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主编的话

朱大建


cover4_index.jpg上海纪实2019年第一期今天上线。


本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栏目,刊发马信芳写的《百年〈辞海〉》。皇皇巨著《辞海》是一个世纪、几代学人千锤百炼的结晶。它以字带词,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的功能。从1915年动议编纂《辞海》,到今日的鸿篇巨制,巍巍壮观的百年《辞海》已成为国人不可缺失的一本大型综合性辞典。一版又一版的《辞海》,是历史与时代的大事记,更是档案馆和里程碑。第七版《辞海》正在修订中,预计于2019年出版,“中国梦”“一带一路”“供给侧”等都将作为新词条目收入其中。


本期《在场》刊发5篇文章。


2018年底辞旧迎新之际,一则于中华艺术宫展出的 “纪念东京审判宣判70周年”展览在申城引发关注,展览含影像图片展和长卷油画两个部分,但媒体的报道似更多聚焦在长卷油画上,这是著名画家李斌历时三年半创作而成,展示了参与东京审判的600多人次400多位不同人物形象……。与此同时,李斌的画作也成为微信朋友圈热议的话题,大家交流感受时,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是“浩大”和“震撼”。作者面对面伫立在真迹前,被深深地震撼了。有那么一瞬间,作者明显感觉周身的血液涌动着往头顶升腾,双脚像被钉住了似的,无法向前挪动。这幅具有震撼力的大画,是如何创作出来的?画的样式能被观众接受吗?史学界及美术界如何评价?请读汪澜采写的《再现旷世审判的壮怀激烈——文献式全景画〈东京审判〉创作纪实》。


滑稽戏名家童双春是中国曲艺家协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师从滑稽戏泰斗姚慕双、周柏春,从艺64年,孜孜不倦追求滑稽戏艺术的规律,探索独脚戏奥妙。曾有人说,上海滑稽戏在艺术上有“三座大山”,即姚慕双、周柏春、袁一灵,有“四座高峰”即王双庆,童双春,翁双杰,吴双艺,还有一座“飞来峰”,即严顺开。滑稽戏以吴语为特色,也说普通话和其它地方的方言;表演以说、学、做、唱为形式,来表演和表达具有喜剧因素的人物和故事。滑稽戏是多幕剧,含有幽默、诙谐、热讽、冷嘲以及轻喜剧的成分,运用诙谐调侃手法较多。请读刘立中《滑稽戏是他的生命存在方式——记演员童双春》。


2011年8月25日到10月25日,短短两个月时间,专案组共缴获各类枪支93把,气枪20支子弹5万余发,确定从美国走私进境的枪支49把,气枪3支。这起建国以来罕见、受到公安部、海关总署高度重视案件的成功侦破,离不开专案组参战民警的群策群力。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平凡而又感人。请读张志萍《案情就是命令!——建国以来最大走私武器弹药案侦破纪实》。


秦悦农是一位与“乳房”打交道20年的乳腺癌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西医结合乳腺科主任,他一手手术刀,一手中草药,擅长中西医并用诊断治疗各类乳腺良恶性疾病,是国内少数中西医技术兼具的乳腺科医生。在秦悦农眼里,乳房,不仅是手术刀下的病灶部位,更是灵动的美的象征,是生的希望,是幸福和快乐的源泉。于是,他用医术仁心托起一对对美丽的双峰,他托起的是一个女人的健康、自信和快乐,也是一个家庭的和谐与美满。请读林楣写的《医术仁心托起美丽“双峰”》。


上海退休女教师沈翠英2008年5·12 汶川大地震后曾拍卖自己上海徐家汇一套147平米高档住房,拍得金额450万,建造尚慈翠英小学,被小朋友誉为“上海奶奶”。之后,沈翠英一家人抵押了当时仍在居住的唯一一套住房,拿出400多万元帮助当地工厂恢复生产,并成立聚爱实业有限公司。聚爱公司公司的业务就是在上海推广都江堰的特色农副产品。企业有盈利,30%的利润将会捐入慈善基金会专项基金,帮助解决当地孤儿上学等问题,70%则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公益活动,公司每卖掉一枚猕猴桃,都会给果农补贴5分钱。这是一个多么有爱心的“上海奶奶” 啊。请读江妙春《“上海奶奶”沈翠英的故事》。


本期《记忆》栏目刊发2篇文章。


一次“左联”纪念馆之行,将作者叶周曾经阅读过的父亲叶以群和夏衍、于伶、胡风、周文等文坛前辈文字中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面。青春不可重复,历史无法重演,柔石、胡也频,以及冯雪峰、楼适夷、叶以群、周文等许许多多左翼文化运动中的热血青年,在他们尚还十分年轻的时候就献身革命,甚至抛头颅、撒热血。而冯雪峰、以群和周文组织的远东反战会议已经名垂青史。他们的人生经历也许只是历史大潮中的一个小水滴,却曾经发光发亮,折射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光照,值得历史永久铭记!请读《我从汇聚的水滴看见历史——前辈笔下的“左联”记忆》。


