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 . 志酬伶仃洋——记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常务副总工程师尹海卿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志酬伶仃洋——记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常务副总工程师尹海卿

作者:胡敏 发表时间:2019-12-13 点击数:111

临危受命 慨然出征


2010年底的一天,海洋工程专家、中交三航局副总工程师尹海卿被中国交通建设集团领导召去。集团领导当面向他下达一个命令,令他出任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部副总经理、常务副总工程师。


全国劳模、海洋工程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尹海卿。.jpg

全国劳模、海洋工程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尹海卿。


中交集团总工程师林鸣也在座。宣布好任命后,林鸣向尹海卿伸出手去,跟他用力一握,像是祝贺,更像是欢迎。林鸣已比尹海卿更早地被任命为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部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自从知道了尹海卿要来出任他的副手,顿时觉得肩上的千金重担有了被人分担的欣慰感。


林鸣尽管还没跟尹海卿在工作上做过搭档,但彼此算是很熟。对尹海卿的海洋工程建设技术能力和他的为人,作为集团总工程师的林鸣自然是十分地了解。近年来,尹海卿作为中交三航的总工程师,领衔在洋山深水港、东海大桥、长江深水航道等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建设中,功绩卓著。由他作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项目《离岸深海港建设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尹海卿还因为在洋山深水港建设中,领衔研发的“人造基床挤密砂桩施工”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为此,他获得了“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建设功臣”殊荣,被誉为“建设精英”。


不仅于此,由尹海卿领衔建设的宁波北仑矿石码头工程获得过国家鲁班奖和詹天佑奖,马迹山卸船码头建设工程获国家质量银质奖。由于这一系列辉煌的业绩,尹海卿在不久前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林鸣对尹工握有“人工基床挤密砂桩施工”这项核心技术尤感兴趣。这项技术在水底承物基床的施工中,已经被证明有很理想的效果。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中的沉管隧道将坐于海底,该能用上这项技术的!


港珠澳大桥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桥梁工程,技术要求极高,施工难度极大。岛隧项目又是难中之最难。对中国的交通建设者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港珠澳大桥夜里亮灯时俏丽的身影。.jpg

港珠澳大桥夜里亮灯时俏丽的身影。


海上沉管隧道建设在国内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然而在世界上已经有百年的技术积累。项目组一开始设想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毋庸讳言,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还不高,虚心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对我们来说很有必要。然而,抱着虚心学习态度的中国人却遭到冷遇。大桥建设筹备阶段,项目组曾去韩国学习,那里正由荷兰一家老牌专业公司在帮助建设一条3公里长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国专家提出想去现场考察学习,但这一要求被断然拒绝,韩国人只允许中国专家坐船在施工现场300米之外走马观花看上一眼。


中国人还跟荷兰的这家公司谈过合作。荷兰人说要我的技术可以,拿钱来。可是,他们的要价让中国人吓了一跳,光技术咨询费就开价1.5亿欧元,当年合人民币15个亿。并强调只是咨询,不提供设备、不负责安装。天呐,整个岛隧项目的安装投资才6 个亿。林鸣退了一步,提出:我们出3个亿,你们只要在几项主要的技术上给予支撑就行。荷兰人耸了耸肩地说,那我只能给你们唱首歌了。问唱什么歌。答曰:祈祷歌;祝你们平安吧。说完便离去。


面对实质上的技术封锁,中国人倒反而冷静了。技不如人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精神上认输。冷静思索得出的结论是:靠自己!林鸣咬咬牙对充满期待的董事长说:那我们就自己来做吧!


只剩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林鸣当然很清楚,立志是一回事,夺取最终胜利是另一回事。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召集国内最优秀的专家来共同做这件事。尹海卿就是这样被召来的。


林鸣首次跟尹海卿正式谈话时,神情极其凝重,一字一顿地说,情况你也清楚了,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有搏一下了,千斤重担我们一起来挑,你怎么想?


