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1937年寒冬的某天,风雪饕餮,安徽省庐江县的一户贫农百姓人家传来婴儿的哭声——杨怀远的出生,使得原本已经室如悬磬,环堵萧然的生活陷入极度窘困。
两岁时父亲去世了。迫于无奈,母亲带着杨怀远兄妹五人四处乞讨,靠给地主当长工艰难度日。直至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革命推倒“三座大山”,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一家人总算不再敝衣枵腹。此时的杨怀远已经长大成人,并于 1956年,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结缘“小扁担”
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公平路码头的西部,改建为客运码头。停靠上海至青岛、大连、温州等线客货班轮。当地原住户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走过公平路,常能看到码头上的工人繁忙作业。苏州河在阴影里凝止。驳船嗡嗡的汽笛声,穿越几条马路,钻入千家万户。
1960年,当兵四年的杨怀远复员,来到公平路码头,进入上海海运局,被安排在客轮上做生火工。因为在部队受过伤,不适应锅炉长时间的炙热高温,两年后,经领导安排,杨怀远到“民主5号轮”做了一名客运服务员。这工作琐碎繁杂不说,难免遭人白眼,杨怀远总感觉低人一等。再加之听不懂上海方言,工作中洋相尽出,更加郁郁寡欢。
杨怀远站在码头上眺望,水流滔滔,总让人觉得生活通向远方,未来有无限可能,然而想到跟自己一起转业到上海海运局的其他战友,各自都有理想的工作岗位,最起码也是客船乘警。自己堂堂七尺男儿,在部队还是工程兵班长,凭什么要伺候人?尽管嘴上不说,心里十分抵触。
没有高速公路的时代,高铁更无从谈及。客轮票价低廉,自然而然成为百姓闯南走北的重要交通工具。轮船客舱舱位共分五等,绝大部分的人都选择更加便宜的四等五等舱。
杨怀远服务的五等舱,如同集体宿舍。除去散席,光铺位就超过一百六十个。每间房平均有十几甚至二十几张床铺,且为间距非常紧窄的上下铺钢丝床。很多旅客一上船便开始抱怨条件太差。杨怀远一人服务如此多的客人,人多面杂,同时还要兼做保洁,负责船上公共厕所的卫生,工作量不言而喻。
领导看出杨怀远情绪低沉,给他做思想工作,安抚其安心岗位,尽职尽责。时间如窗间过马,杨怀远在繁重芜杂的工作中走至1963年。
图中的小女孩,现为松江区文联副主席许平。
1963年,早春三月,中共中央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杨怀远是个爱学习勤思考之人,震动之余,他把自己跟雷锋做了对照,比较之下竟发现,彼此间有四个相同点与一个不同点——同龄人,同为苦出身,同样在新社会翻身做了主人,且都在部队当过工程兵。唯一的不同点在于,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他顿觉自惭形秽,知道自己是犯了个人主义的错。
杨怀远对自己说,“在旧社会做地主的长工,在新社会就应该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长工!”只是一刹那间,精神的力量如同金石之坚,杨怀远不再患得患失。
杨怀远开始认真学习雷锋精神,并就此下定决心,以雷锋为人生楷模,做一个雷锋式的客运服务员。经历过苦难,方才更加懂得珍惜感恩。杨怀远就此跟“小扁担”结缘。
“民主5号”轮往返于上海——青岛。交通不发达,旅客中的妇孺老幼尤其多。下船还要走好多路方可出港,上台阶,过天桥,即便用推车也十分不方便,更何况徒手?
目的地抵达,天刚蒙蒙亮,杨怀远看见很多老人大包小包,肩扛手拎,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挪,扶墙摸壁艰难走下大约有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楼梯,早已气喘如牛,瘫坐在地。
每当此时,杨怀远总是主动伸出援手,帮有困难的旅客搬运行李。他一米八几的大个,即使手足并用,一次最多也只能拿几件行李。怎么办?
