无批评,那要好好反思了,那肯定不妙。她要学书法名家周慧珺的毅力意志,走非比寻常之路。


二、《伍子胥》亮相五里桥舞台


mmexport1475218861765.jpg


2016年国庆长假临近,戏友们约定的好日子如急行军脚步,越走越急,悄然抵达9月29日。下午1点半,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一场由雅韵京剧社联合亦社、闵行京剧票友协会共同演出的传统骨子老戏《伍子胥》,牵动众多戏友神经:整整2小时半,舞台上下,丝弦激昂、旋律动人,演员、观众神情关注、愉悦忐忑,多少年的老戏骨、老票友、艺术爱好同道品味并感受这难得一见的奇景:因为,要在短短3个月内拿下这出堪称杨派韵味经典代表之作、让它展示于业务京剧舞台,谈何容易?文武场面乐队人员,虽然出入过天蟾甚或央视演播厅等大场面者不乏其者,但因今天演出非寻常的背景,大家不敢丝毫懈怠。


秋雨稠密,淅淅沥沥,仿佛想阻挡戏友们脚步、给人考验似的。主办方隐隐约约的顾虑,突然一扫而光:龙华东路600号新剧场,远超预计,冒雨前来的戏迷、剧场的七成以上。说他们中的一些人是老戏骨绝对没错,他们对艺术的要求,可以说挑剔到极点,谁要是揣着半瓶子醋贸然上台、想将就着博个“好”字来,基本就是梦想臆念,想也别想,下辈子吧。因为,这些戏迷从前耳濡目染的玩意,全是“角”的范儿,他们有发烧友耳音、考古者眼力,谁拉个山膀、云个身手,没有一番寒彻心骨的历练,稍有不慎,保不定遭来一阵讪笑,贬你没商量。


人们不约而同地念叨起一位叫“陈希曾”的老票友。还在剧场建造过程中,作为五里桥街道居住区域的公民,老陈知名度绝不止于黄浦区,这是文化中心领导、工作人员人所共知的。他腹笥宽阔,懂得实在太多,但凡生旦净丑、九腔十八调,要想难住希曾先生,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大家有心愿,只要新剧场落成,一定要让老陈领衔,请来他志同道合的票友,快快乐乐到新舞台开戏,为社区文化建设鸣锣开道一次。


前年大年初五,一向被戏迷票友认定能戏多、古道热肠为年轻票友说戏指导的陈希曾,(他是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生),突然罹重病离世。送别老陈仪式上,受过他指导的几位票友相约:纪念老师的最好方式,就是完成他未竟的愿望,在家乡舞台上,完整地演一出大戏《伍子胥》全本,告慰师父在天之灵。


mmexport1475218857250.jpg


这设想得到文化中心领导大力支持。9月中旬,得知舞台缺少地毯,文化中心领导允诺,请票友们自行采购,又贴补这次专场演出3000元费用,彩排及正式演出时,所有演出人员盒饭全部由文化中心供应。这在一向自掏腰包、自娱自乐常态化的群体中,不啻赏心悦目的乐事。票友得知喜事摊来,大家乐得合不拢嘴,纷纷交换会意的眼神,好好演,对得起陈老师、对得起中心领导,更应对得起魂牵梦萦多少年的京剧艺术。


《伍子胥》这出戏,大家最痴情杨宝森版本了。剧情说的是战国时期,伍子胥弃楚投吴、历经艰辛、借兵报仇故事。《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涴纱记》、《鱼肠剑》、《刺王僚》等几个剧目可说是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看戏就是看角儿、就是看演员。吴梅贞、丁正阳、余剑强、汪建潮分别扮演伍云这个很吃功夫的男主角,着实叫人体味领略艺术的甘苦和不易。演出这样一出吃功费力的杨派骨子老戏,在上海或全国也是稀罕少有的事,雨虽不断地袭来,挡不住同好者们前来观赏这出耗时三个多月精心排练的剧目。室外已经大雨如注,依然有人兴致勃勃地从远处赶来,最夸张的是,一位资深戏迷在百公里外的乌镇定居,网上获得演出消息,冒雨坐车2小时以上,摸索着找到新剧场。与老友新朋分享着这一剧中伍子胥扮演者之一的丁正阳,是一位资深法官,迷戏多年。梅葆玖先生上海之行、那天与上海票友欢聚光明邨大酒店包房时,丁法官的冲劲让人们羡慕:她善于把握时机,趁着玖爷兴致高昂当口,示意琴师起过门,当场唱起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把剥削根子全拔掉”,也许这段子高音区太多,很少见票友敢唱。那天寒风飕飕,丁法官高亢明亮的吟唱,让一屋人凝神聆听,葆玖先生或许听得开心、受到感染、或许为鼓励晚辈,高兴地站立起来拍着手,说,“唱得好,点赞、点赞,”这时髦的话和真诚的举止,让人好感动啊,但丁法官的好,是当天现场共鸣并认同的,难怪当场喝彩声一片,由衷赞赏,久难平息。想不到正值中年的丁法官,嗜戏非同寻常,不是一般层面的浅尝即止,她为自己起个民国初的票社名称作个人网名,“春阳友会”,大有承传国粹“我不挂帅谁挂帅”气势。小丁担任上海著名老生票房亦社社长,打理着票社宏观细微的诸多事务,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前来切磋交流。”吴梅贞、汪建潮、余剑强等几位,此前或多或少都曾向陈希曾学过这出戏演唱技法身段,待等关键时刻,大家心气拧成一股绳,果然拿下了这个杨派艺术里程碑式的高大上剧目,实现自己多年夙愿。为这场演出,他们都暗暗使劲,分别向上海京剧院女老生杨淼和名票张国权虚心求教。沪上资深的几位老票友楼庄东、胡申生积极传帮带,倾力支持。他们在文武场面托腔保调、推进整个剧情延伸上,下足了功夫,要让杨派艺术气韵傲然屹立于家乡门口新舞台上,瞬间留痕,不留遗憾。他们成功了,谢幕时分不清台上台下,所有演职人员情地欢呼,道喜、留影,然后,意犹未尽地相聚于不远处的老人和大酒店,宛如大过年一样地举杯庆贺,放眼看去,哇,整整坐满了11桌人,老中青少,热气蒸腾的气韵中,全是对国粹艺术的一腔痴情、无限挚爱。


