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 . 传承时分——记脉管病名中医曹烨民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传承时分——记脉管病名中医曹烨民

作者:孙小琪 发表时间:2021-08-11 点击数:6795

5月末,上海还在疫情防控中,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科搬进新的病房大楼。晚上,忙碌一天的脉管科主任曹烨民医生发微信朋友圈:“感谢各位亲朋好友的关心和支持。此次新的脉管病科一共3个楼面,151张床。将来计划扩大到170-180张床。希望能够为广大血管病患者提供更好的中、西医的医疗和服务。”从40张床走到今天,用了十几年。仰望星空,他想,奚老一定也会高兴吧?

 

清晨,6:15闹钟响起,曹烨民起床。7:15到医院。秋冬时节,这个时间天还没亮;夏天,出门时晨曦微露,能欣赏到万物苏醒的清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曹烨民做医生几十年了。

 

在脉管科新搬来不久的病房主持交接班。3个楼面收治的病人,病情各有侧重。曹烨民带领大家制定了临床和科研的近期和远期规划,每个楼面各有主任、主治医生和住院医生。3个病区中哪些是新来的,哪些刚动了手术,哪些是要准备手术的,交接清楚,然后去查房。曹烨民重点查疑难危重病人,后面跟着近10位年轻医生。


微信图片_20210907110513.jpg

微信图片_20210907110533.jpg

脉管科医护团队

 

病房宽敞整洁,走廊上不时有白衣医护走动,墙上布置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相关讲话,还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脉管病科”简介等。病房是崭新的,每一张病床一侧,都有一个小小的可以移动的电视屏幕,有病人安静地躺着,侧过头去看电视剧,一只绑着雪白纱布的腿,搁在病床的一边,几点暗红褐色从纱布里渗出。但是,多数病人并不安宁,有的在带着氧气沉重艰难地呼吸,有的在呻吟,还有的拿一整包纸巾塞到嘴里咬住,抵御着伤口被触碰时锥心的疼痛。我第一次进这样的病房,几乎被那些血肉模糊甚至裸露出骨茬的创口吓着了。


每天都要弯腰为患者清理创面.JPG

每天都要弯腰为患者清理创面


曹烨民从容不迫,挨个查房,询问着病况,提出问题,一边根据临床情况,把教学科研内容杂糅进去,不断根据病情解说。“……这个病人,我们不能单纯去治脚,注意肺部的感染……这次新冠疫情,危重病人主要是炎症风暴引起的,肺组织如同泡在水里,中医中药的早期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成重症……”“生地,赤芍,苦参,垂盆草,桂枝,甘草,牛蒡子可以清热解毒祛湿,用于脉管病的急性期,非常有效”“如何在短期内控制住血管炎,淋巴管炎,最重要的手段靠中医中药。西医抗生素激素也可以用,但对人体的免疫功能的抑制,以及将来的很多副作用都会影响疾病的痊愈,甚至带来伤害......”“这个恢复非常好,里面渗出已经完全没有了,肉芽长出来,顶起来,慢慢就长好了。中药继续用。”曹医生轻声细语,讲话不急不缓,但在说到一些判断步骤和用药时,会强调:“记住了奥。”他走到一个病人的床边,示意把患者伤腿上的创口完全露出,仔细看了,又叮嘱换药时一定要注意操作程序,防止污染。一群穿着白大褂的年轻男女医生跟随着,非常认真地听着,看着,低头在本子上记着。

 

“奚老是伟大的医生”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虹口区保定路230号,设在院内的名中医工作室,安静古朴。奚九一先生的藏书、题字、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介绍等等陈列妥帖,尤其吸引我注意的,是他几次工整的题字:“勤奋创新 走向世界”“中西结合 勤奋创新 走向新世界!”70岁、80岁、90岁,跨入古稀之年后,奚九一先生每隔10年的题词,都有“勤奋创新 走向世界”,每一次末尾署名前,都以“未老人”作前缀。一位耄耋老人的昂扬精神,赫然眼前。他的工牌陈列在玻璃柜里,照片上穿着白大褂的奚先生,温和地微笑着,下面写着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1621号,工牌的外壳上,别着鲜红的共产党员党徽。

 

