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 . 戈壁上安家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戈壁上安家

作者:王瑜明 发表时间:2025-02-06 点击数:54

有一种坚守,戈壁作证。有一种温暖,也由戈壁见证。这是一趟离家很远的路程,我要讲述的,也是一个离家的故事。他们离开小家,来到“前线”——塔里木油田的作业区,在油田,他们把去现场工作叫“上前线”。冬季用气高峰时,油田的员工要在“前线”工作二三十天才能回家轮休。

 

(王瑜明)戈壁上安家(已配图)142.png

戈壁滩上的大北处理站

 

上前线,注定与家人分多聚少。在西气东输20周年之际,来自西气东输终点站上海的我,来到起点与源头,跟随塔里木石油人上了一次油田的前线。离开家第一次到戈壁滩的我,在那里听他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和家有关的故事,在戈壁上安家的他们,内心始终有一份牵挂,不止对自己的家,更是对西气东输沿线的千家万户。

 

1 两个馕

 

出门巡井的时候,张新元依旧会带上两个馕。

 

那是两个硬邦邦的馕,不好吃,可大家都说,巡井没法赶回宿舍吃饭时、遇到山洪、险情被困着饿肚子时,吃馕就是最香的。隔一阵,张新元就要开车去附近老乡的馕坑里买一些,回来分给大家放在车里。

 

刚到戈壁滩那会儿,张新元感觉自己真的是到了“前线”。大风、砾石、黄沙……戈壁滩上,这些事物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常见。刚到这里的他,本以为能欣赏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但事与愿违。

 

出门带馕的习惯,张新元就是从那时养成的。独自在茫茫戈壁的油气井排除故障时,经常会一整天都吃不到一口热乎的饭菜。2012年,那时的大北气田附近几乎还没有路,一场洪水把张新元和几个同事困在了山上,等洪水退,要好几个小时;把路修通,又要好几个小时。油田作业区想尽办法组织车辆给他们送吃的,但从下午等到晚上,车就是开不过去。“我还有干粮!”张新元想到了自己随身带着的两个馕……

 

张新元是博大采油气管理区的采气工,在塔里木油田工作33年了,戈壁上的油井、气井分得很散,作为采气工,他每天开着皮卡在各个井之间巡检、巡护、取样,现场设备检修、高危作业监督监护、新井作业开井关井、异常井判断处理、现场切换流程、基础资料落实统计等都是他的作业内容。戈壁上的油井、气井分得很散,每天来回一百多公里不稀奇。如果井出现问题,他必须得第一时间赶到。张新元在很多作业区工作过,也参与过好几个作业区的建站。建站,就是从零开始,周围除了茫茫戈壁,什么都没有。

 

(王瑜明)戈壁上安家(已配图)934.png

茫茫戈壁滩

 

戈壁滩和沙漠不同,在沙漠工作的人,最喜下雨;而在戈壁滩,最怕的就是下雨和山洪。戈壁滩没有路,行车都在河道里,一场小雨,就有可能会引发山洪。有过那么几次,也是洪险,洪沟截断路,好在洪沟两边的距离不远,但沟很深,“对岸”的同事快一天没吃饭了。最后,大家想办法,隔着洪沟“投喂”馕。

 

有馕就不怕!这是石油人的一句口头禅。直到今天,只要出门,他们一定会带两个馕。

 

博大采油气管理区的建站,张新元也参与了。最初,大北气田这里开发6口试采井时,张新元就跟着试采队来这里了。他们白天在井上,晚上,回到12公里外的大宛齐油田住。

 

直到今天,张新元依旧记得当年住在戈壁滩的场景:在四面茫茫的戈壁滩最高点,有36间板房,住了80个油田人,生活用水和菜,全靠专车运送进来。

 

(王瑜明)戈壁上安家(已配图)1273.png

戈壁滩上正在钻探的油气井

 

出门没有公路,这是来到一个新的作业区建站初期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张新元的车里常备着一把铁锹,在戈壁滩开车,必须极其小心,戈壁滩上都是砾石,如果在视野可及的范围内看到大一点的石头,张新元会马上停车,下车用铁锹帮忙,把石头搬走。为啥怕大石头?因为大石头会毁车。车坏了,如果又恰好在一个信号盲区,那就是最可怕的事了。很多次,他都是爬上戈壁滩上最高的山尖尖,摇着手机找信号、打电话求援的。实在找不到信号,他就只能在原地等待“救援”。后来,油田形成了一个机制,单人单车出门,每两小时必须打电话“报平安”。

 