尹海卿其实早有思想准备,他很清楚自己作为常务总工程师,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压力。工程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几乎所有的技术都要靠自己去摸索去创新。不痛下决心,不杀出一条血路来,就不可能完成这项世界性难题的重大建设任务。然而,责无旁贷,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想到这里,尹海卿反倒是非常兴奋了。建设港珠澳大桥是国家战略,其重要意义尹海卿心里很清楚。对他个人来说,自己已年近50,恐怕这辈子再也不会遇到比港珠澳大桥更大更有意义的工程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降临在了自己的身上,对一个视海洋工程建设为生命的工程师来说,真是一个莫大的荣幸。他决心要珍惜这个为国效力的机会。于是,他咬牙只从嘴里迸出一个字:干!尹海卿平时就话不多,他的每次对受命的回答,从来就是在施工现场的埋头苦干上。


两名中国海洋工程专家的手庄严地紧紧握在了一起。


于是,中国的工程技术人慨然踏上征途,哪怕前方充满荆棘,哪怕是刀山火海,他们都决心要闯一闯。尹海卿们就这样悲壮而信心满满地出发了!


严苛要求 温暖如春


港珠澳大桥东起香港,西至珠海、澳门,全长55公里。靠香港一端的主航道临近香港国际机场。如果大桥在主航道设计上预留30万吨的船舶通过,那么桥面就必须做到离水面七八十米高,桥塔就要做到200米以上,这跟机场为保证航班安全而要求周围建筑不超过120米的限高严重冲突。要解决这个矛盾,又要满足敞开洋面主航道的需要,这段通途只能从水下走,也就是必须建设一段长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设计上是在隧道两端各建一个人工岛,用于隧道的进出和连接海上桥梁。所以建海底沉管隧道就先要建人工岛。


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入口。.jpg

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入口。


从澳门出发的私家车在向香港进发。 (1).jpg

从澳门出发的私家车在向香港进发。


2011年3月,西人工岛首先开始建造。建人工岛,通常的做法是抛石填海。但这种传统做法的缺陷很明显:施工时间太长,需要2到3年,繁忙的伶仃洋无法承受这么长的施工时间;岛体易发生移位,影响隧道和桥体的连接。林鸣和尹海卿带着团队反复论证,得出一致意见:按大桥120年寿命的要求,岛体必须更加牢固,决定采用大型钢圆筒围岛快速成岛法。即用120个巨大的钢圆筒做岛的围体,然后在围内清淤填砂。填完沙的人工岛因为填充的是沙水混合物,整个地基十分软弱,必须得进行排水、整固才可以做下一步工作。不然就会有沉降,难以承受建筑物。这时,尹海卿的发明专利技术“挤密砂桩施工法”就派上用场了。


挤密砂桩的工作原理简单说就是通过冲击等方式,在地基中打孔注入砂石,通过挤压、置换、排水来加固地基。


在做着这些工作的时候,尹海卿除了要严密有序地安排好每道工序,同时要联系好1600公里之外的上海长兴岛重工基地,同步开始巨型钢圆筒的制造。钢圆筒每个直径22.5米,高55米,重550吨,截面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


用于两个人工岛的240个巨型钢圆筒,全部由地处上海长兴岛的振华集团制造。


全部钢圆筒陆续由万吨轮从上海长兴岛运来。5月15日,第一个钢圆筒由巨大的海上液压振沉机用8个夹式气锤成功打入海底。3个多月后,120个钢圆筒全部按施工标准,被顺利打入海底。随后,东岛也很快完成了钢圆筒打入海底的任务,同样是按施工标准做到了保质保量。


巨大的钢圆筒由万吨轮从1600公里外的上海长兴岛运来.jpg

巨大的钢圆筒由万吨轮从1600公里外的上海长兴岛运来


海上起重机将550吨的钢圆筒吊起。 - 副本.jpg

海上起重机将550吨的钢圆筒吊起。


液压振沉机将钢圆筒插入海底。.jpg

液压振沉机将钢圆筒插入海底。


向插入海底的钢圆筒里灌沙。 - 副本.jpg

液压振沉机将钢圆筒插入海底。


连同填砂,加固地基,两个人工岛的成岛建设,只用了221天时间,创造了世界人工成岛建设新纪录。


尹海卿和他的团队为自己创造的新纪录感到非常自豪。因为从钢圆筒的制造到运输、振沉,到地基的清淤加固;所有设备尤其是巨大的海上液压振沉机的设计制造,联系订货,都是尹海卿和他的同伴们一次全新的尝试。


岛体成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建设岛上建筑。对岛上建筑的做法,尹海卿和他的团队经反复比较论证,决定采用清水混凝土材料做外立面。这种做法省却了外饰面的施工,长远来说更省钱更环保。


