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 . 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上海轨交13号线淮海中路站周边居民搬离过渡避险纪实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上海轨交13号线淮海中路站周边居民搬离过渡避险纪实

作者:何秋生 发表时间:2017-09-27 点击数:534

题记——时下有句经典的微信语言:“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一是把自己脑袋里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口袋里的票子装进自己的口袋。前者成功的是马克思,后者成功的是沃尔玛(我儿妈)……”


穿梭于城市或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如今嫣然成为一座城市或是一个国家的大动脉。


向太空深处要空间和向地层深度要空间,尽管这两者起步时间分不清谁先谁后,但向地层深度要空间,这项技术和做法,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城市现代化程度越高,地下空间运用就越充分。


同样,对于上海黄浦区这样一块钻核地带来说,地面发展的空间实在有限。于是,向地下深处伸手要空间,也就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选择。


2015年12月15日下午2时,由轨交13号线工程建设负责人尤旭东带领一行人,乘空车在淮海中路站地下33米处的轨道上来回穿行试车。一小时后,尤旭东放声对大家说:“上海轨交史上离地心最近的地铁站,在黄浦诞生了!”


……

 

“三个之最”和“一个目的”……


上海城区轨交,是全球发展最迅速的轨交。而且这个之最还在不断扩张。于是,关于轨交建设的安全话题,已经关乎至很多人的日常生活。这里特指的“安全”不仅包括工程安全,还有环境安全、社会安全。


轨交13号线起于金运路站,终于张江路站,全长38.97km,共设31座车站。其中淮海中路车站主体全长155米,宽28米,为地下六层岛式车站,地下六层为站台。开挖深度为33米,地墙最深处约71米,是上海迄今为止最深的地下车站。


淮海中路站位于淮海中路、瑞金一路路口。地处繁华商业区,周边均是历史保护建筑。这个车站,如同一个高龄的明星“产妇”,建设方领导曾一度想过不要这个“孩子”,因为建设难度和施工风险,实在太大了。但如果建成,将极大方便淮海路一带居民的出行。同时,也能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具影响力的商圈发挥重要作用。


image001.jpg

上海轨交13号线淮海中路站地面站体周边建筑示意图


位置重要,蓝图很美,但决心难下。尤旭东,这位申通集团轨交13号线发展有限公司的老总,每每站在平面图前,总要回忆起当时的一幕:“我清晰地记得,2008年小年夜开会,讨论13号线到底要不要保留淮海中路站。车站位置离卜龄公寓和淮海中路670弄等地面几幢历史保护建筑太近了,容不得半点闪失。建设超深的地下车站,要么不建,要么拆除地面建筑。但这个车站对于淮海中路商业街的意义实在太重要了……”


直到2012年的暮春,市领导终于下定决心。时任上海市市长韩正明确指示:“车站要建,历史保护建筑也要保留。但每一个居民的生命和群众的利益更重要,我们必须解决建设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克服一切困难,既要建设好车站,更要保护好群众的生命财产。” 


这声音,饱含执政者们对居民的深切关怀,掷地有声,不容怀疑。


站在工地上看,两幢居民楼近在眼前:西侧,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卜令公寓,离车站地墙最近仅4米;东侧,比卜令公寓还老“十来岁”的淮海中路670弄居民楼,靠车站距离更近,仅有2.5米。万一在开挖地下车站的过程中,居民楼出现开裂、沉降,甚至坍塌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市领导在作出这番表态的时候,自知肩膀上一头压着这项重大工程的技术风险,另一头更是压着几百条群众的宝贵生命。工程建设方和黄浦区的各级领导,当然掂得出这副担子的份量。尤旭东说,为破解这道难题,申通集团和黄浦区合作,在上海轨交建设史上首次运用了“临时过渡”的方案:把卜令公寓的141户居民、淮海中路670弄的106户居民临时搬迁出地块,对这两幢老楼做房屋检测,排摸房屋结构,在车站建设过程中不间断监测老楼情况,等车站结构封顶,再整修居民楼,回迁居民。


