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枪实弹护送苏联代表团渡江
翻阅封尘已久的采访笔记,透过历史的烟雾,仿佛看到了解放伊始的峥嵘岁月。虽然国民党军队像雪崩一样瓦解了,其残余势力从崇明岛逃亡孤岛台湾,但老蒋并不甘心其失败之命运。国民党保密局溃逃前留下了许多残兵游勇和潜伏特务,频频搞破坏活动。面对严峻的现状,要维护好大上海的任务异常艰巨。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竭尽全力维护着千疮百孔的上海社会治安,使劫后余生的上海社会秩序迅速趋于稳定。
防空可谓是当时最头疼的软肋。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以后,国民党空军对上海不时骚扰,尤其是台湾在浙江舟山扩建机场后更升级到不断飞至上海轰炸。因那时尚没有雷达和导弹,仅有的一些高射炮也是从国民党军队手里缴获来的,其射程有限。而国民党军队的飞机都是美国援助的,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侦察机、战斗机和轰炸机,对于这些先进的玩艺,除了密集地发射炮弹外,对于高空的飞行物“排泄”炸弹,我方是鞭长莫及,无可奈何,只能望天兴叹。
1949年秋天,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保卫任务。几天后的10月1日,新成立的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举行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苏联共产党派出了整容强大的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前来祝贺。

笔者采访上海首任公安局长李士英
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参加完开国大典后的第二天,便启程前往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参观访问,其团长系苏共中央委员、苏联作家协会主席、红色经典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毁灭》的作者法捷耶夫,副团长是著名作家、纪实名著《日日夜夜》、电影《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作者西蒙落夫,代表团成员还有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洛娃等诸多世界级的作家、演员和歌唱家及科学家。
斯时,上海的上空时有台湾国民党的飞机突然前来骚扰,这次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前往上海参观可能会遭遇危险,故此,中央电令,务必保证苏联这个有着国际影响的代表团成员绝对安全,万无一失。
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局长李士英深感压力重如千斤。这位长脸型、身材瘦长,身着黄色军装的37岁年轻局长,曾是30年代上海特科红队队长,有着丰富谍战经验。他接到代表团要来上海的绝密通知后,不敢怠慢,亲自召集警卫部门制定保卫预案,要求保卫工作对外绝对保密,务必做到细致周密,绝对安全。
苏联代表团一行被安排住在外滩的惠东饭店(浦江饭店),代表团的每一项活动都严格按照计划进行,一环紧扣一环,严丝合缝,安全周到。

上海市公安局局长李士英作报告
苏联代表团抵达上海后的前两天太平无事,李局长绷紧的神经尚未放松,然而,第三天最让人担心的国民党飞机还是幽灵般地在上海的上空突然闪现。正在外滩福州路185号办公的李局长接到国民党飞机前来轰炸的报告后,立即命令部下,马上启动事先准备的预案行动,代表团成员立即被疏散到防空地下室。
随着尖厉的警报声,只见云层里出现了黑压压的飞机群,伴随着一阵轰鸣声和几股黑烟,扔下了一串串炸弹,机群呼啸而去。黄浦江边的高射炮弹密集地向上空射去,火光冲天,震耳欲聋。但是高射炮的射程对高空飞行的轰炸机是望尘莫及,轰炸机傲慢地一次次地来回轰炸,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只能望着他发威撒野,却望空兴叹,无可奈何。结果黄浦江两岸的民居和楼房,以及浦东发电厂和造船厂等处被炸得火光四起,硝烟弥漫、面目前非。所幸外滩一带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南京路上的商店和宾馆有惊无险,幸免于难。

被炸后的发电厂
翌日,苏联代表团接到苏共中央的紧急电报,要求代表苏共立即赶赴意大利参加意共第九次代表大会。当时上海的飞机航线尚未恢复开通,苏联代表团必须先乘坐火车赶回北京,然后再乘飞机前往意大利罗马。
为了保证苏联代表团成员的绝对安全,李士英决定亲自护送苏联代表团赴京。他调集了40名侦查员作为便衣,贴身保卫在代表团成员周围;同时又调动了上海部队一个连,真枪实弹地随火车护送前往北京。李士英又指示为苏联代表团包了四节专列,沿途还调动了四个团的兵力加以严密保护。
在列车上,李士英在翻译的陪同下与苏联代表团团长法捷耶夫聊天。李士英自己操着娴熟的俄语对法捷耶夫道:“你的代表作《青年近卫军》我认真拜读过了,写得很精彩,连夜一口气读完,被里面的故事深深吸引感动,尤其是几位青年英雄,奥列格、乌丽亚、谢辽萨等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小说对中国青年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
法捷耶夫听到李士英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瞪着眼愣住了。他开始对公安局长亲自护送代表团一行赴京心里颇为感激。没料到这个看上去其貌不扬的武夫,原来还会讲俄语,且讲得如此流利,还读过自己的长篇小说,法捷耶夫非常惊讶。
法捷耶夫身着黑色的呢大衣,气质高雅,他好奇地问李士英:“你是什么时候学的俄语?”
