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 . 大匠器成走天下——记张永熙和瞻芯的“工匠”团队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大匠器成走天下——记张永熙和瞻芯的“工匠”团队

作者:汤朔梅 发表时间:2021-12-01 点击数:759

曾经提及“工匠”,我就联想到韩愈笔下那个“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墁以嬉”的泥水匠王承福,以及《梓人传》中那个“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的杨木匠。盖其以技鸣者,凭藉一技之长,争奔于乡间闾巷,养家糊口于当世而已。后来看CCTV纪录片《大国工匠》,为二十四位工匠的事迹所感动。他们上天、入地、下海,国防、工业、农业乃至生活中,无不体现了他们无可替代的价值与勋绩。不能想象,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国家怎么能有今天的发展、强大。然而,我对工匠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传统:他们往往文化不怎么高,但执着于某一方面,把某一技艺做到极致。这就是工匠!


微信图片_20211109162349.jpg


而这一次在临港新片区,采访了上海瞻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CEO张永熙博士后,我固有的认知被颠覆了:如今的“大国工匠”,往往都是一批高智商、高学历的青年俊彦。他们转益多师的高学历和丰富历练,使他们具备融会贯通的跨界知识,而海归的背景,又使他们具有的开阔的眼界,从而能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前瞻性地思考问题,确立创业奋斗的目标。而他们的目标都服务于国家大的战略,填补国内某些领域的空白。是之谓工匠——“大国工匠”。张永熙博士就是这样的人才。


在瞻芯成立四周年期间,我在临港采访了张博士。


上海瞻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瞻芯电子”)创立于2017年7月,是一家聚焦于碳化硅(SiC)半导体领域的高科技芯片公司。经过四年的奋斗,如今,代表着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三代半导体六英寸碳化硅MOSFET芯片,经过1152天的研发、测试、认证,于2020年9月已投入量产。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产生了29项IP,其中8项发明专利,5项集成电路布图专利。


这些沉甸甸的成绩,概括起来也就几行字。你可以想象出他们为之奋斗的日日夜夜。先不说团队这1152天对产品的研发到量产的过程,只说张博士从一个学子成长为瞻芯创始人和总经理,那该经历多少人生的奋斗?


一、故乡大地上的工匠胚芽


微信图片_20211109162357.jpg


张博士一双睿智的眼睛,漾着笑意,真诚而实在。真看不出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


他的家在云南昆明的城郊,父母工作、生活的地方。而老家却在大理、楚雄交界的云南驿。那里住着他的爷爷奶奶,以及诺大的张氏家族。那里是抗日战争时,美国飞虎队机场的所在地。如今还保留着中国军人和飞虎队旧居的遗址。当年,他父亲走出老家,来到位于昆明城郊,进民国时期留下来的一家专门制造轻重机枪的兵工厂工作。后来,他母亲也进了兵工厂。他与一个姐姐可以说是军工人的后代。小时后的张永熙住在军工厂的家属宿舍,接触的大多是军工厂的各种工匠师傅,他大学进了复旦的材料科学系,与他小时候的耳濡目染不无关系。


童年的张永熙,父母亲要上班,他和姐姐有时回老家云南驿。他会和小伙伴到飞虎队机场的旧址去玩耍,爷爷也给他们讲当年修建云南驿军用机场和飞虎队的故事。使他懂得了因为中国落后,武器不如人家,所以受人欺辱。在不知不觉间,爷爷的话与父母亲的军工厂联系了起来。我们有了更好更多的枪,就能保卫家乡保卫祖国不受外来侵略。而枪是靠爸爸这样的工匠师傅造出来的。小张永熙一度萌生了长大后当工人师傅的念头。多造枪,造好多好多的枪。


很快,他入学了,在工厂的子弟学校。可他常常惦记着爷爷奶奶,想到那个一望无际的飞机场。他甚至想到了将来造飞机。父亲看出了儿子的心思,叮嘱他要好好读书,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社会作贡献的人。那时的小孩都散养,不像现在要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张永熙嘴里尽管不说,可他默默地将自己的心愿与父亲的叮咛牢记在心里,化作认真读书的动力。


