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 . 千磨万击 读书便佳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千磨万击 读书便佳

作者:叶良骏 发表时间:2022-08-18 点击数:55

陶行知先生说:“人和禽兽最大的区別,就在:禽兽不能读书写字,人类因为能够读书写字,可以使思想经验不断的流传影响,而演进世界的文明。这种特别的处所,便是人之所以为人。”还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读书。这些话,也许是见仁见智,但读书对人的影响的确很大。


受家庭影响,我自识字起,就喜欢读书。读书不仅成了习惯,还是生活的必须。几十年里,朋友圈最多的是爱好相同志趣相投的读书人。疫情期间,即使生活有点不便,我们非但无一丝抱怨,因有大块时间读书,还觉得庆幸。


一人读,不如众人读。多年来,我组织或参与几个读书会,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参与人数众多。依规宅家的封控阶段,读书活动依然未停。


草婴读书会


“一个杰出的人走了,他把他的杰出留在世上。”出生于1923年的草婴先生被誉为托尔斯泰的中国知音,是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大家。他一生致力于翻译文学和经典名著,以一己之力译完《托尔斯泰全集》,享誉国内外。


经草婴夫人盛天民的不懈努力和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2019年3月,草婴书房在乌鲁木齐南路178号衡复风貌区建成并向公众开放,复原了草婴的书房,展示他一生译书的经历。同年夏天,草婴文集问世。2010年,诗人远方在一次行业内的读书分享会上,看到了《草婴传》,第一次真切地认识了这位大家,立刻被打动了。活动结束前,他作为召集人突发奇想,要对已长住华东医院的草婴先生送去祝福。一时找不到礼物,就在一张普通的贺卡上集体签名,祝先生健康。因此他与草婴夫人盛天民女士认识,成了岳阳路的常客。盛女士欢迎这位年轻人,第一次见面就送他《安娜·卡列尼娜》,抱歉地说:“草婴没力气签名了,我盖了章。”面对盛女士温暖亲切的笑容,远方才真正沉浸在托尔斯泰的世界,惭愧自己对俄罗斯文学的阅读是多么浅薄。听盛老师讲过去的事,聊她与草婴的心愿,谈年轻人应有的理想,他找回了中学时代对书的热爱。慢慢地,多年来被生活磨得一片混沌的远方,眼前升起了一束明亮的光。


在盛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远方牵头办了一系列活动。在离草婴家不远的普希金铜像前,他们朗诵美丽的诗句;在黄浦江畔,他们颂读莱蒙托夫文章……自认识盛天民那天起,他们主办的活动,盛老师不管刮风下雨,年事已高,都会赶到现场,为他们鼓劲打气。盛老师把草婴的精神,春风化雨般传递给这群孤独的读书人,让他们感到文学的力量,心里满是温情。


五年时间如水流过,2015年,93岁的草婴走了,他的遗愿是:“留一块墓碑,不如留一间书房。”90岁的盛天民女士也于2018年去世。她对年轻人留下了最后心愿:“你们办一个读书会吧,等草婴书房建成了,后面的活动拜托给你了。”远方和他的书友们,常常想起两位老师的嘱托,心里满是悲伤。每当困难时,他们总想,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是,那盏明灯呢?不在了,千呼万唤,只有风声雨声寂寞地留在他们常走的岳阳路上。


远方常常在梦里回到那幢精致的小楼,梦见自己坐在客厅沙发上。墙上,“草婴先生”笑眯眯地望着他;对面,盛老师娓娓而谈,托尔斯泰也会兴趣盎然地“走”来。梦醒了,不禁泪目。他念念不望盛老师的嘱托:“办一个读书会吧!”他暗暗地回答:“可是,年轻人现在都不读书了。你们都走了,我,我……”他觉得盛老师看得见他的困惑,会拉住他的手,柔柔地与他对话:“我们不在,书还在呢。”“盛老师,我不知道,我做不好这件事。”“你做了那么多事,你可以的。记得,托尔斯泰还在,普希金还在,书也都在。一定有爱书的人,会的。”


