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建
《上海纪实》电子刊2025年第一期今天上线。
本期“弄潮”栏目刊发1篇作品。
2024年5月,上海复大公益基金会“慈善光明行”的先遣小队走进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8 月 28 日,随着最后一台手术的成功,2024光明行活动圆满落下帷幕。然而,那些动人的故事,真挚的情感,却如同璀璨的星辰,在记忆中熠熠生辉。回首阿坝州光明行的点点滴滴,心中满是感慨与温暖。每一例手术,宛如希望的火种,点燃患者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又似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起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请读李元红《微光成炬,吾爱吾愿——阿坝州“慈善光明行”手记》。
本期“在场”栏目刊发7篇作品。
一曲《义勇军进行曲》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承载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2021年7月31日,东京奥运会女子RS:X级帆板比赛在江之岛举行,中国选手卢云秀摘得金牌。离赛场不远,正是聂耳溺水遇难处,《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飘扬到距离颁奖仪式现场不足一公里的聂耳纪念碑旁,这是对这位国歌作曲者最好的告慰。请读沈裕慎《从上海唱响的国歌》。
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福泉山古文化遗址,曾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引起了国内外文博界的轰动,当时,国内著名的考古权威苏秉琦先生称福泉山是中国古代的历史年表、上海土筑的金字塔。如今,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象牙雕刻器、呈半透明湖绿状的玉钺都是在这墓中发现的。福泉山古文化遗址,作为上海古文化的高峰,洋溢着一种独特的上海精细、精致、精到、精美的味道。它是上海文明的发祥地,是上海海派文化的源头,是上海人的根。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曙光。请读曹伟明《探寻上海土筑的“金字塔”》。
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从古今中外实践经验来看,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种执着,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古人早就有“艺痴者技必良”的说法。请读陈行《倾情“灌溉” 芳华茁壮——记上海华维可控农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心总监吴小李》。
有一种坚守,戈壁作证。有一种温暖,也由戈壁见证。亘古不变的荒凉戈壁上,石油人活出了不荒凉的人生。请读王瑜明《戈壁上安家》。
三十多年的从医经历,说不尽的酸甜苦辣,看惯了人间的悲欢和无奈。在郑景浩医生心中,有医无类,贫富一视同仁,是仁心;提高技艺,救人于危急,是仁术:规范行医,不管开药还是手术,绝不逾规越矩,严格按行业标准执行,是仁德。郑景浩医生言行一致,精进不懈,堪称良医。请读胡敏《补心者——记小儿心外科专家郑景浩》。
王海同志退伍进入上飞公司,一干就是34年,围绕型号研制和上飞公司发展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这两年C919型号任务最重的时候,冲锋在前,吃苦在先,在阎良和南昌等地阐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可贵精神。请读詹东新《送别运10,装配麦道、ARJ21、C919——全国劳模王海的“造飞机”人生》。
一位姑娘属意一位男子,她想编织两根锦带送予他以表爱意,这是在奉贤金汇地区流行多年的属市级非遗项目的长篇叙事田山歌《白杨村山歌》中的故事。以锦带作为载体的金汇锦带书,作为独一无二的文字表现方式,在家族女性成员中口口相教,手手相授,代代相传,是女书文化的一种。请读施季《金汇锦带书,深藏民间的中华文字瑰宝》。
本期“亲历”栏目刊发4篇作品。
这是一次真正的远征,要沿着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西路军的5条长征路联成一体走,这壮举还没有人完成过。长征路漫漫。本文作者历时21个月,穿行15个省区、36000公里的路途。当时《解放军报》专门开辟《重走长征路》专栏,后编辑成20多万字的《重走长征路》文集出版。请读管苏清《重走五条长征路》。
1999年4月的一天,龙应台女士和陈丹晨先生在从维熙家里晚餐。说笑之间,龙应台突然问从维熙夫人钟紫兰:“你看上维熙哪一点了?” 钟紫兰竟脱口而出“傻!”大家都乐了。龙应台对陈丹晨说“太好了,丹晨,什么时候有个女人说你傻,你就找到真爱了!”请读钟紫兰《长相思 永别离——纪念我的先生从维熙逝世五周年》。
2007年10月25日,本文作者作为中国大使抵达人口8万、面积相当于舟山群岛、距离中国3万里的加勒比茫茫大海上的原生态、原始岛国——安提瓜与巴布达。请读陈立钢《在加勒比岛国“安家”》。
