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 . 文明执法在高墙里——上海市公安局第三看守所写实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文明执法在高墙里——上海市公安局第三看守所写实

作者:章慧敏 发表时间:2016-06-16 点击数:369

春光明媚,驱车前往位于青浦的上海市第三看守所那天正是蓝天白云,万里晴空。街道两边葱郁的树木和含羞初放的花草摇曳着身姿,绿的,黄的,粉的,红的,层次感特别的强。


眼睛里满是江南的辉光和清朗,不知不觉中车子已停靠在一座偌大的花园里,立刻,一阵芬芳传来。我此行的目的是来采访上海市公安局第三看守所,四处张望,竭力搜索我所有对监所的印象,它必然是高墙电网,岗楼哨兵,铁门里讳莫如深,然而,眼前的景象与我的想像大相径庭:春意盎然,春光明媚,它哪里像看守所哟。


坐落在青东的上海市第三看守所是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期间正式启用的,它也是上海唯一一所集中关押一审以上的“死刑犯”和“涉艾”(艾滋病)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公安监所。走在花园小道上,我心中充满了一个个的问号:这个特殊的监所究竟什么样?我急于解开这些问号。


走上二楼会议室,“安全监所、智能监所、阳光监所、和谐监所”这十六个字赫然在目。这是三所的目标,也是上下一致的长期发展愿景,“公正、自信、文明”的执法管理无一例外地将保障在押人员的权益作为重中之重。


从某意义上说,这里也是彰显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形象的窗口。于是,我们的采访便是围绕着三所的目标而展开。


再臭再脏也不放弃你


当三位民警季晓萍、周静飞和蒋惠芳出现在我的面前时,脑海中跳出的第一个名词是:阳光。这阳光是他们脸上的微笑,青春而又昂扬。这天下午,正是第三看守所将举办歌咏比赛,他们都是选手,又是战友们的拉拉队员。


如果不是对这份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我想,他们脸上的微笑绝不会这般由衷。因为他们从事的是羁押“涉艾”人员的工作,每天都面临着常人根本无法体会的压力和突如其来的“险情”。


岗前训示800.jpg

岗前训示


这话夸张吗?那就看这三位年轻人经历的事情吧。


那天傍晚,正是晚饭就餐时间,收押室进来了一名因为偷窃而被普陀警方刑事拘留的男子,资料同时显示,这名姓阿的26岁男子患有艾滋病,是个涉艾人员。


其实,就在这名偷盗者被送进第三看守所的时候,小周和小蒋正准备去食堂吃饭,但是警情就是命令,他们立马赶去了收押大厅。两人配合默契,小蒋负责检查案卷文书,小周则负责对男子做例行的外体表检查。


就在这时,小周和小蒋不约而同地相互对视了一眼,虽然没有露出面部表情,但他们眼神在询问:收押室里怎么会有一股浓烈的臭味?它从哪里弥漫开的?


答案很快就揭晓了。


值班医生检查完男子的身体后,按照收押程序,周静飞将他带到搜身室,男子应该脱掉身上的全部衣裳再换上看守所发给在押人员的统一新衣新裤。不过,小周发现男子不太肯配合,脱去上身衣服后,就不肯脱去裤子了。在小周的一再催促下,男子才不情愿地脱下长裤。


男子的这一暴露令小周倒吸一口冷气。如果说在这之前小周还以为像这样的窃贼成天露宿在桥洞里,不洗澡、不洗脸,不搞个人卫生,身上难免会散发出异味的话,而现在小周看到的是男子一双小腿被一层一层不知什么颜色的纱布包裹着,长时间没有换过,而他脚上穿着的那双原本是白色的袜子有可能穿上后就再没脱下来过,已经分辨不出到底变成什么颜色了!


