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 . 一颗跃动在人民城市的“人文之心”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一颗跃动在人民城市的“人文之心”

作者:颜维琦 发表时间:2021-08-11 点击数:84

一、“小房子”的城市漂流

 

微信图片_20210702092639.jpg


4月的上海,淮海路渔阳里广场,建起了一幢钻石形的小房子。

 

小房子是真小,只有30平方米,却精致、通透、有着温暖的质感。精心挑选的千种书籍、百种文创和每天进出的衣角带香的人们,让这小小的空间宛若一叶城市之舟,靠泊在高楼之间的宁静港湾。

 

100年前,站在今日渔阳里广场所在的地方,一边是《新青年》编辑部和陈独秀寓所,另一边是培养共产主义早期干部的外国语学社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个早期组织旧址,其间百米小弄堂,被称为“共产主义小道”,多少进步青年在这条小道穿梭来往,成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探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建新型政党的见证。

 

小房子停泊在这里,正是循着百年前的初心来的,取名“思南·初心书房”。这是一间红色文化主题快闪店,由“文化思南”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联合多家单位共同策划推出,邀请人们登“舟”读书、言谈论辩,参与“初心之旅”探访、有声书阅读、“VR”沉浸式学党史、红色文创展示、生活市集互动体验等活动。每天一位党史专家、文化学者或中青年作家,担任轮值“店长”。

 

在城市的满目繁华和蓬勃朝气间,在一张张青春灿烂的脸庞间,当文字和语言在时间长河中激荡交汇,想一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似乎在场每个人的感受更加真切而强烈了。走出小房子时,眼神是清亮的,步履是轻快的。

 

小房子的诞生和它的城市旅行,来自一个奇妙的相遇。2016年6月,中共黄浦区委指导成立了“文化思南”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打造凝聚相关行业、驻区单位服务市民群众的新平台,以党建为引领,以文化为纽带,推出一系列文化惠民项目。于是,在位于思南路复兴中路的思南公馆,梧桐树下,一片花园住宅当中,凭空冒出了这幢可以移动的钻石形建筑——思南书局快闪店。

 

首次亮相运营60天后,小房子开始了它的城市漂流。上海电影博物馆、复旦大学、黄浦区党建服务中心、上海体育学院……随着“文化思南”区域化党建的实践步伐,小房子航行在城市的许多角落,让生活或是短暂停留在这里的作家、学者,能在不同的地方与读者互动,进而鼓励人们去阅读、去写作、去思考、去热爱。开办两个月,这间快闪店就获得中国书刊发行行业协会颁发的“年度特色书店”称号。

 

其实,小房子并非从天而降,它的诞生离不开无数人多年的持续耕耘,更离不开这座城市的魄力和定力。好比一颗跃动的“人文之心”,小房子唤起人们对城市空间的重新理解,对文学阅读的再认识、对都市生活方式的新体验,也映照出上海这座光荣之城不改的初心:一切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

 

二、“公馆”姓“公”更为“公”

 

微信图片_20191229170523.jpg


思南公馆,上海中心城区唯一一个以成片花园住宅保留保护为特色的项目,是上海近代居住类建筑的集中地。初夏的午后,走进一片浓郁的法国梧桐的树影里,阳光洒落窗棂,51幢老洋房静谧而立,时间仿佛凝固成乐曲的几个片段。

 

1912年,曾创作过歌剧《少年维特》的法国著名音乐家Massenet在巴黎去世。为了纪念他,将上海一条新开辟的马路命名为Rue MASSENET——马斯南路。起初的马斯南路,仅修筑环龙路(今南昌路)至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之间的一段。后北延伸至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南拓展至薛华立路(今建国中路),不久又南延至贾西义路(今泰康路),才成为现今的路段。1943年,马斯南路改以陕西省蓝田县名命名。1946年,改以贵州省思南县名命名,沿用至今。

 

从马斯南路到思南路,这条马路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周恩来、董必武、梅兰芳、柳亚子、曾朴等一大批革命家、政治家、文学巨匠、艺术大师、社会名流曾在此留下生活印记。思南路87号是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梅华书屋,思南路61号是辞去南京政府要职后在沪当律师仗义执言的薛笃弼故居,思南路81号是曾朴、曾虚白父子寓所。1928年,曾朴父子的真美善书店以此作为编辑部,经常举办各类文学沙龙。柳亚子、李烈钧等人也都曾在此留下足迹。最为著名的当属周公馆,即1946年设立的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独特的建筑风貌以及历史人物的驻足,为思南路赋予了传奇色彩。

 

1999年9月,上海市政府提出进行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改造试点,思南公馆被确定为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留保护改造四个试点项目之一。上世纪90年代后期,正是上海连续几个“三年大变样”的关键时期,其时, 新天地的开发创造了一种旧城改造模式,思南公馆街区则选择了以保护地区整体历史风貌为出发点,立足于“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规划理念,开启了10年艰苦保护和整治修缮,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投入运营。

