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 . 新场古镇,有一位民间艺术雕刻家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新场古镇,有一位民间艺术雕刻家

作者:管新生 发表时间:2021-12-02 点击数:426

昔蒲松龄尝有言:艺痴者,其技必良。


1


踏着一地冬日暖阳出门去。坐上公交,接着如同电视连续剧接龙一般换乘地铁八号线东方体育中心站转地铁十一号线罗山路站转地铁十六号线,浦东新区新场路站出二号口,再换公交新芦专线,石笋街下车。总算到了吧?不,还没到,沿着马路向前走,不要朝两边看,红绿灯处左转,过桥,见一牌楼,对面即是幽静雅致的古镇小街蜿蜒流过。在新场大街179号门首站下,徐徐推动门扉,却见一精神矍铄老者端坐于椅上,悠然自得地在品茶品烟。门庭深处,蓦有一行大红金字蹦蹦跳跳撞入眼帘:


中国民间艺术雕刻大师王金根石雕


趋步向前,我们的双手顿时紧紧握在了一起。他便是石雕大师王金根!


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放上了桌子。


可能见我长得比较急,王金根颇为幽默地问我贵庚几何生肖为何——凡问“贵庚”者,常常是对长者的尊称。


偏然有缘得紧,我们俩居然同为牛属,他比我恰恰大了一圈,1937年生人。


既然同为牛之生肖一族,距离一下子拉近,谈话当即亲近了许多。他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他家祖孙四代,每一代均有牛属。


言归正传。他单刀直入地问我想采访一些什么?我实言相告,读了不少关于你的资料,知道的也就省略不问了,现在想了解的是你创作每一件作品的背后故事,比如生活如何触动你的灵感,比如艺术构思来自何方,又比如从琐碎的日常现象中提练艺术作品的诀窍在哪里,还比如……


他忽然笑了,笑得很年轻:我想反问你,你是怎么想到来问我这样一些蛮专业的问题的?


我也笑了,说,其实艺术是相通的。举个例子,很多人拿到一本书,往往不是从头读起,而是从尾巴看起的……


他不解,为什么?


我说,人家首先要看的是作者的后记,那都是作者掏心掏肺的真心话,说的尽是创作的甘苦,生存的艰辛,构思的神来之笔……


他倏尔抚掌大笑,说,你果然厉害!果然是行家里手!


说着,他递给了我一支云溪烟,说,请继续往下说。


我笑了,说,我已经说完了,现在开始进入听你讲故事的时间。


他也笑了。


于是,在茶杯的缕缕热气中,在香烟的缭绕烟雾里,王金根的石雕大王石雕作品的幕后故事登场了。


2


你已经知道,1994年由国家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我选送了《古竹寿珠》《龙宫玉壶》《海之恋》《翠竹金牛》四件石雕作品参展,全部被文化部评选为金奖作品。


龙宫玉壶.jpg

《龙宫玉壶》


《海之恋》.jpg

《海之恋》


翠竹金牛.jpg

《翠竹金牛》


说着,王金根饶有兴趣地取来了《古竹寿珠》石雕置于书案上,让我慢慢鉴赏。凝目视之,但见一只蜘蛛静伏于古竹老藤横斜的壶盖上,四伸八叉的长脚被巧妙地设计成了一个“寿”字。王金根的话语缓缓在耳边响起,他说,自古以来,蜘蛛一直被称为“喜母”,蜘蛛别名即为“蟢子”,蟢与喜谐音,民间以为蜘蛛兆喜,且蜘蛛外形极似汉字“喜”,这一俗信源于汉代,后世人认为蜘蛛乃吉祥之兆,俗称喜蛛。“岁寒三友”的竹,在中国传统中象征着蓬勃的生命、美好的长寿、高贵的气节,古竹更是生命之树常绿,和“寿珠(蛛)”搭配,是以具有了多重寓意,长寿、喜庆、“竹报平安”皆融于一处。


六角竹篾石壶《古竹寿珠》.jpg

《古竹寿珠》


这时,再回首细细观看呈寿字形的蜘蛛,恍惚间,蓦然觉得其一点点一点点地正朝我划动了过来。呵,喜蛛活了,喜蛛鲜活了起来!是呵,如此可爱的小生灵,被赋予了这般别具匠心的美丽祝愿,又怎能不教它栩栩如生!