奚九一(1923,4-2018,4),中共党员,江苏无锡人,1953年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院,1956年参加上海市首届西学中学习班,师从著名老中医张近三先生,就此走上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教学、科研之路。曾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全国中医脉管病医疗中心主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病专科暨中医外科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等。先后荣获上海市及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3.奚九一教授、崔公让教授、曹烨民主任.jpg

奚九一教授、崔公让教授、曹烨民主任


奚九一先生在中医的医、教、研事业中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在长期临床研究中,创立了“因虚感邪,因邪致瘀、分病辨邪、分期辨证、扶阳为主、祛邪为先”的学术经验,且经多年研制,筛选内服及外用制剂数十种,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坏疽、深静脉血栓形成、游走性浅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炎变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血管炎、丹毒、慢性淋巴肿、多发性大动脉炎、痛风病等。这些制剂和治疗方法,可以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缓解脉管病坏疽二级以上的疑难、重症,降低截肢率等,达到国内领先。“奚氏糖尿病足”等课题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奚九一从最基层的横浜桥地段医院开始,从一间小小的脉管科门诊间起步,孜孜不倦地向临床实践学,向书本学,向病人学,勤于思考和创新,崇尚亲力亲为。认真地一丝不苟地书写病历,温和地耐心地对待病人。为了感受病足的温度,奚老常不避脏臭,不戴手套触摸病足。年轻时他常去江浙出诊,被治好的病人非常感谢,奚老便说,带我去见见你们这里的大夫好吗?他就和那些土大夫聊,如何治病,用什么土药有效?许多民间土方就是这样在实践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奚老好读书,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写批注,有些看了不止一遍,批注就用不同颜色的笔,留下各种思考和探究。一些他认为特别有参考作用的书,他会买了分发给学生们。所有这些,加上奚老丰富的临床经验,读书时西医的学问基础,使奚老带领他的团队,在相关疑难病例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学生批改的作业2.jpg

为学生批改的作业


中国的中医药渊远流长,几千年的发展流变,一面是民间百姓不断求医问药的病痛疾苦,一面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嬗变,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医药载浮载沉,有时顺畅有时艰难。1982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方兴未艾,4月,坐落在湘江中游的衡阳,用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迎来了几百名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工作者。国家卫生部在此召开建国以来最大的中医工作会议,与会者多数是“文革”后重新出来工作的中医界干部和名老中医。这次会议,确立了振兴中医,要在中医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宗旨,之后陆续定下建立中医医院、发挥名老中医的特长和积极性、逐渐恢复中医传统的师带徒制度等,国家拨出一定经费给与支持。

 

正当盛年的奚九一先生躬逢盛世。从1980年代以来,奚先生培养硕士、博士多名,带教培养专业医师数十名,同时积极推动脉管病中医治疗的学术交流,90年代曾多次应香港保健学会、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去香港做学术交流。1991年应邀赴中东阿曼王国为王太后及王室成员医治,疗效得到多国专家的肯定。1995年奚先生应邀赴美国麻省血管中心作学术报告,获得美国同行权威高度评价:“中医对脉管病后期坏死的治疗,填补了西医的空白"。

 

“奚老是伟大的医生”,曹烨民讲恩师全身心热爱医者职业的故事,满含深情。奚老毫无保留地向学生传授所有经验和心得,生命不息,创新不止。85岁时奚老患肺癌,他说我不相信中医不能治癌症,于是没有接受西医的手术,自己给自己开方,不断钻研,凭着达观的生命态度和对中医的感情,奚老边治病边工作,直到95岁。奚老去世后捐赠了遗体——“奚老还在,在我们学校(上海市中医药大学)。”曹烨民说。大医精诚,奚老活在他未尽的事业中。

 

那两个总在前方的背影

 

奚老是我国中西医结合脉管病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曹烨民承续着奚老的事业。现任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科主任和脉管研究所所长的他,每周有相当时间看门诊,永远有人在等他,或者是工作,或者是病人。等在门外候诊的,有躺在医院推床上的,有带着大包行李刚下火车或飞机就赶来的。我和他约了多少次,终于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午饭时间,一边吃着医院简单的盒饭,一边聊。

 

