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 他的酒窖是一部中国近代白酒史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他的酒窖是一部中国近代白酒史

作者:哲俊 发表时间:2025-02-06 点击数:240

二锅头酒在国内的名气不小,一提到酒名,大家都知道是北京特产。作为北京的特色酒品,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传统习俗,让京味儿的酒桌文化更加富有魅力。但是上海也有二锅头,你知道吗?上海二锅头白酒的生产单位是上海啤酒厂。上海啤酒厂生产白酒,你一定感到奇怪吧。

 

竹叶青酒是产自山西的白酒,中国名酒之一。上海也有竹叶青酒,不过是黄酒,是上海淀山湖酒厂1983年生产的。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还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竹叶青这个品牌,被全国很多酒厂使用在不同的酒体上。

 

此刻,这些仍然装有原液的酒瓶正以实物形式,静静地躺在浦东新区高东镇的一座酒窖里,年代最久的已过百年。

 

酒窑里收藏酒的总数已达3.2万瓶,这些酒见证了中国各地和上海酒产业发展的历程,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酒业发展之路。他的酒窖,也就名副其实地展现了一部中国近代白酒史。

 

而收藏这些酒的人,却是一位滴酒不沾的老共青团干部。但说起酒的知识,他会从酒花、酒标、酒名、产地说起,滔滔不绝,俨然是位行家里手。他不仅是收藏家,2023年还将所收藏的陈年白酒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浓缩编写成了一本酒书,书名叫《酒多自醉——一个人的酒博汇》。在2024年上海第20届书展上,一亮相登场,就受到追捧。凡是看过这本书的人,在惊叹之余,都觉得不可思议,说这是一个传奇。


微信图片_20250208165226.jpg

 

他叫李耀强,今年65岁,早年是上海一家船厂的团委书记,后下海经商,从事过多种职业,最终走上收藏中国酒之路。现在,在全国收藏酒行业中,他的名气响当当,还担任了“中国老酒圏”副会长、上海收藏协会副会长兼酒委会主任。


微信图片_20250208165312.jpg

 

在他的酒窖里,在3.2万瓶酒包围中,闻着酒香,我与这位收藏大家,有了多次深度交流,听他讲中国酒的发展史,听他讲酒的知识,听他讲如何品酒鉴酒,听他讲上海酒曾经有过的辉煌,听他讲如何走上收藏之路,多角度受益,让我也走进了中国酒的全新天地。 

 

上海酒的历史曾经很辉煌

 

公元1008年,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为加强税收,专门设置了一个机关——酒务,因地近上海浦,便称之为上海务,上海务的职责就是管理酿酒和征收酒税。这是上海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也是上海之名由来的一个说法。南宋朝廷在上海务的基础上设立了市舶司,建立了上海镇。南宋末期,上海镇后来居上,发展成为“华亭县东北巨镇”。

 

李耀强说,上海酿酒历史悠久,上海酒文化源远流长。在上海文化起源的马桥考古中,就发掘出了3900年前的大量酒器。春秋战国时期,上海以饮酒为主的宴请活动已经非常普遍了。唐宋时期,上海地区的酒坊、酒窖、酒库、酒肆己星罗棋布,各种名酒已相当可观。

 

明清时期,上海已经酿有烧酒、黄酒、药酒。清代乾隆元年(1736),《江南通志》载:“上海有清酒,曰烧清。”1915年在北京国货展览会上,上海有3家酒坊,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同年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赛会上有一家获名誉奖、2家获金牌奖、4家获银牌奖。1929在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上,全国各地提供了13271种展品,上海有6家酒品分获优等奖和一、二等奖。1932年,上海已有各类酒坊54家,黄酒白酒啤酒洋酒都有一席之地。当然在上海酿酒史上,大多数酒是黄酒,白酒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李耀强问我,你知道上海的白酒主要有哪些呢?我说知道有七宝大曲。他说,对,最著名的当属七宝大曲。这个酒选用优质高粱为原料,经低温发酵,定温蒸馏,量质取酒,陈贮老熟,科学勾兑等工序而酿成。特制七宝大曲属兼香型白酒,无色透明,清馨淡雅,醇香馥郁,清浓兼备,诸味协调,口感柔和,绵甜爽净,余香悠长,1986年被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

