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 . 光沐璞石 彩馥中外——画家秦忠明和宣纸油画的传奇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光沐璞石 彩馥中外——画家秦忠明和宣纸油画的传奇

作者:吴道富 岑玥 发表时间:2021-12-02 点击数:333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笔者拜访了居住在具有近百年历史的武康大楼的党员艺术家——秦忠明先生。


秦忠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授,1998年度上海戏剧学院优秀共产党员,首届藏族舞美班班主任兼政治辅导员。他体态健硕,银白色的头发衬着黝红的脸庞,眼睛里透着精气神,丝毫看不出他已经83岁了。这位有着57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首创了宣纸油画,有着传奇般的经历,精彩纷呈,于兹分享。


优秀共产党员


优秀教育工作者


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误闯台湾受表扬


1986年,海峡两岸尚未“三通”,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的秦忠明完成个人访美任务后回国,按计划是从美国纽约肯尼迪机场飞香港后再转内地。当时机场里有两架飞机,机型相同,目的地相同,一架从纽约直飞香港,而另一架中途需要在台北停留数小时后再飞香港。鬼使神差,秦忠明居然上了那架中途会在台北停留的飞机。飞抵台北后,这个错误才被工作人员发现,双方都傻了眼,立马紧张起来。秦忠明的护照上根本就没有许可在台湾停留的签证,所以他是不能待在台湾的。当工作人员要求他把护照交出来的时候,秦忠明想到了护照上的最后一句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请各国军政机关对持照人予以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他拒绝了这个要求,怕交出来之后回不了家。工作人员无奈,只好要求秦忠明一切都听他们的指挥。


秦忠明被带到了VIP休息室,当时大陆没有人去台湾,突然见到了来自大陆的人,机场工作人员就觉得很奇怪。他们像看外星人似地打量着秦忠明,有的从门口探进脑袋来看他,有的从窗口越过半截身体看他,胆子大一点的干脆就走进来问他“你是从大陆来的?”秦忠明一边回答“是的”,一边看着青天白日旗,心里极不踏实。陆陆续续进来了好几拨人,他们询问大陆的情况,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有人问起了秦忠明的个人收入,有几个孩子,以及是否有自由。秦忠明头一扬,“当然有自由了,否则我怎么去美国、去香港?!”最后,有一个人举起手,这个动作引发了全场的关注,此人问道∶“你是不是共产党员?”顿时,全场鸦雀无声,所有的目光又齐刷刷返照到秦忠明身上,现场气氛隐隐绷紧,空气好像凝固了,刚才七嘴八舌的场面瞬间消逝。秦忠明思绪也紧张起来,思忖着:说是吧,怕被扣留在台,说不是吧,不诚实,不配做党员。他遂即拿定主意,平复心情,一字一句地说:“我是共产党员,是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这下像是炸开了锅,议论声此起彼伏。有的说“好像共产党也不是青面獠牙的嘛”,有的说“这个人看上去还是比较随和的”……秦忠明表示累了,想休息一会儿。大家渐渐散去,休息室里又恢复了宁静,可秦忠明的心绪始终无法平下来。


他想自己反正也算到了台湾了,就提出能否在台北市里转转?工作人员一听就皱起了眉头,但还是去做了请示。要求被批准了,然对秦也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只能坐在车子里,不能下车;第二,不能开窗与外面的人接触;第三,不能拍照。秦忠明表示一定遵守,但也要对方保证自己能够按时返回登机。就这样,秦忠明坐着车子在台北转了两个小时。你禁我拍照,可没禁我绘画呀,于是便拿起了笔速写。工作人员一看,没有违规,奈何不得,便默认了。最后秦忠明安全回到上海,他向组织汇报时,领导说你在台湾的表现很好,我们已经知道了,受到了时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陈恭敏的表扬。


image035.jpg


2016年3月5日,台湾社区到大陆社区进行访问。林泉里里长陈惠华一行走进秦忠明家中,倾听宣纸油画的创始历程,台湾同胞为中国艺术家的勤奋、创新而感动。秦教授还诙谐地分享了30年前“误入”台湾的奇遇,引来笑声一片。