杨怀远想到从部队转业时带回的小扁担,决定用扁担挑。果然多快好省,事半功倍。这一挑,便是三十八年。杨怀远从风华正茂,挑至两鬓如霜,几十年间共挑断近五十根扁担。
扁担虽小,学问大
服务是门学问,客运服务是交通行业的一个窗口。杨怀远把旅客当亲人,把“让旅客满意而去”做为座右铭,把当好一名客运服务员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施展个人才华并体现个人价值的人生大舞台。
杨怀远心里装着旅客,便时时刻刻总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急旅客所急,想旅客所想”,是其毕生的追求。回望三十八年间的每一天,杨怀远无数次深入到条件最差的五等客舱内,为旅客修鞋、蒸馒头,帮病患洗疮口,给幼儿制作小摇篮,为半大的孩子制作母子铺。
在那个一切需凭票证供应的年代,急如星火的时刻,杨怀远无数次把自己孩子的奶粉冲给旅客的小孩……每当为老人送上亲手制作的拐杖,他们欣喜的眼光在杨怀远看来,如同一场及时雨。
杨怀远不怕苦累,不嫌脏烦,制定出一百三十多项便民措施。自制长短粗细不同规格的用具,以方便旅客不时之需。亲手制作装有多种生活必需品以及药品的方便百宝箱,从日常工作中的“扫、倒、拖、揩、端、送、洗、刷”里面总结出旅客在途中,有可能遇到的十二个方面,三十九种困难,并总结出“亲、勤、和、迎、访、送”等诸多实用性的服务经验。独创“杨氏语言服务与心理服务学”,旅客亲切形象地称赞他是“老人的拐杖”、“孩子的保姆”、“聋子的耳”、“哑巴的嘴”、“瞎子的眼”、“病人的护士”,真正树立起一个可敬可爱,可信可亲的奋斗者楷模形象。
并没有上过几天学的杨怀远深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新中国客轮上的服务员,只有掌握更多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始终坚信“绳锯木断,铁杵成针”,硬是凭借顽强的毅力,努力不懈,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深刻领悟唯物论与辩证法,刻苦钻研心理学跟社会学。
百炼成钢,水滴石穿,几十年下来,杨怀远已经掌握航海、地理、气象、民俗、医药、烹饪等诸多相关文化知识,赫然成为一名“全能型客轮星级服务员”。
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得空,杨怀远片刻不歇,虚心向旅客求教。几十年锲而不舍地努力,他不仅学会了写字,更喜欢上写诗。同时还学会了哑语。外语口语也基本应付裕如。
杨怀远很喜欢写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只能算是“打油诗”。然而正是这些质朴无华的诗句,字里行间却给人一种铭刻于心的正能量,力透纸背。
几十年来,杨怀远写了逾六千多首诗,出版十七万字的著作《为人民服务到白头》,书中仔细记录自己的服务经验与体会。
独具特色的生动语言,字字珠玉,出神入化地归纳概括出许多反映服务规律的实战经验,可谓开创了深入研究探讨“海上客运服务学”的先河。
同时还著有《讲点服务学》,《杨怀远诗选》等多本著作。随意翻开一页,看见这样的文字——“一事当前想雷锋,一事之中仿雷锋,一事之后比雷锋,一生一世学雷锋。”——这是杨怀远不胜枚举的自创歌谣中的一首,也是他实际行动的准则与人生真实写照。
三十八年间,杨怀远迎来送往的旅客,不可胜数。他扶老携幼,经常累得满头大汗,有旅客感动之余,掏出钱来硬塞给他。他笑言,“不搞道德商品化,要收钱我们就疏远了。”敦厚的语言,掷地有声。
上世纪七十年代,某个盛夏的一天,从大连驶来的“长锦轮”停靠公平路码头。一位山东大学的老教授看着脚下鼓囊囊几个硕大的旅行包,愁眉紧锁。
杨怀远疾步而来,他挑起行李,一路哼唱自编的小曲,“肩担虽短情谊长,长过银河深过洋,乐为旅客挑重担,春夏秋冬一个样……”
临别之际,老教授非要拿出小费给杨怀远以示感谢,杨怀远笑吟吟婉拒了。
老教授随即在小扁担上题诗两句,“天光云海自有鉴,人民需要扁担情。”这是旅客第一次在杨怀远的小扁担上签名题字。历历如在眼前。
五洲四海的旅客,感激之余,纷纷开始在一根根小扁担上留言致谢。