小张永熙勤奋努力,成绩一直突出,老师很喜欢这个勤奋又机灵懂事的孩子。初中毕业后,他升入了昆明一中。昆明一中是一所创办于1905年,历史悠久的学校,当年叫“省会中学堂”。1911年“九重起义”后改成“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校”,1984年才定名为“昆明市第一中学”。从那里走出来的,有大名鼎鼎的杨振宁、艾思奇、熊庆来、吴晗、楚图南、柯仲平、杨伯镛等各行业的杰出人士。百年老校积淀起来的传统和人文涵养,熏陶、激励着张永熙。他在那里如鱼得水,门门功课成绩优秀。1993年他高中毕业,张永熙被直接推荐进入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物理电子学专业。要知道,复旦在云南那年共招收 9位,能推荐入学的更是学霸。物理电子学是从物理系分出来的一个并入材料科学系的学科。主要研究真空物理、半导体材料工艺、电子物理等。如果说当年他想长大后造枪械、飞机,还只是朦胧的梦想的话,进了复旦后,随着眼界的开阔,目标更清晰了起来。他除了本专业的课成绩优秀外,还自修其他相关的学科,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当曙光照耀在新世纪门槛上时,张永熙毕业了。在回顾复旦的七年学生生活时,他说,自己日后取得的成绩,都是得益于复旦相对宽松而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硕士毕业了,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何去何从呢?他的同学,不是选择工作就是继续读博士,也有的去国外深造。这时的他面临着多种选择。最后他选择了工作,这样既能减轻父母的负担,还能通过入职,可以检验自己所学的应用,获得感性的知识。也为以后的学习积累经验。


那时,代表着国内半导体行业集成电路与芯片领头羊的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招揽各路精英,贝岭可谓是中国半导体的黄埔军校。而张永熙的专业正好与其对口。投简历、面试,张永熙就入职贝岭。他从工艺工程师岗位开始,由于其专业对口加上他突出的工作能力,不久就成了主管,最后成了管理一百多号人的硅片制造部的部门经理,当时贝岭总共也就三百来人,他成了主要部门的中层负责人,而这也就短短的两年多时间。


尽管这样,可经过了近三年的历练,他感觉还有专业的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当年,张永熙的硕士生导师希望他继续读博士,他其实一直怀揣着这个想法。要发展,要想在半导体领域有所创新,有所成就,一定得进一步深造。而当今世界,走在科技前沿的是美国等西方国家。而国内与之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2003年3月,他接到了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正当公司高层设法提高管理、研发人员的薪资待遇,改善居住条件时,张永熙提了辞呈。这是领导们万没想到的。当张永熙把自己的想法向领导坦陈后,他们很理解,但是说,你如果不去国外读博士,就请一定留在贝岭。张永熙说,贝岭的领导很好,也很开明。


那是2003年6月,离九月份开学不到三个月了。而美国,自“911”恐怖事件后,对留学、签证很严格。尽管一切手续完备了,可签证安全审核的通知迟迟不下来。去问询,说等待。辞职报告已经提交,贝岭公司也说了不去留学还是希望他留在贝岭,可考虑到工作的延续,贝岭已找了接替他工作的“备份”了。这是张永熙最纠结的时候。


等待是最漫长的。转眼已是八月下旬,开学在即,通知再不来,不仅是等一年那么简单,后面几年那个导师如果不收博士生了呢?再说时不我待!周一下午,张永熙再次拨通领事馆的联系座机,回答还是要命的“请等待”。


——等待,等待!才剩几天呢?接电话的也许理解张永熙的焦急,于是补了一句说,帮你询问一下。


电话放下后才十几分钟,张永熙接到了来自美领馆的电话,通知周四去领事馆。马上要开学了。这通知来得突然、匆忙!若不是张永熙的一再询问,若领事馆的那个工作人员没打那个电话,机会就过去了。要知道,当年去美国留学的人,如过江之鲫,漏也就漏了。但对于张永熙来说,却失去了机会。很有可能,他的命运从此就改写。自接到通知到他登上赴美的航班,总共就五天时间。同事们开玩笑说他像是胜利大逃亡。他说不,那是士兵突击,迎接自己的将是胜利凯旋!


