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 . 一位热爱慈善事业的中国洋太太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一位热爱慈善事业的中国洋太太

作者:孙孟英 发表时间:2018-06-25 点击数:344

在上海只要人们一提起上海纺织系统行业中的“国营上海第十八毛纺厂”,出生于60年代以前的上海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都会翘起大拇指称其为上海纺织行业中名副其实的大哥哥,名气响,名气大,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好,档次高,深受同行好评和消费者青睐。


然而,又有谁知道国营上海第十八毛纺厂的前身竟然名叫上海民治纺织染厂,而该厂坐落在上海杨浦区杨树浦路与军工路之间一条无名的小路上,而这条小路也由此被当时地方政府以该厂的名称而取名为民治路。而该纺织厂的原创始人是一位留学英国的海归派,名叫高士愚,出身重庆一个大实业之家。这家纺织厂的太太是老板高士愚留学英国读大学时相中的一位美丽漂亮的英国姑娘,原名叫玛菊瑞·斯考特(Marjorie Scott),她嫁给中国丈夫高士愚来到中国成为高家媳妇后改名叫高施嘉德,从此她以该中文名一直生活在中国。


DSC_0225.JPG

 

洋太太高施嘉德,是一位非常不平凡的中国媳妇,她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加入宋庆龄发起的“保卫中国同盟会”组织,利用外籍身份四处搞募捐,救灾民等,为中国的抗日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洋太太高施嘉德的故事,非常精彩和感人。

 

洋美女在舞会上被中国小伙相中


1936年秋的一个礼拜天晚上,坐落在英国英格兰西约克郡利兹市的一个舞厅里正在举行一场“欢乐金秋舞会”,参加舞会的各路宾客中有官员、商界名流、绅士及佳丽等,男士个个身穿西装、头戴礼帽,一副绅士模样;女士个个身穿晚礼服,打扮得花枝招展,美如天使。男男女女舞者在优美、悦耳的音乐中翩翩起舞,那场景、气势及气派只能用美不胜收这四个字来形容,特别是舞池中一个个起舞的美女,仿佛似盛开的百花在争娇斗艳。


然而,在众多的跳舞者中,有一个身穿粉红色晚礼服、金发碧眼、身材苗条、娇巧玲珑、婷婷玉立的美女,舞姿特别优美,动作轻盈,神态洒脱,表情甜美,在池中仿佛像一只漂亮的红蝶在舞翩翩,特别吸引人的眼球,舞会场中的年轻帅哥都争先恐后地邀请红蝶一起跳舞。而在这些邀请美女跳舞者中有一位黑头发、黑眼睛及黄皮肤的中国帅小伙也不甘示弱抢先邀请红蝶美女跳舞,意想不到获得了对方彬彬有礼的牵手,两人心领神会地搂腰携手进入舞池跳起华尔兹……她看着他帅气的神态,他看着她迷人的表情,他向她娓娓道来,她向他甜甜地微笑,两颗青春的心在碰撞、交汇及沟通中彼此都产生出了引力,他与她的心灵瞬间吸引与融汇到了一起,从而燃起了从未有过的一种不可名状的火花——那就是一种异性情感的吸引,又叫一见钟情。


DSC_0227.JPG

 

舞会结束后,红蝶美女满怀着一种欢快与喜悦,缓缓地迈着舞步似地向舞厅大门走去,当她刚走到大门口时,那个中国帅小伙已在门口等候着,他一见她就笑盈盈地迎上去,彬彬有礼地朝对方深深地一鞠躬,一副英国绅士的腔调,他要当护花使者送对方回家。红蝶美女嫣然一笑,矜持地点了点头表示接受他的相送,两人挨在一起离开了舞厅。


秋夜的利兹市静悄悄的,马路上除了有车辆在行驶,街上行人稀少,商场大都已关门,只有少量的酒吧还亮着灯,他俩走在了大街旁的林荫小道上,旁边的一排排花树已发黄,地上全是金黄色的落叶,像一张厚厚而又松软的地毯,一阵风吹来把树叶吹飞成像一阵阵黄色的波涛,金风飒飒、枫林尽染,在灯光下景色显得特别美丽而迷人。这一对在舞会上邂逅的有缘青年人行走在这样迷人的夜景中,彼此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欢快,他俩都想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对方,以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