诗人叶元章今年99岁,这般高龄,仍然思路清晰,奋笔写作。他为本刊发来他的新作,让人感动。请读《门墙桃李别一枝——忆五十年代上海作协青年评论小组》。


本期《往事》栏目刊发3篇文章。


1920年代的上海大学,就像是一座红色的熔炉。刘华,邓中夏,瞿秋白,这三个性格、禀赋、籍贯和出身都不尽相同的年轻人,在上海一所弄堂大学——上海大学的狭小课堂里相逢,他们都选择了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漫长征程,并且再也没有回头,直至成为革命先烈。上海大学,成了中共的干部储存所。据统计,在中国派往莫斯科的留学生中,有百分之三十都是从上海大学输送过去的。一九二六年到一九二七年的上海三次武装起义,上海大学的革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都积极投入斗争。起了很大作用,有许多学生参加,成为领导骨干。从一九二二年改组立校到一九二七年被迫停办,上海大学虽然存在时间短暂,只有六个年头,它却是中国近现代国民救亡斗争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策源地重镇,它以自身书写了、完整了“大革命” 在上海的脉络与走向。请读吴越写的《熔炉——上海大学在1920年代》,本刊拟分4期予以连载,本期刊发第二章《裂变》。


董竹君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也是艰辛的一生,饱受挫折与磨难的一生。1997年12月,饱经沧桑的世纪老人董竹君先生安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98岁。她的传奇一生,书写着不一般的爱情、创业、磨难、历练、辉煌,她是中国女性的楷模。董竹君有着出水芙蓉的风姿,还有绿叶新篁那样的高风亮节。四川老百姓为拥有这样一个“四川媳妇”而备感自豪。董竹君也成了她的出生地海门的骄傲,海门市政府还以她名字辟建了一个董竹君广场。请读沈嘉禄《董竹君:从亭子间到花园别墅》。


马志成的《蟋蟀往事》写了作者养蟋蟀斗蟋蟀的童年往事。亲切,有趣,有点伤感。写出了时代特征。


本期《万象》栏目刊发4篇文章。


卢秋田,中国驻德国首任大使。曾先后出任中国驻卢森堡、罗马尼亚和德国大使,3次派往中国驻荷兰大使馆,共14年。担任外交工作42年,现为外交部国际问题咨询组成员。本文作者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卢大使,记录下与之几次神聊得来的生动、精彩故事,立体地展现了这位中国优秀外交家的精神世界与外交风度。请读吴道富《从上海弄堂里走出来的外交家卢秋田》。


马荣弟做了30年琴弓,他是无师自通,自学成才。1996年,马荣弟参加在美国提琴协会第12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比赛共设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弦乐四重奏乐器及大、中、小提琴琴弓、贝斯大提琴弓等8个项目。马荣弟获得4个优异奖!迄今为止,马荣弟制作的琴弓遍布世界各国著名乐团。请读蒋晖《马荣弟:无师自通制琴弓》。


汤朔梅的《牛、黄皮和鼻公》是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以前的农村,耕牛是宝。杀年迈老牛是乡间大事。杀牛技艺高超的黄皮公公,精心饲养耕牛的鼻公,辛劳一生的老母牛,三者互动,构成一篇儿童视角且画面感很强的纪实作品,有时代感。


1915年11月10日, 约中午时分的外白渡桥上,当第一辆小轿车刚驶到外白渡桥的中央时,只见站在桥上西侧的一个男子快速朝那辆轿车投去了一个黑色的铁蛋,瞬间闪出一道刺眼的火光,随即是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一股浓浓的黑烟向四处散开,轿车车胎被炸坏了,不能开动而停在了桥中间,紧接着只见有两个身穿黑衣的男子从混乱的人群中冲到轿车旁举枪朝车内坐着的两个人一阵猛烈射击,轿车内坐着的袁世凯的走狗、鹰犬“上海镇守使郑汝成”被当场击毙。请读孙孟英《震惊全国的外白渡桥上的绝杀》。


本期《亲历》刊发4篇文章。


那清的《邻里人家》,写自己居住55年的过去被叫作“外国弄堂”的小区居民的生活情状,小区右边是两层楼的花园洋房,左边是配备的汽车间。新中国成立后,汽车间都改成了住宅,直到1980年代初,汽车间被拆除,改建成了设施齐全的六层楼工房。老住户们由此改善了居住条件,同时又搬来了不少新邻居。作者回忆自己朝夕相处邻居的文字,生动形象,感情真诚。因文字较长,编辑成上下篇,本期刊发(上篇)。


