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 火箭坠毁之殇——记开国上将张爱萍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火箭坠毁之殇——记开国上将张爱萍

作者:何晓鲁 发表时间:2016-09-18 点击数:39

作为纪录片撰稿人,我唯一一次走近开国上将的身边,是1987年,在张爱萍将军的家中。普普通通的四合小院,简朴(却并不简陋)的家具,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张爱萍和夫人李又兰在客厅沙发上陪我们坐着说话,就像晚辈“常回家看看”时和长辈聊天一般,因为没有架摄像机,气氛更为轻松随便。但是,这次会面的话题,却又是极具沉重感的——将军和我们谈论的中心,始终围绕着“文革”对于国防科技带来的巨大损害。


mmexport1473069389435.jpg

1987年,笔者在张爱萍家中对他进行访谈,话题仍离不开“文革”之殇


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上将中,张爱萍是最有棱角的一个。说起他对中国“两弹一星”及战略导弹发展的贡献,已是众口皆碑,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张爱萍常常因直率敢言屡屡得罪高级领导层,到了“生死不忌”的程度。只要看看中青社出版的那本《从战争中走来——张爱萍人生记录》的封面,上面醒目标出的那几句评价便知道了:毛泽东说他:“好犯上!”,叶剑英说他:“浑身是刺!”邓小平说他:“惹不起!”


我们去拜访张爱萍将军,是缘于一部纪念建军60周年的系列记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在这部12集的电视纪录片里,究竟要不要专门对“文革”这段涉及政治敏感的历史设专门一集,有很多争论。我坚持认为,十年浩劫对军队建设的损害绝不能抹去。因此我们就做了“动乱年代”这一集。对于“文革”中的军队状况,片中主要说了两点,一是军队对稳定大局的作用,老帅们抵制“四人帮”乱军阴谋;二是“文革”对国防建设的摧残、破坏。


就在《动乱年代》之前的《百年梦想》那一集中,我们展现了大漠戈壁中升起的蘑菇云,一代中国军人坚韧不拔,改写大国命运的壮举。在画面中,现场总指挥张爱萍戴着墨镜,要多帅有多帅!


张爱萍,生于四川达县,15岁便在中学参加了革命活动,19岁参加了红军,编过报刊,当过骑兵团长,虽然征战无数,却并不像许多军事指挥家那样,赫赫战功数不胜数。但是,在主持大局和领导力上,他却是出类拔萃、独树一帜。


1955年底,陈毅元帅把担任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找去说:“我刚才同彭老总商量了,请你去参加一个会,制定军队科研的12年规划。”张爱萍以为自己听错了,愕然地问:“我不懂科学技术,怎么能去参加这样的会议呢?”陈毅说:“我同彭老总排了排队,觉得还是你合适,他点名要你去;再说你管装备,对部队也熟悉,就这么决定了。”邓小平当时也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大胆地去干吧,成功了是你们的,失败了是我们书记处的。”


还有什么话说?干吧!张爱萍领导了国防科学的十二年规划,列出要发展的项目有:航空、导弹、电子学、雷达、常规武器、军事医学、原子、化学防护、国防工程、军需装备和油料等。这在六十年前,是具备超前眼光的重大战略决策。锻造国之重器,容不得任何错失,彭老总没有看错人。


但是,“文革”来了。在我们《动乱年代》这一集里,老帅们被迫害、批斗,科研专家进了“牛棚”,科研院所一片混乱。张春桥大讲要警惕“卫星上天,红旗落地”,1974年进行的三次洲际导弹试验全部失败,张爱萍也受到残酷批斗,身陷囹圄……令人痛心的事比比皆是。


mmexport1473069410779.jpg

“文革”中一次火箭发射失败,在空中爆炸解体

 

在制作本片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一段珍贵影像资料,画面上记录了“文革”中一次失败的火箭发射:只见火箭升空没有多久,便开始左右摇摆,随后,就在空中爆炸、解体了!我们决定用这段数秒钟的镜头,来表达“文革”对国防科研的破坏程度。但是电视台军事部的领导提出,毕竟从未公开播出过我国导弹发射失败的画面,应当请示一下国防科工委。当时,离播出只有几天了,我知道一请示肯定完蛋:哪位科委领导愿意站出来担这个责任?我向领导力争:“我们的目的是控诉‘文革’造成的灾难,这一段非常切合主题。现在只能先斩后奏了,我来承担责任行吧?到时候播出了挨批,我来写一份诚恳的检讨。”


mmexport1473069437715.jpg

《让历史告诉未来》简陋的编辑现场。左起:编导李鹰、陈狄芳、总撰稿何晓鲁


奇迹发生了:军事部领导居然没有阻拦,镜头居然完整播出,国防科委的领导们看后也没有提出任何批评意见。我真要三呼万岁了!让我们倍感欣慰的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文革”留下的创伤,得到了一次“漏审”的播出机会。


