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 纤笔一枝谁与似——纪念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丁玲诞辰120周年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纤笔一枝谁与似——纪念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丁玲诞辰120周年

作者:翁长松 发表时间:2024-03-01 点击数:70

今年(2024)是现代著名作家丁玲120周年诞辰。丁玲女士,原名蒋伟,湖南临澧人。她虽不是土生的上海人,但她的文学创作和革命活动却是从上海启航的,经历风雨的历练和考验,成功地从外来女学生转身为小说家和革命家。

 

一, 在上海大学接受了革命思想

 

丁玲1904年呱呱坠地于一个封建文化人家的家庭,其父蒋保黔为清末秀才,在丁玲4岁时去世,母亲余曼贞带她去了外祖父家,后任教师供丁玲上学。1918年,丁玲考入桃源县的湖南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与王剑虹是同学;1919年,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1922年初赴上海,入平民女子学校学习。


image003.jpg

平民女校旧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开始作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这尝试的第一步就是创办平民女校。平民女校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开办于1922年2月,校舍设在南成都路辅德里632号A(今老成都北路7弄42号-44号)内,入校学生20人,分高初级两班。李达任校长,王会悟负责行政管理,任课教师有陈独秀、邵力子、陈望道、沈雁冰、沈泽民等,与丁玲同班学员有高君曼、王剑虹、王一知、钱希钧等,她们在该校初步接受革命思想熏陶。然而该校开办不到一年,因经费困难停办。丁玲和王剑虹等也被迫离开平民女子学校。不久。她们经瞿秋白等介绍,入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上海大学前身系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于1922年3月18日在上海闸北青岛路青云坊(今青云路298号附近)创办,初创时期学校条件很差。校舍是老式石库门二层楼房,约十几间。与居民住处混杂在一起,人称“弄堂大学”。首任校长王理堂,后因发生学潮,经邵力子、柏烈武、柳亚子、杨杏佛、叶楚伧等国民党要人的推荐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出任校长,于右任建议把校名改为上海大学,还亲自题写了校牌。1923年4月和6月,李大钊先后介绍邓中夏、瞿秋白到校任校务长和教务长,他们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制定了办校方针和教学规划,以超乎寻常的魅力,聚集了一大批名师贤达,吸引了数千追求社会进步的青年学子,造就了一大批职业革命者和杰出专业人才。


image004.jpg

1923年上海大学校院


当时,上海大学也是中共上海地委四个党小组(上海大学、商务印书馆、西门、虹口)之一,组长为林蒸,成员有瞿秋白、邓中夏、张太雷、施存统等党员10人。以后人事有变动,向警予、恽代英等也参加进来。上海大学党小组已成为上海地区开展党的革命活动的重要堡垒。

 

1923年9月青葱岁月中的丁玲与好友王剑虹在瞿秋白引导下进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同学有戴望舒、施蛰存、孔令境、杨之华等,他们志趣相同,经常在一起聊天交流和参加社会活动。丁玲崇拜的老师有瞿秋白、施存统、沈雁冰等。近朱者赤。在共产党人和老师的影响下,丁玲不仅参加反帝、反军阀革命活动,勤奋学习;同时,在书海中畅游,阅读了许多中外小说,她对都德的《最后一课》更是情有独钟,认为此小说不同凡响,意义非凡,让人联想起国家民族的命运,令人猛省。因此她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其他一些亡国作家的文学作品,如波兰显克微支的《你往何处去》等。那时,丁玲还偏重于厚重经典小说,如托尔斯泰的《活尸》《复活》的阅读。这些作品日复一日地塞满脑子,在眼前闪亮,使她慢慢沉醉对文学经典的欣赏。开始觉得文学不只是消遣的,而是对人有启发的,社会的革命和发展离不开文学的发展和呐喊。

 

1924年1月,王剑虹与瞿秋白结成良缘,入住上海慕尔鸣路(今茂名北路)。因丁玲和闺蜜王剑虹关系密切,故与瞿秋白夫妇、施存统夫妇、瞿秋白弟弟瞿云白一家,合住一幢两楼两底的房子。瞿秋白和王剑虹沉浸在爱情和中国古典文学中,他们仍然把丁玲视作最好的朋友,常在一起聊学习、文学和理想前途。有一次丁玲问瞿秋白,自己将来学什么好,瞿秋白希望她和王剑虹都走文学的路,并鼓励说:“按你喜欢的去学,去干,你是一只需要展翅高飞的鸟儿,飞得越高越好,越远越好。”瞿秋白慧眼识人才,后来丁玲果然走上了革命文学创作的道路。

 