“临时过渡”,“247户居民”,“时长4年”,这里的两个关键词又是两个之最:因工程施工一次性在外过渡的居民户数之多和时间之长,迄今为止上海之最。


如此之多的居民,如此之长的时间,在外过渡,所要付出的财力,政府当然算过这笔账。为了能让居民搬得出去、住得下来、安得下心,而且生活还得略有改善……政府在给这些过渡居民制定政策时,给予了最大的关怀。比如:在同一地区,平均每平方高于市场1/3的价格补贴,让居民出去租房过渡后还略有盈余;过渡期间的家庭财产损耗费、搬进搬出两头房间装修费、来回搬家运输费以及成立工作组工作人员的生活补贴费……其总投入远远超出将两处居民原住房推倒重建的费用。


而政府所关心的,一是居民“故土难离”的情感;二是历史风貌的保护;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我们的民生工程,绝不能以牺牲群众的利益为代价,既不让一间历史建筑出现坍塌,更不让一位居民伤筋破皮。


政府所算的这笔账,其意义远大于经济数据的本身……


你能把政府的想法装进居民的脑袋吗?


事实证明,传递大爱是一种艰苦的孵化过程。因为,事物总会有她的两重性,地铁也如此。它在给市民出行带来快速便捷缓解地面拥堵的同时,也会让少数人作出一定的牺牲。卜龄公寓和670弄的居民们,当淮海中路车站通车的那一天,他们就可以在家门口享用地铁出行的便捷服务了。


然而,淮海中路车站,并不是为他们这两栋楼的居民专开的。到时候享用这个车站便捷服务的,每天几万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人。而眼前需要配合政府做出牺牲的,却是这247户居民。中国人通常讲“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中国人还有“故土难离”的传统文化。眼前这些居民中,年龄最长的已近百岁了。他们在这些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代人住下来,日久生情。对于他们来说,这里的只砖片瓦,都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甚至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年老体弱,先不说到那天能不能享用这个地铁车站,就是四年后能不能活着回到自己的窝,都是未知数……


image003.jpg

离淮海中路站建设71米地墙3号基坑仅有2.5米距离的卜龄公寓居民楼


image004.jpg

离淮海中路站9号基坑仅有4.5米距离的淮海中路670弄居民楼


当然,也有极少数居民,把政府建设这项重大工程当成一张温床,开始做一夜暴富成为千万富翁梦……


也或许是一些地方的政府失信太多。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动拆迁,先走吃亏后走得福,甚至人走了房拆了,补偿款却迟迟不见一分……


于是,在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居民想法面前,轨交13号线淮海中路站居民过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开始走进一个个不眠之夜。他们开始扮演解梦人、心理咨询师和思想疏导员。他们要将党和政府对居民关怀的每一个政策,当然也为了这项工程早日顺利完成而制定的各种预案,一项项装进一个个居民的大脑。


时下有句经典的微信语言:“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一是把自己脑袋里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口袋里的票子装进自己的口袋。前者成功的是马克思,后者成功的是沃尔玛(我儿妈)……”。


从2012年秋季开始,轨交13号线淮海中路站居民过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政府的思想装进居民的脑袋,动员247户居民临时搬迁过渡避险。


“临时过渡”,可以说这是一项“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例可举”的全新工作,自然也是一道全新的课题。很显然,这道全新的课题和试题交在了时任建交委主任陆进兵的手上。作为黄浦区建交委的当家人,纵然建交系统的工作线多面广千头万绪,可是陆进兵这两年最放心不下的,还是13号线淮海车站的居民过渡工作。因为这里有560来条人民群众的生命牵动着他的神经。


绝大多数居民的满意,是检验政府工作的试金石。由于政府制定的过渡政策之前作了广泛调研,几乎是居民们想到的或将会遇到的,政府的过渡政策中都考虑到了。即使居民们没考虑到的可能会遇到的或可能不遇到的,过渡政策中也有了超前的考虑。总之一句话,过渡待遇就高不就低。于是,前三个月居民们争先恐后与政府签协议,并迅速搬离原住房在外租房过渡。一时间,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为居民们办签约手续。那时候,陆进兵和街道的领导一脸阳光,笑起来声音很脆。言语交换中,总认为这240多户居民最多半年就能全部办完签约手续,搬离原住房在外过渡。