但是,之后张爱萍为我们讲述的“文革”经历,却比这个导弹坠毁的事件更令人惊心动魄。毛泽东对张爱萍曾有三个字的评价:“好犯上”,可谓精炼准确。这位开国上将一生际遇的辉煌与惨烈,命运的大起大伏,都离不开这种“犯上”较劲的性格带来的后果。


mmexport1473069428501.jpg

嫉恶如仇的张爱萍将军,即使断了骨头也不会趴下


1966年8月17日半夜里,张爱萍突然接到电话,说明天毛主席要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这就是载入“文革”史的“8.18接见红卫兵”),要他去参加。在那个时候,这待遇这荣誉,超级重要啊,多少人挤破头想往城楼上钻,在毛主席身边露脸。可是,根据总参工作计划,张爱萍已同工程、铁道部领导约好,明天一早乘飞机到济南,参加抢搭黄河浮桥的军事演习。张爱萍在电话中说明情况,表示为难,得到的回答是:“你看着办吧!”


这话的份量,你懂的。可张爱萍对两者的权衡是:参加演习的部队均已到位,自己这个总指挥不去就得取消演习。而天安门的接见,自己不去会照常进行。于是,他去了军事演习现场,放了“天安门8.18接见”的鸽子。这下好了,四天演习结束,张爱萍去到办公室,只见从一楼到六楼,整个楼道里密密麻麻地贴满了批判他的大字报,小字报,他名字上一律打了“红叉”,总数达五万张!这当然是他“拒上城楼”、对“伟大领袖”不敬的后果。


张爱萍在“文革”中的遭遇一言难尽。1967年他被造反派从医院中抓走,连续批斗,关押折磨了五年。一直到1975年春邓小平复出后,才点将张爱萍,请他重新出任国防科委主任,迅速恢复被耽误的国防科研进度。但不料,叶剑英找张爱萍谈了三次话,都被他回绝了,他要做他的老百姓。可没多久,叶剑英再次紧急召见他,语气沉重地说:“昨天发射的一颗返回式卫星又没成功,起飞20秒后就坠毁了!”


张爱萍不禁愕然:返回式卫星早在1966年1月就进行了总体方案的论证,原计划1969年发射成功,向建国20周年献礼,怎么直到6年后的今天才发射呢?他不由得问道:“什么原因呢?”“说是一根导线没接好。”“胡闹,真是胡闹!”叶剑英言辞恳切:“还是你来抓科委的工作吧。小平也认为你最合适,尽快把这一摊子抓起来。形势严峻,我们不能再耽误时间了……”


张爱萍接受了这份“复出”的重托。可是,当他率工作组一头扎到航天尖端科技的“重灾区”七机部,到了运载火箭研究“一院”和二三〇厂,就被那一片破败混乱的景象激怒了:尖端设备被肢解破坏,制造战略核武器的钢材被成吨倒卖出去,成为私人物品,满院垃圾,还有满院的大标语:“张爱萍,你从哪里来还滚回哪里去!”张爱萍不予理睬,拖着伤腿,策杖而行。有人劝他注意团结,他却说:“用不着害怕。捅你两刀子,捅就让他捅嘛,捅一个洞,进医院;捅几个洞,就进八宝山。为了中华民族,光荣!”


他开始大刀阔斧地整顿,那些天天搞派别夺权的,不干事专门捣乱的,一律调离清除。有人找“四人帮”告张爱萍的状,邓小平明确表态:“大字报一万张都不怕。凡继续闹派性的坚决调开,你们调不动,军委来调。”


这天,张爱萍突然接到王洪文的电话,请他到钓鱼台面谈,张爱萍挺纳闷地去了。位居党中央和军委副主席的王洪文,乃是毛泽东钦点的接班人,可他这天在中南海不但客气地出门迎接张爱萍,连连称赞他对七机部的整顿有效果,还自我谦虚一番。随后,他露出了真实意图:“七机部的舒龙山(造反派头头,当上了”十大“代表)是我的朋友,希望你支持他的工作。今后你有什么困难,就直接找我好了。我会全力支持你的工作。”


mmexport1473069462038.jpg

被“御旨钦定”的“接班人”王洪文,准备接掌国家最高军、政大权


这笔“交易”份量不轻啊。回来的路上,张爱萍心里琢磨:这才是钓鱼台里“钓鱼”啊!只不过就看谁钓谁吧!很快,七机部上报要清理的造反派头头名单,这个舒龙山名列其中,张爱萍毫不犹豫地在他名字上打了个“勾”,将“王副主席”特意关照的死党“扫地出门”了。


短短几个月时间,国防科研战线面貌大变,重现了生机,先后把研制洲际导弹、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等目标列入了日程。他拄着手杖,带着氧气袋,视察了研制火箭的一个个研究所、工厂,他走到哪里都大声疾呼:“……今天我们再穷,手里也得准备一根打狗棍呀!”


