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烈士林达
浦东新区老港镇成日村,村里的楼房带着彩色贴面,错落有致。林达故居的五间平房仿佛被时光遗落,停滞在了一个遥远的日子。林达(原名:林有璋)1914年出生在此,上有两个姐姐和两个夭折的哥哥,故被家人格外宝贝,取乳名野宝。他第一天上学回来,父亲问:学到什么了?他朗朗地说:天地、江河、日月。父亲满意地笑着说:这娃胸有乾坤,将来能做大事。父亲从此供他读书,从乡办成一小学,又到南汇的惠南小学,直到考取上海市立新陆师范学校(1)。林达学习优异,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新陆师范学校,当时,是进步青年向往的学校,小火车从祝桥直通那里。那时的林达,穿着竹板领学生制服,眉眼高瞻,风华正茂。1932年,林达毕业后,经人介绍进入江南造船厂,从事账务。1937年,日军在金山汇登陆,他辞职返乡参加抗日,目睹了日本军队疯狂残杀乡民的暴行,他的婶婶、堂兄、堂妹,外甥女被杀,他和两个弟弟林有德,林有仁也险些遇难。从此,他跨出家门,扛起了枪,走上了抗日救国的英勇之路。林达1947年牺牲,时年33岁,十年戎马,血溅沙场。
故居屋后是一条河浜,两岸装有护栏。据说从前河道宽阔,碧水泱泱,撸声悠悠。林家在此运回田的风车、牛车、水车、以及收获的水稻、大卖、小麦、高粱、玉米、大豆,花生,山芋和棉花……林达参加革命后,这里便开始迎来送往抗日队伍,以及情报和物资……

采访林达故居

翻新过的林达故居
浦东
谭震林曾经对谭启龙说:浦东有个林有璋,师范毕业生,曾在我们教导队学习过,是我党在浦东创建抗日武装的骨干分子。
1940年5月,正是江南春暖花开的季节,林达来到江苏江南抗日义勇军司令部教导队受训,虽然他腰部的伤还在隐隐作痛,但并不妨碍他对学习的热情,他刻苦学习,积极讨论,这个英俊精干,有勇有谋,抗日立场坚定的小伙子,给身经百战的谭震林司令员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的抗日队伍里,是多么需要这种善于指挥打仗的好苗子呀!
谭震林指示“中共浦委”,“林有璋回浦东后,不要再搞经济工作,要让他带兵打仗。”
不久,林达被任命为新组建的“五支四大”(2)大队副,他对这支从伪军反正过来队伍,用刚学来的知识,进行了政治和军事的强化训练。
1941年4月5日,芦苇已经返青,天气依然寒冷。天黑透后,林达带领40多人,在暗夜的掩护下,经过三小时的行军,按计划抵达了青墩伪军据点外围。在战前动员中,林达曾说:伪军为日本人打仗,打的是非正义的仗,故他们怕死,我们为劳苦人民打仗,是正义之师,故我们勇猛。我们要用这次打青墩伪军据点来检验这些天训练的成果。凌晨两点围剿开始,果然像预料的那样,和伪军哨兵刚遭遇,还没开枪,哨兵就喊:不得了了,有人来了。屋里的伪军开火顽抗,被队员的一颗手榴弹压了下去,然后伪军以谈判为由想拖延,等待川沙的日军增援,英勇的一排长当机立断,拿着机枪冲上去,迫使伪军缴械投降。
太阳从海面探出了头,海天一片血红的朝霞。
部队撤离后,他们听到小火车拉着汽笛驶向青墩,知道增援的日军来了。这一仗,有侦查,有部署,有预案,俘获伪军31人,队伍多了30杆赤刮拉新的日式三八步枪,我们一名战士负伤,以少量的伤亡换来了部队的壮大,给了队员们莫大的鼓舞和信心。
三北(3)
1941年6月15日,黄昏时分,部队进人南汇小洼港,在天主教堂集合,三只木帆船已经停泊在海滩,林达和队员136人,告别浦东父老,夜行300海里,翌日七点多抵达姚北相公殿,转战浙东。
新的战场,环境不熟,粮草不足,怎么才能打开局面呢?