“一生最难忘记的人和事?......”曹烨民思忖着,说起了父亲。父亲1921年出生在山东,兵荒马乱,跟着爷爷到上海要饭。后来爷爷没了,父亲就进了在上海的教会办的美国人的孤儿院,在孤儿院读书,能说很流利的英语,在现在第九人民医院那一带。抗战爆发,父亲加入了孙立人的远征军,在缅甸、云南跟日本人打仗。抗战结束,回到上海,再从上海去了东北。父亲会开车、修车,去了共产党的军械修理库。后来支援大西北,家就从东北到西北。曹烨民从小在兰州读书。父亲有两件事很自豪,一是没当过亡国奴,跟日本人打仗;二是没跟共产党打过仗。父亲那时认为国民党太腐败,拒绝去台湾。父亲搞技术,人很正直。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正直的人。家里5个子女,曹烨民最小,从小读书也不错。曹烨民说,如果父母那时对我有要求,应该学得更好些的。离开兰州时,和父亲告别。父亲转身离去时,他久久注视着那背影。几个月后,父亲因心梗离世,那一次分别成了永诀。

 

曹烨民1984年考上甘肃中医药大学,1987年考上湖南中医药大学读硕士,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0年回到兰州,在甘肃中医药大学教了6年书,31岁在中医系做副系主任,分管学生工作。曹烨民说,当时,整个学校的外科教学是我一个人担的,那时还有自学考试,所以一个星期要上50个学时的课。“我对整个学科倒背如流,这也是奠定很好的理论基础。那时备课,中医的一些经典,我也好好地在备课中用进去。只是,大量的行政工作,我想再做10年,我的业务就荒废了。那就考博士吧。”曹烨民选择了上海的陆德铭教授,当时陆先生是大学教材的主编。到上海后又说是奚九一先生的博士。奚老是95年可以带博士的,曹烨民之前并不知道。他笑说,考到上海是知识改变命运。


1995年甘肃中医学院中医系副主任于兰州.JPG

1995年甘肃中医学院中医系副主任于兰州

 

曹烨民1996年5月来上海参加博士生考试。奚老在他不大的办公室接待他,问了他的工作和学习情况,也考核似地询问了他下肢静脉性溃疡他们的处理方式。清瘦的身躯,明亮的眼神,优雅的谈吐,他跟着奚老上6楼,73岁的老人,轻轻的身体如风,进了办公室仍安稳如山,而33岁的他已经有些喘了。不知道老先生如何练就如此仙风道骨?心里就有了向往。那一年,全国就招了一名统考的中医外科学博士,曹烨民考上了,导师就是陆德铭和奚九一。

 

正吃着饭的曹烨民说着奚老,舞动双臂模仿奚老上楼的样子,突然眼睛就红了,大滴的泪珠从圆圆的眼睛里滚落下来。他想起了跟随恩师的许多往事。

 

开始跟奚老抄方。奚老的无锡上海话他大部分听不懂,奚老就一边看病,一边讲解、示范。奚老把病历写的整齐认真,先把病人的病情写在小纸片上,搞清楚了主症再誊写到病历中,一丝不苟。再脏的脚,奚老不戴手套去触摸,跟学生说,脉管科医生,每天面对的都是烂脚的劳动人民,不戴手套,可以感受患者病足的温度,更好地触摸其脉搏,这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很重要。奚老对学生的文章,逐字逐句修改,交代曹烨民撰写糖尿病足的临床分型和治疗的文章,改一遍曹烨民抄一遍,前后修改了9次。

 

过去曹烨民学的是学院派,理论架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四平八稳。现在跟着奚老,发觉奚老的理论跟别人完全不同。曹烨民发现那些药方的临床疗效这么好,没有多年的积累,你不会知道他的学术特点是什么,也不会发现他的优势在哪里。一个外科,有很多病种,动脉、静脉、皮肤血管,各种炎症不同,但又都是相通的。这样就决定了跟着奚老收益非常大,一点一点走到现在。

 

