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主编的话

朱大建


cover1_index.jpg《上海纪实》电子刊2017年第四期今天上线。


本期刊发22篇文章。


《在场》专栏刊发3篇文章。


《与死神拼抢 为生命护航》一文,是华东医院院长俞卓伟口述,名记者、纪实作家孙洪康记录整理写就。读了本文,就能明白什么叫做白衣天使救死扶伤,什么叫做医院的公益性。本文所举每一例医案均感人至深。


刘斌的《C919惊艳首飞》,写下了作者望着中国研制的首架大型客机刹那间起飞时的瞬间感受,那就是感动和自豪。


《做排除新能源车故障的“名医”——农民工邰士明的事业和家庭》一文,作者写出了新上海人、汽车修理工邰士明的精神境界,他的技艺上升和他家庭在社会阶层的同步上升,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和进步,令人欣喜。


《亲历》栏目刊发四篇文章。


李明毅的《我看开鲁蒲斯的教育》,写的是作者赴加拿大开鲁蒲斯镇学习教育管理的亲历,这些年,有关中国教育的话题一直很热:学区房、择校热、高考改革、课业负担过重、学生睡眠不足乃至青少年弑母案、杀师案等等总是成为热点新闻。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读读本文所记叙的开鲁蒲斯智育方法的多样性、德育回归生活、校长的职责等,或许能受到一些启发开拓一下思路。


良人的《我在美国当陪审员》,写了他在美国当陪审员的经历。按照美国法律,只要是美国公民,就必须履行宪法所赋予的当陪审员义务。所有居民都会被随机抽签而收到法院传票,在指定的日期与时间去法院报到担任陪审员。即使卸任的总统,如小布什和奥巴马也都收到法院传票去做陪审员,履行普通公民义务。读读本文,有益于了解美国的法院如何判案。


王平华的《我的13次搬家经历》一文,翔实写下作者搬了13次家的经历,一滴水看大海,作者的搬家经历,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缩影。     


王琪森的《在哈瓦那相逢海明威》一文,写了他在古巴参观海明威长住7年的“两个世界”饭店及长住22年的维西亚庄园的所见所闻所想,如今,海明威长住的两处地方,已分别建了海明威小型纪念馆和海明威故居博物馆。


《万象》栏目发表四篇文章。


袁念琪的《镜头定格的50年代上海生活》,角度独特,作者从历史影像作品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历史照片,配以文字解读,图文并茂,有意思也有意义。照相机的镜头,是记录客观世界的眼睛,读读此文,对了解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有些帮助。


今年正逢纪念抗日战争八十周年。汤朔梅的《回望烽火八十年——抗日英雄王子隆逸事追寻》,带领读者回到当年炮火连天的杭州湾北岸金山、奉贤战场。英雄王子隆的英魂已化作春泥,守护着烂漫怒放的春花。


李巨川的《“死竟无钱是好官”——上海县令李超琼晚年记事》,写了一位好官,封建专制社会,也是一直出现好官清官的,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熏陶培育出的果实。


戴小华的《山沟里的泥塑大师——于庆成》写了天津蓟县盘山脚下一位泥塑创作者,塑出土得掉渣的作品,质朴夸张富有生命力,蕴含着创作者丰富深厚的情感。


《往事》栏目刊发四篇文章。


刘红炜的《我眼中的谢晋导演》,写了作者儿时看谢晋电影,长大后为拍电视剧与谢晋交往的经历。文章对用电影艺术润泽了中国三代人的谢晋导演,充满了敬意。


孙建伟《那一段被丢在田野的青春前夜》,写了作者文革中下乡学农的旧事,这是一群正处青春期的中学生,初次过集体生活,可以读出中学生青春期内心的萌动。


天谛的《崇明岛冬猎》,回忆儿时冬天跟着爷爷,跟着大人去打黄鼠狼的趣事。几十年前,上海郊区的冬季能打猎,可见当时生态环境之良好。


容子的《巴西的舅舅》,写出远在巴西的舅舅的身上,有着助人为乐,扶危济困,随遇而安的品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留在他身上的烙印,在巴西生活了几十年,仍是一颗中国心。


