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上海,什么都在开始,什么都是崭露头角,从前已退为背景,女孩们穿着现代的吊带裙坐在残疾车上,华丽的婚纱下犹犹豫豫的笑容,人们拿着简化版话筒挤在自家卧室里唱北方的狼,床和电视机靠得太紧,挤得人有点施展不开。
这一年和平饭店的老年爵士乐队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世界最佳酒吧之一,日本摄影师拍下上海街头做指甲的时髦女孩。
也是这一年,马荣弟寄出了四支琴弓,收件人是他在美国的朋友。朋友代他报名参加了美国提琴协会第12届国际提琴琴弓制作大赛,四支琴弓分别是小提琴琴弓、中提琴琴弓、大提琴琴弓及贝司琴弓。
这一年马荣弟43岁,他在琴弓制作的世界里摸索了十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他的名字也许将被很多人知道,但也许不会,1996年的上海,世道千变万化,也千头万绪。
马荣弟
和小提琴结缘
马荣弟,上海浦东人,父亲是当年马勒造船厂,现为沪东中华造船厂的技师,手工能力强技术好,车工、刨工、钳工样样都会,样样都好。船厂公私合营后,他被评为最高等级的8级技工,另外带4个徒弟,凭技术吃饭,马荣弟说他遗传了父亲的手工能力。
但遗传的神秘力量并没有马上显现,时光细水长流,时慢时急,时而就是要紧的两三步。
马荣弟小时候很爱玩,好奇心重。乡邻有一对兄妹,哥哥擅乐器,能吹笛子、拉二胡、弹琵琶,妹妹擅歌,兄妹两个加在一起正好是吹拉弹唱,每天吃好晚饭邻家“音乐会”开场,马荣弟是绝对的“金刚粉”。
有一天,哥哥找来一把小提琴,随琴弓起琴音流出,它不同于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也不同二胡说人间故事的咿咿呀呀,它华丽,是盛装登场的美丽女子,马荣弟从来没有现场听过这样的声音,张爱玲说一见钟情是心中一震,那个瞬间少年也心中一震,一见钟情,他想要一把小提琴,但是一把琴很贵。
60年代的上海,当时专门的乐器商店很少,上海第一百货6楼销售体育用品和部分乐器,其中就包括小提琴,但只剩下最贵的一把,1800元,当年是天价!低价30元的小提琴有价无货,一琴难得。
60年代上海学习小提琴的人很多,当年上海提琴厂一年生产数万把小提琴量,会拉小提琴可以加入文工团,就能避开上山下乡。
拉小提琴是最实用的生存技能,夏天弄堂口,吱啦吱啦的琴声沿着曲曲折折的弄堂穿来穿去,天空并不高远,鸽子踩着琴声打圈,从窗口边赤膊练琴的人眼前滑过,但拉琴的人什么都看不见,他们认真又忘情,美丽盛装的女声是帮助他们留在熟悉的生活里的希望,也带他们从逼仄的阁楼离开,进入梦幻。
马荣弟加入了这支庞大的拉琴队伍,他喜欢,他为小提琴动情。
1968年,15岁的马荣弟得到人生中的第一把小提琴,一无所知,他到音乐书店买了一本《五线谱入门》,一本《小提琴基础》,从零开始。
琴和人因了这样的意外而结识,未来因此多了一种可能,故事终于要开始了,却不是照着剧本的既定情节走,而是在意料之外,斜插了一笔。
马荣弟是1969届初中毕业生,当时上海毕业生有三个选择,去东北或者云南插队,第三个选择是还乡,马荣弟选择还乡回浦东。1973年马荣弟20岁,参军入伍,他在新兵训练结束晚会上表演了一曲小提琴独奏,由此他的小提琴才能被发现,随后被分配到部队业余文工团,3、4年后,业余文工团成员再次分配,马荣弟正式加入部队文工团,成为上海公安消防总队文艺宣传队的职业小提琴手。
命运兜兜转转,远路近路终于转到了注定的那条路,主线显露,他和小提琴由偶遇成为伴侣。
断掉的琴弓
但是最关键的一步还没有来,这个关键一步有一个关键人物。
作为专业小提琴手,马荣弟有一把很不错的琴,这把琴出自当年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乐器制作室,由音乐家谭抒真带领他的徒弟于1954年制作,谭抒真是中国按照科学方法制琴的第一人,不仅擅长小提琴演奏与教学,还精通小提琴制作、建筑设计,是圈内公认的小提琴制作与鉴定的权威,马荣弟当时使用的那把琴就出自谭抒真之手,音色纯净、流畅。
有一天女生到马荣弟的寝室玩,坐在床上,马荣弟用的琴弓就放在床上,女生落座恰好不偏不倚落在琴弓上,啪,琴弓断成两截。
