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 沙船子弟、造船巨擘、航运先驱——说一说朱志尧的“器惟求新”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沙船子弟、造船巨擘、航运先驱——说一说朱志尧的“器惟求新”

作者:孙建伟 发表时间:2025-02-06 点击数:35

2024年4月29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与卡塔尔能源公司签署18艘27.1万立方米超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项目,创下全球最大单笔造船订单纪录。LNG(液化天然气)船又称“海上超级冷冻车”,是世界公认的最难建造船型之一,与航空母舰、豪华邮轮同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代表着世界高端船舶建造技术的制高点。


1、天然气运输船.jpeg

天然气运输船

 

2023年中国造船业进度持续拉升。随着首制大型邮轮“魔都号”试航成功,我国造船业已集齐“三颗明珠”。船舶制造也被称为“面向海洋的制造业”,中国造船的国际市场份额已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造船三大指标居全球各造船集团之首。这是中国工业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更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

 

远古中国就发明了被命名为“舟”的器物,穿越山地重重阻隔,联通江河湖海。中国古代造船和航海业曾数度刷新世界顶峰,直到自我封闭退出海洋竞争,造船业开始搁浅、停滞,逐渐走向衰落。

 

我们正在重现辉煌,但必须铭记被欺侮的惨痛和不屈的跋涉。

 

为船而生

 

一个历经世事沧桑熬磨、游走在巅峰与谷底的人终究会成就怎样的人生,从清末到民国到共和国,跨越时代更替,曾经辉煌炫目,也有至暗惨淡,他却宠辱不惊,百折不悔,执着追逐初心,踯躅前行,在纷乱跌宕中修炼岁月,写下不凡的精彩。

 

他就是朱志尧,一位被遗忘在上海近代工业兴衰过往中的巨匠。这个巨,不仅是事业,更是人性和人心。当中国造船业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的今天,他更应被回望,被凝视,被瞩目。朱志尧于1902年创办的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首开中国人规模化制造机器轮船之先河。船舶之外,还有铁路、货车、农机、桥梁、工业器具等多项国内首创,在中国机器制造史上均属空前。


2、朱志尧.jpg

朱志尧

 

朱志尧出身沙船世家,沙船工场于他是一个大游乐场的存在。烧红的铁块锻打成型,蜕变成一千多斤的大铁锚。他回忆当时场景,“方者圆之,圆者方之,惟在治铁之曲尽其妙耳。”铁锚、船钉,冶炼变幻如此美妙,童年的他为之出神。三岁看老,他的人生就此注定。民间俗话:世上三般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水上劳作直面风吹日晒、雨打浪击,风险不测随行;打铁铺温度极高,噪音大、粉尘重;磨豆腐则常与寒冷潮湿作伴。这三种工作环境对身体都极不友好,损耗极大。“三般苦”他生来就搭上了两般。对铁工的热爱是家族基因的深植,年岁渐长,沙船的没落又使他悟出“技不如人则亡国”的道理。所以他要实业兴国,制造兴国,他做到了,且堪为殊勋。


3、沙船.jpg

沙船

 

朱家自苏北迁到青浦淀山湖西畔的诸巷(有考今属青浦商榻),其时上海沙船运输方兴未艾。1850年代初,已有十余艘四桅大沙船远航到东北,到朱志尧父亲朱朴斋这一辈,遂成青浦沙船业巨擘。正当此时,太平天国暴卷半个中国。1858年后,太平军进逼上海。为避战祸波及,朱朴斋资产重组,继续沙船贸易的同时,与诸巷几个航运家族一起迁居董家渡。此地面临黄浦江,航运便利,商业发达,朱家又在上海开设钱庄,购买地产。

 

