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 . “小先生”泥蛋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小先生”泥蛋

作者:简平 发表时间:2021-04-01 点击数:22

中国福利会第一儿童福利站旧址.jpg

中国福利会第一儿童福利站旧址


1948年8月,中国福利基金会第一儿童福利站颁发的“孩子服务章”.jpg

1948年8月,中国福利基金会第一儿童福利站颁发的“孩子服务章”

 

 

天快亮的时候,泥蛋从停在路边的没有盖子的垃圾车里爬出来,身上只穿了一件又破又薄的单衣,为了驱寒,他在腰间扎了一捆稻草。


这是1947年的冬天,上海的阴冷让人有一种刺骨之痛。


刚满十岁的泥蛋是个孤儿,老家在江苏镇江,两年前,侵华日军的一颗炮弹炸毁了他家的农舍,母亲倒在了血泊中。父亲带着他逃难到上海,在十六铺码头扛大包,不料,一天深夜,疲惫万分的父亲出了事故,一脚踏空,掉进了黄浦江里,最后连尸首都没找到。


失去护佑的泥蛋只得在街头流浪,以乞讨为生。


天气实在太冷了,泥蛋奔跑起来,他想或许跑步会让身子发热,可是,饥肠辘辘,他很快就跑不动了,他感觉眼前直冒金星,晕晕乎乎地靠在街边的一堵砖墙上瘫了下去。


忽然,泥蛋觉得有人在拍他的肩膀,他睁开眼睛,见是一位微笑着的圆脸女士。


“你怎么了?是不是又冷又饿啊?”


泥蛋点了点头。


“我带你去个地方吧,不远,就在前面的胶州路余姚路口。”


泥蛋没有起身,他心里打鼓,害怕碰到坏人。


“你别怕,我是儿童福利站的,你叫我黄老师好了。”


泥蛋犹犹豫豫地站了起来。


黄老师一边走,一边温和地问起泥蛋的身世,并告诉他,中国福利基金会第一儿童福利站就设在胶州路725号的金源小学里,这个儿童福利站是由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女士开办的,专门救助失学儿童和流浪儿。


泥蛋跟着黄老师走进学校。


黄老师指着两个圆顶的铁皮活动房说,这就是儿童福利站,里面已经有很多孩子了,你可以在这里安顿下来。


泥蛋将信将疑,不敢迈开步子。


只听黄老师叫了一声:“有新来的小朋友啦!”


这时,铁皮房里呼啦啦地涌出一拨人来,都是和泥蛋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站在他们前边的是位戴眼镜的先生。


黄老师向泥蛋介绍说:“这是福利站站长马崇儒先生。”


马站长很亲切地摸了摸泥蛋的头,当他听说泥蛋是镇江人时,笑了起来,“我是无锡人,我们都是江苏的,算是半个老乡了,那我以后就叫你小老乡吧。”


马站长让黄老师和其他孩子一起,帮着泥蛋换上了干净又暖和的棉衣棉裤,还给他拿来了一个甜大饼。


泥蛋一下没有回过神来,觉得自己像是在做梦。



儿童福利站第一任站长马崇儒手迹.jpg

儿童福利站第一任站长马崇儒手迹


 

儿童福利站的两个铁皮活动房,是由外国友人捐赠给中国福利基金会的,落成时,宋庆龄亲自前来视察。两个铁皮房,一个用作图书阅览室,一个辟为保健室。由于泥蛋没有住处,黄老师跟马站长商量后,允准他和另外几个流浪儿晚上在图书室里打地铺睡觉。


那晚,后半夜的时候,泥蛋做了一个恶梦,他被一群地痞流氓团团围住,他们脱光他的衣服,让他站在雪地里。看着泥蛋冻得瑟瑟打抖,他们哈哈大笑,然后又拿来一根橡皮水管,把冰冷的水朝他身上喷去,很快,那些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冰块,他被嵌入其中,死灭般的窒息让他无法呼吸…… 


泥蛋惊恐地从地铺上猛地坐起,发出一声尖叫。


这时,正好马站长前来查铺,他赶紧跑过去,轻轻地搂住泥蛋的臂膀。


“小老乡,你是不是做恶梦了?”马站长问道。


泥蛋惊魂未定。


“别怕,有我在呢,你安心睡觉。”马站长抚了抚泥蛋的头。


泥蛋看了看坐在他身边的马站长,放下心来,重新躺下了,这次他睡得很安稳。


听着泥蛋小小的鼾声,马站长叹了口气。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


马崇儒自己也是个苦孩子,十四岁时来到上海,在一家工厂做童工。后来,他发奋学习,并接受了革命思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郊区从事农运工作,后来,当上了山海乡村实验学校校长,他对穷苦的孩子充满怜悯,格外呵护。按中共地下党指示,经赵朴初推荐,1947年7月,宋庆龄委任三十一岁的马崇儒为中国福利基金会第一儿童福利站站长,他发誓要尽全力保护好福利站里的孩子们。


天亮了。


气温很低,但太阳很好。


泥蛋一早起来,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清洁,把一张张长条椅擦干净,将一本本书在书架上放整齐。泥蛋才刚刚开始识字,所以还读不了多少书,可他喜欢站在书架前,用手指一本一本地点数——其实,他也点不过来,因为他同样刚刚开始学习算术。


儿童福利站里的识字班.jpg

儿童福利站里的识字班


黄老师早早就来到了儿童福利站,她看见泥蛋正在书架前点数,笑着问道:“你数到多少本了?”


