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 . 都市云山,隐士印人——篆刻家都元白先生印象记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都市云山,隐士印人——篆刻家都元白先生印象记

作者:鲍广丽 发表时间:2020-06-05 点击数:28

1.都市隐者


海上印界,始终有隐有显。显者实,隐者虚,在不同层面谱写着艺术人生。隐者的视野亦澄澈通达,我作如是观。陈巨来先生的弟子、印家都元白先生就是这样一种人。


都元白先生.jpg

都元白先生


五月,树影交织、鸟雀相鸣,桂园茶馆的初夏景色怡人。这座前身曾是上海滩大亨黄金荣的私家别墅,隐在时光的深处,都元白先生是这里的常客。


初见都元白先生,颇有世外高人的感觉。他身形瘦削,留一长须,目光有神。印象十分儒雅,是一位文人,穆然恬静,又有着印家通达的气韵。


交谈间,言辞是清简的,不作高谈炫世之语;看得出,他是一个耐得寂寞的人,也许和他温文内敛的性格有关。


他带来两本专著——《云山集》《粹玉集》,均是他多年篆刻的积累,从容不迫地展示了他的创作才情。用精细的楷书为我题款,书法清正骨健,体雅韵清,如同他的人一样,从中亦可见他细致专注的一面。


《云山集》书影.jpg

《云山集》书影



《云山集》书法.jpg

《云山集》书法


翻阅《云山集》,起首一篇是都先生的性情之作《茶烟起处看云山》——从中可以见出他静谧旷达的心境。以静抵御尘世喧嚣,是一种情怀,也是中和之美的体现。


从粹玉到云山,雅洁之气,绵绵若存。满纸清气,印如其人。


《粹玉集》书影.jpg

《粹玉集》书影


都元白为作者题签.jpg

都元白为作者题签


为追求艺术的纯粹,他甘心成为喧嚣的都市隐者。


其实,在微信朋友圈里已初识。己亥四月,黄君实夫妇驾临沪上,招饮于桂林茶馆,同座中有沪上名记者郑重先生,谈书论道,颇为惬意。


如今,与他同席,便多了一份亲近之感。便宴时,听他讲印章、书法、师友、故交,信手拈来,娓娓道来,让人似乎在与前贤一一会面。


看着他那近似天真又宛若孩童的笑脸,风神闲散,体现出他的隐逸处境与心态。


都市云山,隐者自怡。由此认识了都元白先生品茗、弈棋、游仙、治印的人生;也对他的篆刻、印论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2.安持弟子


都元白的圆朱印清健虚灵,竞秀海内。在金石生涯中,与都元白先生往来者,皆艺界风云人物。中国台湾篆刻名家王北岳先生曾致函赞赏;著名书画鉴定家黄君实先生所钤多为其印;文物史专家张寿平教授引为同道。他与沪上篆刻名家高式熊、刘一闻、陆康等也技艺相赏,有着翰墨佳话。


最令人称佩的,是他作为陈巨来先生入门弟子的一段印缘。


沪上篆刻大家陈巨来先生,名安持,享有“篆刻界三百年来第一人”美誉之称。所交皆名人雅士,施蛰存曾评价安持为“贞介绝俗之士”。


陈巨来先生.jpg

陈巨来先生


当年,都元白跟陈巨来先生学印颇有些戏剧性。他那时有一段时间志于刻印,所学颇浓,正痴迷于古人的篆刻与形式,闲暇时分,古今中外印谱都一一延揽来读遍。有一日,父亲都焕其见元白沉酣于篆刻,痴迷勤奋,于是,兴致盎然地向元白推荐一位老师。还让他先猜猜是哪一位老师。上海是篆刻之城,都元白虽年轻,但对享誉沪上的印家了如指掌,在他心目中,安持老人陈巨来底蕴深厚,治印风神,若能得他亲传,那可是修来的福分。于是,他脱口而出,问道:“莫非是陈巨来先生?”见父亲颔首微笑,他的心里如获至宝般喜悦。