转眼间到了2017年1月12日,五里桥京剧票房举行新年团拜仪式,3月前那个火红场面依然让人津津乐道,还想继续展示学戏心得、交流艺术、以戏会友,在漫漫人生历程中品味感悟京剧艺术带来的惬意、欢欣,仍是不变的主题,不过,升华是自然的,大家更感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说法,绝对不是空穴来风,那是招招见血的真功,半点藏不了虚假。


三、程迷秋韵27春


20160627025136143.jpg

四大名旦合影,前排中为程砚秋


程派唱腔哀怨幽咽婉转,着实迷人感人。俞振飞先生曾这么写程砚秋:记得有一年程先生演《青霜剑》,我配演被人陷害致死的董昌,看到申雪贞被迫改嫁,与瑞儿分别,他含泪强笑,安慰孩子:“待我过了三日,再来接你。”接着一个“哭头”,紧连“扫头”,如三峡啼猿、长空唳雁,真是声泪俱下,惊心动魄。随后在乐声中,上轿而去。程砚秋无愧开宗立派的大师巨星:他的艺术,瞬间留痕,感动得我这个“董昌”,在舞台一侧泪水满颊,几乎呜咽起来。程派唱腔巨大的魅力,显示了歌唱艺术的最高造诣,像荡漾的沦涟、翻滚的波浪,层见迭出、推向高潮……

 

1989年岁末时节,上海皋兰路一个可容纳百把人的茶室,程派艺术的痴迷者们,济济一堂,说不清楚的喜悦、回味,让人忘记时间,都说有回家感觉,于是一致商定,取名“程迷之家,一晃,9000多天过去了,“程迷之家”阵阵程韵,远远近近地传出了声名,惊动了部长、市长以及全国文化领域高层近悦远来......看看,咱程迷圈外人也受感染,要为这个“家”,一诺千金地捧个场哩。


4a1bbc31455520decc172.jpg


瑞金街道文化中心确实火了一把:2015年6月下旬,中国文化部长雒树刚、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等领导视察文化中心时,与京剧程迷之家社长吴品芳亲切握手照片,经网络传出后,反响十分热烈。随即,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厅局长们闻讯,络绎不绝地前往视察、观摩、指导,对一个普通京剧票房持之以恒的坚持,充满好奇、赞赏,不知不觉中对“程迷之家”起了巨大推介作用。


正值周日,圣诞后2天、元旦前4天,听电话那头满是温馨的邀请赞语,让“两旦一馨日子”作开场,主意不坏。离开场尚有两小时,热心的程迷及兄弟票房的一些朋友,或许心切,有的陆续到场,有的则不无好奇,化妆间内拍照,舞台上留影,忽又对着程派大师屏幕造型、舞台彩照若有所思,尊仰神色一览无余;轻盈的调试背景音乐,浓郁的程派声腔,如空谷清溪绕到了人脚底下,怎么也挥之不去。一个多年关注戏曲活动和走向的老戏迷,来到现场,献上了这幅对联:“幽咽婉转、清香自来,没有情怀、不唱程派。”主办方的支持力度,随处可见:场地费免却,演出经费赞助,所有演员、幕后工作人员似乎都卯上了:领导重视、民众欢迎、程派艺术的无穷魅力,尤其张火丁名闻遐迩的程韵传承,让未及开启的庆贺大幕,被人殷殷期待着,持续升温。