步入艺路遇贵人


从误闯台湾的历险中不难发现,秦忠明是笔不离身的。这与他从小的兴趣爱好、习惯养成有关。秦忠明出身于工人家庭,小时候家里住在工人文化宫附近,旁边就是广东路,下面住着一户唱京戏的天津人家。他们有时候会从天津带几张杨柳青年画给秦忠明,秦忠明对着画一看就是好半天,爱不释手、如痴如醉。那家人在天蟾舞台唱戏,秦忠明一有机会就去看演员化妆,对花脸兴趣尤浓。有时候他也会站在黄陂路人民广场附近的一个裱画店门口,一看就是一两个钟头。秦忠明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吮吸到了第一口来自民间的“艺术之奶”。1955年,秦忠明看到了欧阳鹤山私人画室的招生广告,就到南市区中华路来应试。欧阳老师觉得秦忠明的综合素质还不错,就教他画画,象征性地收了一点费用,教授了一些画图的基础知识,比如透视、擦笔、视平线等。可是仅学了两三个月,画室倒闭了,但欧阳老师给秦忠明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可谓启蒙老师。


有了对于画画的兴趣和基础,1957年机遇降临。这一年,秦忠明高中毕业,为响应“向邢燕子学习”的号召,来到川沙劳动,也算是最早一批插队落户青年。由此,他认识了来农村参加劳动的上海音乐界的几位老师:吴国钧、林明珍、马革顺等。上音附小校长吴国钧请秦忠明帮忙写大标语,他积极配合;他与马革顺上下铺,马年纪大,他主动把下铺换给对方。困境中的友情令马革顺先生念念不忘,在《马革顺自传》中有三页专门写到了秦忠明,而秦明忠赠送给马老的画,直到马老去世以后,还一直挂在其卧室墙上。


image041.jpg

秦忠明出访美国,看望歌唱家林明珍。


几位老师与秦忠明非常谈得来,当他们得知上戏舞美系招生就积极鼓励他去报考。秦忠明认为家中没有人搞艺术,缺乏这个环境,自己也没有什么天赋,怕考不上。吴国钧、林明珍、杨勇马上表态,“如果你觉得学业上有困难,我们来帮你补”。秦忠明对当时的国际时政新闻不太熟悉,老师们就仔细地跟他讲,还给他补习各种知识。1957-1958年前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偏低,秦忠明没钱报名参加考试,更没钱去买画图工具。有一天,林明珍(歌剧《蝴蝶夫人》女主角)硬塞给秦忠明两元钱,说:“你去考,经济上有困难,我来支援。文化课我们帮你补。但是,你做事一定要认真,不能马虎!”捏着这珍贵的两元钱,秦忠明百感交集。这两元钱对他来说是一件很重、很大的事情。他买了画图工具:一些硬块颜色、三四支笔(每支三分);还留下一点饭钱。他没有舍得乘公交车去上戏,报名那天,早上五六点钟起来,凭两条腿从川沙走到上戏,到达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上戏的教育大楼前挤满了参加报名考试的人。秦忠明站在人群中,手上拿着一元钱,攥得紧紧的,等了大概半个多小时。招生办的工作人员看见他一直楞在那里,又没有任何举动,就让他站到一边,不要妨碍别人。秦忠明就问老师“如果考不进,报名费能退吗?”老师哭笑不得,“你的问题很奇怪,报名费用掉了还怎么退?”最终,秦忠明咬了咬牙,把报名费交掉了。他在应试的时候,牢牢记着林明珍老师讲的话,做事一定要认真,不敢有丝毫懈怠。试题是围绕“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基础”这一题材作画,秦忠明思索片刻,然后画起了麦穗、齿轮……其他考生大多由家长陪同而来,有的还背着油画箱,而秦忠明用着只有一角几分钱的硬块水彩颜料作画。


初次发榜,秦忠明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之后又经历了复试,三试,都是位列第三。要知道,当时有好几百人报名呢!再后来,秦忠明在田里劳动的时候,吴国钧和林明珍手上拿着已经被他们拆开来的信封,兴奋地告诉他“上戏来通知了!”信封里除了录取通知书,还有学生会的祝贺信。可惜,有些东西后来在搬场中遗失了。秦忠明去上戏报到,系主任告诉他,录取他的主要原因并非成绩,而是觉得他人实在,可以学得进东西。毕竟,几百名应试生中只录取了十三人,可谓大浪淘沙。秦忠明享受到助学金,也没有辜负师长们的期望。少年应有凌云志,他自觉基础薄弱,在学业上格外用功。每天早起,为了不吵醒其他同学,隔天晚上就悄悄准备好了画箱和工具,当同学们吃早饭的时候,秦忠明已经画好了一张习作。天道酬勤,秦忠明的绘画技艺有了质的提升,综合成绩比较突出,毕业后顺利留校任教。


