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在加拿大曼尼托巴省议会前留影
我于1951年7月于上海出生。1968年8月,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3年8月,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期间,是北外英语系学生班长。1976年10月,毕业分配到外交部工作。曾先后在驻外使馆和国内部门工作,1999年11月,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参赞。2003年7月回国,从外交部调到中国作家协会工作。2007年10月,调回外交部,出任驻安提瓜和巴布达大使。2010年8月,调任驻加拿大多伦多总领馆总领事,大使衔。2012年2月,退休至今。
几十年来,从北大荒到海外,我和使馆同志们身处异国它乡,为中华崛起而奋战,汗洒他乡,命拼异邦。那段艰难困苦、荡气回肠的外交生活经历,值得回忆,也应书写,留史鉴今,砥砺未来。

这是坐在安大略省议会的议长权杖席上
万里之外的新使馆落成
2022年11月17日,曾经担任过中国驻安提瓜和巴布达(简称安巴)大使职务的我,惊喜地从“安巴馆友”的微信群中,第一时间听到了新使馆乔迁之喜放送的动人音乐,看到了壮观肃然的新使馆大楼和美丽可人的湖园庭廊,欣赏到精彩纷呈的解说文字。我不禁心潮起伏,思绪激动,双眼湿润了。
视频里,新使馆大气沛然,端庄雄浑,中国建筑的斗拱檐梁、卯榫勾连特色,神州传统的朱红色与建筑主体的米色相间,衬托出一种华夏殿堂式的肃穆庄严。使馆两旁的花园区域则显轻松休闲的南国风光。江南亭廊倒影湖中,湖光波粼粼,莲叶何田田,人文气息,优雅别致。
办公楼和生活园的两种建筑风格,彰显“文武之道”,劳逸结合。工作生活两种风格,公务休憩两种格调,一张一弛,相得益彰。
视频中,张艳玲大使致辞,王尔东参赞主持,华人代表发言,作为“压轴戏”,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上映,而活动的高潮是,全体人员参观新落成的使馆办公楼区与生活区建筑包括毗邻的湖水长廊花园,一时间,新馆内外喜气洋洋,一派祥和欢乐气氛。
使馆志庆仪式中的电影《我和我的父辈》,穿过历史时光隧道,展示了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艰难创业故事。而我的思绪则从北京飞越浩瀚的太平洋,跨越广袤的北美大陆,掠过长长的中美洲,重返当年战斗过的加勒比茫茫大海上的原生态、原始岛国——安提瓜与巴布达。
我和我的使馆
2007年10月25日,我作为中国大使抵达人口8万、面积相当于舟山群岛、距离中国3万里、至今大多数人可能都不太熟悉安巴在地球何处的这个东加勒比岛国。
安巴虽小,却是我外交工作重地。10月27日,我抵达安巴并于第3天正式递交了国书,开始大使工作生涯。大使官邸,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是我这个大使官邸只是一个“迷你”型二层小楼。其实,就是当地一个处级官员或公司白领水平的住宅。
官邸只有130多平米,而且还住的是2户人家,厨师一家三口和我。厨师小杨一家住在一楼,我住二楼。我们两家的居住面积占掉70多平米,只剩下60平米可用来供大使开展外交活动。而且,60平米还分客厅与餐厅两间。
大使官邸客厅与餐厅都放在一楼。客厅只能坐4、5位客人,餐厅只能放下一张能坐6人的桌子。20多平米的客厅和30多平米的餐厅加厨房,宴请总理、议长和部长等贵宾,用上海话讲,“迭种样子,是唱(撑)不了台面的”。所以我在官邸也就没有搞过对外宴请,官邸仅仅成了我和厨师两家人的卧榻之地。
一年后,我的夫人和儿子来探亲,为省去为一个月临时居住而专门买一张床的费用,我让儿子打地铺,但他不肯,官邸四周都是丛林杂草,大概是怕有蛇爬上来吧。反正我“土插队”在黑龙江莽原时,我的土炕席下确实爬上来过一条青蛇,我不怕在加勒比再次“与蛇共舞”。所以,我让儿子与他妈睡床上,我打地铺。
一位华人朋友有多余床垫,愿借我临时用一下。结果送床垫的华人朋友把床垫搬上楼后,惊呼:“大使,你怎么睡觉连个床架子都没有啊!”我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我已经在洋人店里订好了床架子了,很快就送到啦,哈哈!”