 

特级玉液也是上海七宝酒厂生产的。原料选用了优质的高粱、大麦、小麦,属低度浓香型白酒。酒液清澈透明,口味纯正,曾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和银爵奖。七宝酒厂于1957年建厂,1986年投产此酒。

 

而上海的神仙大曲酒,则以优质高粱、小麦、大麦为配制原料,采用人工老窖,低温发酵,缓慢馏酒,质量摘酒,分类陈贮,精心勾兑而酿成。神仙大曲属浓香型大曲白酒,酒液清亮透明,入口绵甜爽净,回味悠长不绝。生产神仙大曲酒的奉贤四团酒厂位于上海东南沿海,创建于1958年,以当地“神仙鱼”的传说,取名神仙大曲酒。

 

江南头曲酒是上海江南啤酒厂生产的,以优质的糯高粱、大麦、小麦和豌豆为配制原料酿造,具有浓香型大曲酒的风格,醇厚甘爽,酒体丰满,余味较长,尾子纯净,1984年被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及金爵奖。

 

十全大补酒是上海市华光啤酒厂生产的,将基础酒配入党参、当归、茯苓、川芎、白芍、肉桂、甘草、白术、黄芪、熟地等中药材,经浸渍、渗漉、调配、陈贮等工序配制酿造而成。十全大补酒属于植物类露酒,酒液呈赤褐色,芳香浓郁,具有陈年黄酒的酯香和药香,诸味谐调,绵甜适口。该酒系参照宋代十全大补汤处方创制的,畅销全国,出口港澳地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

 

熊猫牌乙级大曲曾是老上海人记忆深刻的一款白酒。上海市志记载:1926年,桂信佐兄弟二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酿酒有限公司,当时靠着酿造各种红酒和白酒初露头角。1956年,酒厂更名为中国酿酒厂,此时主要以生产补酒和药酒为主,尤其是五加皮药酒销量最好,名扬上海。

 

1958年,中国酿酒厂注册了熊猫牌白酒,当年酿造的乙级大曲家喻户晓。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熊猫牌乙级大曲已成为上海最有名的白酒品牌,市场占有率最高,销量也是遥遥领先其他品牌。1982年,荣获上海市优质白酒称号,1985年被商业部评为优质名酒。上世纪80年代是熊猫牌乙级大曲最为辉煌的时期。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本地白酒品牌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熊猫牌乙级大曲的销售逐年缩水,最终没等到新世纪的来临,这款历史名酒就宣布停产,酒厂也破产倒闭了。现如今,这款熊猫牌乙级大曲已成为收藏界的宠儿,一瓶市场回收价格在5000元左右,而且一瓶难求。因为停产较早,存世量非常少,价格也就水涨船高了。 

 

上海其他的地方老酒有:神仙特曲、上海特曲、乙级大曲、召楼头曲等多种白酒,还有为数不少的啤酒、果酒和药酒。

 

李耀强说,总而言之,上海曾经有过白酒,包括少量药酒和果酒,据说有300多种,我就收藏了177种。这些酒,在我的酒窖里都有实物展示。为此,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为我颁发的证书中,其中一个证书就是“收藏上海酒之最”。


微信图片_20250208165319.jpg

 

听到177种和300多种这两个数字,我大为惊讶,已完全超出我的认知,上海竟然有过如此众多数量的酒,有过如此辉煌的过去,作为一个上海人,竟对此一无所知,真是有点汗颜了。 

 

收藏千年流动的历史

 

谈及收藏中国酒这个话题,作为已有30多年收藏实践的李耀强,说起来如江河决堤,滔滔不绝。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酒文化是造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中国艺术史上,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也是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不少文人学者都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诗话和传说。 酒作为文化符号,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因醉后创作的诗画作品而成传世作品的例子,俯拾皆是。

