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 . 上海大爱:特殊学子人生不“渐冻”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上海大爱:特殊学子人生不“渐冻”

作者:孙建伟 发表时间:2019-09-17 点击数:59

“你是说,从小学到大学,你在上课期间都不喝水?”


“是的。”


“那你不口渴吗?身体受得了吗?”


“开始不习惯,撑过去,后来就慢慢习惯了。”


“这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开始我也觉得不一定撑得过去,但为了避免去厕所,不麻烦别人,我必须这样做。”


“那现在你在公司上班喝不喝水?”


“不喝。和以前一样,习惯了。”


这是我与被采访人的一段对话。虽说事先看了他的报道,但与真人零距离,还是忍不住震颤了一下。惊讶,还有一丝惊惧。我这么提问的时候,感觉喉咙有点哽。这完全超出了普通的医学知识和人们的常识经验,然而此刻他非常平静地应答着我的疑问,就像在说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难道他的身体超出了医学和常识极限,恰恰相反,他的身体已经不能被医学拯救。但是,这个身体的主人近乎“残忍”地做到了。


他是谁?这样做究竟为什么?


他叫唐旭,为了求学,读书。


相信与唐旭同龄的小学、中学、大学生们对这个名字不会太陌生。从初中开始,这个名字就有了“自强”“励志”“感动”等等前缀,也从那时起,全国和地方媒体纷纷把镜头和笔端向这个名字聚焦。我用心读了这些报道,觉得除了唐旭超乎常人的坚忍和毅力,更看到支撑这些前缀的正是他生活着的这座城市的爱心和包容。我试图用这两个“关键词”把他的故事串联起来,再度走近这位“读书改变人生”的特殊学子和他周围那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人们,发现真情,发现大爱。


“我要用脑子做一个有用的人”


二十八年前,唐旭出生在江苏宿迁一个农家。学会走路比别的小孩晚些,学会了,却走得跌跌撞撞,才几步路就跌倒。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愈发严重。父母把他带到医院,得到的诊断如同突然炸响的霹雳:进行性肌肉萎缩症。这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大脑、脑干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细胞受侵袭而发生进行性退化,肌肉逐渐萎缩无力,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自此就禁锢在轮椅上。因身体如同逐渐冻住一样,故俗称“渐冻症”,也称当今世界五大绝症之一。两岁的孩子就患如此重疾,父母不甘心,又带他辗转几个城市医院检查,医生的说法都是一样的绝望。小唐旭不知道,依然歪歪扭扭、跌跌撞撞地迈步,更不会知道他稚嫩的肌肉正在萎缩的进程中。7岁时,他第一次知道了这个病。他听着医生对他的父母说,这孩子就是这个病,可能还会发展,目前还没有办法治好。他懵懂地觉得,自己正被一种病魔控制,而且还治不好。对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对一种疾病严重程度的认知只能是懵懂的。


太残酷了。


最关键的是,这孩子喜欢读书,太喜欢读书啊。要是没有书读,他将怎么度过这一辈子呢?父母看着他默默流泪。宿迁离上海不远,上海是大都市,机会多,会给我们爱读书的小唐旭一个机会吗?


1999年,父母带着唐旭到了上海,栖身于地处徐汇区城乡结合部的长桥地区。后来连续十几年跟踪采访唐旭的《新民晚报》记者陆梓华回忆当时见到他们一家人的情形仍十分感慨:“他们住的地方就像以前的‘滚地龙’,逼仄狭小。但墙上有亮点,贴满了唐旭的奖状。他父亲送牛奶,母亲做钟点工,打工赚来的那点钱,大多用在了唐旭的治疗上。”2000年,唐旭进入徐汇区一所民工子弟小学上学。这时,他的全身肌肉已经萎缩。但命运给他留出了最后一个窗口,右手食指还保持着活动功能,让他学习。他好学,痴迷般的好学。在学校,唐旭的成绩也让老师和同学惊异叹服。然而就在临近“小升初”时,有关方面鉴于民工小学在办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整改决定。整改没错,对一般学生来讲无非就是换一个就学环境,但对唐旭来说,就将面临失学的困境,因为他是“肌肉萎缩症”患者,尽管他的学习成绩与他的身体状况完全呈反比。对他这样的学生,常规教育机构的接受度肯定会受影响。