“杨师傅,您还记得么?十八年前,是您给我的孩子洗尿布,到港后又帮我挑行李,送我去火车站……”
“杨师傅,二十几年前,我在候船的时候发现儿子不见了,心急火燎之际,多亏遇到了您,安慰我,帮我找回了儿子……”
曾有位收藏家愿出高价求购一根杨怀远的小扁担,他断然拒绝。“小扁担精神要代代相传。传家宝岂能用金钱来衡量?”对于某些以宣传雷锋精神为名,谋取私利的行为,他极其不屑,甚至痛恨,“为人民做好事,人民不会忘记,做不利于人民的坏事,历史不容。”质朴的话语,振聋发聩。
杨怀远现在的家中,现存的扁担上,密密匝匝的小字看了使人震心。他说,“我从不收旅客的小费,大家过意不去,就拿笔在扁担上签名留言。时间一长,扁担上写满了字……”
有人曾粗略做过统计,小扁担上能够认得出的签名,不少于三百个。若稍加留意观察,会发现其中几十处的字迹是外文,分别来自八个国家。文字迥异,表达的意思殊途同归——“铁肩担道义,扁担传精神”。“小小扁担不算长,能为旅客当桥梁。”
很多旅客干脆挥笔写下“扁担精神万岁!”真挚的语言,一如杨怀远肩膀上那两块肉疙瘩,馒头似的凸起,这是小扁担经年累月打磨出来的老茧,看了使人不禁眼眶潮润。
“小扁担”有沉浮
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杨怀远被破格提拔为客轮政委,并作为基层代表参加局党委的五人核心领导小组。
在杨怀远心中,始终就认准“为人民服务”。他仍然坚持每天为旅客挑扁担。即使是特殊时期,从“五七”干校学习回来,他主动要求带着政委职务,下到各个客轮去顶替服务员工作。
从一九七九年起,三番五次打报告,请求海运局领导免去其政委职务,批准自己回到原岗位,仍然做一名服务员。
报告掀起轩然大波。很多人觉得,这种行为是“犯傻”,纷纷劝他“谨慎从事”。更有熟悉的朋友,干脆直面问他,此意何为?
时间一长,难免有人提意见。
“不挑扁担就不是为人民服务了?”
“当政委的挑扁担,成何体统?”
言三语四,众口纷纭。其中不乏有冷嘲热讽。杨怀远听了心里不好受,然而也只是片刻的纠结,随即便一头扎进紧张的服务工作。
在“长征轮”上,杨怀远先后挑断了两条扁担。也正是因为经历过这一特殊时期,让他对自己有了更为清醒准确的认识——做一个船舱服务员,最能发挥一己之长。
因为是自己要求去五等舱工作,底层客舱的面积很大,人多口杂,比肩接踵,服务的难度更大。但杨怀远丝毫不介意,他说,“我对人民有深情厚谊。我是为人民服务的。”
船舱里到处扔有易拉罐饮料瓶,废纸废塑料,杨怀远一一收集起来,挑到废品站去卖掉。流言飞短流长,很快传播开来,说他“贪小便宜”。
杨怀远在船上备有“百宝箱”,洗衣粉、奶瓶、奶粉、草纸、蜂蜜……旅客途中急需的用品,应有尽有。
面对流言蜚语,杨怀远并不急于辩解,他说,“卖点钱再回送给旅客。买了五百多把雨伞,两百多把拐杖,送给需要的旅客。”还用卖废品的钱,建立方便箱,为旅客修拉链、修鞋,从不收钱。时间久了,流言止于智者。
七十年代的某天,一位孕妇在船上分娩,情急之下,杨怀远将其抱至卫生室,凌晨时分,一名健康的女婴呱呱坠地,年轻的母亲硬要杨怀远给孩子取名,以表感谢。正值旭日东升,漫天朝霞,他给孩子取名“海霞”。
一九八零年,杨怀远的请求终于获得批准,远兜近转,他的工作重点仍做回一名客舱服务员。
十几年石火光阴。一九八六年的某天,已经豆蔻年华的海霞乘船前往青岛,巧遇杨怀远,面对旧雨重逢,欣喜之余的杨怀远即兴赋诗——
转眼已经十二载,
我变苍老她长大。
今日再来乘我船,
喜得老杨闪泪花。
时隔多年聊及往事,杨怀远仍旧淡淡一笑,说,“我从事客轮服务工作,探索总结出许多实战经验,我想把这些经验更好地发挥出来……做政委,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占去大部分时间,使我无法投入过多精力搞服务。”
他常说,“职务高低于我而言,不如发挥个人所长。更愿意为如何能让旅客出行舒适,旅途愉快,上岸更便捷而奋斗不息……”
小扁担服务升级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客轮行业的“鼎盛黄金时期”。仅上海十六铺码头,就拥有二十多条航线。每天逾四万多人次客运量,平均半小时就有一班轮船。
客轮行业的发展如日方升,码头客轮的变化日异月新。杨怀远独自思索着,客轮服务必须审时度势,方能化旅客的困难为不难。具体到小扁担,究竟该怎么做?
