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 中国古书的收藏者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中国古书的收藏者

作者:朱慧君 发表时间:2018-06-22 点击数:110

韦力开始大踏步地研究收藏已经有十几年了,这让韦力很是自信,有如沐春风之感,一场“文革浩劫”,让韦力有机会整架整架地收购古书,进入了过去只有达官贵人才有机会涉足的领域。韦力没有理由不自信啊!


韦力的人生可以用传奇来形容。作为当代中国收藏古籍最丰富的个人藏书家。他的收藏历程可以追溯到高中时期。去上学的路上,一家古旧书店刚刚开张,其中一本《古文渊鉴》吸引了韦力的注意。五色套印的武英殿版,是当时清朝内府中套色最多的一本书。为了收藏这本标价80元的书,韦力每天省下部分伙食费,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得以将这本喜爱的书买回家。那也是韦力第一次意识到古书的魅力,原来不是泛黄卷边、越破越旧的才是古书。


20170819_150743 (2).jpg

为了增长对古书的知识,高中毕业,韦力去读了中文系,这让韦力有了科班出身的资质,当然,毕业以后他没有像他的同学那样去当作家、当记者或从事与文学有关的工作,而是去外贸公司学习做生意。韦力知道,想要藏书,必须有钱,收藏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撑,在古代,知识、权力、金钱是一体的,有钱人基本上都是有知识的。民国时代的大藏书家,无论是傅增湘、陈澄中、“南浔四象”等大藏书家,都是绝对的社会精英。


而六十年代出生的韦力没有这样的条件,韦力没有办法,只好自力更生,自己赚钱搞收藏。也是应了他才华出众,再加上运气超强,在他的同龄人苦苦煎熬,每月只拿几十元工资时,工作才两年的他就坐上了外资公司总经理的宝座,收入几千美元。这种巨额的收入让他有机会大量购得许多“文革”被抄家时没收的古书。


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韦力开始系统地读学术史,读一些前人的藏书心得,比如清代、明代收藏家的东西,慢慢体悟到什么是值得收藏的珍宝,这帮助他收藏到大量的精品。“文革”后,退还抄家没收的藏书,这就为社会形成声势浩大的收购古书行为奠定“书源”,让韦力一下子进入了收藏的门槛,以后的韦力就在此基础上拾遗补缺,寻找高价值的古书,完善他的收藏体系。韦力的收藏初战告捷,他收藏的古籍逾十万册,四部齐备。“唐、五代、宋、辽、金之亦有可称道者,明版已逾八百部,批校本、抄校稿、活字本各有数架。”至此,韦力成为中国民间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


这一切,简直就是传奇,而韦力,硬是把自己的人生也变成了传奇。


韦力的“藏书楼”号称“芷兰斋”,风雅的名称,背后却隐藏着自嘲:曾经有朋友来访,对他收藏了一屋子“烂纸”表示不解。韦力心有所感,遂将“烂纸”倒过来,取其谐音,为自己的书斋命名。然而,在这堆“烂纸”当中,不乏国宝级的收藏。比如,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本书——苏东坡最早的诗集刻本《施顾注苏诗》中《和陶诗》的一卷;有七枚乾隆印章、五色织锦封皮的宋刻本天禄琳琅《纂图互注尚书》;见证了明光宗朱常洛短促的登基过程的《册立光宗仪注稿》;海内孤本、明代中期彩绘本《春秋五霸七雄通俗演义列国志传》;曹雪芹完成《红楼梦》之后的第一个印刷本、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翠文书屋木活字本《红楼梦》等。


对藏家而言,藏书需要钱,但仅有钱还远远不够。韦力说,他收藏古书最深的体验之一就是需要知识。有了知识,就有了一双“捡漏”的慧眼。凭借知识,他曾在地摊上捡过不少漏,如《新元史》的手稿、《黄太史订正春秋大全》等。

 

