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 巴金永生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巴金永生

作者:李伦新 发表时间:2017-03-24 点击数:147

01090700311.jpg


编者注:此文选自老作家、上海文联原党组书记李伦新的尚未出版的新著《我和上海文艺界》(暂名)。


我自以为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年青单纯时如饥似渴读小说,继而学习写作。读巴金先生的小说《家》《春》《秋》,虽然并不能很好理解作品的深意,好似囫囵吞枣,但已经很敬重这位作家。到文联工作以后,首先要做的是拜访文艺家听取意见建议,首批拜访的就有巴金、朱屺嶦、柯灵、张瑞芳等老文艺家。


初次拜访巴老,他的平易近人、谦和礼让,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尤其使我感动的是,巴老亲笔签名赠我他的大作,令我有如获至宝之感!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作家,坚持一定要送我到门口,才握手告别。


此后,我和我的同事,逢年过节或巴老生日等,都会登门拜访,渐渐的熟悉了,交谈多了,也就随便了。印象特深的是,有次我们登门拜访,巴老笑脸相迎,互致问候后,我向巴老报告:文联打算开展文化扶贫活动,去甘肃省会宁县,和那里的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向他们带去上海作家捐赠的图书……巴老对我们的文化扶贫活动表示热情支持,欣然在自己的作品上签了名,递交给我时,笑容满面地连声说:这是好事、好事!


巴老九二华诞到来之际,我们手捧着插九十二朵玫瑰的花篮,走进了华东医院他的病房。初冬的阳光透过窗户,映照着一束束祝寿的鲜花,临窗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今天显得特别精神,神情、气色都不错。他高兴地握着我的手说,我现在吃饭、睡觉都还可以,喜欢吃些味道浓的菜,不沾牙的点心……


IMG.jpg


在随意交谈中,巴老的女儿李小林同志告诉我们,巴老近日就《巴金译文全集》所写文章的情况及发表的过程,作了一些回忆。老人认真听着,不时插话,说自己握笔时,手有些颤抖,“这手不大听话了!”巴老是以那不改的四川乡音,说着,笑着。我于是建议:是否让巴老“口授”,让别人记录?巴老说:往后可能会这样,现在自己动动手好。巴老说的话,乡音重,别人不大好懂。谈到这里,李小林同志讲到,中秋节,巴老和远在北京的曹禺老通电话,互致问候的时候,巴老以浓浓的四川乡音说到“我们共同拥有一个月亮”时,由于曹禺老听力欠佳,用了助听器,听成了“我们共吃一个月饼”了……

说到这里,大家都笑了起来,巴老笑得是那样舒心畅怀。


巴老的笑容,深深地刻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巴老的笑意,强烈地感动了我的心灵。


这位九二高龄的文坛名家的笑,令人欣喜地看到:老人的身体状况确实不错。去年,因脊椎骨折住院治疗。巴老说,去年痛得不得了,在医院过的91岁生日。今年生日,虽然也是在医院度过,但骨折部分已全都痊愈,他自己也没有什么异样感觉。现在只是因为气管炎,有些咳嗽、多痰。


我们都由衷地祝福巴老健康长寿。


这位九二高龄的文学名家的笑,使人们感受到:老一辈文艺家之间深厚的友情,两位老人虽相距千里,但彼此的心是贴近的。记得不久前,我赴京开会期间,前往北京医院看望曹禺老时,他就一再表达了对包括巴老在内的上海文艺界朋友的问候。中秋节两位老人通话的情景,简直就是一幅精美的画,一首动人的诗,正是:绵绵情谊一线传,“月亮”“月饼”成美谈。


这位九二高龄的文坛名家的笑,更使人们感受到,我们的党和政府以及群众团体、社会各界,对巴老这样的知识分子的敬重和爱戴,以及尊老敬贤的社会风尚,已经在发扬之中……


是的,巴老的笑是意味深长的,它蕴含的显然不仅仅如上所述,而是还有许多许多……


然而,病魔将巴老折磨得起不了床、岀不了医院,似乎预示着先生的人生旅程,已经走到将近终点的时候了!  

    

我不定期地常去看望巴老,每次他都让我坐到床边,都要握住我的手,和我随意交谈,使我受到教益。


这期间,我接到许锦根打来的越洋电话,说他从报上看到,记者采访因病住进华东医院的巴金先生时,问巴老现在最想见到的人是谁?巴金先生当即就说:是李伦新……


我问许锦根:你看到的是哪张报纸?