然而唐旭满脑子想着的就是读书这件事。


那天晚上,唐旭蒙着被子流了很多泪。他是怕父母伤心,其实父母比他更着急。在接下去的日子里,一家人到处打听可以接收唐旭继续念书的中学。都知道难度太大了,但谁都不愿放弃。多方辗转,唐旭给他们租借房所在地的徐汇区青保办写了一张简短的条子,他坦诚地说明了自己的身体状况,表明继续求学的强烈愿望。不久,长桥中学预初年级组长、兼管青少年保护工作的孙三媛老师收到了这张条子。虽仅寥寥几句,但她被一句话震撼了:“我情愿不吃饭,也要把书读好,永远不放弃。我身体已经不好了,但我要用脑子做一个有用的人。”字迹工整严谨,孙老师觉得这一定是个认真刻苦的孩子。随后,孙老师把这封信交到了校长童立贤那里。童校长也被深深打动,让孙老师去家访。孙三媛很快到了唐旭的家,再一次深感震动。漏水漏风、潮湿寒冷的棚屋里,这个倔强的男孩却在认真读书。孙三媛想,一定要为他争取到学习的机会。孙三媛把自己的想法向童校长汇报,童校长认为,遇到如此能吃苦、具有如此坚韧意志的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幸运。对这样一个学生,我们应该体现开放和包容。学校经过研究决定接收唐旭。


得到长桥中学的入学通知书时,唐旭和父母抱在一起,泪流在一起。这一次,是喜极而泣。


从1分到满分


望着这个坐在特制轮椅里的男孩,童立贤校长忍不住一阵心痛。她与他对视了一眼,被他渴望的眼神震撼了。也许生怕校长对自己身体的担忧,唐旭怯生生地说了句,“老师,您放心,所有的困难我都能克服的,只要让我读书。”童校长俯下身来,握着唐旭冰凉的手,说,“老师知道,老师知道。你是个喜欢读书的好学生。”童校长又想起那封信和那几句话,她实在想不到那些齐整的字竟然是一根手指写出来的。获悉唐旭的情况后,徐汇区中心医院党委书记薛雷与院长朱建民商量后,主动与区教育局党工委领导联系,医院研究决定免费为唐旭做全面的身体检查,还拟定了康复方案。虽然这种疾病在医学上无法逆转,但可以通过康复手段延缓病程。童校长对师生们说,唐旭是热爱学习的好学生,他来我们学校学习,是我校的荣幸。在学习上,他与所有同学都是平等的,在生活方面,我们要从各方面关心他,照顾他。唐旭默默地想,自己唯一能回报如同恩人般的童校长、孙老师,只有加倍努力取得好成绩。眼下他面临的挑战就是升入预备班的第一个学期,尤其是他从未接触过的英语。这件事使唐旭陷于不安,由于在民工子弟小学根本没学过英语,他基本属于“两眼一抹黑”。那天父亲背着他进入教室,同学们的眼光注视着他,等他坐在那个特殊的轮椅上,教室里发出了响亮长久的掌声。唐旭觉得自己被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包围着,甜滋滋地笑了。很快进行了英语摸底考试,他的成绩是“1分”,但他不再不安,而是默默下了决心。教辅书,他没钱买,家教,更请不起,这些对同学来说的寻常事,对他完全是奢望。大家做操的时候,童校长过来跟他聊,问他将来想做什么?他说,没想太多,就是想通过读书不辜负自己的人生,也要对社会有用。


