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主编的话

朱大建


cover_mini.jpg2022年第一期《上海纪实》今天上线。


现在世界上有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分别是美国的GPS、中国的北斗、欧洲的伽利略、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全世界用于导航的,主要是GPS与北斗。GPS由于开发得早,它的用户广泛些,技术也成熟些。北斗虽然晚成,可在好些方面,超过了GPS。现在的各导航系统在许多方面是兼容的,我们的手机信号都能接收GPS、北斗的信号,但它只选择信号强的一个。如今,我们的北斗,在中国的导航已占80%。短发,戴着眼镜,穿橘红色上衣与牛仔裤,秀气中透出飒爽,质朴而充满活力,她就是沈苑——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卫星导航研究所所长、北斗三号导航卫星副总指挥。挺拔而爽朗,稍稍后掠的长发,高高的个子是程睿——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党委委员、院务委员、科研管理部部长、遥感三十号卫星副总指挥、碳卫星型号办主任。俩人年龄相仿,都这么年轻,都是八零后,当年担任这些职务时,才三十出头!请读汤朔梅《这才是星女郎》。


太赫兹技术被誉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太赫兹波是一种介于红外线与微波之间的电磁波,运用太赫兹技术的新一代安检设备,是“无辐射、非接触、无停留、智能化”的智慧安检模式,侯丽伟研究团队以太赫兹视觉为核心,融合人证识别、热成像测温、危险品自动识别与分析等多项技术,成像速度高达14帧每秒,实现了对人体的非接触、无停留安检。


请读胡笛《迷恋电磁波——记上海亨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侯丽伟》。


如果把《永不褪色》《风展红旗》《医者长征》《赴汤蹈火》这铿锵激昂的四部军事题材长篇报告文学摆在你面前,你很难会把著作的作者同一个清秀娇弱的女子联系在一起。对,杨绣丽,她就是这四部军事题材长篇报告文学的作者。就是这么一位文文弱弱的女子。一位步履轻盈清清雅雅的女诗人。一位轻声细语笑口常开的女作家。女诗人杨绣丽的笔很温柔。温柔的笔下所流淌出来的诗行,能触摸到莽莽雪山的心跳,能闻到淅淅春雨的低吟,能看到微微秋风的笑脸。女诗人杨绣丽的笔很阳刚。阳刚的笔下,能让一个个铁骨铮铮的血性汉子,耀然纸上;能让一块块绿色方阵,始终以昂扬的战斗姿态,站立东方;能让一座座雪山更加坚挺,能让一条条河流呼啸向前……请读何秋生《当女诗人撞进绿色方阵……》。


2021年6月15日,距离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还有半个月。这天下午,复旦大学信息学院电子工程系教师党支部召开支部党员大会。经支部成员充分讨论并投票表决,党支部同意接受一位83岁高龄的老教授为中共预备党员。当宣布的话音刚落,支部党员大会会场响起掌声,这位新加入的同志,有着另一个身份,他是陈振新——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翻译者、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陈望道的儿子。请读沈轶伦《通往望道的家》。


2015年,93岁的草婴走了,他的遗愿是:“留一块墓碑,不如留一间书房。” 2018年,90岁的草婴夫人盛天民也去世了。她对年轻人留下了最后心愿:“你们办一个读书会吧,等草婴书房建成了,后面的活动拜托给你了。” 历尽千辛万苦,草婴读书会在徐汇图书馆扶持下,于2019年成立,创始人是70后远方,联合创始人是作家、资深书评人云也退。并于2021年注册成立民非组织“上海徐汇草婴阅读文化促进中心”,正式加入了“徐汇区书香联盟”。请读叶良骏《千磨万击 读书便佳》。


“急旅客所急,想旅客所想”,是客运服务员杨怀远毕生的追求。杨怀远无数次在条件最差的五等客舱内,为旅客修鞋、蒸馒头,帮病患洗疮口,给幼儿制作小摇篮,为半大的孩子制作母子铺。旅客亲切形象地称赞杨怀远是“老人的拐杖”、“孩子的保姆”、“聋子的耳”、“哑巴的嘴”、“瞎子的眼”、“病人的护士”。杨怀远跟“小扁担”结缘。用扁担为旅客挑行李。一挑便是三十八年。杨怀远从风华正茂,挑至两鬓如霜,几十年间共挑断近五十根扁担。请读王瑢《小扁担弘扬大精神——记最美奋斗者杨怀远》。