泥蛋害羞地埋下头去。


黄老师告诉他,目前儿童福利站有藏书6000册,算是上海规模最大的儿童图书馆之一了。


泥蛋心里想,我要好好学习,争取把这些书全都看一遍。


泥蛋发现黄老师的肩上背了一架手风琴。


他好奇地问道:“黄老师,你会拉手风琴?”


黄老师笑着说:“我会啊,等你们上完‘小先生’的课后,我来拉给你们听。”


“小先生”是马站长在儿童福利站推行的一项活动,这项活动的倡导者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提出“即知即传”,也就是发动在校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没钱上学的孩子,做他们的“小先生”。马站长到儿童福利站周边的金科、晋元、华模、南屏等中学去宣讲,招募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组织起一支“小先生”队伍,“小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儿童福利站帮助失学儿童扫盲。


泥蛋参加了扫盲班,他每天都盼着“小先生”们早点来,他们不仅教语文、算术、簿记等,还会和泥蛋他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唱歌,排戏。泥蛋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他学得很用心。


那天,一位“小先生”教孩子们打算盘。他把教学用的一只大算盘挂在墙上,然后一边演示,一边让大家跟着他背珠算口诀表。孩子们大声地背诵加法口诀:“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进一;二上二,二下五去三,二去八进一;三上三,三下五去二,三去七进一……”可是,到了减法口诀时,却开始乱了:“一下一,一上四去五,一退一还九;二下二,二上三去八,二退一还四;三下三,三上二去六,三退一还五……”


“小先生”大叫道:“错啦,错啦,快停下来,快停下来!”


可是,孩子们却来劲了,摇头晃脑,一边大笑,一边乱背,结果,“小先生”自己也忍不住大笑起来。


泥蛋也笑得很开心。


时间过得很快,几个月过去了,泥蛋都能看书、记账了。


有一天,马站长问泥蛋:“小老乡,你在儿童福利站感觉怎样?”


泥蛋回答道:“我天天都很开心。”


马站长说:“天天开心还不够,还要天天进步!”


泥蛋看了看马站长。


马站长拍拍泥蛋的肩膀说:“你知道吗,我们儿童福利站不仅要请外面的‘小先生’,还要培养自己的‘小先生’呢。你得答应我,也要做个‘小先生’!”


泥蛋摸了摸自己的脑袋。


儿童福利站的孩子们在听课.jpg

儿童福利站的孩子们在听课


儿童福利站的小朋友在做广播操.jpg

儿童福利站的小朋友在做广播操

 

 

泥蛋真的成了儿童福利站的“小先生”。


到了这时,泥蛋才明白,“小先生”肩负着怎样的任务。


1948年,刚刚过了春节,新闸路金家巷便发生了火灾,火势凶猛。


由于金家巷是个贫民区,多为棚户、简屋,所以很快就被烈焰吞没了,一千八百多位本来就穷困不堪的居民无家可归。


忙于内战的国民党当局行动迟缓,所以,宋庆龄主持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和中共地下党组织联手,迅速展开救援。


宋庆龄视察儿童福利站并指导识字班儿童学习.jpg

宋庆龄视察儿童福利站并指导识字班儿童学习


筹措到的一万八千公斤救济大米运来了。


马站长带领儿童福利站的“小先生”赶到金家巷。


时间很紧张,他们必须在三天内完成对灾民的走访、登记和发放救济大米,以缓解灾民的燃眉之急。


泥蛋接受的任务是灾民登记。由于简陋的棚屋在失火后都被烧毁了,灾民们只能分散他处,这就导致找不到人,因而无法准确地进行登记。可泥蛋非常认真,只要有线索,他就追踪着一个一个找下去。

得知一户受灾人家去曹家渡那边的亲戚家避难了,泥蛋连忙徒步去找。那里有着许多“滚地龙”,居住地形复杂,泥蛋穿梭其中,一户一户找过去。他不断地询问有否从金家巷过来的灾民,有人见他只是个孩子,不知他的用意,便说:“你一个小孩子找他们干吗,你有本事帮到他们吗?”泥蛋很诚恳地回答:“我是第一儿童福利站的‘小先生’,我们福利站收到了救灾大米,要送给每个灾民,如果我找不到他们,他们也就拿不到了,这样,他们会更加困难的。”听到泥蛋这么说,人们也就热心地帮他一起找了。


在做花名册的时候,生怕还有灾民漏了登记,于是,马站长带着泥蛋去找当地警察,希望与他们掌握的居民资料做个核对。


谁知,警察非但不配合,还索要救济大米。


马站长气愤地怒斥他们:“连救济灾民的大米也敢要,他们还有良心吗?”


泥蛋跟着说:“你们休想拿到!你们太黑心了!”