然而,陆进兵没有料到,这股热度仅仅只有三个多月的“保温期”。从入秋开始办理签约,刚到入冬,天上的雪花没有飘落下来,领导和工作人员脸上绽放的花一般的表情,却渐渐僵硬了。


接下来的日子,便是长时间的“剃头挑子一头热”,居民过渡工作进入了胶着状态。陆进兵思维敏捷做事干练,一路走来经历的事情很多,很少有难倒他的事情。黄浦、卢湾“拆二建一”后,新黄浦建交系统的工作体量无论宽度长度都成倍数增加,而旧改任务,前后比较是1万户:10户,陆进兵依旧运筹自如。可眼前出现的这一局面,着实让他有些抓耳挠腮。他每周最少要摸一次情况,半个月要组织召开一次分析会、协调会,想办法、出主意、定调子,目的一个——让居民安心出去过渡,不留一个不安全因子,保证工程顺利推进……


要说陆进兵对247户居民的过渡工作,有种“头顶悬剑”的感觉的话,蒋国亮的感觉除了头上悬着一把剑,屁股上还烧着一把火。


作为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轨交13号线淮海中路站土建工程居民过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蒋国亮对接手这项工作,一开始也对困难估计不足。原以为做好事总会赢得掌声。令他始料不到的是,这件好事掌声刚到高潮便戛然而止了。蒋国亮这位有着40几年工龄走过千山万水经历过沟沟坎坎的老同志,深知自己拿到了一张艰难而棘手的试卷。于是,一段时间来,这位身高183公分一头卷发一贯注意仪表且性情开朗的蒋国亮,进入了一个个失眠的夜晚。他无心打理自己,白发明显的越爬越多。他的心事几乎全钻进卜龄公寓和670弄那些未搬离过渡的居民身上去了。他反复与办公室和工作组的同志商量办法,如何把这件好事做好,让所有居民安全过渡,让这项民生民心工程顺利完工。他恨不能使尽浑身解数,亲自上门,把自己的一颗心掏出来亮给居民们看。于是,相当一段时间这位出了名的“好人好脾气”,结果时不时地发起了“无名火”……


王家栋,在任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副主任之前,是区民防办的主任,多年的单位行政主管养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担当的作风,人称“智多星”,且做事一贯雷厉风行。这位快人快语乐观大度的“大嗓门”,面对当前过渡工作的尴尬局面,在大家看来他是无计不献,的确是绞尽脑汁献尽了计策,有时候甚至到了打凳子拍桌子脸红脖子粗的地步。到后来,他这位“智多星”也几乎到了江郎才尽无计可施的地步……


区建交委副书记张樱,作为过渡办唯一的女领导,自己一点没把自己当女人看,然而,人是灵性的肉身不是钢铁。没多久,她累病住院了!但是当她刚刚出院,又一头扎紧过渡工作,又开始风风火火,忘掉了自己是个病人和女人。可是,无论她如何呕心沥血和再好的点子,碰到不按常规出牌的少数居民,也泥牛入海……


梅培元,这位原区规划局的副局长、调研员,文字严谨办事精细为人随和,在工程规划建设方面是位“老法师”。要说“退休不退色”这个词用在他身上,应该是最精准的了。他几乎忘掉自己是63岁的返聘老同志,每件文稿都要亲自反复推敲斟酌,每次居民过渡的推进活动,也都冲在一线……可是一头白发一大把年纪的人,却得不到人理解,反而遭人白眼。但他总是笑笑,无怨无悔……


为什么会出现“有好渠而水不流”的问题?处于胶着状态的这部分居民各有各的理由。


“你们想等我们搬走了好拆这两栋房子”;


“政府要办这么大的工程,技术上肯定是有保障的,不会有危险”;


“我们屋里供着菩萨,不好搬的”;


“我身体不好,算命先生说了,如果离开这栋房子,就回不来了”;


“给我两千万,少了我不走” ……


按工程计划,3号和9号基坑就要开挖了。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两栋老建筑不受损,另一方面更是为了确保尚未搬离过渡的居民出入安全,房管部门决定沿着卜龄公寓和淮海中路670弄这两栋老房子周边架设一圈防护架(棚)。