 

中国是酒的王国, 酒和酒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白酒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文明赓续不绝的有力见证。中国酒收藏的本质是时间,关键是文化。一壶老酒,凝聚的是天地的精华,凝集的是匠心的艺术,凝结的是岁月的风华。老酒既是行业的活化石,更是行业的常青树,经历自然的洗礼、时间的淬炼和岁月的沉淀,成自然精华。

 

我国收藏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对历史遗存物品的珍视和保存由来已久,收藏这一行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民众基础。酒历来是重要的收藏品,名酒作为特殊的收藏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一瓶酒,包括酒瓶、商标、封盖、封盒等相关的物品,都有独特的故事。藏品承载着岁月的洗礼、历史的变迁,是酒业发展的实证,蕴含着人们美好的记忆和乡愁,也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表现。

 

李耀强说,从传统收藏的角度看,酒的收藏是另类。这种另类收藏,只能发轫于上海滩,因为这里有着并容兼蓄的社会环境与人文气息。他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辛亥革命上海光复后,有一位功成身退的革命党人叫钱化佛,他进入文化圈子后,先演文明戏,后来拍电影,曾主演过一部《春宵曲》,最后当了画家,擅长画佛,结果他将自己苏汉的名字改为了化(画)佛。这位先贤,发现每天用的自来火盒的商标很好看,在兴趣的支配下,他搜集起火柴盒贴。后来,他还把这个看起来不上台面的爱好传递给了梅兰芳和胡适。当时有美国新闻记者采访胡适,问他用什么身份,胡适想了一想,就说“火柴盒贴收藏家”。钱化佛后来又从火花拓展到香烟盒子的收藏。一次,钱氏要将火花与烟标联合办个展,吴昌硕闻讯后,为他题写了“香火姻缘”四个大字。由此看来,另类收藏同样也可登峰造极的。

 

李耀强认为,酒是一种文化。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至今大约已有6000年历史。现代科学研究认为,酒起源于含糖野果的自然发酵。新石器时期农业出现之后,为酒的酿造提供了条件。在龙山文化出土文物中已发现多种酿酒的器具,古书《素像》中提到的“醪醴”,就是远古时代的甜酒。最早的酒主要用于祭祀。古人认为,要与冥冥之中的上苍对话,必须要有媒介,酒坛里飘出的那一缕缕香醇,就寄托了人们最美好的祈福。这种祭祀用的酒器称之为礼器,在国之重器的青铜器文物中,就有酒器的重要地位,更有爵、角、觚、觯、杯、斝、尊、壶、卣、觥、罍、甗、盉、枓、勺、禁、缶等多种名称。

 

酒在唐代开拓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时从武昌、开封、宝鸡、成都到西安的官道上,酒肆罗列,李白、韦应物和皮日休等诗人都写过形容酒楼和饮客的诗句。1292年,元帝国完成了对大宋王朝广大领土的占领。史学家考证,在元朝统治中原大地的80多年里,蒸馏提纯后的烈性白酒,逐渐击败了以往的低度酒,成为了华夏子民的杯中爱好,从此长盛不衰,并繁衍至今。

 

1935年,我国第一本白酒专著《高粱酒》问世。这部书将白酒分为高粱酒、土烧酒、汾酒、白酒、小酒等类型。书中还记载,1935年我国的白酒产量约为25万吨,其中最烈的高粱酒产量不到8万吨。

 

蒸馏出来未加水的酒,俗称原干、原酒、白干、干酒、炮子酒等。加水之后 ,按酒中生成的米粒般大小的气泡,再分为三花酒、四花洒等酒度等级,酒花越多者,可掺之水也越多。当时的饮家认为,酒应该喝高度的才够劲,因此,旧有的酒坊出产时的度数,按现代标准折算在60度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白酒生产才日渐规范化标准化,在国家提倡下,向优质、节粮、低度方向发展。进入本世纪的前10年,白酒市场出现两大趋势:名酒品牌的高端化奢侈化;地产白酒品牌的当地崛起。国内市场白酒注册品牌数量由1985年的4000多个,到2010年,一下子跃升到70多万个。