红蝶美女告诉他;她名叫玛菊瑞·斯考特,是英国北方的约克郡人,同母亲和两个姐姐、一个妹妹生活在利兹市,父母离异后孩子都同母亲一起生活,她高中毕业后就到一家专做雨衣的工厂工作,主要是在财务部门看账算账,用中国话叫作会计。她还告诉他业余时间喜欢唱歌、跳舞、弹钢琴、画油画,曾经学过芭蕾舞,是高中期间学校里的文艺骨干,还得过文艺类比赛的奖状。


中国小伙听完玛菊瑞小姐的介绍后,也向对方作了自我介绍,他告诉她名叫高士愚,来自中国的重庆,父亲是一位实业家,经济条件富有,是家里的长子,下面还有16个弟弟妹妹,他来英国利兹大学主学化工与纺织,平时爱好唱歌、唱京戏,是一位京剧票友,也是一位国画爱好者和收藏者。


由于玛菊瑞小姐的家离舞厅很近,两人在介绍完各自的家庭及各自的业余爱好的过程中已不知不觉走到了玛菊瑞小姐的家门口,热情的她一定要高士愚进家门坐坐,而有些腼腆的他站在门口有些犹豫,这时玛菊瑞的母亲听到女儿的声音打开了门,经女儿一介绍好客的母亲也热情地邀请高士愚进屋,还专门为他这位来自遥远东方的小伙子煮了香喷喷的咖啡,同时还端出了精美的英格兰甜点,这表示出是对他的热情接待和热烈欢迎。

 

一次成功的求婚


洋美女玛菊瑞自从在舞会上与高士愚相遇相见之后开始了进一步的交往,她在同他多次约会中感受到了这来自东方中国的小伙子聪明、幽默、活泼、懂礼及明事,是一个值得可以深入发展成那种恋爱关系的男朋友,她从内心喜欢上了这位中国小伙子。


一天晚上,玛菊瑞与高士愚约会回家后兴冲冲地对母亲说他向她吐露了真情求爱的心声,希望母亲能接受他对她的求爱。母亲听了女儿的这一番话笑了笑问道:“你是否从心里喜欢和接受这位中国小伙子?”当母亲见女儿肯定地点头,母亲没有反对,而是直言道:“那你就邀请他到我家来求婚吧。”母亲高兴得像发号施令地说道。玛菊瑞的老母亲是一位开明而又疼爱女儿的慈母,只要女儿喜欢她不但不会反对,而且是积极支持,她相信自己女儿的眼睛是不会看错人的。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中国小伙高士愚西装革履、头戴一顶黑色礼帽、手拿一根司的克、手捧一束漂亮的鲜花,一副英国绅士的气派来到了玛菊瑞的家里。而玛菊瑞母亲得知,就早早起床把家里布置得漂漂亮亮,在门口摆放着两盆鲜花,在客厅的西餐大桌中央摆放着一盆大的插花,四周放满了一盆盆糕点与甜果,以最高的家庭礼遇接待第一次正式上门的“毛脚女婿”。当玛菊瑞把高士愚带到母亲面前时,老母亲热情而又亲热地采用英式的迎接法同他接了吻,随后让玛菊瑞又是端咖啡,又是递甜点,一番热情周到的“关照”。


一番嘘寒问暖之后,高士愚向玛菊瑞的母亲正式提出向她女儿求婚的要求,而这位慈善的老母亲非常直率地表示只要女儿接受求爱,她将会全力支持。但玛菊瑞的老母亲最后还是郑重其事地向高士愚提出了几个简单但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你是否经过深思熟虑要娶玛菊瑞;二、我们是信上帝的讲究真诚,婚后不能婚变,必须白头到老;三、我们信上帝只能一夫一妻,婚后不能再娶妾;四、我家是信基督教爱上帝,你也必须信上帝,要有共同的信仰;五、婚前不能有性行为,婚后不许有婚外恋,保持自身的纯洁性。你要能做到上述五点要求,我们全家人都会支持你与玛菊瑞的婚姻,上帝也会祝福你们俩的婚姻与将来的幸福。”


高士愚听完玛菊瑞老母的这五点要求后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一定信上帝,一定会好好待玛菊瑞,使她一辈子幸福,决不会让她将来跟着我受一点点的苦,更不会背叛我俩的婚姻!”高士愚说话的语气定然而有力。