官邸如此,使馆本部条件同样窘迫。大使办公室约10平米,能坐几个人。首席馆员杨世俊和另一位年轻馆员周子亦的办公室在我隔壁,面积不到10个平方,我进他们办公室,得侧着身子走,否则会撞落他们桌上的文件。
对外宴请,使馆主体小楼也同样没有一个像样、能够对外的餐厅,但使馆搞外交总是要请人吃饭的。二把手杨世俊脑子十分灵光,灵机一动,把会客室改造成餐厅,而把一楼过道改变成一个小会客厅,终于有了一间可以摆放沙发、茶几的小客厅,可坐5位客人,人再多,则加坐几把折叠椅。使馆招待外宾的那种场面和感觉,有点像当年延安窑洞招待外宾似的。
当时,我作为大使既没有司机,也没有招待员,杨世俊、周子亦白天既当外交官同时也兼任大使司机,有时晚上大使宴请,雇不到饭店服务员时,就让小周充当招待员。后来考虑到小周是外交官,当“侍应生”多了让熟人碰上,不太合适,就培训了唯一的一位编外人员即厨师夫人当招待员。
我馆用人用到了极致。有一次杨、周两人出差到我馆领区所辖的圣马丁岛给华人华侨提供领事服务,我变成了“光杆司令”。差一点闹出了大使上桌侃外交,下桌端菜肴,客人闹不清大使是主人还是仆人的笑话。也就在这一次,厨师夫人被“赶鸭子上架”,当起了招待员。
在当时条件下,两位秘书各住一个别墅屋,楼虽不大,但不寒酸。但是现在两个小楼——“草帽楼”和“小白楼”,摇身一变,分别升格为大使官邸和大使馆,则显得有些人是物非了。
在全世界可能是最小的中国大使客厅与餐厅里,我接待并宴请了安巴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如总督、总理、议长,还有部长和各界名流等,不过发现效果还不差。因为我们是真诚的友善的。
我和他们开玩笑说,中国大使馆比较注重“内容”,我们之所以如此节省而舍不得盖自已的大使馆、建大别墅,是因为中国把盖大使馆和大使官邸的材料都用去建东加勒比9国中最大之一的安巴万人板球场去了。中国驻安巴大使馆和大使官邸虽然“寒酸”了点,但中国援建的安巴板球场在加勒比地区20多个国家中是名列前茅的,在全世界同类体育场中也称得上是最美观大方之一的大型体育设施。
他们听后开心大笑并感激地表示,中国政府无私的援助和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让他们深受感动,他们对中国深表敬佩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斯潘塞总理动情地对我说,安巴政府将为中国使馆提供地皮,让你们建盖新的大使馆,“不能让抱薪者冻毙于风雪中”。我对总理的真情实意表示了真诚的感谢。
水窖上的使馆生活
安巴岛国既没有淡水河更没有淡水湖,当地居民“靠天吃水”。作为热带岛屿,雨量非常充沛,位处加勒比,飓风季节,大雨更是倾“缸”而下。家家户户用屋顶接雨水,把雨水引到屋基下很深很大的水泥地窖里,储存起来,用时再抽上去,也叫“自来水”。
中国大使馆的一楼下面是一个大水窖,大小几同小游泳池一般。水窖的正上方二楼是一间卧室,住着一位23岁新来的大学生周子亦。小周分管行政,地窖水就交给他管。他打开水池盖,看见那么深那么大的水池,吓了一跳。过了几天不无担心地对我说,“大使,我昨晚做梦了,梦到地板塌了,我掉到地窖水池里去了。掉到水里才发现,我还没穿游泳裤,赶紧爬上来拿,结果醒了。”
有一天二楼靠他卧室的地板瓷砖开裂了一条缝,小周担心晚上楼房有可能要倒塌,届时他将会掉到水窖里,所以一定要我帮助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电话请援建板球场的中国专家来评估这个楼会不会塌。维修专家老胡来后,里里外外地勘察了房子结构,然后认认真真地研究瓷砖缝隙。老胡说,“裂一条缝有可能是热胀冷缩或什么偶然原因引起,但肯定不是楼体结构出现问题,因为这个楼的楼龄并不长。因此在目前条件下绝对不会出现楼塌而人掉到水池里的问题,没事。”
大家在一旁看到认真可爱的“娃娃”小周与机智老练事先早已明白此行任务的老胡“大叔”的对话,哈哈大笑。