现代文明愈来愈紧张的生存竞争和生活节奏,在我们的大脑里激起阵阵波涛,留下重重阴影。心理障碍由此发生,这是一个神秘而不可忽视的黑色的思维区。作家刘湘如来到中国心理卫生研究院采访心理障碍病人,用文学纪实的方式,原原本本奉献给读者。请读刘湘如《走进黑色思维区》。


成立于1994年的大西洋中医学院(英文简称ATOM),是来自上海、原为中国西医师的朱海纳和她丈夫严尔良医师登记创建的。在美国佛州教育厅负责人的鼓励与支持下,在一批热心公益活动的华人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筹集到了一万美元,作为起家的本钱。本文作者是复旦大学化学系77级毕业生,上海作协会员。2015年底,在大西洋中医学院董事会上,经投票,作者被选为学院的董事长。如今,美国佛罗里达州大西洋中医学院这个中美混血的高等学府,正在茁壮成长中。请读良人《我在美国做中医学院董事长》。


戴自中是沈尹默的入室弟子,写诗做文,是一种生活的常态,心静平和,澹泊自甘,被誉为沈尹默传人。请读鲍广丽《随缘随性,秋明心境——沈尹默弟子戴自中老师印象记》。


本期《风情》栏目刊发3篇文章。


上海一位离休干部、老共产党员方耀熊,将夫妇俩多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100万元积蓄捐赠给了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为老少边穷地区建了4所希望小学。方耀熊病重阶段,双脚浮肿,已经没有办法穿鞋。老伴鼓励他去买一双新鞋。但看到新鞋标价300多元,方耀熊不舍得。最终在妻子的坚持下,方耀熊买了新鞋,穿上的那一瞬,他紧紧皱着的眉头展开了,“好舒服!”他说,“但太贵了”。方老去世前,要求捐献遗体用于医学解剖。家人实现了方老生前的遗愿。请读沈轶伦《巧克力的滋味》。


作者从小生活在宝山,从罗店到城厢,四十年未曾离开。新中国成立前,居民们大多住着低矮的平房,城厢里只有几条小街,较长的一条叫石皮街,大家往往将它念成破街。作者深深热爱这一方土地,在水沟里捉泥鳅、在麦田里奔跑、在茄子地里套蟋蟀,也摘棉花、扒番薯、养兔子;作者在校园里拍香烟牌、打玻璃弹珠、踢毽子,也戴上绿领巾、红领巾、团徽。宝山的“浪花、钢花、樱花、文艺之花”,在新的梦想新的期待中恣情绽放。请读唐吉慧《宝山如今是福地》。


现在的多伦路是条人文气息浓厚的文化街。而八十年代的多伦路,是一条嘈杂、混乱的小马路。多伦路48号这幢欧陆风格的小洋楼,当年是虹口区副食品公司的办公场所。刘翔在财务科打了6年算盘。三十多年后,改行当了作家的刘翔,凝望着这幢曾经朝夕相处了六年的小洋楼,一切恍如昨日,但一切又都物是人非。请读刘翔《多伦路小洋楼的算盘“不了情”》。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百年《辞海》作者:马信芳
  • 再现旷世审判的壮怀激烈 ——文献式全景画《东京审判》创作纪实作者:汪澜
  • 滑稽戏是他的生命存在方式——记演员童双春作者:刘立中
  • 案情就是命令!——建国以来最大走私武器弹药案侦破纪实作者:张志萍
  • 医术仁心托起美丽“双峰”作者:林楣
  • “上海奶奶”沈翠英的故事作者:江妙春
  • 我从汇聚的水滴看见历史——前辈笔下的“左联”记忆作者:叶周
  • 门墙桃李别一枝——忆五十年代上海作协青年评论小组作者:叶元章
  • 熔炉——上海大学在1920年代(之二)作者:吴越
  • 董竹君:从亭子间到花园别墅作者:沈嘉禄
  • 蟋蟀往事作者:马志成
  • 卢秋田:从上海弄堂里走出来的外交家作者:吴道富
  • 马荣弟:无师自通制琴弓作者:蒋晖
  • 牛、黄皮和鼻公作者:汤朔梅
  • 震惊全国的外白渡桥上的绝杀作者:孙孟英
  • 邻里人家(上篇)作者:那清
  • 走进黑色思维区作者:刘湘如
  • 我在美国做中医学院董事长作者:良人
  • 随缘随性,秋明心境——沈尹默弟子戴自中老师印象记作者:鲍广丽
  • 巧克力的滋味作者:沈轶伦
  • 宝山如今是福地作者:唐吉慧
  • 多伦路小洋楼的算盘“不了情”作者:刘翔
  • 微@电影
  • 微@视觉
  • 微@音迹
  • 微@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