高士愚那种坚定而毫不动摇似的表态和表白,博得了玛菊瑞老母亲及姐姐妹妹的首肯与满意,她家从此正式接纳他成为了新成员。


午饭后,按照玛菊瑞她们英国北方约克郡人的习俗,即家庭中接纳了一位新成员(女婿或媳妇)都要拍摄一张全家照。高士愚与玛菊瑞一家人在家门口的大花园中拍摄了一张“新全家照”。从此,高士愚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随便进出玛菊瑞家的大门,但他从此要承担起这个家庭的一定责任,有义务为这个家庭排忧解难。用中国话来讲他就是玛菊瑞家的“姑爷”了。


这是中国留英学生高士愚的一次成功求婚。

 

美丽的洋姑娘成为了中国太太


在爱情的激励下,高士愚学习更加努力刻苦,需要六年完成的学业他只用四年时间就顺利学成毕业,足足提前了两年时间,这在英国利兹大学是绝无仅有之先例,当时学校的教师与校长都夸他聪明,学习勤奋刻苦,有钻研精神,校长还专门为高士愚举办了一个颁发毕业证书典礼,这是英国名校校长对一个来自遥远东方中国留学生的一种赞扬与表彰。


当有同学问高士愚你怎么会拼命发奋苦读提前两年完成学业时,他笑着说:“这是爱情的力量在促使我努力拼搏。”原来他女朋友玛菊瑞在同他谈恋爱时答应他什么时候毕业就举行婚礼,高士愚为了早日得到这位漂亮的英国美女,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提前两年完成学业,为的就是能早日娶到玛菊瑞这位美丽的英国姑娘。


高士愚一完成学业后就迫不及待地要同玛菊瑞结婚,并马不停蹄地布置新房,购买婚礼用品,还专门带玛菊瑞到英国伦敦购买当时非常漂亮时尚的各类婚纱礼服及化妆品,要让玛菊瑞在婚礼那天打扮成像仙女般美丽。这是她的一种心愿,也是他对她的一种真爱的表示。


1938年9月3日上午,英国美女玛菊瑞小姐要嫁给一个来自遥远而神秘东方的中国留英小伙子、并要在利兹市最大的圣约翰大教堂举行盛大婚典。这一消息在利兹市仿佛像是一个特大新闻,因为在利兹市还没有一个姑娘嫁给过中国男人,这在利兹市是第一例英中联姻,因而特别引人关注,当天利兹市的主要媒体《约克郡晚报》还专门派记者到婚礼现场进行实地采访和拍照。


DSC_0231.JPG

 

婚礼上,当新娘玛菊瑞身穿一件洁白而叠花的漂亮婚纱,头披白纱、手捧鲜艳美丽的花束在优美悦耳的婚礼进行曲中缓步进入婚礼现场时,她那种美艳旖旎和妩媚艳丽的风采让所有参加婚礼者情不自禁地发出赞美声,称新娘真是太漂亮了,同时对手携新娘的新郎高士愚那种西装革履的一番英国绅士打扮也赞不绝口,夸他长得英俊潇洒。


婚礼现场宾客满座,济济一堂,婚礼外面也是人山人海,几乎把圣约翰教堂围得水泄不通,人们都想看一看这个来自不同国度的新郎与他们的同胞新娘是怎样举行婚礼的,他俩的那种情感是如何在现场交流与沟通,他俩的那种表情与神态又是怎么样的等等。人们就是带着这种好奇与新鲜感来观赏这场特别的婚礼,但更是带着对新人的祝福。


婚礼在牧师的主持下有条不紊地循序渐进,在经过一番又一番的“问答”之后,当新郎与新娘进行相互交换婚戒时,婚礼场上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激昂的婚礼赞美歌之声……


DSC_0234.JPG

 

婚礼仪式结束后,当新郎与新娘走出教堂进行最后一个仪式——新郎新娘在教堂大门前与亲朋好友合影时,那些一睹新郎新娘风采的“观众”一下围住了他俩,纷纷把手中的花瓣撒向这对英中新人,有不少人还要求同他俩一起合影留念。在利兹市几乎所有的当地人还是第一次见到黑头发、黑眼睛及黄皮肤的中国人,因而对此充满了新鲜感与好奇感。


利兹市的《约克郡晚报》记者在现场采访后,以《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浪漫》为题用整整一个版面对这场婚礼进行了报道,其中心意思就是:一位中国留英小伙娶了英国姑娘为妻,她由此成为了一个中国太太,他成为了英国女婿。

 