到1975年下半年,战略导弹、运载火箭和卫星的研制连创佳绩。7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尖兵一号”卫星圆满成功;10月27日,中国西部基地成功完成了第二次地下核试验;11月29日,我国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探测卫星;12月17日,又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可是,也就在这时,“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逆流再次袭来,张爱萍又一次被拉下领导岗位,押去了批判会的现场。


mmexport1473069400842.jpg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这一天,因“反击右倾翻案风”被再度打倒的张爱萍,精心刮净了胡子,换了干净军装,准备第二天去批判他的8000人大会“亮相”。但是,这天的会却延迟了,因为周总理在当天病逝了。张爱萍难抑心中悲愤,写诗痛悼:“惊雷震,天地忿;朔风烈,泪雨淋。”


12年之后,当“文革”的阴云消散,我这个后辈坐在张爱萍老将军面前时,他已是一身布衣,离开了政坛风云,也卸下了“国防部长”、“副总理”等所有的头衔,成了一位“爷爷级”的居家老人了。他的身形仍旧清瘦,看似到了年迈体弱的的阶段,但是,他的思维依然异常活跃,话语不大声,却透着一种不容弯折、决不妥协的硬气。他明确地表示,非常赞成、并且感谢我们在十二集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中,专门设了“文革”《动乱年代》一集,并将彭德怀、贺龙、陈毅等一批开国元帅受残酷迫害而死的黑暗史实,一一用镜头呈现,用解说词声声控诉。


在电视片中,我们曾简略提到过一个警卫班长对老将军的“救难之善”,张爱萍仍然对我们念念不忘讲述起其中的细节: 1972年的5月,“专案组”交待卫戍区一名班长赵保群,带5名战士去301医院监护一个叫“张绪”的病人,并交待:不准其与外人接触,不准家属探视,不准在生活上给予任何方便……。赵宝群一看,这“张绪”脸上浮肿、胡子老长,左腿断了不能动。 赵保群想,咱对待俘虏也不能这样啊。渐渐的,他从老人言行上看出,这”老黑“是好人,便悄悄地给他洗头、理发、刮胡子,端便盆,喂饭吃……


一天夜晚,赵保群突然听说“张绪”不行了!他赶过去就看到“张绪”已脸色铁青,口吐白沫。“怎么回事?”他大声责问,方才得知是刚刚喝下的中药造成了呕吐,抽筋。赵保群立即找主治医生全力抢救,48小时寸步不离地守护,不许任何人靠近,终于从死神手中将“张绪”拉回。事后,赵保群把用过的药渣带去和医生进行检查分析,发现多加了一味处方上没有的中药。赵保群找到院方非要搞清怎么回事。这时,“张绪”反倒安慰说:“算啦!你是查不出来的。我既然投身革命,就随时准备付出一切!我估计因为我这件事,你在部队也待不住了。如果他们让你退伍,你一定要找我!”


果然,不久之后,赵保群及5名警卫战士被告知,当日下午3时前务必离开医院,不得再与病人接触。回到连队的赵保群,机智地甩掉“监视”回去了一趟医院,买了一包红糖看望“张绪”。直到此时,赵班长才知道自己“监护”了6个月的“张绪”是张爱萍。

 

直到张爱萍重新工作,经过多方打听才终于与赵保群取得了联系。那天,寓所的大门开了,将军声音颤抖地喊了起来:“保群,你来啦!”说完以后,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许久许久……张爱萍说:这么多年,你怎么不来找我?赵保群说,其实早从电视里看到张爱萍当国防部长了,但总怕打搅他工作。普通人的善良质朴,真有如大山一样,不言自重!


张爱萍对家人说:“如果不是这位警卫班长的保护,我早就不在人世了,你们要永远记住他。”他亲笔写给复员战士赵宝群的信,就有二十多封。


张爱萍的脾气,在美国人面前却是彰显着自尊。他担任副总理的时候,耿飙和刘华清曾访问美国谈军事技术合作,美国防部长布朗接着访华,就见了张爱萍。他回忆说:“布朗跟我谈话时趾高气昂的,张口就是‘我们美国是不能卖武器给你们的!’我一听就火了,但外交场合不好吵架,我就反问他:‘是谁要向你买武器了?’他一下呆住了,答不上来。是啊,中方没有人向他提出过嘛,耿飙、刘华清提的是技术合作。我哪里能饶过他,说‘你美国是卖给过中国人武器,抗战胜利后用来打内战,不过,这倒是帮助我们更快地打败了蒋介石。我在这里要谢谢你!’”


“当时在座的美方人员有点懵。翻译解释说,解放战争后期,我们用的也都是美式装备,只不过那全是从蒋介石手里夺过来的,所以张副总理要谢谢你们。他们愣了一下,也哄然大笑起来。”


mmexport1473069454615.jpg

1987年,作者(左)与张爱萍及夫人李又兰合影于庭院中


2003年,张爱萍以93岁高龄逝去。将军最后的决战,并非发生在金戈铁马的战场。我们所能做的,是谨以此文向将军献上一个庄严的敬礼!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