唐旭自带的饭盒里,往往只有白饭加几块酱瓜。老师们经常把自己的菜匀出一些给他,于是唐旭的午餐盒里经常会出现鸡蛋、水果、鱼肉,还有他喜欢的辣椒。正在长个子的唐旭需要营养,孙三媛老师不忍心了,专为他向区青保机构申请一份“困难学生免费午餐”,这是一次特殊的申请,因为唐旭并不符合申请资格,但青保机构了解了唐旭的情况后,破例批准了这份申请。从此,唐旭吃上了一份营养午餐。像童校长一样,老师们真心喜欢这个超爱读书的“小囡”,虽然他不是上海小囡,更不是自己小囡,但老师们对他就像自己小囡一样。天气转冷了给他带来电热毯暖宝宝,还有用于学习的电脑。那天体育课后正是电脑课,孙三媛发现,唐旭一个人坐在教室里,没去电脑教室。她就对唐旭说,唐旭,电脑课很重要,将来你可能就得靠它吃饭了。来,老师背你去。唐旭对电脑一点概念都没有,他抬头听着孙老师的话,然后用力地点头。孙三媛曾公派留德学电脑,是较早接触电脑的人,作为一个电脑教师,她非常清楚电脑对唐旭的将来意味着什么。唐旭后来的经历完全证实了她的想法,所以唐旭至今都把孙老师称为自己的“贵人”。但是瘦小的孙三媛刚把唐旭放到背上就跌倒了。她首先意识到的是不能让唐旭受伤,却自己双膝着地,蹭出了血。从那天开始,老师们每天轮流背着唐旭在一个个楼层和教室间辗转。师教的垂范直接影响了学生,不久,唐旭班上男生自发组织了一个“七人小组”,每天从唐旭父亲手里接过他,然后用还不够壮实的手臂抱着他,像亲兄弟一样抱着他、背着他,在电脑教室、音乐室、实验室之间往返。


唐旭和每天背他出门的父亲.jpg

唐旭和每天背他出门的父亲


最让老师们挂心的当然是唐旭的学业,他们抽空为唐旭个别辅导,孙三媛更是为他开电脑小灶,从初级到办公自动化,手把手地教。班主任蒋老师专为他辅导英语。这可比教辅书和家教强多了。由于萎缩的肌肉和运动功能的退化,唐旭无法自主运动,身上几乎没有热量,他的手脚都是冰凉的,关节是僵硬的,写上一会儿就要在热水里浸泡恢复知觉,那根唯一留存运动功能的手指才能继续它的孤军奋战。有一次,他对老师说,“老师,我写不下去了,手冻住了。”老师心疼地让他别写了。但到了傍晚放学前,唐旭还是让同学交来了当天的作业。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一指禅”笔下的字竟如此整齐、干净。谁也不知道唐旭究竟花了比同学们多无数倍的艰辛和精力。他的同学说,唐旭太坚强了,他是一个传奇。不负唐旭忘我的努力,老师的倾力帮助、同学们的真诚相伴,一个学期下来,唐旭的综合成绩坐稳全年级第一,学期英语考试满分。这个男孩创造了不大不小的奇迹。说“不大”,是他延续了学习上一贯的拔尖,说“不小”,是因为他坚实地迈出了初中阶段第一步,前面还将有更多更高的学习难度等着他。四年的初中,童校长和老师们、“七人小组”和同学们的相知相伴,还有被他的“奇迹”激励,带着孩子前来向他学习的陌面不相识的家长们,唐旭的自卑和不安消融了。一年一度的春游到了,7人小组也不“放过”唐旭,推着他们钦佩的这位好同学一起去。世博会、植物园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唐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这所学校、这座城市给他带来的关爱和恩惠……


唐旭和同学们.jpeg

唐旭和同学们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童校长觉得,唐旭就是一个不怕艰难险阻、自强不息的典范,他的事迹有助于激励更多的未成年人自尊自强自爱,立志成才。她把这个想法与教育党工委进行了沟通,得到了大力支持。在教育党工委的组织推动下,长桥中学专门组建了由孙三媛老师主讲,唐旭和一位同学代表分别讲述的演讲团队,讲述者并无渲染,学生们却无不为之动容。也引起了《新民晚报》和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媒体的极大关注。


不可复制的特例


临近初中毕业,又有一件烦心事爬上了唐旭的心头。按照有关规定,他无法在上海参加高中考试。一家民办高中请唐旭去讲他的求学故事,随后对他表示,到我们这里来吧。这里的学习环境很不错,但终因唐旭无法承担民办高中的学费作罢。