 

在滚滚的收藏大潮中,李耀强先生成为了中国陈年白酒品种收藏界公认的大家,人们誉其为“滴酒不沾,藏酒三万”。透过酒,我们看到了他的收藏梦想。 三十多度春去秋来,李耀强用酒书写了不寻常的人生之路,他营造起的白酒王国,凸现了时代的风采,他收藏的中国陈年白酒,将酒的收藏推向更高的层面。而李耀强在收藏之余,又在理论上有了突破,他将所思所想,编写成书,酒界朋友称其为中国白酒文化的一部里程碑式的收藏著作。他用酒书写收藏人的梦想,为当代海派收藏留下了一份永恒的印记。

 

对于收藏,李耀强自己总结说,收藏是一种文化的回归。

 

收藏品是活的档案,是人类记忆的有效载体。这些收藏品的历史印痕,更是中华文脉的永续传承。

 

关于中国白酒,有句话概括得很好:“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与明清,发展于新中国”。一部酒史就是一部中国史;一部酒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酒。可以说,酒是伴随着历史进步的。

 

中国是世界上制曲酿酒最早的国家,最早可追溯至商代,酿酒技术在世界上也是独成一派。白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诞生了许多名酒,有的名酒延续至今,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酒文化。 

 

中国人在创造了辉煌文明的同时,也赋予酒以文化的灵魂。酒早已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酒文化也深入到中国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酒文化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容。所以,酒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情感的载体,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也是一种文化象征。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以酒为内容吟诗作赋,有不少名篇佳作流传至今。李白的《将进酒》,更是一篇酒的宣言。直到今天, 酒的重要地位仍不能撼动,新年有贺岁酒,表彰有庆功酒,新生儿有满月酒,结婚有喜酒。所以,酒是一种有魂的文化。

 

酒在中国人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诞生了许多历史名酒。经过岁月的洗礼,有的酒仍在发展之中,并得到国人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许多酒厂,尤其是一些县镇小企业生产的酒,是当地经济发展的见证,如果现在不去收集这些史料,就会遗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李耀强说:“作为一个不喝酒的人,最终走上收藏白酒之路,人们都很好奇,而于我来说,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情感的寄托。”

 

藏酒之路成了农民致富路

 

自商品经济化以来,全国选出的名酒无数,但是,如今提起国家名酒,基本上还是1989年以前评出的“十七大名酒”,包括同时评定的“五十三优”,这70款酒构成了我国今天优质酒的现状。

 

酒在存放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酯类物质,就是俗称的醇化过程。各种酯类会产生不同的特殊香气,但这种醇化是非常缓慢的。白酒通常是存放时间越久越好,其中以纯粮酿造的高度白酒最适宜久藏。所以,喝也文化,藏也文化。老酒作为能喝的古董,越来越被食不厌精的老饕和贪杯者发掘和消耗,剩下来的酒,价值只会越来越高,这也是老酒收藏投资的最大特色。


收藏老酒是很一件很文化的事。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老酒最具收藏价值。因为那个时期,正值计划经济,各酒厂并非以经济效益为主,甚至在生产上不考虑产量、不管成本,反而成就了一批好酒。尤其是早期不被人看得起的杂酒孤品,现在已是一瓶难求,有价无市了,酒圈的朋友只能望其项背。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菜,就是要配中国酒。陈年老酒是可以喝的文物,可以藏的文化。说起收藏陈年白酒的心路历程,李耀强说,这要从30多年前说起。

 

当初因为工作需要,有不少应酬,也有好多朋友送来各种酒,李耀强本来就喜欢收集各种杂物,看到造型各异的酒瓶,眼前一亮,情不自禁地就收藏起来,放在酒柜里,自我欣赏。

 