任教两年不到,来了一个藏族舞美特招班,也是首届西藏班,是由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与上海戏剧学院合办的。系里考虑西藏班的班主任要兼任政治辅导员,既要做好政治思想工作,也要做好教学业务工作,决定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秦忠明。他在做思想工作、教授绘画的同时,还要当学生们的生活助理,着实为培养少数民族舞美人才花了不少心思和精力。然而,想不到他竟为之蒙受过“冤屈”。文革中,一学生揭发秦忠明迫害农奴子弟,导致藏族学生自杀未遂。这还了得!立即调查,原来秦是因为批评这位学生的偷窃行为而导致该生心理上的失衡所至。最后市教委做了定论:此事不属于迫害事件。但这件事也给了秦忠明一个警示﹕教学重要,育人更重要,如何在思想上进一步更有效地去引导学生,如何用“诚恳的心和平等的观念”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教育的征程也是爱的过程,这些思考成了秦忠明在教育事业上一直深刻自省的主题,促成他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藏族班的学生至今还与秦忠明保持着联系,不少学生都成了文化单位的骨干,一位学生担任了西藏话剧团舞美队队长。


image031.jpg

秦忠明(中弯腰者)指导藏族班学生写生。


探索求新历艰辛


秦忠明做事恪守认真原则,不管是教学还是画画。哪怕在文革期间没事可做的那些日子里,他也会给自己安排任务,画毛主席像,并力求画准创新。


1978年,为了给音乐神话剧《杰赛达森》(编剧苏堃、作曲何占豪)设计服装,秦忠明向领导提出去敦煌采风的申请获准,一阵兴奋,可一路艰辛一言难尽。从上海乘火车到柳园,此地距离敦煌还有100多公里。当时没有公路,地面状态接近沙漠,还掺有很多沙砾。当然也没有公交车,他凭介绍信联系上兵站,坐上解放牌军车进发,汽车向阳的一面被风沙刮得亮蹭蹭的,另一面则黏满灰沙。终于抵达县城了,但距离莫高窟还有10公里,秦忠明只好艰辛步行而入。


image001.jpg

1978年秦忠明在敦煌。


在莫高窟的那段日子里,秦忠明整天醉心于艺术瑰宝。当时的洞窟几乎处于无人管理状态,面对中国千余年灿烂文明的结晶,秦忠明欢快地画了很多速写,他感觉来到了该来的地方,这种氛围进一步滋养了他的艺术灵魂。生活是艰苦的,天天吃土豆,用水煮一煮,蘸一点盐下咽了事。以至于秦忠明后来看到肯德基的炸薯条,一点胃口都没有。对生活条件没有高要求的秦忠明痴迷于敦煌壁画和各类艺术珍品,忙着收集资料。他意外地发现,经过千年沧桑的许多壁画,虽然斑驳陆离,“伤痕”累累,却依然光彩夺目,艺形俱佳,这不就是艺术大师罗丹所说的“残缺之美”吗?秦忠明将思考感受融入了绘画探索,苦心钻研,这一待就是三个月,竟然忘了回去。返校,面对苏堃院长“无法无天,无组织性,无纪律性”的痛批,秦忠明心悦诚服。不过,当苏院长看到秦忠明收集的资料和速写,满意地笑了,连连称道“没有白去”。


在敦煌发现的残缺美,使得秦忠明几乎利用了全部业余时间反复摸索,水彩、水粉、国画、油画都尝试过了,可就是表达不出他心目中的“古壁画”。失败没能抹去他创新的热情,他继续探索着自己的艺术之路。秦忠明的家里摆放着许多绘画材料,因为住房拥挤,导致有一次油画板倒在了宣纸上,结果是,油画损坏了,宣纸也损坏了。秦忠明心疼地撕开了黏连在一起的油画与宣纸,蓦地发现宣纸上渗透开来的油画颜料看上去很有新意,便又添加了几笔,这样一来就有点儿嚼头了,这偶然的“交叉试验”竟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一突破性的进展使秦忠明信心倍增,他在保持古壁画神韵异彩的同时,将现代绘画中的科学原理贯通进去,进而适当调整了人物的解剖、比例和画面的透视、色彩,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一种新的绘画方式诞生了,这就是日后蜚声中外的“仿古宣纸油画”(此新型画种发展后称为“宣纸油画”)。