警察一听,恼羞成怒,操起警棍就朝他们打来,嘴里还叫着:“你们来这里捣乱,看我们怎么收拾你们!”。


马站长拉着泥蛋赶紧离开。


气急败坏的警察在后面骂骂咧咧。


泥蛋最终完成了灾民登记工作。当救济大米精准无误地送到灾民手中时,许多灾民都跪地磕头以表谢意,这一幕让泥蛋都感动得哭了。


儿童福利站给贫困儿童发放大米.jpg

儿童福利站给贫困儿童发放大米


不过,此后,就经常有不明身份的人前来儿童福利站东张西望,甚至还有地痞流氓故意来找茬。


这一年的8月7日,夜晚溽暑难耐,泥蛋好不容易才入睡。忽然,他被叫醒了。他睁眼一看,马站长和黄老师站在跟前,他刚想说话,他们把手指贴在嘴唇上,示意他不要出声。


马站长贴在泥蛋的耳朵边告诉他,刚刚接到地下党组织转来宋庆龄的口信,由于他的行动已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他必须立刻撤离第一儿童福利站,转移到苏州。


泥蛋一听,扑到马站长怀里,泪水止不住地掉下来。


马站长按住泥蛋的双肩说:“小老乡,答应我,你要作为‘小先生’坚守在这里,直到天亮!”


泥蛋用力地点了点头。


夜更深了。


泥蛋紧挨着黄老师,注视着马站长走出铁皮房,消失在夜色中。

 

 

泥蛋非常想念马站长,有时,他会望着高高的天空,想着马站长此时正在何处。


黄老师走了过来,她站在泥蛋的身边,跟他一起静静地遥看天空。


忽地,黄老师问泥蛋:“你还记得跟我说想学手风琴吗?”


泥蛋回答道:“记得。”


“那你还想学吗?”


“想啊!我想将来做个音乐家!”


“泥蛋,我跟你说,国民党蹦跶不了多久了,人民解放军已打赢三大战役,共产党正在准备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我们也要积极做好准备,迎接上海解放!”


“黄老师,你告诉我,我能够做什么?”


“除了和其他‘小先生’一起秘密制作欢迎标语,缝丝带,你还跟我学琴吧。”


泥蛋听后,兴奋得满脸放光。


在图书室里,黄老师帮泥蛋背起了手风琴。


泥蛋照着黄老师说的,用右手按键盘,用左手推拉风箱并按键钮。


可是,无论怎样摆弄,手风琴就是没有声音。


汗滴从泥蛋的额头滚落下来。


黄老师让泥蛋吸口气,然后给他按揉一个个紧张到僵直的手指。


终于,手风琴发出了声响,虽然不是动听的乐音,但毕竟这是琴声。


黄老师拍手称好,这下,泥蛋大胆了一些,两条手臂的幅度也拉开了,当键盘和键钮同时按下时,发出了一个美妙的和音。


黄老师说:“泥蛋,你要相信,你有音乐天赋呢!”


泥蛋的脸红得发烫。


就这样,泥蛋开始了手风琴的学习。


其间,也有好几次泥蛋都觉得学不下去了,尤其是他经常掌握不好左手的跑动乐句。可每当想到马站长的嘱咐,想到黄老师的悉心指教,他还是坚持住了。


转眼,1949年的春天到来了。


泥蛋的琴艺有了很大的提高,他都可以在小伙伴们唱歌时为他们伴奏了。


“小先生”教儿童们唱歌.jpg

“小先生”教儿童们唱歌


黄老师教大家学唱《解放区的天》。泥蛋一边拉琴,一边也大声跟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泥蛋弹着唱着,想象着自己来到解放区,扭着秧歌,敲着腰鼓,他不由得笑了。


当五月的鲜花盛开的时候,泥蛋盼望着的那一天终于来临了。


天亮时分,黄老师召集起儿童福利站的“小先生”们,他们打着标语,挥着丝带,唱着《解放区的天》走上街头,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他们是第一支出现在街上的欢迎队伍,被人们称为“迎接解放的‘小信使’”。


队伍中欢快地拉着手风琴的泥蛋朝气蓬勃,琴声郎朗,得到一路的掌声。


泥蛋刚刚回到儿童福利站,就被另一位“小先生”叫住了:“黄老师要你去一下,她在保健室等你呢。”


儿童福利站给妇女上妇幼保健课.jpg

儿童福利站给妇女上妇幼保健课


泥蛋来到保健室。


两个身穿解放军军装的人正背对着他在交谈。


当他们听到脚步声,回过头来时,泥蛋惊喜地发现他们竟是马站长和黄老师。


马站长向泥蛋伸过手来:“小老乡,我们又见面了!”


黄老师满面笑容地说:“我们要正式通知你,你已被解放军文工团录取了,是我们为你推荐的,你赶紧准备一下,一会儿我们送你去军管处。”


泥蛋睁大了眼睛,他又一次觉得自己像是在做梦。


黄老师突然想起什么来,对泥蛋说:“你要从‘小先生’变成真正的音乐家了,我刚才和马站长商量了一下,我们给你起了个新名字,叫向音!”


向音,多好的新名字,一瞬间,泥蛋的眼睛里盈满了泪水。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