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主编的话

朱大建


cover_index.jpg2017年第一期上海纪实今天上线。


本期刊发16篇作品。


“弄潮”栏目刊发两篇文章。


孙建伟的《将科学种子撒进孩子心田》,写了上海科技馆正在努力的方向——馆校合作。上海要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提升文化软实力,培养未来创新人才,必须利用好博物馆科普资源,在青少年心中撒下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种子。上海的科技馆博物馆和教育界正试图拆除由封闭的应试教育造成的 “隔断”,打通连接双方的“最后一公里”。2015年底开始的“馆校合作”,正是两者联手,使科技馆博物馆成了学生的科普课堂。


近年来,源自美国的“STEM”理念【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逐渐引入国内中小学教学中。上海科技馆积极推动“STEM”项目,更加注重知识的融合,先后开发形成了“STEM科技馆奇妙日”等博物馆教育活动。


刘红炜的《愿死者生者两相安——亲历上海临终关怀事业建设》一文,直面因为衰老、疾病而濒临死亡这个过于沉重的话题。作者感情深沉地倾诉了亲身经历的上海临终关怀事业的建设过程。临终关怀是要将死亡过程变得少痛苦无遗憾,对濒死者的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在场”栏目刊发三篇作品。


《表达、彰显、传承——聊聊上海京剧票友票房票戏》,是作家票友江妙春的精心之作。读读此文,便知热爱甚至痴迷国粹的市民真不少,也说明京剧的艺术吸引力有多么巨大,有很多票友将唱京剧当成安度人生晚年的精神寄托。据江妙春估计,上海的京剧票友,占了全国票友的半壁江山。


吴越的《民生记者陆兰婷》,写了一个“什么题目都敢碰,什么地方都敢闯,什么人都不怵,自况‘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翻得了围墙,打得了流氓’”的沪上电台名记者陆兰婷。更难能可贵的是,陆兰婷采写了几千篇舆论监督报道,没有一篇因为事实有误而引起纠纷或投诉;共有十多篇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和上海新闻奖, 她2015年被评为 “感动上海十大年度人物”, 2016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陆幸生的《叩开“世界领袖”的大门》,写了浙人曹方走向世界的故事。从报社记者的岗位,走进业界“广告”的又一村;在美国的土地上,以商为媒,踏进各国政商两界卸任领袖的门槛,寻求“资历深厚,视野深邃,资源广阔,经验丰富”的人脉资源,使自己创立的“中小企业联盟”成为联合国工发组织的“咨商机构”。曹方自述:当年美国的大部分掘金者没有暴富,倒是一个卖铁锹的人发了大财;我的志愿就是“不做掘金者,就做卖锹人”。


“万象”栏目刊发两篇文章。


叶永烈的《万里与邓小平》一文,系作者经历了大量采访和查阅书面资料写成。万里是邓小平的老部下,两人在长期革命战争和建设中结成友谊。邓小平在“文革”中复出后,点将万里当铁道部长,全面整顿铁路。邓小平第二次被打倒后,万里也被打倒。“文革”结束后    ,邓小平向华国锋建议,调万里去安徽担任省委第一书记。于是,万里在安徽全省实行包产到户,得到邓小平肯定。民谣称:“要吃米,找万里。”


刘湘如写了《蒋纬国金定国的兄弟情谊》一文,作者凭借早年的采访记忆,娓娓道来,再现了蒋纬国金定国这对异姓非血缘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及晚年盼望两岸统一的殷切心情。


“记忆”栏目刊发四篇文章。


李伦新写的《巴金永生》一文,回忆自己在担任上海文联党组书记时,巴金正住在文联对面的华东医院,作者不定期地常去探望巴老,请文联下属的文艺宾馆为巴老做合口味的川菜,巴老一定要女儿李小林付清菜金,毫不含糊地说:“如果不照付菜钱,我就不吃了。”文坛巨匠的高风亮节道德情操,体现在微小生活细节中。


著名翻译家草婴,去世已一周年,草婴女儿盛姗姗写了《怀念父亲草婴》,文中回忆父亲亲口对女儿说的话:“我是一棵小草,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为世界增添一点绿色。”大师是多么谦虚低调啊。


2017年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钱谷融先生百岁华诞,复旦大学教授吴中杰写了《莫信诗人竟平淡——贺钱谷融先生百岁华诞》,钱谷融先生当年的学生凌宇写了《拂去烟尘 归真见瑜——钱谷融先生与我的师生缘》。这两篇文章都谈到,钱谷融先生学术成就很高,信念坚定,性格洒脱,学问人格,历久弥香,很受学生景仰。恭祝钱谷融先生百岁生日快乐!


“往事”栏目刊发朱玲写的《从上海到墨尔本的漫漫长路(下篇)》,作者出于不甘失败永不放弃的执著,埋头打拼几十年,在澳大利亚创业成功,交纳了上百万的进口税和所得税,降低了服装的市场价,并使自己公司员工们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如今,作者又过上了夕阳无限好的安享晚年幸福生活。


“亲历”栏目刊发两篇文章。


竹林的《种茶的感悟》,仿佛给读者画了一幅种茶人与绿色的群峰、绿色的茶园融为一体的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画。竹林笔下的种茶人许群峰说:“要种出好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决不能与大自然对着干。人渺小,自然为大,人永远拗不过大自然。”竹林称这位种茶人是哲学家。


杨建勇的《新年约旦历险记》,写了在农历新年随一帮旅友去了以色列、约旦自驾游,观赏耶路撒冷与死海等诸多名胜,并遭遇了冰坡行车连环撞车,最终有惊无险。

“风情”专栏刊发两篇文章。


龚静的《西门,西门(之三)》,系作者的长篇随笔连载,仍旧保持着清新的笔调,刻画出当年嘉定西门的风貌,是一篇美文,也记录了现应进入民俗博物馆的当年城乡居民生活习俗,有一点社会学价值。作者自绘的水彩画配图也有些绘画功底。


傅勤写了《我在美丽的西江湾路》,作者回想起儿时居住的西江湾路一带的衣食住行,玩耍,学习,游戏等情景,买米,买老酒,买小菜,捉知了,踢足球,去公共厕所“方便”,上虹口医院看病,一一写来,感受细腻。

  • 将科学种子撒进孩子心田作者:孙建伟
  • 愿死者生者两相安——亲历上海临终关怀事业建设作者:刘红炜
  • 表达、彰显、传承——聊聊上海京剧票友票房票戏作者:江妙春
  • 民生记者陆兰婷作者:吴越
  • 叩开“世界领袖”的大门——全球中小企业联盟秘书长曹方记事作者:陆幸生
  • 万里与邓小平作者:叶永烈
  • 蒋纬国金定国的兄弟情谊作者:刘湘如
  • 巴金永生作者:李伦新
  • 怀念父亲草婴作者:盛姗姗
  • 莫信诗人竟平淡——贺钱谷融先生百岁华诞作者:吴中杰
  • 拂去烟尘 归真见瑜——钱谷融先生与我的师生缘作者:凌宇
  • 从上海到墨尔本的漫漫长路(下篇)——我的旅澳自述作者:【澳】朱玲
  • 种茶的感悟作者:竹林
  • 新年约旦历险记作者:杨建勇
  • 西门,西门(之三)作者:龚静
  • 我在美丽的西江湾路作者:傅勤
  • 微@电影
  • 微@视觉
  • 微@音迹
  • 微@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