洋太太跟随丈夫一路涉险到重庆


英国小姐玛菊瑞·斯考特嫁给中国留英小伙高士愚之后,按照西方人的习俗与特点;女子嫁人之后必须随丈夫的姓,而玛菊瑞嫁给了中国人,她又必须按“嫁狗随狗、嫁鸡随鸡”的中国习俗要到中国。为了便于中国人的叫法,丈夫高士愚为洋妻取了一个中国名叫高施嘉德,这是一个寓意美丽而又善良之意的好名字。


洋太太高施嘉德婚后就马不停蹄地跟随中国丈夫高士愚往中国赶,那是一段极其艰苦而又充满危险的漫长之路,他俩先从英国坐船从海上到达法国马赛,再从法国乘坐那时的邮船在大海上颠簸了一个月之后到达了原法国殖民地的越南海防,在那段航行中遭遇了多次海上的暴风大雨和巨浪的折腾,使高施嘉德受尽了晕船呕吐等身体不适的折磨。然而,这只是高施嘉德才刚刚开始遭遇的一点滴人生的小波折,当他俩从越南坐火车进入中国云南境内后,高施嘉德在火车沿途上看到许多地方都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而此时的中国真是烽火连天,更是灾难连连,到处都遭遇到了日本侵略者飞机的狂轰滥炸,江山破碎,民不聊生,高施嘉德看在眼里,更是对小日本的侵略恨在了心里,就在他们乘坐的火车快要到达昆明时,却遭遇了日本侵略者飞机的轰炸,好在火车正巧进入了山洞,避免了车毁人亡的灾难,他们真是命大躲过了一劫。到了昆明之后,洋太太高施嘉德又紧随丈夫一刻不停留地乘坐邮政飞机向重庆丈夫老家赶,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飞机在飞往重庆的半途上竟然遇上了日本侵略者的轰炸机在天空中对西南大后方进行大轰炸,从乘坐的邮政飞机上往下看,地面上是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一片狼藉、惨不忍睹。不一会,日本轰炸机飞临到了邮政飞机的上空,邮政飞机的飞行驾驶员迅速采取了急迫下降,为了乘坐人员的安全,飞机紧急降落在一条小河中,并迅速打开机门组织人员逃离。大家下了飞机躲进了庄稼田里,再次逃过了死亡一劫。


当丧尽天良的日本轰炸机造孽飞离后,那架迫降在河里的邮政飞机已被炸得粉身碎骨,面貌全非。在进退两难又饥肠辘辘的困境中,善良而又好客的当地农民在深受战火灾难自己也缺粮少食的情况下,毫不吝啬地拿出了家里仅有的粮食点心及茶水供避难的高施嘉德等一行人解饥止渴,农民们的慷慨及友善深深打动了洋太太高施嘉德,她激动而又深情地流泪向他们发自肺腑地表示“非常非常的感谢”。此刻,在她的内心深处深深爱上了中国普通的百姓,同时对日本侵略者更加仇恨。


在经历了一段生死攸关的艰难长途跋涉,洋新娘高施嘉德与中国丈夫于1938年11月16日终于抵达陪都重庆,并得到了中国丈夫家大大小小,上上下下一大家子人的热烈而又隆重的迎接,其中有在重庆民众心目中德高望重的商界巨头重庆商会主席的公公高秀山放下架势亲临“第一线”迎接大儿媳英国人高施嘉德,并为其举办了盛大的“接风洗尘典礼”,而高家的所有族人及社会名流都被应邀参加。


这使洋媳妇高施嘉德非常感动,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婆家人的热情与温馨。

 

洋太太低调、好学、有爱心


洋太太高施嘉德入门高家之后,恍然明白自己进入了一户中国的豪门之家,丈夫家开办有大型商行,主要销售染料、肥田粉、化工原料等,是英国卜内门公司(大英化学工业公司ICI前身)在四川全省的独家经销商。高家独资创办的“美趣时商行”,在四川省好几个县城都有美趣时分行。高家开设的另一家公司“慧苓商行”主要销售香水、甘油、口红及雪花膏等化妆品,同时还生产销售女袜和提花棉织毯等,生意做得很大很红火,每天日进斗金,赚得盆满钵满,高施嘉德作为高家的大媳妇,理应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服快乐、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但是,洋太太高施嘉德没有这样去享受生活,她要为家里的姑姑叔叔树立好的大嫂榜样,她深知丈夫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16个弟妹,自己必须要学会关心和照顾好他(她)们,使自己快速融入进这个大家庭。高施嘉德为了同婆家人打成一片,她主动向丈夫的弟妹们学习中文,唯有掌握了中文会话,方能同上上下下、老老少少一家人交流与沟通,而受到良好教育的姑叔们都会讲英文,他们也都愿意教这位洋大嫂中文,洋大嫂在同他们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教他们英文口语,使双方在学习方面达到了互补作用和好效果。在彼此的互帮互学中,洋大嫂高施嘉德的中文水平突飞猛进,不久就能同普通的中国百姓交流,而她的那些姑叔们的英语口语与听力同样得到了飞速的长进。


