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 . 走向物联网的“博士渔夫”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走向物联网的“博士渔夫”

作者:杨绣丽 发表时间:2018-12-19 点击数:215

这是八月末、九月初的午后,空气中还有暑天的燠热,车子在湖州南浔区菱湖镇的村子里穿行,风掠过丝丝的清凉。我们仔细地寻找通往南双林村的乡村小道。《菱湖镇志》的主编李惠民老师说:“你要采写沈杰,怎么可以不到他的老家的宅子里去?他家住在南双林村,我带你去!”


李惠民老师精神矍铄、康健黝黑,他有着乡村老派书生的执著和热情。他帮我随身携带着厚厚的两大卷《菱湖镇志》,让我查阅沈杰的出生地南双林村的历史和地理风貌。可是我翻了半天也没有看到,只看到首页上有写着:菱湖,古名秀溪。唐刺史崔永亮于宝历年间,辟凿凌波塘,建秀溪桥,开发了菱湖。释皎然诗曰:“晴空悬倩旆,秋色起菱湖。”“宋时菱湖可通舟楫,市鱼虾菱藕者集焉。”


菱湖镇的南双林村就是鱼虾菱藕集聚的地方。它在菱湖镇的南端,和我们上海郊区的江南水乡有所不同,南双林村掩映在一片碧波荡漾的湖泊里,农民的房子大都是灰砖土墙,还没有新农村新建设的崭新气象,保持着朴素的风貌。


沈杰的家就坐落在这片水波荡漾的村庄里。他不在家,他家的一个亲戚接待了我们。亲戚指着门前的一片池塘说:“以前沈杰的爸爸妈妈就在村子里养鱼的”。李惠民老师在旁边告诉我:“我们这里养鱼的池塘叫‘荡’,很大的湖叫‘漾’”。沈杰家的池塘叫“荡”。他就是从他家的“荡”里走出来的一位博士渔夫,一位走向世界、走向物联网的现代渔夫!


沈杰工作照


青鱼和草鱼一夜间死个精光


鲁迅曾经说过:“儿童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而法国当代小说家杜伽尔说:“永远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事物:这是童年的回忆。”童年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那无忧无虑的黄金般的孩提时代,就像冬夜里的星星,早晨的晨露。沈杰对于童年的记忆同样是深刻的。他是在鱼塘上摸滚爬大的。他曾经和伙伴们一起在鱼塘边追逐嬉闹,爬树涉水,捉蝉壳,玩弹弓……他的父母和村里的乡亲很多都是养鱼出身。他耳濡目染了许多渔业知识,譬如说:由于食性各异和规格不同,要讲究混养和密养的方法,还要注意鱼料的搭配,清塘消毒。要懂得观察鱼类摄食,学会观察水体、水质和水色的变化。养鱼人是不易的。“三年奔小康,一夜赔精光”是渔民们常用来形容渔业高风险的俗语。在沈杰的记忆里,六岁那年的中秋节,本来是快乐的日子,全家可以围在一起赏圆月、吃花生、品月饼。但是那天气候异常,晚上气温昼变,导致鱼塘缺氧,家里养了两年多的青鱼和草鱼在一夜间死了个精光!第二天,爸爸妈妈在池塘边看到满塘白花花的泛起来的鱼肚,不由得嚎啕大哭。小沈杰在边上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安慰爸爸妈妈。在那一瞬间,小沈杰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他像个男子汉一样挺直了脊梁。他真想分担父母的忧愁啊!他真希望能像神话故事里神笔马良一样,能为父母画出一池塘鲜活蹦跳的鱼,然后吹一口气,让鱼复活。可是,现实是残酷的。自那夜以后,沈杰的父母背上了沉重的外债,花了好几年时间才还清。


“鱼塘里的氧气依靠藻类光合作用产生,夜间没有阳光,水里的溶氧量就会大大降低,危及鱼类生存。所以养鱼人夜间不能睡觉,要守在鱼塘上随时调整增氧泵。”这是长大后的沈杰说得一番话:“即便如此在遇到突发的天气变化或设备故障时,几年的努力还是可能一夜之间付诸东流。”回望童年的记忆,沈杰还是感觉到一股惆怅。


“起早贪黑地育苗喂食,彻夜不寐地在鱼塘上看守,却承担着血本无归的风险”这就是沈杰从小对渔业的认识。从此,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从村里考出去,逃离祖辈世代生活的小渔村,将来再不干这辛苦又不赚钱的工作,等混出名堂还要把父母接出去!