《记忆》栏目刊发四篇文章。


何晓鲁的《崛起大国的尊严与博弈》,写的是外交部长黄华的人生故事。这位从19岁步入燕京大学就确立自己人生坐标的红色外交家,见证了新中国外交立足于世界大国之列的艰辛历程。


钱汉东的《我熟悉的汪庆正》,写了著名古陶瓷研究鉴赏家、古钱币和古碑帖研究鉴定家汪庆正的人生故事,一生不为自己收藏一件文物的汪庆正大师,为上海博物馆的发展却奉献出全部心血,留下卓著功绩,显示了老一代文博专家的精湛技艺和高风亮节。


李伦新的《沈柔坚的亮丽人生》,诗意又简洁地回顾了沈柔坚革命与艺术交融的一生,作者认为,沈柔坚先生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倒在画桌旁边,为自己一生钟爱的绘画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全部心血,他的人生是铿锵亮丽的,生命的长度特别是生命的质量,是令人仰慕的。


刘湘如的《精神——回忆鲁彦周》,写了鲁彦周用20多天时间写出《天云山传奇》初稿,写了鲁彦周晚年不断超越自我有所突破的精神境界。作者写道:“有鲁彦周那些感动中国和时代的作品,他的精神将会永在人间的。”


《风情》栏目刊发三篇文章。


徐锦江的《愚园路(下)》,仍然钟情研究自己居住的这条马路,作者研究当年外国人越界筑路,在筑路区开设赌场、淫窝、烟馆,成了醉生梦死之地,这一带成为暗杀、抢劫、绑票、勒索的魍魉世界。同时,这一带也成为中国特工和日伪特工的角斗场。作者还对愚园路发生过的悬疑和传说予以考证,显示了作者严谨的态度。


朱慰慈的《长乐路330号邻人往事》,是作者对已被拆迁的法式建筑长乐路330号邻居的深情回忆,大姐姐小姐姐,陆家姆妈,嬢嬢阿婆,任家夫妇,元星妈,启民,美多,一个个邻居都生动鲜活,仿佛正站在我们面前说话行动,音容笑貌几乎历历可见。


叶良骏的《寻访塘沽路》,是一篇翔实细致的考察之文,62号秘密电台遗址,170号圣芳济书院旧址,219号上海公共租界虹口捕房,308弄“花月”旧踪,309号日本居留民团旧址暨日本人俱乐部旧址,390号西童女校,同仁医院,作者对一个个场所都写下了见闻及历史依据。这又是一条有故事的马路。

  • 与死神拼抢 为生命护航作者:孙洪康
  • C919惊艳首飞作者:刘斌
  • 做排除新能源车故障的“名医”——农民工邰士明的事业和家庭作者:朱大建
  • 我看开鲁蒲斯的教育作者:李明毅
  • 我在美国当陪审员作者:良人
  • 我的13次搬家经历作者:王平华
  • 在哈瓦那相逢海明威作者:王琪森
  • 镜头定格的50年代上海生活作者:袁念琪
  • 回望烽火八十年——抗日英雄王子隆逸事追寻作者:汤朔梅
  • “死竟无钱是好官”——上海县令李超琼晚年记事作者:李巨川
  • 山沟里的泥塑大师——于庆成作者:戴小华
  • 我眼中的谢晋导演作者:刘红炜
  • 那一段被丢在田野的青春前夜作者:孙建伟
  • 崇明岛冬猎作者:天谛
  • 巴西的舅舅作者:容子
  • 崛起大国的尊严与博弈作者:何晓鲁
  • 我所熟悉的汪庆正作者:钱汉东
  • 沈柔坚的亮丽人生作者:李伦新
  • 精神——回忆鲁彦周作者:刘湘如
  • 愚园路(下)作者:徐锦江
  • 长乐路330号邻人往事作者:朱慰慈
  • 寻访塘沽路作者:叶良骏
  • 微@电影
  • 微@视觉
  • 微@音迹
  • 微@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