当年,还流传着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与王金根的一节佳话。乔石对《古竹寿蛛》赞不绝口:“这完全就是文物嘛!”王金根对曰:“这是我手工雕刻出来的。”高占祥插话:“艺术一绝,可出国展出!”


从此,王金根的石雕作品便长上了翅膀,高高翱翔在神州大地和全世界的天空,先后20余次获国家级金奖、银奖,在美、法、英、德、澳大利亚等国家获奖24次。


3


王金根最为得意的作品是《蟹篓》。这不仅是因为《蟹篓》一九九八年为他赢得了“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的金奖,而是那一节的创作经历刻骨铭心。


《蟹篓》.jpg

《蟹篓》


王金根祖辈几代都居住在上海浦东新区东海边临港的书院镇新北村。自小在海边长大,夜夜枕着涛声入眠,眼里看到耳中听到的,尽是渔民们村民们风里来浪里去,为一家生计摇橹击桨扬帆在海风中奔波在浪尖上打滚的平凡艰辛而诗意的故事。更何况,他的青少年时代也是像大家一样经常在海边滩涂摸鱼捉蟹的岁月中度过。有着亲身体会的王金根,一直在苦思冥想用作品来反映渔家的生活,关键是如何通过一件简单而形象的东西,表达深刻而质感的主题。


说得毫不夸张,那些日子里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忽一日,所有的构思渐渐聚焦于一只不显山不露水的“蟹篓”上。最生活的往往便是最艺术的。对,就是它了!


王金根特地请他的兄弟编了一只生活中的竹蟹篓,尔后仔细观察仔细捉摸,最后竟把竹蟹篓全部拆散解剖,一步一步反复研究,同时完善作品《蟹篓》的艺术构思,力求真实反映踏波蹈浪捕蟹人的生活状态。


《蟹篓》石雕的原始石块重达二十二公斤,石雕完成后仅重一公斤不到。


行笔至此,我忽然想起了米开朗基罗的一件轶事。有记者问,你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样的巨作的?他回答:很简单,我去采石场,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 ,我在它的身上发现了大卫,我要做的只是凿去多余的石头,去掉那些不该有的大理石,大卫就诞生了。


王金根的慧眼肯定也发现了隐藏在石块中的那一提“蟹篓”。


是呵,罗丹大师的名言当为不朽:“雕刻就是把多余的去掉”“完美就是去掉一切多余的东西”。


4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王金根的实践,再一次证明了罗丹名言的颠扑不破。


在洋山深水港即将动工的前夕,王金根和朋友们来到了洋山岛作最后的游览。在后山,他们发现了一群觅食的羊。夕照下,几处青草已然可怜兮兮地被啃嚼得裸露出了山和石的褐色脊背,几乎再也不见点点草影。蓦见离群的一羊,独自徘徊在一棵树影下,久久不肯离去。风吹树影乱摇头,忽有一枝飘过,树叶从羊的头顶晃过,说时迟,那时快,但见这羊一个鱼跃腾身而起,居然一口咬住了青翠的枝叶,当即大快朵颐!


