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 . 孙中山、康有为与愚园路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孙中山、康有为与愚园路

作者:徐锦江 发表时间:2021-12-02 点击数:134


1916年7月,走在愚园路上的孙中山,看到的是什么情景?

 

image001.jpg

1916年7月   愚园路上  孙中山


朝雨浥尘,蝉鸣树梢,入夏时分的愚园路已是江南的一片郊野风光,宽阔的沙土马路两旁,皂荚树像一把把绿色的长柄阳伞,微欹着撑向天空。向远处望去,沟壑纵横,小桥流水。庄稼地里,齐刷刷的稻穗吞吞吐吐,绵延着一片又一片金黄色,蜿蜒向天际。


image002.jpg


孙中山和卫士马湘走在空气爽朗的沙土路上,虽然在郊野散步是他喜欢的事情,但此刻却是心情烦闷。过去一年,不惜倾家荡产支持他革命,从富有的夏威夷“茂宜王”破落成普通农民,在香港赁屋替他照顾家人的哥哥孙眉不幸去世。值得安慰的是,失去手足的悲伤之时,尽管有不少党人反对,他还是与比他小27岁的宋庆龄在东京办理了结婚手续,给他带来莫大的欣慰。转过年来的5月1日,他和廖仲恺、张继等乘坐“近江号”轮从日本抵达上海,随即对公然称帝又迫于民意宣布取消帝制的袁世凯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誓言“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不幸的是,时隔半月,上海的重要助手陈其美在寓所会客时被袁世凯派人暗杀。所幸的是,6月6日,袁世凯在一片讨伐声中一命呜呼。然而,中国的政局非但没有就此走向共和,反而陷入更大的混乱晦暗之中。推翻了一个专制暴君,一转眼又生产出无数的专制强盗。段祺瑞的皖系、冯国璋的直系,张作霖的奉系,各以英美日为后台,盘踞一方,而南方六省,也由滇系和桂系分治,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克强,你为何还未曾到来呀。” 危难时刻更思友,孙中山心中顿念战友黄兴,不由得长叹一声,从东京启程前,他电邀原与他因成立中华革命党而产生嫌隙的黄兴到上海共商共和大计。黄兴虽已答应自美启程,却迟迟未到。


image003.jpg

孙中山和卫士们,后立者中有马湘


一声蛙鸣打断了他的沉思。孙中山抬起头来,见一栋华丽的别墅落在跟前,西式的建筑风格,大草坪,戗篱笆围墙。自公共租界开始越界筑路,并在愚园路东头设立了静安寺巡捕房维持治安,配套公共设施,西头开辟了梵皇渡公园,愚园路上已隔三差五出现不少花园洋房,地价开始攀升。


“你看,愚园路这一带地方以前都是坟墓,现在都是华丽的洋房了。”


“这房子好漂亮,都是什么人住着呀”,憨厚的卫士马湘问道。


“这些洋房都是军阀建造的。他们割据地方,横征暴敛,开烟开赌,无恶不作。吸尽民脂民膏,来到这里盖起洋房,娶小老婆,打麻雀牌,饮洋酒和吃大菜。弄得工人农民都吃不饱,穿不暖。这样中国还能不亡国,所以我们非打倒军阀不可。”孙中山答道,不由得义愤填膺:


“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image004.jpg


见先生动怒,乖巧聪敏的马湘马上转移开话题。


“先生你看,那边好像是一个村落,我们走去看看如何。”


“好呀,你在前面带路。”


孙中山和马湘从那些花园洋房旁边的田间泥路上穿行过去,但见远处阡陌纵横,河浜交错,两旁的菜地里,稻谷飘香,黄灿灿的油菜花在晨风中伏偃招展,煞是喜人,一个老农扛着锄头铁鎝犁耙,牵着一头耕牛迎面走来。


“大爷,这里是什么地方,那幢宅子是谁家的。”马湘忍不住问。


“侬勿晓得,格搭叫钱家巷,伊边是王家,造洋房呃地皮侪是问伊拉屋里厢租呃。吾是来相帮呃。倷可以过去看看,伊拉屋里宁蛮好呃。”