1927年,蒋介石到上海即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政变,清剿共产党人。“七·一五”,武汉的汪精卫政府也开始“分共”,宁汉合流。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八·七会议后,担任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的瞿秋白来到了上海。在愚园路亨昌里住过。在连生里18支弄3号三楼茅盾家里,四中全会后被罢官、心情郁闷的瞿秋白与茅盾一起热烈讨论《子夜》创作。愚园路庆云里31号,是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的临时常委会的秘密机关。周恩来、林育南等中共领导人频频出入其间。请读徐锦江《瞿秋白、周恩来与愚园路》。


在叶永烈编导的科教影片里,基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一般题材的影片,如《红绿灯下》《气垫船》《森林防火》《红外线》等。一类是前沿科学,如《计算机的二进位》《飞向宇宙》等。一类是舞台纪录片。《红绿灯下》获电影“百花奖”。他写科教片剧本飞快,《机算机的二进位》《飞向宇宙》之类高科技影片剧本,他一两天就交稿, 人们褒奖他是“化学脑袋”,意为学化学的人脑子灵敏,反应迅速,立即出成果。叶永烈从十一岁在温州报上发表第一篇文章,到八十岁离世,七十年来共写了三千五百万字的作品,像《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江青传》等等,都是精品。他是当代文学巨匠,中国科普文化的奠基人,是值得我们纪念的高尚的人。请读刘立中《叶永烈在上海科影厂轶事》。


这是1949年上海比乐中学三位老同学的口述实录,他们当年分别是13岁、16岁和14岁,同时参加了抗美援朝,当上文艺兵。三位老人现在都到了八、九十岁的耄耋之年。有的独居,有的和子女同住,有的在养老院。只要在电视上、手机里看到任何有关抗美援朝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新闻、短视频,他们就会互发微信或用电话通知彼此,回忆、讨论。他们努力维系着的共同记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那些纷纷扰扰的思绪常常缠绕在一起,又断断续续散落在各处。本文采访、整理作者用第一人称还原,在一切沉寂之前记录保存,成为珍贵的文本,展现出当年的志愿军“小鬼”青春勃发,热血沸腾,艰苦但是很有意思的前线生活,图文并茂感人至深。请读《炮弹壳、小提琴和降落伞——抗美援朝文艺老兵的记忆碎片》。


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他试图利用珍宝岛冲突后的中苏敌对关系,与中国结好,在与苏联的冷战中开辟另一条战线,并缓解国内反越战对政府的压力。8月1日尼克松首次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向中国伸出试探性的橄榄枝:美国不参加任何孤立中国的活动,不支持苏联在亚洲搞地区经济合作和集体安全组织;他赞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并正朝此方向做工作。10月10日,叶海亚亲自单独向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张彤传递了基辛格的绝密口信:希望中美有最高级别的接触;美国计划从台湾海峡撤走两艘驱逐舰。请读旅美作家良人《五十年前那一幕——尼克松访华前夕史事》。


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方杰没有上过正规大学,却自学成才,成为编审。方杰13岁当了小八路,从连队文书到部队文工团指导员,从八一电影制片厂编辑到《大众电影》编辑部负责人,从《中国文化报》总编辑到文化部艺术局局长,一路走来,干一行爱一行,所见所闻,颇为传奇。文化部老部长王蒙在自己“自传”中,给予方杰高度评价。请读李动《艺术局长的人生复调》。


翔鹰电影院,位于杨浦区翔殷路1111号,距离五角场环岛不足百米,在如今的合生汇商业广场中段。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是五角场地区唯一一座向公众开放的电影院。它曾是五角场地区的文化地标,是上海东北角的“大光明”,是“五角场人”业余文化生活的“伊甸园”。进入新世纪,市区两级政府对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的商业规划,实施了大规模建设改造。2008年3月,因中环线建设停业两年多的翔鹰电影院被肢解拆除。一个曾经在五角场屹立了二十多年的文化地标悄然消失,令久居于此的无数“五角场人”,无不为之怀念和追忆。请读周建新《翔鹰电影院往事》。