本文作者简平常常会想到喀什,那些或是倒映在湖水中,或是奋力向着天空伸展的一片片胡杨林,已在作者心里扎下了根。他觉得,喀什的胡杨其实也是对文学的一种阐释。有道是“不识喀什胡杨,不知生命之辉煌”,而生命正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请读简平《喀什散记》。
本期“往事”栏目刊登2篇作品。
本文作者怀着崇敬心情再次走进”左联”会址纪念馆。一面墙上挂着鲁迅、钱杏村、沈端先(夏衍)、冯乃超、田汉、洪灵菲、郑伯奇七位“左联”常委和蒋光慈、周全平二位候补常委的肖像。望着柔石、茅盾、丁玲、陶晶孙等左联盟员一件件当年使用过的文具、书籍、画本、家具、器械等实物,何瑛馆长继续向本文作者叙述这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请读马信芳《以笔为戟,叱咤风云——1930年,“左联”在上海诞生》。
1960年2月19日,T-7M火箭完成了临射前的一切准备工作,竖立在20多米高的发射架上。火箭点火后,沿着发射导轨迅速起飞,直冲云天。第一枚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发射成功,这是上海机电设计院自主研制的中国首枚探空火箭,实现了中国航天火箭发射“零”的突破。请读游本凤《上海老港,中国探空火箭发射“零”的突破》。
本期“记忆”栏目刊发2篇作品。
在上海,两岸诗人共同探讨中国诗学的建立和发展问题。洛夫发表了激情澎湃的演说:“活在西部黄土里,活在塞北胡笳中,活在江南柔水中,活在十亿滴血汗里,活在屈原的《离骚》里,活在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中,活在杜甫‘孤舟一系故园心’中,活在峨眉峰顶的雪雾里,活在洞庭湖的烟波浩渺中,活在海峡的惊涛骇浪中,活在五千年浩浩荡荡的长河中,活在愣头愣脑却堂堂正正的方块字中,这就是——中国诗人!”请读湖南作家甘建华《忆台湾诗人洛夫的破冰之旅》。
朱志尧,一位被遗忘在上海近代工业兴衰过往中的巨匠。当中国造船业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的今天,他更应被回望,被凝视,被瞩目。朱志尧于1902年创办的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首开中国人规模化制造机器轮船之先河。船舶之外,还有铁路、货车、农机、桥梁、工业器具等多项国内首创,在中国机器制造史上均属空前。请读孙建伟《沙船子弟、造船巨擘、航运先驱——说一说朱志尧的“器惟求新”》。
本期“万象”栏目刊发4篇作品。
共和国建立之初,上海时有台湾飞机前来骚扰,轰炸机来无踪,去无影,瞄准重点,精准投弹,死伤无数,损失惨重。尤其是1950年2月6日这一天,对于上海市民来说可谓是一个黑色的日子。“2.6”黄浦江上空发生的敌机轰炸案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悲愤和世界的震惊,其侦破过程亦可谓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请读李动《大轰炸背后的谍战》。
郑苹如,她是中国抗日组织中第一个打入日本高层的地下人员;第一个获得汪精卫投敌日本的情报;第一个寻机刺杀大汉奸丁默村……她为抗日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她那可歌可泣的壮举曾引起了当时许多爱国文人墨客的撰文颂扬,著名大文豪郑振铎撰文赞美她是一个“为了祖国不畏死亡的女英雄”。请读孙孟英《抗日女谍倒在日伪的枪口下(上)》。
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崇明浜镇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由此也给宫氏“余庆堂”药店带来了勃勃生机。此时,宫宗道弟兄都已初长成人,他们除了上学读书外,开始跟着父亲宫洪才学生意、打零工。父亲言传身教,要求严格,兄弟们象学徒工一样,从打杂做起,苦练“刀功、灶功、柜功”。旧时的中药店对“三功〞是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的。刀功就是切药材、药片的技术,要切到大小统一、厚薄均衡。灶功为煎药、炒药、制丸膏、吊花露的技能。柜功是配方抓药的功夫,按药方剂量和配帖数,一手掌秤,一手开药屉抓药,一抓即准,分等均匀。其中配方,讲究准、快、匀,包药也是个技巧,一张黄毛边纸,包好的药包,扔地也不会散。请读 施玉龙《宫宗道和他的“余庆堂”药店》。
有的人喝酒,喝的是生计;有的人喝的是雅趣;有的人喝的是生意;有的人喝的是胆量;有的人喝的是机会;有的人喝的是寂寞;还有的人喝的则是过往、是经历、是故事。当一人独处时,酒是装满灵魂的水,慰藉着心灵,滋养着精神。人们欢聚一堂时,酒则是情感交流的润滑剂,见证了人们的喜悦,更增添了人们的快乐。人们喝酒,喝的不仅是酒本身,而是一种气氛、一种感情、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风味、一种传承。在懂酒人的心中,酒就是无言的知己,能流入内心,解百般愁,化千般苦,寻万般乐。请读哲俊《他的酒窖是一部中国近代白酒史》。
本期“风情”栏目刊发2篇作品。
羊城晚报“花地”副刊资深名编辑万振环, 接连写了多篇回忆在职时向多位文坛名家组稿、约稿 、交往、书信往返的往事趣事,文字朴实生动,记叙细致入微,情感深沉。请读万振环《文坛名家再忆(下篇)》。
电视剧《繁花》从外滩的“和平饭店”开始,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说起;空间辐射到上海的南京东路、黄河路、进贤路……时间延伸到九十年代中期;剧情讲述的是上海改革开放时期的人物命运,这些都是我们这代人熟悉的。请读容子《繁花年代,我的上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