琴弓断了,马荣弟很心痛,他花76元买了一支新弓,那个时候他的工资一个月50块。但是新买的琴弓并不好用!怎么拉都没有原来的一支顺手顺心,第二年,他花了176元又买了一支琴弓,但还是不满意。
断掉的琴弓变成心病,失落中钉着小小的痛,扎在心里偶尔发作然后消退,再发作再来,挥之不去,马荣弟把断弓拿出来看,如果能把断的地方接起来就好了,琢磨研究了一段时间,他想到一个办法。
老式电视机有两根铜管天线,他锯一小段下来,锉薄,原来琴弓断掉的一头不能用,他另找一截木头,仿照断掉的部分重做一个,再用锉薄的铜管把新作的部分链接起来,然后试着一拉,居然可以了,喜出望外。
小提琴拉了这么久,马荣弟第一次把琴弓拆开看。琴弓由许多小材料和零件组成,主要部件分有三部分:弓尖、弓杆和尾库,尾库制作精密、复杂,对于琴音的音色、音质都有重要影响,不拆开琴弓很难了解尾库的构造细节,但是打开看了,就发现内部构造和想的不太一样,不那么复杂,“也许我也可以做琴弓?”他好像摸到了窍门。
30年故事正文终于显山露水,好像所有的一切都在为这一刻做铺垫,像小火炖的老汤,耐心,恒温,顺其自然,香终于沿着虚开的锅盖咕咚咕咚冒了出来,汤就要成了。
第一支弓
演奏家追求完美音色,要求琴弓有很好的灵敏度和反应力,琴弓弓杆的重量、强硬度、弧度、弹性以及粗细、木质都有要求。
弓杆要坚韧又柔软,弹性要适度,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太硬,拉出的声音尖亮,木料太软琴声柔弱,轻骨头不可以,木头太重也不行,所以可以入选制作琴弓的木头非常少。
在世界琴弓制作历史上,红木、产自巴西的加来尼、以及蛇木、檀木都曾经用来制作琴弓,但是公认最适合制作琴弓的是一种叫做柏南布科木的木头,这种木头在我国又被称作苏木,苏木密度高,毛孔细少,抛光后细滑漂亮,而且软硬适度,制成琴弓后,拉出的音色丰富、饱满。
但这种木头稀少且昂贵,比任何木头都更珍贵,很难找到。找木头第一反应是去木材行,问木匠,马荣弟在朋友圈放出风:你们有谁看到巴西苏木告诉我一下,朋友圈里能打听到的老木匠他都一一前去拜访,有名的木行都走一遍。
上海以前的老木行,有做棺木生意,棺木的木板之间链接要用到一个木销子,有钱人喜欢用苏木做销子,密封性好,还不易腐烂,从前渔家织网,用麻绳编好收口,最后放一点苏木木屑在水里一起煮,这样的渔网结实不易腐烂。
有位年长的老木匠朋友告诉马荣弟,解放以前上海木行的苏木都是从一个叫作叫沈源来桐油石灰行的店家进货的,这家店现在还在,地址就在浦西延安东路靠近江西路的地方。
马荣弟追着新线索到沈源来,沈源来已经改叫第一人民建筑材料商店,他找年纪最长的职工问,有没有苏木。老职工说公私合营后,老板去香港,苏木老早没有了。
兜了一圈,苏木依然是江湖传说,马荣弟一块苏木都没有看到。
马荣弟找苏木的事情在亲戚群、朋友圈里传得到处都是,柳暗花明,有个做木匠的亲戚告诉马荣弟他师傅家里有一块苏木,放了几十年,不舍得扔,可以送给他,这块苏木大概90几厘米长,中间已经空心了。
马荣弟把苏木拿回家,没有急着动手,而是看了很长时间,看木料的裂缝,看木纹纤维走向,仔仔细细看,哪一刀从哪里切下去,怎么样避开裂缝、空心,怎样才能充分利用木料,看好了,想好了,像裁缝一样用铅笔在木料画出分割线,木头打开前,一切都是未知,可以看出来的是表面,而内里只有在坦诚相见的时候才能了解。
马荣弟用这块苏木做了4、5支弓,模板就是那支坐断的弓,这是他的第一支作品。
1986年夏天,天气非常热。
一天中午,有人拜访马荣弟,这个人马荣弟不认识,他很爽快,自我介绍,我叫吕正,双口吕,光明正大的正,我是中国社科院的,我听张师傅说,你在做琴弓,而且做得很棒,我想看看你的弓。
张师傅是马荣弟熟悉的提琴修理师,马荣弟第一支作品完成,拿给张师傅看,张师傅很惊讶,这把弓子看起来不错,但是不认识,哪里买的?“我自己做的。”
吕正就是从张师傅那里知道马荣弟会做弓子,特意拜访,试过之后,他想买弓。但是马荣弟没有思想准备,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做的弓子有人会来买,而且他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卖弓。
吕正很坚持,他用很笃定的口气告诉马荣弟,这把弓子我肯定要,你自己会做,再做一把就好。他掏出200块钱,加一副祖传金丝边眼镜。
