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主编的话

朱大建


1467273149386573.jpg2016年第二期上海纪实电子刊今天上线。


本期“弄潮”栏目,刊发5篇作品。


王萌萌和沈轶伦分别给本刊写了“大地妈妈”易解放的报告文学。王萌萌还专门去内蒙古沙漠里,与易解放住在一起,去沙漠种树,在现场采访。“大地妈妈”在沙漠里坚守14年,种了200万棵树,为的是完成儿子杨睿哲生前的一个心愿。为此,她花完了自己和老伴的半生积蓄及儿子的车祸赔偿金,还卖掉上海两套住房。她开始种树时,只是为了振作起来,为自己活下去找动力,从人生最黑暗的谷底走出来。但一直坚守下来后,升华为对人类对环保的大爱,成为中国女性公益事业的引领者。2015年,她和一直在云南山区做志愿者的王萌萌一起被中国妇联评为“最美志愿者”,“最美访问最美”的结晶,就成了本期上海纪实的头条。王萌萌在文中写到,库伦旗的百姓们特地为杨睿哲立了一个纪念碑,上面是易解放和爱人写给儿子的一段话:“您,是一棵树,无论活着,还是倒下,都是有用之材。活着,为阻挡风沙而挺立;倒下,点燃自己给他人以光明和温暖。”读着这样的话,怎么可能不被震撼?


曹永胜的《我向往的是水清天蓝花艳——记“八零后”环保志愿者向春》一文,读后很受感动,这位发起成立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民间公益环保组织的年轻人,对确保流经重庆的两条大江——长江和嘉陵江——的江流清澈,视为他的义务和责任,视为他自己的生命存在意义。向春和他的同志们,致力于工业污染的防与治,非常专业地开展污染调查,锲而不舍地盯牢污染企业,不纠正就一直举报下去,调查下去,同时推动公众参与,与环保部门良性互动,与投入环保公益的企业家密切合作,对污染企业施加巨大压力,逼迫污染企业整改。6年时间,向春做了大量环保的实际工作和对公众的启蒙教育发动工作。当向春看到一家每天排放污水的企业,经过志愿者的不懈努力后,每天排出干净的水时,内心就会非常高兴非常激动。比如,他曾经发现一个有着440吨DDT农药的填埋场,有毒的水每天流进嘉陵江,10公里外就是重庆自来水厂取水口,“毒水”终于在2012年得到遏制。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同喝一江水。住在长江下游出海口的上海人,应该向这位住在长江上游重庆的年轻人致敬!


诗人杨绣丽的《心之途,新之旅——记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以饱满的诗意和热情向读者介绍了这家专业从事社区健康促进和社区能力建设的五A级社会组织,成立10年来,已在上海、北京和青岛和成都的30多个社区开展了大量的社区能力建设及健康教育与培训等工作,成功组建和培育了约60支社区基层健康大使服务队伍,为10万个家庭带去了福音。正如新途总干事郭小牧所说:“现在的人们生活在一个高速运转,资源稀缺,快速老龄化的社会,环境污染,社会问题和生活方式,都挑战着人的身心健康,长期以来以机构为中心,以高投入高耗费为特征的卫生服务系统,早已经不堪重负,并将不可持续。政府,私营部门和社区通过分享和合作,推动建立以预防为本,以社区为基,以家庭为中心的人群健康促进模式,这是我们在多年前发起新途的初衷。”而在上海这个中国最老龄化的特大城市,新途团队通过与街道签订购买组织服务合同,招募志愿者,以真心、爱心、热心、耐心、责任心这5颗心来关心老人,尤其是独居的患病的失能失智的老人。还为家庭培训精神慰藉、照料老人、防跌倒等技能,为失能失智的老人家庭建立健康档案,举办健康讲座,成立日间照料中心等,为老人的健康长寿提供服务,也为妇女的生殖健康、为儿童、青少年、外来人员的安全卫生、健康生活方式提供服务,也为残疾人、精神病人提供服务。这是一个前景广阔的新事物。


董颖写的《请带我走出黑暗——赵女士工伤获“洁蕙法律援助基金”救助纪实》一文,详实记录了赵女士因工伤失明寻求社会公平正义所带来的一波三折。如果企业有良心,赵女士的获赔应不难解决,但现在有些老板眼里只看见钱,忘记了良心,员工受工伤,赔钱的事能赖就赖,能混就混,让赵女士面临的黑暗几乎深不见底。这也正是“洁蕙法律援助基金”等社会公益组织能大有作为的时机。好在,在法律的召唤下,老板终于良心发现,赵女士最终走出黑暗见到彩虹。


