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主编的话

朱大建

 

cover_mini.jpg本期《上海纪实》今天上线。

 

本期“弄潮”栏目刊发2篇作品。

 

“爱达·魔都号”的寓意是“从上海出发,爱达世界”。2024年1月1日,爱达·魔都号邮轮启航驶往东北亚。爱达·魔都号还将开辟东南亚航线,让爱好邮轮旅游的各地游客去东南亚品尝热带水果和美味佳肴,去泰国感受佛教文化,去新加坡观赏花园夜景。同时把中国文化和形象带往世界各地。“爱达·魔都号”的诞生,是中国邮轮产业的高光时刻,也是中国邮轮产业的新起点和新机遇。请读陆海光《我国第一艘邮轮诞生记》。

 

南极海域是世界上冰山最多的海域,约有22万座冰山,它们不是海水结冰形成的,而是南极洲的陆地冰川断裂后进入海洋形成的。南极大陆的95%为冰盖所覆盖,它的平均高度约海拔2000米,最高点海拔为4200米,冰盖最大的厚度为4645米,冰盖的最高点为内陆冰盖冰穹A地区。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2023年11月1日从上海出发,预计2024年4月初返回上海。作家郑蔚从“四代科考船”( “向阳红10号”、“极地”号、“雪龙”号、“雪龙2”号)“5个南极站” (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正在建设的罗斯海新站(秦岭站))的角度,讲述了40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行走在南极科考之路上的故事。请读郑蔚《南极冰海追梦人——写在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出发之际》。

 

本期“在场”栏目刊发7篇作品。

 

1997年香港回归,但在更早的1984年,招商局保险公司(香港)就未雨绸缪,收购了香港在英国的这两家公司,苏格兰狮因而成了一家中资保险公司,其业务中有一项无限责任担保,时间跨度长,风险大,犹如一颗延时的炸弹,一旦引爆,赔付资金巨大。另一家海达则是英国劳合社经纪公司,没有多大风险,但是因为经营不善,出现严重亏损。韦明此番衔命前去清偿苏格兰狮公司,重振旗鼓盘活海达公司。韦明接手经营全球业务的两家大公司,不辱使命,写下了在伦敦金融街的传奇故事。请读朱全弟《绑着“沙袋”前行——一位上海人在伦敦金融街的传奇》。

 

医学生李发红从重庆的山村走进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时,她是一心要在这里读八年制的。而面对当农民的父母,面对在外打工的哥哥,虽然他们脸上都为她笑得那么灿烂,可她知道谁的心里都是沉甸甸的。但她是幸运的,就在这个时候,唯爱天使基金诞生了!专为资助贫困地区品学兼优的医学生而设立。她成为首批唯爱资助的医学生,与唯爱一起度过了八年的美好时光。她自豪地对家人讲,“虽然我不能成为家里的经济支柱,但我一定要成为家里的精神脊梁!”请读王雅萍《唯有爱的旋律在心中激荡》。

 

距音乐会还有3个多月的时间,孔祥东抓紧时间投入练琴,每天6到8小时,到了后期甚至练到10多个小时,临近演出的一段时间,他使用了范大雷老师教给他的脑练习法,暂时离开钢琴,闭眼静坐,在脑子里一遍遍过着乐谱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指法、每一个速度和表情术语,不仅静坐练,在跑步机上锻炼时也练,甚至在游泳时也要将曲谱在脑子里过一过……他几次参加国际钢琴大赛,都是用这个方法准备,都有绝妙的成效。孔祥东发誓要将最新最美的“拉三”奉献给观众。请读胡敏《万里归来仍少年一一钢琴家孔祥东走出抑郁记》。

 

她是学生眼中的“云朵妈妈”,家长眼中的“秒回老师”,同事眼中的“铁人校长”。她是“红色初心”的播种者、情感教育的倡导者、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者、智慧校园的先行者。她就是特级校长、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典范,“时代楷模”吴蓉瑾。请读杨绣丽《“云朵妈妈”—— 记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

 

上海市常住人口2400余万,人均寿命全国第一,是进入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城市。“爱老敬老,让老年人获取基本养老服务更加便捷可及、更加贴心暖心”,不仅是政府部门在努力推动实现的目标,也是第四届全国十佳“中华孝亲敬老楷模”陈德骅一直在做的事情。出生于1958年的老民警陈德骅现已退休,他一心一意,将孤残老人当作亲人。他说,要将“为人民服务”进行到底,尤其是为老年人服务进行到底!请读林楣《一位老民警的“夕阳助残工程”》。