微信图片_20250208165336.jpg


上世纪80年代,李耀强有一次出差到河南商丘,在一个小镇商铺的柜子里,发现了有各种品牌的陈年白酒,都是当地乡镇小酒厂生产的。由于不是名酒,无人购买,也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酒瓶上面竟然蒙着一层厚厚的尘埃和包浆,更加钩不起人们购买的一点点欲望。李耀强在柜台前站了许久,也看了许久,越看越心疼。猛然间顿悟,古董有人收藏,那陈年老酒不就是白酒中的古董吗?这些连生产厂家都没有了的酒,再不收藏起来,就要被历史淹没了。

 

听到要将柜台里的白酒全部买下,老板娘喜出望外,更来了兴趣,连忙推荐说,仓库里还有,你还要吗?李耀强将柜台上和仓库里的所有白酒,一股脑全部拿下,满载而归,这些白酒也就成了他的第一批收藏品。就此一发不可收拾,李耀强走进了收藏中国陈年白酒的新天地。


微信图片_20250208165304.jpg

 

这个滴酒不沾,白酒知识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在收藏白酒的过程,也是对酒文化酒本质熟悉了解的过程。他眼中的酒,是世上最朴实无华之物,它或浓烈,或清雅,或芳香,或内敛,外表是水,内心是火。它清澈透明,质朴纯洁,却是诗人文人的纽带和桥梁,因为水是酒之血,所以国人喻其为“液体之火”。

 

李耀强收藏白酒之时,当初酒圈里正流行收藏茅台、五粮液等八大名酒,他却执着地专收各地不知名的品牌,圈子里的人称其为杂酒。因为是杂酒,附加值很低,升值空间更小,所以,这种酒并不受人青睐。这个滴酒不沾,白酒知识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收藏白酒,给人感觉不靠谱,也着实让周边朋友笑话了好一阵。


微信图片_20250208165326.jpg

 

李耀强的收藏,纯粹是个人喜好,不是为了增值,他的理念是反其道而行之,越是小品种的酒越喜欢。因为这些酒,有文化气息,见证了历史。全国各种品牌和品种的酒,我要尽可能收尽。执着终有回报,现在那些县乡镇小酒厂,有的倒闭,有的破产,有的关门歇业,人去楼空,尤其是早期不被人看好的杂酒,早已成孤品,现在已是一瓶难求,有价无市了。目前他收藏了32000多瓶各类陈年白酒,25000多个品种,其中还有177种上海生产的酒。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为此给他颁发了三个中国第一的证书,那就是:一是个人收藏白酒品种数量之最;二是个人收藏白酒品牌数量之最;三是个人收藏上海白酒品牌数量之最。


微信图片_20250208165316.jpg

 

说到李耀强对收酒的痴迷,作者深有体会。2023年11月,作者随李耀强一起,到江苏洋酒酒厂考察学习。中午吃饭时,满桌人唯独缺少他。我找了出去,发现他正在收银台和服务员聊天,因为他发现饭店的柜台上展示了不少酒,有几款酒,正是他缺少的。结果,饭还没有吃上,他已将采购的多种酒,搬进了小车的后备箱,他的酒窖里又多了一批藏品。这样的情况发生多次后,大家都知道了,每到一家饭店,也都主动帮助他寻找新酒。


经过30多年的耳濡目染,李耀强在收酒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知不觉间,学到了鉴定陈年白酒的本领。现在他从一瓶酒的酒盖、酒瓶、酒标、酒花上,就可以辨别陈年酒的真假和大致年份,也能用听酒花的方式辩识陈年白酒,还可以用闻香、品尝等方式,区分出酒的各类香型。由此可见,此时的李耀强,早已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品酒和鉴定酒的大师了。


微信图片_20250208165331.jpg

 

陈年白酒收藏最大的困难是“收”,李耀强一开始无从下手。散落在全国各地老百姓家里的酒,尤其难收。早期由于通讯落后,信息闭塞,为收一瓶绝版酒,他会乘飞机赶过去,交通费用远远大于收酒的成本。如何收到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酒?他经常为此发愁。