所谓“宣纸油画”,就是既保留了油画的油彩特色,但却是画在宣纸上的一种别致的画,它以敦煌壁画做原型,经过艺术家巧妙的再创作加工,既不失敦煌艺术的异彩神韵,犹如出土的真壁画,但确是艺术家的创作品。1983年,笔者(吴道富)应《文汇报》副刊所约,前往秦忠明家中采访他设计戏剧服装的成就,事毕偶见置于墙边的几幅“古画”,细问乃知其详,遂在文中首先披露,总结出了这种新型画种的特点:残缺、破损、剥落、霉变,虽残犹美,似古却新,谓之“仿古宣纸油画”。


这一切,看似偶然,实则必然。长期以来,秦忠明潜心钻研画艺并寻求突破,敦煌之旅把这种创新精神更是推进了一层,他用自创的“宣纸油画”传播敦煌文化,也摸索出一条新的现代艺术之路。


崭露头角得“良友”


改革开放以后,各路名家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画展,那次办展的有吴冠中、程十发等大家,才40多岁的秦忠明也把画拿进去参展了。因为经济条件所限,买不起画框装帧,就拉起绳子用夹子把宣纸油画固定住。没想到,香港《良友》画报的总编偏偏看中了他的画,于是找到秦忠明家里,看到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还能画出这样的画,他直呼“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就问秦忠明能不能借20幅画。秦忠明没多想就借了,没料到对方翻拍后很守信用地给送了回来。过了三个多月,《良友》寄来一个包裹,里面是新出版的《良友》画报,用了四个版面介绍秦忠明,登了他的五幅画,令秦深为感动。要知道,当时还在改革开放起步之际,《良友》画报能用四个版面刊登内地艺术家的作品,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良友》画报是面向全世界的,不久,秦忠明就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现代东西方艺术家协会和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联合邀请函。那是1986年,海外来信还是很令人紧张的。上戏党委领导马上找秦问话,“你家里都是工人阶级,怎么跟美国联系上的?”秦忠明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里很忐忑。这件事情也在学校里引起了震动。后来搞清楚对方是想邀请秦忠明到美国去访学,上戏党委为此几番研究,慎重考虑之后终于同意秦忠明出访美国。接着,上海市政府外事办还把秦忠明叫去谈话,又花了半个月时间培训秦忠明学习国外的风俗、礼仪。


美国之行若“考艺”


当时上海只有虹桥机场。秦忠明带了两大箱的画,海关安检,要求行李箱全部打开,当他们看到仿古宣纸油画,脸色立马变了,带着戒备的神色问画从哪里来的?他们怎么都不相信这是秦忠明的作品(近期恰有敦煌文物失窃事件的报道),立即联系到上戏领导,证实了秦忠明的身份。这还不算,他们要求上戏派人过来,带好宣纸、画笔、颜料,当场“验证”。真金不怕火炼,秦的画作得到了文保局认可,海关终于放行,这时离起飞时间已经过去了许久,飞机因之晚点,而秦也紧张得连内衣都湿了。


到了美国,秦被海关扣画的消息已经刊登在当地报纸上。在芝加哥机场,秦忠明摸不着方向,直到旅客将走尽,才看到远处有四五位男女等候着,经问询才知道这都是来接他的人。之所以他们一开始没有动弹,是因为他们认为像秦忠明这样一位能够画出如此作品的人,应该是像齐白石这样长须飘飘的老者,而不是眼前看到的西装革履、意气风发的壮年汉子。他们帮秦忠明安排好行李,带他到贵宾室休息。秦忠明第一次看到了电脑,只见他们打开电脑,问他“你是山东人?喜欢吃面条?”电脑里储存着秦忠明的个人信息。当时电脑在中国还是个新鲜事物,秦没想到电脑有如此奇特功效。


image015.jpg

国外报纸对秦忠明及其画作的报道介绍。


秦忠明抵达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后,展画、讲学,各方面工作进展顺利。但是在讲学过程中,有些相关的艺术词汇,让翻译倍感头疼,秦忠明告诉译者:“你只要跟他们讲,我的画就好像黑人与白人结婚所生的小孩,达尔文有杂交优势的理论,文学艺术也有这样的现象。我的画虽不能与梵高、毕加索相比,但却是我独创、独有的。”这样一来所有人都懂了。


有一次秦忠明讲完课,戴维校长发火了。他斥责工作人员,为什么秦先生讲课的时候不录音、不录像?责令教务部门重新录制。实际上,这是戴维在考量秦忠明是否有真本事。他命工作人员把宣纸、颜料、画笔拿来,全程录像。戴维对秦忠明说:“其他东西你不要画,只要画手就可以了”。戴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想来也懂行,因为在美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画画难画人,画人难画手”,有多少人被这双手给难倒了。手能画好,画其他也就没有大问题了。这对师出名门的秦而言乃小菜一碟,他对于中国画与西洋画都有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于是当场作画服众。与同时受邀的其他亚洲画家相比,秦忠明在物质待遇上没有任何抱怨和要求,只是一门心思展示画艺、交流学术经验。他的人品与作品赢得了戴维校长的尊重与赞赏。


