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提及的工匠精神,英文写作Craftsman's spirit,专指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吴小李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是热爱工作刻苦钻研技能的态度,是心系灌溉智能化不断提升的程度,是让种植户便捷轻松使用产品的满意度。
吴小李,男,1979年6月出生,安徽桐城人。一踏上社会,满怀憧憬的他就想到上海滩来闯荡一番。2004年,春花烂漫,蕙风和畅。一个机缘巧合,吴小李如愿入职上海华维可控农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屈指数来,吴小李专注本行业,已经整整二十载,从基层施工员做到工程部经理,再任常务副厂长、制造中心总监。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他投身第一线的生产实践,加上业余刻苦攻读机械、电气自动化知识,获得了相关专业的本科文凭,从而较全面地学习和掌握了现代农业灌溉知识和技术。尤为突出的是,对灌溉设备的组织生产、改进、创新等,其间他以大量的工作实践,在智能水肥一体化产品研制方面,拥有了丰富经验和高超技术,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吴小李正在调试水肥机
吴小李明白,只有“一步一个脚印”,专注于当下的工作,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每临“大事”时,临危不惧,知难而上。他熟练掌握农业灌溉系统功能、产品安装技术要求和技术性能,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培养了技术创新能力。自2009年开始,他逐步负责上海华维可控农业科技集团公司的生产管理和部分产品的研发,成为该公司组建生产体系的第一人,也是国内自主生产农业灌溉装备的“领头羊”之一。
苦钻深研步步高
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吴小李,自打进入华维公司第一天,就抱着一切从零学起,争取直抵巅峰的信念。他读大专时学的专业是市场营销,对电气控制自然并不熟悉。然而,慧眼识人的公司领导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后生是个好苗子,便决定着手培养他。
既是造化弄人,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进公司的第三年,因公司业务发展的需求,促使他改换工种,接受全新挑战——组建智能灌溉控制团队,进行研发和生产。
由于外购控制柜成本高、交货慢,公司管理层希望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吴小李被任命为该项目负责人,肩负起深入学习、研发、组织制作控制柜的重任。
通过市场调研,他了解到在上海北京东路上,聚集了众多控制柜的销售商家。数天里,他打起十二万分精神,一趟趟赶赴北京东路,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才没几天的接触,热情诚恳的吴小李,获得了不少商家的赏识。投桃报李,双方建立起了感情。在吴小李的一再央求下,有个商家答应带他去生产工厂,实地察看“偷师”。
大喜过望的吴小李,犹如老鼠掉进米缸里。他认真观察工人们的现场操作,仔细记录他们在布线、安装元件和调试系统时的细节,把每个关键处,暗暗地牢牢地铭记于心。他把进厂前自掏腰包准备好的好烟,慷慨拿出来,频繁地向老师傅们敬烟,说上好话,向工人虚心请教,渴望了解生产装配控制柜的技巧和经验。
回到自己公司后,吴小李利用在生产厂家学到的知识,开始拆解买来的控制柜,分析电路、开关和元件连接。同时,跟新组建的团队进行分享,进行培训和探讨怎么优化和自产。
不言而喻,初出茅庐的吴小李,肯定会碰到“拦路虎”。在拆解过程中,他遇到了不少问题。某些电路的连接方式和功能,让他感到困惑,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解决途径。面对这些挑战,他一度感到沮丧,怀疑自己是否能完成这个项目。
但不服输的他,丝毫没有放弃,夜以继日地从网络上查找资料,并在专业论坛上请教其他工程师。这段时期,吴小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有一天中午去食堂打饭,走在路上还在低头思考的他,不慎撞倒停在路旁的一辆摩托车,双腿磕破皮,流了血。不断的学习和尝试后,他逐渐理清了电路的逻辑和各个组件之间的关系。
风雨过后,终见彩虹。历经几次实验和调整,坚毅果敢又聪明勤奋的吴小李,自然找到了解决方案。经过几周的努力,他顺利完成了第一个自制控制柜的成品生产。在最终的测试中,控制柜运行良好,性能稳定。公司管理层对此表示非常满意,认为正是得益于他的努力,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这次经历,也让吴小李深刻认识到,只要愿意学习和尝试,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他不仅成功解决了公司的生产难题,更有价值的是,找到了自己在电气控制领域的真正兴趣。
每当回想起最初经受的挑战,吴小李都会感慨万千。感激自己拥有的勇气与坚持,才让他在职业生涯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能多掌握一项工作的重要技能。他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功,功夫不负有心人。持续的努力和学习,必将带来丰厚的回报。