这5篇作品,串起一个主题:随着社会进步,公民的公益心日益苏醒,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多起来了。这样的公民越多,树会更多天会更蓝水会更清,社会就会更有温情,社区的生活品质就更能提升。

 

本期“在场”栏目刊发4篇作品。


今年的6月16日,上海迪斯尼乐园已正式开园迎客。一个融汇了中国元素的异国花园,一个聚集着“家长智慧”的童稚世界,大幕已徐徐开启。这个亚洲地域最大的主题公园,将是上海一个新百年风景线上的“吸睛”和“吸金”高地。标的谋划之远,期待之高,不言而喻。站在这样的起点和落脚点上,迪斯尼的设计、建设、管理等等一切事宜,都成为对当下上海综合能力的一次深刻严峻考验。从几十篇记者采写的访问记中,本期精选11篇,以《上海迪士尼建设者群像剪影》为总题目,请读者在开步踏进这繁华花园的前夕,一睹迪斯尼乐园从设想雏形到建设成型的繁复历程。


陆幸生的《转型之重》,写了张江高科的艰难的改革之路。 2014年5月初的张江高科股价,是6.8元。1996年,经过“充满艰辛”的奋战,取得上市的张江高科股价是4.96元。18年过去,“涨”了1.84元,平均一年增益一角,“资本市场的形象一落千丈”。这个难堪的数字,摆在新任总经理葛培健的面前,令人坐立不安。在“媒介”上,张江很丰满,在账本上,张江很骨感。张江高科曾经的“特色房产营运为主导”的昔日辉煌,是初创时的必然之路;相对高新科技研发的投入大、时间长,以及结果的不确定性,卖楼盘和租赁业务的省心省力,成本又可控的稳定收益,却成为了“房东经济”的惯性源头。然而,在国家经济整体转型的大形势下,甘做房东这条路是再也走不下去了。形势逼人,张江必须边驾驶边换轮胎还要加大油门弯道超车,坚决落实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国家意志,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改革者的使命和压力,很沉重。


孙建伟的《跑路的“P2P”》揭露了一群借互联网金融名义行骗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骗子的嘴脸,还原了这些“歪嘴和尚”的骗术——以如簧之舌,许以高额利息,年息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四十几,这么好的生意,他为什么自己不做?这正应了一句新民谚:你看中他的高息,他看中你的本金。尤其是易轻信的退休老人,将养老钱全数借给骗子,肉包子打狗,有去无还。互联网金融必须建立在诚信和严格监管的基石上,缺了诚信和严格监管,互联网P2P信贷平台很容易成为骗子金光灿烂的华丽外包装。怎样建设起诚信文化,怎样在事前事中严格监管,这是一个严峻的课题,任重而道远。


胡敏的《美哉,女主播——记印海蓉》,写的是上海人人都认识的新闻女主播印海蓉,晚饭时间看印海蓉播新闻,是很多上海人每天要经历的事。印海蓉的音色纯净柔美,风格大气沉稳,亲切真诚,这来自她20多年如一日像一只勤劳的蜜蜂般在知识的海洋里时时采集吮吸,得益于她始终感恩观众,全在于她信仰真善美。作者在文末赞叹道:传播真善美的女人是美丽的,美哉,女主播!

 

本期“万象”栏目刊发2篇文章。


许平的《从30年代走来的小说家》,介绍了今年已106岁的女作家罗洪。罗洪是松江人,1910年11月出生,21岁开始写作,成名于30年代,应该是中国当今健在的最年长的作家,比杨绛还大一岁。(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许平深情又简洁的叙述让我们得知,新娘罗洪新郎朱雯于1932年在汉口路孟渊旅馆举办婚礼,巴金施蛰存赵家璧赵景深都来庆贺,人在北方的沈从文发来贺信。是巴金对罗洪创作影响最深,而罗洪1937年抗战前夕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春王正月》,是读了茅盾《子夜》受到了触动。抗战胜利后,巴金在他主编的《文学丛刊》重印了《春王正月》。而罗洪的1942年至194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孤岛时代》首先在柯灵主编的《万象》连载。在罗洪100岁的时候,王安忆张罗出版了《罗洪文集》。2016年元宵节,许平去探望罗洪,她惊讶地发现,罗洪先生正戴着老花镜在读报!多么健旺的生命活力!敬仰,从心底油然而起!