唐旭初中毕业前夕,童立贤调任华东理工大学附中校长,她实在不愿看到一个视学如命且品学皆优的学生失望,于是再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唐旭,你来旁听吧。经过校务委员会研究,决定免去唐旭作为旁听生的学费。唐旭只有一个念头,不管是学籍生还是旁听生,只要能读书就行。后来他父亲回忆道,如果回到老家,没有书读,我真不敢想象他会怎么样。又一个三年的旁听生经历开始了,唐旭仍是稳稳跻身于学习成绩第一梯队,还关心和辅导同学,全校都为这样一个意志坚强的旁听生同学而感动。每天唐旭进校,老师和同班同学推着他的轮椅,护送他进教室。午餐要去另一幢楼去领,最后一节课下课铃声一响,总有同学第一时间冲出教室,帮唐旭领回热饭热菜,每天雷打不动。好几次,唐旭为这一份饭菜默默流泪。这个时候,他已真正知道了关于自己身体的医学描述,不过那些令人恐惧的字眼对他没有多大意义了,他与疾病共处了十几年,他已经习惯了这种共处。他明白自己要坚持的事,就是读书。这种强大的信念支撑着这个顽强的男孩。陆梓华回忆道,当年第一次采访唐旭的时候正值她怀孕,后来儿子出生长大,她还带着儿子去看望唐旭哥哥,激励他的学习。陆梓华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人的强大意志力和生命力量,似乎他并不认为自己身患不治之症。


2006年6月,徐汇区教育局与上海教育电视台合作制作了反映唐旭求学之路和老师们对他倾情付出的电视专题片,播出后引发社会极大关注。


2008年,唐旭获上海市“十佳自强好少年”荣誉称号,这是个巨大的激励。童校长送给唐旭一本《朗文英汉词典》,还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望你用书迎接美好的未来。在唐旭以后的求学生涯里,童校长的这句赠言和这本词典一直与他为伴,成为他求学路上强大的精神力量。


高二时,唐旭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高三被批准入党。


进入高三的最后一个学期,唐旭时常会想一个问题,他能在上海参加高考吗?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幸运还会再次降临在他身上吗?毕竟高考有严格规定。这一次,他不敢有任何“奢求”。


还是童校长,不愿看到这个一路艰辛走过来的优秀学生夭折在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上。就在唐旭这一届毕业生高考前一年的寒假期间,区教育局中教科前来学校调研,话题谈到了唐旭,童立贤再次酝酿了一个想法。不久,上海市教委收到华理工附中寄来的一封信,专就唐旭在上海参加高考提出建议。接着,童校长和徐汇区教育局、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开始了长达半年的奔走和努力。这些教育工作者都觉得,唐旭直面命运患难的不懈和坚持值得他们为他争取一个特批的特例。临近高考不到一个月,一张上海市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准考证送到唐旭手里,拿着这张小小的纸片,他的眼眶抑制不住潮湿了,他完全不敢想象,却又无时不在“妄想”,这种痛苦“撕扯”着他,却又不能为人道,然而现在天降一般,竟然实现了。他捧着这张纸片,看了又看,想哭,终究含着泪笑了,思绪似乎已经飞向了考场。高考第一天,父亲推着他进入徐汇中学考点,教学楼一楼最后一排有一个为他留着的座位。唐旭用右手食指勾着笔,在考卷答题纸上流畅地写着。虽然5月份因为未获最终批复错过了当月的外语听力考试,但唐旭仍以高出上海市高考二本线55分的成绩被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


莎士比亚说过,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可显出非常的气节……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处之泰然。


不幸被“命运的铁拳”击中的唐旭,没有低头,没有颓丧,却处之泰然,是一种难得的智勇。他写道:曾几何时,我憎恨你,恨你的冷酷,恨你的无情,恨你为何如此玩笑和儿戏,是你,扣住了我的双膝,即使我再用力,也未曾爬起……满天的星火美丽,我低着头,继续向前迈行,才发现,我已走出了阴影。