李士英告诉他:“四十年代初,我在莫斯科读过两年书。”
法捷耶夫恍然大悟:“怪不得你的俄语讲得如此流利,原来如此。”
于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李士英谈起了对苏联的难忘记忆,法捷耶夫也讲起了此次对北京和上海之行的美好印象。他还悲情地向李士英回忆起了抵抗纳粹德军的惨痛经历,不知不觉火车已抵达南京车站。
火车抵达南京长江边缓缓地停了下来,那时还没有建造南京长江大桥,只能靠大船运送。为了安全起见,李士英决定将专列和其他车厢混杂在一起过江。每一节专列混在其他车厢中间分批渐次过江,大船载着车厢在滔滔的长江上起伏颠簸,缓缓而行,经过几个小时的摆渡安全抵达彼岸。
经过几昼夜的奔波,列车终于安全抵达故都北京。李士英陪着代表团来到火车站台上,和前来迎接的同仁与代表团成员一一握别,法捷耶夫、西蒙洛夫等人与李士英热情拥抱。目送着这批世界级艺术大师被北京市公安局警卫人员接走后,他长长地喘了一口气,悬在心里的沉石终于坠地。
巨额汇款成为侦破线索
苏联代表团安然无恙地离开了上海,但是敌机还不断地前来骚扰,对国家的财产和人民的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如何制止敌机来犯,成了新生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公安局的心头之患。
1950年1月11日,上海被敌机骚扰的情况出现了转机。这天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获得了公安部一条可靠情报:家住林森中路(现淮海中路)一个叫施家瑞的男子突然收到了775万元人民币巨额汇款。经查,这笔巨款是国民党保密局寄给潜伏在上海的间谍吴思源的活动经费。侦查员通过邮局追根究底,很快查明,这笔巨款已被收款人施家瑞领去。
侦查员来到派出所查收款人的户口资料后获悉,施家瑞,男,23岁,最近他家在闸北区光复路开设了一家“振记瓷器店”。以往未发现他与国民党特务机构有什么瓜葛。然而,这笔特务机构寄来的巨款却是写明给他的,而且他也确实领走了这笔巨款。如此看来这个施家瑞至少与特务吴思源有干系,或者他就是吴思源的化名。欲查获此案,施家瑞是突破口,于是,专案组派出了许多侦查员化妆成各类人员暗中日夜监视施家瑞的全家和瓷器店店员。
与此同时,公安局截获了国民党保密局密令吴思源报告飞机轰炸上海的结果,并告知将再拨给他20两黄金的活动经费的电文。这一发现使案情有了新的进展,证明特务吴思源不仅领取了经费,还藏有电台,并且他与敌机轰炸上海有直接干系。

施家开的“振记瓷器店”
侦查员在林森路的施家和光复路上的瓷器店对面分别借了一间视线较好的房子,日夜监视着施家和“振记瓷器店”的出入动向。15岁的侦查员谷在坤化妆成顾客来到振记磁器店观察,这是一间破旧的木屋,小店经营业务不大,顾客稀少。经过几天的仔细观察,谷在坤发现除了资方施家瑞和父亲施肖莲两人外,还雇有账房、跑街和4个学徒,如此规模的小店却雇用了6个人,连日常开销都难以支付,钱从何而来?然而,小店又恰是施家瑞取走775万巨款后开设的,疑问甚大。
侦查员在外围监控的同时,对瓷器店每个成员展开了秘密调查。经过仔细调查后发现,其中有个叫罗炳乾的男子行动诡秘,此人既不在外跑街,又不在店里露面。通过户口资料细查,他是施家瑞的妹夫,不久前户口报在附近的福佑路。
