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 . 我家的钟点工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我家的钟点工

作者:容子 发表时间:2019-09-23 点击数:343

图3:美丽家园小区一景,作者2015年12月摄。.jpg

美丽家园小区一景


大学毕业后,调到上海工作,成了“新上海人”。从1978年至今(2019年),40多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我已退休。


1、


退休前因工作太忙,经常出差,周六周日常加班,顾及不上家务,于是朋友帮助介绍了一位上海籍的钟点工阿莉,每周六到我家半天,专门帮我家搞卫生。阿莉苗条清秀,是下乡安徽多年的老三届知青,原在农村务农,后到县城务工,在县城认识了上海籍男青年,双方结婚后一直在安徽生活并生子,儿子在安徽长大。直到10年前阿莉夫妇退休,才带着儿子回到上海,住在阿莉丈夫的老父亲家里。老父亲在市中心有一套房子,两个大间、一个小间,孩子的姑姑没结婚,和老父亲住一起。他们全家回到上海后,户口和关系都在安徽,小姑子不高兴。爷爷和孙子住一个朝南的大间,小姑住另一个朝南的大间,他们夫妻俩挤在朝北的小间。每次阿莉来我家就聊两件事:一是对小姑子不满意,二是为儿子找工作犯愁。渐渐地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有了思想准备:阿莉到我家做工可能另有用意。


果然,没多久阿莉就开口了,请我帮助解决她儿子的工作问题。这个题目出得太大了,用这个钟点工的代价太高了!阿莉来我家做清洁工不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她有退休工资),纯粹是为儿子找关系。怎么办呢?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只能尽力帮她想办法,到处托人,人托人,四处打听。朋友们笑话我:“何必为钟点工如此费心”,但我非常理解阿莉的心情,没有回绝她。终于有一天,一个电信工程公司在招工,就让阿莉的儿子去应试,居然解决了工作问题。开始时阿莉总是担心:下雨天,儿子会不会从高高的电线杆上滑落下来?太阳天,儿子会不会在野外被晒晕倒?……我劝她:让孩子吃点苦没坏处,总比呆在家里“啃老”好。我还劝她:一定要让儿子读书,考个成人教育的文凭出来,这样才可能改变命运。阿莉点点头:“我们这辈子就算了,明明是上海人,却去安徽当了大半辈子乡下人。儿子一定要当回上海人!”后来,阿莉的儿子拿到了自学考试的大专文凭,转行搞电脑操作施工,工资待遇都得到改善,她非常高兴。


阿莉一直在我家干了3年,我知道她是“报恩”。直到她的公公病重病危,家中缺少护理人手,这时他们夫妻俩还忙着与小姑子打官司,争夺老父亲留下的房产,再也无暇顾及我家,于是向我辞工,我也不留她。临别时,阿莉说:“我这个老上海人要感谢侬这个新上海人。”她丈夫马上纠正说:“我们离开上海几十年了,连上海户口都没了,算什么上海人!你们在上海工作、生活了几十年,有房、有车、有工作、有事业,你们才是真正的上海人呢!”我说:“都一样,家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2、


阿莉走后,朋友又为我介绍了一位安徽籍钟点工小刘。小刘至今没有上海户口,在上海打工做过美发厅的理发员、宾馆的清洁工、洗衣房的熨衣工,后来她认识了当保安的上海籍小伙子小潘,嫁给了上海人。小刘心灵手巧,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为人热情,住在小潘父母家,20年了,孝敬公婆,家庭和睦。她会剪头发、烫头发,很受公婆和邻居喜爱。


图5:钟点工小刘和她的婆婆帮作者家人编织的羊毛衫。.jpg

钟点工小刘和她的婆婆帮作者家人编织的羊毛衫


在我家做了一段时间后,小刘找到一家五星级宾馆的保洁工作,工资待遇都不错,就是地点太远,而且周六上班,无法继续在我家做下去,只好辞别。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只要我需要,她就千方百计抽空赶过来帮我剪头发、烫头发、做头发。至今,我的“头”一直由她承包负责。每次见面,都发现小刘的穿戴越来越时髦,精神越来越好。以前她总把户口问题挂在嘴边,像是一块心病,但现在她说:“有没有上海户口无所谓了,单位为我们买了保险,公公婆婆把房子过户给我们了,还立了遗嘱要把财产留给我们。有没有户口我都是上海人了,总归要给老人养老送终的。女儿大了,在航空公司的学校学习空乘业务,日子越来越好啦。”小刘现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哇啦哇啦,不打“格愣”。形式上她是“外来妹”,而内心里她早已蜕变成“上海女”了。