同年7月,丁玲在北京经朋友介绍结识了进步文学青年胡也频,并经胡也频介绍认识了沈从文。沈从文的第一篇作品就发表于胡也频办的《民众文艺周刊》上,此后两人结为知己之交。胡也频自1921年进天津大沽口海军预备学习,次年学校停办来到北京。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12月与人为《京报》合编副刊《民众文艺周刊》,创刊时曾得到鲁迅支持。自与丁玲相识,胡也频很快对丁玲产生好感,追求她,但直至1928年胡也频才赢得丁玲的芳心,相爱成婚。他们入住沪上法租界贝勒路(今黄陂南路)永裕里13号三楼亭子间。两人经常坐在桌子边写作或接待朋友,或外出参加社会活动。


image002.jpg

丁玲与胡也频合影

 

二, 创办红黑出版处和月刊

 

革命者成长和发展的道路,往往总是充满荆棘和曲折的。丁玲的革命文学创作和革命发展的道路,更是充满酸甜苦辣和跌宕起伏的崎岖道路。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发表于1927年12月10日的《小说月报》第18卷第12期上,编者叶圣陶先生大为赞赏这位崭露头角的青年女作家。次年2月,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又在《小说月报》卷首出现了。这篇日记体小说深刻反映了时代的气息,刻画了莎菲这位“五四”退潮时期精神极度苦闷的知识女青年的典型形象。小说既写出她对封建家庭旧礼教的背叛,又写出凌吉士那样充满铜臭的灵魂丑恶的市侩的惩罚。小说关于两性恋爱关系的大胆描写以及对莎菲女士复杂心理的细腻刻画,使它赢得了文坛的好评,也产生了相当有力的社会影响。正如评论者所说:“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拋下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这篇作品,给丁玲带来了荣誉,也奠定了她的文学生涯。


image001.jpg

丁玲青年时代像


1928年10月,丁玲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由开明书店出版,取名《在黑暗中》。除收录上述两篇作品外,还收了《暑假中》和《阿毛姑娘》。为何取《在黑暗中》为书名,这很可以代表丁玲这一阶段在黑暗中探索的思想和状况。这一时期,丁玲还写了《素描》《仍然是烦恼着》等与小说同一倾向的散文作品。自1928年冬到1930年春,丁玲又陆续写成《潜来了客的月夜》《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间》等10个短篇,分别结集为《自杀日记》和《一个女人》出版,这些作品基本沿着《莎菲女士的日记》路子,反映当时上海市民的生活状况,可是丁玲的这些作品并没有突破原有的思想范畴。同年丁玲和胡也频经潘汉年介绍,开始从事进步文化工作,思想和作品上有所变化。翌年,胡也频从父亲手中借得1000元,与沈从文在萨坡赛路204号(今淡水路280号)合租了一栋三层楼的一楼一底的房子,创办和成立了红黑出版处。胡也频主编《红黑》月刊,丁玲协助沈从文主编《人间》月刊,并一起出版“红黑丛书”等。为何刊名《红黑》?胡也频在创刊号上写了《释名》:“我们取红黑为本刊的名称,只是根据于湖南湘西的一句土话。例如‘红黑要吃饭的!’这句土话中红黑,便是‘横直’意思,‘左右’意思,‘无论怎样都得’。”胡也频又在《编后附记》中说:“本刊原名,是《红黑创作》,后来因不只限于创作,故改名《红黑》。”由于人手少,丁玲和胡也频、沈从文,是编辑,还兼发行员和作者。如丁玲在忙碌的编辑刊物中,还撰写和发表了《过年》《岁暮》《小火轮上》《他走后》《日》《野草》等小说和散文10余篇,还署名曼伽,为《也频诗选》作序。由于经济和政治原因,红黑出版处和月刊,出版了七期月刊和七八本书后,被迫关闭。胡也频和丁玲虽遭受了办刊的挫折,却也得到了锻炼和增长了对社会的认识,促使他们在思想和文学创作上发生了变化,更趋成熟。


image006.jpg

《在黑暗中》开明书店1928年10月第1版,封面

 

三,左联组织部长和工农文学会负责人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同年丁玲的长篇小说《韦护》和中篇小说《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一)(二)相继发表。这些小说突破了过去的范畴,写了一些新的事物、新的人物。正是这些作品,使丁玲“通向革命”,使她跨入了革命文学作家的行列。


image007.jpg

《韦护》上海大江书铺1930年9月15日初版,封面


伴随上海社会革命形势变化和发展,及周边共产党人冯雪峰等思想影响和引导,使她和胡也频在思想行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30年5月。一天,左联党团书记潘汉年来到丁玲家中访问,介绍和宣传左联。经潘汉年介绍,丁玲和胡也频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不久,胡也频被选为左联执行委员。丁玲回忆说:“他(胡也频)很少在家。我感到他变了,他前进了,而且是飞跃的。”9月17日晚,胡也频去鲁班路(今重庆南路)50号荷兰西菜室,参加“左联”为鲁迅五十寿诞举办的祝寿会,回家后他兴奋地向丁玲描述见到鲁迅的情景。