侦查员对福佑路进行了昼夜监视,这是一间老式石库门房子,两扇黑色大厚木门一关,难以看清里面的动静。几天监视下来,没发现里面有什么动静,晚上也不亮灯,更不见罗炳乾进出的踪影,倒是施家瑞来过几次福佑路的住处,手里提着篮子,上面盖着一块蓝底碎花布,不知里面装有什么东西?这一系列情况说明,这个瓷器店的资金很可能来源于特务经费,开店的目的也许是为了掩护其特务活动,这栋石库门房子可能就是特务活动的场所。
专案组为此请来了专门研究敌情的侦查员和了解特务机构及特务活动的老警察来进行会诊。经过“会诊”,罗炳乾的面貌被渐渐地勾勒了出来,侦查员虽从户籍资料内照片掌握了罗炳乾的面貌特征:长方脸,大背头,双眼皮,眼睛边有颗小黑痣,身高1.70米左右,但由于罗炳乾深藏不露,一时还没有对上号。当务之急是要看清罗炳乾的“庐山真面目”,采用什么方法诱其出来?
有位起义的保密局电讯人员看到罗炳乾的照片后,似有所悟地说:“据我了解,此人是国民党保密局资深报务员罗德阳,他是湖南华容县人,1937年春考入军统的技术干部训练班,毕业后在军统局郑州站等部门当过报务员,因报务技术娴熟,调任国防部二厅技术研究室任职,是个精明干练的人。”
当场擒获发报的特务
正在全力侦破之时,1950年1月25日中午11时30分,12架美式 B24重型轰炸机,一架P51型战斗机,以及一架B38型侦察机,突然又飞至上海天空,在黄浦江两岸的杨树浦、十六浦、杨家渡、高昌庙等地进行了狂轰滥炸,像撒传单一样投了四五十枚炸弹,随后冒着黑烟轰然远去,逃之夭夭。
黄浦江两岸顿时响声震天,楼塌屋倒,人仰车翻,烈火四起,浓烟滚滚。地面上的房屋顷刻成为废墟,碎块血肉,星散落地;黄浦江上的渔船也随着一阵呼啸顷刻被炸断,火光冲天,血肉横飞,碎片四射,船沉江底,碎块漂浮,尸浮河面,其惨状惨不忍睹。据统计,这次轰炸共有152人被炸身亡,462间房屋被炸毁,18艘船只被炸沉。
当日下午,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副局长兼社会处处长扬帆立刻召集了刑侦专家开会研讨案情。

抗战时期的扬帆
圆脸矮个的扬帆副局长,系北大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曾与老师一起创办南京戏剧学校,与曹禺、洪深等戏剧大师是好友,在上海左联任职期间,在夏衍主办的杂志上发表过话剧剧本和文艺评论,随上海文化界代表团赴三战区慰问演出时,被新四军政委项英看中,留下成为他的秘书,曾任新四军军法处处长、华东社会部副部长等职。他神色凝重地道:“面对残酷的事实,公安人员深感责任重大,破案工作刻不容缓。现在可以确定罗炳乾就是罗德杨,根据邮寄特务经费和敌台发报的情况分析下来,那个瓷器小店与罗炳乾有联系,罗炳乾是保密局的报务员,估计就是他与台湾特务机关电报联系,我认为可以动手了。”
专案组副组长王征明曾任中共华东情报处科长,人民解放军渡江前夕,他组织策划了江阴要塞国民党守军的起义。他向扬帆汇报说:“‘振记瓷器店’的案件还在侦查中,现已掌握了大量证据,只是关键的人物罗炳乾还没有对上号。”

作者采访办案人王征明
办案人员钱明副科长为难地说:“现在关键是那个罗炳乾始终不露面,我们如果一旦动手,万一他不在,就会打草惊蛇,可能幕后还有更大的鱼,所以我们还是想放长线钓大鱼。”
