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 宫宗道和他的“余庆堂”药店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宫宗道和他的“余庆堂”药店

作者:施玉龙 发表时间:2025-02-06 点击数:34

曾经在崇明浜镇西街开中药店的宫宗道先生今年已是105岁高寿了(1920.6出生),这是浜镇街上同时代长者中唯一健在的百岁老人。日前,在吴祖涛先生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新河镇农民街——宫老女儿家中,见到了这位老神仙。宫先生精神矍铄,身体硬朗,穿着干净整洁、得体大方,气质很好。初次见面给人一种有文化、有修养的感觉。                 

 

宫宗道和他的“余庆堂”药店203.png

中间者为宫宗道先生    

 

进入内屋,凳板尚未坐热,我们便与宫先生父女俩开始交流,听宫老女儿宫继娟说,父亲气色很好,没什么大毛病,只是近年来耳朵失聪,脑子不灵了,说话也有点语无伦次。然而令我们惊讶的是,宫老先生对浜镇“余庆堂”药店记忆还是非常清楚的,他十分自豪地告诉我们,“桥庙堡浜,崇明四大古镇,当初我们在镇上有两家中药店,一是西街上的“余庆堂”药店,二是南街上的朱淡江药店”(宫宗道是朱淡江外孙婿)。         

 

谈论中,宫先生多次提到了他的老本行——经营“余庆堂”药店,而其他的话题只是点头微笑,什么也没说,好在女儿在旁,也了解父亲一些情况,让我们有所收获。  

 

翻阅《浜镇老街示意图》,“余庆堂”宫洪才药店位于西街中心地段,浜镇河南朝北门面房子。据宫宗道女儿介绍,宫家早年家境比较殷实,生活也无忧。祖上很早就在西街开中药店,取号“余庆堂”,开业以来,经营得法,生意红火,口碑良好。用父辈们的话说,药店堂号起得好,带来了家业兴旺。坊间曾有这样的说法,带有“堂”字的店家商铺,不仅能体现其专业性和文化修养,还能吸引顾客,提升商店的整体形象。

   

宫宗道和他的“余庆堂”药店707.png

 

据有关资料载,民间早有“南有庆余堂,北有同仁堂”的说法。其实“余庆堂”最早来历于“胡庆余堂”,其寓意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早在1874年,即清同治十三年,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在杭州文化街区清河坊创立“胡庆余堂”(余庆堂的前身)。旨在济世宁人,秉承“戒欺”的祖训,强调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的经商之道。          

 

宫家启用“余庆堂”为药店堂号,也把“戒欺”的作为经营宗旨。早年,宫洪才良苦用心,为儿子起名“宗道、宗德”,其涵义深远,希望宫家药店,有情有义,有道有德,让“真实诚信、以德经商、惠及民众”之风尚代代相传,继承延续。    

 

百年古镇,百业兴旺,上世纪三十年代,是浜镇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由此也给宫氏“余庆堂”药店带来了勃勃生机。此时,宫宗道弟兄都已初长成人,他们除了上学读书外,开始跟着父亲宫洪才学生意、打零工。父亲言传身教,要求严格,兄弟们象学徒工一样,从打杂做起,苦练“刀功、灶功、柜功”。          

 

旧时的中药店对“三功”是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的。刀功就是切药材、药片的技术,要切到大小统一、厚薄均衡。灶功为煎药、炒药、制丸膏、吊花露的技能。柜功是配方抓药的功夫,按药方剂量和配帖数,一手掌秤,一手开药屉抓药,一抓即准,分等均匀。其中配方,讲究准、快、匀,包药也是个技巧,一张黄毛边纸,包好的药包,扔地也不会散。             


宫宗道和他的“余庆堂”药店1312.png

   

这“三功”看起来简单,但非一朝一夕之事,多年来,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宫宗道弟兄勤奋努力,好学上进,苦干加巧干,几年后,他们都能比较熟练掌握了中药店必备技能和本领。宫宗道18岁那年,父亲开始放手让他们独立经营管理,打理药店。    

 

子承父业,继往开来。时间进入了上世纪四十年代, 父亲宫洪才年事已高,把手中的接力棒交给了儿子,宫宗道成为浜镇“余庆堂”中药店新的掌门人,弟弟宫宗德尽心尽责,全力辅助。有段时间,宫宗道与他人合伙经营其他商业,宗德勇于担当,独撑药店门面。听浜镇街上的年长者介绍,宫宗道、宫宗德弟兄为人厚道本分,有知识、有能力。从父亲手中接管“余庆堂”以来,老实做人,踏实做事,良心经商,取之有道,不赚一分黑心钱,不贪一份小便宜。要说 他们的经商之道,也没什么特别,强调的是理念,注重的是质量,牢记的是责任。     

 

一是始终强调药店以治病救人为主,经济利润为辅的理念。      

 

二是注重中药的质量和效果‌。严格把关药材的来源,确保取材的道地性。      

 

三是重视医德和商业道德‌。强调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和薄利多销的商业信念。       

 

四是配备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的店员,掌握认药、辨别真伪、炒药、碾药等技术要领。 

          

宫宗道和他的“余庆堂”药店1873.png

 

几十年来,“余庆堂”药店的经营理念始终没有变样,在注重药品质量和效果的同时,强调医德品行和商业道德,充分体现了宫家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    

 

宫宗道先生“余庆堂”药店的歇业时间是在1956年秋。随着崇明各地公私合营的深入发展,浜镇相继成立5个联营小组,开展对私营商业的改造运动。镇上的药店行业整合为一,有关商业人员,根据量才录用原则,由崇明县供销合作社医药公司统一调配,宫宗道被安排到桥镇医药商店工作,成为国营商业单位正式职工。自此,浜镇“余庆堂”药店关门打烊,它的商业历程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1957年,全国大规模地开展反右派斗争运动,一向正直本分的宫宗道先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0年,宫先生离开桥镇药店被派往崇明县东平农场劳动锻炼一年。农场劳动结束后宫宗道一直在城桥镇、候家镇等地区药店、药房工作。(据宫老女儿说,1947一1948年间,崇明县东安乡公所请求父亲宫宗道出任浜镇地区的保长,家父是个有文化、爱面子的商人,出于无奈,接受此职,期间父亲为浜镇民众也办了不少实事。错划右派,大概与这段经历有关)。      

 

1978年,宫宗道先生的错䅁得到平反,被摘掉“右派分子”帽子。1980年6月,宫先生在崇明县供销合作社光荣退休。  

 

“余庆堂”药店风风雨雨几十年,宫宗道先生经商有道半辈子。由“余庆堂”让我联想到了2024年4月崇明文研会柴老师询问、查找浜镇“松寿堂”一事。透过那张盖有“松寿堂”红印的百年中药方子,我感到这家药店也有着较深的文化修养和积累,其中的故事一定鲜为人知。见到宫老先生那天,我和吴祖涛先生都很兴奋,“百年药方”也许能在“百岁老人”那里找到答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问及宫老先生时,他一直无语以对,反复询问,始终没有结果。毕竟是105岁的老人了,脑子衰退,记忆不清。        

 

宫宗道和他的“余庆堂”药店2676.png

  

旧时的浜镇有5家中药店,东街有郭士洲的德胜堂,西街有宫洪才的余庆堂、樊天成的永安堂、盛福培的同济堂,唯有南街朱淡江药店没有堂号。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