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 松江九亭荟珍屋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松江九亭荟珍屋

作者:朱凌 发表时间:2018-04-02 点击数:163

松江九亭,一条出租车司机都不太熟悉的小马路上,抬头看到飞檐,便是荟珍屋的所在了。18年前,收藏家赵文龙买下这块地的使用权,出生于园林世家的他,从小耳濡目染中国古典园林之美,也被中国古人留下的榫卯文化的精妙深深吸引,十几年里,他带着团队辟池垒石、架木起屋,建起了荟珍屋。


834059506.jpg


荟珍屋收藏了近百幢老房子的木架结构,总面积有四万多平方米。如今,经过修复完整展示出来的老建筑有十几栋,包括荣毅仁的写字间、黄炎培的书房、杜月笙的房子,以及明代至清乾隆年间大宅里的花厅等。这些带着岁月沧桑的老建筑上,如今多了一份荟珍屋主人的理想——把凝聚着中国古人智慧的榫卯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


精神的启蒙


赵文龙出生在上海县虹桥乡,12岁之前一直住在在外祖父家的老宅里,那是一处绞圈房,类似北京的四合院,是富含江南特色的一种民居。在上海乡间,有绞圈房的一定是“好人家”,不是士绅就是有钱人家或殷实户。儿时的赵文龙对绞圈房的印象是房间那么多,雨天时有点阴森。


1636755691_副本.jpg


19岁那年,赵文龙到农村插队落户,被分配到上海县梅陇乡公社华一大队蒋家塘生产队。蒋家塘在四周乡村很有名,因为清代出了个人物蒋芹舫。光绪年间,一次苏州河发大水,险情重重,众人一筹莫展之时,蒋芹舫提出从苏州河中央向两岸填坝,终获成功。因为治水有功,蒋芹舫获得清廷的奖励赐建了一处宅邸。赵文龙在蒋家塘插队落户时住进的绞圈房,正是蒋氏的宅邸。


赵文龙的记忆中,蒋宅宽约50米 ,进深约60米,是由4个小绞圈和边上的许多厢房连在一起组成的大绞圈。如果把院内所有的房门打开,雨天串门是不会湿鞋的。鸟瞰整个宅邸,屋面的本地小瓦整齐排列。大绞圈屋面用几百根大柱子支撑着,如没有墙砖,就如在一片森林。大厅内木构件的花雕也是十分精致。在蒋家塘插队落户的那几年里,赵文龙将耕余时间都花在了研究木作上。


523769948_副本.jpg


“很可惜的是,到了1986年,这栋老建筑只剩一间半客厅,现在连这也不见踪影。”赵文龙说,“今天我在努力抢救万余件明清家具和几十幢优秀大木结构的古建筑,其精神就来源于在蒋家塘接受的再教育,还有那一幢蒋宅。”


抢救老房子


也是在19岁那年,赵文龙在插队落户时,用100元买下了当地人家的一个红木梳妆台,这笔钱在当时差不多是赵文龙半年多的工资。这件让赵文龙爱不释手的红木梳妆台,后来虽然在其父亲的压力下,作价500元卖给了别人,却为赵文龙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来,他开办了自己的古典家具行。


从杂项、家具进入收藏圈的赵文龙,在收藏之路上越走越远,越“玩”越大。他说:“有一次我在安徽农村收旧家具,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看到一幢两百多年的老房子倒坍了,建筑部件已经拆散了,牛腿花窗等卖给了古董商人。房前小院子上,几个农民在分割一根银杏木的冬瓜梁,就是锯成几段分给几家人家做家具吧。这根冬瓜梁长12米,宽1米,凭我的经验,这根银杏木至少有一千年的树龄,现在根本找不到了!房屋主人也肯定是个大官,一般老百姓哪里用得起!但是老屋散架了,随着这根横梁的分段切割,一切都烟消云散了,若干年后谁也不知道这里曾经有过这样一幢大规模的宅子,与房子有关的历史也将被湮灭。离开这个村子后,我脑子里一直抹不去这个情景,从此我就开始收购老房子了。”


赵文龙依然记得自己收购第一栋老房子时的情形。那是位于浦东的一处老房子,那户人家急于出售这套祖房的木结构,以便在原址翻盖新房,13000元就成交了。“这家人家或许没有意识到这座老房子的价值,房子的用料很考究,木雕更是精细,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刻画得栩栩如生,能有实力建此屋的,当年必是大户人家,就那么被后人拆掉该有多可惜。”赵文龙说。这处差点被拆掉的老房子后来经过赵文龙的重新设计和修葺,重新焕发出岁月的光彩。