张永熙这一去就是十四年。


二、远涉重洋,十年铸剑


微信图片_20211109162405.jpg


有着250年历史的新泽西州立大学,是美国科研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也是世界上顶级的公立研究型大学。2003年9月,张永熙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全额奖学金,成了该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博士生。师从该校的终身教授赵建辉,他是世界上碳化硅功率器件开拓者之一,国际电子电器工程师学会的院士(IEEE  Fellow)。其实,就是赵建辉教授选中了张永熙。他看到了张永熙在复旦期间的优异成绩,他更看上了张永熙在贝岭的工作经验。


赵教授无疑是慧眼独具。张永熙读书异常的用功,善于思考,勤于提问,一有空闲就一头扎进实验室,没日没夜。他研究的领域还是碳化硅。因为张永熙看到,未来的半导体世界,碳化硅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无论摩尔定律如何耀眼,在强大的数字类芯片包括逻辑和储存的背后,总有那么一群性格各异的模拟类芯片,譬如传感器、数模——模数转换等信息处理、电源管理,和功率器件、射频、光电在别样摩尔的道路上同样熠熠生辉。而在种类庞大的模拟大类芯片中,电源管理和功率器件芯片至少占了模拟类芯片的半壁江山。数十年来无数极具天赋的业界精英,一直在推动功率器件的低损耗和高射频革新。而所有这些器件,都是基于半导体材料之王——硅来制备。


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硅材料在功率器件领域的统治地位后,其设计与工艺已趋于硅材料的极限。而人类对高效能、低碳绿色环保追求使碳化硅MOSFET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从1907年第一个碳化硅发光二极管诞生,到2013年的6英寸碳化硅晶圆量产,标志着碳化硅功率器件已开启替代硅基,进入大规模的产业之路。这当然是后话。而在张永熙读博期间,就已预见其广阔的前景。他把全部精力花在碳化硅功率器件的研究上。


五年的读博,他研究碳化硅的论文顺利通过。研发了世界上第一碳化硅功率集成电路芯片。而同一专业,同一导师的同学却花上七年、八年才拿到博士毕业证。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都得益于他的苦读,也得益于他在复旦、贝岭打下的扎实基础。


博士毕业了,但他还需要掌握碳化硅功率器件的制作、生产流程。否则,光学理论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因为张永熙要想成为一个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的工匠。与当年硕士毕业后在贝岭工作相比,这时的他,已有了质的飞跃。他选择了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那是美国第五大城市。电信、计算机业发达,同时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半导体公司德州仪器的总部所在地。但2008年到2009年,正遇世界金融危机、信贷危机,德州仪器裁员12%。张永熙就在此时入职该公司。那家公司在半导体行业久负盛名,台积电的创始人张忠谋、中芯国际的创始人张汝京都在德州仪器工作过。这时又来了个姓“张”的华人。那里生活优渥,环境宽松,研究条件充分。但张永熙没有满足现状,他总是连日连夜的加班加点。他并不认为这是在为公司工作,而是认为这是自己的事,多学点东西是自己的,谁也夺不走。


在德州工作期间,有三个人给张永熙深刻的影响。


一位是部门最年长的员工Phil,八十多岁了。他1969年从斯坦福博士毕业,他毕生从事半导体行业。作为引进TLP表证LDMOS安全工作区的先驱,二十多年来不断地推进LDMOS   SOA的深入研究,在以LDMOS为核心的功率集成电路不断地推进手机、电脑小型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异常关键的作用。他个子不高,行动不快,但思路清晰敏捷,基础扎实。自信但不自傲,谦逊和蔼,对问题和未知事物保持着些许童真和刨根究底的精神。他这么大年纪还经常下实验室,测试各种器件的性能,解决疑难杂症。所以,即便贵为TI  fellow的专家也被公司解雇或强迫退休,而Phil这么大年纪却被公司挽留。张永熙与他成了忘年交。从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身上,张永熙看到了德才兼备的兢兢业业精神,看到了作为工程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品质。


第二位是John,他生在广州,长在台湾,从业于美国。他在台大读化学系,可不喜欢化学,去美国后读UGA硕士,最后去哥伦比亚读统计物理博士。最终成了半导体行业的工程师。这是很不容易的。他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超强,任何困难的问题,经他的抽丝剥茧,一定能找到问题的本质。从John身上,使张永熙看到了作为一个工程师除了要对专业的专注与激情,还看到了转益多师,拓展视野,扎实基础的重要。