 

每年三月,金书林围着已有1.6米多高的古牡丹,他转了一圈又一圈,仔细数着如婴儿拳头大小的花苞,在茂盛枝叶的掩映下,一个个探出头,露出脸,花瓣繁密,层层叠叠,华贵雍容,国色天香!请读何羽《情系五百年  花开冠江南——记明代古牡丹与奉贤金家的情缘》。

 

一间约有15平方米左右的临街平房。是被当地称为“上海好人”范剑平的爱心工作室。自2008年以来,范剑平整理出从平顶山地区的郏县、宝丰、叶县收集到的2000多个贫困家庭的调查记录,填成表格,拍成图片,制成光碟,传递给上海亲朋好友、爱心人士,扩散到北京、陕西、浙江、江苏等地,先后筹集善款(物)400多万元,帮助、资助贫困学生、病残贫困老人7000多人次。请读河南作家萧根胜《上海好人在河南郏县助学》。

本期“亲历”栏目刊发3篇作品。

 

老岸河很清,河滩长满马绊草,青青幽幽,密密稠稠,赤脚踩上去,酥酥痒痒怪舒服的。在马绊草地上,还有郁郁的一带带苇丛,不高不矮,疏密有致,淡紫色的芦花闪着晶亮在微风中摇曳。阳光呢,热辣异常,看着河面便刺你的眼,不过十来分钟,皮肤就被灼得像西瓜瓤的颜色,绯红绯红,你肯定忍不住要往河里跳,那时正是“秋老虎”发威的季节。请读天谛《老岸河》。

 

本文作者年轻时在长宁区水城地区当户籍警,习惯涂鸦日记,鸡零狗碎,有闻必录,记录下那些老房子里的发生的许多恩恩怨怨的趣闻轶事,世象百态。依据日记创作了非虚构文学《户籍警手记》在解放日报连载,引起著名艺术家孙道临老师的关注,他约《枯木逢春》的编剧王炼老师一起创作电影剧本,可惜流产了。本文作者近日翻出当年日记,摘取片段,原汁原味,聊博一哂。请读李动《派出所万花筒(上篇)》。

 

本文作者在部队及到地方工作后,曾先后见到尤太忠、邵华泽、吴孟超三位将军,曾受到过他们的教诲和激励。请读项友炜《我所认识的三位将军》。

 

本期“记忆”栏目刊发2篇作品。

 

今年(2024)是现代著名作家丁玲120周年诞辰。丁玲女士,原名蒋伟,湖南临澧人。她虽不是土生的上海人,但她的文学创作和革命活动却是从上海启航的,经历风雨的历练和考验,成功地从外来女学生转身为小说家和革命家。请读翁长松《纤笔一枝谁与似——纪念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丁玲诞辰120周年》。

 

正如茅盾所说,孔另境为新文化运动,为出版事业,为教育事业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了一生。无论荆棘与险阻也挡不住他前行在正道上,为中华知识分子的历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请读章建明《孔另境:一生行在正道上》。

 

本期“往事”栏目刊发3篇文章。

 

江湾五角场早先是由偏僻农村演变成的城乡结合部,被人称为“下只角”,而近三十年的飞速发展,使这一地区有了质的“巨变”,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副中心。尤其是由五条马路所形成的五只夹角,高楼林立,商场星罗棋布,万达、百联又一城、合生汇、悠迈、苏宁易购,各占一角,尤其是四平路与邯郸路之间的“苏宁易购”这只夹角,更是被人称作“金三角”。请读周建新《五角场曾经有只“金三角”》。

 

海派书画名家钱瘦铁,抗战期间以艺术家的身份参加反法西斯的谍报工作,成为一名隐蔽战线的战士。他成功策划、帮助郭沫若归国,震惊日本,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被捕后宁死不屈,在审讯时因拒绝下跪而用烟缸铁盖怒砸法官前额,自己猛撞墙壁欲以身殉国,彰显爱国精神。这段历史尘封了80多年,今天应对钱瘦铁在抗日谍战中的壮举及成就给予公正、客观评定。请读王琪森《抗日谍报志士钱瘦铁》。