梦醒了,音犹在。远方在心里回答:“是的,书还在呢!”于是,历尽千辛万苦,草婴读书会在徐汇图书馆扶持下,于2019年成立,创始人是70后远方,联合创始人为作家、资深书评人云也退。并于2021年注册成立民非组织“上海徐汇草婴阅读文化促进中心”,正式加入了“徐汇区书香联盟”。


读书会以草婴为名,以翻译文学和经典著作为魂,提倡终生阅读和分享交流,以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爱书者,至今已有会员300余名,已举办了三十余场线下活动。第一期活动在徐汇区图书馆的书香部落举行,主题为“影像中的《战争与和平》”,由曹雷、汤惟杰老师主讲,带领新老读者一起重温草婴翻译的这部史诗巨著,回忆译制片厂背后的故事,并带来精彩的选段朗诵。借着活动掀起的热潮,读书会接着举办《战争与和平》精读活动,带动了这部名著的普及,引起热烈反响。


这以后,读书会以各种主题举办读书推广、讨论、分享及朗诵、音乐会等活动。形式多样,推介的都是翻译作品,吸引了一大批翻译名家、各行业专家和众多外国文学爱好者。其中有普希金的翻译名家冯春、德语翻译家谢莹莹、音乐学家薛范;画家赵蘅、夏葆元、魏景山;北京作家李辉、雷音、张郎郎、罗雪村;上海的周德明、陈子善、周立民、章洁思、王圣思等。


2019年12月,读书会第一次在草婴书房举办致敬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双语朗诵会,听冯春先生讲述诗人的坎坷人生,并在普希金铜像前与诗人“对话”、合影。读书会的活动形式多样,每一次都有鲜明的主题。如为纪念英语+翻译家戴乃迭百岁诞辰,在北京鲁迅书店、上海图书馆音乐沙龙分别举行了有众多翻译家、作家、专家参加的纪念会。邀请美术理论家王根青主讲列宾与巡回展览画派;在线上带领大家欣赏圣 ·彼得堡冬宫博物馆;与上海机场集团工会联合主办“飞翔的小王子”赏读会。云也退副会长解读《小王子》作者的孤独内心,让读者对这本书有了更多人文方面的提升。


草婴读书会在萆婴书房举行读书活动.jpg

草婴读书会在草婴书房举行读书活动


借助强大的学者资源,读书会与人民出版社合作,推出“云游俄罗斯作家故居”系列活动。云也退在线上推出“作家酒馆”系列,讲述上世纪外国作家的作品和轶事,已推出了26期。发起草婴读书会初衷,是希望引起读者对某些作家兴趣,从而去找书,读书。他说,这事做起来不容易,但只要坚持,读者人数肯定会越来越多。草婴书房设立了“灯塔书房”,作为读书会固定活动之处。地方不大,但有了线下空间,实为难得,后来不少活动就在此举行。读书会紧跟时代潮流,把握社会热点,以弘扬正能量为己任,还举行了“建党100周年·徐汇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典藏城市记忆—夏衍”;“海派之源·红色华章”……还走进社区、学校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


受疫情影响,读书会活动转移到了线上,不少爱好读书的人像滚雪球一样加入进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跟着读书会开启疫情中的书香之旅,得到精神上的鼓励与慰藉。除了读书,读书会关注社会热点,力求把读书融入更多市民的生活。