第三位是Steve,张永熙在读博时就读过Steve那篇发表于1991年,给飞利浦半导体奠定革命性基础的论文。他很崇拜Steve,可2008年入职时,发现Steve居然在一个部门。他是那种美国人最为崇拜的天才级人物,张永熙小有激动地跟Steve学习,请教软件平台的一些问题。他话不多,但每字每句都直指事物的本质。Steve毕业于一个很普通的大学,在职期间读了纽约州立大学一个很普通分校的硕士。致力于半导体研究,跨入新世纪后,他的兴趣转向了编程。


张永熙是一个很有悟性的人,在Phil、John和Steve等同行身上,他学到了作为工匠的精神和素质。入职不到四年,他便颖脱而出。由于贡献突出,分别于2012年和2016年获评主任工程师(占公司工程师比例的14%)和高级主任工程师(占公司工程师比例的6%)。张永熙评为高级主任工程师时,他是拥有400多号员工的工艺研发部门里,最年轻者之一。照理,他会在自己的岗位上施展拳脚,打出一片新天地。可两个原因,使他萌生了新的选择。第一个原因,当年,作为世界全球领先的无线电科技创新者高通,正致力于开启3G、4G的互联网时代,可谓一骑绝尘。德州仪器在推出手机芯片研发之后,决定转型专注模拟芯片和嵌入式处理器领域,但是并没有持续在新技术领域加大投入;就像在碳化硅功率器件的研发正在成熟,公司应该在这一方面寻求突破,成为世界这一领域的翘楚,但公司也并不重视这一方面的投入、开发。第二个原因,对于西方高科技公司而言,一旦发展方向进行战略调整,整个部门可能发生裁撤。不管你工作再勤奋,能力再强,说裁就裁。


对于进入成熟期的西方半导体公司而言,由于经济发展的波动以及世界竞争的加剧,这样的战略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同时,国内半导体行业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选择一个上升期的国家和行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而当评上高级主任工程师、薪酬提升14%之际,张永熙在职业发展前景更加明朗,许多人求之不得的时候,却萌生了去职的念头。他觉得这样下去,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现在的自己如日中天,如果某一天公司战略调整,自己被裁也未可知。而时下,正是战略窗口期。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机会对于人,也许只有一次,过了也就不再。


所以,从2014年起,他每年回国两三次,考察国内的投资环境、市场机会。寻找投资人,联络合作研发人才,考察生产线。他在为回国创业做准备。也就是在那段时间,他认识了包括深圳麦格米特电气董事长童永胜博士在内的一批企业家和投资人,并得到了他们的鼓励和支持。董永胜博士是原华为电气的研发负责人,当年华为的电气事业部安胜电气整体并入艾默生电气所获得的资金,帮助华为渡过了一段艰难时期。后来这批老华为人,陆陆续续从艾默生电气离职,创办了一系列的电气公司,包括汇川、英威腾、麦格米特、欣锐科技等,业界把这一系列上市公司统称为“华为艾默生系”。第一次见到董博士,董博士就给张永熙的创业之路指明了方向,坚持做碳化硅而不是IGBT,不要为了上市而创业,不要为了赚钱而创业,也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在前辈的指引下,张永熙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经过了三年时间的准备,直到2017年,他才把自己打算辞职的想法告诉同样在芯片行业从业的妻子。妻子当然有顾虑,无论说什么,稳定、安居乐业总归是最重要的。何况当时收入颇丰,生活条件不错。而创业得从头再来,不要说投入财力、精力,更主要的是要冒风险。但妻子知道张永熙处事的稳健与眼光,她没表示反对,也没表示同意。那就是默许吧!而感到惊讶的却是公司高层。他的上司一个印度人挽留说,你不要离开,薪酬和职业发展再可以谈。美国人包括印度人,常用离职来迫使公司提薪金的。张永熙说,我们中国人不这样,一旦提出要辞职,那是一定会走人的。张永熙内心已作出决断,不是为了薪水,而是想创业,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国内好多投资人,都表示很欢迎他回来合作,但都没落实具体的投资计划,只是要他回来再说。“回来再说”那是个不确定的说辞。是玫瑰总会开花的。开弓没有回头箭,张永熙对自己的能耐和碳化硅器件的前景胸有成竹。