小周顿时觉得胃里有一股股酸水在往上涌,他努力克制着、克制着。他十分清楚,尽管那股恶臭熏得人无法靠近,尽管男子还是名艾滋病人,稍有疏忽或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引火烧身”的危险,但是,保障安全就是他工作的责职,他不能因为这股近身不得的臭味而放松警惕。


男子在脱袜子时,被血水和脓水牢牢粘连在一起的袜子让他神情痛苦,好不容易把袜子脱下来了,小周又倒吸了一口冷气:因为他看到男子小腿部分布满了几十个冒出脓液和血水的小洞洞,真可谓惨不忍睹。


小周立刻戴上医用手套和口罩,小心翼翼地对男子随身的每一件物品进行清理。当他打好包,拍好照,又录入男子的指纹以及告知他权利义务后,直到一切都被确认,男子被关押进监室后,小周紧绷的神经才松开。这时的他几步冲出了室外,一边贪婪地吸着夜间清鲜的空气,一边翻江倒海地吐了个干净。直到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警服已被汗水浸透了,浑身瘫软得迈不动步子了。


这顿迟到的晚餐小周显然吃不下了,等他吸足了氧回到办公室,同事们诱惑他,“要不要来块我们自家做的面包呀?”要在平常,这是他的最爱,可是现在,小周听到面包二字,忍不住又是一阵恶心。


我问从部队医院转业来的小蒋,男子的臭味真有那么厉害吗?


小蒋说,在部队医院时,她闻过各种各样伤口腐烂的味道,但像这名男子散发出的恶臭,她根本无法接受,那臭味就像被丢弃的动物腐尸。


看来,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按照规定,每一个“新收”人员在24小时内都要开展谈话,而且,从尊重人权的角度出发,在对涉艾人员教育谈话时是“零距离”接触的,这是为了让在押人员感到不被歧视和排斥。然而,警长季晓萍面对这样一个特殊人物时,对方还没开口,他的嗅觉已被阵阵恶臭快要击倒了。小季强忍着不适,反而关切地询问起他的伤口由来。当得知男子是因为静脉注射吸毒导致双腿溃烂后,小季对他说:“只要你配合治疗,我们一定不会不管不顾你的病情的。”看到他不停地点头,小季趁热打铁,将他的真实身份、来沪目的、作案动机一一了解清楚,还将在押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再次向他告知。


就在这时,小季发现男子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了,他不断吐出绿色的像胶冻状的液体。双腿溃烂的臭味加上呕吐物的酸臭把整个审讯室罩住了,在这样密不透风的室内,小季仍然坚持着和他面对面地交谈。工作经验告诉他,像男子这种状态,他很快就会全身感染,倘若治疗不及时的话,死亡是在所难免的。


小季没有犹豫,他立即安排并布置同监室人员进行贴靠,并在系统中将男子列为三级重大风险等级人员。


这股臭味继续在“涉艾”监区蔓延。


就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驻所的医生火速赶往监区来救治这名男子时,隔开他2个监室的一名患有哮喘病的涉艾人员闻到这股气味后引发了哮喘病,一时喘不过气来了。为了这股臭味,三所忙成了一团,消毒除味的,治病的,安抚情绪的,每一位在岗的民警密切地关注着属于监房里的任何细节,丝毫也不敢马虎。


男子溃烂的双腿如同穿了一双黑袜子,医生和护士小心翼翼地为他检查创口,剔剪腐肉,打针敷药,还像关照孩子似的要他避免活动,严禁沾水,保持充足的睡眠。民警和医生的柔声细语让对男子极其厌恶的同室人员的情绪渐渐平稳了下来,有人说:“我们得了艾滋病,连父母都嫌弃害怕,根本不敢接触我们。他都这样了,你们还为他包扎伤口,我们服了。”


小季说,真诚和虚伪他是分辨得清的,他知道他们说的是肺腑之言。正是民警和医务人员善意的释放才触动了他们曾经扭曲的心灵。犯罪嫌疑人也是人,哪怕他们走的是歪门邪道,但许多人心底深处的柔软一旦被触碰到了,同样会感动会感恩。


那一刻,小季觉得自己所有的辛劳都化解了,有的只是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他对他们说:“不管你们犯了什么罪,在我们眼里,你们是病人,对你们治疗和照料是我们的责任,你们放心吧。”