作为日常负责抓施工的常务副总,尹海卿对施工质量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对钢圆筒围岛、地基加固等工程是这样,对岛上建筑建设同样如此。为了保证清水混凝土外立面一次成型的质量,项目组特地聘请了做事严谨的德国专家来担任质量监督。


浇筑清水混凝土外立面工程开始后,尹海卿照例要到现场来看看。德国专家见到尹总来了,指着刚撤除模板的一处清水混凝土外立面,高兴地对他说:你的工人师傅们真的太棒了,你瞧瞧,做得多漂亮!尹海卿先是粗一看,确实如德国专家所说,非常漂亮。但走近了再仔细一看,并且用手一模,他不禁皱起眉头。他发现很多地方表面粗糙,并不符合他主持制定的技术标准,不少棱角接缝处还衔接不好,有漏缝,这也不符合质量标准。他直言不讳地指了出来。听尹海卿这么一说,德国专家发表意见了,他说:按照我们德国的标准,只要在5米之外看着舒服就合乎标准了。尹海卿毫不客气地马上接着说:不,我规定的标准是贴近了看,贴近了摸,毫无纰漏才是符合标准的。德国专家说,那我让工人再做些修补吧。尹海卿仍然是严肃地说:不行。我们的工艺是一次成型。其实只要严格按照工艺施工,完全能够达到标准。所以必须砸掉重做!


工人们听听尹总说得在理,没人有不满情绪,立刻就开始了重做。过后,尹海卿还去看,直到他感到满意了才行。


三航局的吴工程师事后对笔者回忆了这件事情,也说了他对尹海卿初次的印象。小吴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那年是在东人工岛做清水混凝土外立面工作。一天他为自己工作不顺而感到苦恼,一个人坐在一个角落里发呆。突然有人走近他,关切地问道:这位小师傅是身体不舒服吗?


这人正是尹海卿。


小吴到工地时间不长,对尹总并不认识。当尹海卿知道小吴是为遇到工作难题而苦恼时,便笑呵呵地坐到了小吴的身旁,开始跟他说起清水混凝土浇筑的工序流程来,还跟他讲怎样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小吴听了非常受启发。尹海卿的和颜悦色、精通技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后来看到尹海卿在现场一副严厉的样子,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海洋工程专家尹海卿。


尹海卿对谁都这样。在工作中如遇到不满意的事情,他会坚持原则,但从来不会训斥当事人,而是耐心地跟当事人分析原因,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项大型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常会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发生,身负巨大压力的领导为此急躁发火有时难以避免。虽然,做下属的都能理解领导,不会记怀于心;不过他们都更喜欢像尹海卿这样既坚持原则又耐心细致的领导。


尹海卿受人敬重,大家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愿意跟从他去完成一项项艰巨的任务,除了尹总技术水平高,让人深感佩服外,他的性格温和,遇事总能耐心教诲、让人乐意接受也是重要原因。他的平易近人也表现在日常对手下员工的关心上。


说到对手下员工的关心,小吴又对笔者讲了另一件事。那时,团队的一帮年轻技术人员为方便随时去现场,都住在海里的一艘8000吨的船上。船上条件很差,生活也很枯燥。靠船不远处就是灯红酒绿的香港,一到晚上,从船上可以看到岸上一片繁华的灯火闪耀,海风吹来,还能隐约听到笙歌欢声,通宵达旦。不过,这一切并不能让日夜沉浸在工程事务上的年轻人分心,他们心中所想除去港珠澳大桥没有其他。


有一天,尹海卿特地去船上看望这些可爱的年轻人,正下着雨天,又正是食堂开饭的时间,只见年轻人们从宿舍里出来冒雨朝十来米外的食堂奔去,从食堂打好饭菜,又冒雨奔回宿舍。尹海卿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对身边的人说,让年轻人去食堂吃饭的时候雨天不要淋雨,大热天不要晒太阳,我们还是做得到的。这些年轻人很辛苦,我们尽量为他们改善一下生活条件吧。另外,船上生活很单调枯燥,我们可以给他们增加一点运动健身器材。过后没多久,船上从宿舍通往食堂的过道上就盖起了遮雨遮日的顶棚,一批运动器材也搬上了船。