这一幕一下子激发了王金根的艺术灵感,令他久久难忘,挥之不去。终于有一天,他决定将这一形象永久地列入自己创作的作品行列,于是他拿起了刻刀。这时,他像大文豪巴尔扎克一样,终于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笔下即将创造的人物“衣服上的褶皱”。


一棵大树,一朵灵芝,一羊飞身上树叼住灵芝,自是不无得意。这部石雕作品被他命名为《洋羊得意》。有人以为他写了错别字,其实不然,另有深意在其中——他创造的是独一无二的洋山岛之羊。


《洋羊得意》.jpg

《洋羊得意》


5


又一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石雕作品横空出世。


照相版的作品绝对不是艺术创作。


《丝瓜藤笔筒》。二〇一一年从全国两千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为他赢得了“第六届中国(长春)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民间艺术品”的特等奖殊荣。


《丝瓜藤笔筒》.jpg

《丝瓜藤笔筒》


正是黄昏。秋阳斜来,夕照点点,映照在深深庭院的瓜果棚架上。一帘丝瓜藤低低垂落,披挂的外衣已暴裂,袒露出千丝万缕织就的褐黄色身体,烘托出一派收获季节的景象。突然,不知从何而来的阵阵低吟浅唱,有如一支天外飞来的小夜曲,吸引了王金根,走近才见,一只小小的翠色纺织娘伏于那丝瓜藤上振翅而鸣,浑然忘我而自鸣得意!


视线一动,王金根大惊失色!却见丝瓜藤上悄悄然攀来了一只举刀横戈的螳螂,看看趋近,却又怪,居然慢慢停了下来,一动不动了。久久地,再也没有了动静。莫非也是沉浸在纺织娘甜美的歌吟中,陶醉了,沉醉了?不知道。


暮霭徐徐升起来了,一切开始显得朦胧而神秘,唯有纺织娘的歌吟依旧,唯有螳螂的虎视耽耽依旧,渐渐凝成了一幅永恒的美妙剪影。


呵呵,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次日晨起,再去瓜果棚架下,但见风拍丝瓜藤,螳螂纺织娘早已不见踪影,不知何处去了。王金根决意用艺术的技法重塑这个难忘的情景。但是,隐隐之中又觉得似乎尚缺少了一点什么。


忽一日,旧地重游。却见丝瓜藤上,悠悠然歇着一只小蜜蜂,旁若无人地一个劲儿“嗡嗡嗡”。


有了!将这三个小精灵汇聚于一根丝瓜藤上,岂不趣味盎然引人入胜?


完成石雕《丝瓜藤笔筒》,正值中秋佳节。抬首,中秋月一轮高悬窗外檐角;低头,可爱的小生灵纺织娘螳螂蜜蜂三聚首。意犹未尽,不觉口占一首,以微雕的技法镂刻于纺织娘振动翅翼的方寸之间:


万千碧叶一架擎


黄花绿瓜缀满藤


蜜蜂笑对中秋月


螳螂喜听织娘声


见我一脸惊诧,王金根得意地大笑:那可是得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的哈!


又是一个“意犹未尽”,他起身将这首诗龙飞凤舞地写了下来。现特录于此,供读者诸君品赏。


6


苏轼说过这样一句话: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他说的是北宋年间,有一个画竹的画家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昼夜不分地观察竹子,风雨无阻,终至心中有竹胸中有竹,方能使笔下的竹子栩栩如生,形色意象俱备。


而长期生活在海边的王金根,胸中有的是大海浪花千堆雪,有的是白帆蓝天打渔船。在他的石雕作品《龙宫玉壶》中很好地显现了他独特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构思。


“龙宫王壶”是一把来自何方什么样的壶?王金根神秘兮兮地说,其实晓得的人肯定不多,加在一起只有三五位。


他很快便揭开了谜底,说,这是孙悟空大闹天空用的壶,具体地说,就是他为了向东海龙王敖广借得镇海之宝——如意金箍棒,大闹东海龙宫饮茶用的宝壶。是以壶身遍布贝壳螃蟹海草,从壶盖到把手,从壶身到壶底,均为海底生物。从构思到雕刻,足足用去了六个月的时间。单单那别具匠心的壶柄——一袭弯腰曲身的海马,便实实足足耗时两个月,查资料,翻书,去海上观察实景实物,甚至,必须“温故而知新”地阅读《西游记》。关键的是什么呢?必须还要顺理成章说得圆,千万不能破绽百出,拿着火车票去看电影——对不上号!所以,王金根选择了海马作壶柄是有科学依据的:海马把身躯头颈探出老长老长,原本是要吃壶盖上贝売吞吐出来的垃圾啊!