扬帆果断地说:“如果他始终不露面,你们就一直等下去,这太被动了,现在是非常时期,迟一天破案,就意味着给上海这座城市和老百姓增加一天的危险。非常时期,只能采取非常手段,侦查员化装成老百姓,找个理由先进去观察一下再说,如果罗炳乾不在,就通过施家瑞找他,出什么问题我负责。”
扬帆补充说:“就算抓错了,施家瑞不是特务,罗炳乾不在里面,但至少施家瑞领取了特务的活动经费,就这一点审查他也应该的。”
经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为了迅速打掉敌机的嚣张气焰,对此案的侦查不能按常规停留在外部侦查上,必须立即采取果断行动。于是,扬帆决定,对施家和磁器店及福佑路的房子进行严密控制,机务人员汪声鸣设计的无线电测向仪24小时守候监控。
1950年1月25日,敌机又精准地轰炸了上海重要的发电厂和造船厂。翌日专案组进行了一天24小时监视,还是不见罗炳乾神秘的踪影。
是夜,扬帆接到报告,仍未发现罗炳乾,但他果断下达了命令:“不能再无限期地拖下去了,明天清晨立即行动。”
不夜城热闹了一夜终于安静了下来。27日清晨,天蒙蒙亮,白天热闹的大街还沉浸在梦乡里,两边的商店都紧闭大门,街上行人稀少,大多数居民尚在睡梦里,埋伏在福佑路罗炳乾住处附近的电讯专家汪声鸣突然捕捉到无线电信号,几位守候伏击的侦查员立即行动,悄然翻进了罗家黑色的大门,随着“吱呀”一声,紧闭的大门被打开,几个黑影趁着晨雾闪进大院,黑影直接冲进了罗炳乾的住所。侦查员举着枪冲进房间后搜索却不见人影,又冲上阁楼时,只见一男子正躲在阁楼上,头戴耳机,专心致志地正在发报。
钱明用枪对准那个发报的人,大声吼道:“不准动!”
发报者警觉地听到一阵激烈的脚步声,他刚摘下耳机,拉开窗帘准备跳窗,抬头见几枝黑洞洞的枪口已对准了自己,顿时吓得愣怔住了,束手就擒,人赃俱获。

“万能情报员”罗炳乾
经验明正身,此人正是特务罗炳乾,1938年参加国民党军统特务组织,先后在军统重庆总台、国民党国防部二厅侦测总台任职。逃亡台湾后接受国防部保密局“万能情报员”的训练,被委任为“上海独立台”台长兼报务、译电、情报于一身。当场在其住处缴获美式发报机一部、密码一套、收发报底稿19份等罪证。
罗炳乾被擒获同时,侦查员在施家和瓷器店也同时采取了闪电行动,拘捕了施肖莲与其儿子施家瑞、女儿施丽华,以及小店里的几名雇员。
经审讯,在铁证面前,老练的罗炳乾深知大限已到,无法抵赖,招供了一切。
罗炳乾接受保密局任务潜回上海
1949年7月,国民党保密局四处处长杨震裔,突然找到罗炳乾谈话,请他出山去上海执行一项特殊任务。杨处长原担心部下贪生怕死,也许会找出各种理由来不服从上司的命令,便先进行一番安慰:“蒋委员长打算年底反攻大陆,你先去上海打前站行不行?”
未料罗炳乾却干脆地说:“报告上峰,为了党国的利益,在下万死不辞,愿前往大陆上海,为党国效犬马之力。”

罗炳乾发报使用的电台
杨处长听罢深为感动,站起来紧紧握着罗炳乾的手:“真是国难识忠臣啊。好样的!现在党国任命你为上海潜伏独立电台台长,到上海后,你化名为吴思源,为确保安全,减少漏洞,你一人兼任报务员和情报员,按时将上海轰炸目标的情报发过来,以便我们的飞机精准轰炸上海滩上的重要部位,绝不能让共产党过太平日子。”
罗炳乾站起来一个立正,举手敬礼道:“请上峰放心,保证为党国多立战功。”
杨处长激动地说:“有你这样的慷慨壮士,何愁反攻大陆不成功!”