曹烨民觉得,奚老是野战军,是特点特别突出,能力非常强的一支野战军,直接能把敌人消灭掉的这么一支部队。奚老从他的一代一代老师那里学来,加上自己在实践中摸索的积淀。起先曹烨民也怀疑,活血化瘀天经地义,老先生不主张用活血化瘀药或者用的不多,他叫作因邪治淤,祛邪为先。他用的药都是清热解毒祛湿类的,和活血药不一样,但是疗效很好。奚老说西医称这个病为血瘀,是怎么产生的呢?各种不同的原因都可以造成血瘀的结果,我是要找出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原因解决了,后面结果就没有了。比如动脉硬化,就认为是血栓,是血小板聚在那地方出问题。为什么血小板会聚在那里,是因为当血管运转脂肪的时候运不出去,就停留在血管壁,被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伴随脂肪堆积太多,泡沫细胞很容易破损,血小板会聚集到破损处导致血栓。因此大家都关注除去血栓。奚老认为动脉硬化的斑块,中医看来是痰湿之邪阻止脉络,把它化开疏通就好了;现在研究说内膜破溃,破溃以后血小板聚集引起血栓。为什么破溃?奚老认为是因为有炎症,血管炎症是血瘀的主要原因。除了动脉硬化,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血管炎症,导致内膜破损。因此防栓的关键在于解决炎症。用软坚的方法解决动脉粥样硬化,用清脉的方法控制血管的炎症,就能解决很多动脉硬化导致的病变。奚老认为:医学很多道理没完善,很多问题没解决。包括我们研究治疗的动脉病、静脉病、皮肤血管病等脉管疾病。而中西医结合还是最好的方法。曹烨民跟随奚老,20多年耳濡目染,眼见脉管病研究治疗渐渐发展,为无数病患解难;眼见奚老为开拓中西医结合治疗脉管病的事业,坚韧不拔,倾注了一生所有的心血。

 

父亲和恩师,是他一生追念的楷模。做正直的人,做诚实的人,以自己不断提高的能力,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病人。

 

我想雕琢出那颗钻石

 

2003年12月26日,曹烨民上任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科主任。临床医疗,教学科研,传承与创新,医生的岗位和行政管理交织,在中医外科临床与科研一线实践探索,他也像奚老那样,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投入了所有的心血和热情,像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没有停歇的时刻。十多年来,脉管科的病床大幅提高,去年收治住院病人4300多人次,门诊量已经超过11万人次。发展,是为了病人的需要。曹烨民的创造性工作,不但规模居全国同行业之首,诊疗水平也领先于全国。糖尿病足肌腱变性坏死-奚氏筋疽诊疗方案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推广验证。


学科团队负责人.jpg

学科团队负责人

 

医生是伟大的职业,曹烨民热爱这个事业,是从病人那里来的。一位浙江省乐清市的患者,辗转来到上海找曹烨民看病。当时,他的左脚出现高度肿胀,并且已产生大面积溃疡和湿性坏疽,伴随浓重的恶臭气味。曹烨民立即将他收治入院,术中,他发现患者的足掌和足背已贯通,足掌部正中内部的组织已完全坏死,这是典型的糖尿病足肌腱变性坏死症。经过几次手术,整整7个月的精心治疗,原本需要截肢治疗的患者,最终自己迈步走出了病房。那次及时的收治也给了曹烨民启示,想办法加床扩充,才有可能更多地收治病人,及时处置才能保住腿,那种病情,一天也耽误不得啊。那次救治成功,曹烨民在自己的博客中讲述了深切的欣慰,那标题是醒目的,“做一个有益于生命的人”。页面下面是蓝天白云,有鸽子在飞。

 

芬兰人马丁患有下肢溃烂,近两个手掌大的创面非常粗糙,并有液体渗出,瘙痒疼痛,难以行走。他跑遍了欧洲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医院,四处求治,奔波了整整17个年头。后来,在曹烨民及其医疗小组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下,马丁的疾病痊愈了。“中西医结合真神奇!”康复后的马丁特意携夫人和儿子坐飞机前来感谢,中国医生医术神奇的故事也在芬兰不胫而走。

 

一位澳洲女患者,病情反反复复,坚持来这里治疗,保住了腿。

 