为了能为收藏创造更好的条件,韦力辞去了航运公司总经理的工作,自己创业。再后来,干脆把公司交给别人,自己只拿部分股份,一头扎进了古书研究。


20170819_152303 (2).jpg


韦力说他在搜书的过程中,逐渐会想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于是会研读,了解不同版本的差异,了解著者的心路历程。比如他为什么要这么改?受到了什么影响、在什么环境下把文本改成这个模样?十几年前,他开始寻访全国各地的藏书楼,写出了几十万字的《书楼觅踪》《古书收藏》《古籍善本》《批校本》《中国近代古籍出版发行史料丛刊补编》《芷兰斋书跋初集》等著作,这时候的韦力还不是大众红人,他的收藏故事还只有圈子里的人知道。何况收藏界也是豪门深似海,韦力靠什么脱颖而出呢?他不甘心只是养在深闺无人识啊!他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古书之美,于是他请了当时还不懂收藏的人气作家安妮宝贝与他合写《古书之美》,整本书不仅写了他收藏的理念,还像写明星一样把他的生活状态也展示给大众。很多人就是在看了《古书之美》这本书才了解了古书收藏这回事,这等于直接在收藏家和文艺青年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不仅如此,他还用宣纸把《古书之美》这本书做得像是本古书,展示了古书在版本、纸张、装裱、刻印等方面的含蕴精致之美。


s10351819.jpg


当然,他有钱。


请安妮宝贝和用宣纸做书都需要钱呢。


从此,他的大众知晓度被大大地提升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韦力还是有他的商业头脑的,毕竟他是曾经商海的嘛!


韦力就是这样把自己一步一步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位知名的收藏家,一位历史的拜访者,韦力在收藏上花了大量的钱,曾经一年花了几百万买古书,但在生活上却极为节俭,韦力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对于生活中的细节享受和情趣体味从不在意。他只爱书,只愿体味古书的美。他在物质和精神上拥有自己的一个高度。


4057476607012641740.jpg


韦力说:人需要有一种“吾道不孤”的感觉,他体现的“吾道不孤”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他藏书只收不卖,他觉得这些百年千年的书至今还能看到,是一代一代藏书家做出的贡献,没有他们的爱惜收藏整理,这些印量本来就极少的古书经历命运的种种劫难,早已无从寻觅。我们今天所谈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怎么体现?古书就是很好的载体。在韦力看来,现代人已忘记抬头看一看天空,寻找星辰轨道,感受从它遥远时空迸发出的光耀。而这些被历史湮没的古人,热衷于插花、焚香、点茶、挂画的日子,尊重四时节气,对万物和天地含敬畏之心,对风雅和优美投以深深爱慕,对高洁和矜持的情操不失信仰,都是值得今人学习的。


s29596227.jpg


为了写《觅诗记》,他常常孤身一人深入交通不便,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古墓。2013年,他在河南安阳寻访名家遗迹途中,不幸为石碑所伤,失去了左腿。而即便这样,装上了假肢的他还是马不停蹄地继续拖着他的假肢把寻访古迹的工作进行到底。寻访历史遗迹使韦力得以跨越时空与古人交流,让他意识到历史的演变并非简单一个点所构成,因此他把寻访视为对历代贤人的致敬,这种致敬代表了对民族文化的肯定。在寻访过程中,韦力深刻地体察到历史遗迹的保护问题仍有待解决。当然,他无力阻止整个社会的变革,只是希望在这些古迹消失前能找到它,用笔和相机记录曾经的历史真相。他在《觅诗记》中详细地记录15年来行程遍及14个省、1个直辖市对119位诗人古迹寻访的过程,既写了历史,也写了现实。他坚信历史遗迹构成整个传统文化的脉络,而这些脉络并不在于它对现实有多大意义,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力。


愿韦力能为我们打开一个更为辽阔更为浪漫的富有古典情怀的诗的世界。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