这些都是在前线最平常的生活。张新元回忆时,忽然感慨一句:你说我们这些石油人为了啥?短暂的停顿后,他自己回答了那个问题:“不就是责任心和博大的精神嘛,这不是大话,我们必须得守好那些气井,守护住西气东输沿途的万家‘烟火气’。”

 

2 神仙弯

 

刀片山、锯齿崖、神仙弯、搓板路……光这些名字,听起来就让人生畏,新疆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恶劣,地貌也险峻,但这里,油气资源丰富。

 

“抬头见青天,云雾绕井边,出门就爬坡,走路就攀山。”张新元和同事们每天巡检、现场检修的作业区就在这些让人听起来就觉得刺激的地方,他们甚至还给一些常去的无名险山取了名。

 

(王瑜明)戈壁上安家(已配图)1808.png

神仙弯,去山顶要经历36拐、转36道弯

 

“神仙弯”就是如此得名的,这座山离开博大采油气管理区前线指挥部40公里,山顶上有5口油气资源丰富的井。去山顶的路很危险,要经历36拐、转36道弯,还要翻过一座山才能到达山顶。上山只有一条用碎石子铺的土路,路很窄,宽度刚好仅容一辆皮卡车通过,两边几乎没有防护措施。不少第一次到这里来的人,到了山脚下,宁可弃车步行,花两小时爬上山。这条路,张新元、杨文忠,还有采气班班长翟宗宝等博大的同事们都走过好多次了,但每次去,大家依然会捏好几把汗。他们最害怕的是晚上和冬季上“神仙弯”抢修,但怕什么,通常就会来什么。

 

塔里木盆地库车山前的冬天来得很早,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雨雪天,也是油气井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冬季保供,重中之重。在前线,油田的员工都养成了睡觉不关手机、随时待命的习惯,所以他们的睡眠也都很浅。班长翟宗宝到现在还记得凌晨三点上“神仙弯”的那次,那是一个大雪天,因为电网波动,备用电报警,“神仙弯”上的一口井关了。有故障就得马上出发,更何况已经关井。翟宗宝和三个同事,他们开着两辆皮卡车到“神仙弯”山脚下。山里的雪,已齐膝深,他们不敢也根本没办法继续开车,那就只能冒雪徒步上山。带着维修队伍,踏雪步行两个多小时,他们终于找到了出故障的井……待排除所有故障,已经是第二天上午八九点了。


(王瑜明)戈壁上安家(已配图)2373.png

冬季保供检修油气井

 

不一定每个人都会去“神仙弯”,但“搓板路”是大家都走过的。不是每一个油气井都通公路的,在建公路之前,戈壁滩、乱石块上哪有什么路,那就开着车走一条路出来。走“搓板路”,晕车是一定的。晕车了怎么办?停车休息一下再接着开。因为洪水多,今天走的时候有路;第二天,这路可能就被洪水冲断,又得颠“搓板路”了。

 

每年的10月15日,油田的作业区就要开始为冬季保供做准备了。对于这些气井,油田的员工就像对自己的孩子那般熟悉,几乎是一井一策。温度不够、井口压力上升、管线冻堵、产量波动大……在他们眼里,一年中,最难熬也最关键的,大约就是在冬季。

 

到油田工作之前,张新元当过兵。都说部队是磨炼一个人意志力和胆量的地方,但当过兵的张新元说,每次深夜出门去山里处理突发状况,他总是会把管钳牢牢地捏在手里,他说,这是操作工具,但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壮胆!


(王瑜明)戈壁上安家(已配图)2752.png

冬季保供检修油气井

 

张新元说得没错,井有故障了,不管轮到谁,都得出门,零下30摄氏度的深夜,风大雪急,锥心刺骨的寒,路上没有一丝光亮,还随时可能碰到野兽,虽然狼和狐狸都算常见的动物了,但深夜遇到,还是会让他们觉得心慌。处理完故障,往回走的时候,往往心理上要承受一些挑战。张新元说,那个时刻,他的心甚至会有点空落落:“你想,当从有光亮的井边,往黑暗里走去时,耳边是哨子般呼呼作响的风声。”这样的路,张新元走了无数遍,但他说,冬季保供,是命令,也是每一个石油人的责任。


(王瑜明)戈壁上安家(已配图)2988.png

冬季保供,是每一个石油人的责任

 

有寒冷,就一定会有温暖。四面白雪皑皑,张新元和三个同事围着车头吃饭的场景,他至今记忆犹新。如今,只要外出抢险,餐厅就会为他们备好热菜热饭,尽量给他们一些家的温暖。离开小家,就是为了保供大家,但依然能感受到小家的暖意。

 

3 歉意浓

 