 

无意之中,一次在和安徽阜阳的朋友聊天时,朋友说起,每年农闲时间,阜阳有些农民没事干,便利用农闲,外出到全国各地收废品,已有多年历史,这是一支庞大的力量,且有了一定的规模。听到这个信息,李耀强异常兴奋,脑子里马上冒出一个念头,将这个大军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培训后,让他们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各地帮自己收集白酒,由此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一个人的努力,转眼间成了千人的努力,个人的星火一下子成为众人燎原之势,收藏之路一下子打开了,就此在全国形成了收集陈年白酒的铺天盖地之势,这个双赢的好办法,就此燃起了全国性的收集陈年白酒的燎原之势。原本贫困地区的农民兄弟,在农忙之余,走南闯北收废品的同时,又多了一个创收的路子。经过多年发展,已在阜阳当地形成为一项新的产业,不少人由此而脱贫,在家乡建起了楼房,开上了小车,过上了小康生活,走上了富裕之路。李耀强的一个无心之举,歪打正着,收获了意外之喜。

 

后来,圈子里的人将这种收集方法,称之为啃地皮。现在全国各地做陈年白酒流通的星星之火,也成就了贫困地区的这些原本啃地者农民兄弟的白酒事业,误打误撞,也算是对贫困地区做了一次精准的扶贫。

 

李耀强感慨地说:“我很幸运,在伟大祖国改革开放的好年代,成就了自己收藏陈年白酒的梦想,有了一些影响和知名度。陈年白酒不仅是酒的大观园,更是中国解放以后的一部历史教课书,传承了酒文化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成长史,是不可多得的活教材。酒瓶虽小乾坤大。酒瓶里藏着我年少时的记忆,藏着我对这座城市的深情。为此,上海收藏协会于2017年10月,专门成立了酒文化专业委员会,委我以主任委员之职。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又投资了5000万元人民币,建设了一座陈年白酒文化艺术馆,我几十年收藏的酒,将在那里成为公众展品。在收藏中国白酒的道路上,我走过了朝朝暮暮,也将在今后岁月里继续一往情深。”


 

听李耀强说酒

 

听李耀强谈酒,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我们谈话没有预设范围,只要是谈到酒,聊到哪算哪。

 

他首先告诉我,中国酒的诞生有四种传说,一是猿猴造酒说,二是夷狄作酒说,三是杜康造酒说,四是不由奇方说。确切地说,最初的发酵酒是人类的发现,是大自然的发明。而发酵酒的酿造技艺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不断加深对自然发酵机理的认识而逐步形成的。发酵酒技艺逐渐成熟之后,蒸馏酒才步入历史的舞台。2016年,在江西海昏侯墓考古中发现,至少在西汉时期,中国已有蒸馏技术。而关于我国蒸馏酒的起源,最好的佐证,是在四川彭县、新都两地出土的东汉酿酒画像砖,说明至少在东汉时期,我国已经有系统的蒸馏酒技术流程,并得以记录了。


微信图片_20250208165250.jpg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描述的是元代始创的烧酒的蒸馏方法,以及“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一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这些记载则说明中国蒸馏酒起源于唐代,而传统的大曲发酵、甑桶蒸馏技术发展大约成熟于宋元时期。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蒸馏技术和蒸馏酒的国家。

 

中国白酒起源于唐代,有超过千年历史,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蒸馏酒鼻祖。中国的白酒是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其余分别是威士忌、伏特加、白兰地、龙舌兰、金酒。传统的中国白酒一般是由高粱、玉米、小麦、大麦、大米、糯米等粮谷类作物,经发酵、蒸馏、贮存、勾调而成,因其酒度较高,古时也称“烧酒”。

 

白酒与国际上其他蒸馏酒最大的不同,是其采用自然发酵的方法,其发酵剂就是之前讲到的中国人独创的多种形态的 “曲”。西汉的制酒方法是:“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酒六斛六斗”,这个配方与今日黄酒的配方比例比较接近。

