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主编的话

cover1_index.jpg《上海纪实》2018年第一期今天上线。


本期刊发21篇文章。


《弄潮》栏目刊发2篇文章。


童孟侯的《生命之种》,写因车祸不幸去世的复旦大学教授、著名植物学家钟扬的一生。钟扬带领他的团队已经在西藏收集到4000万颗种子,还有近千种物种,占西藏物种的五分之一。钟扬30余年从教,16年援藏,10年引种红树,他的人生和种子融合在一起。他的一些名言在他去世后被广泛引用:“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钟扬教授有着高山雪莲和青松般珍贵的品格,他留下的种子,在未来,必将孕育出无数新的生命,带来新的希望。


孙小琪的《生命的密码——赵国屏和俞自由的故事》写了一对从知青恋人到学者伉俪的故事。俞自由是经济学家,2010年因病去世。她插队时是知青先进典型,共同的理想爱好,使俞自由和赵国屏相知相惜携手走了一辈子,无论顺境或逆境,富裕或贫穷,疾病或健康,始终以诚相待。他们的爱情,成就了知青伴侣中的一段佳话。赵国屏是生命科学家,他任何时候都听从内心:“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热爱生命科学,热爱中国人民之心不改;我也始终享受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服务中国人民的幸福。”今年70岁的赵国屏,常想起父亲赵祖康的教导,他为自己写下了座右铭:


严亲教子立业 十年插队 十年留洋 惟愿为社会为科学 认认真真干实事

慈父示儿修身 一生忠诚 一生勤奋 定要爱国家爱民众 清清正正做好人。


《在场》刊发2篇文章。


孙建伟的《张国樑:“阳光动迁”首倡者》一文,写了全国劳模、上海安佳房地产动拆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樑的故事。1985年至今,张国樑从事动迁工作逾三十年,他参与了市政道路、世博园区、轨道交通、大型公共绿地、高架道路、时尚地标,旧区改造前期50余地块动拆迁,参与和组织动迁(征收)居民近4万户,堪称一部“活”的上海动拆迁(征收)史。这个国际大都市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最令人瞩目的新建筑耸立,正是从张国樑及其同行们手里的那份动拆迁合同开始的。他首创“阳光动迁”,不让先走的人吃亏,不让“老赖”得额外利益。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透明,补偿只穿“直筒裤”(“前后一致”),不穿“喇叭裤”(“前紧后松”)。阳光之下,拆除的不仅是残房旧垣,还有老百姓的那堵“心墙”。


杨绣丽的《青青吴泾,七彩志愿》文章,写了一群志愿者的故事。就在浦江第一弯的转角旁的吴泾公园,如今江木扶疏,江水洁净。就在这个垃圾容易聚集的浦江转角,20多年前,有一个叫王显明的老人手拿捞竿,无论刮风下雨都会准时出现在黄浦江边打捞垃圾。从此,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20多支团队参加的志愿俱乐部, “保护母亲河”的队伍如滚雪球般日益壮大,累计参与打捞活动的志愿者已达19万人次,累计打捞各类垃圾3500多吨。


《亲历》刊发3篇文章。


王萌萌的《生死一线大峡谷——环保创作深入生活手记之二》,写的是她与同伴徒步探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经历,那是惊心动魄、命悬一线的冒险,稍有不慎,就可能葬身江流。作者感悟到,个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和生命力的顽强,正确的态度是,敬畏自然,珍惜生命。


《在日本杀同胞服刑十年,期满回中国后,他为何被追加刑期八年?》一文,是该案检察官曹小航的亲历案件。这是因为,日本法院判决低于中国量刑标准,是中国的法律再一次维护了死者孟某的权利,显示了法律的公平公正。读读此文,可以增添一些法律知识。


《国外遇贼》一文,是作者李明毅十余次赴国外学习考察中三次遇贼的亲历,作者写出这段亲历,是希望同胞出国后,千万要注意安全,照应好自己的护照钱包。


《万象》栏目刊发5篇文章。


张煦先生,中国通信界元勋,中国光纤通信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一级教授,张煦先生誉满业界;作为仁者,张煦先生颐养天年,荣登百岁。他对科学技术上下求索执着追求,他与一代科学英才吴健雄有着跨越半世纪的深厚情谊,他对妻子李梅,深怀内疚,觉得亏欠太多!他有着一颗追求真理、追求科学、追求爱情的赤子之心!请读张光武的《爱在永恒》。

 

朱大建《画坛兄弟陈逸飞陈逸鸣》一文,写的是陈逸飞陈逸鸣兄弟之间的深厚手足之情。《弟子规》云:兄道友,弟道恭,即兄友弟恭。这些年来,陈逸飞陈逸鸣这一对画坛亲兄弟之间,兄友弟恭的佳话,一直在上海艺术界流传。陈逸飞是艺术大师,弟弟陈逸鸣是在陈逸飞的熏陶下指引下,才成长为一名著名职业画家的,没有陈逸飞的扶持,陈逸鸣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陈逸鸣心里一直对哥哥陈逸飞有一种感恩的情怀。