说起来,都焕其的人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都焕其年轻时两入黄埔军校受训,后加盟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运送抗日物资。抗战胜利后在荣氏纺织厂工作,婚后至沪,为大隆机器厂事生产计划职,业余爱好太极、推拿和书法。都焕其因跟杨式太极传人付崇文学过太极,而后结合自己对中医的喜好,于推拿颇为擅长。在海上亦有名望,喜交艺林中人。他因给晚清著名词人况蕙风之女况绵初推拿之故,就此认识了况绵初的夫君陈巨来先生。


从此,都元白师从陈巨来,随侍左右,亲沐教泽;走上书学、印学、篆刻史的研究之路。


在众弟子中,陈巨来对他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他对别的学生多严苛,可对都元白却并无过多苛责之意,反多褒扬与鼓励。在老师慈爱的关切下,都元白学印兢兢业业,无丝毫懈怠。


秉承师学,都元白善治圆朱印。结体匀整、线条简洁的圆朱印,经文彭、汪关、赵叔孺至陈巨来而发展到极致。


在陈巨来看来:“圆朱文篆法纯宗《说文》,笔划不尚增减,宜细宜工。细则易弱,致柔软无力,气魄毫无;工则易板,犹如剞劂中之宋体书,生硬无韵。必也使布置匀整,雅致秀润。人所有不必有,人所无不必无,则一印既成,自然神情轩朗。……”


陆正衡先生藏陈巨来丙戌印例.jpg

陆正衡先生藏陈巨来丙戌印例


对安持师精辟的印学理论,都元白亦步亦趋,融会贯通,于是,他深得老师的篆刻精髓,秀润雅致,清朗圆融。


性情上,陈巨来的清劲秀润,和都元白的天性也深为契合。


都元白随陈巨来学印于其逝世前一年,但仅这一年的相处,他对先师的了解和感觉,是一种人品和艺品的高度统一。


在他眼中,先师为人清雅,又自能诗善文,《安持精舍印话》一篇,文简意赅,辟论精当,是为印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陈巨来去世后,他撰写有《百年巨来》专题长文,以此来追念恩师。


以此可知,他评述陈巨来的文字更具有深刻的意义:“陈巨来终于成为一个‘象限’,篆刻艺术走到陈巨来,极为完美亮丽地画出了一个句号,以一座丰碑的确立宣告了旧传统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的、更为灿烂时代的到来。”追慕先师情怀,跃然文中。


对先师遗珍,他也念兹于心。张大千弟子,海上著名书画收藏、鉴赏家陆平恕先生,珍藏有他老师安持先生石刻印例二方,且形制之精美、刻工之醇雅,恐难有相匹者。他曾数度展抚于掌上。让他颇感惊喜的是,承陆公美意,竟允拓数份。闲暇时分,他可以时时先师的遗珍,情所系之,何其幸也。


陆正衡先生藏陈巨来庚辰印例.jpg

陆正衡先生藏陈巨来庚辰印例


圆朱印虽曲高而和寡,他却始终独守而自持。参差错落,随意变化,深具自家面目。

 

3.与友人书、印


作为艺林中人,于篆刻之道,都元白有着自己的深刻体悟。“隋唐宋元”之印学,前人着墨无多,对此,他写有《印学三题》专文,是他正本清源,阐发幽微之作。


王北岳致都元白函1.jpg

王北岳致都元白函2.jpg

王北岳致都元白函


中国台湾篆刻名家王北岳先生拜读后,感受颇深,特地致函,顷谈心得,言辞恳切,意之谆谆。


元白道兄大鉴:顷由竹溪兄处转来大作印存及印学三题,急捧拜读,受益匪浅。三题中立论皆属允当且言而有征(证),当世论家博深如此者,百不一见了。佩服佩服!印存之精,原在弟意中,然精放汇于一人,微茫而见神致,虽安持老人(陈巨来)亦未多让云。忆弟识荆时,应在九〇年初期,至今忽忽已近十年矣。十年之期,翁此诚足以为表帅,以视弟之无成,真所谓汗颜无地矣。然吾志此者,兄之端也,真诚当不可限量了。临书致意,即颂冬安。


其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就与王北岳先生相识相知。王北岳每每来沪,则喜与之品茗论艺,悟道人生。回台后,两人书函往来,讨论艺技,颇有心得。


