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主编的话

cover_mini.jpg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为庆祝这个伟大而光荣的日子,本刊编发了这期《峥嵘岁月——庆祝建党百年专辑》


上海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重要阵地。《寸印繁星——中国共产党早期出版业纪实》一书用文学史实的手法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工作者在上海从事翻译、出版等工作,生动讲述了中共早期出版业的起源。本书记录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问世、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的《新青年》、李达主编的《共产党月刊》、中共第一份中央机关刊物《向导》、以及《劳动界》、《妇女声》、《前锋》、《先驱》、《中国青年》等报刊出版物的创办过程。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从出版业入手,深入拓展到陈独秀、鲁迅、李大钊、陈望道、李达、李汉俊、王会悟、蔡和森、瞿秋白等重要革命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把人物、性格、形象、命运和事件、场景融合一起,让读者感同身受,可读性强。请读杨绣丽《寸印繁星——中国共产党早期出版业纪实(节选)》。


1917年,一种崭新的政治理念开始传入中国。一批知名学者与进步青年,是使命在身的 “以华夏之光明为己任”的燃灯使者,风靡云蒸,于求索中开始寻找路径。锐意革新的革命者从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追求,到科学共产主义的探索。破黑者拨云睹日,点燃华夏文明之曙光。有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杨昌济等著名学者,有毛泽东,周恩来,张国焘,邓中夏,李汉俊,李达等先进青年学子。而正是这样的一群人,立天地心鸣道铎,生民立命学有用,身先士卒,匹马当先,组织并领导中国第一次由工人阶级参与的“五四运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0年八月,在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等人的帮助与支持下,建立中共上海发起组。后称之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召开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年轻而伟大的政党,迄今已走过百年,且仍将璀璨辉煌……请读王瑢《薪火——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前后(节选)》。


《钟英:中共中央在上海(1921-1933)》以1921年中共一大选举产生中央局为起始,力图生动再现中共中央长时期驻扎上海、指导中国革命的历程,直到1933年初被迫撤往中央苏区。作品共设12章,扣准中共党史主脉,具体展现中共中央在上海确立民主革命纲领,推进民主联合战线的建立,掀起五卅运动大风暴,直至因应北伐战争发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在大革命功败垂成后,中共中央回迁上海继续指导全国斗争,在迎接新的革命高潮之际又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以致组织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最终在白色恐怖下撤离上海的大历史。作品主线分明,大事不遗,以事带人,叙述有条不紊,尤以白描为主,塑造了上百人的党员群体形象,试图对中共中央在上海作出复盘式的历史还原。请读吴海勇《钟英:中共中央在上海(1921-1933)(节选)》。


《不可忘却的纪念》,是一部依托于红色历史的非虚构作品。本书从1926年5月五卅运动一周年开始写,详细记录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全过程,并且一直写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本次节选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赵世炎抵达上海,介绍在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前,当时上海的革命形势;第二部分则是,第二次武装起义失败后,周恩来同志临危受命,参与武装起义的领导工作,对第三次武装起义做了详尽的准备。第三部分是,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详细经过。请读君天《不可忘却的纪念——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节选)》。


从1931年建立中共第一个支部,到1949年5月,上海警察系统的中共地下党员发展到近500名。当时,中共上海地下党员共约8000名,而警察系统的地下党员竟占了6.25%。能够在当时国民党军警宪特集中的营盘里,布下这么多“特殊警察”,这在党的建设史上也是令人瞩目的。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的警察系统是仅次于国民党军队的守卫上海的武装力量,可是在上海解放的战斗中,国民党上海交警部队虽然被指派上前线,却是“旁观”没有进行抵抗,在这背后,其实也是“警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49年春天,旧上海这一页惨淡的历史终于被一双有力的大手翻了过去。6月2日,一块全新的人民政府公安局牌子,挂到了福州路185号那扇高大的拱形门口。从此,这座城市拥有了世界上唯一被冠以“人民”之称的警察队伍。请读走走《在敌人心脏燃烧的红色火炬——上海旧警察中的地下党(节选)》


本书将中国共产党寓为“夜空中最亮的星”,引领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以国旗(五星红旗)的诞生过程为线索,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业。本书以大量史料为铺垫,采用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的写作手法,力求增加重大史实的生动性与可读性。结构上,本书以曾联松这个人物为牵引,从国旗诞生的源头——领袖的初衷,到国旗方案的公开征集、设计、遴选、决议,再到第一面国旗的制作,以及第一面国旗首次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全过程,力求通过一部完整的国旗史来印证光辉而艰苦卓绝的建国史。并以穿插叙述的方式展现14亿“护旗手”的风姿,弘扬爱国精神,激荡民族之魂。请读三盅《夜空中最亮的星(节选)》。