工作在油田的输气人,注定与家人聚少离多,但正因为有了他们,天然气才能源源不断地从戈壁大漠输送到千家万户。聊到家的话题时,张新元的语速慢了下来:“我这人其实没什么家的概念,这30多年来,我感觉自己在哪里都能安家,其实这样不好,我对妻子和儿子,是有愧疚的。”张新元的妻子,也在油田工作,曾经有很多年,他们两人是不在一个作业区上班的。即使后来到了一个作业区,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两人的班没法倒在一起,这意味着,他们的工作和休假时间是完全错开的。张新元和妻子把家安在乌鲁木齐,但两人却很少有机会同时在家。有一次,他和妻子打趣道:“我们就在火车上‘交接班’,握个手吧。”


(王瑜明)戈壁上安家(已配图)3404.png

博大采油气管理区的采气工张新元

 

对于儿子,张新元更有一肚子的歉意。儿子直到七八岁时,只要看到爸爸妈妈要出门上前线,他就抱着他们使劲哭。张新元的两个姐姐也在塔里木油田工作,二姐的儿子更机灵,一看妈妈提着包要出门,就知道妈妈要上前线了。小的时候,他拼命哭,长到五六岁了,他就一屁股坐在妈妈的包上,和妈妈找不同的话题聊天,他认为,天聊不完,妈妈就出不了门。

 

其实每次上前线,他们都会和孩子说好,20天后,爸爸妈妈一定会回来;但20天后,孩子等来的,却总是落空的希望。“我对儿子是有愧疚的,他进入青春期后,和我的话越来越少。”张新元说,“我认为直到今天,他还是没有原谅我。”张新元的儿子很争气,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找到了很好的工作,这让他们感到很欣慰。


(王瑜明)戈壁上安家(已配图)3734.png

博孜—大北气区的博孜1JS井经过大修后成功复产

 

在前线连续工作,对油田的人来说,也是稀松平常的事,张新元和同事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大北处理站的副站长王珂,在前线连续工作了4个多月后,不得不推迟了婚期。“很多时候,家里的事情就是顾不上。”王珂说,对家人而言,这也是一个不断被迫接受的过程。“工作确实很辛苦,但我还是希望尽可能抽点时间多陪陪家人,毕竟,一年里有大半年的时间,我都在前线工作。”

 

4 “接生婆”

 

2023年1月,在前线连续工作了5个月的翟宗宝终于换班回到了家,那天,不擅长厨艺的他,特地炒了两个小菜,妻子觉得,肯定发生了比回家团聚更令他高兴的事儿。“大北11-H1井是我工作以来投产的第100口井,值得纪念!”听了这话,妻子苦笑着感叹,翟宗宝是真的把油田的井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每口井,他都如数家珍,叫得上名。


(王瑜明)戈壁上安家(已配图)4100.png

博大采油气管理区采气班班长翟宗宝(左)

 

2003年1月,翟宗宝还在哈得油田作业区工作,那时正是哈得16井投产的关键时期,他的妻子也即将临盆。女儿的出生,对翟宗宝而言,是一件人生大事。他提前好几个月就开始期待,还早早地规划好了休假时间,到那时,一定得从前线下来,要去医院陪产,他也想好了要给女儿买这买那,不能错过女儿的第一声啼哭。可事情就是那么巧,就在女儿要降临的前夕,哈得16井要投产了,对翟宗宝而言,为井接生是他的使命。这是一道很难完成的选择题,做不出选择的他快被急哭了,他打电话给妻子。“井的出生和女儿的出生一样重要。”他至今还记得妻子当时对他说的这句话。完成了哈得16井的投产任务后,翟宗宝一刻都不停留,连夜赶去医院。刚出生的女儿,见到翟宗宝就笑,这笑容就如那天的阳光,明媚极了,妻子说,这是“双喜临门”。

 

“新投产的井也是刚出生的娃,也得有人照顾的嘛……”想起当年,翟宗宝还是会这么说,新井投产难,井下温度低,很容易冻堵,特别是一些超深井、含硫井,“打一口井,从钻探到出现油气流再到完成地面建设,也像10月怀胎,个中辛苦酸楚不言而喻。我主要负责新井投产,简单地说,就像是接生婆。”翟宗宝说。


(王瑜明)戈壁上安家(已配图)4604.png

守着油气井的翟宗宝

 

2021年2月,大北12-8井投产,正是冬季,风大雪大的时节。一场风雪,没多久,积雪就已深过膝盖,巡井车无法继续前进,翟宗宝与同事只能步行。当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到达井场时,才发现,这一路耗费了快5个小时。直到大北12-8井的油气安全平稳地进入集输管道,翟宗宝才松了一口气儿,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双手、双脚已冻得麻木、僵硬,但自己又“接生”了一口井,这比什么都重要。