但他也更希望,自己足够强大的话,也可以帮助周围的这些老乡,不再那么困苦。


回到菱湖镇去


沈杰很争气。1998年,他顺利考入浙江大学,成为菱湖镇小渔村历史上寥寥几个大学生之一。本科毕业后,沈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到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成为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名硕博连读生。彼时,大洋彼岸一场全新的技术正在酝酿萌发,它有个和 “互联网”接近的名字——“物联网”,沈杰成为了国内第一批物联网研究人员。


“互联网可以实现人与人的交流,物联网则是互联网的全面升级,可以把人与物、物与物都连接起来,让万物都能上网”自2002年开始潜心研究物联网技术以来,沈杰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细作了十几年。期间,他担任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总体组组长,他主导提出的物联网“六域模型”同时被采纳为国际和国家标准的核心内容,而这也是代表中国首次来牵头国际物流网顶层架构标准的制定。在同行的眼中,沈杰已经站在了行业的尖端,但沈杰却有着不同的想法。在他看来,物联网作为国家战略新兴行业,虽已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还没有真正全面地推广,并改变人们的生活。


“物联网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而是一个整体的创新模式。它真正的落地,必须把技术和行业两个层面结合起来。否则,物联网就只是飘在空中的一个概念。”沈杰认为,随着顶层架构国际标准制定的完成,物联网产业到了爆发前夜,自己不能继续待在办公室“纸上谈兵”了,他得去选择一个垂直的行业,用实践去验证这些物联网的研究成果,以及到底该如何变革传统行业。


回到家乡去,用物联网变革落后的传统渔业,是他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这个决定却遭到了沈杰父母的强烈反对,“他们养了一辈子鱼,太知道这个行业的苦和难,特别不想让我再做这一行。”沈杰说,他的同行们也认为农业周期长、回报率低、融资难,不是最好的选择。


但沈杰却看到了渔业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可能性。一方面,渔业市场空间巨大,而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正是大多数行业共同存在的,有着很强的典型意义,具有可复制推广的意义。另一方面,渔业有着适合物联网发展的土壤,物联网能为这个行业带来极大的增值空间。更重要的是,尽管已经离开家乡这么多年,但其实一直没法忘却自小埋在内心的一颗种子,希望通过自己的一份努力,来帮助家乡的农户,摆脱渔业养殖的困苦。


跑道型养殖池


“如果在自己人生这样最好的时刻,却放弃了从小的一份初心的话,将来总会有遗憾。”沈杰说。说干就干。沈杰辞去了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的职务,抛弃了那些或者更容易的方向,回到家乡创办了庆渔堂。他违背了自己当初的誓言,回到了家乡。为了与养殖户面对面沟通,他们的公司就直接扎根在菱湖的乡村中。


庆渔堂的伙伴们


庆渔堂负责市场的谢红是追随沈杰创业的伙伴之一。那天,来到菱湖镇的渔都渔创街区,古色古香的街道一下吸引了我们。这个街区面积不大,人烟也比较稀少,但是街道两边的店铺有着砖雕门楼的幽谧、纯朴,古风犹存,街道侧面的河水悠悠流过,整个街区有着江南的灵秀韵味和古朴风姿。在一个古雅的厅楣前,我看到了“庆渔堂”三个字的金色横幅牌匾。这里,就是沈杰创办的公司所在地。大厅里,有几个年轻人正趴在电脑屏幕前工作。灵巧、精干的谢红姑娘在一张八仙桌前接待了我的采访。