许继杜先生花甲之年发起程迷之家创建,满头银丝被舞台聚光灯映照,显得分外醒目,难以抑制的激动,在即兴讲话里处处显现:今天,本当还有梅派名家毕谷云、程派名票姚慕初等到场,因年事高和身体原因,几位前辈来电表示了祝贺,委托自己弟子到场贺喜;追求程派神韵,26年来,我们坚持从源头上追随,取法乎上,唱腔上,追随程砚秋,伴奏上,穆铁芬、周长华、钟世章……我们努力了,还不够,要再持续……化妆间内刚才一幕,许先生试着琴弦,认真严谨对腔的仪态,着实感染周边道友,这,也许是支撑着以许先生为代表的程迷们多年钟情、始终不离不弃,走出一片新天地的动力源泉吧。观众席里,上海票界著名鼓师陈信岳、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喻石生、上海丽雅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桂生、《徐汇报》副刊编辑李翔……等新老朋友,闻悉庆贺演出,陆续到了现场,被吴品芳一出彩唱《贺后骂殿》的剧情,牢牢吸引住:程腔独具一格的唱深深打动人心,令人回味无穷:“老王爷为江山足踢拳打,老王爷为江山奔走天涯,为江山十八载何曾卸甲,才打成锦江山一统中华”。程砚秋继承王瑶卿这出戏,他们善于从前辈艺术养料里汲取灵性、不断翻新提炼,终让冷戏变成程派经典名剧,为人所称赞。86岁的许先生博闻强记,优雅的托腔轻松自如、丝丝入扣,让现场观众如痴如醉地欣赏了程派艺术的妙韵。早就带着鲜花及花篮的热情戏迷,不失时机地簇拥而上,把许先生和吴品芳团团围住,献上了因岁月时光堆积而产生的那一份敬意,非常由衷而且真诚。


几天后的元月3日,许继杜先生身罹重症,被送往医院急诊,人们惊讶当日演出竟无任何预兆,许老舞台上熠熠生辉的挥弓姿势竟然是生命的绝唱:3月19日,戏友中有人闻讯老人不幸辞世,有的失声痛哭,惋惜弘扬程派艺术的艰巨路途上,少了一位全身心投入、无私奉献的好好先生。2011年出版的《中国京胡与琴师》一书第148页、232页上这样记载许继杜:60岁时,觉得喜爱唱程派的票友不少,苦于没有京胡伴奏,于是就组织了“程迷之家”,逐步聚拢起了一个“程迷”大家庭,当了20年的社长,无偿地为广大的程迷伴奏,程迷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新艳秋、赵荣琛、王吟秋、李蔷华、李文敏、钟荣等程派名家都前来指导,与票友同乐。程砚秋的二公子程永江经常光临指教。可见影响的持久和绵长。


经典不会落幕:“没有情怀不唱程派”句子,是对“程迷之家”奇迹源于平凡、惊动共和国文化部长等全国文化厅局长们前来视察、推介的最好诠释,这一罕见奇观,不知还会再现么?


四、排坛宿将沈富麟迷上京剧


mmexport1475218869959.jpg


第17、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隆重开幕的当口,地处北海路的上海茉莉花剧场,两度响起“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旋律,这是曾经一个年代,叫人无法忘记的声腔。当身材高挑、雄健勇武的体育组合登上舞台时,引来不少好奇、关注的目光。如果把国际艺术节比做黄果树瀑布、长江黄河,那么,这个茉莉花公益活动,是瀑布旁一滴水珠,江河边一条小溪,也说得过去。


排坛宿将沈富麟迷上京剧,引来周边人关注。经琴师吕倚帆等人的训练熏染,人们听到体坛名将时不时哼上一段马派名段《淮河营》,或李少春、杜近芳合演《白毛女》”扎红头绳”唱: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无钱难买来,红头绳扯上正二尺,来、来、来,爹给你扎起来。哈哈哈哈”通常情况下,与沈指导对唱的,准时他的妻子杨申申,一位当年的游泳健将,如今夫妻双双迷上京剧,程度各有千秋。文体一家,真是难解难分:沈指导当年拼搏排坛,在北京工作十多年,他谦逊说自己五音不全,京剧的咬字、行腔、旋律很难,但越难越有挑战,每当听到熟悉的旋律,就涌来亲切感,准备用当年的体育拼搏精神,学好每个自己喜欢的唱段。茉莉花剧场首演,当时他正率领上海青运会征战福州,分身无术,繁忙赛事间歇,不忘京韵情结,向上海艺术伙伴“请假”,期待来年再登茉莉花舞台,共襄盛况。果然诺言兑现。