在上海停摆的封控期间,不少会员成了社区志愿者,还有人注意到老人的困难,尽己所能伸出援手。“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无比艰难的那一年。”爱书人在处于低谷时,齐心协力划桨前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那天,草婴读书会秘书长王嘉接到了中华志愿者协会应急救援委员会上海消杀队员耿声远的微信:“我们这几天正在外面出任务,你如有急事,我们可以增援。”王嘉心里一动,还真有一批人需要帮助,那就是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保障问题。她向会长汇报,两位会长说:“我们应该做点事。”他们在群里求援:要给老人送菜,我们有通行证,谁有货源?仅五分钟,书友们提供了几十条蔬菜供应信息。一个个电话联系,只有浦江镇一蔬菜基地还有数量不多的库存。她联系了川沙镇翔云居委,问是否有独居老人需要送菜。党支部书记正为此事焦头烂额,真是送来及时雨,立刻提供了14位老人名单。蔬菜加鸡蛋,每份75元,金额不算高,但书友会并无经费,远方会长在群里发起爱心募捐,他带头第一个发出捐赠红包,接着红包接龙了。王嘉一看,不少是100元、200元的,立刻呼吁,控制在20元以内,但不到一个小时,40多位书友捐出了近4000元。起先只订了14份蔬菜包,钱多了,王嘉与菜农商量,要求追加。因物资紧张,菜农有点不高兴了,说:“说好几份就几份,哪有一歇不停加的!”经再三求告,增加到40份。买到菜,由耿声远从普陀区赶到浦江镇,又驱车40公里,送到独居老人家中,计划外的26份,送到了园西居委。


在书友募集时,全国各地的读书人把爱心汇集在一起,其中有北京画家赵蘅不仅自己捐款,她母亲老作家杨苡得知后,请她代转红包,封面上写“103岁老妈妈表达对上海的慰问。”还有草婴先生的外孙张盛海、翻译家谢莹莹、成都小书友、9岁的吉相南……


后来,远方又收到浦东金杨新村街道二居委的紧急求助,书友们又进行了第二次爱心募集,他告知:“上次援助行动,有很多书友要捐,但太早就超额了,所以,这次请大家控制在50元以内,让更多人可参与。”书友们热情参与,还有国外书友来问“跨国账号可否?”共捐助了30个独居高龄老人和5个低保户。


书友们纷纷留言:“在美的风景、美的音乐、美的文字里,暗黑日子终将过去。”“我们不会停止爱上海,即使她形容枯槁,但我们不会放弃努力。”“如今的上海病了,需要我们以爱和时间,共同去跨过这道坎。”


在这个非常时期,书友群里也有团菜,有阳台种菜,有各种难处,但更多的是诗:“等五月的风,将泪痕拭去。”“因为挚爱,所以共情;因为挚爱,所以难忘;因为挚爱,所以快乐。”共读《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读书也许不能改变世界,但的确有创造奇迹的力量。一艘满载知识与梦想的书船,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通过阅读,人们豁然开朗,明辨是非,宽慰他人,治愈自己,最终领悟到专注于做好当下自己想要做的事,就是对时光最好的回馈和对生命最大的敬畏。


草婴读书会没有财政拨款,没有资金支持,却集聚了那么多爱书、读书人,因为参与其中,好像被注入了一股清流,时时涤荡着心灵。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今人、未来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收获的是弥足珍贵的领悟,点燃的是重新找到的牵挂、感动、情怀、理想之火,心变得柔软而坚强。走过四季轮回,经过疫情考验,草婴读书会在散发书香魅力的路上,继续前行。


千方百计推介好书


为让更多人,特别是中小学生爱读书,我们跑了许多学校,开设“读书”讲座。每一次讲课推出一本书,组织写读后感,介绍一位作者。


开展读书活动并不容易,学生课业繁重,课余时间要做作业,参加必须的校内外活动,还要补课。不少孩子没有看书习惯,有一点空,玩手机,打游戏都来不及。碎片化的阅读已经难能可贵,要求他们静心读完一本书,不仅难有兴趣,有些家长也不支持。


读书对孩子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相信只要坚持,必有成效,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我们设计生动有趣的读书活动——把书中的内容编成故事,让学生在立体化的场景中“读”书,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读书的习惯。


经过多年实践,效果明显,参与的孩子越来越多。每年一本书的推介受到学校、老师、学生的热烈欢迎,有的学校连续参加,受益的学生面也更加广。


《千年之城》作者查阅了许多考古资料,在书中提出“漫漫历史长河,上海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六千年”,这本书通俗易懂,但要学生读完这本巨著,很难。我把书中部分内容编成有情节的故事,成立了读书小组,集体读书的有关章节,然后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人和事读,再由老师讲解。认真读书的学生将得到奖励。