病人的情况各种各样,大多数是老人,有的已被病痛折磨得情绪颠三倒四。曹烨民耐心又耐心,有充分理解的包容心。逢到曹烨民看门诊,等在门外的病人都是几十天前好不容易挂上号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壮汉,挽起裤管露出缝过针的小腿,他说曹医生是他的救命恩人,是他的菩萨,本来他的腿是要锯掉的,转院过来,曹医生给看好了。一位85岁的老太太,最近腿有点肿胀,天不亮从奉贤赶来。她说多年前她找到曹医生时,情况很不好。曹医生说治好你的腿我有信心,你有信心吗?我就说你有信心我就有信心。后来真的就治好了。曹医生技术好,态度也好,多亏遇到他!有的老病人已诊治多年,挂号不易,曹烨民只能给加号。每一次门诊,等全部看完,曹烨民又饿又累地站起身去洗手,已近下午1点。他的助手们说,我们习惯了。

 

“对于中西医的不同,你能用简单的方法解释一下吗?”我这样问。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中医人看来,这是意味深长的金句。中医有自身的规律,有些有很好疗效的医药,不能因为我们的研究水平目前还达不到,而轻易被否定。比如吃东西,吃米饭能吃饱,吃鸡、吃鸭、吃鱼也能吃饱,不能先要搞清楚是什么化学结构,有什么作用,你才可以吃。我们传统的中医已经使用了数千年了,而且疗效很好,不能非要用西医方法证明了是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机制,才能使用。中医是宏观的医学,根据临床的表现来判断,根据现象来推断、总结,寻找平衡。中医认识疾病的切入角度和西医不同,西医的研究,从一个个分子、细胞入手,而中医研究是从这些分子、细胞、系统组成人体的功能入手,针对的是人(有病的人),而西医更多的是针对病。其实,两个方面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最理想化的境界,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

 

两年前,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编辑出版《馆员风采录》,就在书出版前后,书中的5位名中医相继辞世。历史的原因,那一代人带出的学生,也已年近花甲。中医的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十年几代人的传承接力。这是业界都很明白的规律。一个优秀中医的黄金时代,往往是在六七十岁以后。

 

曹烨民让脉管科跟随过奚老的第一代60多岁的医生,每人做口述历史,一段段娓娓道来,起源,传承 ,把十几个人说的分别录下来,整理成册。以后再让下一代来说,再下下一代……传承下去,留给后人。

 

曹烨民喜欢体育,曾在绿茵场上和同伴一起,想方设法追逐皮球,酣畅淋漓地奔跑。也喜欢走路,曾经假日里骑着自行车,几乎转遍整个上海,看各处的风景,想着那里的历史和曾经走过的人,那些留存下来的故事,很远很远,也好像很近很近。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读博时,高校流行辩论赛,曹烨民是中医药大学辩论队的顾问,为那些能够更尖锐地说出问题的年轻人出谋划策。那时的题目,都是关于中西医之争的。那段时间,搜肠刮肚地朝思暮想,请来十几位专家讲课,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甚至知识结构,都有了比寻常上多少课都丰富的收获。所谓循证医学,有说“中医让你稀里糊涂地活,西医让你明明白白地死”,中医为什么就不能也明明白白地把规律和方法讲清楚呢?

 

曹烨民对事业发展愿景的描述是富有诗意的。奚老是鼻祖,奚老的知识体系是精髓,我是承前启后的,能不能交好这个棒很关键,交不好就会按照西医的方向走,就会失去特色和疗效。上海并不缺一个二流的血管外科,上海,乃至于中国需要的是一个超一流的中西医结合的脉管病科。我们努力做很多临床,拓展平台,做到了国内领先。两代人的理想,要做成医疗、教学、科研、制药产业能够一体化的血管病中心。我们是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的,我的责任就是保证这个研究所,沿着既定的发展路径,开发宝藏。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但如果不做不努力就没有了,被淹没了。这个过程像雕琢珠宝,我想雕琢出非常精美的钻石。我相信在我们的手中,一定会有像青蒿素一样的中药,再次被开发出来,造福病人,造福世界。

 

成事在人

 

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科门诊处,候诊人群熙熙攘攘,这是常态。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科目前有医生42位,护士43位,研究所研究人员十来位,曹烨民是领导,他要带领大家做好临床,同时推动科研向前进展。

 