 

翟宗宝是真的把每一口井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大北17井是一口高含蜡的低温气井,当时这口井还没有加热炉,稍有不慎,地面管线便会堵塞。在大北17井新井投产时,翟宗宝在井边守了三天三夜,他精细地控制阀门,把井口的温度精准地稳定在一个极小的范围,确保了大北17井的顺利投产。

 

在同事的眼里,为井接生,已经成了翟宗宝在油田的一张名片,“每次投产新井,只要看到宝哥的车扬起尘土呼啸而来,我的心里就特别踏实,腿上劲儿就上来了。”采气工童世恒说。

2023年,翟宗宝的女儿去外地上大学了。“以前女儿在家,翟宗宝还记得家。往后,估计他两三个月能记得回次家就不错了。这100口井的目标达成了,他又说,还要争取开够120口井,犟得像头牛!”妻子看着翟宗宝牵着女儿在孔雀河的温馨合影,感慨道。

 

5 柔情汉

 

“这个井,压力高就产量高,是个好事;这人呀,血压高就毛病多,是个坏事。年轻的时候,当时柯克亚油矿6号井投产,曾经连续三天两夜不睡觉守在井场,走路都不带喘气的。现在,身体真的犟不过了……”翟宗宝说着,从口袋里摸出了降压药。

 

翟宗宝和张新元都属于体检“中风险人群”,他俩打趣道:“我们在前线,是吃专门的营养餐的。”营养餐就是:两个鹌鹑蛋,几颗水煮西兰花……也有专人监督他们戒酒戒烟,控制三高。

 

坚守戈壁,确实辛苦,前线对于生活管理的人性化是出乎我意料的:担心大家动得少,每天早上和傍晚,油田的生活区都会播放音乐,大家一起来跳操……


(王瑜明)戈壁上安家(已配图)5411.png

油田前线少有的闲暇时光里,大家聚起来,喝一杯茶

 

在戈壁安家的油田人,也很有情趣、懂生活,克拉处理站的经理邬东辉爱喝茶,他在办公室摆了个小茶台,茶具、茶宠一应俱全。前线少有的闲暇时光里,大家聚起来,在他那里喝一杯,他说,喝茶,有时喝的不是味道,是氛围、是情绪、是热闹;吃过晚饭,大家就出门绕着生活区散步聊天;生活区还建了各类运动场馆……


(王瑜明)戈壁上安家(已配图)5582.png

迪那采油气管理区生活区的后山

 

尽管远离小家,但塔里木油田的生活区却也实实在在有家的感觉。在油田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从飞机上往下看,这里的生活区就是戈壁上的绿洲。还记得在迪那采油气管理区那晚,吃过晚饭,已经差不多晚上8点半,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在油田的生活区走一走,感受一下戈壁,看一看戈壁滩上的晚霞。

 

油田生活区的后面,有一个小花园。在我的印象里,远离家的油田工人都是硬汉,但在这里,我也看到了他们柔软的一面。为了让戈壁上的生活区有几丝绿意,他们在生活区里种了很多花草树木,为了让草木能存活,有些地方需要彻底更换泥土。


(王瑜明)戈壁上安家(已配图)5843.png

油田生活区的菜园

 

除了绿,这里还有水。当他们发现迪那的后山上有泉水,就将泉水从山上引了下来,建了迪泉、迪池、迪湖,湖中养了锦鲤鱼。生活区后的院子里,还有菜园和果园,西红柿、葡萄架、辣椒、葡萄、枣子、杏子……能想到的蔬菜瓜果,都能在这里找到。硬朗的他们,有柔软的一面,也很有生活情趣。

 

(王瑜明)戈壁上安家(已配图)5989.png

迪那采油气管理区生活区的孔雀园

 

夕阳西下,我们绕着步道闲逛,我还逛到了一个孔雀园,孔雀园里有两三只孔雀,还有火鸡。穿着石油工作服的小伙子,一边喂着孔雀,一边打视频电话。我无意中听到了几句念家的话,他正在电话里和妻子讨论宝宝哭闹的原因:“我觉得要不就是尿湿了,要么就是拉便便了……”

 

走了好几个作业区后,我发现,在塔里木油田,尽管扎根戈壁沙漠,但大家以苦为乐、苦中作乐,把艰苦寂寞的生活过成阳光灿烂的日子。

 

亘古不变的荒凉戈壁上,石油人活出了不荒凉的人生。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