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从古今中外实践经验来看,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种执着,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古人早就有“艺痴者技必良”的说法,如《庄子》中记载的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核舟记》中记载的奇巧人王叔远等。
吴小李对这些理念和故事,了然于胸。从事智能灌溉装备研发及制造20年来,吴小李在智能灌溉控制、精准施肥等产品研发、制造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技术。他见证了中国灌溉行业从蹒跚学步,到快速迅猛发展的辉煌。毫不夸张地说,他亲历亲为,参与和引领了行业智能灌溉技术的发展。
在国内企业灌溉领域生产和研发几乎空白的情况下,吴小李主导了华维公司的生产体系、前期研发体系的建立,以及近20年的持续改造升级全过程。
而在科研方面,吴小李投身国家级、省市级项目十余项。主要包括: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了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一项,参与市农委科技兴农项目一项,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项目两项,市经信委项目一项。另外,获授权专利30余项,研发的4类产品入选国家水利部先进实用技术,其中主导研发的“喜耕田智慧灌溉机”,经水利部组织的院士专家鉴定,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精灌细溉处处夸
在吴小李看来,服务不止于满足需求,更在于创造惊喜,与客户的每一次接触,都能成为美好回忆。
近几年,云南的果业生产得到发展,蓝莓种植特别火爆。但是,囿于当地种植园的地块形状奇特,另因海拔高、落差大,对灌溉设备和灌溉方案,技术标准要求十分高。为了确保每一颗蓝莓生长的水肥供应一致且均匀性,客户对灌溉设备的技术参数,显然要求严苛。
当仁不让,华维公司承接了云南腾冲的此项目。这是在海拔1800米的山顶上的、上千亩的蓝莓水肥一体化灌溉项目,涉及到蓝莓专用施肥机、滴头等新产品的使用。
这个项目显示出:体量大,任务重,困难多。况且,当时设备进场时,还遇到路、电两不通,一切机车无法抵达项目地。
时值7月,正是云贵高原雨季,每天都下雨。吴小李带着团队,携带雨具,甚至顶风冒雨,每天步行2公里爬山。早上7点不到上山,晚上9点多才下山,中午只能以自带的干粮、矿泉水充饥。有一次上山途中,他和另一个队员被山里的野蜂叮咬,即使及时涂上药膏,由于水土不服,他身上的脓包,一个多月后才痊愈。
先哲云:人心齐,泰山移。吴小李身先士卒,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团队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圆满完成了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让种植户顺利完成了蓝莓苗的定植。这次腾冲之行,以专业精神并周到的服务态度,深受当地政府与种植户的赞誉。
在吴小李的心目中,服务客户的最高境界,是到世界舞台上竞技,让中国的农业装备,阔步迈向“一带一路”的康庄大道。
2016年,华维公司了解到,非洲某国有个总金额达40亿元的农业项目,其中灌溉设备1个多亿,核心设备施肥机3000多万元。此系有史以来,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农业智慧灌溉项目。
接手竞标任务后,吴小李心中清楚,该项目中施肥机的性能,决定了订单成败。是时,与他们同台竞技的,尚有以色列、荷兰等几国的几个大厂家。他们都是行业的佼佼者。与彼方相比,华维公司的技术明显有所不足。
怎么办呢?吴小李决心不论成败结局如何,还是坚决地拼一把。当吴小李拿到其他供应商的技术参数后,不难看出,华维公司不仅要使设备更加智能精准、快速稳定,而且还要尽量满足非洲人民的一切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务方案,才能抢占先机和优势。
事不宜迟,兵贵神速。确定任务后,吴小李迅速组建顶尖团队,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他认定了这个施肥机的技术质量,需从便捷混肥、精准配肥、智能控制等6个方面去提升,才能超越竞标对手。于是,他再次重新设计、选型,日以继夜研发。经历过上万次的测试,最终达到了客户要求。不出意料,最后对方对中国厂家的技术和服务,都深感满意。
2017年上半年,为确保华维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公司请水利部组织院士、专家组来做鉴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华维公司的产品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令人欣喜的是,年轻的华维公司与同样年轻的吴小李,在与西方同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服务是艺术,技术是灵魂。吴小李用心用情维护着艺术与灵魂。客户用双手翘起大拇指,对华维公司领导说:你们工程师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真正了不起!