沈富麟、平杰、张国强等几位体育、文化界艺术爱好者,是这个18棵青松组合团队引领者。平杰,上海体育学院副院长、中国轻量级拳击冠军邹市民的博士生导师;张国强,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曾共同的体育生涯,使“文体不分家”有了新内涵。青松赞是现代京剧《沙家浜》经典唱段。亦戏亦歌,出自当代名作家汪曾祺手笔。海浪般的排比句,道出了青松品格和特性,与奋勇驰骋常态化的体育健儿心气非常吻合。登台茉莉化剧场日子越来越近。队友中有人调侃:我们从小住在距沙家浜约百公里外的嘉定,人间烟火把我们养大,听到这曲子,心里就涌起少年时光的回忆。排练时间有限,东方绿洲运动员之家等地方离市区遥远,只能用零星时间强记戏词,聚唱时反复训练,为的是台上不洒汤、不漏水。“烈日喷焰晒不死、严寒冰雪郁郁葱葱,逢灾受难经磨历劫,伤痕累累斑迹重重,更显得枝如铁杆如铜,蓬勃旺盛倔强峥嵘,崇高品德人称颂......”我们的体育健儿不忘初心,铁心要为公益文化做好事,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们在沈富麟、平杰、张国强、顾红、周萍等体育达人无声感召下行动了。


2016年农历公历同一天都是16、周日,茉莉花剧场来了上海最强健的文体组合“青松会”!“戏苑新风”4句话撩人:推出新人、创新形式、培养新苗、展示新貌。去年沈指导自青运会现场发来“文体不分家”贺信余音还在,今天,由他领衔的文体团队,早早到了现场。当“暴风雨来啦......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响起,整个剧场再次掌声热烈,这是对昔日体坛健儿最好褒奖,观众席内,居然有102岁超级戏迷董老太太来看侄女凌琳的“红娘”彩唱,兴头旺得不得了,哪像百岁老人?才5岁的小戏迷冰冰和阳光、四面八方围拢而来的戏迷们坐满了剧场,期待精彩再度。短短3次排练,很少接触艺术的伙伴们豁出去了,他们昔日摘金夺银、敢拼敢冲的勇气和力量,再度驰骋于与体育大相径庭领域,华丽绽放“那青松:烈日喷焰晒不死、严寒冰雪郁郁葱葱,逢灾受难经磨历劫,伤痕累累斑迹重重,更显得枝如铁杆如铜,蓬勃旺盛屈强峥嵘,崇高品德人称颂......”何其励志、何等昂扬!暴风雨般的掌声,再度让茉莉花剧场沸腾、余音绕梁。


眼下,一个名称为“富韵票房”的京剧社团,每周五借座上海市工人文化宫5楼开展清唱活动,吸引着爱好者们同乐同欢、传承着古韵新腔,体育组合的元素在中间占有很大比重。祝福他们……


五、曹祖恩与《京剧字韵简介》


mmexport1475218874264.jpg


同济大学百年庆典前几天,曾意外收到两册资料《京剧字韵简介》、《京剧曲谱本》。扉页上,“先生方家指正 北京樱花京剧联谊社曹祖恩敬赠”的字迹,工整流畅。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航天建筑设计院院长、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曹祖恩先生,1957年调北京从事航天系统工程建设达40年之久。荣获过“全国优秀勘察设计院院长”、“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这本16开本、厚近200页的字韵简介资料,先生谦称是自娱之作、赠友之品,全书共分八章,除第七章中的第二节“京剧韵白调值的形象符号”系其本人构思外,其他章节内容均系根据有关专家的著作进行整理编写,故称自娱整编之作,连同其以往曾整理记谱过的京剧曲谱中选择部分编成“京剧曲谱集”一并赠送戏友们参阅。


不知何种情绪使然,捧着《京剧字韵简介》,“文理相通”、“严谨科学”的感觉,不时闪过心头。1955年,曹先生在同济大学礼堂演出《文昭关》,其扮演的伍子胥,形神兼备;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焦点访谈》、《戏曲人生》等栏目,曹先生轻松自如的镜头,让人感受到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2003年春,在央视《戏中有戏》节目里,曹老右手搭在名净尚长荣肩胛的彩照,悠闲自信。2002年秋,同济学友“入学五十载”聚会,他的同班同龄同学、原上海市人大主任陈铁迪谦逊地站在边侧,五人中,曹先生直立中间,神闲气定……