类似的事情在三所又何止一二件,有的涉艾人员做出的那些荒诞和怪异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民警们的意志。


和姓阿的男子进三所差不多时间里,还收进了一个同样因盗窃被收进来的涉艾人员。他为了逃避被羁押的现实,吞进肚子里了好些异物。这个异常的情况是在对他进行全面体检时经过X光线透视发现的:此人的腹部居然有5枚疑似金属的异物,其中3枚为细长的尖锐物体。


发现了问题,民警当场就问他吞食的是什么异物?可他极端不配合,支支吾吾的就是不肯说究竟。连小孩子都知道,这么多“铁家伙”在肚子里“游走”,随时有可能发生消化道出血和穿孔的危险,这可是人命关天的事啊。


于是,不管他配不配合,回所里后此人被按照重大三级风险人员处置,给他吃高纤维的蔬菜,这有利于他的排便,与此同时,为了防止排泄异物时金属会钩破肠壁,还给他口服医用石蜡油润滑并加速肠道蠕动。


就这样,民警每天都要押着他去卫生所进行X光透视,判断异物的位置和变化情况;在他排便后又用搅棒捣粪便,查看有没有排出来,同时,还要观察粪便的颜色,防止潜血……


如果不是为了那份责任,那个誓言,那一句确保安全与防范的承诺,有谁会把自己的生与死置之度外,耐心细致到如此顾及一个不懂得爱惜生命、竭力想逃避法律制裁的涉艾人员?


终于,在民警的严密监护下,此人从5月16日到18日排出了体内的5根金属异物,分别为钢丝一根,冲击钻一根,钢针一枚以及指甲钳部件2个。


压力和危险也动摇不了执着的事业心


施海年纪不大,却是第三看守所里的“元老”。他是2010年三所落成后首批进驻的民警之一。


在我眼里,施海是三所的“传奇”,这“传奇”在于他经历的事情,在于他人生的感悟。


集中移押.JPG

集中移押


施海原本是看管涉艾人员监区的,他永远忘不了2010年10月23日那一天的突发性事件。那天,一个姓沙的涉艾人员在监房里大喊大叫,他的情绪失控也引发了其他涉艾人员的哄闹,一个本应有秩序的地方一时乱了方寸。


只要一提到这事,直到今天施海的脑海中仍会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告诉我,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在押人员对抗管理的他碰到过,但像这样的激烈他还从没遇到过。自然,这种现象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在民警们的劝阻下,大部分吵吵闹闹的涉艾人员都老老实实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只有这名姓沙的涉艾人员仍抗拒着,不肯退回到规定的黄线以内。


时间分分秒秒在流逝,施海心中非常清楚,如果不能制止这种抗法行为,那么就不能谈正与邪的较量,就是无原则!这时的施海没有一丝犹豫,他打开铁门,走进了涉艾人员的监房,正视着姓沙的那双阴沉的眼睛,要他回到自己的位置。


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施海话音未落,姓沙的就像是头野兽似地朝施海扑过来,一股强烈的惯性一下子把施海压倒在床板上,然后,他用头狠命地撞击施海的面孔,一下、一下又一下……


我问施海,这危急时刻你在想什么?


施海回答我,他根本来不及想什么,他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职业本能——坚决制服他!


的确,这是一种境界,一种于安危不顾的职业本能。施海做到了。当他和前来增援的民警将那人控制住后,有人惊恐地对施海说:“赶快去处理一下,你流血了。”


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朝施海看去,只见他的额头和眼角都在流血,这意味着什么?谁都明白,施海被“职业暴露”了!