朱朴斋的再继夫人是丹阳籍的马建淑,这里必须说一下她的三个弟弟,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的马氏兄弟,马建勋(长兄)、马相伯(二哥)、马建忠(三弟)。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率淮军进驻上海。马建勋入李鸿章幕府,打理淮军后勤保障,建议李鸿章以洋枪装备淮军,颇得李鸿章心意。马氏兄弟自此与李鸿章结交。马相伯高寿逾百,是近代中国德高望重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一生奔波于民族振兴;马建忠在外交、企业管理等领域深有建树,还精通英、法、希腊、拉丁文等,著名的《马氏文通》便是他的杰作。深厚的家学渊源日后在朱志尧的人生履历中逐渐显现。


马相伯


马建忠 


1872年马相伯任徐汇公学校长,少年朱志尧入学后发愤读书,既读传统四书五经,也学近代声光电化。他憧憬“吃洋行饭,从事机器轮船制造”,又苦习八股,渴望扬名显祖,科举8次却均未中。1882年,朱家沙船在山东洋面遇台风沉没,不久又宅中失火,钱庄倒闭,家道就此中落。1885年,朱志尧以随员身份随三舅父马建忠出访欧洲。马建忠弃科举而专研西学,公费留法,还兼职驻法公使郭嵩焘的翻译,而后成为洋务中坚。朱志尧眼界大开的同时,种下了学外国科技仿制各类机器的宏愿。其实他的心性爱好本与科举不搭,马相伯对他说,你如果考不上,不如弃学从商,不要只做个书呆子。朱志尧暂时放下,去了马建忠任会办的招商局,当江天轮和江裕轮买办,在上海、汉口航线上行驶。又过一年,朱志尧随马相伯出访美国。此行是奉李鸿章之命向美借款创立国家银行,发行纸币资助开矿产,设铁路,振兴实业,办练海军。建议人正是马相伯。朱志尧亲眼目睹美国机器工业生产情景,像一条鱼一样游进轮船的构造世界中,激动不已。他感慨:“考察邦国强弱贫富之原因,凡机器愈多,制造愈新者,其国经济必充,商业必盛,而国力也必因此日增。若英、法、德、美等国,皆赖机器以致富强。近如亚东之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讲求机器不遗余力,故于商战剧烈之场亦得占一席,机器者,真为国家命脉也。”放眼先进,他看到了国弱的致命伤。但他仍未勘破科举,想用“体制内”这块极具含金量的砖头加持自身。1893年,朱志尧与同考的侄子一起坐在贡院,第九次应试,以30高龄中青浦县附生,6年后又捐银43两做了贡生。

 

放眼外轮竞驶的黄浦江,朱志尧心里那个造轮船的梦裂帛般苏醒,沙船业已入暮途,无可挽回,要重新崛起,唯有造机器轮船与之竞争。

 

朱志尧确有“贵人”——两位学有专长的舅父扶持,但他后来取得的成就更多源于他的天份和不懈进取,绝非浪得虚名。他所在的江天轮的发动机是蒸汽引擎,船舷两边有高大的激水翼,时称“明轮”。轮船不惧风浪,速度快又坚固安全,正好使他研究轮船机械原理。因为出色的外语水平,他可以看懂外国技术资料。一件悄然降临的事件,让他的知识储备有了“才艺展示”的机会。回过头看,其实是他造船的前奏。

 

中国船求新造

 