曹祖恩先生与我挚友、上海中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立是好朋友。5月11日,出差重庆的余董手机里告诉我,明天有个快递请收一下。次日收看两册装桢精美的京韵读本及曲谱,心中感谢不已。5月19日,得悉曹先生专程自京抵沪,下午将到同济大学参加京剧活动,我萌动了当面谢过曹老的心思,于是相约余立,同济南大楼见。是日,还没到校园,远远看去,百年同济庆典的气球、标语,蒸腾在蓝天白云间,马路两旁,时尚创意的庆贺词连同动漫画,把同济人欢快心情渲染得很是到位。上海业余京剧圈有个潜规则:没有受到邀请自己去看票戏的戏友,人称“戏君”(非细菌)。一般人都讨厌戏君,为表达谢意兼与好友叙旧,顾不得被人厌烦啦,厚着脸皮踏进同济。其时,守时的余董已先我而到。在129阶梯教室外侧,余董领着径直走到曹先生跟前,未及长辈开口,已经难抑激动,握着老人家的手,谢不绝口。一张朵云轩纸质卡片上,恭恭敬敬地写了“言为心声体为本、健康相伴曹祖恩 深谢先生赠书之举,再续新缘有日”。此刻,惟有双手呈上,非如此不足以显示敬意。匆忙的余董马上要去苏州,我们约定三天后再聚。由许锦文先生主持的庆贺同济百年京剧清唱会上,真正与同济关联的业余京剧爱好者屈指可数。轮到祖恩先生上场,几句激情自信的话十分感人,不愧为学者型领导干部出生的戏友。他为同济校友张继凯演唱的《骂王朗》伴奏,胡琴音色听来疏密得当,旋律拿捏稳准,真是有点嚼头;令人惊奇的是,曹先生与沪上著名的京剧票友王之颖、金派名净王玉田同唱《二进宫》时,曹的杨派韵味照样让人吃惊。这是一位学业事业有成、挚爱京剧艺术讲究质量、品位高端的长者呵。


那晚,曹先生即将返回北京,我们在徐家汇梅园村包房为先生饯行,这是一段美妙时光:友君孙颖带来新买的京胡,共同为缘聚举杯。于是,《洪羊洞》全本、《失空斩》整出、《桑园寄子》带念白......包房外不时有好奇的面孔闪过。我和曹先生你拉我唱、你唱我拉,大大过了一把戏瘾。远赏近听,祖恩先生确实于京剧字韵有非同一般研究和学习心得:十三辙、上口字、尖团字、虚字及杨派老生特有的韵白调值形象符号,其书中有翔实个性化的记载和描述,岂止研究,更在实践中融会贯通,这是曹先生高明之处。因了百年同济校庆美好时光,得以和先生结缘。但愿缘不断,这是真期盼。


六、 琴师朱叔良二三事


mmexport1475218886176.jpg


上海九江路山西北路口,曾有过一家“戏迷餐厅”,单开间门面,装潢不起眼,有点北方小镇上小酒馆样式。餐厅老板是沪上京剧著名琴师朱叔良。他是上海国际票房当家琴师,曾为京剧演员王正屏、汪正华、马少良、夏慧华、宋长荣、言兴朋、孙爱珍、吴江燕等操过琴,也曾为电影、戏曲演员舒适、程之、杨华生、陈卫伯伴奏过,并且随黄正勤、孙花满、邓宛霞等经常去外地巡回演出。当年唱越剧的言一青(言兴朋),明里唱越剧,暗里钻研京剧。他是言菊朋后代,深受家庭熏陶,有京剧底子。在这期间,朱叔良经常为他吊嗓。二人有约在先,他俩在秘密中进行,谁也不得泄露天机。经过一段时间的操练之后,言一青意欲登台亮相。这时恰逢黄浦区少年宫落成典礼,组织一台义演晚会,言一青粉墨登场,演唱了《三娘教子》、《让徐州》两折,由朱叔良操琴。这事不知怎么被一青的父亲言少朋知晓,他正在住院,瞒着医生来看儿子演出,对儿子的艺术水平很感满意,心中暗自喜欢。言兴朋的演出,是他以后由“越”转“京”的良好开端。从此他俩结下了深厚友谊。言兴朋至今忘不了这位真性情的挚友。有时也到餐厅小坐,共叙旧情。


早就听到过朱叔良大名,一直无缘拜识。手机盛行起的那年,刚巧在江西路的一家商店买好手机,不料却被坑了一下。那天,经过叔良先生九江路“戏迷餐厅”,就去坐坐。经朋友斡旋,那家害人商店得不偿失,被法院以退一赔一作了处罚,这天我们拿着退赔到的钱,在“戏迷餐厅”一聚,我那朋友居功心切,喝酒猛了一点,把叔良餐厅的小包房吐得污秽一地,我也十分尴尬。没想叔良先生十分大度地摆着手,“没事没事”地宽慰起当事人。这天,餐厅上下包房和堂上坐满了食客,有几位喝红了脸,口中不停地叫着“好!好!”拉京胡的是这位名闻遐迩的琴师叔良,是位脸膛瘦削的汉子,大概堂内闷热、狭小缘故,或是京剧旋律优美、激情洋溢所致,此刻他的额角上沁出了细汗,两颊泛起红晕,一曲刚罢,又一位顾客或许受环境感染,试着举起了手,示意要唱上一段,请琴师为他代劳伴奏。听口音,他是位外地人,半百开外年纪,浓眉大眼,一脸络腮胡子。只见琴师用手绢揩了揩汗,调整了片刻琴弦,旋即拉起了西皮导板打头的过门,嗯,是《铡美案》“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哇……”这一声高亢、浑厚的的声调,几乎将屋子震抖了,连门外的过路人都忍不住驻足、停步叫起好来。紧接着,又有素不相识的同好京剧的食客纷纷停下筷子,加入到边唱边吃,以戏助兴行列中来,有人唱《甘露寺》,有人吟《春秋配》,也有人来段《钓金龟》……一时间让戏迷餐厅成了九江路上一道人文盛景,一时无双呵。