洋太太高施嘉德特别不爱“助外”,从不喜欢参与丈夫高士愚在外的工作事务。丈夫花巨资在重庆沙坪坝买下大批土地,大兴土木建造纺织厂与住房,出于尊重问她是否想一起来经营和管理企业时,她笑着摇摇头说了一个“No”字。她是一个心地平和心胸宽广的女性,没有一丝一毫的“主妇野心”,她虽然不懂中国的三从四德,但也明白夫唱妇随,当好贤内助这个道理。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当个好妻子是“中英”女性的一种共识。高施嘉德在家里忙得不亦乐乎,每天跟着家里的姑叔或佣人学做各种中国的川菜、中国的点心,同时她也教他(她)们学做各种面包、蛋糕等西式点心。每逢节假日她还教他(她)们跳舞、唱歌,或是画油画等文艺活动,从而使姑叔们感到由于她的到来,使这个原本热闹的大家庭变得更加热闹,更加有文化和艺术氛围,因而全家人都夸高施嘉德是一位好媳妇、好妻子、好大嫂及好太太。


DSC_0235.JPG

 

当高施嘉德生下第一个女孩时,全家上下高兴极了,纷纷表示要照顾好她们母女俩及请最好的奶妈与保姆,但是被生来没有娇气的高施嘉德婉拒了,她要自己用母乳喂养,也不要请保姆照顾。高施嘉德生下女儿的第二天就下床为女儿喂母奶,她的这一切做法在中国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西方女性就是这样的一种传统习惯,没有一丝的矫揉造作,她按英国人的习惯“我行我素”,也就是你要她“娇生惯养”,硬要去“溺爱”她,而她也不会这样违背原有的生活与规律去迎合别人的生活特点,这就是真实的洋太太高施嘉德的品行与生活观。


然而,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洋太太高施嘉德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观和生活能力,谁都知道襁褓中的小孩在夜晚总免不了要吃与拉,或因身体不适而要吵闹,这就要影响到大人们的正常生活起居,这是一件令人非常头疼的事情,而作为这个家庭中的佣人理应要“冲锋”在前为洋太太排忧解难,但是每逢遇到小孩哭闹,佣人们纷纷自告奋勇前来帮助洋太太高施嘉德时,都被她笑着用温和的话给婉拒了,她总是说:“你们白天买菜洗菜、煮饭烧菜、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等忙碌一整天够辛苦了,夜晚就不能再辛劳你们了,都回屋休息吧。”


在洋太太高施嘉德心目中佣人与主人都是平等的,没有地位高低之分,都应该要以仁爱之心爱人,这才叫人人平等,相互尊重,不分贵贱。由此,在高家干活的佣人们都非常尊重与尊敬这位洋太太,一致称赞高施嘉德是一位善良有爱心的好太太。

 

洋太太在大轰炸中率丈夫家人救乡亲


重庆作为抗日时期的陪都成为了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一口气就把它给侵占了,因此每天都要遭到日本战机极其野蛮残酷的一波又一波狂轰滥炸,侵略者一会儿投掷重磅炸弹,一会儿投掷燃烧弹,一会儿投掷毒气弹、一会儿投掷细菌炸弹等,无所不用其极,所轰炸之处无不是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血肉横飞,满目疮痍,惨不忍睹。洋太太高施嘉德每逢看到街上这样的惨景都会流出悲伤与愤怒的眼泪,她总是会在心中暗暗祷告:希望上帝伸出博爱的援助之手,早日把日本侵略者消灭掉。她痛恨日本鬼子,要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中国人,帮助中国军民共同抗日。