2013年9月15日早晨8点,淮海中路670弄特别的热闹起来。拉着钢管、竹片垫子的施工车队,30多名参与施工的工人和50名安保人员,同时开进了670弄的弄堂口。可是,施工车和施工人员就是进不了施工现场。


原来,楼内那些不肯出去过渡的居民,认为房管部门构筑脚手架、防护棚的做法是政府对他们有意设障,逼他们搬离,情绪上十分抵触。于是,聚集所有未搬离的居民甚至从亲朋好友中搬兵,在道口上组成了三道人墙。居民中有人给92岁的李老太太搬来一把椅子,老太太就坐在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声音洪亮:


“今天谁要敢进来,就从我老太太身上踏过去……!”


接着,人墙中不停发出阵阵过激的言语和口号声:


“对,谁敢进来,我就让他躺着出去”!


“政府,就是强盗流氓……”


“我们要民主,我们要自由,我们要家园”!


“谁敢进来,我就放把火把这房子给烧了……”


在这种情形下,施工人员强行进入开展施工,显然不行。这时,过渡工作部的领导、当地派出所民警和过渡工作组三个小组的工作人员,也全都赶到现场。现场,最熟悉居民的和居民感到最面熟的就是这些过渡工作部和工作小组的工作人员了。


老赫虽然个头不高,却敦敦实实,且自恃当过二十多年兵,上过战场,经历过生死。于是,他第一个向人墙走去,且径直走到喊得最凶、露出表情最狠的张氏兄弟俩跟前……接着,工作组的成员和现场安保人员一个个跟上,穿插进人墙,将人墙进行有效支解,并分别做好劝说工作稳住居民……施工队的工人们趁势迅速驮起钢管、铁丝、扳手、竹片子,进场展开防护棚的搭建施工。


事后,有人问老赫:“当时那种情形,你就不怕吗?”。老赫一脸憨笑,淡淡地自嘲说:“他们看我这长相就不是坏人,善者无敌吧”!


一看大势已去,多数居民都回屋或干别的事去了,92岁的李老太太也回麻将场搓她的麻将去了。唯独带头闹事的两兄弟和他的铁杆邻居,一看此招被破,便另出一招——“撒泼!”


他们几个,先是与安保人员推推搡搡,接着躺在地上哭叫:“打人了,人民政府打人了,人民政府打伤人了……”


于是,工作组叫来救护车,由工作组工作人员和当地民警陪着送进医院……


……


防护棚虽然搭起来了,但居民的工作还得做。时任建交委工会主席的时俊华,还有几天就要到党校学习去了。他想着,这一年多来带着卜龄公寓工作组的兄弟们,完成了90%多居民过渡,虽说辛苦,倒也有几分欣慰,如果离开之前再能做通一两户居民的工作,让他们安全出去过渡,就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无论如何让他也想不到,当他最后一次上门时,却莫名地挨了一记居民的耳光。幸好,只挨了一记耳光。对方来的是两兄弟,当老大打完时俊华耳光时,老二还从袖子里掏出一把亮晃晃的刀子,被一旁的社区便衣民警给夺下了,接着送进去蹲了5天。


时俊华挨的这记耳光疼在脸上,伤痕却结在了他的心里。告别卜龄公寓工作组的时候,他的脸上依然掩饰不住一层黯然神伤的表情……


时任瑞金二路街道城管科副科长的瞿敏强,勤思考有激情,交往能力强,也很善于与居民打交道,有些事他一出面就水到渠成了。平日里,周边的居民很是认同他,不少人还喜欢与他称兄道弟喝两杯。于是,一贯的大嗓门透露出他的自信。担任“攻坚克难组组长”后,好几次拍胸脯向领导表决心,一定能做通“A”户等家庭的工作。可是当他第30次上门准备办手续的时候,他几乎绝望了。对方把前一天谈好的条件,全部翻盘。瞿敏强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恨不能扒开对方的脑壳,把政府的苦心装进去……