室内条件如此,外面的泥路就更不用说了。遇到雨季,在泥道上行走,人连脚都下不去,更遑论开车行驶。一下大雨,使馆外的土路就变成了一条坑坑洼洼、颠簸不已的黄泥浆带,汽车走起来只见泥浆翻滚,滑行得像“扭秧歌”似的,比牛车走得都慢。好在我的前任任小萍大使亲自做工作,请驻在国交通部长帮忙给我们使馆和官邸通往大路的泥道上洒了沙石,改善了路况,总算下雨我们也能吱吱扭扭地把车开上大路出席外事活动了。
2008年10月15-16日代号为“奥马尔”连续两天的罕见飓风大暴雨,给岛屿居民带来了麻烦。过后,我送儿子去中学上课时,发现我的“私家车”趟不过高高低低公路上连续不断的低洼路段,水的深度几乎没过了我的车轮。但上课时间快到了,我只好调头回馆,借了其他馆员底盘较高的越野吉普车,总算“连汤带水”、“连滚带爬”地趟过了水陆“两用”公路。
天大热,身大汗,人大干
安巴“硬件”条件较差,可谓既不占“天时”,也缺少“地利”,就气候和条件而言,可称是外交人员的火热“烤场”和汗雨“战场”。但是,使馆同志们在困境艰苦中逆袭,工作干劲像开了挂似的,“甘洒热血写春秋”。
当地供电不足,使馆经常停电,在夏天高温近40度下办公,穿着优雅毕挺的衬衣接待来宾,就跟穿“火龙衣”似的,体内汗流浃背。而去外面参加外事活动,打领带,穿西装,此时不叫风光,而叫“热烫”,甘苦自知。
好在那时使馆全是“光棍汉”,坚守到下班,大家就全“解放”了。自大使到科员,全都立马穿短裤,光膀亮背,坦胸露肚,“赤诚相见”。大家心灵相通,相视一笑,继续干活,似乎汗流浃背的工作不是一种体力煎熬,更像是一种精神享受。
晚上断电,干不了案头工作了,就坐在馆外的水泥地上,侃山聊天,正好放松和抒发自已的情感。望着天上的月亮,大家兴致勃勃,就像回到家乡一样,人人都成了故乡的解说者,个个都是中华美食、美景、“美人”(风俗人情)的“三美”诠释家。一个没有电灯、没有冷气、酷热难挨的异国他乡长夜,居然让中国大使馆的馆员们过得有滋有味,心头明亮,精神爽朗。
同志们越是艰苦越向前,越是煎熬越坚守,越是困苦越担当,深深的感动了我这个馆长。是时候了,改善我馆生活条件不能再等了。我在国内休假时和外交部有关部门谈了情况,他们非常同情和支持我馆改善条件,告诉我,租楼或买楼作为使馆都可以。还告诉我租楼当使馆或买楼改为使馆,大体上可以掌握的金额上限,有特殊情况还可以打报告说明。特别要提一笔的是,主管加勒比地区有关部领导每次听我汇报,总是善解人意、温暖人心地指导与支持我馆的工作。
终迎转机 我心永恒

我在安巴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庆招待会上祝辞的照片
国内不但始终是我们驻安巴使馆发展两国关系的“指路明灯”和“定海神针”,同时也是我馆开展外交工作,改善使馆生活的强有力牵引器和推进器。我馆在工作局面打开的同时,生活改善亦同步跟进了。
2009年回国述职返馆后,我请新来的首席馆员任晓霞二秘,帮我广泛联系可供用作新使馆和新官邸的楼房屋宇,着手全面改善工作生活。作为女同志,小任巾帼不让须眉,干工作泼辣能干,文字水平也很好,是一位得力的二把手,很快联系了不少达标的房地产并陪我实地察看。
我看中了一座海景别墅楼,露天面积很大,可搞150人的招待会,室内条件更好,很适合当大使官邸,可充分开展工作。同时,我也找到了一座适合当中国大使馆办公楼的旅馆,而且馆员也可搬住在旅馆,工作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不少。这对于在外交前线无私奉献的我馆全体同志及后来者,不啻是一种生活改善和精神鼓励。
驻安巴使馆的建设,特别是中安巴两国外交和经贸等关系的发展,是一任大使接着一任大使、一茬馆员接着一茬馆员干出来的。40年间,16位大使,“一茬接着一茬干”,“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今天新建馆园的乔迁之喜,不啻是一个历史的里程碑,是外交部等国内部门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我们伟大祖国一步步走向富裕和强大的一个方面表现。
岁月荏苒,我心依旧。我的心里,永远有加勒比岛国的那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