同类题材的《海底龙宫》,规模更巨,格局更大,海洋生物更众。王金根说,这是一九九八年的作品,历时两年方才杀青,150斤重的石料,雕刻完成后仅有45斤左右,为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陈列。


海底龙宫.jpg

《海底龙宫》


于是我看到了一纸证书。抬头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下面是“收藏证书”四个大字,编号为“堂藏物字第16号”。正文为:“承蒙王金根先生向人民大会堂赠送石雕作品《海底龙宫》壹件,我局决定收藏。特颁此证,并致谢忱!”落款是“人民大会堂管理局  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二日”,并铭有鲜红公章一枚。


这是莫大的荣耀。莫大的荣耀属于王金根。


而我们的王金根却在感谢生活的馈赠。没有生活,一切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你的本事再大也没有用。这是石雕大王王金根的切身体会。


也许是为了证实他的话,随手又取出了三件石雕:《小笼蒸屉》《竹匾蚕豆》《桑树与蚕》。


竹匾蚕豆.jpg

《竹匾蚕豆》


完完全全的写实风格。地地道道的白描手法。


王金根提出了一个问题,他指的是《桑树与蚕》。这蚕宝宝的屁股为什么呈尖锥状?


《桑树与蚕》正面.jpg

《桑树与蚕》正面


我没有回答。因为我回答不出。


他笑了。把石雕转过来让我看背面,原来那棵硕大的桑树已经被咬噬得千孔百疮惨不忍睹。


《桑树与蚕》背面.jpg

《桑树与蚕》背面


是饿,是饥饿,把个蚕宝宝圆滚滚的尾股熬成了尖锥一般。接着,王金根重复了创作生涯的至理名言: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宝藏,所有的创作灵感均来源于此;离开了生活,文艺创作就什么都不是!


信然。欣然。


凡花鸟草虫,凡飞禽走兽,凡能入得画进得诗的,王金根鬼斧神工地将生活原型一一融入他的石雕作品,真个是出神入化,巧夺天工,不禁令人要点上一个诚挚的赞。


是的,他的所有作品,无不蕴藏着他的创作理念,而且含有深沉的寓意。


转过头,我的视线偶尔落在一把小巧玲珑的石壶上。


我们已经知道,王金根的石雕作品分为四大系列:笔筒、茶壶、摆件和砚台。


笔筒.jpg

笔筒


这是一把石榴壶。石榴枝石榴叶石榴花为构图,壶盖上一片石榴叶托着一颗半含半露的石榴籽。揭开壶盖,不禁令人脑洞大开,竟然是一把能泡茶能喝茶名副其实的茶壶。壶身铭有唐朝王之涣的名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石榴壶.jpg

石榴壶


这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境界。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石榴为吉祥之物,是“多子多福”的象征——从王金根手中诞生的成千上万件石雕作品,哪一个不是他光彩夺目的孩子呢?


在这里,我们要送上一个大大的“福”字:为他深深祝福。


7


到了该告辞的时候了。屋外,暮色在灯影下飘浮。


我十分留恋地最后环顾了一下这琳琅满目的石雕世界,所有的石雕作品在我眼前铺出了一条金光灿灿的路——石雕大师王金根走过的艺术之路:1996年,王金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8年被上海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04年被中国民间协会授予“特级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王金根以《海之恋》《古竹寿蛛》《海底龙宴》《八远圣壶》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石砚、石壶、石笔筒、石摆件作品先后相继在全国、国际得奖,荣获国家文化部证书、人民大会堂收藏证书、八届全运会收藏证书等等。其独创的海派石雕项目于2007年5月列入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呵,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精灵在艺术的天空中高高翱翔!


握手告别。


在告别之前,请街上路过的行人为我俩拍了一张合影,背景便是他那神奇的石雕世界。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