面对日本侵略者肆无忌惮地对重庆轰炸,洋太太与丈夫及高家人一起商量决定由高家出钱建立重庆救火会,这样在遭到日军飞机轰炸城区房屋时能及时灭火,减少居民的财产损失,拯救伤员。同时,高家为了自己家属、店员及邻居生命的安全,花巨资挖建大型防空洞,并采纳重庆防空工程处的建议与有八个洞口的重庆水门市民用公共防空洞隧相连,这样大大方便了市民在紧急情况下躲避日本轰炸投掷炸弹造成的伤害。


生活在那时的重庆人可谓是每天都在提心吊胆,或是胆颤心惊,几乎都是在极度的紧张与恐惧中度日如年般地过着每一天;每个人都随时面临着死神的降临;每天耳闻的是警报声,随后是呼啸的飞机声和震耳欲聋的炸弹爆炸声;目睹的是刺眼的冲天火光、滚滚的浓烟及血肉模糊的尸体;嗅到的是刺鼻难闻的糊焦臭味;感受到的是凄惨与悲凉……

这是洋太太高施嘉德生活在重庆的真实感受,但她更多的是想为坚强不屈的重庆市民多做好事,多行善事,多为丈夫家乡的抗战出力。


那是1941年9月初的一天,虽然节气已是入秋,但有火炉之称的重庆依旧高温不退,火球似的太阳流火喷金地炙烤着大地,那种炎热而又沉闷的气候,使人有种烦躁不安的感觉。然而,就是在这样酷热的日子里,日本侵略者也不会消停对重庆的轰炸。下午3点钟左右,重庆市民都以为日机不会来轰炸了就见缝插针地忙碌着各自“备战备荒”的活儿,谁知就在人们以为敌机不会来轰炸时,突然城内防空警报声喧嚣四起,市民们赶快放下手中活,大人携着小孩朝各个防空洞处躲避,而洋太太高施嘉德与高家人迅速打开自己的防空洞大门,让左邻右舍的市民躲进洞内。不多时,日本轰炸机的轰鸣声在城市上空响起,紧随其后就是一阵接着一阵的炸弹爆炸声从外传入洞内,不一会儿炸弹在高家的防空洞附近炸响,高家有几座房屋被炸得粉碎。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鬼子轰炸机对高家附近的市民公共防空隧道进行了重点狂轰滥炸,并有针对性地投掷了硫磺燃烧弹,使洞口被这种有毒的烟火封住而缺氧,洞内的市民面临死亡危险。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紧要关头,洋太太高施嘉德带着高家人迅速打开自家防空洞通往公共防空洞的木栅门,并有序指挥着非常恐慌与恐惧的市民进入高家的防空通道,撤离被烟雾封口的公共防空隧道,并不断安慰每个受惊吓的人。由于人多整个撤离耗时3个多小时,因采取方法到位,没有发生踩踏事故,没有一人因撤离不当而受伤。而洋太太高施嘉德在这次指挥撤离过程中冲在了第一线的洞口,结果自己的一个左耳被炸弹震聋了,落下终身残疾。在这次指挥撤离行动中,洋太太与高家人共计拯救了两千多名男女老少市民,这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伟大壮举——博爱。


第二天,高家的大院门口热闹极了,大人小孩络绎不绝地前来高家致谢,特别感谢洋太太高施嘉德临危不惧指挥他们撤离,在这些致谢的人中,有的一家大小拿着鸡蛋;有的拿着自己做的馒头;有的拿着米酒……在这样一个食品非常匮乏的岁月里能拿出自己的家底向洋太太和高家表示感谢,那是一种多么的真诚啊。更有甚者有一家老小通通跪在洋太太与高家人面前磕头致谢。


从此,洋太太高施嘉德及高家人在左邻右舍及附近区域名声鹊起,纷纷夸奖这一家人。谦和、善良、温和的洋太太高施嘉德对前来致谢的左邻右舍乡亲们只是微笑地说道:“我嫁给了中国丈夫,我就是中国人,我们都是兄弟姐妹,我们这样做是应该的,也是分内事,你们不用太放在心里,让我们一起渡过战争时的难关,一起为抗日出力,同心协力把日本鬼子赶出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她的这一番话,博得了众人的一阵热烈掌声。

 

洋太太加入“保盟会”为抗日四处募捐


洋太太高施嘉德生活在重庆每天面对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看到废墟与尸体冒出的一一阵阵浓烈的焦臭,一种同仇敌忾的愤怒从心头涌出,她再也坐不住了,要走出家门为丈夫的祖国和自己的第二个家园的人民做番有意义的抗战后勤支援工作,为中国艰苦的抗日战争出一份力。