后来,戴维校长告诉秦忠明,经校董会商议决定,希望秦忠明能够留下来当教授,校方会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并把其家人办到美国来。秦忠明愣了,也有点儿懵了,他第一次出国,就碰到这样的事情。晚上,他打电话给中国驻芝加哥领事郭尚祥(音)请示,郭领事说这个事情他们不好发表意见,还要秦自己拿主意。秦忠明想了想,自己是一名党员,又是第一次出国,不能做这种事情。第二天,秦忠明就告诉戴维校长他还是要回去的,顿时,戴维和一旁的秘书也愣了好半天。戴维说:“我周围好多中国人都求我帮他们留在美国,而且这次还是我主动提出来的,你为什么会拒绝呢?”他让秦忠明再考虑一下。秦表示主意已定,戴维便说,尊重秦的选择,并感叹:“一个好的艺术家能够落叶归根,到自己的祖国再进行艺术创作,这是了不起的。”秦忠明深情地说:“我是中国培育的画家,我首创的画种是一种根植于祖国故土的艺术,如果离开了故土,就会枯萎。我热爱这片故土,如同我所热爱的艺术和生命。”


image019.jpg

秦忠明与美国伊州大学校长戴维先生合影。


在秦忠明决定回国后,伊利诺伊州大学校董会决定送他一件礼物,一台配得上秦忠明教授身份的照相机(访美前秦买了一台国产相机),请秘书陪同上街挑选。秦不懂相机牌子,看到橱窗内转盘上所摆的相机很漂亮,想要这台,秘书一看是标价三千美元的尼康相机(机身可用于美国航天飞机),不敢擅定,马上请示竟获准,足见校方对秦之器重。通过美国之行,秦忠明深深地体会到,艺术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的才是世界的。


德国礼遇增华彩


image045.jpg

秦忠明访欧写生一幅。


德国人以理性、精准、严苛、一丝不苟、条理分明而著称,同时这个民族也孕育了无数谱写出动人旋律的音乐家、开创思想新局的哲学家,是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艺术的起源地。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向秦忠明抛出了橄榄枝,而且在对秦忠明这个人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接二连三地对他发出艺术的渴求与召唤。第一次到德国波恩去办展,是1990年2月应联邦德国雅知图书公司和龙的画廊的邀请,当时展览场地是租借的。第二次办展是在圣奥古斯丁的德国“人类与文化”博物馆。第三次是在吕贝克市国立艺术博物馆。画展海报,无论从尺寸还是质量上看,皆是一次比一次好。


第三次办展,秦忠明抵达法兰克福机场,迎面就看到许多举办其画展的海报,还见华侨们激动地与海报合影。这次海报采用红黄两色,红底画面突显一枚五角星,左侧为秦忠明所绘敦煌佛像局部,中国风十分浓郁。秦忠明问海报设计师的设计初衷?对方回答:您的画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享受,而您本人体现了中国最可爱的一部分。高傲的日耳曼人,给了痴迷于艺术的秦忠明最高礼遇。秦忠明感到,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莫大的荣誉,德国艺术界为中国艺术家升起了一面五星红旗!


image007.jpg

张贴在德国的秦忠明画展海报。


秦忠明没有辜负对方的尊重与诚意。这次办展前,他确实也有新的想法,要提供一件令德国人难以忘怀的东西。通过查阅资料,秦忠明发现了《八十七神仙卷》。这件文物在抗战时期归一位德国老太太所有,她还存有其他古董。抗战结束后要回国,她就要变卖这些东西。通过香港许地山的关系,徐悲鸿与老太太联系上,并一眼相中了这幅《八十七神仙卷》。据传这个版本是吴道子的粉本(稿本),前后端内容遗失,目前只剩下当中这部分,画卷尺寸也很小。老太开价20条黄金,徐悲鸿拿不出,只能以部分黄金,另加他的一些字画成交。秦忠明就想将这幅画复制带过去让德国人看看,也算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将这幅画放大了约一倍,花了半年多时间临摹。德方为了这张画,也特地做了一个很漂亮的有机玻璃框架,展览非常轰动。德方要求高价买下《八十七神仙卷》摹本,为秦婉拒,他礼貌且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生之年没有精力再画这样的长卷了,同时也很想将画卷带回去与国人分享。