战国时期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元末明初松江乌泥泾的黄道婆,明万历34年(1606年)出生的上海县人徐光启,明洪武六年被封上海城隍的秦裕伯,穿越时空来到校园。我简介人物的生平,详细资料要求学生从书中去查找。让初中生花时间看这种类型的书,本不大可能,但因引发了兴趣,孩子们争相去啃这本厚书,最后,每个人都能讲出人物的很多事迹,甚至还去考证,在那几个历史时期,他们该穿什么衣服?是否戴帽子?手里拿什么东西?常常争得不可开交。


最后,学生们从来不闻其详的历史人物,活生生地出现在校园里。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设计翻译《几何原本》的徐光启拿着尺;从海南带回棉纺技术的黄道婆拿着土布;秦裕伯是神,要昂首挺立;门客三千的春申君要潇洒大气……有一个学生提出,徐光启应穿西装,因为他引进了西方文化,立刻引起反驳:1606年,上海还没有开埠,哪里看得见外国人?当然只能穿古装!于是根据大家意见,徐光启不穿西装。


在书中只有寥寥数行的四位上海的历史人物,现在却成了最精彩的一个场景,引起师生热烈反响。图书馆的《千年之城》成了热门读物,我们推介的这本书成功地走近了中学生。


《星火沪西》是普陀区作协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组织20多位作家写的献礼书,讲述党史中关于沪西地区的革命故事,我也写了其中一篇“沪西共舞台的13位烈士”。这段80多年前的历史鲜为人知,我也没听说过。经过再三查找,还两次去了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复原了这段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历史,完成了任务。


2020年,这本书尚未出版,没法组织学生读,我把此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写成故事组织学生读,把工人领袖顾正红与日商资本家斗争,血洒南京路的英勇事迹重现在校园。顾正红是谁?在澳门路还有他的纪念馆?“五卅”运动到底是怎么回事?沪西共舞台在哪里?17岁的曹顺标葬在雨花台吗?同学们纷纷设疑置问,我没作回答,让他们自己上网去找答案。当所有的疑问都找到了答案,英雄也一个个立了起来。《星火沪西》出版时,已拥有了众多小读者。顾正红、肖万才、曹顺标等烈士复活了,他们大义凛然地挺立在刑场喊着口号、倒在枪声中的英雄形象生动地再现在孩子们面前,深深地打动了他们。我们又成功地推介了一本书。


几十年里,有关陶行知的书出了很多,我也写了不少陶研著作。但由于年代久远,中小学生对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适合他们看的陶研书籍也不多。


我写的《赤子之心》一书中有不少陶行知的内容,于2018年交稿,因某种原因没能如期出版,又错过了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陶先生诞辰纪念在2021年,错过了要再等十年。为了让孩子们走近这位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推介《永远的陶行知—101个快乐与成功的故事》。这本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我是为青少年写的,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自2013年出版以来,很受欢迎,成了畅销书。


我从网上买了一批书送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讲陶行知故事。陶行知“最爱青年和小孩子,”他的“爱满天下”精神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注入了孩子们的心田。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大教育家,成了学生眼中可亲可敬可爱的老师。


看熟了这本书,我让学生写感悟,写得最好的人将得到一本作家的签名书。学生是要有目标的,结果没有一个学生不写,没有一个说“写不出”,连平时苦思冥想半天一字未得的,也交出了好文章。孩子们兴致盎然地根据故事设计人物形象,陶行知,他的朋友聂耳,学生马侣贤,农友,阿婆、报童,连反派警察也像模像样。每个学生都有一肚子陶行知故事,媒体来采访,不用准备,叫到谁,随口就来。


2021年底,《赤子之心》终于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学生们争着先睹为快,希望再次见到“陶行知”,了解更多陶行知的故事。书拥有了众多读者,我们又成功地推介了一本充满正能量的书。


当然不是每本书都适合编故事,由于人力、财力、时间等制约,也不可能把选中的书都作推介,我们想了不少办法,比如请作者去学校讲课介绍自己的书;组织学生参观思南书局,赵丽宏书房;推荐认真读书学生的“读后感”刊发在新民晚报的专版上,还出版了《快乐作文》一书……