朱叔良是绍兴人,时不时的上海话里掺有绍兴口音。他是怎么与京剧结的缘,怎么会热心操琴、传受琴艺的呢?他说,自己出身在一个职员家庭,父亲朱瑞轩,是上海国际金笔公司的创史人之一,是个京剧知音。因受家庭影响,朱叔良自幼酷爱京剧,经常出入大新游乐场京剧剧场。中学毕业后曾投考上海戏曲学校,由于家庭出身“软档”而落榜,经人介绍进了江苏南通京剧团拉京胡。“史无前例”开始不久,他返沪被临时安排在国毛十七厂染绒线。1983年经俞振飞介绍到上海戏校音乐教研组兼课教京胡。这真是命运给他的报偿:当年考不取的地方20年后竟然来此当教师,而且业余票友琴师教起专业学生!1988年10月5日他开起这爿戏迷小餐厅。然而,经营餐馆终非他志向,传艺、课徒、弘扬京剧才是他最爱、最惬意、最乐惠的事项!割不断的琴弦之声,与前来就餐的食客,有着太多的牵连:步入小餐馆,有意也好无意也罢,想听、想唱,想过把戏瘾,随时欢迎您到,与客人交流的是京剧,客人会唱,老板就拉,客人想听,他就京胡独奏;哪怕一天忙得腰酸背疼,京剧一拉,顿觉舒畅自如。在他餐馆菜谱上,京韵文化的渗透,也不待言:举凡馆内菜肴,均用剧名命名,蛮噱的:如“红楼二尤——茄汁鱿鱼目鱼”、“一捧雪——芙蓉鸡片”、“审头刺汤——鱼头笋片汤”等17种,作为尝试,目的就是为了普及京剧,过过戏瘾。他还常常开玩笑,把京剧比作“4号海洛因”,千万别沾上,人要上了瘾,可就难以割舍了。话说得绝对了一些,也没见几人能够反驳他。


自幼就酷爱京剧艺术的朱叔良,曾从老艺人王清尘学老生戏,打下了扎实的声腔艺术基础,后改操琴,十八岁时就为京剧名旦陈桂兰伴奏。他聪明好学,钻劲足、勇于实践。经多年刻苦钻研,技艺突飞猛进。他胡琴手音响亮,指法灵活,运弓有力,音色厚实、饱满。不仅名扬业余京剧舞台,也深得专业名演员、乐队琴师的好评。1981年拜著名琴师沈雁西为师后,琴艺得以升华。先后为著名演员纪玉良、王正屏、蒋慕萍、沈小梅、李家载、吴江燕等伴奏或吊嗓。值得一提的是,朱叔良多才多艺,不仅对杨宝森杨派声腔和杨派胡琴深有研究,擅拉杨派戏,而且为青衣、花脸、老旦伴奏也都十分出色;为老生、花脸的伴奏,气势大度,节奏强烈。如在《文昭关》快三眼中,短弓快拉,流畅明快,丝丝入扣,如疾风骤雨;拉青衣戏,长弓托腔,柔和圆润,熨贴稳当,优美和谐。他拉琴十分注意唱腔内容和演员嗓音,托腔严谨,讲究尺寸、垫头、气口,不单纯卖弄技巧,使歌唱者顺当舒服,做到音中有情,胡琴起到烘云托月作用。如他在月琴高手梁健合作下,为当年著名杨派坤生刘佩君的《坐宫》操琴,就是至今令戏迷、票友及许多专业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可说是琴音绕梁经年未衰!此外,他还对乐理有一定研究,尝试过为文化馆京剧小戏《陈毅测字》、新编历史戏《戚继光上任》、现代戏《夜闯虎口镇》等剧的唱腔作曲,深得好评。手头这份泛黄陈旧了的戏单,因为年代远久缘故,透出的古意,倒是很吸引笔者眼光:上海京剧团、淮南市京剧团联合演出,上海京剧团主要演员:全国著名俞派小生,电影《尤三姐》中柳湘莲扮演者:黄正勤;京剧界新闻人物,著名新秀,张君秋、李玉茹的女弟子:孙爱珍;“金嗓新星”高派老生,沈金波的得意弟子:蒋茂洲;文武丑角艾世菊、刘斌昆的大弟子:李正元;著名琴师沈雁西(梅兰芳的琴师)的得意高足:朱叔良。把一位业余票友琴师放到与演员平起平坐位置的节目单十分鲜见。