去国十四年。 2017年3月15日,张永熙毅然携全家回国创业。当年只身去美国,如今已是四口之家了。


三、在临港新片区,看太阳从东海升起


微信图片_20211109162410.jpg


回来后的张永熙安顿好家后,就一头扎进他的事业中。在进一步考察了深圳、宁波、上海嘉定和浦东临港后,他觉得宁波与上海无论从投资环境、政策扶持还是交通便捷上都是理想的地方。最后之所以选择临港,除了临港良好的产业环境和产业政策外,还与临港党委、政府的一班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有责任心、事业心,还有打造临港新片区的前瞻性。例如,当年的临港新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杰。他也是海归的工学博士,曾是上海市纳米中心的书记。他很专业,明白张永熙研发的碳化硅功率器件在国内还有许多空白。而且张永熙对标的就是国际最先进的第三代半导体的代表6英寸碳化硅晶圆。2017年6月23日,张永熙与陈书记在世纪公园旁的茶室里进行了一番长谈。陈书记从临港的发展前景规划到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政策,从当年自己回国的想法到如今负责规划科技产业的体会。他实事求事的分析,和他诚恳而平易的人格魅力打动了张永熙。当天下午,张永熙和他的团队最后下了在临港落地的决心!


2017年7月17日,瞻芯电子在临港新城悄然成立。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团队,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矢志做大做强中国功率半导体芯片的业界精英,携手国内的产业资本,踏上了碳化硅功率器件产业化的征程。


当年的临港新区,不能和现在比。虽然是一座拔地而起的新城,硬件设施、环境都很好,但是作为一座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新城,它的配套设施显然还不完备。软实力有待完善、提升。虽然现代交通便捷了,有轻轨连通上海市区,但在一般人的观念里,那还是偏远的郊区。所以,一般的IT人才都愿意在市中心。瞻芯电子初创时招聘人才,就有一些人因为偏远而放弃。有人甚至怀疑当初选址的决定,但张永熙认为,这样好,可以凝聚起真正热爱这一事业的有志者。看上临港,其中就有看上这里宁静的环境因素。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干成事业。所谓团队,就是有志同道合的人组成的。当年,共产党抗日救亡,有志者抛弃优渥的城市生活,而冒着生命危险,选择穷山恶水的黄土地延安。那是为什么?还不是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共同理想?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精神就是情怀。张永熙说,瞻芯电子之选择临港,就像当年闯深圳的第一批人一样,如今他们虽然老了,但就他们见证了一座城市成长这一点,也不枉此生了。张永熙创办瞻芯电子的核心七人,都是海归或者是他德州仪器的同事,还有当年在贝岭的老人马。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把瞻芯电子办成一个国内首创,世界一流的碳化硅半导体企业。创业要冒诸多不确定的风险,这不仅是砸钱,更重要的是砸人才和时间。而最重要的是时间。时间一去不返。当它要抛弃你时,连个招呼都不打。但他们抱定宗旨,一定要闯,即便失败了,也见证了临港新城的崛起!


现在,当人们以说“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为时髦的时候,你想过没有,如果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来诗与远方?《列宁在1918》中的瓦西里,如果只会梦呓“粮食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面包哪里来?粮食哪里来?而瓦西里为了面包和粮食,在说完之后,就告别妻子,上察里津前线去了!诗和远方,永远在奋斗的“苟且”之中!


“瞻芯”作为公司的名称,其寓意是“高瞻远瞩,创芯无限”。它在公司的创始人、CEO张永熙的带领下,怀揣着诗与远方,投入到艰苦创业的行动之中。


他给研发团队连续地讲以《工程师的骄傲》为主题的经历与感悟,讲那个八十多岁还坚持在实验室的PHIL,讲那个转益多师,动手能力极强的JOHN,以及虽然不是出身名校,但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行业中极具影响力的Steve。用他们的故事凝聚人心,激励同行既要发挥自己的才学,还要有契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创业是艰苦的,哪分什么白天黑夜?哪分什么工作日双休日?只要是研发工作的需要,往往是连轴转。


张永熙说,一个周日晚上11点,他整理完工艺会议的纪要,准备好公司周一会议的PPT打算离开时,可见办公区域实验室的灯还亮着,原来是北大物理的学霸还在CP机上测试。公司的一位女同事,从公司的出纳兼秘书、IT、关务起步,以她精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极强的学习能力,后来成为全职的生产计划专员。孩子才一岁呢!可她十多天连轴转,常常干到凌晨。张永熙说,公司的同事在工作上都这样忘我,作为总经理的他被深深地感染。他说,在困难面前,大家都有这种“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一往无前的精神。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丹青难写是精神”。目前,在半导体制造领域,我国功率器件产业整体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关键技术装备基本依靠进口,要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自主创“芯”是关键。瞻芯电子就是冲着这一目标的。