参观赵丽宏书房.jpg

参观赵丽宏书房


持续开展读书活动,得到了不少部门、朋友,特别是作家们的支持。我们推介、赠予学校的书,大部分是买的,还有来自赠书。热心的作家寄来自己的作品,他们中有赵丽宏、朱大建、严建平、刘湘如、宗容、张志萍、鲍广丽等。朱大建先生三年里赠了三次,不仅有他的新作,还有他的精品藏书。他还不辞辛劳受邀去学校开读书讲座。宗容老师特地增加印刷、运输费用,赠我们100本她的新著,对这个活动予以大力支持。


作家朱大建应邀在学校开读书讲座.jpg

作家朱大建应邀在学校开读书讲座


赵丽宏老师与与同学们座谈交流.jpg

赵丽宏老师与与同学们座谈交流


艰难时期更要读书


疫情期间,孩子们封控在家,除了上网课,足不出户,非常憋屈。在这非常时期,大人都觉难熬,孩子们更无法适应,日子一长,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线下任何活动都停止,我们能做些什么?还是提倡读书!因为读书不受空间限制。我们组织了线上读书活动: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设计一个书中人物;写一篇读后感。孩子们在枯燥的日子里,得到了张扬个性、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都踊跃地参加。我首先晒出了自己在读的书,那几本厚厚的镇志、县志是为了从中寻找我们家族在上海的奋斗史。许多年里没空读,现在可以静下心来细品深读,为我已动笔写的书补上真实可信的史料。我还每天晒出我写的书稿,上面标了页码,让孩子们看到我的努力和坚持。要学生做的事,老师首先做到,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光新学校七(1)班的秦楚写了“别样的上海,别样的人——读朱大建《从故乡到远方》有感,文末写道:“爷爷说他们那个年代,远亲不如近邻。爷爷说他们那个年代,小时候很苦,但总能找到乐子。《从故乡到远方》,用真挚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一幅50年前的上海画卷,让我们了解了别样的上海,别样的人。”


认真读《从故乡到远方习。.jpg

认真读《从故乡到远方》


洵阳中学六(4)班付青岚、冯明轩在家认真读书,付青岚写出了感人的“思念故乡”,得了我们组织的征文一等奖。


11岁的施兆轩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看书时却非常安静,他在家中重读《永远的陶行知——101个快乐与成功的故事》,还认真地做笔记。


一些学生设计了别出心裁的读书形式:用宁波话朗读《我的窠娘》;研究钱钟书的《围城》书中人物,外国女孩,宁波帮……都活灵活现地站了出来。还有为书稿画插图的,为故事配歌曲的,五花八门,各显神通。读书不用正襟危坐,变成了有趣的事,更多的孩子被吸引参与了进来。爱书、读书的种子植入心田,相信定会发芽开花结果。


用宁波话读《我的窠娘》,别有一番滋味。.jpg

用宁波话读《我的窠娘》,别有一番滋味。


为书中故事配首歌.jpg

为书中故事配首歌


像不像外国女孩?.jpg

像不像外国女孩?


为书稿设计封面.jpg

为书稿设计封面


《围城》要大声读才过瘾!.jpg

《围城》要大声读才过瘾!


好几年前,我在普陀区图书馆开读书讲座,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提问:“读书为了什么?”我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因为,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想过读书为了什么?只是纯粹的喜欢。经过这些年的读书推介、实践,现在有答案了。古人说:“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隐心安。”读书不为别的,只是以文气滋润灵魂,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


这本《静夜凝眸》真好看!.jpg

这本《静夜凝眸》真好看!


红尘疲惫,生活劳累,名利困惑……常常搅得世事动荡,人心不安。读书可以养心,谦退、安详、涵容,恬淡,即是养心第一法。人生如寄,世事如棋,读书便佳。艰难时期,诸事烦乱,更要读书。只有读书,咫尺斗室,照样海阔天空。


能读书人必博,会读书心更善。“涵养冲灵,便是身世学问;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读书就如草木染着春色一般染着我们的心灵,浸润、沉淀一份长情。人生如若好书染,将会有多么喜悦从容丰润的一生!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