他答:是文汇读书周报……


我前去看望巴老,见先生躺在病床上,微笑着向我招招手,让我坐到了他的身边,握着我的手说:身不由己啊!


我安慰先生说:既来之、则安之,过些日子会好起来的!先生微微点头,笑道,但愿如此……


领导们对巴金先生患病住院都非常重视,先后前来探望。


先生的女儿李小林同志,总是守护在病床边,悉心照料。


市文联和华东医院可谓仅一路之隔,我和我的同事都敬仰巴老,但必须在统一安排之下,依次代表大家前去看望。有一次,我来到巴老病床前,和先生聊天时,讲到医院的伙食,先生皱起了眉头说:没味,吃不惯……


我了解到先生每餐进食不多,对医院为病人送到病房的伙食,显然是不合他的口味,每餐剩下的饭菜量都很多,这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这次,我想和巴老商量这个吃饭问题。文联所属的文艺宾馆,就在华东医院对面,只隔一条马路,很近。宾馆的厨房,完全可以为巴老做合口味的菜,送到病房也很方便。当我来到医院,和巴老讲起这件亊,他欣然说好,女儿小林也很赞同。


IMG_0001.jpg


我们文联、文艺宾馆的有关同志,开会商量,具体落实。文艺宾馆经理杜力宁同志对此事非常重视,表示一定努力做好这件事情!

第一次送川菜到巴老病房以后,杜力宁经理第一时间来汇报了做菜、送菜的详细情况,应该说是很重视并认真对待的。


我随后来到华东医院,一走进病房,躺在病床上的巴老,就面含微笑向我点头招呼,我照例坐到床边,和他握手,向他问好,同他交谈,他今天显然比以前开心多了,主动告诉我说:川菜合口味,很好吃,我就比平时多吃了一点……


我和小林同志也都分享了巴老的满意和开心!


记不清过了多久,我又坐在了巴老的病床边,无拘无束地说着话。突然间,巴老好像想起了什么,向女儿问道:“小林,我吃文联送来的菜,钱都付了没有?”


我和小林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都不免有些愣怔。我们既不能在巴老面前讲假话,这是他最可恶、最反对的!又不好同他打哈哈,这也是他不允许的!我和小林几乎会意地点了点头,微笑着说了大意如下的话:


“您放心,我们会结算清楚、照付菜钱的!”


“如果不照付菜钱,我就不吃了!”巴老毫不含糊地说。


“一定照付,您放心!”我和小林同时又作了明确表示。


没错,是按日计算,李小林同志如数向文艺宾馆照付了菜钱……


后来,许锦根同志从美国回到上海,约我等几位朋友相叙,在座的有文汇读书周报的负责人诸钰泉同志(已去世),我们都怀着敬仰的心情,谈起了巴老的身体情况,病魔在继续无情地折磨着这位令人敬爱的作家!多少人的心情都和我们一样,在为巴老的病情忧虑!也谈到了巴老说的:最想见到的人是李伦新这句话。诸钰泉说,记者到华东医院采访病中的巴老,不止一次,每次都发过文章,记不起这句话是哪篇文章中的?


此后不久的一天,我去病房探望巴老,正巧碰到医生们要送巴老去手术室进行手术,但他坚持不愿去。


我悄悄问一位熟悉的医生,才知道是要动一个喉管部位切开的大手术……


当我再次来到病床前,巴老不能张口和我说话了,两眼的目光朝我望了一下,就痛不可忍地又合上了眼帘。我面对巴老,呆呆地站了很久、很久!


此后,我只在心底深处思念敬爱的巴老,没再去医院探望,因为去了等于白去啊!


直到后来有一天,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同志来到上海,同他一起来的有从美国来的一位李家后代,据介绍,是巴金先生的侄孙,特地来上海看望爷爷的,要我陪同前去。


当我和远道而来的李家后人一起走进病房,站在巴老病床前,久久地望着他,侄孙轻轻地呼唤他:爷爷!爷爷!呼唤了多次,巴老一直没有丝毫反应!我们的眼眶都湿润了!侄孙开始哽咽起来!


这时,就在这时,也许是乡音,或许是亲情,巴老的眼角,涌出了泪水,这不多的泪水,这泪水是心灵感动使然!


巴老啊,您是心知肚明的啊……


巴金永生!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