《我与胡杨泪》,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孟晓云的新作。她在1984年《文汇月刊》刊登报告文学《胡杨泪》引起轰动,一夜成名,这篇作品仿佛成了她身上的一个光环,一个符号。孟晓云回顾了《胡杨泪》主人公钱宗仁因家庭出身不好而屡遭不幸的坎坷人生,叙述了李荒、李锐等老布尔什维克挺身而出,对《胡杨泪》表示支持,大声疾呼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改革不合理的组织人事制度的过往,再次表达对老布尔什维克由衷的敬意。30多年过去,多才多艺的孟晓云退休后,重拾在孩童时代就萌发的对绘画的热爱,专攻架上油画,跨界成了专画儿童人物画的油画家,由49幅儿童肖像画组成一面墙一般的装置组合《汶川地震儿童档案》有着强烈的震撼力,留守儿童眼中期盼又无奈的神情令人心酸,幸福的儿童一个个萌萌的表情天真神态可爱。读她的画册能感到,孟晓云绘画同她写作一样,是全力以赴的。

 

本期“往事”栏目刊发2篇文章。


远歌的《伟大的知音——周总理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写的是周总理和著名小提琴家俞丽拿的交往。在俞丽拿印象中,周总理是真正热爱艺术、懂得尊重艺术家的伟人。


朱玲的《我的恩师邱岳峰》,回忆了自己在邱岳峰老师的培养下提高艺术水准的人生之路。邱岳峰是著名配音演员,嗓音独特,能恰如其分表现出影片人物的性格特征,声音有时激情似火有时深沉似海,他曾为几十部电影配音,最为出名的是为电影《简爱》男主角罗切斯特配音,简直是罗切斯特灵魂附体,惟妙惟肖,极为传神。听邱岳峰为电影配音,确实是艺术享受。

 

本期“亲历”栏目刊发2篇文章。


张晓然的《王开老照片面世记》,生动有趣地叙述了9年前新民晚报文化版刊发的连续报道:一批王开电影明星珍贵老照片意外被发现。电影明星历来就是生活在公众的关注目光之中,报纸公布一批上世纪20—30年代明星生活照艺术照,马上吸引了公众的眼球。王开老照片的连续报道,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议论,如惊叹男明星的英俊潇洒,女明星的美丽端庄,赞叹当时摄影用光技巧和染色技巧的高超,淡妆的风尚,服装的风格等等,专家认为,这批老照片问世,对研究中国电影史、戏剧史、摄影史、服装史都有益处。还有专家认为,抢救民间蕴藏的文明记忆刻不容缓。据统计,在网上,有关新民晚报王开老照片报道的网页和内容有20.4万篇之多。好新闻就是这样影响现实融入历史的。

 

章慧敏的《文明执法在高墙里》,写了上海第三看守所的公安干警文明公正充满人性温暖地对待一审死刑犯和涉艾滋病嫌疑人犯的纪实故事。一个涉艾滋病嫌疑人,腿上几十个腐烂伤口,散发出动物腐尸般的恶臭,干警和医生忍着难闻的气味,为涉艾滋病嫌疑人打针敷药剔剪腐肉精心治疗。一名干警,被涉艾滋病嫌疑人突然抗拒袭击而受伤流血,提心吊胆治疗了半年,一直到验血报告阴性才释然。对将被执行的死刑犯,干警用尊重和善意对待之,用黄丝带代替黄马甲,告诫死刑犯“下辈子做好人”,让罪犯带着温暖和留恋离开人世。上海第三看守所公安干警的公正文明执法值得倡导!


本期“记忆”栏目刊发3篇文章。


上海文汇报驻京首席记者江胜信撰写的《那一抹天边余晖》,记录了自己近些年与杨绛先生的“隔代亲情”。在彼此的交往中,江胜信敬称先生“奶奶”,先生戏言小江“绿姑”,文章记录了杨绛先生在家的日常生活,对其饮食衣着的生动描绘和家长里短的细腻勾勒,凸显出一个书本外的杨绛先生,这位百岁老人透明通达的入世视角,以及清澈坦荡的出世姿态。


