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建
2016年第四期上海纪实今天上线。
本期“弄潮”栏目刊发3篇文章。赵潋《为写一个造商用飞机的故事——话剧<起飞在即>创作手记》一文,写下了自己到中国商飞公司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的收获。也让我们读到了飞机设计师及直面生死考验的试飞工程师、试飞员的感人故事。
青年作家王萌萌一直在写环保题材小说和非虚构文学,她为环保创作写下手记,本期刊发《美丽丹顶鹤和它们的亲爱妈妈》,作者深情描绘了与美丽丹顶鹤相处的日子,记录了小丹顶鹤的妈妈徐秀娟,这位生命定格在22岁的年轻姑娘,我国环保事业因公殉职第一人的凄美悲怆故事。
杨绣丽的《中国梦画卷上的绿色调——记绿色账户创始人孔令韬》,写的是孔子的第76代后人孔令韬创立的新事业——“可回收垃圾换积分,累积到一定数目领礼品”行动,这是一位热爱环保的可爱年轻人。
本期“在场”栏目刊发4篇作品。
童孟侯的《新客站有个指路爷叔》,写了一个中共党员、新上海人爷叔,熟悉全上海2603条马路,是个对上海各条马路烂熟于心的“路路通”。退休后老有所为,在火车新客站当义务指路人,为外地来沪的旅客服务,已为四至五万旅客指过路。他的梦想是创造一个指路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胡敏的《“焊痴”的大船梦——记“上海工匠”秦毅》,写了沪东中华造船公司能工巧匠秦毅的故事。“中国制造”品质的提升,口碑的美誉,很大程度上要靠员工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李动的《DNA,新生的证据之王》,讲述了DNA即人体遗传基因证据对刑事案件侦破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这是新技术带来的神奇威力,用DNA数据库生物物证侦破刑事案件,准确率达百分之百,这是一项刑事破案上的革命。
贝鲁平的《草根舞蹈家冯平观》,写了松江一位教师,退休后开始了他的舞蹈人生——带领一帮退休大妈成立草根健身舞蹈队,去全国参赛并获得名次。
本期“亲历”栏目刊发薛舒的《一种行走》,作者跟随丈夫及科研合作人赴青藏高原采集藏药样品,写下这篇多姿多彩的采样兼采风的纪实文学。藏医药学,与中医有共通之处,也博大精深,独成一脉医派,是藏文化重要分支。
本期“记忆”栏目刊发2篇作品。
今年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洪汛涛逝世15周年。洪汛涛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的童话《神笔马良》及童话电影《神笔》,影响巨大,为一代一代的孩子带来真善美的精神熏陶。请读洪汛涛儿子洪画千写的《我的父亲洪汛涛和神笔马良》。
刘翔的《上海机床厂的“少年梦想”》,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回忆大型国企上海机床厂从50年代到80 年代的辉煌。
本期“万象”栏目刊发4篇作品。
钱汉东《陈香梅:创造传奇的女杰》一文,作者写了自己与陈香梅交往26年的故事,写了陈香梅在中美、海峡两岸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她的传奇人生故事。
淳子是研究张爱玲的专家,她写的《张爱玲在美国的日子》,简洁地回顾了张爱玲1955年去美国后,与美国作家赖雅结婚、堕胎、写作、逃避记者、隐居、为怕居室里的虫子而频繁搬家、直至1995年去世的后半生。
王琪森的《风啊,水啊,一顶桥——我所认识的木心》,回忆了作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与当今的偶像级人物木心一起在上海展览中心布展的经历。木心1971年至1972年被隔离审查18个月,悄悄在劣质纸上写下66篇65万字《囚禁中的日记》,木心的内心独白是:“文学是我的信仰,是这信仰让我渡过难关。”
彭学军的《医疗的魔咒》记叙了母亲人生最后阶段,三进重症监护室,接受气管切开术治疗的过程,作者的反思是:接受重症创伤医疗,意味着亲人是管子插遍全身、在一群陌生人中离开人世,值得吗?
本期“往事”栏目刊发3篇作品。
何晓鲁的《荣毅仁家的“鸿门宴”》,写了上海刚解放时,陈毅市长去荣毅仁的花园洋房吃了一顿丰盛晚餐,安抚住以荣毅仁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惊魂不定的情绪,帮助他们安心生产度过危难。读来感人。
孙孟英的《民国美女画家关紫兰》,向读者介绍了一个聪慧勤奋,会开车骑马,很时尚的新女性画家的故事。
朱玲的《从上海到墨尔本的漫漫长路——我的旅澳自述》,讲述了自己到澳大利亚近30年的人生故事。
本期“风情”栏目刊发2篇作品。
龚静的《西门,西门(之二)》,是作者回忆故乡嘉定的第二篇纪实散文。腌咸菜,做酱瓜,晒老布,这些现已消失的旧时生活场景,值得我们怀念回味。
张志萍的《席燕娟,歌唱心中的<城>》,写了一首新民歌的诞生过程。上海歌舞团的青年民族女高音歌唱演员席燕娟,是新上海人,她请来词曲作家,将上海民间音乐紫竹调与现代音乐衔接,创作出新民歌《城》,在2016年新加坡中国声乐国际艺术大赛中获得专业组唯一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