6月18号,林达得到情报,庵东有一股日军,大约三十几人,要到相公殿伪保长处拿八担酒,两担鸡。林达当机立断,打,这一仗要打,而且一定要打胜。他马上派人侦查日军人数和火力配制,一方面和教导员蔡群帆等骨干研究战斗部署。
相公殿一仗,日军8死8伤,我军无一伤亡。
后来人们在相公殿立“打响浙东敌后抗日第一枪”纪念碑。
这一仗打得漂亮,打出了抗日士气。“三北”群众终于看到了一支真正打鬼子的队伍,同时,他们看到这支队伍,遵守纪律,作风严明,坚决抗日,爱护百姓。
相公殿名士许深洋(学校校长)儿子许中惠(肖林)和长工胡金潭,都加入了林达的抗日队伍。
6月22日,林达走进许深洋家的客厅。
林达说:“许先生,尽管部队省吃俭用,但经费已剩下不多,若再不及时筹款,部队的给养将成问题,请您出出主意、想想办法。”
许深洋沉思良久、突然一拍脑袋说:“糊涂,真糊涂了,如何将偌大的钱库给忘了,本乡多有盐田,有盐田就有盐,有盐还愁没钱粮。”
“自日军来到后,盐场的盐警望风而逃,相公殿附近有十多个无人看管的盐库,每个盐库都有七八万斤盐。你们是抗日的队伍,尽可以此封盐库、售盐作为抗日经费。”
林达会心笑道:“许先生的主意好,但不明具体情况,还需许先生介绍情况和与地方有关人员沟通一下。”
许深洋说:“相公殿的乡长(伪)陈庭辉是我的好友,他的辖区不成问题;再就是袁公亭等四兄弟,这一带不少盐库是他们盐田产的,我去与他们交涉,想必会给面子。”
两人筹划一番决定第二天就行动。
第二天上午,袁家客厅里坐着袁家四兄弟。
许深洋、林达和警卫员如约前来。
许深洋拱手:“袁家兄弟,给你们介绍一下,这是上海淞沪五支四大队的林大队长,相公殿战役的指挥官。因需筹集军费想动用盐库的盐,请大力协助为盼。”
兵荒马乱,袁家兄弟也想与抗日游击队结识,好有所依傍,自然顺水推舟。
袁老大对林达拱手道:“林大队长相公殿一战,在浙东无人不知、谁人不晓,今日光临,叫寒舍蓬荜生辉。结识林大队长,乃我袁家兄弟三生有幸。盐库本为官方所有,兄弟只是代为保管,贵部筹款需动用只要出据收条,兄弟自然将盐库交予贵部。”
林达:“袁家兄弟如此深明大义,实为难得,我定将此事禀报上级,至于出具收条乃天经地义,决不会使袁家兄弟为难。”
第三天,林达带着战士,浩浩荡荡向盐区出发,仅用一天就接管了相公殿附近十几个盐库,每个盐库都贴上了盖了“淞沪游击第五支队第四大队”的封条,又在盐垛下沿盖上了大印。随即派人联系船只准备装运。
周围盐民纷纷参加搬运,盼早日卖出盐拿到工钱。
没几天,地下联络站人员,就联系了江、浙、沪一代的商人,将几十个盐库的盐买空了,换来了部队的给养,贫苦盐民也拿到了拖欠的工钱。
“五支四队”是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新四军武装抗日队伍,但沿用的是国民党的灰色番号,名义上隶属国民党第三战区淞沪游击指挥部。林达借此灰色番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做了很多艰苦卓绝的统战工作。
他拜访社会贤达,宣传抗日,他们纷纷为抗战捐钱捐物,还联名把刻有林达名字的金盾,捐赠抗日武装。
林达的老上级,谭启龙在回忆时曾说:“1942年6月,当我来到浙东与他们汇合时,他们已经在‘三北’地区初步站住脚跟。……勇猛顽强、遇变不惊、多谋善断、虚心好学、爱护部署、严格治军,是林达一贯的作风。”
1943年初,为争取鄞西国民党宁波警察总队郭清白抗日,林达亲入虎穴,与郭清白会面,共商合作抗日大计。与此同时,林达带领部队深入到宁波近郊,开展游击活动。1943年4月2日,经过周密部署,他们不发一弹,在日军鼻子底下,俘获西城桥杨家祠堂守军一个排,缴获包括机枪在内的全部武器和物资。这一胜利,不但震慑了宁波日军,也使郭清白对“五支四队”刮目相看,派员来参加西城桥战斗胜利祝捷大会。是日,宁波日军向樟村地区实施报复性扫荡,郭清白畏手畏脚,不敢迎战,请求林达派兵驰援。林达为了打开鄞西局面,阻止郭清白部队左右摇摆的投敌暗流,亲自率领三支队,连夜冒雨,翻山越岭,急行军赶赴漳村东南迎战日军,激烈的战斗持续了六小时之久,用血肉之躯为郭清白部队解了围。事后,郭清白既感动又羞愧,致函林达:
“有璋吾兄赐鉴,贵师解我重围,此恩此德,永远不忘……”
山东
1945年底,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第三旅,林达先后任笫九团政委和团长,随后转战山东。
九团是新组编的大军团中的小弟弟,从江南水乡转战北方山地作战,地形不同,局势不同,过去的伏击战、麻雀战、游击战显然不适合目前作战要求。
泰安驻防期间,也是全面内战爆发前夕,林达带领部队,针对敌人的防御特点,演练攻城、巷战、打坦克、攻碉堡、驾云梯、爬城墙等战术和技能。他要求部队操场即战场,平时多流汗,战场才能少流血。
内战爆发后,林达率领笫九团奋勇驰骋在齐鲁大地,边学边打,越战越勇。九团多次参加重大战役,比如和兄弟部队一举攻克泰安城、台儿庄反击战、曹家集之战等,九团从一纵队的“小弟弟”,迅速成长为能攻善守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之一。战后,林达撰写了战术论文《鲁南两次防御战的经验》报告,用实例,从政治和战术上详细论述了成功和失败的教训。
有些战士行军时嫌累赘,不愿意带洋锹,他反复强调,打防御、阻击战,洋锹的作用和枪平分秋色。对于掩体、工事的修筑,他有过仔细的研究,比如,修筑正面工事的同时,不能忽视侧面,工事多厚、多深,多宽都应该量化。一次他在战壕里发现了一份国民党的报纸,上面有白崇禧一段关于修筑工事的介绍,他马上分享给战士们。
1947年5月,九团参加孟良崮战役,担负阻击国民党25师对张灵浦74师的增援,九团正面的防御战线有20至30公里之长,国民党飞机大炮轮番轰炸,战斗惨烈,林达率领团指挥所,前进到离二营阵地只有一百米处指挥战斗,二营伤亡惨重,界碑阵地失守。往往一城一地的失守会影响整个战局的胜负,林达果断率领警卫排冲了上去,夺回机枪和阵地,胜利完成阻击任务。
1947年7月29日,林达率部强渡沙河时,遭遇国民党飞机俯冲扫射,胸部和大腿部中弹,由于流血过多不幸牺牲,时年33。临终前对身边战友说,“我没有完成任务,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要由你们去完成了。”林达在军中的恋人博尔,赶到他身边时,他已经不能讲话了。博尔对林达的怀念几乎伴随她一生。
1946年9月4号,林达曾给家人写信,告慰父母,他有恋人了,原名坤儒,现名博尔,高中生,在部队做财务工作,品德极好,性格温柔,他还托家人买一对派克笔,为博尔买一只手表。他还说,我身边的战友很多都牺牲了,我死的概率比她大,我不能伤害她,等胜利了,我们再完婚。
岁月如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屋前的老井深情地注视着天空,林达父母生前为林达准备的婚床,依然日复一日地默默等待主人新婚大典的炮竹声……

作者采访林达侄子林家春
1. 新陆师范学校:浦东地区最早的公立师范学校,也是抗日救亡的重要阵地。1929年8月,由上海特别市政府拨款,在杰出的师范教育家杨保恒故乡不远处的新陆,创办了新陆师范学校。1937年淞沪会战中,学校被日军飞机炸毁,仅剩一座水塔。学校后来迁往市区租界,改为私立立德中学。1945年,在九龙路657号第四国民小学校舍复校。1952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2.“五支四大”:灰色隐蔽番号,全称是国民党淞沪游击第五支队第四大队。
3. 三北:浙江余姚、慈溪、镇海北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