“钱不多,只有200块,但是眼镜是家里传下来的,很值钱,一起给你。”
吕正讲了很长时间,马荣弟很不舍,坚持和犹豫就像拉锯一样,左一下右一下,偶尔倾斜,又坚持拉回来,最后还是爸爸发话了,既然人家大老远跑来,也喜欢这把弓,你送也要送给他。
既然爸爸说了,马荣弟答应弓子给他,钱收下,但是200块已经很多很多,祖传的金丝边眼镜一定不能收。
这是马荣弟做的第一支弓,也是他卖出去的第一支弓。
很多年以后马荣弟说,那天下午很热,天有点暗,好像有日食,那一天仿佛命运之神突然降临,它巨大的翅膀从窗前划过,一边是现在,一边是未来,未来拉动琴弦,琴音轻起。
从此马荣弟完全投入到他的琴弓制作中,一天也没有断过,用他的话说,从年初一做到年三十,每天晚上工作到11、12点。
后来有国外的一个朋友提出以木换弓,他给马荣弟一些苏木,马荣弟以木制弓,这个方法保证了马荣弟最初的木料需求。
1996年,马荣弟的朋友问他,想不想参加在美国提琴协会第12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美国提琴协会举办的国际提琴制作比赛,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提琴制作的三大国际比赛之一,比赛共设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弦乐四重奏乐器及大、中、小提琴琴弓、贝斯大提琴弓等8个项目,琴弓类比赛主要从制作工艺和使用性能来考评,参加比赛的提琴和琴弓不能有任何制作者标记,所有的标签、硬印和商标必须在评比中都要遮蔽,评选完全匿名进行。
马荣弟寄了四支琴弓给在美国的朋友,能不能获奖?能拿到什么样的成绩?排名多少?他都不知道,把琴弓寄出去,就是一件事完成。
一个月后,朋友打电话来,你知道你拿到什么成绩?不知道!你猜猜看!猜怎么猜得到?朋友说,小提琴琴弓拿了优异奖,哇!第一次参加就拿奖,马荣弟很开心!那么中提琴呢?朋友一个个来,每一个都要马荣弟从头到尾猜一遍,第二个也是优异奖,第三个、第四个都是,第一次参赛,四个奖!
1996年,他制作的小提琴弓、中提琴弓、大提琴弓和倍司弓,获美国提琴协会提琴制作比赛优秀奖
这是马荣弟制作琴弓的第一个十年,一转眼3650天,不关心时日,不关心窗前花开、秋叶飘落,这样木知木觉,四季在窗外,他在窗内,刨、烤、凿、锉,琴音升起。
不只是琴弓,是艺术品
世界琴弓制作历史大约从十六世纪开始,曾经历很长的演化、变迁,琴弓最初并不受重视,它的地位与琴盒相似,只是提琴的辅助配件,当时的琴弓制作一般都由制琴师兼任,制弓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有一种说法是从法国的尼可拉·李奥纳多·图特开始。最早的提琴弓如射箭的弓一样,弓杆的弯度比较大,逐渐演变后,弯弧越来越平,长度逐渐加长,弓尖和库尾的设计、造型也慢慢形成固定的几种样式,逐渐琴弓制作分成几大流派:法国派、英国派、德国派……
马荣弟制作的第一支琴弓就模仿谭抒真的琴弓制作,谭抒真的这支琴弓则以法国传统琴弓为样本,法国老一代制弓师留下的作品到现在还是典范,无论造型或者琴弓的内在联系、平衡都非常出色,使用价值都无可挑剔,它代表琴弓制作的最高水准,现代制弓师可以发挥和改进的余地非常小,几乎没有。
大多数时候制作琴弓都在模仿传统琴弓,马荣弟仿制的法国珍贵名弓复制作品惟妙惟肖,神形兼备,仿制得惟妙惟肖这个过程也是一种享受,但是偶尔制弓师们也愿意发挥一下想象力,虽然改进非常微小,但在敏锐的演奏家们来看就很不一样。
马荣弟后来多次参加国际比赛,国际比赛中有鼓励创新的评分,外界对他的评价是力求以艺术品的理念来制弓,力求创新突破,善用弓子的造型体现突破,喜欢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和镶嵌库尾。
马荣弟获奖作品
绝大多数演奏家也都非常偏爱传统琴弓,马荣弟制作的琴弓就是以法国传统琴弓为蓝本,为演奏家量身定制,马荣弟对自己有要求,他希望自己制作的琴弓能比演奏家原来用的稍微好一点。
演奏家要的弓更讲究实用性,对声音和音色要求很高,每一位演奏家的状态、手势、演奏要求以及内心要求都不同,定制之前马荣弟要熟悉对方的喜好、演奏状态,他通常要求对方发一些演奏视频。