1919年初到1920年底,近2000名中国学生远赴法国,“勤于做工、俭以求学”。他们在此研究工人运动、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并从这里起步,走上革命道路,开始振兴中华的伟大历程。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中,周恩来、蔡和森、聂荣臻、王若飞、邓小平、陈毅等,都是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开始走上革命家道路,成为新中国缔造者。这场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时期,1917年前后形成规模,“五四”后达到高潮,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实践运动。本文介绍的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由来与筹备。请读陈思《求索岁月——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实》。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意识到要推翻反动阶级统治,实现共产主义革命,需要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上海成立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上海工人罢工。在大革命失败后,吸取经验教训,改变方针,做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调整,指导建立了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为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军事基础。请读寒烈《枪杆子——中共中央军委在上海》。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反共,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为适应地下斗争的环境,中央文库就此建立,保管的是党从诞生起直至1933年党中央撤离上海期间的重要文书档案,共计两万多份。从1927年到1949年上海解放,被称作“一号机密”的中央文库秘密存放在十里洋场的大上海,隐匿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眼皮底下。十余位地下党员接力守护着党的“一号机密”,三人为之牺牲。本文节选自本书第六章,讲述中央文库第二任保管人陈为人与妻子韩慧英、妻妹韩慧茹一家,在历经牢狱、病痛、饥饿等考验与苦难之下,倾尽心血地妥善保管中央文库,终于重新与中央特科的同志接头,将文库交还组织之后,陈为人却因几年来的病累穷困交加耗尽了生命。请读王萌萌《潜行与守护——“一号机密”中央文库保存始末》。


从莫斯科开往远东的列车上,一位男子倚窗而席,凝神的目光望着窗外西伯利亚的茫茫原野。在他略显疲惫的神情下,心中翻卷着万马奔腾的思绪。上海、莫斯科……莫斯科、上海……这两座城市,不断交替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思绪如无际的海洋,时而激浪翻卷,时而平缓如涌……请读容子《刘少奇与上海工人运动》。


本文作者所写的四位烈士都是上海当年的大学生,他们只有20多岁,最小的只有17岁。他们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热情浪漫,用功读书。他们有梦,有理想,有追求。他们本该完成学业,成为工程师、诗人、翻译家……,但为了追求真理,为了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安危,带着对民主、自由的向往,他们义无反顾,在满是荆棘的路上,作殊死的冲刺,拼尽了最后一滴血。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青春岁月,化作了不朽丰碑。请读叶良骏《沸腾的热血——记四位大学生烈士》。


艾青故居丰裕里位于淡水路自忠路的西南角,建于1928年,清水红砖立面,二层砖木结构,联排单开间石库门住宅。自忠路北门进入往南走有一条主弄堂,被东西走向的6条横弄堂交叉。丰裕里4号诗人为艾青旧居。艾青1932年从法国回国后,与力扬、江丰等在丰裕里4号创建“春地美术研究所”。1932年6月12日艾青被捕、关在马斯南路监狱(今思南路建国中路口)。请读孙未《在路上——艾青的故事》。


原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坐落于汉口路,落成于1922年,为公共租界最高行政当局——工部局的办公地,也是武装组织万国商团总部。1942年日军进入租界,解散万国商团。日本战败后,大楼作为国民党政权市府所在地。1949年5月,原工部局大楼成为解放后的上海市政府办公地一直到50年代。请读王若虚《硝烟散去》。


上海市保护建筑民立中学旧址,位于静安区威海路412号,1903年创办于上海南市,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校舍毁于日军炮火;1940年2月搬入威海卫路444号;2004年,学校迁至威海路681号。该校在五四运动时期即为上海学生联合会发起学校之一;1925年五卅运动中,参加全市罢工、罢课、罢市反帝斗争;抗日高潮中建立全市第一个中共学生地下党组织,团结师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向抗日根据地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该建筑原为颜料商邱氏住宅,于1920—1930年建造,欧洲城堡式花园住宅,坐北朝南,砖混结构三层,南立面竖向三段布置,中间内凹有门廊,南立面两侧塔楼原对称,二层中部设券柱外廊,檐部山墙为巴洛克式。北立面有中国江南建筑特色。1999年9月23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请读朱蕊《我有一个希望》。