3、


小刘辞工后,大堂保安向我推荐了东北籍钟点工小张。小张30多岁,个子不高,圆脸盘,做事卖力,为人爽快。她在小区做保洁工,兼做我家钟点工。后来小张辞了保洁工,又找了一份钟点工的工作,在一位外籍外教人家帮助带孩子,那边为主,我家为副。小张夫妇来自黑龙江,跟着做生意的亲戚来到上海多年,老公做二手车生意,她做钟点工。两口子起早摸黑,辛勤苦干,对人和蔼,多年来我们相处很好。后来,小张老公的生意做大了,夫妻俩干了几年,积攒了些钱,就在昆山花桥买了一套二手货商品房,大约投资了50多万元,把女儿也接到上海来了。由于家搬远了,加上要协助丈夫开店做生意,小张恋恋不舍地辞去了钟点工。临别前,他们夫妇盛情邀请我们去他们的新家看看。


这对外来工夫妇,男的原先在东北林场扛木头,女的在家养奶牛,来到上海后,二人打拼,靠劳动致富,很不容易。他们乔迁之喜,我们理当送点贺礼表示祝福。于是,我们乘坐地铁11号线到达“安亭站”(那时11号线还未通达花桥),小张的丈夫专门开车来地铁站接我们去他家。走进他家小区,感到环境不错。多年的家政经验,使钟点工变成了都市人,小张把新家布置得很美观。她在家里忙了一上午,做了一桌丰盛的菜肴,弄得我们很过意不去。但他们非常高兴,说我们“大驾光临”,是他们的荣幸。午餐后,两口子又专门开车陪我们去附近的“千灯古镇”游览。 “千灯古镇”离上海不远,但这么多年来我们没去过,托这位钟点工的福,我们才有机会走进这个江南古镇。我们边走边看,边和他们夫妇聊天。他俩说,还要努力干活,挣到了钱就学习我们出境旅游,先去香港和台湾,然后再到外国看看。谁说农民工朋友没文化,他们懂的东西不少呢!游览了千灯古镇,他们两口子又开车把我们送到地铁站。挥手告别,依依不舍,再三嘱咐我:有事别客气,只要打电话给他们,他们就会赶过来帮忙。回来的路上,我不禁反躬自问:上海,到底是谁的人生驿站?谁的家?


图6:千灯古镇一景,2012年9月钟点工小张夫妇陪同作者夫妇游览千灯古镇).jpg

千灯古镇一景,2012年9月钟点工小张夫妇陪同作者夫妇游览千灯古镇


小张辞工后,我也退休了,家务活儿自己干,几年没用钟点工了。今年春节前,忽听有人敲门,开门一瞧,小张“呼哧呼哧”跑得满脸通红,拎着大包小包来送年货——她丈夫去河里钓的新鲜鱼、她切好的崇明年糕片,还有一纸箱烟台大苹果。几年不见,小张变了,变得洋气了。“怎么?发财啦?”我打趣地问,小张却认真地答:“真发了点小财。”“还做二手车生意吗?”“哪儿呀!早改行了。环保车、智能车都上市了,二手车生意难做,我们改行开饭店啦。在启东海边开饭馆,生意很好,夏天旅游旺季一天能有1万多元进账呢。在启东全额付款买了一套房,又贷款买了另一套房,把东北的父母和公婆都接来了,他们帮我们包东北饺子,都包掉了两吨面啦。”“开饭馆辛苦啊,累吧?”“这算什么!比起以前在东北扛木头、养奶牛,这算不上累!”


“怎么跑到启东去了?不想在上海做生意了吗?”“上海固然好,但我们还要奋斗,不能守着上海不动。孩子留在上海了,等我们干不动了,不想干了,就卖掉启东的房子回上海过日子。女儿在上海‘不夜城’卖手机,有工资,不用我们养,花桥的房子留给她结婚用。上海,我们不会忘记,这是我们闯世界的第一站,你们是我们在上海遇到的第一家好人,日子好了要来告诉你们。给你们报个喜、拜个年,下午再乘火车回启东……。”事先不知小张会来,没有准备,想临时包个红包给她,可她坚决不收。


小张走后,我丈夫在客厅里来回踱步,沉默许久,忽然激动地说:“劳动人民,自主创业,劳动致富!”


改革开放,给多少老上海人和新上海人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发展和财富。这种收益,存在于经过勤奋努力和艰苦奋斗的人民生活中,存在于上海人普遍认同的现实存在感中,存在于上海社会发展的历史履痕中。


大上海,曾是多少人的人生驿站,来来去去,有人在这里留下了家,有人从这里走向远方。我时常想起儿时的上海佚事、年轻时来去上海的匆匆脚步、在上海奋斗的日日夜夜,那些散佚的往事为我注入了上海记忆。家,是我们心中那个有归属感的地方。上海,曾经也是我的人生驿站,而现在却是我的家园。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