小吴说,这件事虽小,但让年轻人都感到很温暖。


到2011年年底,两个人工岛的岛体部分已完全建成。从近处看,10万平方米的人工岛宛如两艘豪华巨轮游弋在茫茫大海上,从空中看,人工岛就像两个可爱的小蝌蚪隔海相望。


人工岛夜景。像艘豪华的巨轮。.jpg

人工岛夜景。像艘豪华的巨轮。


整个成岛工程没有发生大的周折,尹海卿很高兴,他不是满足,而是首先想到,这为日后更困难的施工提供了一个经验,那就是对每件事都必须做到反复论证、认真设计、严格施工。他还是很冷静的,因为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是在往后的沉管隧道施工中。    

                                                                                                                                                                                                                        

永不放弃 终获成功


按照施工计划,在人工岛初步建成后、大桥的主桥墩开始打钻,即进入岛隧工程沉管的安装。2013年5月7日,首节沉管在水下对接西人工岛岛端成功,随后便开始了33个沉管的逐个安装。


沉管安装现场场面十分壮观。沉管先要在桂山岛预制件厂做好。沉管每节长180米,高11.4米,宽38米,排水量8万吨。在需要安装的时候,巨大的沉管被8艘拖轮牵引着从水路拖到安装现场,浩浩荡荡的阵势实在是很气派。


桂山岛上的沉管预制厂。.jpg

桂山岛上的沉管预制厂。


施工中,粑吸船做粗挖基槽的第一步工作,随后抓斗船、抛夯船、清淤船、整平船陆续做基槽精挖、清淤、抛石夯平、基床铺设的工作。各种各样的沉管安装施工船都是尹海卿和他的团队自己设计,然后委托国内造船厂制造出来的。每样专用设备都是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


沉管安装的要求极高。海底基床泥沙软硬不一,如果基床沉降不一,沉管会产生断裂 ,所以要求整个海底基槽的总体沉降必须控制在10厘米以内,差异沉降必须控制在1厘米以内。为了满足这个要求,尹海卿和团队研发的“挤密砂桩复合地基设计方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跟尹海卿预料的一样,沉管安装难度极大,反复多次是常事。如E15沉管的安装就反复做了3次。第一次是沉管被拖到现场后,发现基槽出现严重回淤,无法安装,只好把沉管拖回桂山岛。之前大量的准备工作都白做了。接下来清淤,还特地设计制造了一批钢罩盖住清淤后的基槽,等待下一次安装机会。安装沉管需要具备合适的气候、水温和潮流条件。海洋预报中心的同志每天在现场测有关数据,一俟合适的日子出现立即通报施工单位。合适的日子一般每月只有一两天。


事后分析回淤原因,发现是上游众多采砂船频繁作业造成的。于是,通报广东省政府,省政府立即做协调工作,停掉所有采砂作业。


好不容易等到适合安装的日子出现了,8艘拖轮再次将沉管拖到现场。不想,影响安装的情况再次发生,基槽斜坡大面积坍塌。沉管又将要被拖回桂山岛。又是大量心血白花。一帮施工的汉子都难过得哭了。


沉管安装困难的事情传到了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专门向有关方面作详细了解。


林鸣明白中央领导为什么对工程如此关心。林总的压力可想而知,一度因焦急而鼻子大出血,幸得及时就医才阻止了病情扩大。尹海卿也焦急,整日为寻找原因和解决办法而寝食不安。他严重失眠了,平时烟瘾很大的他抽烟更厉害了。只要醒着,尹海卿的脑子里就是沉管安装中的一个个难题,他必须要找到解决它们的办法。医生警告他说,你必须戒烟,不然你的身体会出大问题。为了保持一个好的身体,使得有充沛的精力去工作,尹海卿下了狠心,把剩余的香烟以及烟缸统统扔进垃圾箱。让人们感到惊奇的是,抽了几十年香烟的尹总真的把香烟给彻底戒了。


经过尹海卿和团队的共同努力,基槽坍塌原因终于找到,基槽终于修复。沉管第三次被拖到现场,终于安装成功,汉子们又一次掉下热泪。这次是喜极而泣。


关键一战 惊心动魄


类似的事情在沉管安装过程中屡屡发生,其艰难程度被尹海卿形容为好比是在走钢丝。每一个沉管的安装都好比在走一段钢丝。要走完6.7公里长的钢丝,对参与施工的1000多号人来说,是一件多么惊险的体验啊!