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在那幢大宅子前止步,见并无人看门,便踅进门去,但觉一片祥和,靠枝杨笆脚一排高大的桑树下,几个稚童在叽叽喳喳吵闹着找桑椹吃,水井边堆满了柴草。稍稍远望,印入眼帘的是翼然六角两亭,竹园菜畦,绿意盎然。


image005.jpg

王家宗宅平面绘图


“乡村政治,乃中国政治中之最清洁者,愈高则愈龌龊”。孙中山不觉感慨系之。


马湘已和那几个稚童打成一片,提着一根竹竿,帮孩子们撩摘高处的桑椹。


“时辰不早了,咱们回吧。”孙中山扯了扯还意犹未尽的马湘。


沿着原路,他们又回到了愚园路口。


image006.jpg

静安寺路往西去的马车


马湘在叫马车。望着路口的花园洋房,孙中山的思绪又从刚才世外桃园般的中式大院回到了现实之中。仰望天穹,十字路口的中国时局让他揪心。吊诡的是,孙中山不知道,5年后的1921年,就在他站着的这块地方就近,会矗立起另一幢名叫“游存庐”的中西合璧大院,而他的主人,竟是他的老对头康有为。


说来话长,孙中山和康有为是有过交集的。他们同是广东人,有一段时间,还同时住在广州城里,康有为在万木草堂教书,孙中山在圣教书楼挂牌行医,相隔不过几条马路。其时,康有为声名正隆,孙中山立志革命,广交朋友,听书楼的一个伙计说康有为常来此买书,就托他转告康有为,说想和康结交。但此时的康有为正踌躇满志,哪看得起孙中山,竟然对那个伙计说要他写一个拜见老师的帖子,称自己为门生才行。结果结交未成。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从炙手可热的皇帝亲信,一变而为朝廷“钦犯”。康有为逃出北京,在英国军舰的保护下,到了香港。梁启超则避居日本使馆。孙中山听到这些消息后,便和日本朋友宫崎寅藏和平山周商量,请他们助一臂之力,帮助康有为和梁启超脱险。


康梁到了东京后,孙中山考虑到中国在日本的留学生加起来不过七八十人,而且多数属于康梁的维新派。如果双方能够合作,彼此坦诚相待,对兴中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便决定在合适的时候亲自去慰问,以示自己的诚意。孙中山委托日本友人转达他的意向,却遭到康有为的拒绝。康有为十分傲慢地回答:“我身奉光绪皇帝的衣带昭,不便与革命党交往,恕不能相见”。


image007.jpg

婚后的孙中山和宋庆龄也经常到西区散步


如今,共和渐成主流,1913年回国的康有为虽也加入了讨袁洪流,却和孙中山有根本不同的出发点。


孙中山上了疾蹄而来的马车,又精神抖擞起来。大家不是叫他“孙大炮”吗,他这门“共和”的炮,岂会随意熄火。马车后面扬起的尘土,正如同硝烟。

 

很少有人知道,康有为在上海的最后六年是在这里度过的。

 

image008.jpg

1927年2月(农历丁卯年二月十三)  康有为·游存庐(原址在今愚园路750弄愚园新村,建筑已荡然无存)


“我与上海缘尽矣!”


康有为巡园一遍,最后望着他亲自从日本购植来的樱花林,还有从苏州移植来的红梅林,对身边的女儿康同璧叹息道。


世事瞬变,眼下北伐军浩浩荡荡,所向披靡,日益迫近上海,康有为自感不见容于革命党,南顾粤乡难归,北望神京渺渺,诺大中国,原本准备在上海常住的堂堂康大人竟无立椎之地,虽已决定前去青岛避居,然一种曲终人散的不祥之感涌上心头。康有为深知自己在波澜壮阔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已无出路,英雄迟暮,匣剑埃蠹。


image009.jpg

回眸一生,晚景已至,不觉坐看日落,潸然泪下。


七年前,他从盛宣怀的辛家花园搬来此处,园林是他变卖广东家产后自购地皮10亩造的,取名“游存庐”。搬家之日,祝贺乔迁的宾客子弟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吴昌硕送来亲刻一印,印文曰: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周游大地,遍四周,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园中造了两幢楼房。主楼是一幢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楼上楼下共有十间房,名为“延香堂”,旁边筑了可以举行舞会的大客厅。庭院中间,是为“神厅”,其实是一间传统形式的平房,命之为“三本堂”,其意在天为生之本,祖为类之本,圣为教之本。康有为常对人曰:人既受生于天,传类于祖,聆教于圣,岂可忘本。每逢初一十五,他总要带全家来此焚香叩拜。孔子忌日,他也要率全体学生拈香祭祀。“神厅”里还供奉着追随他多年,戊戌变法中遇害的弟弟康广仁的遗像。另有用作收藏会客的“竹屋”一间。