深思熟虑,在小扁担的原有基础上,根据旅客的实际困难,自制出一百二十多种便民用具。比如,带婴儿的旅客最伤脑筋的是床铺过于紧窄,跟同事共同努力,制作出客轮上的第一张小摇床。
学广东妇女做“小兜兜”——当轮船遭遇风浪,晕船的母亲自身无暇顾及,何以照顾小孩?杨怀远用“小兜兜”把孩子背在背上,并不妨碍做其他工作。可谓一举多得。开辟暖房,帮有需要的旅客洗好尿布与衣物,拿来暖房烘干,叠好后再送还给旅客,广受好评。
杨怀远最珍贵的小扁担,开时使用的都是四尺左右长,然而随着实际情况的改变,单一的尺寸显然已经难以应付。
小扁担不够用了。奔走多地,均未能找到可以挑起一百斤以上的大扁担。怎么办?
杨怀远想起南京有个老战友,他的老家是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交界处,那地方漫山遍野都是毛竹,立刻打电话联系。战友当即满口答应,很快便做好一大捆,共计二十五根扁担,通过火车托运到上海。杨怀远如获至宝。到广州航线的旅客,带大件行李者居多,他特意准备了“加长扁担”,专门用来挑大件。
再后来,慢慢又有了软、硬、长、短,规格迥异,性能多,用途更全面的小扁担。以至于外国人对这些小扁担都交口称赞,夸其比美国小汽车还要好——小汽车不能进客房,小扁担见缝就钻。
有人曾做过统计,杨怀远在沪港客轮上的六年多时间里,挑小扁担超过一万两千多担,磨破了至少五件以上的确良工作服的双肩。许多旅客为了能享受到杨怀远的服务,宁肯晚一个月买票,也要乘坐他这班轮船。
九十年代初,杨怀远被调至沪港航线的豪华大客轮上工作。由于服务升级,很多要求他从未接触过,一切都要从头学。他心甘情愿做学徒,跟着徒弟的徒弟虚心求教,开始自学广东话跟英语。
革命人百折不挠,小扁担精神镂刻不停。妻子为了支持杨怀远学英语,特意买来录音机让他随身携带,帮他抄音标,做笔记,便于工作中温故而知新。这个几乎没有读过书的服务员,没过多久便掌握了英语基本会话。
由内地航线转至境外航线,工作中考验杨怀远的并不仅仅只是语言。香港是国际化大都市,他最担心的是“能不能把小扁担在豪华轮上继续挑下去?”