“职业暴露”是句行话,但何为“职业暴露”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的因素之中,从而有可能会损害健康或是危及生命,风险特别大。


施海从事的是管理涉艾人员的工作,他怎会不清楚蕴含其中的危险性?但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在紧急关头他没有患得患失,而是挺身而出,面对面地和涉艾人员交锋。


健康人的血和艾滋病人的血交融在一起的严重后果施海当然知道,他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去卫生室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然后,在医生的陪护下,他被送去专业医院打针吃药,以期杜绝后患。


如今,我们可以轻描淡写地描绘施海这半年的等待期。然而,在这半年中,施海说他不亚于在等待宣判,会是什么结果?医生不知道,他更不知道!他只能遵照医嘱,吃药,吃药,再吃药。哪怕这种药对肝脏的损伤非常大,他也得吃。然后就是验血,验血,再验血,直到半年后有一张确定血液为非阳性的报告出来,他的“刑期”才算结束。


没人能理解这半年里施海就像关押在笼子里的困兽,他受的煎熬只有自己才最能体味与感受——


出事那天,他的眼睛被撞得出血,又肿又胀,回家后妻子问他怎么了?他说自己打篮球时不小心被球砸伤了。施海说得轻松,这个谎话被他撒圆了,妻子相信了,再没追问,可是,施海的心里却像眼睛一样在滴血。自打结婚后,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夫妻俩商量着办的,他们之间哪有互相隐瞒的事?可现在……施海不想撒谎,他只想独自承担压力,不要让妻子担惊受怕。


更让施海揪心的是儿子。儿子5岁,正是活泼、好动、和父亲最亲近的时候。平常施海工作忙,常常加班,可只要到家看到儿子的笑脸,抱住他疯玩一阵,什么疲劳也就消除了。现在呢,他看到儿子就躲,唯恐触碰到他的细皮嫩肉。哪怕儿子摔跟头了,哭得撕心裂肺,他也是硬着心肠站在一边,看着妻子把儿子扶起来安慰……


纸终究包不住火,出事后的一个月,施海觉得自己的视力越来越模糊,医生诊断是视网膜脱落,需要手术治疗。三所的领导替施海联系并解决了住院的一应手续,这下,想瞒也瞒不住了,施海这才向妻子和盘托出了事情的原委……


施海没有细说妻子当时的震惊,他只是告诉我从此两人共同面对,在至亲面前他们把这个秘密压得严严实实的。半年后,施海终于获得了理想的血液报告,他是“清白”之人!那一刻,施海释放了也释然了。再不用强装笑脸的感觉真好,尽管他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他的一只眼睛只有0.5的视力,属于九级伤残,但他仍然由衷地开心。


施海“解放”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着儿子去游泳,他要和儿子亲密接触,弥补这半年来的疏远,他还要洗去一身的惆怅。


临终前,送你一根黄丝带


或许,正因为施海曾经和死神“擦过肩”,他更懂得珍惜人生,珍爱生命,用情用心去融化他管理的一块又一块坚冰。


施海现在是二中队的主管管教,这里集中关押着一审以上的死刑犯,在即将走到生命尽头时,他们情绪波动无疑让人理解。确保监房安全,这就需要民警们全身心付出,这是容不得丝毫懈怠的。


心理测验800.jpg

心理测验


吴方是因为抢劫杀人案一审被判处死刑而关押到三所的。他和其他愁眉苦脸的死刑犯不同,心态似乎比较平稳,在施海找他谈话时,他还表态说:“施管教,你放心,我不会给你们添麻烦的。”


这样的表态施海听过很多,大部分在押人员进来后基本上都会说这样的话。不过,民警们都清楚,表态和行动有时并不一致,对他们的管与防一刻也放松不得。


果然,没几天时间,施海就发现吴方在监房里的态度十分散漫,常有违背监纪监规的情况。施海找他谈话,他张口就说:“施管教,我都是要死的人了,你还管我那么多干吗?”一副“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管人”就必须要了解这个人的人生历程,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地做思想工作,哪怕他是死刑犯,施海也不能放弃他。


在一次次与吴方的谈话中,施海深感这是个处事相当随意的人。他是因为抢劫杀人被判处死刑的,但如果他稍稍有点主见或原则性的话,那完全可以避开这起恶性案件的——


吴方原来在江苏开了个洗脚店,供一家人生活还是绰绰有余的。然而,拉开他犯罪的序幕就这般阴错阳差,那天晚上,他的2个朋友说要到上海去做生意,想借他的车,吴方同意了,还留他们在家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吴方开车将朋友送到上海后,就打算回江苏了。朋友对他说不行,你走了谁送我们回去呢?我们做的可不是一般的生意。


