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 . 重走五条长征路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重走五条长征路

作者:管苏清 发表时间:2025-02-06 点击数:41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不由得回想起一断往事。那是1986年的8月下旬,我在南京军区宣传部新闻处帮助工作,突然有一天部长找我谈话,组织决定由我和其他几名同志陪同老红军陈靖重走长征路,我负责相关文字工作。一点也没犹豫,我当即领受了任务。


陈老是我们南京军区炮兵顾问,同年5月,他向总政治部提出要重走长征路,得到了中央军委和徐向前元帅的支持。徐帅欣然命笔:“温故而知新,老马当识途”,为他壮行。这是一次真正的远征,要沿着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西路军的5条长征路联成一体走,这壮举还没有人完成过。  


在出发前,我查阅了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战史,对能找到的红军史料,尽数揽入囊中,特别对徐向前元帅《历史的回顾》、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等作了精读。并与陈老有很多思想交流,一些具体问题经过陈老点拨,使我对红军长征史有了全面而独到的观照。随后买了生活必需品,穿着夏装,背上军用背囊,就匆匆随队于9月4日出发了。


长征路漫漫,重走耐思量。到1988年6月4日结束任务,我们历时21个月,穿行15个省区、36000公里的路途。当时《解放军报》专门开辟《重走长征路》专栏,发表了我们从“前线”发回的书简74篇,后编辑成20多万字的《重走长征路》文集出版。


重走五条长征路570.png

我们小队是从江西瑞金开始远征的。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8万多人)就是从江西瑞金、福建长汀等地出发,被迫踏上危机四伏的道路。这是一次准备极为仓促,不知将去何方的万里征战。湘江之战,红军战损大半。12月1日,中央红军3万多人冲进了桂北的越成岭山脉……


(一)


一路走,一路开座谈会,找当地的老红军、党史办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拼命搜集长征的有关资料。从中深深感受到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对全国各个革命根据地红军的命运的牵动,对中国未来命运的影响之大。


1934年10月下旬,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在四川酉阳会师,研究全军的战略行动,贺龙说:“去湘西北,我们出兵湘西北,可以牵扯住湖南、湖北一大批敌人,能够支援中央红军作战。”当即决定了这一时期行动方针为:策应中央红军,寻机打击敌人。


全军立即出发,向敌人展开了47天的湘西攻势,乘虚进占了湘西北永顺县城。敌成立了剿匪指挥部,急调几个旅万余人,分四路中队,杀气腾腾,一起向永顺扑来。红军主动撤出永顺县城,诱敌至龙家寨以北十万坪峡谷。这里峰峦绵延,远处山峰上铺着白雪。11月16日8时,敌两个旅全部进入红军的埋伏圈。贺龙一声令下,霎那间,红军立即发起猛攻,峡谷两面,弹雨倾泻,敌军大乱。经两小时战斗,红军歼敌两个旅大部,接着重新占领了永顺县城。


湘西攻势取得重大战果,初步建立了湘鄂川黔根据地,迫使蒋介石急急忙忙抽调出围堵中央红军的80多个团,来对付红二方面军,实现了红二方面军的战略企图。在长江以南,这时只有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唯一完整的,规模较大的苏区了。蒋介石对这个红区的存在食不干味,睡不安枕,它下了大赌注,也着实走了一步臭棋。


敌“围剿”湘鄂川黔根据地的战斗是猛烈的,红二方面军的处境越来越险恶。1935年4月12日,红二方面军开始撤退。敌鄂军纵队司令兼第五十八师师长陈耀汉利令智昏,他企图一举歼灭红二方面军。13日下午,红二方面军在陈家河与敌遭遇,全歼敌一个旅。贺龙率军回师直指陈耀汉,又全歼敌一个旅和一个师部,陈耀汉从此在战场上无影无踪。


重走五条长征路1433.png

作者在四川阿坝草原走访

 

红二方面军乘胜转入反攻,敌第四十一师全军覆没,纵队司令兼师长张振汉也成了红军的俘虏。半年多,红二方面军作战30多次,歼敌1.8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8000多支,粉碎了敌人80多个团的“围剿”,牵制了大量的敌人,从而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援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蒋介石不甘心失败。于1935年9月,又调集130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11月19日,红二方面军踏上爬雪山、过藏民区,走上会合红四方面军的漫漫征程。


(二)


1987年中秋后,我们进入四川。此时的川西北早晚温差大,高高的山顶上雪花已飘荡。在康定地区冷得受不了,当地军分区的战友热心,借了我们几件羊皮大衣,这帮了我们大忙,一直到第二年我们过了星星峡后才寄还。一路上,军地无数人给了我们莫大帮助。


在四川我对红四方面军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他们兵强马壮,是当时红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之后,对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剿”。面对敌110多个团的疯狂进攻,红四方面军顽强抗击,毙伤敌六万余人,俘敌两万余人,这是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战绩最大的一次战役。


1934年12月19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执行中央政治局12月18日决议的决议》,要求红四方面军应重新准备进攻,以便当红一方面军继续向西北前进时,红四方面军能钳制四川全部的敌军。蒋介石十分重视对这两支红军力量的分割,一时川陕地区黑云压城,蒋介石加紧部署川陕会剿,敌兵力达200个团以上。


为策应中央红军的行动,红四方面军竭尽全力发动了一系列战役。1935年1月22日,广昭战役开始。广元是座古城,为川陕甘三省的要冲,枕山面水,城垣坚固,堡垒密布。经几日激战,敌遭到重创。两位红军的副师长在激战中阵亡。