经细心观察发现,大吊车并非面面俱到,他立即请示汇报,经批准,小扁担再次派上了大用场。
旅客中有许多辗转回大陆的台湾老人。有位老太太解放前离开上海去台湾,这次乘海轮回来探亲,心中难免对祖国大陆抱有一丝偏见。杨怀远一路上用热情服务解开了老人心中的“结”。老太当即决定,回香港时仍乘海华轮。
杨怀远曾接到过一个涉外旅行社打来的问询电话,请他务必帮忙接待一位体重逾八十二公斤的瘫痪八旬老太。陪同老太的媳妇,自己也已年逾六旬,杨怀远不假思索,立刻答应下来。
一路尽心尽责,悉心照料。由于上下船要走舷梯,阶高坡陡,杨怀远硬是把瘫痪老太背上背下几趟。在杨怀远眼中,此刻早已不代表个人,替旅客排忧解难的同时,更是在向境外旅客展示新中国的崭新面貌。共产党人责无旁贷。
多年后,回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有过的“雷锋过时论”,杨怀远难掩激愤之情,写下这样一首诗:
中国雷锋是否在,
听说雷锋在国外。
有人看见在美国,
我盼雷锋快回来。
为人民服务到白头
海轮行千里,好事做满舱。三十八年中,杨怀远凭借一根根小扁担,从计划经济体制年代,挑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
“天下万物何所求?只求为人民服务到白头”,这是杨怀远一生的奋斗目标,更是其毕生的追求。
2003年9月24日,暮色四合时分,由上海十六铺客运码头发出的最后一个航班,开往浙江定海的“海游2000”轮。于次日傍晚时分,从定海驶来的“紫竹林”号缓缓停靠在十六铺客运码头,成为最后在这里靠泊的客运轮船。
2004年12月2日凌晨,十六铺客运码头停止营业。杨怀远与自己引以为傲的轮船服务员岗位,依依惜别,就此结束了三十八年的“挑担生涯”。
上海某小区。在不到十个平方米,记载了大半生光辉与荣耀的书房里,退休十余载的杨怀远回首往事,慨然道,“为了人民挑扁担,春夏秋冬挑不闲。别人退休欢天喜地,我退休哭了好几场,我舍不得离开旅客,还想为人民服务……”
人虽然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然而“学雷锋,弘扬雷锋精神,为人民服务”的行为永不停歇。杨怀远说,“现在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和平盛世,物资极大丰富,不上班还能拿退休工资两千多块,退至几十年前,简直做梦都要笑醒。”
大房子,高收入,代步车,这些对于如今的杨怀远而言,并非遥不可及,然而他不要,因为无意义。头冠“全国劳模”与“全国双百英雄”双重光环的杨怀远,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永远只有一种——拖把——以废弃的碎布头或者旧衣物,亲手制作。
“他并非送不起其他礼物,与友人见面,仍习惯送一根拖把……”,提及杨怀远,身边熟悉的人总这样说。
退休后的杨怀远,如今愈发忙碌。常年奔赴各地做报告,孜孜不倦地宣讲雷锋精神。偶尔赋闲在家,照样不得闲——扎拖把已超过一千多根。他自称“拖把匠”。
离岗不离职,依然心系客船。担任客运服务顾问,继续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服务学,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青年服务标兵,努力让“小扁担精神”成为企业的宝贵精神财富。他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宣传员与践行者,退休后加入上海市“百老讲师团”,通过宣讲报告,以及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己所能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曾有人问杨怀远,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你挑了三十八年扁担?杨怀远牢记“为人民服务”。并将这五个字刻入小扁担,挑上肩,铭刻于心。真正做到一事当前想雷锋,一生之中比雷锋。人民满意即为我的奋斗目标。
“为人民服务”贵在坚持。点滴小事做几十年,引起那么大的社会反响,令人欣慰的同时,更体会到“平凡岗位上做平凡小事,服务为人民,人生最光荣。”作为全国劳模代表,杨怀远曾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并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双百人物。
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劳模依然思维敏捷,十分健谈。家中摆放着跟随他几十年的小扁担,床头放着烂熟于心的《毛泽东选集》,书的封面已经翻得卷边。一旁是写有万余首自己创作的歌谣以及诗歌的手稿。
作为沪上入选的九位杰出代表之一,杨怀远兴奋之余,略显诚惶诚恐,再三感谢组织关心。说,“我当劳模,做梦也没想到会评为最美奋斗者……”
半个多世纪过去,“小扁担精神”从未过时。杨怀远对青少年寄予厚望,他说,“我最大的心愿,希望我们交通运输行业能出现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徒弟超过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