来电话的男子,有时是一口清亮正宗的京腔,那是著名诗人江河;有时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那是复旦大学教授胡守钧;有时音色优美,那是某使馆工作人员;有时声音嘶哑,那是门卫老头;带点粤腔的是香港的出版商;绝对上海话的,是记者的朋友……然而有一天,当本文作者确认这所有的角色均出自一个人时,这个骗局中的男子便消失了。他是谁?为什么要冒充著名诗人江河?他想达到什么目的?七八年后,本文作者在一次监狱采访中,偶然在罪犯的名单中发现了他——沈亢利!于是,他肥硕的头,才不得不在灰色囚衣的领口上露了出来。请读陆萍《坠在监狱的谜底》。


广东中山市是孙中山的故乡,还是上海先施公司创办人马应彪先生的出生地。当年上海四大百货公司的创办人都是中山人。最难得是马应彪先生,除了经商有道外,他创立的中国百货业先河,一百年多年后,各行各业还在用他那时候的经营方法。更令人感动的马应彪先生亦是辛亥革命支持者。早年曾经济上支持孙中山革命工作。从打工仔到卖菜小贩、水果商,再到开百货行业之先河,成立先施;积累巨额财富后又资助孙中山革命活动,积极投身教育事业,抵制美国董事会决定,创办为中国培养农业人才的农学院。请读聂崇彬《一生赚钱为济世——中国百货公司创始人马应彪先生故事》。


辛亥革命100周年时,上海文化广播影视局和上海市侨办联合举办了“全球华人百年全家福照片征集”活动,并出版有一本《世纪留影》集。林宝莲提供的百年来所摄一组林家全家福照获得了一等奖。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上世纪20年代林宝莲的父母及几个子女的全家福及一张林鹏与徐锡麟、马宗汉、陈伯平的合影。中央电视台闻讯还到她家拍了纪录片在“朝闻天下”栏目中播出。请读谢燕华《辛亥先驱之女林宝莲》。


上海译文出版社在2020年为著名翻译家荣如德先生隆重推出了他的十五卷译文集。荣如德是与草婴、满涛、郝运齐名的我国翻译界泰斗,他的译著遍及俄、英两个语种,他把大量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介绍到我国,且他的译文准确、灵动、并用优美的中文表达出来,得到翻译界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可。人们认识荣如德,只知道他是个翻译家,但很少人知道他的另外一面,他还是一个名副其实,不可多得的西方经典音乐发烧友。荣先生不会任何乐器,但他能如数家珍地把西方经典音乐烂熟在心,他不懂五线谱,但他却能把乐曲中的每一个音符都能清晰地记在脑海中。荣如德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的爱乐者,对经典音乐有相当精辟的见解,可惜他自己对此未置一字。高明辉先生作为他六十多年的老乐友,深感有必要写下来以飨读者。这不只是个人回忆,也能反映出老上海文化底蕴的一个真实侧面。请读《我同翻译家荣如德的音乐情缘》。

  • 这才是星女郎——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所二位巾帼纪实作者:汤朔梅
  • 迷恋电磁波——记上海亨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侯丽伟作者:胡笛
  • 当女诗人撞进绿色方阵……作者:何秋生
  • 通往望道的家作者:沈轶伦
  • 千磨万击 读书便佳作者:叶良骏
  • 小扁担弘扬大精神——记最美奋斗者杨怀远作者:王瑢
  • 阳光总在风雨后——记走出国门的金山农民画画家陆永忠作者:冯强
  • 瞿秋白、周恩来与愚园路作者:徐锦江
  • 叶永烈在上海科影厂轶事作者:刘立中
  • 炮弹壳、小提琴和降落伞——抗美援朝文艺老兵的记忆碎片作者:李菁
  • 五十年前那一幕——尼克松访华前夕史事作者:良人【美国】
  • 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张浩作者:秦来来
  • 艺术局长的人生复调作者:李动
  • 翔鹰电影院往事作者:周建新
  • 返老还童忆当年——儿艺留下的记忆作者:刘红炜
  • 坠在监狱的谜底作者:陆萍
  • 梦中又闻织机声作者:陆伟斌
  • 猪舍风波作者:曹小航
  • 丝路光华湖州帮作者:孙建伟
  • 一生赚钱为济世——中国百货公司创始人马应彪先生故事作者:聂崇彬【中国香港】
  • 辛亥先驱之女林宝莲作者:谢燕华
  • 我同翻译家荣如德的音乐情缘作者:高明辉
  • 微@电影
  • 微@视觉
  • 微@音迹
  • 微@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