1878年李鸿章筹建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也是洋务运动硕果之一。1893年织布局毁于一场特大火灾,李鸿章十分肉痛,命盛宣怀灾后重建。1896年,织布局积压了大量棉籽,苦无出路。朱志尧看在眼里,他要变废为宝。一段时间里,他的业余时间全部交给了国外技术资料,手绘轧机图样。有次到盛宣怀处,见他正与织布局聘请的美国工程师福开森商谈如何处理堆积如山的下脚料棉籽问题。朱志尧脱口而出,棉籽可以轧油啊。他取来轧机图样给盛宣怀看,福开森看了说,此机易制,可从美国运来。盛宜怀就托福开森购办。朱志尧吃瘪,献计却为他人做了嫁衣,有劲无处使。美制榨油机一到就用上了,却愣是不出油。朱志尧一看,这种美国榨油机适于轧洋种棉籽,对粒小壳硬的中国棉籽完全无措,反而容易损坏轧花机机刀。典型的“不合国情”。福开森搓捻着棉籽,一筹莫展,盛宣怀却把气撒在朱志尧身上。朱志尧说:“洋工程师不晓得窍开(门道),把它交我处理。”盛宣怀将信将疑。朱志尧要自己干,必须先搬掉洋人。在他的“坚请”下,盛宣怀辞退了福开森。一年后盛宣怀开设大德油厂,朱志尧任总办,他设计的新式棉籽榨油机效果爆棚,风靡市场,棉籽油自此流行多年。朱志尧名振沪上,也迈出了他创办实业的第一步。实业之余,朱志尧还要开启民智。1898年3月,他在上海创办《格致新报》,介绍并普及西方现代科技和西学编译。他在发刊词《格致新报缘起》中写道: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痛非不深,创非不巨”,但数十年来中国依旧“所教非所求,所求非所用,所用非所习”,一而再、再而三地“误于务末而舍本”;“本何在?在格致”,格致(格物致知,考察事物的原理法则总结为理性知识)实为“治国平天下之根柢也”。他以此呼吁国人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以图富强。作为中国早期科普杂志之一,《格致新报》对戊戌维新启蒙甚多。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一个超大号民族危机降临。“振兴实业”“挽回利权”迅速成为朝野上下热词。朱志尧大受刺激,痛感中国积贫积弱之苦,实业救国心愿更加迫切。1902年,他辞去大德油厂总办,以投资油厂获利加上房地产抵押等多年积蓄的4万余两白银,向世交好友沈先生租用董家渡西南沿黄浦江滩地40亩,创办机器制造轮船厂,取“器惟求新”之义,冠厂名为“求新”。中国第一家民营机器造船厂在上海诞生了,从少年时代就萌生的“造中国自己的机器轮船”的梦想终于落地。朱志尧开启了他的新赛道。他自任总经理,聘请15名职员、技师,招雇工匠百余人,学徒20余人。设有车床、钳床、外场、翻砂、冷作、红铜、打铁、电气、木模、翻铜等十个车间。从国外进口大小车床、钻床十余台和牛头刨床、龙门刨床和铣床各一部。但这副家当还不足以担当制造轮船,那就先从修配和制造辅助配件做起。

 

1905年,求新厂建成浅水船坞。接着应江海关订购,一艘海关灯船成功下水。再接着是浅水快轮和小型客货船。

 

不久,正创办通州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江苏第一家民族航运企业)的状元实业家张謇慕名前来,订购一艘载货250吨、载客250人的客货两用轮船。朱志尧亲自主持设计并监工,常常几天几夜住在厂里,与工人技师泡在一起,如期按质交货。张謇赞叹不已。这艘命名为“大新”的轮船往来于上海和南通,行驶二年,获利丰厚。求新厂声誉飞起,客户订单越来越多,接连为王清穆的崇明轮船公司制造了“朝阳”轮,这是沪崇航运线上第一艘轮船;为英商马立斯轮船公司制造“新泰”号钢板快轮;为汉口、镇江东方公司制造“立泰”号、“立余”号趸船;为江苏督练公所制造“靖湖”号兵轮。求新的造船清单不断更新,趸船、兵船、客货船、码头船、拖船、铁驳船、载泥船……到1910年,求新厂共制造各类船只24种48艘,五年造船产值达45.3万余两白银。


7、“大新”轮.jpeg

“大新”轮

 