 

1930年11月8日中午丁玲夫妇的儿子出生,同年胡也频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代表。1931年1月17日,胡也频在东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虽经党和爱国民主人士及丁玲、沈从文等的奔波营救,2月7日胡也频还是被杀害于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胡也频、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等五位左翼青年作家,遭秘密枪杀,并没有吓倒丁玲,而是教育了她,激励了她。丁玲擦干眼泪,安顿好烈士遗孤,沿着烈士用鲜血开辟的革命道路前进,丁玲很快成了名噪一时的左翼作家。她与“左联”负责人冯雪峰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丁玲从1931年春到1933年夏被捕,短短两年间,她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水》《莎菲日记第二部》《田家冲》《奔》等15个中、短篇,此外,还写出了《不算情书》《五月》《我的创作生活》等著名散文。同时,丁玲以巨大的政治热情,投身于实际的革命斗争。她接受党的委托,主编了左联的机关刊物《北斗》(1931年9月20日创刊),并多次去复旦大学、中国公学等校讲演,宣传革命思想。她还担任了左联组织部长和工农文学会负责人,曾深入工人群众组织工人读书会,培养工人业余作者。1932年“一·二八”上海抗战后,她与鲁迅、茅盾等40余名进步作家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强烈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法西斯暴行。同年3月,丁玲由阳翰生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仪式在上海南京路大三元酒家的一间雅座里秘密举行,文委负责人潘梓年主持,瞿秋白代表中宣部参加。一同入党宣誓有田汉、叶以群等。从此,丁玲将满腔仇恨化为力量,为左翼文化事业和党的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四,主编左翼机关刊物《北斗》


1931年4月的一个晚上,丁玲向党组织派来看望她的冯雪峰、潘汉年提出,要求去江西苏区,他们答应了。经冯雪峰介绍,数日后在兆丰公园与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张闻天见面,丁玲说:我是搞创作的,只有到苏区去才有生活,才能写出革命的作品。张闻天理解并支持,叫她等候消息。同年5月,丁玲在第一次参加“左联”会议上,见到了鲁迅先生,并建立了联系。不久,冯雪峰通知丁玲,经中央宣传部研究,决定她留沪创办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丁玲欣然接受党的决定。


image008.jpg

《北斗》杂志封面


《北斗》1931年9月20日在上海创刊,16开本,上海湖风书局发行。《北斗》是“左联”第一个大型的文艺刊物,创作与理论并重,也刊载译文,设有批评与介绍、世界名著选评、文艺随笔等栏目。据丁玲回忆说:“这一时期我是属冯雪峰领导的。《北斗》的编辑方针,也是他跟我谈的,尽量地要把《北斗》办得像是个中立的刊物。因为你一红,马上就会被国民党查封。”在丁玲主编期间得到了鲁迅、瞿秋白的支持和帮助,《北斗》创刊号上那张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的版画《牺牲》,就是鲁迅推荐和提供的,同时鲁迅还在《北斗》上发表了《我们不再受骗了》《答<北斗>杂志社问》等十几篇杂文和译文。瞿秋白则用董龙、陈小峰、司马令等笔名,分别以《笑峰乱谈》《水陆道场》《新英雄》《财神还是反财神》的总题,在《北斗》上发表了多篇杂文及译作。丁玲是编者也是作者,她在创刊号上,不仅发表诗歌《给我爱的》,还刊发了中篇小说《水》的第一部分,展现了她的勤奋和努力。丁玲说:“《水》以前是《田家冲》。写了《田家冲》不够,还要写《水》。这两篇小说是在胡也频等牺牲以后,自己有意识地要到群众中去描写群众。要写革命者,要写工农,这以后还有一些短篇:《消息》《夜会》《奔》等。”茅盾说:“《水》在各方面都表示了丁玲的表现才能的更进步的开展。这是以1931年中国十六省的水灾作为背景的。遭了水灾的农民群众是故事中的主人公。”“这篇小说的意义很重要的。不论在丁玲个人,或文坛全体,这都表示了过去的‘革命与恋爱’公式已经被清算!”丁玲也几乎成了左翼文坛重要的小说家,为此鲁迅也说:“丁玲是我们最优秀的作家。近来她很努力,茅盾都要写不过她的。”

 

丁玲在9月20日《北斗·编后记》中说:“现在第一期出版了。使我高兴的是各方面拉稿还不算困难,朋友们都愿意为刊物写一些稿来。”在党组织的发动和丁玲的精心编辑下,《北斗》影响力日益扩大,许多左翼作家如周扬、田汉、夏衍、郑振铎、沈雁冰、冰心、冯雪峰、钱杏邨、张天翼等纷纷赐稿,广大读者翘首以盼,争相阅读,面对红色浪潮和刊物《北斗》,国民政府当局坐不住了,发出停刊的命令,《北斗》被迫于1932年7月出至第二卷第三、四期合刊后停刊,共计出了八期。《北斗》被国民党扼杀了,但其传播的革命火花却在上海人民中深根发芽和传播。