“我是沈总第一批创业团队的人员之一。我们团队里一共有13位伙伴。我当时也在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工作,学习的是资产评估专业。我跟沈总回到湖州来,家里人都反对。因为当时我的孩子还很小,只有一岁多。我为了说服家人,就把宝宝带到这里来,把父母也接过来。我觉得沈总能在这里创业,是能有前途的。”


跟着沈杰回湖州创业的大都是沈杰的同学或者同事。沈杰身上有着执著、坚韧的品质。它深深地吸引着伙伴们。在这13位的成员中,有一名比较特殊的成员,叫吴建红,他年龄稍微大些,有着30多年的养殖经验,但是他不拘束于传统,他能接受新鲜的事物。沈杰把他吸收进来,希望他能把关养殖技术经验。总经理黄玉强则是沈杰的初中同学,他原来在汉德上市公司做副总裁,前途远大。但是他毅然放弃自己的前景,和沈杰一起投身庆渔堂。


“你是不是骗子?”


在别人的眼睛里,正处在事业黄金时期的沈杰毅然辞职,回到家乡用物联网“玩”起了渔业,成为别人眼中的“博士渔夫”,这样的渔夫有点“傻”,有点楞头青。但是事实上,沈杰的目光是远大的,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放弃高薪,离开城市,来到农村。这里面包含着他对于家乡的热爱,和一份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物联网能给渔业带来什么,沈杰已经初步找到了答案。“养鱼先养水”,好的水质是保证鱼类健康成长的关键,水的含氧量、PH值、氨氮浓度直接影响鱼的品质,所以养鱼户必须时刻巡塘,夜里也不得休息。瞄准这一行业痛点,庆渔堂最先推出了物联网生态渔业科技服务平台,作为切入的第一刀。


检测室人员检测水质和水产品.jpg

检测室人员检测水质和水产品


在鱼塘里安装传感器,数据传输到庆渔堂的中心,再实时显示在用户的手机上。使用了这项服务后,养殖户通过手机APP就可以实时监测水质情况,并能够直接操作增氧泵、喂食机等设备。庆渔堂还设置了24小时专人值班制度,随时监测用户数据,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立即给养殖户打电话提醒。


安装人员安装传感器设备


一开始,沈杰和伙伴们把设施设备介绍给养殖户,不收取任何费用。养殖户们不接受这样的新生事物,也不愿意相信这样的新式养鱼武器,他们用怀疑的语气对沈杰说:“你是不是骗子?”沈杰不气馁,在巨大的挑战和多方面困难面前,他带领团队,深入乡村倾听养殖户心声。他们一家一家跑,一家一家去传授经验,不断深入调研养殖户的需求,不断到鱼塘实地查看,不断提升团队综合能力,不断组织农户宣传培训,常常加班到深夜。终于,有一个叫章利恩的养殖户成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最早尝到了甜头。“再不用整晚熬夜巡塘,定时用手机看一下情况就行。使用一年算下来,每亩的效益提升了680元,每个月电费还能省下1000多块。”章利恩说,看到他的“成功经验”,原来持观望态度的乡亲们也纷纷装上了设备。


传感控制器设备


传感器清洗维护


重构渔业的产业链


目前,庆渔堂自主设计的双鱼塘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也正在被养殖户认可和采用。


“传统的养殖模式是把鱼都困在一个池子里,鱼儿的吃喝拉撒都在一个池子里,水也不流动,鱼很容易生病,口感也不好。我们利用双鱼塘,一个用来养鱼,一个用来调节水质,通过底部的吸污管网及时清污,并利用立体分层注水系统,让水在两个鱼塘间循环利用。”沈杰说,该模式还可通过远程控制系统、纯物理杀菌、水体内循环、生物净化、纳米微孔曝气增氧等技术,可以综合实现让养殖户增产增收,同时提高水产品的品质,让消费者真正吃到放心美味的鱼,而且也解决了养殖尾水污染排放的问题。