居民过渡工作区别于动拆迁。因为没有先例,因为没有明确的法规,只能“动员”,不能强求。只要居民一句“我不走”,任凭工作人员踏破门槛说破天也没用。面对油盐不进的少数居民,军队指挥学院学员队队长出身的姚喜荣,有一种孙膑训妃子般的苦楚,有劲使不上……


张宇是建交委出名的“甜妹子”,平时,脚步还在三里外,笑脸已近人跟前。于是,过渡办、工作组让她多去做做几位女户主的工作。张宇每次上门,本来就脾气温和的她,一进门就“阿姨”“阿婆”的叫个不停。马光云这位瑞金街道的工会副主席,做了二十个月的居民过渡工作后,被街道召回担任信访科科长去了。真佩服街道党工委用人眼光的犀利。马光云经过居民过渡工作组这一熔炉的淬火,他的温和及耐心,更具韧劲了。就像李玉和唱的那样“有你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


爱,在艰苦的孵化中渐渐发芽


爱,在艰苦的孵化中总会有发芽开花结果的一天。


为了确保瑞金路卜龄公寓和淮海中路670弄247户居民和两栋保护建筑“人不掉皮砖不裂缝”,黄浦区和轨交13号线建设方,那真是煞费苦心绞尽脑汁,“地上”“地下”同时开进,做到万无一失。


“地上”保障就是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动员居民搬离过渡。“地下”保障就更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工程技术活了。于是,新技术便成为工程和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卫士。


image002.jpg

轨交13号线淮海中路站地面主体部分建设工地


淮海中路寸土寸金。其他车站都在旁边另外建设备房,淮海中路站只能往地下要空间。设备房放在地下五层,同时必须穿越17米深的1号线,地下空间又与旁边的龙凤商厦等综合开发交叉,所以成了上海最深、最险、技术强度最难的地下车站。 


“开挖那么深,可以说让我们‘吃尽苦头’,好在如今几块硬骨头都被我们啃下来了。”基础公司工程技术部年轻英气的邹铭经理,脸上掩饰不住自豪的表情。 


在开挖基坑过程中,地底下确实有几块“硬骨头”。比如人防沉井,一共3个,都是地下三层楼那么深,都是无比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要建车站必须像虎口拔牙一样拔掉它们。但显然这3个大家伙不可能拔起来,只能在地底下切割、分解,难度极大;比如一根口径达1米的铸铁自来水管路,几乎贴着车站地墙铺设,被埋在地下3到7米的位置……


image005.jpg

13号线淮海中路站主体部分离地面33米深的站体施工图


是的,工程至今安全无恙。这是我们的建设者们背负着巨大压力背水一战所取得的。这里不妨让大家看一看淮海中路站的建设者们在轨交历史上开凿的技术先河吧——


首次运用BIM(建筑设计模型)技术;


首次运用支撑自动轴力补偿系统;


首次运用套铣地墙施工工艺;


首次使用盾构机进洞钢套箱防护设备。


…… 


或许我们对这些技术术语还比较陌生。那么,我们站在建设中的南端头井地面上往下望,能看到最多的就是“横七竖八”的钢支撑,它们南北向或东西向顶住地墙,使得地墙不至于变形。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每根钢支撑的两头,都装有千斤顶,能够自动检测轴力的变化,轴力有损失,千斤顶的液压装置就会自动补偿轴力——这种新技术在上海中心的建设中用过,在轨道交通建设中还是头一回。正是运用了多种新工艺、新技术,周边建筑的沉降才至今处于可控范围内。


image007.jpg

已经竣工通车的轨交13号线淮海中路站。这是迄今为止上海离地面最深的地铁站


技术施工,“啃硬骨头”,固然很难。然而,做通人的思想工作,得到信任不被怀疑更难,这就绝非一日之功了。现如今有一种怪像:看不见的神,会让无数人去顶礼膜拜。而眼前越是好的东西越是被人怀疑。碰到好政策好机遇,人们常常会问“可能吗?”“有这么好吗?”—直到机会失之交臂,这才扼腕,这才叹息……