1941年秋的一天上午,洋太太高施嘉德经友人介绍参加并出席了由宋庆龄等发起的“保卫中国同盟理事会”会议,在座的有重庆市长贺耀祖夫人倪裴君及其他嫁给中国丈夫的洋夫人,几乎都是一些上层社会的名流。宋庆龄对高施嘉德的到来与加入同盟会表示出热烈欢迎,并让她坐在了身边彼此作了热情的交流,由于她俩在交谈中思想与想法非常一致,故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


保卫中国同盟会的主要工作与任务是为前线抗日的我军官兵筹集资金、购买各类军需物品、制作衣服、鞋子、被子等,以实物支援前线士兵、烈士孤儿及遭遇轰炸而一无所有的贫困苦难家庭,共渡国难。


保卫中国同盟会的主要重点工作就是募捐资金,在募捐工作中,“保盟”人员采取了多种方法:找银行和大小企业捐款,举办各种慈善捐款舞会,音乐舞蹈募捐表演会,戏曲募捐专场会及露天杂技表演募捐专场会等。洋太太高施嘉德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特殊的洋人身份到重庆的外资银行、工厂、商店及公司搞募捐活动,还专门联络在重庆的外籍夫人为“保盟”捐款和出力。在洋太太高施嘉德辛勤努力下,使“保盟会”募捐到了一笔又一笔抗日巨款,为支援前线抗日官兵出了一份力量。


高施嘉德为了多募捐抗日钱款,还积极参加各种慈善捐款舞会与音乐会,并时常上台表演舞蹈节目。一个仲秋的晚上,“保盟会”在一家大型舞厅举行慈善捐款舞会,高施嘉德在这场舞会上要表演《西班牙女郎》独舞,当舞会进行到高潮轮到高施嘉德出场表演时,只见一个身穿一件红色漂亮晚礼服的女郎在欢快优美的乐声中迈着舞步走向舞台中央,如出水芙蓉,艳惊四座,特别是当人们看到她那行云流水般的优美舞步,酣畅淋漓的舞姿及大气高雅的神韵,观众的眸子无不被吸引住,神情无不被凝固住,她仿佛像从彩云间飘入下凡的美丽仙女……


当高施嘉德跳完《西班牙女郎》独舞后,台下爆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纷纷夸奖洋太太高施嘉德舞跳得好,神态美,气质佳,由此激发起台下观众踊跃捐款的热情,从而使这场慈善募捐舞会达到高潮。


洋太太高施嘉德在募捐筹款之余还发动生活在重庆的美国、英国、法国等领事的外籍夫人组成了国际妇女俱乐部,为中国的抗日四处募捐钱款和物品,由她们向自己国内外的亲朋好友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尽全力去争取更多的捐款与物资,从而也获得了不少的钱款和一大批物资,以此来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早日胜利。高施嘉德还时常组织义工人员及家里的保姆在一起打毛衣、做军鞋、缝军服等,她把中国的抗日事业当作了生命中的头等大事。


洋太太高施嘉德为使“保盟会”工作开展得更加方便,把高家开在市中心的商行大仓库腾出来当作捐赠物资中转站,这样方便了工作人员对物资运转,大大减轻了本已紧张的劳动力,而她成为了“中转站”的站长,天天忙于收货发货,并乐此不疲。


1945年5月15日,保卫中国同盟会创始人宋庆龄在重庆胜利大厦举办大型筹款舞会,重庆的各类显赫及社会名流纷纷前往参加。高施嘉德被宋庆龄指定为舞会的主要负责人,全面安排有关的捐赠事宜,她成为了这次大型捐款舞会的重要人物。高施嘉德有条不紊地安排好舞会中的每一个环节,使之能一环扣一环地顺顺利利进行下去。在舞会上,高施嘉德还见缝插针同丈夫高士愚在舞池中表演了拿手的探戈舞等,夫妻俩优美奔放的舞姿,天衣无缝、珠联璧合的配合,使在座的参加者无不拍手称赞叫好。在场的宋庆龄趁此机会向众人介绍起他们夫妇俩,并重点把高施嘉德推出,并称赞她是保卫中国同盟会的积极分子,是一位中国的好媳妇。

 

洋太太在上海不忘做慈善之事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一些有眼光和远虑的商人把发展企业与经济的地点选在了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高施嘉德与丈夫高士愚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和深思熟虑,决定把上海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投资宝地,并深信将来企业发展的前景远大,前途无量。