1075601702_副本.jpg


原属荣毅仁家族产业的一幢民国老屋是赵文龙的最珍爱的收藏。据介绍,这幢老房子的原址位于现在静安寺的城市航站楼,当年在城市发展的压力下,这座老宅将被拆除。赵文龙出手买下了这栋老宅。“这栋老房子整栋使用柚木建造,与现在和平饭店南楼一模一样,单就这点来看,保护价值不言而喻。房子里精致优雅的柚木楼梯、房门,当年纯靠进口、国内独一无二的水晶弹子玻璃,都是代表着民国年代建筑的极高水准。”赵文龙说。


打造荟珍屋


随着收藏越来越丰富,收藏家心里的蓝图愈加广阔,赵文龙不再满足于“独乐乐”,而是希望打造平台“众乐乐”。他在松江九亭买下十余亩土地,作为修复老房子和老家具的基地。荟珍屋带着收藏家的梦想诞生。


“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园林设计,对于中国园林的研究,国外的关注高过了国内,这很值得我们重视。私人园林是种高境界的把玩,我的荟珍屋并没有一个很完整周全的设计,只是随着喜好慢慢建造调整。中国的榫卯结构房屋,为这种把玩提供了条件。一棵树、一块石乃至一栋房子都可以随时调整变换,乐趣无穷。”赵文龙说,十几年来自己几乎每天都住在荟珍屋,有时候回家里吃顿饭,又匆匆赶回荟珍屋。夜深人静的时候,往往是赵文龙伏案做设计,整理修复材料的时间。


2055757503_副本.jpg


“你身后这对椅子,是我昨天买回来的,昨天回来之后,看着它们我兴奋了一晚上!”顺着赵文龙所指的方向看去,进入视野的是一对清代的印度红木材质的椅子,“这是博物馆级别的藏品,可以填补空白!稍有破损,等我修复好,这对椅子就是荟珍屋的镇馆之宝。”


老家具凝结着岁月的痕迹静默无声,赵文龙却能够从那样式、材质、已经磨损的瑕疵里窥见另一时空的人与事,“这对椅子是清代咸丰到光绪年间的产物,大约有150年左右的历史。它们的主人应该是清代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老爷子,在皇帝身边看到过类似的椅子,告老还乡到苏州买了地,建造了私家园林,然后叫家里的木工量身定做了这对椅子,款式参照了他记忆中的样子,但是他比皇帝更放松,可以在椅子上让工匠雕上他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椅背上雕刻的宝莲花……它大约在100年左右的时候,修理过,你看这里……还有这里……”


从调剂商店、收古董的商人那里买到心仪老家具,在库房中找到相近年代和相似材质的材料进行修复,这便是赵文龙的日常。而偌大的荟珍屋,从每一根冬瓜梁、每一片瓦,到每一块地砖也都是如此之般,由赵文龙一点一滴的心血累积而成。


194398661_副本.jpg

    

将榫卯文化传承下去


赵文龙把荟珍屋作为平台来打造,“众乐乐”的范围不只是在他的同龄人圈子,他希望把凝结着古人智慧的榫卯文化传承下去。


早几年,赵文龙的女儿选择到新加坡留学的时候,赵文龙就对女儿说:“你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但是将来归根结底要回来做这个事情。”于是,刚回国的那阵子,女儿平日里有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周末的时候跟着赵文龙逛调剂商店淘老家具,渐渐的,她也开始参与到老家具的经营中。如今,赵文龙的女儿已经是上海市收藏家协会青委会的骨干。


除了把自己的女儿带进圈子,赵文龙还收了不少徒弟,他们多是对收藏感兴趣的年轻人。他带着他们跑调剂商店,给他们讲解每一件器物的故事。赵文龙指着一张有着漂亮宝塔纹的榉木桌子说:“荟珍屋开始建的时候,我买了一棵榉树种在院子里,这棵树是从一个村子里买来的,那家有个老太太,七八十岁了,她说,这树是她嫁过来的时候就在的,那么多年也没见大。我知道这个话不假,榉树是生长的很慢的。你们看着桌子是榉木做的,这是一块整板,这板材不是出在树的中间,大树中间都空的、坏死的,这个木料是边皮里面出来的,要能够开出这么大的板子,这棵树得要长到两人合抱……”赵文龙说,这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都是他的父亲在他小时候教他的,如今,他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年轻人。


1981697518_副本.jpg


除了沿袭传统方式手把手地带徒弟,赵文龙的荟珍屋已经将触角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华师大-华狮汉韵国际汉语教师研修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艺术人文研训中心等学术机构都成为了荟珍屋面向世界介绍木榫文化的平台。赵文龙说,自己的愿望就是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爱上中国的榫卯文化。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