为什么短短五年求新厂一路打怪升级,“王炸”连连,内因外因都不可或缺。朱志尧是技术控,一直紧盯世界最新技术,全程开脑洞,边探索边解锁,在解构他人的基础上做成更适合中国的。他说,“造船之法,不在大小悬殊,贵在匠心独运。式样务求新异,工料务求精良,非然者,将退居人后也。”他还说,“如果什么事都依赖仰仗他人,怎么能脱离旧胎,成就我们自己蒸蒸日上的那一天!”这句话值得敲黑板。正是这种理念使求新厂的造船技术研发不断推进;其时正值民族主义思潮高涨,抵制外货的反帝运动兴起,作为为数不多且实力硬挺的华资企业理所当然受到追捧。除了造船这个主业,求新厂还承建了不少建筑、铁路、桥梁等公共工程,不少都是中国首创。求新制造,在刚刚搭起的中国近代工业结构中,妥妥的新质生产力。无论自创还是仿造,都是“黑科技”级别,无人望其项背。《国货月报》赞其为“中国机器工业之巨擎”。1909年,时任上海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总董李平书与朱志尧商量,为上海内地自来水公司制造一台66.5吨引擎的大型卧式蒸汽动力水泵。以往不要说这种巨无霸,就是一般水泵也交由国外厂家定制。朱志尧明白李平书扶持民族企业、不愿利益外流的心意。经过一番长考,他接下了这活。业界或疑虑或担心,也有人认为朱志尧轻举妄动,如若不成,不是自砸牌子吗?朱志尧不为所动,亲自督办,带着他的技工团队日夜赶造,不到4个月即告完工。零部件全部国产,国人惊愕中带着欣喜。揣着各种小心思的的欧美工程师以考察之名前来打卡,也忍不住嘎嘎点赞:“工料精良,机心灵巧,与西制不相上下。”

19世纪中期,西方以电器的广泛应用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其中一项重大成就是内燃机的创新和使用。朱志尧敏锐地觉察到,与蒸汽机相比,内燃机体积小,重量轻,使用方便,效率高,前景无限,果断决定跟进,投入内燃机生产。1909年,求新厂仿造进口的八匹煤气引擎成功。1910年制造出中国第一台新式火油内燃机,接着造出第一艘内燃机动力轮船。这才是真正的科技狠活。1914年,求新厂的“飞虹号”渡轮模型和“如意牌”火油内燃机作为国内评出的头等奖送展巴拿马世界博览会。火油内燃机成为求新厂继造船之外又一项拳头产品,成为市场新宠。

 

“风口”当前,有准备的人才能起飞。

 

大国工匠,正在这里起步。

 

拓展航运

 

20世纪10年代,求新厂已是仅次于官办江南机器制造局的华商轮船制造企业,规模大、质量优、产品种类齐全,所产轮船吨位在国内乃至远东地区均属一流。

 

求新厂走出了中国民族企业的创新发展之路。朱志尧没有止步,在他的同胞兄弟和几个儿子的鼎力支持下,以求新为龙头,独资或集资创办了各类企业。同昌榨油厂、同昌纱厂、上海内地电灯公司、申大面粉厂、新诚米厂、华商电气公司、中国图书公司、江苏铁路公司、江西布厂、宝兴铁矿公司、当涂铁矿、长兴煤矿、大通地产公司等,涉及棉纱、食品、文化、公共事业、矿产、地产等产业,构筑起一个跨界的实业王国。朱志尧也奠定了他在实业界的大佬地位,被上海机器公会同人一致推举为会长。

 

1914年夏一战爆发,外资纷纷撤离,中国民族经济迎来难得的黄金发展时期,但对朱志尧却是重大打击和灾难的开始,由此转盛而衰。

 

就在这一年,求新厂承造两艘3000吨级钢制海轮“美利”号、“美坚”号,合同定价白银100万两。岂料大战突降,钢板等原材料价格暴涨。这属于不可抗力,推迟交货也在情理之中,但朱志尧视求新信誉为立足行业之本,即使亏损也要遵守合同。无奈之下他向汉冶萍公司高价购入不合用的钢材,再由江南船坞轧制加工至符合合同要求,如此一进一出,钢材成本比原核算高出二倍多。1917年,顶着巨大的负债压力,求新厂造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海轮。这等自豪却是用50万两白银的巨额亏损换来的。而后在已承接的铁路和桥梁工程中,再次亏损10多万两。自此,求新厂元气大伤。