就在1988年元月上海京剧界举办的第十期“京昆艺术讲座安排表”上,朱叔良名字与密匝匝的京剧艺术家排在一起:第一讲:10月25日“京昆艺术在国外”,马博敏、顾兆琳;第二讲:11月1日“京剧旦角表演艺术,李丽芳;第三讲:11月15日“张(翼鹏)派武生介绍,张翼鹏或周少麟。在示范、辅导活动中,继当年刚刚展露头角的青年演员电视大赛获奖者言兴朋、关怀(栋天)庆功大会后,即有专列出的活动项目,全称是:朱叔良京胡介绍演奏会。


与叔良结缘,应了一句老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他的急公好义,胡琴艺术,使人钦敬有加。听友人说起这样一件事,加深了印象: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1983年,原上海京剧院吴石坚院长的女儿吴江燕要去南通京剧院下乡锻炼实践演出,结束后回南通市汇报演出。不知什么原因,她的琴师突然称病不为吴江燕操琴了。当时海报贴出、票已售謦,没有琴师宛如釜底抽薪啊!吴石坚眼看爱女演出受阻、爱女心切,于是赶忙于情急之际,与叔良联系。急人所难的他,立即与上海京剧院的栗培民及月琴师龚欣连夜乘船赴南通。大清早到达,晚上就要上台,演的是全本《玉堂春》,天天双出,次日《贵妃醉酒》。因为救场心切及多种事务的缠绕,他们居然没有提起现在所说的“公事”——劳务报酬问题,一心一意对腔,确保舞台上绝不洒汤漏水。对此,满心感激的吴江燕顾了舞台“戏比天大”一头,忘了鞍前马后劳累困顿的叔良一行的报酬。事后,据悉老院长听说女儿这边竟然忽视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很是恼火和不安,责怪女儿为何不与叔良“谈公事?”江燕对此只怪自己急得火烧眉毛,把重要的事忘记了。另一件事也与此相仿:叔良自我调侃“老当救火队员”。也在1983年,姜派小生演员黄正勤“走穴”去河北保定演出。该团老生挑大梁,系著名演员李光徒弟,很出色,但当家花旦在去江苏宿迁演出途中突然病倒。紧急中,黄正勤急电自己女儿黄小秋并邀请叔良乘长途汽车前往救场,历时11个小时,直到傍晚才到达演出地点。只见宿迁人民剧场门口竖着的广告牌醒目地书写道:特邀黄桂秋嫡传、孙女黄小秋;黄派京胡圣手朱叔良莅临演出。


七、 关于京胡的两封书信


杨育仁摄++(1).JPG


在上海票界,楼庄东收藏并研究京胡艺术,知道者不乏其人。


《新民晚报》曾公布过,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2010年度资助项目名单,上海远东出版社申报的书目《中国京胡与琴师》,获上海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


2010年底,《中国京胡与琴师》一书可谓先声夺人,仅半年不到,就销售告罄。51万字的这部著作,获得全国京剧艺术界四十多位艺术家热情题词。梅葆玖、尚长荣分别题写的“声震琴界 律动梨园”、“京胡伴国粹 竹琴奏华章”贺词,格外引人注目;专家学者则纷纷祝贺这部作品,是填补京剧研究领域重大空白的一部力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京剧百科全书》中,把这部图书明确定性为京剧研究资料。


2010年5月21日,楼庄东以京胡琴票和收藏家双重身份,在北京出席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举办的京剧艺术论坛暨《琴韵-----京胡艺术论文集》首发式及理事会。他的一篇关于京胡起源的论文被收入集子,同时还当选为首都京胡艺术理事会理事。成书进程中,他历经磨难: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病险些使出书计划夭折。诚如著名老报人秦绿枝先生所说,世界上的成功事,都是有心人所为。楼先生大作畅销一空当年,新民晚报夜光杯刊出的《有志者》一文,就是长辈对晚辈的莫大鼓励。还有消息传来,首都京胡艺术理事会在这本书面世不久,当即为每位理事成员人手赠送一册,共计200册左右。还有消息说,一向喜欢京剧艺术的老首长朱镕基同志,也请工作人员购买了2本书。


时间转眼到了 2016年7月11日,楼庄东先生忽然发来一个微信图文,朦朦胧胧是关于《中国京剧百科全书》收录胡琴一书消息。显然,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我们刚刚得悉:2011年6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就已将上述所说图书收进了《中国京剧百科全书》,京剧学者翁思再先生因北京之行,查阅资料中偶尔发现才正式告知本文作者的。


不知什么心绪驱使,我提笔写就了这种款式的信:薄薄宣纸3页,竖写方式老派,语气半文不白,不乏心意一片。原文如下:


上海远东出版社领导:您好!