“旭日东升”四年相伴


海事大学“旭日东升志愿者团队.jpg

海事大学“旭日东升”志愿者团队


上海海事大学有关领导和老师特地登门为唐旭送来了录取通知书。2011年 9月4日一早,瘦筋筋的父亲背着儿子走出家门,把他放到轮椅上,迈入上海海事大学的校门。这样的“子唱父随”持续伴随着唐旭求学路上的年年岁岁。唐旭是徐汇区天平街道“名誉青年”,他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街道团工委前来祝贺,并向他赠送一件学习礼物——一台笔记本电脑,让他爱不释手。


开始的几天,老唐陪着儿子住在学校,喊儿子起床,帮他洗漱、穿戴,吃饭。接着准备去课堂。老唐担心的就是儿子的日常生活,上下床、穿衣、洗澡、大小便,哪能都麻烦别人呢。那些天晚上,妻子都要打电话过来询问父子俩的生活情况。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儿子第一次离开自己远行,做母亲的心里有太多的不舍,有时说着说着就在电话里哭了起来。她说屋里少了两个人,干什么都提不起劲来。父子俩安慰她,然后开始筹划不久到来的中秋回家团圆的事。实际上,老唐担心的事学校已经作了安排。一个嵌着唐旭名字的信息工程学院“旭日东升”志愿者服务队在他入学不久后成立了。海事大学还为唐旭制定了个性化的兼顾学习和生活的培养计划,为他建立了专属健康档案,申请“起航”绿色通道帮困助学金减轻他们家庭的经济负担。


每天,唐旭上下课、去食堂、图书馆、回宿舍都会有4位同学全程帮助陪伴。


”旭日东升”帮助唐旭上学.jpg

“旭日东升”帮助唐旭上学


第一学期,除了通识教育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唐旭还选修了应用心理学、著名哲学思想赏析和企业竞争情报三门课。全部加起来,唐旭每周要上11节课。他说,“虽然身体动不了,但是人的思维却可以飞得很远。”


是的,他的运动肌肉丧失了,但他的思维肌肉很结实,也常常在跳跃状态。从他的选修课看,或可探知一二。大到关于宏观宇宙、上天入地的哲学,小到探究个体和群体微观世界的心理学,再跳到现代商业竞争和情报,思维的跨越和探入可见一斑。在未来四年的学习中,这个特殊学子兑现着他“用脑子做一个有用的人”的承诺。不过他不是那种专应付考试的知道型学霸,而是对学科专业知识有所思考并积极拥抱新知识的优秀大学生。