刘湘如的《难忘当年那疯狂的七月》,回忆1999年儿子参加高考的情景。那是一场惊心动魄旷日持久的艰苦战役,又是一场比拼耐力的长跑,非亲身经历者无法体验其中甘苦。教育涉及每家每户,学校教师,为人父母都有体会,都有话要说。第一种观点认为,孩子要脱颖而出,就必须适应高强度训练和激烈考试竞争;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孩子创新能力差,就是因为课业太重,孩子成了考试机器,中国孩子的特点就是考试能力强而动手实践能力差。至今争论还在继续。本刊今年第一期《课堂上的“中英战争”——上海数学教育在英国》介绍中英两国都存在两种观点的争论。从此文看,刘湘如内心很矛盾,他在实践中持第一种观点,在理论上持第二种观点。这很有趣。


葛佳渝写的《我艰难的厂长经历》一文,是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葛佳渝自传《<琢磨>——一个“老三届”的人生旅程》中的节选。“老三届”是因文革而产生的一个中断学业人群称谓,现在快年届七旬了。葛佳渝是上海格致中学1966届毕业生,进厂当学徒,当生产组长,入党,当车间主任,当上海机电表牌厂厂长、党支部书记,一直到破格提拔为上海铜材厂厂长。曾被评为“上海优秀法人代表”,获得“上海市重振雄风优秀改革奖”,被推举为上海市企业家学会副会长。上海作家协会于1988年组织作家为上海机电一局推荐的十几家大厂的厂长撰写报告文学,葛佳渝是其中之一。然而,葛佳渝这个优秀厂长,却两次当厂长,两次被免职,个中缘由,耐人寻味,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读后可以感受到上世纪80年代上海工厂生活气氛,品味到企业改革的艰难,难就难在触动利益这块奶酪。


本期“风情”栏目刊发2篇文章。


沈嘉禄的《和平饭店,疯狂的初夜》,记录了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后,上海进入改革开放快车道,和平饭店举行了一次既有政治意义又有商业意义的大活动:全球500多名活跃的旅行者,分乘6架包机,同一天降落在虹桥机场,来到和平饭店。在夜幕降临之后,和平厅弥漫起梦幻般的浪漫气息,狂欢夜开始!音乐声中,男男女女跳了一整夜的舞!有一个老太太一夜换了17套服装!不久之后,和平饭店就组建起老年爵士乐队。


容子的《老静安记趣》,回忆自己居住了24年的老静安区生活。冬天去澡堂洗澡,夏天在弄堂里纳凉,用票证换鸡蛋。台风季节,冒着大雨,蹚着马路上的积水,去平安电影院看电影。早晨抱着幼小的女儿挤公交车,去红房子西餐馆为女儿过生日。沧州饭店被高耸的锦沧文华取代,延安高架路犹如一条城市建筑森林中开辟的“林间道”。市民生活的日常细节,在容子笔下得到了生动体现。

  • 生命的承诺与坚守 ——“大地妈妈”易解放的植树造林之路作者:王萌萌
  • 种下两百万棵树的上海女人作者:沈轶伦
  • 我向往的是水清天蓝花艳——记“八零后”环保志愿者向春作者:曹永胜
  • 心之途,新之旅——记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作者:杨绣丽
  • 请带我走出黑暗——赵女士工伤获“洁蕙法律援助基金”救助纪实作者:董颖
  • 上海迪士尼建设者群像剪影作者:谭炜赟 须勤 杨健
  • 转型之重作者:陆幸生
  • 跑路的“P2P”作者:孙建伟
  • 美哉,女主播 ——记印海蓉作者:胡敏
  • 从30年代走来的小说家作者:许平
  • 我与《胡杨泪》作者:孟晓云
  • 伟大的知音——周总理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者:远歌
  • 我的恩师邱岳峰作者:朱玲(澳大利亚)
  • 王开老照片面世记作者:张晓然
  • 文明执法在高墙里——上海市公安局第三看守所写实作者:章慧敏
  • 那一抹天边余晖——忆杨绛先生作者:江胜信
  • 难忘当年那疯狂的七月作者:刘湘如
  • 我艰难的厂长经历——原上海铜材厂厂长葛佳渝自述作者:葛佳渝
  • 和平饭店,一夜狂欢作者:沈嘉禄
  • 老静安居住记趣作者:容子
  • 一份刊物,一种可能——《上海纪实》电子刊前三期读札作者:吕永林 信世杰
  • 微@电影
  • 微@视觉
  • 微@音迹
  • 微@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