五原路,旧名赵主教路,1943年改名为五原路。212弄位于乌鲁木齐路以西段(永福路之间),又名大华新村。弄内多为三层花园里弄洋房,居住有不少名人。7号,是一栋白色三层建筑,原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张发奎寓所,史称“张公馆”。张发奎曾参与淞沪抗战,抗日战争胜利后,主张严惩日酋田中久一,后因与蒋介石政见不同而闲居上海。直至1949年初被重新启用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后,张将其寓所交由秘书莫振球(为中共秘密党员)打理。同期,中共地下党上海市委机关秘密电台遭到破坏,报务员秦鸿钧和中共地下党上海市委书记、电台领导人张承宗的弟弟张困斋被捕,张承宗也险遭不测。上级指示上海地下组织主要领导人立即撤离,进入解放区,但他们坚决要求留在上海指挥迎接解放的战斗。因此莫振球配合中央安排,让张承宗迁至张发奎寓所居住。当人民解放军向上海郊区发起攻击,时任上海局和上海市委的刘长胜、吴克坚、沙文汉、张承宗等人就在张发奎家里指挥迎接解放军,这里也成为中共地下党迎接上海解放的地下指挥部。请读苏德《上海心脏,暗夜曙光》。


老港林达故居,位于浦东新区老港镇成日村成一569号,为一座古旧的瓦顶老平房,已有百年历史。林达(1914—1947)原名林有璋,上海市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日游击队特务长、军需、中队附、淞沪游击第三支队长、新四军浙东纵队第三、四支队长、政委、新四军第一纵队第三旅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师第九团政委、团长等职。1947年7月29日光荣牺牲。请读刘迪《为有牺牲多壮志——访林达故居》


抗日战争结束后,苦难的中国又陷入了内战的混乱之中。为了救济在战乱和贫困中挣扎的穷苦儿童,并让他们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宋庆龄主持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决定在上海创办儿童福利站,中国共产党予以全力支持,并派出多名地下党员协助工作。1946年10月12日,首先在金源小学(胶州路725号)创办了儿童图书阅览室;1947年4月4日,又在图书阅览室的基础上建立了第一儿童福利站,虽然只有两个简陋的圆顶铁皮活动房,但却成了穷苦孩子的“诺亚方舟”,使他们得到温暖的庇护。第一儿童福利站建立后,宋庆龄多次前往视察工作。首任站长马崇儒是中共地下党员,他积极推动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小先生”活动,物色周边中学品学兼优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贫困失学儿童以及上海西部地区工人开办扫盲班,儿童福利站编写的“一体”扫盲教材,适用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和成人,受到宋庆龄的赞扬。儿童福利站不仅为孩子提供教育,同时还为贫困母亲和儿童提供医疗服务,开展健康知识教育,免费进行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在“小先生”活动中,儿童福利站内部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小先生”,使他们先后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栋梁之材。1949年春天,为了迎接上海解放,儿童福利站停止日间活动,在晚上秘密制作欢迎解放军的标语和丝带。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时,儿童福利站的“小先生”是第一支出现在街上的欢迎队伍。1950年2月,儿童福利站完成了历史使命。请读简平《“小先生”泥蛋》。


李雪舟故居位于浦东新区书院镇李雪村6组,由李家祖宅改建,房屋占地约250平方米,曾是李家居所、李雪舟的诊所兼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李雪舟(1913-1947),号秋水白萍,曾化名李逵。19岁从医,开始接受中共党组织的教育和启发,阅读中共刊物和进步书籍,接受革命思想。在抗日战争中,以行医为掩护,投身革命斗争。曾组织文化研究社(青年抗日协会),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建立武装小组,开展锄奸斗争。抗战胜利后,浙东新四军奉命北撤,李雪舟留下来坚持斗争,仍以行医为掩护,开展地下活动。1947年4月25日深夜,在国民党保安团清洗时,李雪舟在家中不幸被捕。被捕后他严守组织机密,宁死不屈,在经受一昼夜酷刑后被杀害。解放后,为纪念李雪舟烈士,他的家乡被命名为李雪村,书院中心小学也曾被命名为李雪小学。请读张蓉《她也爱上了他的主义》。