 

百年洋房惊艳“复活”!延续城市肌理,尊重街巷尺寸,完善空间形态,增强社区活力,这片街区既保留历史建筑的形态、风貌和神韵,又建造了5个露天广场和步行街网络,在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中舒展新生。一个格外关键的细节是,在这一过程中,思南公馆确定了坚持姓“公”。

 

通常,进行地块开发都讲究投入产出,最好是分期滚动开发,边建设边出售,这样做,资金回笼快,财务成本低,经济效益好。更何况,思南的保护开发是个置换很难、投资超大、周期特长的项目。曾任卢湾区区长的张载养参与了思南公馆的更新过程。他回忆,在研究方案时大家也曾想过釆用先前的通常做法,是当时的上海市领导定下基调:“思南街区保护开发后,要向公众开放,成为能让市民进入的共享空间,不能重新变成一个大门紧闭、围墙隔绝的大宅深院。”

 

今天回过头看,思南公馆姓“公”,为这片街区更好地为“公”服务打下基础。在改造运营过程中坚持不出售原则,坚持公有属性,保证了日后开展各类项目活动中的公共性、开放性,能够最大限度地让更多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文化产品。

 

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是始终有温度的——在思南公馆,这句话找到了绝佳的实践场。作为思南公馆项目的建设者和运营管理方,永业集团始终秉承公共性和开放性的定位,在项目的功能开发利用中体现社会公共价值,找准了打造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大众文化需求、激活历史人文底蕴的发力点。

 

三、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

 

“说来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在一个似乎注定属于商圈的地方,居然能生长出那么多株文化绿苗,且长势良好。”今年春天,张载养又一次来到思南公馆。和很多人一样,他喜欢在这里散步。文化的思南,是思南给予人们的惊喜,也是思南之于上海彼此相知的幸运。

 

2013年,上海书展正在为上海国际文学周寻找具有文化底蕴、气质契合的活动场所。彼时,思南公馆建成不久,尚未形成稳定客流和人气,永业集团作为一家功能类的国有企业,既要考虑在重塑功能中更好地向公众开放,又要考虑在体现社会公共价值中实现企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由此,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与永业集团各方一拍即合,在思南公馆联合成立思南文学之家,并将其作为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主体活动场所,举办文学演讲、作家对话、作品导赏、新书发布、读者见面等各类文学活动。

 

一边是思南公馆扩大影响、吸引人群的发展需求,一边是文化机构拓展活动空间的场地需求,二者实现铆合,成为“文化思南”的初始动力。此后,为了将上海国际文学周聚集的人气和营造的大众文学阅读氛围常态化,2014年,各方又联合推出公共阅读组合活动——思南读书会和思南书集。




 

有了文化“绿苗”,能不能长成大树?不少人担心,这样高品质的活动能办多久。要知道,一时热闹容易,保持持久的热度,并非易事。2016年,在中共黄浦区委领导下,永业集团党委会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作协、上海科协、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久事集团、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市体育局等共10家单位,组建跨区域、跨系统、跨行业的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联席会议持续几件事做下来,大家看得清楚:几路大军,奔的是一个共同的目标:扩大“文化思南”的品牌影响力,更好满足群众对高品质文化和艺术生活的需求。

 

联席会议有一整套运作机制:各成员单位党组织在明确合作目标、内容和机制的基础上签订合作协议书,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的统筹协调机制。实行轮值主席负责制,每年召开全体会议,确定年度项目安排计划,总结评估项目完成情况,推荐通过新一轮轮值主席。同时,建立定期协调推进机制和资源与需求对接机制。各成员单位提供并对接服务资源与需求清单,在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汇总形成服务资源和服务需求的双向清单,开展经常性的交流对接,拓展合作空间,推进项目创新。

 

就这样,梧桐树下,思南文学选刊、思南纪实空间、思南露天博物馆、思南摩登季、思南城市空间艺术节、思南书局快闪店、思南书局实体店等,一个个创新的项目载体涌现出来。单是思南读书会,从2014年2月15日第一场读书会开始,每周六下午准时相约,风雨无阻,7年多来已举办370多场,邀请到1200多位作家、学者、出版人,参与现场活动的读者累计近5万人,成为全上海最令人羡慕的公共“书房”。

 

他们都来过这里:莫言、李欧梵、刘恒、格非、韩少功、贾平凹、陈思和、毕飞宇等华语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阿列克谢耶维奇,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法国哲学家夏尔·佩潘……

 

他们在这里留下记忆:奈保尔在上海度过82岁生日,惊叹于“诗歌之夜”读者的热情;《云图》作者大卫·米切尔把这段经历写进《骨钟》……“思南”,成了沪上闪亮的人文时尚IP。走,到思南去,一切和思南有关的,成了美好生活的代言。

 