康有为乃喜好爱才养士之人。在一个画展上,见一画作老笔纷披,笔力雄健,便表示要和“画翁”谈谈,不料走出来的却是一个风华少年,这位叫作刘海粟的后生所见往昔叱咤风云的人物却是银眉竖扬,目光如炬,穿着纺绸长衫,眼高于天,器宇轩昂。一番寒暄后,康有为和刘海粟约定改日上门请益。


不数日,刘海粟来到愚园路上的“游存庐”,康有为已安排看门老人等候多时。走进花园,但见老梅屈曲,桃柳扶疏,碎石小径纵横交织,将墨绿色草坪分切成天然图案。几条小溪,水色澄碧,涟漪喁喁。开挖出的土,堆成假山,上有太湖石,莓苔凝翠,造型高雅。环绕假山,傍着清流,曲廊两侧尽是中国、意大利、埃及等地的古代雕刻和碑碣,民族特色很是显著。走完小路,便到竹屋门前,外面的栏杆门窗全用未曾剥皮的竹杆做成,幽趣天成。


康有为已在竹屋门前等候,走进竹屋,但见地上铺着紫红色地毯,正面紫檀案上放着三尊石佛,妙像庄严。


“世界雕像中,佛像别具一格,不仅吸收了印度雕刻的特点,且把喜怒哀惧熔于一炉,只要你仔细咂摸,表情会随着你的感情而变化。”康有为不紧不慢地说道。


刘海粟照此领会,顿有所悟,从此也爱上了收藏佛像。


中午留饭。两人在太师椅上坐定,仆人沏上茶来,康有为开口道:“我一生教了不少学生,林旭8岁能写诗。梁启超16岁考中举人,谭嗣同文章人品都为世人称道。马君武任广西大学校长,以工整的七言律诗翻译雨果的诗。这些人物可以说极一时之盛。遗憾的是,我还没有一个精通绘画的学生。你17岁创办美术专科学校,画意雄奇阔壮,前程远大,我非收你做学生不可。”


“康先生,您既要收我做学生,不能徒有虚名,敢问我可以跟您学什么呢?”


想不到刘海粟这么一问,更令康有为刮目相看。


“哈哈哈哈,书画同源,我可以教你写字嘛。”书法造诣不浅的康有为自信地回答道。


image010.jpg

康有为书法


刘海粟当即表示愿意学习书法和诗词古文,并和康有为约定每周学习时间。临走前,康有为拿出一本《万木草堂藏画目》,题了签,很郑重地说,“一切收藏。旨在用于研究,凡是注录上面的作品。都希望你随时借取,认真揣摩,从中获益,不可见外。”


image011.jpg

康有为和西人儿女合影


 几天后,康有为又特意为新收弟子大宴宾客。拜师宴上,康有为又送了一本《广艺舟双辑》给刘海粟。这是他在京师上书失意退居南海会馆时的得意之作,完整地介绍了中国书法发展史。


师徒由此往来频频。康有为人到晚年,容易怀旧,而每与人言,不两句,便要当众诋毁孙中山,有一回,刘海粟实在没忍住,脱口而出:


 “先生,您和孙先生政见不同,但是你们的爱国之心是一样的,就不要当众评论孙先生了。”


听到学生这么说,康有为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大骂:“你好大的胆子。他革他的命,我不是什么革命,为什么要相提并论呢?再说他的学问能和我相比吗?”