 

朱志尧的投资大多是重工业,既要巨资购置固定资产,还要有相当的流动资金周转。钢材是造船和机器制造的主要原材料,轮船吨位越大对钢材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更高。当时中国根本没有钢材生产企业,求新厂的钢材历来依赖进口,靠他一己之力实难与受制于人的进口原材料供应商掰赢手腕。尽管朱志尧任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买办已有16年之久,而且经营贷款业务。但随着他的投资和集资规模不断扩大,向银行抵押借贷也大幅增加,也被深套。最后清理时,债务及抵押借贷近400万元,旗下企业资不抵债。东方汇理银行此时非但不愿为这个合作多年的“老朋友”背书,反而紧紧相逼。他们的算盘是给来华的法国轮船、军舰找一个停靠和维修基地,求新厂正合适。时机来了岂可放弃。一直在幕后的法国邮船公司和歇乃达钢铁公司站到了前台,派出代表前来谈判收购。上海总商会和上海县商会闻讯,迅速通过《维持上海求新厂紧急动议案》,部分议员也向国会提出《紧急动议案》,要求政府维护民族工业、干预求新厂被收购一事,提出或由政府继续担保,或归华商收购,绝不能卖给外商。法商唯恐收购失败,又通过外交途径抛出一个“中法合资”方案。1919年2月,北洋政府无奈同意“合资”,财政部函令朱志尧将求新厂正式过户给法方。几度交涉后,于当年8月宣布求新厂易名中法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对内称法中冶金机械工程公司)。所有资本120万两,中法各占其半,分别是中国官股50万两,朱志尧10万两(都是向东方汇理银行借款,实际操控权尽在法方);法商60万两。合资仅是名义,其实已被法商资本并吞。朱志尧喟然长叹,他一手创立的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民族资本机器制造企业就这样落入外人之手。这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屈辱。


8、东方汇理银行.jpg

东方汇理银行

 

不仅求新厂没了,同昌等一些企业也被抵充还债,打击不可谓不大。朱志尧是打不败的,更不会躺平。蛰伏几年后,他把目光投向了航运。航运犹如人的血脉流通,航运业越发达,国家就越强盛。他亲手造出的轮船已经泛舟河海,他出身航运世家,何不重新光大父辈曾经的事业呢。

 

1923年,他与苏北巨商杨在田、上海实业家陆伯鸿合办大通仁记航业公司。朱志尧按航道要求亲自设计了“隆大”“鸿大”“志大”“正大”四艘千吨浅水江轮,向他仍任董事的中法求新机器厂订造,专驶沪(上海)扬(扬州)线。短短几年,大通航业发展迅速,收获颇丰,并与大达轮船公司展开了竞争。而后为合力抗衡外来资本,双方组成联运处,相互调节业务,按议定份额分配运输收入。对手成了队友。1928年春,他再与弟弟朱季琳联手创办合众航业公司,行驶上海到海州、连云港航线,连接刚竣工的陇海铁路(东段)客货运输业务。两年后,朱志尧以5万元在南市沿外滩区域租地建造合众仓库公司,与船运配套联体。

不久他又放出大招,不失时机开辟了射阳河到苏北阜宁的直通航线,打通了上海与苏北的经济往来,航线开辟后营业额直线飙升。在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夹击的缝隙中,朱志尧开辟出长江和沿海小港口航线,拓展了内地航运市场。他的航运事业与振兴国家,夺回利权融为一体。下一个计划是创办“海州轮船轮埠公司”。一切都在表明,朱志尧的东山再起只是时间问题。