许四海先生与紫砂壶结缘半个多世纪,上窥宋元,下探明清,博览民国,凡流派经典,名家佳作,他均反复揣摩,深思领会。因而许四海的壶艺能广采博取,变汇通融,格古韵新,被尊为“江南壶怪”,以“四海壶”名重艺林,成为国家级海派紫砂传人。许四海又是茶文化专家。他创办了上海嘉定江桥的“百佛园”,是集紫砂壶与茶文化为一体的海上名园。请读王琪森的《“江南壶怪”许四海》。


沈轶伦《夜行》一文,写了当年差一点因贫困而辍学的工人子弟、当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发奋读书的故事。沈轶伦用抒情的笔调这样写工人新村里爱读书的少年毛时安们:“在那漆黑的晚上,在尚不发达的杨浦区的工厂区,穿过农田、穿过无人烟的小径,曾独自赶过漫长的夜路。那四周皆无景致的黑暗中,到底能有什么盼头或者目标呢?但是他们不响,一直赶着路,一直走到远处天空发白,黎明到来。”


松江九亭,一条出租车司机都不太熟悉的小马路上,抬头看到飞檐,便是荟珍屋。荟珍屋收藏了近百幢老房子的木架结构,经过修复完整展示出来的老建筑有十几栋,包括荣毅仁的写字间、黄炎培的书房、杜月笙的房子,以及明代至清乾隆年间大宅里的花厅等。荟珍屋主人赵文龙的理想是,把凝聚着中国古人智慧的榫卯文化传承下去。请读朱凌写的《松江九亭荟珍屋》。

 

《往事》栏目刊发2篇文章。


李动的《名画劫》一文,写了一起系列名画盗窃案,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苏州等市的诸多大宾馆内名家国画频频被盗,其名画之珍贵,其时间之久远,可谓稀世罕见。这一起持续14年之久的总统套房特大系列中国名画盗窃案终被侦破,江洋大盗被绳之以法。


鱼丽的《 “春泥轩”遗珍》一文,写的是“春泥轩”主人顾秉松,他是海派书画名家张大壮、王个簃、来楚生的学生。文章叙述了顾秉松与老师的情谊,记叙了海派书画名家的散淡性格,纯真性情,高洁人品,高超画艺。

 

《记忆》栏目刊发2篇文章。


潘真的《看徐开垒先生怎样当报人》一文,写了散文家徐开垒作为报人的一面。他从《文汇报》的读者到作者,再到记者、编辑、副刊主编,一路走来,认真勤勉踏实,热情对待作者,将编报纸当成神圣的事业。散文家的光环遮蔽了作为优秀报人的徐开垒。近日,潘真读了徐开垒的儿女徐问、徐容为纪念父亲而编的《重读徐开垒》(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初版),感慨万千,写下此文。


黄阿忠的《<十二人画展>前后》文章,写了1979年1月上海举办了被命名为《十二人画展》——孔柏基、陈钧德、沈天万、陈巨源、陈巨洪、黄阿忠、韩柏友、郭润林、钱培琛、徐思基、罗步臻、王健尔等十二个画家——的联合展览,展厅布置得颇有新意,方正的大厅用展板隔成“X”形,每人一个展面,再加四壁,正好是十二面。《十二人画展》是怎么筹办的?这十二个人又如何会聚集在一起的呢?请读本文。


《风情》栏目刊发5篇文章。


叶永平的《留在世博园的绍兴味道》,写了一个草根创业的故事,这种愈挫愈奋的创业精神,很是励志。


胡兰的《音乐殿堂放歌》,写了上海正流行的大众娱乐活动——基层歌咏比赛,各种业余合唱活动,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参与者感到愉悦向上,有益于身心健康,也有益于凝聚人心。


魏鸣放的《吴淞江的源头松陵镇》,写作者游览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的源头——苏州吴江松陵镇时所见所感所悟。


《天上人间古华园》,作者高明昌对自己家乡奉贤一所园林的游后感是:地酥软,草绵远,树插天,叶飘然。


赵建中的《莫干山的四季》一文,写了作者自己的家乡——莫干山春夏秋冬四季绝美的景致。

  • 生命之种作者:童孟侯
  • 生命的密码——赵国屏和俞自由的故事作者:孙小琪
  • 张国樑:“阳光动迁”首倡者作者:孙建伟
  • 青青吴泾,七彩志愿作者:杨绣丽
  • 生死一线大峡谷——环保创作深入生活手记之二作者:王萌萌
  • 在日本杀同胞服刑十年期满,回中国后,他为何被追加刑期八年?作者:曹小航
  • 国外遇贼作者:李明毅
  • 爱在永恒——记中国通信界元勋张煦院士作者:张光武
  • 画坛兄弟陈逸飞陈逸鸣作者:朱大建
  • “江南壶怪”许四海作者:王琪森
  • 夜行作者:沈轶伦
  • 松江九亭荟珍屋作者:朱凌
  • 名画劫作者:李动
  • “春泥轩”遗珍作者:鲍广丽
  • 看徐开垒先生怎样当报人作者:潘真
  • 《十二人画展》前后作者:黄阿忠
  • 留在世博园的绍兴味道作者:叶永平
  • 音乐殿堂放歌作者:胡兰
  • 吴淞江的源头松陵镇作者:魏鸣放
  • 天上人间古华园作者:高明昌
  • 莫干山的四季作者:赵建中
  • 微@电影
  • 微@视觉
  • 微@音迹
  • 微@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