 

五,被秘密绑架与软禁

 

丁玲在左联的活跃,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组织关注和恐慌。1933年5月14日,她刚由一个文学座谈会返回家中,被国民党特务秘密地绑架了。同时被捕的还有潘梓年。

 

丁玲的被捕引发了社会的轩然大波。左翼文坛及进步文艺界组成“营救丁潘委员会”,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营救运动。以蔡元培领衔发表了38位著名人士署名的《请释丁玲联名电》。但是,对于这一切,反动当局却置若罔闻。他们偷偷地将丁玲押解到南京关押起来,而在公开场合却矢口否认绑架丁玲的丑行。于是,丁玲遇害的消息便一时盛传起来,甚至传说丁玲被杀害了。为了抗议和揭露反动当局,左联进一步发起了悼念活动,鲁迅也在悲愤中写下了哀诗《悼丁君》:“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

 

不过,这却是一场虚惊。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国民党特务并未敢对丁玲下毒手。他们将丁玲软禁在南京一个旧官僚的府邸中。然而,传出来的消息却说丁玲叛变了。其实在南京三年软禁中,丁玲曾两度以访友为名去北京寻找党组织。终于,在1936年的“九·一八”国耻纪念日,在党组织的营救下,她逃离南京,潜回上海,并在中秋节(10月中旬)与聂绀弩乔装夫妇乘车潜赴西安,计划等待机会,转赴陕北红色根据地。

 

六,到达陕北受到党中央热烈欢迎

 

1936年11月中旬,丁玲打扮成东北军的军官太太抵达党中央临时所在地保安。丁玲到陕北,这是她整个生活历程的重要转折点,也是陕北文艺界的一件盛事。那时,红军经过长征,遭受了很大的损失,缺乏人才,尤其缺乏知识分子。国统区著名女作家丁玲此时到来,便成为一件重要事情。中央宣传部在一个窑洞里召开了欢迎会,她受到了党中央主要负责人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的热烈欢迎。除接见晤谈外,还特地为她举行窑洞欢迎会,以上中央领导人几乎一起出席并发表欢迎演说。会后,毛泽东还赋《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一首相赠,词曰:“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image009.jpg

1936年12月,毛泽东赋《临江仙》词赠丁玲


毛泽东给丁玲的词,让丁玲感到意外,更感到温暖,后来她说,那是她一生中最幸福、最光荣的时刻。毛泽东说,你是从国统区来到苏区的第一个作家,现在这里的条件很差,打仗的人多,文化人少,你来了好,可以把苏区的文化工作开展起来。你在上海领导过左联工作,多想些办法,多发挥一点作用。丁玲建议:先要成立组织,比如文艺俱乐部之类,把文艺爱好者聚集起来,开展活动。11月22日,在保安,我党在革命根据地成立了第一个文艺协会组织,开始叫“中国文艺工作者协会”,毛泽东建议改为“中国文艺协会”。丁玲被推选为中国文协主任。毛泽东问丁玲,还想做什么?丁玲说:“我想当红军,上前线去,看看打仗。”毛泽东思索了一下说:“还来得及,还赶得上最后一个仗。明天有队伍上前线去,你就跟着杨尚昆主任他们走吧!”就这样,丁玲跟着工农红军前方总政治部出发上了前线。

 

据考证,在毛泽东诗词中,题赠现代作家的只此一首。1937年初,丁玲来到延安,又当面请毛主席亲笔抄录了这首词,写在两张16开大小的浅黄色毛边纸上。抗日战争开始后,丁玲为防丢失,于1939年初夏,把毛主席的手书寄给远在大后方重庆的胡风,请他代为保管。胡风虽然历尽沧桑,几度风雨飘摇,但始终妥善保存着这件珍贵文物。1982年,胡风从四川回到北京后,终于将它归还给了丁玲。

 

从上海走上革命道路“纤笔一枝”堪比“三千毛瑟精兵”的丁玲,没有辜负党中央和毛泽东期望,在党的文化战线上屡有建树,194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二等奖,为祖国争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并多次参加国际和平促进活动和国际进步妇女活动,被选为世界民主妇联理事会执行委员。她一生始终与人民共呼吸和共命运,不屈不挠,坚持真理,1986年82岁的丁玲走完了光辉的人生。


image010.jpg

1949年9月丁玲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部分委员在北京怀仁堂门前合影。左起:马思聪、胡风、丁玲、艾青、赵树理、田汉、蔡楚生


image011.png

晚年的丁玲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