是阳光,总会让大地感受温暖。经过过渡工作组的工作人员踏破铁鞋,上十次上百次地上门游说,卜龄公寓和670弄247户居民中,有228户居民响应政府号召,签约搬离过渡。最后还剩19户老、弱、病、残等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特殊”居民未签约搬迁。


但是,新技术不等于保险箱。工程一天没有完全竣工,工程技术方一天不敢拍胸部说“工程施工已万无一失”。只要工程施工危险一天不解除,居民过渡避险的工作就一天不能停止。更何况3号和9号基坑的施工,离居民楼最近距离仅有2.5—4.5米……


为了最后的19户居民,特别是距离基坑最近的13户居民的生命安全,陆进兵又一次次和办公室的同志们坐在一起,反复商量应对危险的办法。轨交13号线淮海中路站建设周边居民过渡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蒋国亮、张樱、王家栋、梅培元等领导和其他同志,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找法律依据,找专家支招,找各个部门支持,最后,他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让老赫几十遍的起草修改,为区政府代拟制定出了《轨交13号线淮海中路站建设周边居民应急撤离避险预案》。围绕这份《预案》,同时起草了9份相关附案,便于预案的实施。


为了最后的19户居民,特别是基坑深度两倍距离内的13户居民的生命安全,这份《轨交13号线淮海中路站建设周边居民应急撤离避险预案》中,从建设方到区委、区政府,共有10个部门参与其中,从以人为本,群众利益至上的角度,细之又细,以至每一户每一个人的具体撤离方案,如何确保居民安全撤出又能保证安全生活,预案或配属方案中都一一写明……


那天各相关单位在一起讨论《应急撤离避险预案》关于“应急撤离避险指挥部总指挥”人选时,陆进兵半开玩笑地说:“这又不是一顶什么拿津贴发福利的官帽,这是要准备担担子冒风险的差事。这样,这个总指挥我来当吧!”


接下来的委、办、局、街道等各成员单位的领导也都没有半句推诿,纷纷挑捡重的担子往自己肩上扛……


卜龄公寓和670弄的居民生逢其时。为了最后19户居民,特别是基坑深度两倍距离内的13户居民的生命安全,陆进兵、蒋国亮和过渡办以及社区(街道)等各部门的领导,一边精心组织制定《应急撤离避险预案》,一边绞尽脑汁,为这些老弱病残不方便外出租房过渡和生活不能自理等不同困难的居民,挖掘潜力寻找房源,沿着淮海路周边,寻访疗养院、敬老院、社区医院和宾馆饭店、车辆交通,为这些居民的自行过渡和紧急情况下的撤离避险,做好一切必要的准备……

 

“5号兄弟俩搬出来了吗……?”


蒋国亮昏迷20天后醒来的第一句话,让在场的妻子、儿子儿媳和陪护在床前的过渡工作部的工作人员,又惊又喜。而妻子和儿子却有一股酸楚涌上来。儿子年轻,生气地撂了一句“老爸,你这话让我们很伤心啊!……”我们后来才知道,其实这时的蒋国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苏醒,完全是下意识的。实际上,他还在死亡线上挣扎……


蒋国亮属羊,2015年的3月8日是他的60大寿。有“大师”曾嘱他:属羊的,本命年,高别攀,深别探。可他没在意。其实,他完全可以躲过这一劫的。这么一个难剃的头,退休了,撂给别人就是了,谁又能说你什么?结果,那点补贴还搭上几十年的积蓄,全交给医院了。然而,要是真的撂下不管,那他就不叫蒋国亮了。


蒋国亮是在9号基坑挖到最深的前一天倒下的。因为这一天是整个工程最让人悬着心的一天,因为这一天离9号基坑最近的5号居民依然没有搬走。吃晚饭的时候,妻子就听他嘴里一个劲地嘟噜着“9号5号5号9号什么的”,本来血压就高的蒋国亮,是想吃过晚饭下楼透透气的,结果出电梯没走几步就一跤摔倒在小区里被送进了华山医院……