吴小李正在向客户介绍研发的新产品玄武电磁阀门的性能
亲传实帮代代红
众所周知,农业可控灌溉领域,向来是一个小众行业,相关的专业人才奇缺。吴小李凭藉多年自行钻研摸索,掌握高超的专业技术后,无私地将真知实学传授给徒弟,被业内同行传为佳话。
吴小李出道较早,从30岁左右开始,就以“我说他听,我做他看”的方式,在公司里传帮带教徒弟,授业育人,先后带出了20多位技术骨干。
早在2013年,他带领挤塑车间的技术人员,改造PE管挤出设备,研究多层共挤原理和技术,成功将几条单层共挤的老设备改为双层共挤,并通过原料配方的优选和螺杆的优化匹配,减少电机功率,最终极大提升了产品的承压能力。通过改造设备,将PE管制造成本降低约10%,加工效率提升15%,并在此过程中,掌握了挤出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核心技术要点,锻炼了科研和生产团队。这次改造,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大幅度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确保了华维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猛将带雄兵,严师出高徒。在华维公司,如今已成为班长的吴小李的高足小唐,充满激情与理想。在师傅的教诲和影响下,他带领团队,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吴小李看在眼里,喜在心中。他深知技术传承的重要性,热情鼓励小唐与其团队成员,进行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他常说:“我们不仅要生产优秀的产品,更要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
繁星映水,严师之教如炬,照亮高徒跋山涉水之路。这是某一天午休时间,吴小李趁机召集大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可以对PE管的挤出设备进行改造,研究多层共挤的原理,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承压能力。”小唐听闻后,眼中马上闪烁兴奋的光芒:“师傅,我一定全力以赴,带领团队实现这个目标!”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吴小李耐心地传授小唐广泛的技术知识,从挤出设备的基本原理到复杂的调试过程。从办公室到车间现场,他带教小唐如何评估设备的状态,识别潜在的问题,传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螺杆和模具的经验,忙得不亦乐乎。
每次与师傅探讨后,小唐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感受到领导对他的信任与支持。作为班长,小唐负责好协调团队,分析现有的三条单层共挤设备,深入研究多层共挤的原理与技术,探讨如何将这些老设备改造成双层共挤,齐心协力,攻艰克难。
在吴小李的悉心指导下,小唐带领团队优化原料配方,调整螺杆设计,经过多次试验,降低了电机功率。当小唐向师傅汇报:“通过这次改造,我们不仅提升了PE管的承压能力,还将制造成本降低”时,吴小李微微一笑,连连称道。
看到高足小唐的成长,吴小李由衷欣慰。在这个传帮带过程中,小唐不仅掌握了多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核心技术要点,还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从今往后,他频频开始带领团队成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徒弟们传授自己在项目中学到的经验,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氛围。
严师的悉心“灌溉”,宛若春风化雨,让高徒绽放风华。吴小李携小唐等人,通过对公司生产设备的不断改造,实现半自动化功能,为将来的全自动化装备工艺和设备推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挥汗如雨加班结束后,浑身疲惫的吴小李和小唐师徒俩,站在灯火通明的车间中央,望着改造后的设备,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师傅,感谢您的指导,这次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小唐真诚感谢道。吴小李微笑着回应:“你我合作精进,定能共同成长,为公司的未来必将带来更多可能。这不仅是你我师徒的缘分,或许也是企业成长的福分!”
在华维公司,师徒之间传帮带的优良风尚,像精心灌溉长出的一株参天大树,枝繁叶茂。金秋时节,果熟籽落,纷纷洒向各个角落,生根发芽,根正苗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