image013.jpg

秦忠明“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画展人流如潮,需排队入场,连ZDF电视台(德国电视二台,乃欧洲最大的电视台之一)也对这次画展做了报道。上海《文汇报》和《新民晚报》对这一盛况亦有报道。中国驻德大使梅兆荣感叹,德国人对亚洲人都不太热情,但是对秦忠明却是好感有加。除了秦忠明极具创意的绘画作品给他们带来了新奇感,他们也对秦忠明的个人素养表示了极大的认可。这第三次的文化交流邀请,是德国有关学术委员会全票通过的。他们对秦忠明前两次在德国的言行做了周密调查,包括他与德国朋友的交往、在德国宾馆的入住情况等等。对他的个人考评分是很高的。对此,秦忠明也很感慨,虽然自己出身于普通家庭,父母对其教育非常严格,比起《傅雷家书》中的要求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包括他个人的一些习惯,坐姿笔挺,外表清爽,即使写信贴邮票也是工工整整的。德国人认为,秦忠明的艺术是漂亮的,人也是漂亮的。


这次展览所引发的轰动效应,使得侨居海外的华人也倍感荣光。他们不仅踊跃观展,还带着朋友一起来,让他们共同分享这一骄傲的时刻。几乎所有人都争相与“国旗”海报和画家本人合影。旅德华人曾嘉瑛更是热情相邀,请这位中国艺术家到家里留住数天,并品尝美味的中国大闸蟹(传为百多年前由海船无意带入繁殖)。有位不相识的德国朋友从200公里以外的地方开车到吕贝克观展,并送上花篮,令秦动情难忘。在德颇有影响的波恩大学艺术系主任对秦忠明说,他们艺术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有专门收集他的作品进行研究,连办公室墙上也贴满了相关作品的海报与明信片。秦忠明回国后,德国驻沪总领事Triller夫人在安福路领事馆为他举办了庆功酒会。


平山郁夫称其赞


“宣纸油画”刚兴起的时候,在画廊里非常好卖,卖得也很便宜。原来这些画多被日本人买走,而且他们已经在日本开过好几次画展了。这次,日方向秦忠明发来正式办展邀请函。布展时,秦忠明看到对方把画都挂歪了,就要求他们修正角度挂好,结果工作人员很不配合。秦忠明发了火:“你们要是不把画挂正了,今晚的开幕式我就不参加了。”此事惊动了主办方,他们赶到现场,严厉训斥了工作人员,令他们按照秦先生的要求去做。开幕式,祝贺花篮满目,日本著名画家、原日中友好协会名誉会长平山郁夫也到场了(其画价曾为一亿日元一幅),他谦逊地对秦说:“你的画比我的要好!”


image021.jpg

秦忠明与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先生合影。


秦忠明曾多次到法国、荷兰、丹麦、前苏联、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画展或开学术研讨会,收益多,载誉丰,这一切都得益于改革开放。而台湾出版《秦忠明宣纸油画集》却是一波三折。时在八十年代末,当时有很多画家手里夹着一叠自己的绘画作品,跑到宾馆里去给台商看,希望对方能够投资出版。一开始,台商让秦忠明带着画作到宾馆去找他们。秦忠明不卑不亢:“如果要看画,欢迎到我家来,虽然没有宾馆大,看看画还是可以的。”讵料,不日台商居然带着一帮人来看画,希望帮秦忠明出画册,但附带一个条件,所有的画都要由这位台商来支配,因为他们要为画册的制作付出高额费用。秦忠明一口回绝,回答有理有节却坚定有力:“您要为我出画册,我很感谢,也愿意配合。但是画册里的画一张都不能给,如果你要,是要花钱买的。我是凭手艺过日子的人。”台商不悦地走了,不过他向秦忠明讨要了画家和作品介绍的图文资料。几天后,台商又来找秦忠明,说台湾的艺术家、文化部门都认为“我有钱不投资到你身上,可惜了”。在谈到细节问题上,秦忠明提出:画不能给,如果要就花钱买;出了画册,要给秦200本;並要支付稿费,这是知识产权。台商又愣住了,瞪大了眼,仿佛在听天方夜谭,他说按照现在上海的规矩,都是拿着画主动来找他们的。秦忠明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是我的规矩,我的劳动成果。”画册终于出版,並由台湾地区图书馆收藏。台湾先已为秦忠明办了画展,后来又邀请秦忠明亲自赴台再办画展,场面大、规格高、不少名人出席开幕式,蒋纬国先生也买了画。