不是一般的生意会是什么生意呢?有脑子的人就应该问个究竟了,但吴方没问,在朋友的指点中,他们的车兜兜转转来到一户人家,吴方这才知道朋友是要进门抢劫的。


这种时候,摆在吴方面前的有几条路,要么报警,要么竭力劝阻,要么逃离,可他什么也没做,继续陷入这片是非的泥淖中。他在车里等朋友,左等右等还不见他们出来,他有些不耐烦了,他想,回江苏还有长长的一段路要开,还是进门去催一声,叫他们快点上路吧。


他这一进去命运就此改写了。他看见了抢劫的朋友,也看见了被朋友刺伤后倒在地上的老太太。老太在血泊中痛苦地呻吟,他觉得听起来特别不舒服,于是拿起刀干脆朝她身上连戳2刀……


吴方说自己是罪有应得,该死!但是,需要遵守的监房规章制度他却能拖则拖,满不在乎。施海觉得应该把自己做人的准则清楚地亮出来,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会关心你,绝不放弃你,但在规章制度等一些原则问题上,决不让步。


一次次的“磨合”,吴方原本冰冷的心逐步柔软了。那一天他对施海说出了心里话。“施管教,你说过我们有缘认识,你愿意好好地送我走。你知道吗,这句话让我听了好温暖!我思前想后,觉得自己最对不起的是2个女儿,对不起老母亲和姐姐,还有我老婆。我想写份遗书,可是我的死期快到了,心里乱得很,根本写不出来,施管教,你能帮帮我吗?”


当吴方看到施海点头答应了,他又说:“我想女儿啊,施管教,在我走以前能不能见见她们?”


施海略一思索,真诚地说:“你可以见老婆和其他亲人,但我建议你不见女儿。她们还小,你何必给她们留下心理阴影呢?你写封信给女儿们吧,把想说的话儿留在纸上,让她们看到你善意的一面,你说呢?”


吴方流泪了,但他认可了施海的建议。执行那天,吴方提出要见一见施海。施海问他还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做的?他摇了摇头。但紧接着他面对施海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他对施海说:“我只想感谢你,是你让我懂得感恩,懂得下辈子如何做个好人。”


类似用心用情打动死刑犯的事在三所有许多。徐海胜就以细致与耐心避免了一名姓瞿的死刑犯企图自残自伤的事件。


那天上午,徐海胜在检查监房时发现瞿某的眼睛湿湿的,好像哭过。照理说,人之将死,伤心流泪是正常事,但徐胜海警觉了,因为瞿某早在其它看守所羁押期间曾经有过多次制作违禁品自残的举动,而且他还了解到瞿某从小一直被嗜酒的父亲暴打,父母离异后,母亲为了生计改嫁,他不得不改姓“瞿”。等他结婚有了小家庭后,妻子又轻视他,说他没用,挣不到钱。这使他在妻儿面前始终抬不起头来。极端自卑的他想靠赌博改变人生,却反而欠了一屁股债。于是,他竟然铤而走险。走上了抢劫杀人的不归路……


徐胜海心想,瞿某是个有了情绪容易走极端的人,何况他的性格中充满了忧郁和阴暗,此时此刻,他又在想些什么呢?