王北岳先生于书法、篆刻皆允称大家。从此函中,可以见出王北岳对其人其艺的推崇。


不唯如此,他与另一位书画鉴定家黄君实的交往,更为写实而生动。


他的累累圆朱印,多钤在学者黄君实的书画上,雍容闲雅,醇雅秀逸,颇为相宜。


对君实友人,他自然是倾尽其真学。黄君实对他所刻之印的青睐,也自不待言。


都元白为黄君实所刻印.jpg

都元白为黄君实所刻印


书画鉴定家黄君实,号山涛,以《王羲之〈兰亭序〉真辩》《顾洛阜藏宋元书法名迹》等作品鸣世。黄君实善写狂草,他的手卷,用狂草书写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配上都元白先生那典雅圆穆的篆印,竟是那么相得益彰。


黄君实与庞志英曾经编著有《沃雪斋藏古代绘画选集》,通过唐宋绘画、元代绘画,讲述沃雪斋主人以收藏之丰富,识见之渊博,在海内外久负盛名。为此,丁酉年,都元白先生刻有一枚《沃雪斋珍藏书画印》,钤于典册之上,虽细刀刻就,却精致典雅;另有“沃雪怀冰”“雪泥鸿爪”等印,以抒观书画鉴主人所藏书画之后的心得。硬刀刻就,以志‘怀冰“的高洁志趣;刀工精湛爽利,堪为上乘。


对于这位亦师亦友的学者,他另刻有不少款印。有的是名章,有的为君实所用的鉴藏印:黄山涛、君实、黄氏、山涛翰墨,山涛居士;黄山涛八十以后书画;山涛戏墨、君实长寿、黄君实曾观,黄君实鉴定真迹、山涛信印……有的古雅,有的简洁,刻印精细,笔道圆融,字体行间映带有序,神采飞扬;长长短短,极尽印人变化之能事,日积月累的细水长流,也倾尽了一腔友情。

 

4.治印,无问西东


都元白是持有秋心的印人。燕居静坐,读书刻印,是他的日课。


有时,刀疾如风,势若飞鸟,一日刻数十枚印章,他曾为日本客人刻过不少小印,惜墨如金,以简驭繁;有时不疾不徐,构思章法,从容落墨,竟日为篆印而不眠不休;一顿一挫,在丰神流动的篆刻中,心灵也变得释然、澄明。


在印的形式上,他也进行了一些开拓。他曾用滚抑式印刻“仿战国青铜纹饰” “仿汉画像舞乐百戏”等印,钤“云龙”款,纹饰典雅华美。


滚抑式印.jpg

滚抑式印


仿战国青铜纹饰.jpg

仿战国青铜纹饰


乙末秋月,他用隶书刻东坡居士百字令《大江东去》,用甲骨文篆书刻《兰亭集序》。两印皆逾十五公分之巨,为其平生力作。尤其后者,用殷契毕二月之功而成。对此,他曾撰诗以明心迹:“两印既成一夏冬,巨制了却半年功。何从百花争残春,留待后世或称雄。”自有一种豪迈心境于其中。


仍是甲骨篆文,用以刻“般若波罗多心经”,显出佛法的庄重与华严。


捧书细品他的篆印,或潇洒,或优雅,或妩媚,或淡定,或灵动,或拙直,顾盼自若,风情万种。


都元白刻“兰亭集序”.jpg

都元白刻“兰亭集序”


都元白刻大江东去百字令边款.jpg

都元白刻大江东去百字令边款


都元白刻元朱文印《大江东去》.jpg

都元白刻元朱文印《大江东去》


他与文化界不少名家也有交往:夏征农、蒋星煜、丁锡满、程乃珊、白谦慎、浦祖康、吴震……为他们篆上一枚小小印章,得几缕春风的心享,也错落有致地抒写着他的日常岁月。


为文人治印。是讲究文脉的传承,文心的向背,也像是读到了吉光片羽式的篆印笔记。


朱印累累,每一方印章后面均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可惜无法一一听都先生诉说。


名章代表着一种文人墨客之间的交游,看不出印者的心迹。我更爱读的是他的一些闲章,彰显着他的意趣,表达他对生活的态度,有哲理的趣思,有艺者的深度。如:


德不孤,必有邻;吟到梅花句亦香;暗香浮动;古梅;几生修到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可以见出他心境的空明与宁静。


家在荆溪深处;静澹云鹤趣——在都元白先生的心中,云山是他的始终念想。仅“云山”之印,他即刻过多枚:鸟虫篆、小篆,朱文、白文,穿插交织着他向往隐隐云山的心境。


所谓方寸朱白,反映的不过是心迹。


他斋名静斋。据说,静斋为千印窠,其内藏名章之富足,可见一斑。


千金一石不为痴。都元白先生在艺术的追求中跋涉、探索几十载,自有着深厚的文化造诣和底蕴。

 

5.印学理论


篆刻的艺术品质与艺术家的生存状态、精神风貌、学养修为相契合。


由治印而入哲学层面的思考,是一位印家的必修课。


他所关注的视野颇宽:从余秋雨“世界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演讲,到李政道的《展望21世纪科学发展前景》,从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到何新的《诸神的起源》、王宇信《甲骨学通论》,只有如此通彻的论述,才会让他对人生有着透彻的感悟。


论述这些,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作为一个印人,作为一个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名家,他需对本国文化持有相当信任的态度,才能使腕下之刀扎实、坚硬,稳当。


剑胆琴心.jpg

剑胆琴心


印学,是他观察世界的一个窗口,一个契机。他从此出发,是为了印证世界、人性、心境。


艺术的积淀需要养心,养境。与外界少有接触,自然养成他好静如古的性格。这从他淡而静的印文、印款中即可看出。


印学的最高境界是心手合一。技法当然是重要的,但需有感情的融入,随字赋形,随情行刀,线条饱满,苍劲有力,纵横跌宕,一气呵成。


时间终会证明,人们也终会发觉都元白先生之印的妙处。


言语之中,都先生十分谦逊,体现了一位仁者的风范。


这里面有着清澈的体悟。这一境界,正是他腕下灵秀的根源吧。


经年累月,道义于敛心静气的书斋里养就了他身上的一种特殊气息。


知书达理,平实中藏着细腻,淡言中含着独特的见解。


先贤哲言久在他的心底,都变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与他的性情融化在一起了。


人文俊雅的城市,君子重在济世,而不执着于表面上的显隐。

 

6.书、印、茶、禅


饭毕,去楼下品茗。喝的是上佳普洱。


置身于充满禅意或绿植环绕的空间,伴着香茗和精巧的茶点;听他谈茶,谈印,谈人生,感受他浸润于传统文化的气息,都市人躁动的身心仿佛得到了治愈。


“茶艺是有讲究的,不是摆花架子。”听都元白先生直述茶之古今,内心清澈如明镜,一股正雅之气在此间回荡着。


都元白是印人,也是茶人。他刻有“把盏读茶经”一方篆印,还写有“茶事如烟”隶书横幅,无不阐释着自己茶人、印人的身份。


茶事如烟.jpg

茶事如烟 (2).jpg

茶事如烟


他的那些关于茶事的款印颇多:茶事如烟、茶缘、沁慧茶园……


他的日常,也不过是三五朋友一壶茶,品茗论道说短长。


闲暇时,与友人出去旅游,他会带着棋,带着雕刀,还有他的好茶,在旅途中,品茗,下棋,说艺论道,其乐盈盈。


再想起他所言:茶烟起处看云山,真乃一种境界。


以茶事始,以茶事终。茶人心境,清雅了无痕。


尚没有机会去拜访都元白先生的静斋,但想来那一定是散发淡淡茶韵的。


都元白先生偶尔会客串友人的电影作品,直以真面目示人,是一种无为心境的追求;可谓心静气平,禅意充盈。


滚滚红尘之中,这位都市隐者,有着散文的心境,哲学的悟道;文人的性情,茶客的悠然……交往虽浅,却令人心存敬重。


孟夏时节的天候,令人心旷而神怡,却又不乏幽远岑寂之感。于茶馆出来后,与他淡淡招手作别。


寿如金石,佳且好兮。海上印坛,人文景观丰厚而富于蕴藏。日月博大,人生浩翰,生命的精彩在于心灵的自由,精神的驰骋。都元白先生之峻洁,之隐逸,是艺术真赏。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