好在凭着尹海卿和他的同伴们的智慧和毅力,到了2017年5月初,经过4年的奋战,33个节段的沉管终于全部安装完毕,唯剩下E29与E30之间最后一个接头的安装了。只要最后一个接头安装成功,6.7公里长的整个沉管隧道就全线畅通了。这真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


2017年5月2日22时30分,在中外多家媒体100多位记者的见证下,林鸣和尹海卿带领团队完成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吊装沉放。随后,几十家媒体发出“港珠澳大桥最终接头安装成功”的喜讯消息。报道说,根据现场卫星和声呐测量数据,接头与两头沉管对接只有3—4厘米的横向偏差,相比较允许误差7厘米的范围值,这个结果堪称完美。


然而,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指挥林鸣却是一夜未眠,一个不祥之兆一直萦绕在心头。照例,沉管安装完毕,最多两个小时,负责贯通测量的刘工就会打来电话,汇报最准确的测量数据——以光学测量方法建立的测量系统所获得的数据,这只有在接头的钢封门打开之后才能获得。已经是凌晨5点多了,为什么电话迟迟不来?难道是偏差很大?林鸣不安至极,忍不住破例主动给刘工打去电话询问。电话那头,刘工迟疑地说:经反复测量反复核对,贯通数据偏差10厘米以上!刘工马上补充说,不过,沉管结构不受影响,滴水不漏!


林鸣脑袋“嗡”的一下,挂断电话随即就打通了尹海卿的电话。此时,尹海卿跟林鸣是一样的担忧着,也是一夜未眠。


林鸣十分焦急,大声说:出大问题了,去现场!


从那一刻开始,直到5月4日20点,参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建设者们经历了职业生涯中最惊心动魄的38小时,也是创造了又一个世界新纪录的38小时!


偏差虽然可以接受,也无碍大局。可是,林鸣认为,港珠澳大桥于世界沉管隧道建设来说,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超级工程,它必须以完美的记录留存世间,此外的任何遗憾和瑕疵都不可以有!


紧急召开专家论证决策会,讨论逆向操作的问题,即讨论重新安装接头是否可行?林鸣竭力主张重新安装。也有不同意见,理由是风险实在太大,万一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在现场的瑞士威胜利(VSL)专家沃尔特·奥尔索斯也认为不宜再次对接,他的理由是:最终接头顶推系统的原设计方案中并没有“重新安装”逆向操作的预案。虽然,液压系统具备将顶推小梁移出并再次安装的功能,但在复杂工况条件下将对系统设备构成很大挑战。他表达了担心。最终接头安装控制的关键环节——液压顶推系统的设计出自他手,所以他不希望出现任何变数。


尹海卿坚定地站在“重新安装”一边,除了他念念不忘当初跟林鸣同舟共济的坚定许诺,他还有可靠的科学依据。重新安装的逆向操作只要抓好几个关键环节,如做到把打开的钢封门重新焊死;往结合腔注满海水;防止接头起吊重新挪位时碰撞E29和E30节段——成功的把握还是很大的。从事钢封门焊接的上海振华电焊工都握有美国焊接协会AWS证书,都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优秀焊工,尹海卿对他们充满信心。负责起吊的1.2万吨“振华30”起重船在施工前,技术人员已经对吊装船索具长度误差、大吊臂(扒杆)扭矩和吊钩进行了专题攻关,精度从原来索具吊装1.5米误差缩小到1毫米。避免碰撞是完全有可能的。


尹海卿在主持攻关会议。.jpg

尹海卿在主持攻关会议。


作为一个搭档,尹海卿对林总非凡的魄力和高度的责任心怀有极大的钦佩。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具体负责实施的常务副总工程师,应该是责无旁贷地跟随着统帅风险共担,自己就应该是一员不畏艰险冲锋陷阵的大将。


5月3日13时30分,最终接头的重新安装开始了,其间如人们所料,出现了几次险象,如:重新焊接的钢封门发现漏水;临时止水结合腔注水增压不顺……特别是钢封门的漏水,急骤的水柱射程有5、6米远,场面十分惊险。但在果敢的指挥员和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都化险为夷,难关被一一突破。5月4日5时,结合腔注水成功。4日16时45分,“振华30”吊起最终接头,重新回到5月2日第一次沉放接头的原点。5月4日17时,“振华30”再次登场,最终接头开始第二次安装。19时50分,吊机大臂的吊钩吊着6000吨重的最终接头稳稳地坐落在了海底基床上。此时距林鸣那天给刘工打去询问电话正好过去了38个小时。这时,GPS的数据显示偏差1-2厘米。结果令人满意。但林明和尹海卿依然不放心,他们又在焦急地等着刘工的电话。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朱局长在现场目睹了接头成功重新安装,他惊叹地说,这个工程真是太惊心动魄了!