这一届海事大学学子因为唐旭而受到激励,一股清新向上的学风油然而起。每天第一个出现在课堂第一排的一定是唐旭,用他的一根手指专心致志做着听课笔记。说到笔记,“旭日东升”成员、与唐旭十分亲近的同学蔡碧琦说起一件事,他第一次看到唐旭写字是他在老师办公室里签名,“我一看当场就惊呆了,几分钟才回过神来,一点也不夸张的。我小时候也练过硬笔书法,说实话,我承认他的字写得比我好。而且,他是用一根手指写出来的,要不是亲眼所见,真是不敢相信。”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在校园里辐射挥发,形成一种普遍的学习氛围。讲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概论》的老师说:“这届学生明显比以前更加好学,课堂出勤率几乎达到98%,上课纪律也很好。这和唐旭的到来不无关系”。对此感触最深的还是“旭日东升”志愿者服务队成员。四年的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一年如一日,他们推着唐旭行走了1700多公里,也零距离感受着这个偶像学霸身上的强大气场。他们与唐旭的背影一起构成了海事大学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王志辉与唐旭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有一次他俩无意中说到一件略带“敏感”的事。王志辉说,如果换位思考,我像你这样,估计就坚持不下去了。唐旭沉思着说,如果倒回十几年前,也许我也会挺不住的。王志辉问,究竟是什么使你坚持下来的呢?唐旭说,其实我并不是你想的那样一直坚强,我也有躲在没人看见的地方痛哭的时候,也有过犹豫和消极,世界上没有人不怕死,但我觉得只要生命存在,就要让它有存在的价值。在王志辉眼里,唐旭的心理年龄远远超过了同龄人,所以视他为“老大哥”。尽管无话不谈,唐旭仍然不愿因为自己的身体不便而麻烦别人,在王志辉的印象中,自己也许是仅有的为唐旭拿过便器的同学。“可能是因为经历了太多我们不知道不理解的病痛,他比我们成熟很多,关于疾病生死,他对什么话题都很坦诚。但他并不因此就所谓的看穿人生了。对我们来说,他在求学路上创造了那么多奇迹,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他说的很多新知识我们都没听说过。现在想起来,当初多亏我们天天接送唐旭,他不愿缺一节课,也不肯错过一次讲座,所以我们叫他‘上课王’、‘讲座王’。我们这个四人小组接送他,也跟着没缺席一节课。海事大学在临港,风特别大。我们几个人一起买了把超大号的伞,下雨天推轮椅就能派上用场了。不过,无论是谁负责撑伞,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不要让唐旭淋到雨,这样就常常会打湿我们的身体。不过,为了唐旭这样的兄弟付出,我们从来没有半句怨言。这就是所谓的正能量吧。”这把大伞撑起了一所大学、一座城市对一个残疾学子的关切和他们的共同愿景。每当王志辉为计算机难题发愁时,就去找唐旭。唐旭总是第一时间给出解答,如果他也不会就立即上网搜,或者看书问老师,不找出答案决不罢休。不独王志辉,同学们在遇到学习难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到唐旭的寝室,而他则随时恭候。这样的场景对唐旭来讲很熟悉,因为从小学开始,他就已经是同学的最佳提问对象。这种行事风格令王志辉十分钦佩,也悟出了唐旭的坚持和成功的理由。人困轮椅中,但唐旭是个不折不扣的行动派。拖延、怠惰,甚至放弃,在他这里找不到落脚之地。


学期结束,室友们骄傲地发现,他们寝室的平均成绩在唐旭的带动下名列年级前茅。如果有所放松,他们的内心总会响起一个声音:“唐旭遭遇这么大困难都这么执着努力,我们还有理由偷懒吗?”大学期间,在唐旭的影响下,王志辉等近十位入党积极分子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入党介绍人之一都是早在高中时就入党的唐旭。与他朝夕相处的“旭日东升”团队表示,唐旭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同窗友谊,还是一种精神,将定格在我们的青春记忆中,带给我们永远的感动。


2015年7月3日,上海海事大学举行毕业典礼,校长黄有方亲自为唐旭拨穗,并为他颁发毕业证书,然后微微屈膝与他合影。海事大学同时授予唐旭“优秀毕业生”称号。从小学到大学,从少年到青年,这个肉身困厄却意志超凡的倔强灵魂从未向命运低头,却留下了一路坚实的印迹:上海市金爱心学生(2007)、上海市第二届十佳自强好少年(2008)、上海学子“感动校园”十大人物(2006-2011)、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2011)、国家残疾大学生励志奖学金(2012)……而他在求学之路的每一步上升都凝聚了上海这座城市,这么多上海人为他的倾情付出。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为唐旭颁发毕业证书.jpg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为唐旭颁发毕业证书


黄校长说,“唐旭同学自强不息、顽强的毅力,充分展现了青春榜样的力量。唐旭用实际行动感动了身边的同学和老师,激励了整个集体,极大地优化了学校的学风和教风。旭日东升志愿者服务队用四年的努力和坚持,诠释了什么叫自强不息,什么叫坚持,他们为海事大学师生树立了榜样。”


唐旭向学校赠送了“四季阳光温暖我心,母校恩泽永生难忘”的锦旗,回馈所有关心帮助他的好心人。他说:“我在海事大学,感受着校领导、老师、同学、志愿者无微不至的关爱,海大校园虽然离家很远,但依然有家的感觉。”家的感觉在这座城市延续。四年来,天平街道团工委一直与唐旭保持着联系。唐旭读大三的时候,受聘为街道的社区网站进行架构和技术维护。大四期间,时任天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孔缨和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琰先期为唐旭筹措他大学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孔缨曾在市信息委工作,为唐旭找到上海互联网软件有限公司,公司为唐旭度身定制了适合他日后工作的实习方案,还安排了专门的导师。公司对唐旭的业务能力十分认可,在他毕业前夕向他发出了优厚的工作邀请。唐旭十分感谢公司的培养,但他觉得,自己的成长源于方方面面的关爱,他更应选择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回报社会。他又想起了当年孙三媛老师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唐旭,感恩是你对帮过你的人和社会的最大回报。后来他去了一家在天平街道注册的公益企业,从事相关程序开发。