冒昧给您来信,感谢贵社于2011年初出版的《中国京胡与琴师》一书,当年上海媒体曾有报道,该书获文化资助项目的讯息。7月11日,北京友君告之,此书还在出版当年的6月被中国京剧百科全书收录,明确此书定位是京剧研究资料,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虽说消息姗姗迟来,聊胜于无,值得关注关心。作为此书的一个追随之人、多年艺术爱好者,我感谢贵社新老领导及我的松散型朋友,亦是贵社资深编辑黄政一先生,他的奉献精神、市场意识以及编辑业务的精湛娴熟和一流人品。感谢之语难表,只希望贵社能有更多图书能够被民众欢迎品鉴、进而被收藏录入类似百科全书、辞书......等出版物中,穿越时空,成为不谢幕的经典,令人回味。如有可能,衷心建议领导择时传递民众源自肺腑的表扬之声,期待您更多大手笔,力推好作品面世。


上海市人社局江妙春 七月廿日


决计想不到,半年后的新年正月初七,头天上班,局长们拜年脚步声刚消失,门卫室送来一信,还是挂号的,难道是回复?拆信看去,果然!全文在下:


尊敬的江先生:


首先诚挚感谢您对远东社图书出版工作的支持和帮助。收到您7月来信,因忙于社里的编辑出版业务和出版改革事物,未能及时给您回复,深表歉意。您可能知道,远东社和学林社、格致社、书店社将整体融入上海人民出版社,在整体融合过程中,有很多方面的事物需要协调处理,其中也会有很多涉及到劳动人事等方面的事物,希望能得到您和人社局相关部门领导的支持和指导。


由于我是2013年调来远东社做社长的,对您来信中提到的《中国京胡与琴师》不了解。找到这部书后,觉得这是一部受到读者欢迎的好书,没想到是您策划并担任特约编辑的!诚挚感谢您为这部书的策划、组稿、编辑、出版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这部书出版后能被《中国京剧百科全书》确定为京剧研究资料,表明其出版意义和研究价值获得了权威认定,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


谢谢您对黄政一同志工作的肯定和鼓励。黄政一是远东社的资深编辑,多年来组织出版了很多好书,谢谢您对他和远东社的鼓励和支持。我们一定会在出版改革的大潮中,继续坚持学术和价值的追求,多出好书,多出受到读者和权威机构认可的好书,以答谢您和各界读者的支持与鼓励。欢迎您得空时来远东社做客,一起探讨编辑出版像《中国京胡与琴师》这样的图书,希望仍能继续得到您的支持和帮助。


值此鸡年即将到来之际,谨代表远东社全体员工向您祝贺新年,祝愿您鸡年吉祥,万事如意,合家欢乐!


徐忠良 拜上 2017年1月24日


世界上,有多种类型的书信往来,而这种纯属文化艺术类的、且用纸质挂号传递的,现在有,恐怕不是很多了。与此同时,一个关于京胡的故事,在悄然发酵:


2017年2月15日,下午3点,国家大剧院,众戏友翘首盼望的胡琴展览隆重开幕,历时一月。“珍琴流芳——传世京胡撷萃”,这一精心策划布置的展览,在寸土如金的国家文化单位,辟出专门场地,首次为个人举办京胡展提供便捷,是一件罕见的事。届时,68把隽刻着生命与艺术年轮的老京胡将在国家大剧院隆重登场,缘何选择这个数字,其中必有玄机吧。楼庄东如同闻讯自己的书被录入百科全书一样,依然那样淡定从容,只是对天南地北、闻讯而动的朋友着样支持和鼓励,甚为感动:上海京剧票友中,已经有20多位朋友,深深被楼先生多年的艺术追求感染、震撼,他们相约,于开幕式前3天,结伴为开幕式站队,摇旗呐喊。谢润昌、朱璟、王月明、钦文琪、俞德邻……京剧名家杨少彭、梨花颂乐曲的音乐作曲杨乃林等,都表示要出席开幕仪式;京剧艺术家李光、京胡演奏家燕守平、央视戏曲频道导演刘连伦、央视编导李纯博……等关注京胡展览的文艺圈人士,都饶有兴味地表示将亲眼目睹民间有志者弘扬艺术的壮举。面对这样一种令人兴奋的局面,以这样一种方式再表示由衷敬仰、追随心绪吧。应楼庄东先生约请,清晨起身、沐浴焚香,倾注心力写下以下句子,为和平时期的文化英雄壮行:


声震琴界性痴志坚 律动梨园艺精技绝 音撼琴坛弦扣乐海 落款是:以此见证上海京剧艺术之有心人楼庄东先生珍琴流芳京胡艺术国家大剧院展览盛况梅葆玖先生尝题词云“声震琴界律动梨园”经典不会落幕奇迹源于平凡吾感念岁月无垠友情永驻丁酉正月初九上海江中学人敬贺此行北国之展成功。


壮哉,申城热爱京剧艺术的有心人。


姚恩滇发++(3).jpg


摄影:邵企群 姚恩滇 杨育仁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