发起广昭战役后,红四方面军才收到中央军委1月22日来电,建议应集中红军全力,最近时期向嘉陵江以西进攻。此时红一方面军已离开遵义,向川黔边界赤水方向前进。形势紧迫,中央要求红四方面军集中全力西渡嘉陵江,运动歼敌,策应红一方面军渡江北进。这就是说,要求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川陕根据地,向嘉陵江以西发展。


早春二月,红四方面军挥师北出陕南,蒋介石赶忙集重兵向川陕边境增援。见敌上钩,红四方面军遂停止进攻,回师川北,准备渡江西进,策应中央红军入川。2月16日。中央军委来电,放弃拟从泸州上游渡江北上计划。红军忽东忽西,敌人摸不清红军的真正企图,红军则加紧渡江作战准备。


嘉陵江为巴蜀的四大名川之一,源出陕西凤县的嘉陵谷,两岸山峦耸立,水面宽阔坦荡,堪称天堑。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展开了强渡嘉陵江战役,在成都以北纵横驰骋,搅得蒋介石晕头转向,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川北来。这样敌仅在北起广元,南至南都县沿江以西一线,就摆下了52个团。天险剑门关扼川陕大道,是敌江防部署的支撑点。红四方面军发起攻击,半天激战,全歼守敌3个团,一举攻下剑门关,沿江之敌溃逃,防线悉数被摧毁,从而大大减轻了中央红军抢渡大渡河的压力。


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根据地,从此也走上了充满艰险的长征路。

 

重走五条长征路2723.png

作者(左一)勘察红西路军经过的星星峡

 

(三)


我们小队在云南遇到了挫折,一天翻山时,陈老因年近古稀,不幸脚趾折裂,另有一名队员身体不适退出远征。我感到压力山大,每周要给《解放军报》专栏发一篇3000字稿子,白天采访累得够呛,晚上别人休息了,还得整理材料,想着怎么写稿。发稿也难,当年发稿手段单一,都要找邮局寄航空信,甚怕误事。到了遵义,我们也休整数日,解除一下连日的疲劳。


参观遵义纪念馆,对当年中央红军取得遵义大捷的意义理解更深。写文稿我与陈老思想碰撞多,他的论述经常使我开窍,拨开了很多迷团。


当时时,毛泽东摆脱了沉闷情绪,写下了长征中他的第一首词:“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红军四渡赤水,把几十万敌军甩在赤水河西岸。后又西进云南,抢渡金沙江。金沙江从青海玉树奔腾南下,波涛汹涌。4月29日,中央军委发布了渡江令,命令红军主力分三路抢占金沙江渡口。5月3日深夜,红军冲到皎平渡时,敌已封江,己岸无船。焦急万分之时,忽然一条二叶子船划到龙头石靠了岸,船还没有停稳,几个红军迅速跳了上去,划浆的人吓得软瘫在甲板上。原来一个财主金利汉半夜犯了大烟瘾,顾不得封渡命令,派长工划船回来拿大烟,红军就用这条船又夺回了五条渡船。


重走五条长征路3295.png

老红军陈靖(图左)与当年帮助红军渡江的老船工交谈


5月的皎平渡,赤日炎炎,热浪袭人,两岸人喊马嘶,旌旗猎猎。37个船工分成两班,人歇船不歇,昼夜不停地助红军渡江。两岸高山雄奇,江风习习,七天七夜,两万多中央红军靠六条渡船,于5月9日全军飞跃天堑。辗转作战七个月之久,中央红军的行动真正赢得了主动,奋力扑向天堑大渡河。


湍急的大渡河发源于青海省,奔流于起伏的山峦之中,这些山和喜马拉雅山相连,河两岸峭壁耸立,河不宽,流速和水中的旋涡、礁石却令人望而生畏。但红军三大主力互相呼应的行动,有力地改变了这一态势,大渡河北岸防备十分空虚,守军惶惶不可终日。


中央红军只用20分钟就占领了安顺场,并且缴获了一条船,这是红军唯一的渡河工具。红军争分夺秒地组织了突击队,刘伯承总参谋长命令神炮手赵成章用仅有的两发炮弹,准确炸掉了对岸两个敌碉堡。17勇士和8名船工奋力冲向对岸,被敌视为插翅难飞的大渡河防线出现了一个缺口。中央红军继续北上,终于有了一个通道。


26日上午,三军统帅研究决定,红军主力火速抢占离安顺场160公里外的泸定桥。担任夺桥任务的红四团,冲破敌多次拦截,两天奔袭160公里,29日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在世界军事史上写下了行军最快的速度纪录。夺桥战斗没有 悬念,守桥的民团被红军的气势吓住了,在桥头堡放了一把火,纷纷溃逃。飞夺泸定桥战斗,红军仅伤亡3人。5月的最后一天,毛泽东踏上了泸定桥,走到桥中央,他也站住了,扶着铁索看了好久,然后说:应该在这里竖一块碑。


每场革命自有传奇,中国红军的长征是考验人类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伟大史诗。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历尽千辛万苦,在陕北胜利会师。


长征史像奇绝的迷宫,极为错综曲折。长征的线路不仅只指中央红军的一条二万五千里路,还应有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另3条线路;红二、四方面军对中央红军的策应配合,应当浓墨重彩……当年刊登的专栏文章引起许多在世的开国元帅、将军激情难抑,徐向前元帅再次题词:“实事求是写史,任重道远而前”。


历史也会记得:我们这一次的“长征”。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