凝聚了人气,扩大了知名度,思南公馆也焕发生机,一批新租户入驻,首批商户续约扩租,让永业集团党委尝到了“文化创造生产力”的甜头。在当时的党委书记、董事长钱军看来,“文化思南”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好比一个大平台,以党建为载体,以文化活动为纽带,不断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的党建联建。在党建引领下,“文化思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上海城市基层党建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一个独具魅力和传播力的上海文化品牌。

 

20年,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只是短暂一瞬;对于一个区域的变化,也算不上很长的时段;对于思南街区的蜕变和新生来说,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从“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保留保护,到以文化为纽带、创新推进区域化党建,这20年,既留住了一个沉淀深厚历史底蕴和久远故事的思南,又再现了一个充满现代气息、洋溢勃勃生机的思南。

 

四、跃动的“人文之心”

 

2021-04-23-15-47-54_s-0594.jpg


漫步街区,让我们回到开头那幢钻石形小房子。

 

小房子是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袁烽专为思南书局快闪店设计的,寓意梧桐树下的“人文心脏”。小房子外围特意加了一圈座椅。走到这里,累了,可以歇个脚,也可以坐在门口看书、发呆;阳光能够透进去,白天不开灯,人们在里面依然会有温暖的感觉。“当书店被植入城市空间当中,我们的街区将会更具人气。”这是袁烽心目中的“书与城”。

 

这些细密的心思,透着思南的气质,也是“文化思南”的追求——不是为了一味的“怀旧”而来,而是既传承历史,更面对现实、走向未来;不是为了简单的“回归”而来,而是始终把人放在最中心的位置,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让党建工作在为群众办实事中升华。

 

在思南读书会主要策划者、作家孙甘露眼中,“文化思南”,更像是一个共同的家,要营造的是一个更大的家。“在一片法国梧桐掩映下的思南公馆里,这个‘家’是连接作家与读者的,连接深厚的文学阅读传统。”这个“家”,向每一个到来的人敞开怀抱。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是“文化思南”的初心。

 

百年思南,本就有着深厚的红色根脉。这片街区所在的黄浦区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所在区,思南公馆周边,方圆1公里内,汇聚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周公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又新印刷所等一批红色史迹,孕育了“文化思南”独特的红色基因。“文化思南”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因势而导,在更好满足群众对高雅文化需求的同时,整合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把政治引领功能内化为“文化思南”的本质属性,把党的先进文化根植于“文化思南”的精神内核。

 

连续多年,思南读书会邀请重量级嘉宾走进科研院所、街道社区举办阅读活动,上主题党课。结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推出“马克思的智慧之光”特别活动。依托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在思南公馆打造的思南书局实体店,举办“从布鲁塞尔到上海——《共产党宣言》170周年主题展”……依托党建平台,成员单位资源共享、活动联办,不仅放大了活动效应,也打造和锻炼了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思南健康学堂、瑞金医院慈善义卖,上海市体育局主办的“沪动起来”公共体育互动项目等均落地思南,走进社区,服务群众。“文化思南”在发挥党组织这个最大的政治优势的同时,使党建本身也拓展了用武之地与发展空间。

 

“文化思南”生来就是跨界的、“破圈”的。有别于传统的地区、行业党建联建模式,“文化思南”区域化党建由国有企业牵头,创造性地以行业、领域作为纽带建立起来。这种突破传统地缘关系,由文化行业所结成的业缘关系,有利于促进成员单位间的相互认同。跨行业、跨系统、跨区域的载体和项目,也有利于推动党建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实现共同目标、推动共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时光弄堂.jpg

 

“文化思南”是天然服务于文化发展的。传统的区域化党建以区域整合为基础,功能定位多是全方位的,面向不特定群体。“文化思南”区域化党建则聚焦文化,精准对接特定人群需求,顺应人民群众对文化供给的质量、品位、风格的新期待,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与成员单位的专业优质资源有效对接,深化拓展了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的文化活动载体。

 

“文化思南”始终是动态开放的。通过引入更多社会、市场项目运营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紧扣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脉搏,有效对接专业化、社会化资源,“文化思南”每年推出大量创新项目,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变化和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也拥有了更强的受众粘合度。

 

在这个百年街区,以党建为引领,依托街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思南”用机制激发了基层党建的活力,用创意点亮了城市公共空间,服务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创新与城市发展转型相适应的基层党建新机制、新模式作出了探索。这一具有归属感和承载力的平台,也为新型区域化党建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样本。

 

有人说,建筑一旦被塑造出来,就是有生命、会呼吸的生命体,街区亦是如此。某种程度上,阅读城市和街区,也是阅读历史,品味生活。“思南”是一本厚重而温情、耐读又时有新意的大书,当人们走进“文化思南”,置身的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片风景。那繁花般的时代长卷,那随处可见的蓬勃生长,那跃动的“人文之心”,是人民城市的有力注脚。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