 

深蓝之梦

 

不幸的是,渐入佳境的中国内地航运事业被日本悍然发动的侵华战争毁于一旦。朱志尧也难逃此劫。

 

国家破,山河碎,实业更难保。朱氏兄弟的航运公司所属四艘轮船被国民政府征用,自沉于航道阻击日军军舰。接到沉船指令时,朱志尧兄弟表示,“非常时期,人人有责。”当合众轮船公司“海州”号船长急电请示时,朱季琳简明回复“遵令办理”,回复“徐州”号船长电请时干脆只说“照办”两字。悍敌炮火之下,哪有自家产业的安放之地。“海州”号沉于长江马当段;“徐州”“郑州”两轮沉于连云港海口,“母佑”轮沉于长江江阴航道;仅“隆大”号冲过日军火力网驶往重庆。


9、江阴沉船.jpg

江阴沉船

 

朱志尧的宝兴铁矿被日寇占领。刚有起色的航运业以及新投入的产业还在周转之中,侵略者的掠夺使这位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企业家的日常生活都陷入了困境。他在南市的房产悉数毁于战火,无奈辗转于弟弟和儿子家中,后来沦落到变卖字画古董维持生计。日伪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极具号召力的实业领袖,一再游说,只要朱氏兄弟答应与日方合作,日方将注入资金,让大通轮船公司和同昌油纱、宝兴铁矿等复业,以体现“中日提携”。朱志尧丝毫不为所动,宁愿艰难度日,他的家人和原公司员工也没有一个屈膝。1943年6月,年届80高龄的朱志尧以校董身份在徐汇中学演讲,回顾近半个世纪以来自己创办实业的经历,勉励学生“万奋自勉,努力前进,则国事庶可有成”。从青年到壮年、暮年,从造船到航运,虽屡遭外来势力重击,他的实业兴国之志从未沉沦。

 

上海解放前夕,大通公司仅存的“隆大”轮被国民党军征用沉没于江海关码头。朱志尧的事业几近倾覆。

 

新中国给遭受重创的造船业带来新生。1952年,被收回的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改名求新造船厂,归属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成为我国船舶工业大型骨干企业。1955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分,朱志尧亲自主持将仅存的合众仓库公司申请公私合营。


6、求新造船厂.jpeg

求新造船厂

 

1987年,由求新造船厂建造的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远洋航海“郑和”号训练舰正式下水服役。截至2020年,已有4万多名海军学员在该舰实习训练后走向万里海疆,该舰因此被誉为“中国军校第一舰”。这一定是朱志尧这个创始人值得骄傲的事。


10、“郑和”号训练舰.JPG

“郑和”号训练舰

 

沙船子弟、造船巨擘、航运先驱。他一辈子与船同行,这“一根筋”牵扯着他的一生,为船而生,为船而困,为船而兴,生死与共。最使朱志尧耿耿于怀的是,要为国家造出比肩外国的大轮船,这就可以理解当年他为什么负债累累还要坚持建成海轮,尽管已是当时中国的最大,但显然还不是他心目中追求的巨轮。这个夙愿是他深植于求新厂的遗传因子,这种“器惟求新”的基因“船”承正是当下中国造船工业重回世界巅峰的精神符号。

 

2000年,求新造船厂与改制后的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资产重组。2006年搬迁至长兴岛。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是海洋大国,也是航运大国。中华文明与1.8万公里漫长的海岸线紧密相连。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蓝海。船舶工业技术更新必然带动航运能力。2023年,我国船东船队规模总吨位超越希腊,成为世界最大船东国。全球航运贸易正呈现“向东转”的新格局。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海运承担了约95%的对外贸易运输量。中国港口群强势崛起,全球前20大货物吞吐量的港口,中国占15个,港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

 

新时代的海洋强国战略,助力我国船舶工业踔厉奋发,走向深蓝。


11、海洋强国.jpg

海洋强国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