上司走后,罗炳乾却比他更激动。上级的任命正中其下怀,因为他朝思暮想的恋人施丽华就住在上海滩,他想趁此次赴上海执行特殊任务之际,可以“假公济私”地与恋人相聚。
1949年8月25日,罗炳乾携带活动经费和美式发报机,迫不及待地登船离开台湾,途经舟山至上海吴淞口悄然上岸。他混在人流里登陆后,熟门熟路地摸到林森路女友施丽华的家。
深夜,施家门外传来了几声轻轻的敲门声,施家瑞打开房门后,只见黑影里一位身穿长衫、背着一包东西的长发男子兀立眼前,施家瑞借着昏黄的灯光细辨,见是妹妹施丽华的男友罗炳乾后,顿时愣住了,他惊讶地问:“罗先生,你从什么地方来?”
老练的罗炳乾也不答话,闪进门后,又随手关门悄声道:“进屋再说。”
罗炳乾告诉施家瑞:“刚从台湾过来,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就在你家住下来不走了。欢迎吗?”
施家瑞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欢迎。”说罢叫了一声“妹妹,你看谁来了?”
施丽华闻声走出卧室,见是朝思暮想的男友从天而降,情人相见,分外激动。她虽感到意外,却激动地冲上去与之紧紧拥抱,禁不住流下了热泪:“想死我了。你让我等得好苦啊!”
罗炳乾却没有儿女情长,他抱着女友劝慰道:“宝贝,不要难过,我这次回来就不打算再走了,等委员长反攻大陆计划成功后,我就在上海和你永远定居下来。”
罗炳乾进门后不久,便提着一包现金递到施丽华的父亲施肖莲的案头,他恭恭敬敬地说:“父亲大人,我这次是特意从台湾回来娶你女儿,望父亲大人恩准。”
施肖莲本来就对女儿的这个男友颇为满意,见钱更是喜出望外,当即点头应允:“好的,小女就交给你了,望你好生照顾她。”
罗炳乾一个恭敬地点头:“是!父亲大人。”
当夜罗炳乾和施丽华就同居了。一番云雨后,施丽华冷静了下来,她疑虑地问:“你打算今后怎么办?”
漆黑的房间里红点一闪一闪,罗炳乾深思熟虑地说:“我早就想好了,在上海开个小店,以此作为掩护,然后,还去找几个过去信得过的难兄难弟,以小店雇员的名义收拢他们。我就和你住在一起,就算我们结婚过日子吧。”
施丽华高兴地说:“就住在我家,不要走了。”
罗炳乾为难地说:“住在这里不方便,会引起邻居的怀疑,还是到附近找一间独立的房子,我们以夫妻的身份住进去,也不会引起邻居的疑心;同时也便于与台湾方面联系。”
施丽华心里虽然有点害怕,万一被公安局发现了,后果肯定很严重,说不定会丢脑袋,但她深爱着这个能干的男人,一时被情感牵引着迷失了自己。在心上人的一番蛊惑后,竟然死心塌地地为其献身,还将自己的老爹和亲哥都拉了进去。
罗炳乾经过一番寻觅,在福佑路觅到了一间理想的独立阁楼,周围没有什么高房子,小阁楼上环视周边一览无余,他以结婚为名租下了这栋房子,就这样潜伏了下来。
十几天后,即9月12日,罗炳乾与施丽华闪婚,没有放鞭炮、吹唢呐,新娘也没有披婚纱,新郎新娘只是在施家悄悄摆了一桌酒席,施家父子和几个小店雇员一起,庆贺一番新婚快乐。其实罗炳乾不是第一次结婚,而是扮过多次新郎的“老演员”了,当夜他们住进了福佑路的新房度蜜月。
轰炸的目标从小阁楼发出
罗炳乾以新婚名义躲进小楼,白天忙发报,晚上忙发情,“工作和生活两不误”,不亦乐乎。他站稳脚跟后,便在小阁楼里架起了电台,开始与台湾电台试通起来,开始没有信号,罗炳乾耐心地一连试了几天对方都没有反应,他开始有些着急起来,嘴里不住地骂道:“知道老子到了上海会及时与台湾联络,他妈的,却不给我信号,这不是开玩笑吗?”