城市温度的传递


进入2019年“初伏”的一天,我来到唐旭目前工作的上海氩氪集团,这是一家业内较有影响的民营广告企业,唐旭在技术部担任电脑后端工程师。他在这里工作了两年多,主要是根据客户要求开发度身定制的产品。他说,第一年感觉压力比较大,现在渐渐熟悉适应了。他边和我说话,边熟练地用他的“一指禅”打字,调试程序,完全没有迟滞感。


“史蒂夫太谦虚了,应该说他完全胜任这一工作。”唐旭的同事、技术总监黄蔚习惯叫唐旭在公司的英文名字,“史蒂夫在我们技术部是这个。”他翘了翘大拇指,“我和另外几个同事主要偏重前端,后端基本上就交给他了。他技术好,责任心强,工作态度又好,什么事都想做得最好,我们都很佩服他。因为身体原因,公司同意史蒂夫一周来三天,另外两天在家里工作。但如果临时有急事,一个电话打给他,他从不推辞,一句话就OK了。”唐旭告诉我,2019年新年初,公司接了华为一个订单。春节期间,华为要做个“智慧新春”的广告创意,由氩氪集团负责在微信平台开发制作一个名为“抽拜年福卡,赢新春大奖”的活动页面,传播推广华为产品。消费者通过在活动页面集齐十张拜年福卡(“集十福”)应用软件,就可抽取华为提供的精美奖品。这个项目要在新年春节假期投入使用。唐旭和技术部同事接了这个活。唐旭负责服务器端的开发和架构。前后一个月,共架设十台服务器,初始方案、修改、反馈,加班加点,除夕当晚上线后运行,吸引了两千多万人次参与,传播推广效果获得华为好评。从除夕到初四,唐旭一直监控着服务器运行状态,随时排除运行过程中的故障,确保它的稳定运行。这个项目的成功使唐旭的成就感大增。最近,唐旭又将为阿迪达斯公司开发一个用于购买产品的小程序,待技术洽谈完成后,就将进入编程阶段。


唐旭和技术部同事一起工作.jpg

唐旭和技术部同事一起工作


出行的时候,唐旭对屡见不鲜的无障碍通道被占用特别感慨。现在,他正与在一家外企从事计算机软件研发的蔡碧琦筹划一个有关无障碍设施的微信小程序,目前正在采集坡道、电梯等相关数据,期待通过广泛宣传,动员社会重视、充实、完善无障碍设施,设计更多适合残障人士的出行规划。他们准备把这个小程序命名为“小蜜蜂在行动”。蔡碧琦解释说,蜜蜂通力合作才能酝酿香甜可口的蜂蜜,我们希望大家像小蜜蜂一样,发现生活中阻碍无障碍出行的各种问题,将这些信息采集起来,一起努力解决,共同完善残障人士出行环境,享受外面美好的世界。


在氩氪公司,唐旭一如既往地感受着同事们的厚爱,中学大学时还走得不远,去年公司组织去台湾,同事们一定要带上他,全程护送。原来他觉得是奢望,太麻烦大家,想去看看又不好意思提,没想到同事们早就计划好了。用黄蔚的话说,大家一起出去玩,怎么会丢下史蒂夫呢?在黄蔚看来,史蒂夫是个很新潮的技术粉,他关注技术前沿,具有创新意识,还有一定的高科技人脉资源,有时听他说新科技发展,我们都感到很惊讶,他的知识视野、看到的世界超过了我们的知识结构。有时我看着他,就会联想到伟大的科学家霍金。他凭他的脑子,凭他的一根手指改变了自己和一个家庭的人生和未来,将来他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奇迹呢?