蒋国亮倒在一个让人最悬心的时间里。但他也避开了让工地上所有人最揪心的20天。


这些天,白廷辉总指挥(申通集团副董事长、现任上海市水务局局长)几乎天天出现在淮海中路站现场,嗓门也越发高了起来。也就在9号基坑开挖的前一天,已是深秋,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再一次来到工地,并在工地工棚会议室内,开了一个下午的闭门会。会议的紧张气氛和会议内容,会议室以外的人概无知晓……


陆进兵已在8个月前升任为区人大副主任。也就是说,他现在所担任的工作与淮海中路站并无多大关系了。但是陆进兵还是放不下,隔三差五地来工地看看,或找蒋国亮、梅培元、张樱这些老伙计聊聊情况。人们就觉得,陆进兵好像有一根情丝被这块磨人的地方牵住了。


后来几个老友小聚的时候,陆进兵也在场,作为淮海中路站土建工程施工的基础公司经理邹铭,第一次在小范围透露:其实9号基坑在施工中途真的出现过透水,其险情千钧一发。当时他做了秘而不报殊死一搏的决心,他让工人立即按他说的办法采取紧急措施,对外则不吐一字……


邹铭这年轻人看似年轻,却练出了泰山压顶而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但今天想来还是有些让人不寒而栗。或许,当时发现险情时,他立即报告上级,上级召集开会,研究方案……待研究完毕,再紧急抢救,可这时最佳时机错过了,或许坑毁或许人亡……不过,邹铭所担的责任不会太大。但,邹铭没想那么多,他只想到最佳抢救时机。当然,艺高人胆大是更重要的……这也就是众人对这位年轻的基础公司经理特别青睐的原因吧!


当9号基坑内墙底座浇筑完毕,邹铭这个“鬼机灵”爬出71米深的基坑,放出笑容,对着工地上所有会说话不会说话的一切人与物大喊了一声:“平安无事啰”!这一声喊完,邹铭一屁股坐在地上,背靠着墙呼噜声大作……

 

按计划,9号基坑通过危险期后,立即对卜龄公寓和淮海中路670弄两栋保护建筑进行全面整修,让出去过渡的居民及时回搬入住。


一听危险期过去了,那些尚未出去过渡的居民中,有相当一部分居民纷纷行动起来,要求过渡。因为当初的居民过渡条款中,只有过渡期间的补偿和回搬时间,并未写明什么时间终止过渡。于是,这部分人觉得识时务者为俊杰,能补一点算一点。工作人员也只能随这部分居民的愿望,为他们办理过渡手续发放补偿。那怕离回搬时间只有一天,也无理由地为他们办理……


image006.jpg

已见雏形的轨交13号线淮海中路站


协议过渡期为4年。4年后的今天,两栋楼内外全部翻新,老旧电路、煤气、水管、排污管道,统统用最新最好的材料重排安装。另外加装有线电视、无线网络……这回居民们深刻感知了“诚信政府”这4个字的意义。


时间过去了4年,李老太太由92岁变成96岁了。不过,她还是笑声朗朗。回搬的那天,老太太早已忘掉了当初坐在弄堂口中央当人墙的那回事了,此刻就只顾一个劲地夸:“适意!适意!比我当小姑娘那会看到的这两栋新房子刚刚造起来还要适意”!


张家兄弟和吴家大姐,当他们的兜里揣着过渡补贴款、搬家运输款、家具损失款时,当他们外出过渡,然后搬进这崭新亮堂的“新楼”时,自己当初反复折腾工作组同志所做的那些荒唐之举,如同电影画面一一展现,愧疚之心油然而生。于是,张家兄弟和吴家大姐,等家具的腿刚立稳,就急匆匆来到工作组对着瞿敏强等工作人员深深地鞠上一躬……


瞿敏强在接受这深深一躬的时候,一开始表情有些愕然,稍倾,他忽然用双手紧紧捂住自己的脸背过众人。4年了,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说得出说不出的苦痛都一下涌上了这个倔强汉子的脑门,他终于忍不住两行泪水脱眶而出……

 

或许,居民们这深深地一躬,会让人忘记掉这4年中过去的一些事。或许相反,也会让人勾起一些往事来……


当然,其实过渡工作组的工作人员,此时就是代表政府飞在居民阳台上的一只穿花蝴蝶……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