事实胜于雄辩。从2017年7月到2021年7月,短短的四年时间,瞻芯团队实现了初心,没有辜负当年临港开发区领导的期望。四年里,瞻芯电子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和成果。我只能挑选几项标志性的事件来证明。


2018年5月,瞻芯电子成功地在一条成熟量产的6英寸生产线上完成了碳化硅晶圆的制造流程,成为国内第一家掌握该技术的公司,也标志着第一片国产6英寸碳化硅晶圆诞生。


2019年10月,瞻芯驱动芯片正式出货,生成第一张发票,标志着瞻芯由纯研发阶段进入产品量产和推广阶段。


2019年12月,瞻芯电子产生了23项IP,其中5项发明专利,2项集成电路布图专利。


2020年8月19日,临港新片区成立一周年之际,总经理张永熙受邀参加李强书记的座谈会,并作为两家企业代表之一发言。建议临港发展特色工艺和第三代半半导体,将其打造成新片区“硅谷”。


2020年9月11日,经过1152天数百次实验研发,1200V  SiC  MOSFET工艺平台开发成功,进入量产。


2020年10月16日,“2020瞻芯电子产品发布会”顺利举办,正式发布基于6英寸晶圆,通过JEDEC(暨工规级)认证的1200V80mohm碳化硅MOSFET产品。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可以这样说,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瞻芯硕果累累。


目前,坐落在义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碳化硅器件在新能源、光伏、输配电、储能、5G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等领域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预计在今后五年内,全球达100亿美元左右的市场,而国内市场至少占50%。瞻芯目前的用户端市场有80%在国内,但产品最终的应用市场将是全球化的。


大匠器成走天下!张永熙带领的瞻芯团队,用事实证明,契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只有目标世界一流,对标国家大的战略,才能打造出利器,独步天下。


张永熙说他清楚地记得,一个夜晚的凌晨,当他从实验室出来,在宁静海港大道上汽车飙至80码时,他联想到10多年前的那个夜晚,从学校实验室驱车回宿舍,在十字路口被警察拦下,吃了人生第一张交通罚单。吃了罚单,外加诸事不顺,由于忙着实验项目,博士资格考试有一门被关掉,做实验时碳化硅晶圆从炉子里取出来时,失手摔成了两半。这是他最困难的时候,许多事交织在一起,甚至使他开始怀疑人生。可他最终还是坚持了过来。坚持就是胜利!永熙——曙光在前头!


瞻芯电子公司坐落在临港科技城的创新魔坊,临近东海大桥桥堍。从张博士办公室向外望,是杭州湾入海口。东海大桥似巨大的飞天蜈蚣,临风欲起。海面上舟岛历历,新能源发电的风车在从容地转动着。


我突然问他,那年从美国回来,除了创业,是不是还有家国、故乡情结?


张博士告诉我,他老家云南驿还有张氏家族的祖坟,父亲每年回去祭祖。他记得祖坟很大,四角有四根华表。以前还有祠堂,后来拆了。他的家谱记载祖上是明洪武年间迁徙来云南驿的,那时在南京的住址是应天府的大坝柳树湾。当年明太祖派傅友德、蓝玉率30万大军平定云南,张博士的祖先是一位将校,后来就留下来戍边了。他说,待有空的时候,要带妻儿跟父亲去云南驿老家祭祖寻根。


再联想到他说的,2016年,也就是他回国创业前一年,已经可以申请美国公民了。可张永熙没有。第二年就回来了。张永熙是个低调、实在的人,其实我能体会出他的故乡情结,家国情怀。


窗外云低欲雨。张博士说,如果有太阳,从这里远眺视野特别开阔。阳光下,海面波光粼粼,船帆点点;洋山港车水马龙。一个崭新的临港新城正在崛起。现在,我们团队都为当年的选择而感到欣慰。


我理解他此刻的心情,体味出张博士——一个现代工匠心中的远方和诗,就是从宽阔的海港大道起步。向前!向前!胜利在向你招手,曙光在前头!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