1.2万吨的“振华30”将6000吨的最终接头吊起,准备入海安装。.jpg

1.2万吨的“振华30”将6000吨的最终接头吊起,准备入海安装。


这次刘工没让林鸣等候太久,5月5日一大早,林鸣从话筒里听到了刘工豪气满满的报告:报告林总,贯通测量数据东西向偏差0.8毫米,南北向偏差2.5毫米!啊,竟然是毫米级的精确度!本来预计有3—5厘米的偏差就不错了。林鸣有点不相信,追问道:是否确实?刘工大声说:数据经过多次复核,真实可靠!林鸣这才舒心地笑了。


尹海卿也很快听到了这一好消息,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他很开心也很激动。整个沉管隧道的贯通意味着港珠澳大桥建设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作为岛隧工程最重要的最终接头安装节点,它的成功与否真的是太关键了!它成功的重大意义还如尹海卿后来总结的那样:这意味着中国建设者首次在世界沉管隧道建设史上实际验证了最终接头施工方法“工序可逆”,为同类工程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施工经验和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标准——这足以让中国的工程师们感到自豪了。


对建设者来说,最开心的还是在港珠澳大桥全部建成正式通车的时候。2018年10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并致辞,他夸赞大桥建设者说: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你们参与了大桥的设计、建设、运维,发挥了聪明才智,克服了许多世界性难题,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我为你们的成就感到骄傲!  


尹海卿们受之无愧!


尹海卿站在建成的港珠澳大桥上心潮澎湃。.jpg

尹海卿站在建成的港珠澳大桥上心潮澎湃。


怀才有遇 报国有门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后,尹海卿站在人工岛最高处极目远眺,看到大桥优美地向海深处蜿蜒而去,想象着伶仃洋大湾区域一片繁荣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700多年前,也有一位满满家国情怀的诗人在伶仃洋沉吟感慨,并写下千古绝唱《过伶仃洋》。诗人文天祥以被囚之身,痛苦万分地叹道“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家都灭亡了,个人纵有满腹经纶,纵有雄心大志,又能怎么样?只能是“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场空而已。作者悲愤至极,但仍然在诗尾一句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意至高,庄美无比。


这应了同为宋人的吴潜在一首诗里说的: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历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空怀一身本领,却报国无门,最终壮志难酬啊!


港珠澳大桥的桥塔设计成中国结图案.jpg

港珠澳大桥的桥塔设计成中国结图案。


尹海卿少时就读过文天祥的这一千古名句,并深感与己心意非常吻合,于是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报效祖国。让尹海卿倍感幸运的是,在自己渴望进高等学校求学的时候,国家果断立策,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停学多年的大学又开始面向社会招生了。尹海卿紧紧抓住这一良机,高考中榜,进了大连理工大学海洋工程专业深造,这为他今后在近海工程建设上建功立业打下牢固的基础。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后,国家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经济不断创造奇迹,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迅速发展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在这发展过程中,各地有数不清的近海工程开始建设,这为一个立志成才立志报效国家的年轻知识分子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于是。尹海卿更加发奋学习,忘我工作,尽情施展才能,在近海工程建设中如鱼得水,屡创佳绩。参与建设港珠澳大桥所获得的功绩,可以说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页。


在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尹海卿和他的团队创新成果引人瞩目,共申报专利537项,其中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19项,获国际专利6项。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荣获“ENR全球最佳桥隧项目奖”,英国媒体称之为“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实现了为国效力的誓愿!


港珠澳大桥优美的身姿。.jpg

港珠澳大桥优美的身姿。


笔者不由得感慨:自古至今,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有报效国家的深厚情怀,诚属可贵。但也只有在国家进入和平年代,只有在国泰民乐的开明境况下,知识分子才能怀才有遇,尽遂报国之心。


今天,我们在赞叹港珠澳大桥工程这一伟大奇迹的时候,不禁要为国家的国泰民乐而感到欣慰,也为怀才有遇、报国有门的尹海卿们而深感庆幸!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