 

本文作者的祖父一九一五年出生,一九九七年二月一日(农历正月廿三)去世。关于他的经历,或许能写一本薄薄的书。祖父虽然参加革命不算很晚,但他充其量是一个农民,一个农村基层干部。他曾读过三年私塾,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他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他喜欢跟农民群众在一起,农民也将他当弟兄和长辈。而与上级关系往往不是处理得很好。  祖父教导孙子:遇到别人欺负时,你应该不畏强暴,以牙还牙;遇见比你弱的人,你一定不能欺负。否则不算男人。请读汤朔梅《祖父往事》。

 

本期“万象”栏目刊发3篇作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理发行业中,理发师朱博群经刻苦努力,不懈奋斗,成为了理发大师,再由理发大师成为一家高档理发店的老板,又由理发店老板一跃成为我国生产美发美容化妆品行业的巨头,由他研制开发的“散花牌”电烫药水,散花牌洗发水、散花牌洗发香皂等化妆用品成为了抢手货,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从此结束了我国理发行业使用洋人化妆产品的历史,对中国理发美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由此,朱博群成为了中国专门生产美发美容化妆品的巨头。请读孙孟英《理发大师一跃成美容化妆品巨头》。

 

作为接受过新式高等教育的知识型企业家,刘鸿生和胞弟刘吉生超越了家族先辈,将刘氏企业推到了巅峰。刘吉生座落于巨籁达路(今巨鹿路)4000㎡的爱神花园落成后,作为送给爱妻40岁的生日礼物。如今已成为上海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和文学活动中心。请读孙建伟《从“跑街”起步的“企业大王”刘鸿生》。

 

翟墨从2007年1月到2009年8月,从山东日照出发,经过八个季节的轮替,沿着黄海、东海、南海出境,经过雅加达,经过塞舌尔、南非好望角、巴拿马,穿越莫桑比克海峡、加勒比海等海域,横跨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经过了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的15个国家、地区和岛屿,用两年半的时间,行程达到28300海里,完成了自驾帆船环球航海的壮举,成为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请读童孟侯《航海家的虚和实》。

 

本期“风情”栏目刊发2篇作品。

 

陈思和的故事很短很短,1977年以前一直漂浮在暗淡岁月,1978年进入了复旦大学,从学生而教师而博导而学者,著作等身,一路前行。陈思和的故事很长很长,这一路行来何尝容易?自是有风有雨更有不足为外人道的磨砺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阴晴圆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日落日出。请读管新生《人文学者陈思和》。

 

资深名编辑万振环《我与文教界名家的交往》文章,是一篇记叙文学界教育界知名人士生平点滴的纪实散文,文字质朴,感情真切。

  • 我国第一艘邮轮诞生记作者:陆海光 文 吴哲明 摄影
  • 南极冰海追梦人——写在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出发之际作者:郑蔚
  • 绑扎“沙袋”前行——一位上海人在伦敦金融街的传奇作者:朱全弟
  • 唯有爱的旋律在心中激荡作者:王雅萍
  • 万里归来仍少年一一钢琴家孔祥东走出抑郁记作者:胡敏
  • “云朵妈妈”——记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作者:杨绣丽
  • 一位老民警的“夕阳助残工程”作者:林楣
  • 情系五百年 花开冠江南——记明代古牡丹与奉贤金家的情缘作者:何羽
  • 上海好人在河南郏县助学作者:萧根胜
  • 老岸河作者:天谛
  • 派出所万花筒(上篇)作者:李动
  • 我所认识的三位将军作者:项友炜
  • 纤笔一枝谁与似——纪念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丁玲诞辰120周年作者:翁长松
  • 孔另境:一生行在正道上作者:章建明
  • 五角场曾经有只“金三角”作者:周建新
  • 抗日谍报志士钱瘦铁作者:王琪森
  • 祖父往事作者:汤朔梅
  • 理发大师一跃成美容化妆品巨头作者:孙孟英
  • 从“跑街”起步的“企业大王”刘鸿生作者:孙建伟
  • 航海家的虚和实作者:童孟侯
  • 人文学者陈思和作者:管新生
  • 我与文教界名家的交往作者:万振环
  • 微@电影
  • 微@视觉
  • 微@音迹
  • 微@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