image023.jpg

宣纸油画台湾展开幕式盛况,中为秦忠明。


image011.jpg

秦忠明宣纸油画集。


看到秦忠明精美的画册,上海市集邮总公司想与他合作出邮集。审批程序很繁复,包括秦忠明的个人资料、简历、政治态度、艺术创作等等,都要审核。2013年《丝路之花——秦忠明宣纸油画作品选》邮票册、纪念信封和明信片面世,翌年双方又合作推出《丝路之花――秦忠明宣纸油画风景作品选》邮集和纪念封等。画家签售日,场面火爆,蛇阵排队,不日即有抬价炒卖者。


image017.jpg

海市集邮总公司发行“丝路之花”邮册,秦忠明到场签售的热腾场景。


请益前辈见贺老


秦忠明因“宣纸油画”而声誉日隆,也引发了众多前辈与名家的关注。秦忠明启蒙于欧阳鹤山,在绘画技能上奠定的基础是正规的。日后师从大家颜文梁,除了学到更多更新的技法外,对于先生推陈出新的画风也是耳熏目染,获益良多。秦忠明的宣纸油画刚一问世就得到了颜师的肯定与鼓励,他甚至用放大镜仔细观画评点,鼓励秦明忠“一定不能放弃,要坚持下去!”


image009.jpg

颜文梁先生仔细观看秦忠明作品。


与贺绿汀先生的交往更有传奇色彩。贺老在电视节目里看到介绍秦忠明的宣纸油画,就向秘书问询,秘书便向他介绍秦忠明曾经帮吴国钧写标语、与马革顺换睡上下铺及林明珍资助他考上戏的故事。于是96岁高龄的贺老兴趣益增(原来贺老也喜欢并会画画),由女儿、女婿、秘书陪同来到秦忠明家里。秦忠明对笔者(岑玥)说:“贺老当时就坐在我现在坐的这个椅子上,背面就是宋庆龄故居。” 秦忠明向贺老展示宣纸油画《飞天散花》、《持宝金刚》以及以花卉、风景为题材的创新作品,老人欣悦而笑,指出秦忠明的油画融入了民族性,又把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油画推广到国外去,鼓励道﹕“你这个小青年奋斗得不错呀!继续努力!”极其难得的是,贺老在秦忠明厚厚的册页(集众多中外艺术家的留言、签名)内留下“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真迹。贺老签了名不算,还特地把这厚厚的册页带回去,郑重地在题字下钤印,又在字句下面写上对应的五线谱并加印,再命女儿送回。贺老此举抑或是他最后一次文化采风,更是对秦忠明莫大的肯定和激励!有关部门得悉秦忠明有贺老如是手迹,艳羡不已!同样的,巴金老人也对秦忠明的创新作品很感兴趣,特嘱女儿李小林上秦家取画观看,这幅画后来发表在《收获》杂志上。这些文化巨匠的爱才、重才、激勉后进之情,正是应大力提倡,发扬光大的。


image039.jpg

贺绿汀在秦忠明家中。


image025.jpg

贺绿汀在秦忠明家里赏画。


image027.jpg

贺绿汀赠给秦忠明的手迹。


艺术名家和社会各界同样给予“宣纸油画”高度评价。对敦煌艺术造诣颇深的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叶栋赞其为“师古出新”;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程十发为秦忠明画集题词“中华艺术之梦”;著名美术家沈柔坚赞其作品有“真功夫”,其独创的“宣纸油画”更被收入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中国文化艺术之最》。


成功不自满,探索不停步。面对众多荣誉,秦忠明始终认为“宣纸油画”是开端,是基础,是继承传统的一个过程。它起步于敦煌,但不能走不出去,定要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开阔思路、不断创新,才会有新的收获。多年来,秦忠明致力于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和戏剧服装的设计,他为音乐剧《杰赛达森》、尹桂芳越剧《沙漠王子》等众多剧目设计服装,结合舞美、生活、现代审美,做了极有建设性的改进,获得赞誉。从这里起步,秦忠明不断探索绘画新境,宣纸油画也开始自“古代”步入“现世”,题材大拓展,技法大改进,涉及风光、花卉、建筑、当代人物等领域。他的作画工具也别致而有创举,除了传统的油色画笔,有些根本就不像绘图用具,而是自做的类似泥水木工的工具。秦忠明在给学生的一封信里写到﹕“宣纸油画的产生是从走进敦煌开始,这是根底和继承;但更重要的是走出敦煌,这是创新和发展,是艺术生命长青的依托。这就是宣纸油画能受到大众欢迎的依据。”继承传统是灵魂,求索创新是生命。他认识到,只有在祖国的艺术沃土上,将中西艺术的精粹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宣纸油画这朵艺术奇葩才会更光彩夺目。