1946年春,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洋太太高施嘉德携孩子与丈夫踏上了赴英国和美国购买先进的纺织机器与设备之旅。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和车马劳顿,夫妇俩花巨资在英国和美国买全了整套开办大型纺织厂所需机械设备、设施及用具,同时还购买了成套家具和一辆别克小轿车,通过托运直接运送到上海,他俩要在上海大显身手,大干一番。


回国后洋太太高施嘉德随丈夫把家安在上海江苏路237弄12号的一座漂亮的英国式花园洋房,房屋周围环境非常优雅,闹中取静,是生活居住的好地方。丈夫高士愚在安排妥当家里的一切事宜后,把重点工作转移到了选址开办企业的工作之中。通过一番努力,高士愚在上海杨浦区杨树浦路军工路之间的一条支路上选址成功,并开始请人设计厂房图纸及施工方案等,打响了日夜不停的大兴土木“战争”,经过半年多的打“攻坚战”,一栋栋的漂亮厂房和幢幢漂亮住宅楼耸立在上海的东北角。紧随其后是安装机器设备,调试运转,一切准备工作顺利完成后开始招兵买马,很快新的纺织厂可以试运转了。工厂取名为“上海民治纺织染厂”。


DSC_0236.JPG

 

在建造厂房的这个过程中,洋太太高施嘉德带着两个女儿一直伴随在日夜辛劳的丈夫身边,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丈夫高士愚深感妻子带着两个女儿还要照顾他心里很过意不去,一定要请保姆来干活,但遭到了妻子高施嘉德的婉言拒绝,因为没有人会烧川菜,她生怕别人烧出的菜不合丈夫的口味而吃不好饭影响身体健康,故反对请保姆,坚决要亲自下厨房,亲手煮饭烧菜给丈夫吃。丈夫高士愚身边有这样真心、真意、真情的贤内助照顾,干起事业更加有了激情和干劲。


纺织厂运转一切正常之后,洋太太高施嘉德又重回到了市中心的家里,她在照顾和培养教育女儿的同时,仍不忘为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宋庆龄在抗战结束后,又回到了老家上海,由她创始的保卫中国同盟会也由重庆迁移到了上海,并改称为“中国福利基金会”。高施嘉德仍是基金会的主要成员之一,负责募捐与捐赠物品的工作。


基金会在上海仍然从事募捐活动,组织一些大型的义拍义卖会及各种义演,通过这些活动把捐到的钱与物品用于帮助穷苦家庭与孤儿身上。洋太太高施嘉德不但自己捐款捐物,还利用自己是英国人的身份出入于上海的英、美、法等驻上海领事及这些国家的商人开设在上海的企业,从外籍人士那里募捐到了许多钱款和物品,其中有美国朋友捐赠的一大批童装等。内战爆发后,许多灾民逃到了上海,基金会为那些无依无靠的逃难者提供食品和衣被等。基金会为上海穷苦大众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其中洋太太高施嘉德在基金会中所起到的作用和付出的能量是很大的。为此,基金会创始人宋庆龄这样夸她道:“高施嘉德是一个真正热爱中国的好女士、好媳妇。”


洋太太高施嘉德与宋庆龄成为了好朋友与好姐妹。

 

洋太太劝夫回国建设新中国


内战爆发后,社会发生了动荡与不安宁,高家的工厂运转和生活都出现了困难,不少人听信谣传,而纷纷撤离中国大陆。


1949年4月,战事逼近上海,上海处于非常动荡时期,物价飞涨,食物紧缺,所有人的生活都面临着困难,不少企业家及商人开始逃离上海,高家人也开始出现了不安的心态,同年5月初,纺织巨头高士愚与洋太太高施嘉德携全家人坐飞机去了香港。


高士愚夫妇到了香港后仍然操老本行,并在雄厚资本的支撑下还做其他生意,并很快使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兴旺发达。1950年初春,洋太太高施嘉德收到了在上海的好姐妹宋庆龄的来信,告诉她解放后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新政府充满活力地在大搞建设,迫切希望他们回上海为建设新中国而出力。并一再说政府会全力帮助和支持他们搞好企业,保护他们的财产与生命安全。


洋太太高施嘉德看了宋庆龄的来信后非常兴奋和激动,就积极动员丈夫高士愚重回上海发展事业, 1950年4月,洋太太高施嘉德与丈夫高士愚带着全部资产回到上海。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