 

公元5世纪,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多种制曲方法,还记载了47 种酿酒方法和酿酒的操作、工艺规范。这些技术很快传到朝鲜、日本、印度支那及南洋等国。日本三大酒神庙之一松尾大社,就是公元701年由一个姓秦的中国酒师组织修建的。北宋窦革的《酒谱》,朱翼中的《北山酒经》等著作,都系统地总结与记载了大量的制曲和酿酒的工艺方法。多种史料佐证,中国蒸馏酒起源于唐代,而传统的大曲发酵、甑桶蒸馏技术的发展,大约成熟于宋元时期。


而之后就是对酿酒技艺的总结提炼发展,形成规范的生产方式。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五次评酒大会,白酒几大香型的确立,名优酒的评级,等等。概括起来说,中国白酒“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与明清,发展于新中国”。

 

在与李耀强的交流中,他问我,繁体字中的“醫”,你会写吗?醫字的下面是一个酉,这个就意指酒。在老祖宗的智慧中,酒是养生治病的良药。在《黄帝内经》的《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提到“酒有行药势、行气之功”。中医用来养生和保健的酒,一般是用糯米酿造的米酒。糯米本身有补虚补血补脾肺的功效,酿成酒后保留了粮食原料中的多种营养成分,并增添了酒性,能通肝、肺、肾经,特别针对中老年人和身体虚弱者,可谓是补养的佳品。药酒应用于防治疾病,在我国医药史上,一直在发挥着作用。也正是有了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人们喝酒,是感情上的释放,是心灵上的解压。饮酒是一种享受。无论是在花前月下,或泛舟中流,抑或是在宅舍酒楼,均是饮酒的最佳场合。临别饯行,友人把所有的离情别绪全都倾注在浓浓的美酒中。同一瓶酒,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温度,和不同人喝,滋味也各不相同。喝酒,与其说喝的是酒,不如说喝的是感觉、情绪、感情、灵感。而美妙的正是感性的部分,这部分让我们放松,共情,得到灵感。一千个人舌尖有一千种酒的滋味。在绘画和书法艺术中,酒亦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有的人喝酒,喝的是生计;有的人喝的是雅趣;有的人喝的是生意;有的人喝的是胆量;有的人喝的是机会;有的人喝的是寂寞;还有的人喝的则是过往、是经历、是故事。当一人独处时,酒是装满灵魂的水,慰藉着心灵,滋养着精神。人们欢聚一堂时,酒则是情感交流的润滑剂,见证了人们的喜悦,更增添了人们的快乐。人们喝酒,喝的不仅是酒本身,而是一种气氛、一种感情、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风味、一种传承。在懂酒人的心中,酒就是无言的知己,能流入内心,解百般愁,化千般苦,寻万般乐。


酒,虽辣、虽酸、虽涩、虽苦,这就是生活的味道。酒,是生活的缩影,它能展示生活的苦涩、甘甜、复杂和多变。因此,懂得酒的人,往往也懂得生活。他们知道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就像好酒也需要经历发酵和沉淀。在不断前行的旅程中,通过一杯杯酒,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更深地热爱生活。

 

历史上,酒有很多的雅称,代表了不同的寓意,如桑落、文君、绿蚁、觞酌、般若、屠苏、红螺、红友、白堕、曲生、阮厨;以古人名为酒名的还有太白、文君;有的酒名以事件代称,如流霞、霞液;唐代人喜欢用“春”来喻酒,又用酒来喻“春”,因此“春”成了酒的代称;有的以地名或产酒地名,如中山、兰陵;也有用酒的功效为称的,如欢伯、忘忧物、圣贤杯;还有以酒液形态为名的,有玉液、玉醅、琥珀等等。

 