上海市杨浦区扬州路190弄(新康里)24号,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的沪东纠察队指挥部旧址。1945年8月14日晚,中共上海市委工委向中共杨树浦和榆林两个区工委传达市委工委提出的“组织工人纠察队,保护工厂,准备迎接新四军接管”等工作指示。会后,沪东党组织积极部署,组织工人纠察队,保护工厂机器物资,配合新四军占领上海。沪东纠察队临时指挥部和公开联络点在此设立。请读茅捷《惊心动魄的那几日——沪东工人纠察队与日籍厂主斗智斗勇的故事》。


松江区新浜镇赵王村钱家草路与大方路交叉路口,有一古朴禅院名曰大方庵,禅院偏远静谧,迄今有200余年历史。1927年深秋至1928年初,陈云、吴志喜、袁世钊等领导发动枫泾农民暴动时,此处曾是革命指挥部所在地。为纪念这一段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上世纪90年代,松江县政府筹建枫泾暴动史料展,2003年,大方庵西侧一厢房,辟为松江农民暴动史料馆,供后人瞻仰。请读曾金辉《大方庵中的革命之声——记陈云与松江农民暴动史料馆》。


南汇烈士陵园位于浦东新区周浦镇康沈路1646弄58号,原名周浦烈士墓,是为纪念解放周浦而牺牲的127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而建,始建于1960年,占地面积14241平方米,1985年6月改称南汇县烈士陵园。进入陵园南大门是祭扫广场,广场北端矗立着一座11米高的纪念塔,上镌刻“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陵园东侧是革命烈士史迹陈列室,西侧是烈士英名室,镌刻着南汇籍661位烈士的英名与简历,其中大革命时期牺牲的10名,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201名,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178名,建国以后牺牲的272名。请读李佳《澧溪的黎明》。


巨鹿路上的景华新村22号属于“新里”结构,层高三楼。这里曾是中共中央上海局的秘密联络机关、中共中央江苏省委的秘密联络机关。22号是一幢见证了我党长期开展隐蔽战线工作的小楼。景华新村22号目前是民居,建筑依旧,物是人非。请读章慧敏《小楼昨夜风雨声》。

  • 寸印繁星——中国共产党早期出版业纪实(节选之一)作者:杨绣丽
  • 寸印繁星——中国共产党早期出版业纪实(节选之二)作者:杨绣丽
  • 寸印繁星——中国共产党早期出版业纪实(节选之三)作者:杨绣丽
  • 薪火——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前后(节选之一)作者:王瑢
  • 薪火——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前后(节选之二)作者:王瑢
  • 薪火——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前后(节选之三)作者:王瑢
  • 钟英:中共中央在上海(1921-1933)(节选之一)作者:吴海勇
  • 钟英:中共中央在上海(1921-1933)(节选之二)作者:吴海勇
  • 钟英:中共中央在上海(1921-1933)(节选之三)作者:吴海勇
  • 不可忘却的纪念——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节选之一)作者:君天
  • 不可忘却的纪念——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节选之二)作者:君天
  • 不可忘却的纪念——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节选之三)作者:君天
  • 在敌人心脏燃烧的红色火炬——上海旧警察中的地下党(节选之一)作者:走走
  • 在敌人心脏燃烧的红色火炬——上海旧警察中的地下党(节选之二)作者:走走
  • 在敌人心脏燃烧的红色火炬——上海旧警察中的地下党(节选之三)作者:走走
  • 夜空中最亮的星(节选之一)作者:三盅
  • 夜空中最亮的星(节选之二)作者:三盅
  • 夜空中最亮的星(节选之三)作者:三盅
  • 枪杆子——中共中央军委在上海作者:寒烈
  • 求索岁月——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实(节选)作者:陈思
  • 潜行与守护——“一号机密”中央文库保存始末作者:王萌萌
  • 刘少奇与上海工人运动作者:容子
  • 沸腾的热血——记四位大学生烈士作者:叶良骏
  • 在路上——艾青的故事作者:孙未
  • 硝烟散去作者:王若虚
  • 我有一个希望作者:朱蕊
  • 上海心脏,暗夜曙光作者:苏德
  • 为有牺牲多壮志——访林达故居作者:刘迪
  • “小先生”泥蛋作者:简平
  • 她也爱上了他的主义作者:张蓉
  • 惊心动魄的那几日——沪东工人纠察队与日籍厂主斗智斗勇的故事作者:茅捷
  • 大方庵中的革命之声——记陈云与松江农民暴动史料馆作者:曾金辉
  • 澧溪的黎明作者:李佳
  • 小楼昨夜风雨声作者:章慧敏
  • 微@电影
  • 微@视觉
  • 微@音迹
  • 微@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