画坛奇葩手生春


创作出优秀画作的秦忠明,究竟有如何一双妙手?住在武康大楼的秦忠明邻居、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和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伉俪经常到秦家看画,孙还向夫人笑赞道:“你们越剧演员的手都没有秦忠明画的手漂亮!”


image029.jpg

孙道临手书的观画感言。


笔者近距离观察这位艺术家的手,从外表看,并没有太过突出的地方。这是一双粗壮的手,布满岁月印迹,手背青筋微突,有点儿干燥,食指关节处还有细细的豁口。就是这样一双手,下乡干过重重农活,采风拎过沉沉画箱,受过敦煌的日晒风撕,浸过甘孜的严寒冰雪。当別人拿着油笔在宣纸上作画,因力度掌握不好把宣纸都戳破了,他的手却轻巧如燕,描绘出《华夏舞姿》、《神州古韵》……这双手,在白描摹写《八十七神仙卷》时,用长垂流畅的线条勾勒出稠密而重叠的衣褶,须得长时间处于腾空状态,几个时辰下来,左右肩胛处都僵硬了。这双手,精心呵护着每幅画的每寸角落,俟天清日朗,秦忠明方会向求观者展示分别细心收藏在红木长匣里的《八十七神仙卷》和《清明上河图》,双手轻轻将画铺陈于地,又小心翼翼地慢慢卷起……一边还对画絮叨着“若是黄梅天就不让你露脸了”。那天,笔者赏毕,秦把画卷好后,又上下两头分别用有劲的手将画卷紧,至完全密合才把画卷放入匣中,覆上红布,合上盖子,极为慎重,看得笔者大气都不敢出。我们体会到了秦老师对待作品的态度,就像培育孩子那般精心、细心、尽心,彰显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image043.jpg

秦忠明《清明上河图》局部。


秦忠明记忆清晰,言谈流畅,仿佛脑袋里安装了精密的记忆库。他对自己的作品如数家珍,对于存放的画稿、资料以及书籍也是极有条理。报刊有关的文章,一份份小心剪下,存放于厚厚的防霉相簿里,按照日期排序,空白处清晰地写上报刊名称及刊载日期。难怪我们提出需要看什么资料或者作品或者证书,他一点没有犹豫,马上朝目标走去,搬上搬下,进进出出,微喘笑言“你们把我的家底都挖出来了”。就是在这样一个堆满画作的套房中,其空间身份也在不停地叠加:文明家庭、五好家庭、世博接待家庭、文化交流接待家庭……




《浦江曙光》献真情


image005.jpg

秦忠明为宣纸油画《浦江曙光》润色,旁为本文作者岑玥。


耄耋之年的秦忠明,壮心未与年俱老,创作思路源源不断,平日里更是笔不离身,绘画就像他的空气和水。回顾自己走过的历程,他欣慰地说:“我有幸生于中国,能够走到今天,与党的领导和培养是分不开的,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紧密相连;而那些老艺术家们的指点和鼓励,则丰富和提高了艺术修养;我这一生,从未浪费过时间,也为社会尽过绵薄之力。”是啊,汶川地震他捐款,社区活动他参与,武康大楼整修他出点子……


抗疫期间他重温了《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著作……秦忠明对笔者道:“作为一名党员,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进;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必须坚定习近平总书记‘艺术要创新’的理念,积极开拓进取,以一技之长为国争光”。党带领全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取得巨大胜利,大大鼓舞了秦忠明的创作热情,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的宣纸油画作品《浦江曙光》初稿告成(《中华崛起》也正在酝酿构思之中)。采访期间,笔者有幸见到画家正为这幅画做后期润色。敷彩之要,光居其首。这是一幅长1.5米、宽70公分的大型“光”的作品。画面上,浦江风景尽收眼底,摩天高楼耸立,东西方建筑相映成辉,天文台和豫园遥遥相望。清晨的第一缕曙光映照在浦江两岸,太阳一点一点探出,将天空染成红霞七彩,滢滢浦江映红波,船只破浪向东行,整幅画面充满了朝气,充溢了活力,涌现出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股势不可挡的勃发意气。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伟大的祖国如今已昂然屹立东方,犹如《浦江曙光》里的太阳,中国正在渐渐升腾,升腾!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