刘海粟辩解道:“我知道老师不喜欢随声附和。所以如实相告,所谓革命就是除旧布新。不仅政治上如此,艺术上思想上也是如此,政治上我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大多数人跟着他的潮流走了,皇帝被推翻了,那他可能真的比您更进一步。”


“你从哪儿学来的这些东西?”康有为虽然貌似责骂弟子,但是语气中已不禁悲从中来,怅念前尘,一声长叹。


“你实不知,即使革命成功,也往往会重走专制之路,革命之后,迎来的也可能是假共和。尊奉虚君内阁钳制也未必不能行真宪政。不能以共和或虚君来划分实行的是否为民主政治。”


刘海粟理解老师心中的凄凉和落寞,也不再说什么。


年前,倦游的康有为决定传道授业,便在临街的那幢二层楼里,开办了“天游学院”。


每去课堂讲课,康有为总要换上整洁的长衫,以示师道尊严。课堂上,他侃侃而谈:


“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盲目共和,时未至而乱反生。”


“所以一旦中国发生革命,以中国土地之大,人民之众,各省各府,语言不相通,各省各府,私会不相通,各怀私心,各私乡土,其未大成也。必州县各起,省府各立,莫肯相下,互相攻击,各自统领,各相并吞,各相屠城,血流成河,死人如麻,秦、隋、唐、元之末季,必复见于今日。加以枪炮之力,非如古者刀茅也,是使四万万同胞,死其半也。中国实非共和,而冒名共和,其祸足以害民;实非自治而冒名自治,其祸足以丧国。”


“仆审内外,度形势,以为中国只可君主立宪,不能行共和革命,若行革命则内讧纷争,而促外之瓜分矣。革命总是伴随着复辟,这是历史发展中不能逾越的新旧较量阶段。复辟成功两相折中,复辟宜行虚君共和,政权当归内阁。保留虚君,实行宪政,英国和日本已有先例,不是不能效仿。虚君者,如存一神以保虚尊,如存一庙以保香火,名为皇帝,实不过一冷庙之土偶而已,然可为国民精神之象征。远观英国,近看日本,莫不如是。”


“当下须尊孔,西人之迫,不仅在社会,而且在文化和宗教方面,故我华夏,除了民族危机外,更有为西人宗教文化吞噬的精神危机,是故处于危机的不仅是作为“国”之中国,还有作为“教”之儒家,保教和保国同样重要。”


滔滔不绝,自以为先知先觉之人的他突然发现听课的人才寥寥十几人,且有中途退席,或半睡半醒的。与当年万木草堂弟子一呼百应的盛况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与时下上海高校动辄数百人的教室讲课相比更是无边落木,病树前头。


“父亲,明日去青岛的船票已经拿到。礼服已经装好,还需准备何事。”女儿在一旁侍立说。


image012.jpg

康有为和女儿们合影,左为次女康同璧


“去把我的相片取来,分赠各位工友,以作存念。你也去吧,容我在此地独坐片刻。”


1900年4月,康有为和梁启超、唐才常等人在日本横滨成立自立会,商议在长江沿岸利用会党力量起义。康有为给了唐才常三万元活动经费,并表示愿意募集到30万元继续支持。唐才常等人在汉口设立自立军总机关,专事联络会党,策反清军,康有为则亲自坐镇新加坡指挥。想不到起义失败,唐才常等自立军领导人被捕,就义于武昌紫阳湖畔。康有为虽不喜唐才常,仍勉力撰写了《唐才常勤王辩》和唐的墓志铭。


1917年,康有为又充当军师角色,和张勋谋划复辟。6月7日,张勋率5000辫子军北上,驱逐黎元洪,重新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康有为被授予弼德院副院长。但仅过12天,张勋复辟便告失败。


搬进“游存庐”后,追随他多年,吃尽苦头的大太太去世。天人永隔,令康有为心神不安,顿感老境日至。


人云康有为乃 “先时之人”,而非“应时之人”。可惜,他的思想在时代潮流席卷之下,已无人愿闻。


康有为望着他住了七年的“游存庐”,一草一木,一池一石,不知不觉间沧然涕下。当年的美景,此刻都化为了衰败。真所谓境由心造,无可奈何花落去也。


image013.jpg

晚年康有为


几个月后,从上海逃到青岛的康有为赴中山路一家粤菜馆参加同乡宴,喝完一杯橙汁后,腹痛难忍,呕吐不止,翌晨七窍流血,一命归天,未见世界大同,却留下了一屁股烂债。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