徐海胜当即将瞿某带到谈话室,在交谈中,瞿某说自己想写份遗书给母亲,因为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老母亲,她不仅没享到儿子的福,还被拖累着。说到这里,他又哭了,“徐管教,我想上路了,我把上路时穿的红衣服、红袜子都准备好了,我这次想给自己来个痛快的。”


徐海胜当即心头一凛,他的观察没错,瞿某果然“有想法”。徐海胜急在心里,口气却非常平静地对他说:“感谢你信任我,说出了内心想法,你这是对管教负责任,当然,管教也对你负有责任。”


那天在谈话室里,虽然是两个身份截然不同的人,但那一刻他们在交心。徐海胜真诚地帮着瞿某卸下了一个又一个心理包裹,说到动情处,瞿某突然说:“管教,谢谢你打开了我的心扉,实不相瞒,我原来准备了一根小骨头,想自行解决的,听你一席话我知道错了,我向你保证,决不做给管教、给所里添麻烦的事。我应该接受惩罚,释放善意,而不是祸害他人……”


吴方和瞿某先后执行死刑前,施海和徐海胜都亲手为他们带上了黄丝带,由衷地对他们说道:“戴上黄丝带,下辈子投好胎,做好人……”


一根黄丝带是第三看守所民警送给每一个上路的死刑犯临行前象征新生的礼物。民警们叫他们“黄马夹”,那是因为黄马夹是穿在死刑犯身上的标识。以“黄马夹”来替代“死刑犯”,那是对人的尊重。因为民警们说,不管他们犯了什么罪,他们是个人,不要让他们带着仇恨去死,尽量给他们一丝温暖,让他们感到人世间还有值得留恋的东西……


是啊,人非草木,必然有感,心非顽石,终会生情,哪怕他是死刑犯。


人的一生会有许多的感慨,或如庄子化飞蝶,或为清泉落天涯。细细的感悟人生便会惊奇的发现,世界原来是这般美好。


阳光照样从大墙内升起


高墙铁门,里面究竟什么样?没参观过的或许100个人里就有100种答案。然而,我可以直观地告诉大家,从我在上海市第三看守所的所见所闻中,印象最深的不是现代化文明监所气势巍峨的建筑,而是那一面面墙——墙上的画,墙上的字,墙上的浮雕。


在我眼里,这一道道“特殊的风景”不仅改善了监所冷冰冰的气氛,更能引起在押人员的思想共鸣,营造一种人性化温馨教育的氛围。


夜间巡视800.jpg

夜间巡视


是的,进入监所的第一面墙体,印入我眼帘的便是“为你打开一扇窗”的浮雕,这是所里专门请苏州美院设计团队制作的。而我认为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无论文化程度高低,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语: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然为你开启了另一扇窗。这句话充满了积极的、正能量的辩证,它无声地提示着在押人员只要自己不放弃,就有希望走出阴霾,走向彼岸。


在二楼关押涉艾人员的监区,那“红丝带笑脸”的墙面同样震撼人心。我看到笑脸墙上贴满了一张张民警、志愿者、涉艾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和年幼的孩子们的欢笑的头像。我们都知道,红丝带是对艾滋病认识的国际符号,它用来表示越来越多的人对艾滋病的关心,红丝带已成为一种希望的象征。


我深信那些被关押的涉艾人员的笑脸是由衷的,尽管他们的身体被判了死刑,但在这里,他们不会被歧视,他们享受的是不抛弃、不放弃。


我还看到,在监所的走道上,那些面向一间间监房的墙上一改我们概念中“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等等的生硬口号,取而代之的是传统的国学、格言等经典语录。这些善意的引导用漫画的形式以及鲜艳、温暖的色调表现出来,潜移默化地陶冶在押人员的性情。


更让人温暖的是在一间间监房的窗台上,放置着一盆盆盆栽。它们长得很油绿、很茂盛。我想,这是生命之绿,在押人员呵护它们便是尊重生命的表现。


我想起李立新所长不经意中说的故事:在某个监狱里,曾经有个在押人员出逃了。等到抓回后问他为什么要逃跑?他回答说,原本窗前的盆栽被人拿走了,他觉得沮丧,因为心中的寄托没有了……


或许,这只是一个平常的故事,然而,正如李所长说的那样,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得精一点、细一点、真诚一点,那么,哪怕是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也会给在押人员一种激励,一个希望。


没有高谈阔论的话反而令人信服,感动。细节决定成败,三所的干警们做到了,这是他们的倾情付出,哪怕压力再大,困难再多,他们也要最大化地彰显法制文明,因为高墙里有他们的担当。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