一连几天受挫后但罗炳乾并不死心,每天凌晨就钻进小阁楼上,坐在发报机前耐心联络,反复调试。清晨他钻出来吃罢早饭,又爬上小楼“嘟嘟”地拨弄起那个老美的铁玩意,这家伙一直折腾了两个星期也不嫌烦,在9月24日晚上终于试通成功。
罗炳乾对上信号后,猛地站起来敲着桌子欣喜不已,对着气窗外的夜色,喃喃自语:“老子终于成功了!”
他似乎已看到了台湾方面黑压压的飞机与军舰在自己的遥控指挥下,从迷雾浩渺的海面中浩浩荡荡地迎风驶来,轰炸机在前轰炸,军舰在后登陆,头戴钢盔的国民党士兵在将军的指挥下冲上了吴淞口海滩,他还真的以为国民党反攻大陆胜利在望呢。
罗炳乾与台湾岛上的老巢接上头后,11月10日,台湾保密局给他寄来了775万元人民币,施肖莲父子以此经费在光复路上租赁了一间破旧的木屋,简单地整修一下后,挂出了“振记磁器店”的牌子。小小的店堂里出现了4个小伙计,其实都是罗炳乾收拢来的散兵游勇。他们以瓷器店为掩护,开始了间谍活动。
罗炳乾怕暴露身份,整日躲在楼内深居简出,其任务就是给台湾总部发报,提供精准的轰炸目标。
为了找到轰炸的具体目标,施家父子和几个“雇员”则频繁外出活动搜集情报。他们通过各种关系深入到机关、工厂、街道等四处搜集情报,尤其对黄浦江附近特别感兴趣。他们来到浦江边侦察,将人口密集的居民住地和码头记下来,又来到发电厂、造船厂、自来水厂等周边踩点,将厂址的方位在地图上标了出来,为台湾的轰炸机精确投弹确定了目标。
这些情报通过罗炳乾及时发往台湾,台湾方面根据其提供的目标,不断地进行定点精准轰炸。轰炸机投放炸弹呼啸而去,施家父子随后赶到被炸现场混在人群里看热闹,统计着惨不忍睹的废墟和尸体,回来后幸灾乐祸地向罗炳乾汇报。罗炳乾兴奋地向台湾电告轰炸的成果,邀功领赏。

马路上遍布上海市民尸体
台湾方面获知,杨树浦、十六浦码头、江南造船厂、英联船厂等单位被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损失惨重,整个上海停电,生产处于停止状态,城市晚上一片漆黑。特务们点上蜡烛,在昏暗的房间里举杯庆贺,口出狂言:“共军能打进大上海,但守不住上海滩!”
……
正当侦查员在审讯罗炳乾和施家父子之时,1950年2月6日,上海市区上空突然又出现了黑压压的一群美式轰炸机,16架飞机从舟山机场起飞,从厚厚的云层里呼啸而来,刹时,一串串炸弹雨点般地在黄浦江两岸骤然落下,地面顿时火光一片、响声震天,两岸的工厂和民宅顷刻成为一片火海。
那些正在工厂里劳作的工人和在家忙碌的居民,还没反应过来,已是火光四射、血肉横飞、房屋倒塌、浓烟滚滚,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其惨状令人撕心裂肺,悲愤满腔。

被炸的民居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最大的一次美蒋敌机轰炸,上海的杨树浦、闸北、卢家湾发电厂和自来水厂均被准确轰炸,其周围1000多间民宅也被炸毁,死伤1600多人。
涉案特务分别受到严厉处罚
当陈毅市长、潘汉年副市长等市领导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局长李士英、扬帆等领导闻讯赶到被轰炸后的现场探望时,他们望着遍地尸体和倒塌的厂房、房屋等,神情凝重,眼里含泪,内心更是万箭穿心,胆肝欲裂。

陈毅市长心情沉重地来到被炸现场
身披海富绒领子大衣、头戴呢帽的陈毅市长脸色凝重地望着惨不忍睹,还在冒着青烟的一片废墟焦土,沉痛地对身边分管公安的副市长潘汉年和公安局领导李士英和扬帆发誓道:“如此精准的轰炸目标,一定有特务作为内应。我们一定要迅速挖出潜伏的特务分子,绝不能再让轰炸机随意地轰炸我们的城市,残害我们的人民生命和财产,破坏我们的新生政权!否则,我们对不起党中央和毛主席对我们的信任,更无颜向上海的父老乡亲交代啊!”