马荣弟做弓通常不打笔稿,而是在脑子里想一遍,选择什么模特,选择什么材质,推测演奏家的心态、习惯,以点带面,找到一个点,整支琴弓最终在脑中一步步显现,栩栩如生,这样的过程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完成最初的设计,动手制作一支弓最长要1、2个月,最短只要5天。
老练的演奏家拿到琴弓都有一个无意识的习惯动作,拿在手里掂一掂,弓的重量、平衡点这么一掂就知道,平衡对琴弓非常重要,平衡好的琴弓,一弓拉过,从弓头到弓尖,声音平均,连贯、统一,演奏者不需要刻意用力,运弓自然,一气呵成。
每一支琴弓都自带个性,演奏家反复尝试,仔细捕捉声波中的细微区别。
马荣弟制作的每一只弓都有它自己的LOGO
迄今为止,马荣弟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世界各国著名乐团,包括芝加哥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德国广播交响乐团、冰岛国家交响乐团,日本NHK交响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台北交响乐团、澳门乐团以及国内著名的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等数十支乐团都有马荣弟的大量作品在演奏家手中使用。他的作品是演奏家们音乐会和作品录音时常用乐器。数年前,北京举办中国十大青年小提琴家音乐会,其中有七位拥有马荣弟制作的琴弓。国外演奏家来上海演出,遇到琴弓需要紧急修理,也慕名前来。
小提琴教父林耀基对马荣弟的琴弓爱不释手:“相对昂贵的法国名弓,马荣弟的琴弓价廉物美,使用演奏的体验上却毫不逊色”; 十多年前,国际提琴琴弓制作大师协会主席肖拜克见到马荣弟的一支大提琴琴弓毫不犹豫买下,马荣弟问他要不要试一下再确定,他说这样的弓是不需要试的。交流中得知马荣弟是通过自学学得这门手艺他很惊讶,他说如果要列出当今世界上最好的20位制弓师,你是其中之一。
阳台上的工作室
马荣弟工作台
马荣弟的工作室就在家里。看得出来,工作台摆放的位置原本应该是阳台,横贯左右的玻璃长窗,阳光充沛,在这里工作很惬意。
工作台不算整齐,他给我看工具:卡尺,斜口刀,平口凿子,锯子,铁锉……工具、材料随意摆放,遵循着他心里的秩序,随手都能找到。琴弓制作的所有环节,从木头切割、刨木、烘烤弓杆弧度、修轮廓、贴片、刻槽、打孔、油漆马荣弟全部手工完成。
高级乐器是一件有个性和特色的艺术品。制弓师根据木料本身的特性进行个性化操作和处理,尺寸细微过渡,线条的干净利落,从弓尖到弓根的力度一致、弧度匀称,这是机器流水化、标准化制作无法媲美的。日复一日枯燥繁琐的日常时光,聚精会神的细节,琴如其人,琴弓也是。
马荣弟的弓细腻优美,风格清简,不多额外装饰,就如他三十年心无余念,一心做弓。女儿马索一2018年5月在德国米腾瓦尔国际提琴琴弓制作比赛拿到中提琴铜奖,11月在每两年一次美国国际提琴琴弓制作大赛上拿到中提琴优异奖。这不是马索一第一次做琴弓。
2009年马索一大学毕业,她申请到德国继续深造建筑专业,拿到学校录取通知书,距离出国有一段空余时间。马荣弟问她要不要跟着学做琴弓,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就跟着爸爸做琴弓吧。
大学毕业,学建筑的女儿随爸爸学习琴弓制作,很快拿到世界大赛的奖项
马荣弟做琴弓弓杆的弧度要手动在煤气上小火烤,用巧劲把弓杆缓缓弯过来,手劲太大弓杆就折断,手劲太小,弧度不够,手上的力度是教不会的,全靠制作者自己的感觉。爸爸带入门,其余的都要马索一自己体会感受。
马荣弟和女儿
我从来没有问过马荣弟,如果怎么样,如果没有第一次遇见小提琴,如果没有参军,如果没有那根坐断的琴弓,如果……会怎样?时间流过,有时候稀薄,有时候稠厚,有时被高光照亮,有时候逆光,这些如果的时刻在后来看来都是高光时刻,岁月由此延伸。
后记:文章发表的时候,马荣弟告诉我,2019年5月他将以评委身份参加中国第四届国际提琴与琴弓制作比赛,这也是中国琴弓制作师第一次担任国际比赛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