李耀强问我,你知道中国酒的名字,为什么叫“春”的特别多吗?中国美酒和“春”字结缘,最早见于《诗经·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东汉末,曹操曾将家乡亳州产的“九酝春酒”进献给汉献帝刘协。而以“春”为酒名,兴盛于唐宋时期,“唐人名酒多以春”,这是苏轼在《仇池笔记》中记述的。唐人以“春”称“酒”入诗入文者,不胜枚举。如李白的“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瓮中百斛金陵春”,杜甫的“闻道云安麹米春”,岑参的“瓮头春酒黄花脂”,李商隐的“蒙君数饮松醪春”等诗句,从中可见当时剑南春、石冻春、土窟春、富水春、若下春、松醪春、曲米春、梨花春、金陵春、冰堂春、射洪春、江陵春等带“春”字头的酒,已广受大众欢迎了。酒以“春”为名,一是源于当时冬酿春饮的酿制规律;二是源于当时在制曲和酿酒中混入了大量的微生物,酒色发绿,春意盎然,所以,“春”就成了古代酒的雅称。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文化传承,从东汉到唐宋,再到新中国成立后,酒的酿造技艺不断升级,以“春”为名的酒,得到了蓬勃发展,比如吉林有龙泉春,甘肃有陇南春,河北有御河春,山东有古贝春,广西有芦笛春,天津有芦台春,陕西有柳林春……

 

爱酒、好酒的古代文人墨客,还用这些词语来形容美酒:琼浆玉液、如饮甘露、香气扑鼻、六神送爽、金樽甘露、满口生香、幽雅细腻、丰满醇厚、回味悠长、纯净透明、闻香下马、瑶池玉液、金波玉液、琼浆玉液、桂酒椒浆。

 

有一次,李耀强问我,你知道台湾也有茅台酒吗?我一头雾水,茫然不知。他告诉我,中国茅台酒享誉全球,世人皆知。但台湾也曾有过茅台酒,大陆这里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台湾茅台酒的制造者是一位贵州人,他跟随部队到台湾后,心心念念忘不了家乡的美酒,怀念茅台的味道,于是利用台湾当地的高粱,试制酿酒,尽可能地还原家乡的味道。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将制成的酒取名为“台湾茅台酒”。品尝过这款酒的人说,其酒质整体上略微有些酱香味,入口酸中带甜,酒质和郎酒有点相似。1978年,台湾茅台酒在第十六届世界酒类大赛上获得过银奖。虽然得奖了,但其品质和贵州茅台酒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只是聊表这位老兵的相思之情罢了。

 

上世纪末,中央电视台上关于酒的广告铺天盖地,酒厂不惜投入巨资大打广告,成为当时的广告王,以致在晚上7点钟新闻联播前面,总能看到酒的广告。李耀强告诉我,其实早在此前,上海新闻界已经先他们一步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 1979年1月14日,《文汇报》刊登了题为“为广告正名”的文章,算是为广告的恢复做了热身,进行了舆论准备。 11天后的25日,上海电视台新成立了广告业务科,标志着电视广告的开启。

 

1979年1月28日,是农历大年初一,也是邓小平开始划时代访问美国的第一天。也就在这历史性的一天,上海电视台广告业务科成立3天后,中国第一条电视广告横空出世,当天17时在上海电视台播出,让观众眼前一亮,心里一震,有的人一开始还误以为是新闻呢。这条广告片长95秒,5个插片画面组成,总共播放了8次,没有任何运动镜头,形式上就和当时的电视新闻片没什么区别。内容也很简单:儿子儿媳带着孙子,到商店为老父亲买了一瓶参桂养荣酒,老父亲收到后非常开心。

 

中国第一条电视广告,当时的费用是300元,效果极其明显。尽管当时家庭电视机占有率不到1%,仅短短两三天,参桂养荣酒基本上就卖空了。如果放在现在,即使花上再多的费用,也不一定能达到这个广告效果。此酒当年零售价是15元,可以算作是奢侈品,人们也称其是改革开放第一瓶酒。

 

酒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有人爱它,有人不喜欢它。但不管怎样,在历史的进程中,酒是占有一定地位的。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