其实唐旭不是纯粹的“理工男”,他涉略广泛,喜欢古典诗词,他工作的电脑屏幕上就是一阙宋词,也喜欢纪录片和科幻,一根手指写得一手足以让他的同龄人自惭的硬笔书法。说到文学作品,也许因为共同的际遇,他一下子就说出了《我与地坛》,他说很佩服史铁生的思想深邃,值得他学习。当然,作为一个电脑工程师,他最关心的还是人工智能。我听着他说的那些我完全不懂的名词术语,暗暗称奇。也许他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他真的会带来新的惊奇……


唐旭抄录的宋词《定风波》(苏轼).jpg

唐旭抄录的宋词《定风波》(苏轼)


对唐旭来说,奇迹必定历经艰难,何况他的病躯,但他视为来之不易的幸运。比奇迹更重要的是当下的生活。命运给他磨难,生活却对他绽开笑脸。大学四年,每个学期结束,他第一件事就是向童校长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逢年过节,他向帮助、搀扶过他的人们送去祝福。他感恩父母,“对普通人来说,父母给予子女生命,并抚养他们长大,已经是很大的恩情,但我这二十多年里,父母倾尽心力,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是他们第二次给了我生命。这些年来,我看着父亲的头发白了,步子也慢了。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座山,把父亲压垮了。”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父亲老唐,这位瘦削且略显佝偻的中年男人转过脸去,这个沉重的身影陪伴了儿子走过二十多年坎坷。现在,儿子已经成了这个家的经济支柱,他深感欣慰。


唐旭深知,知识对于一个人命运的改变,力量实在太大了。所以,当他通过微信“凡人善举”获知一个崇明小学生因为父亲忽然失去劳动能力,生活陷入困境时,便做出了资助的决定。2019年3月的一天,唐旭专程前往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款1000元。他说,这个助人的想法由来已久,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反哺父母,回馈社会,感恩陪他走过人生起点的学校,还有这么多的贵人和恩人的关怀。


唐旭助学捐款jpeg.jpg

唐旭助学捐款


这是一种爱心接力,是城市温度的传递。


唐旭的微信名是将“旭”字拆开——“九个太阳”,头像是八个小太阳围着一个大太阳,也是一张开口大笑的脸。唐旭说,这很像我。的确,他拥有阳光一般明亮的心,他的生活充满阳光;他拥有无限的感恩,拥有对未来的渴望和梦想。这是一个阳光世界对他的加持。高中时他曾在一篇作文中写道,“我从来没有绝望过,我有许多的亲情、友情、师生之情,我要把书读好,回报社会,也要证明我自己。”用一根手指抒写了人生传奇,他证明得很完美,也饱含艰辛。不过,他并没有任何懈怠,没有丝毫膨胀,他和他的家人一如既往平平淡淡、认认真真地在这座城市简朴生活、勤勉劳作着。


6月的一天,唐旭和王志辉、蔡碧琦聚会,这是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的兄弟几个的保留节目。那天大家都喝了点酒,席间说起一位缺席者,那个来自成都的同学,因为结婚回了老家。唐旭感叹,真想到他的婚礼上祝福他。蔡碧琦是“阿拉上海宁”,他抓着唐旭的手说,王志辉快要结婚了,到时候我带你一起去。王志辉有点伤感,多喝了几杯,他在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工作了五年左右,现在也要回衡水老家了。所以唐旭当晚作诗道,“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兄弟情义,十分不舍。虽然各奔前程,但“旭日东升”不是过去式,这座城市的爱心接力也不是过去式,更有那些一直默默相助却执意不愿说道自己的人们……对唐旭来说,这座城市的温度与情怀是贴心贴肉的。正如他在朋友圈中写的一段话:“每次走过徐家汇,哪怕觉得这种繁华对于上海来说再稀松平常不过,哪怕觉得自己渺小普通如尘埃,仍旧可以从满街的灯光中,感觉到这座城市给予每个普通生命的光亮。这里的友爱、开放、包容,让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努力拼搏,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