李局长紧握拳头保证道:“我们一定竭尽全力早日破案,彻底挖出和严惩胆敢搞破坏的特务分子,为死去的同胞报仇!”
扬帆神色凝重地说:“我们已抓获了发报的特务,可能还有其他的特务在发报,我们抓紧侦破。”
经过雷厉风行地审讯调查,“2.6”轰炸案目标是罗炳乾被抓获前提供的情报。为了严惩罪大恶极的国民党特务,上海市军管会于“2.6”轰炸惨案的第二天,公开宣判了这群特务分子。参加公审大会的群众义愤填膺,振臂高呼,口号声响彻云霄。特务罗炳乾吓得弯腰颤抖,尿湿裤子,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枪决;施家父子、施丽华和特务帮凶亦分别被判处重刑。

罗炳乾的自白书
翌日,《解放日报》公布了详细案情,全市人民消除了恐惧,欢欣鼓舞,拍手称快。
中央接到上海被轰炸的情况汇报后,立即转给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主席。随团的领导人紧急约见苏联领导人,并请求苏联出动空军协助上海防空,苏方爽快应允。莫斯科防空军区参谋长巴基斯基中将任司令员率领苏军最精锐的莫斯科防空部队秘密奔赴上海。
2月19日,苏军指挥部设在上海虹桥路,苏军防空部队混合集团军各个梯队3500人陆续抵达上海。苏军部队的两个歼击团——米格-15团和拉11团,以及一个混合轰炸冲击团共99架飞机,分别进驻虹桥、江湾和大场机场;探照灯团和雷达营分别部署上海市外围。23日,台湾派出两架p-15战斗机进入上海市区轰炸扫射,苏联米格-15立即起飞迎战,米格飞机很快占据上风,在杭州湾击落一架,另一架被击伤后,坠毁于浙东四明山区。
4月18日,台湾p-38两架飞机从海上潜入上海地区,长机尚未投弹被击落于横沙岛,僚机也被击伤,机身冒烟逃之夭夭,最后坠入于岱山机场海边。短短两个月时间,四战四捷,先后击落台湾空军各种型号飞机6架,国民党惊叹大陆空军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具备防空和空中打击力量,从此,不敢轻举妄动。1950年5月,浙江舟山群岛被收复,敌机失去了依托和跳板,自此,上海的天空平安无事,湛蓝的碧空只有美丽的鸽子宁静地飞翔,未留下一丝痕迹。
为了上海的持久安宁,防止敌机再次来犯,陈毅市长建议中央在上海组建我们自己的空军,中央接受了陈老总的建议。1950年12月23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在上海组建空军航空兵第12师,由第三野战军第22军步兵第66师改编,辖空34团、空36团和两个供应大队,驻守上海领空。
一年3个月后,航空兵12师奔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训练仅有数月至一年多的“菜鸟”级飞行员与美国“空军王牌”在空中进行了殊死搏斗,年轻勇猛的飞行员敢于打破常规与美机飞行员空中近距离“拼刺刀”,先后击落美机67架,被誉为“长空铁拳”,涌现了无数英雄,其中一等特级英雄1名,二级英雄9名,一等功荣立者59名,二等功荣立者836名,三等功不计其数,功勋卓著,彪炳史册。
1976年初春,我荣幸地成为空军12师航空兵,从事维修当时最先进的歼6战斗机发动机。我们师长李兰茂是位战斗英雄,击落美机4架、击伤一架。我曾荣幸地与他打过乒乓球,他的球打得亦好,喜欢打乒乓的我不是他的对手,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