 我们聊管理的困难,聊与人相处的世相。曹烨民从小受的教育,学习雷锋好榜样,为人民服务,奠定了他面对社会的基础。他记得小时候非常艰苦,什么都要凭票供应,但在精神上仍有振奋向上的东西。他在青春蓬勃的年龄迎来了恢复高考,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启航的新征程。那是给他人生价值认同打下深刻烙印的时代。他自上小学起就是班长,知道如何与群体相处,要以身作则,肯吃亏,如何化解矛盾。他说自己心大,能容忍,能理解各种不同处境不同年龄的同事,哪怕是不起眼岗位上的人,他也愿意配合,觉得都不容易。只是不知道是不是没脾气就被认为他没本事。曹烨民认为,中国经历了人家几百年的历史,要理解今天的年轻人,他们是在和我们完全不同的背景下长大的。

 

管理,先要把人做好。做诚实的人,做正直的人,医生这个职业,病人会无保留地把一切交给你,医生的品德甚至比医术更重要。这个集体必须是公平的,健康的,不让老实人吃亏,还应该有发自真心的人文关怀。

 

这里有奚老传承下来的对病人的细微体贴,为患者病足换药的工作室里,年轻的女医生动作利索,在快速准确地清洗换药再包扎完成时,不忘轻柔地把伤处的纱布抚平,病人一声“谢谢”满含感激。曾是奚老大徒弟的吴伟达医生说,继承了奚老亲力亲为的传统,我们这里病人的伤口,很多他们家里人都不敢看,我们都是自己清创、换药,两代人都这样,伤口不能耽误一天。那时病人来时,那种臭,弥漫了一条走廊,我们从不避让的。

 

2002年进脉管科的现任副主任赵诚医生,201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是这十多年脉管科发展壮大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他觉得曹主任为脉管科和研究所的建设,倾尽所有,为奚氏脉管病治疗的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刚来时,曹烨民要求说,他24小时开机,病人如有什么情况,第一时间就要给他汇报,哪怕是半夜。现在赵诚他们都可以承担一些了,他依然要求如果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一定要上报。所谓专业地位,要靠临床疗效,西医对中医有偏见,但我们的疗效好,就有了话语权,得到同行尊重,现在西医也用我们的方法来做。

 

赵诚说,曹主任怎样对待奚老,对待工作,我们都看在眼里的。他觉得从奚老传下的提倡做“三好医生”的目标:社会说好,病人说好、同行也说好,在这里已是大家共同努力的行动准则。

 

这里的年轻人,有不少都递交了入党申请,党员医护人员,上班时白大褂上别着党徽,很是醒目。

 

曹烨民现在,忧心着人才,所有的愿望的实现,首先靠的是人才。尽管他已尽己所能,给年轻人提升学历、搭建发展成才的各种平台,只是现行制度提拔年轻人要一级一级上,必须是正科级才能提到副院长,而正科级(科主任)只有一个,十分重视学术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的57岁的曹烨民觉得,自己好像在耽误年轻人似的。科研的过程,复杂、漫长,过程中还会出现很多情况。要求按计划使用经费,许多地方钱不能用,只好搁置;但许多方面钱又是紧缺急需的。年轻人做科研,很累,又没有钱;做临床,做一份有一份收入。

 

曹烨民在脉管科工作21年,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指导老师、2010年获中国卫生部等颁发的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201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上海市区域名医、2019年上海市仁心医者,上海中医领军人才。因为他多年创造性的工作,在科研上屡获成绩和奖项,“荣誉很多,但不是我追求的”,他的全部愿望,是治病救人,是如何把手中的这份事业,尽可能稳妥地传承下去。


传承团队.jpg

传承团队

 

刚刚过去的2020年,曹烨民作为第一完成人,“基于名老中医奚九一学术思想传承的糖尿病足诊疗新体系构建与推广”,获2020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获十一届(2020年度)上海中医药科技奖(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在项目优势简介中,除了列举多种科研成果使糖尿病足高位截肢率降到2%,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糖尿病足诊疗新体系在全国60余家单位推广应用,受益患者超200万外,还提到了打造全国最大的脉管病专科和糖尿病足临床基地;创建上海市中医脉管病医联体、长三角脉管病联盟、全国糖尿病足学术网络……这是愿景,也是动力,曹烨民和他的团队,在路上。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