渔光互补跑道型基地


“目前我们最多的一条养殖槽里养着10万尾黄颡鱼,养殖产量相当于传统养殖的3倍。所以,虽然两个鱼塘只有一个在养鱼,但是同等面积下的效益却大大提高了。”沈杰又算了一笔“生态账”:这种养殖模式不会产生污水排放,同时养出的鱼又是高品质的“生态鱼”,平均每亩的收入可增加一万元以上。


因为切切实实给农民们带去了实惠,庆渔堂创办两年来稳步发展,平台注册用户达8000多户,已经为近3万亩鱼塘提供了相关服务。在沈杰的带动下,十几位他曾经的同事、同学也加入到庆渔堂,从一开始的十多位员工,到去年的三、四十名员工,到目前的一百多名员工,在饲料厂商、销售档口、金融机构等不同方面的共同发力,他们的目标是通过物联网技术重构渔业整个产业链。


庆渔堂创立两年多来凭借优质的服务与切实的帮助,逐步获得养殖户的认可。目前已实现平台注册用户1万余户,物联网监控服务3000余户,服务面积约4.5万亩,服务60万/人次,为养殖户提供物联网水质监控、农资溯源供应、水产品溯源销售、物联网金融、保险等服务。


监控大屏数据展示.jpg

监控大屏数据展示



监控人员电话通知.jpg

监控人员电话通知


2018年庆渔堂以湖州总部为发展中心,逐步向上海、萧山、嘉兴、绍兴、苏州、镇江、兴化等长三角地区以及广州等珠三角地区水产养殖重点区域的服务覆盖,也积极与当地政府及合作社等洽谈合作,共同推动庆渔堂智慧渔业的转型升级。


为了更进一步的促进传统渔业养殖转型,也让更多的城市消费者一方面可以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自己更好地享受到安全绿色的农产品,更好的体验乡村旅游的乐趣,沈杰和庆渔堂雄心勃勃,在物联网养殖服务和生态鱼塘的基础上,已经开始朝着渔旅融合的大生态进行全面布局。不久的将来,每个城里人都可以有自己在农村的一个鱼塘,可以通过庆渔堂的物联网来为自己管理,可以让更多的亲戚朋友吃到安全放心的水产品,可以空闲的时候在鱼塘上垂钓、休闲,也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更好的了解农业和自然环境,以及如何用学到的知识去为社会创造价值。


面对未来,沈杰信心满满:“未来,中国的农业不再是父辈们脚下零小散的田地,而是物联网连接下的新型组织化和规模化;不再是父辈们含辛茹苦、低效、高风险的作业,而是人工智能保障下的智慧化管理和品质控制,也不再面临贷款难、抵押难、信任难的问题,而是在区块链保障下的新型数字化信用体系。”


永远的南双林人


新设备下水前安装检查调准.JPG

新设备下水前安装检查调准


回到南双林村,我们看到沈杰家新修的房子和其它村民的房子没有什么两样,灰白相间的墙砖淡雅整洁。面对着一溪河水,一汪池塘。在桥头用相机拍一张村子的风景,只觉得江南的风韵都收入了镜头。沈杰就是从这个村子里走出来的,如今,他已经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问学者、物联网国际顶尖专家、ISO国际物联网标准架构主编辑、国家物联网标准工作组总体组组长、复旦大学兼职教授、物联网“六域模型”提出者、“庆渔堂”创始人、“博士渔夫”、“农创客”、“鱼掌柜”……众多的身份聚合一体,众多的荣誉纷至沓来:全球物联网与智慧服务最佳典范金龙奖、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初创组银奖、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人才计划、浙江省首批3030新农人、最美湖州人等多项重量级大奖……但是褪去所有的光环,沈杰其实最本质的身份就是一位菱湖人,一位南双林村人。他携裹村庄田头的那片清香,大步流星地走向碧波荡漾的远方……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