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 . 追光的人——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科学家精神永流传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追光的人——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科学家精神永流传

作者:王瑢 发表时间:2022-12-01 点击数:67

上海苦夏。驱车赶往嘉定的途中暴雨来袭,风驰雨骤,倏然间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待等车子行至清河路390号时,雨势骤歇。车窗外云开雾散,空气中有泥土的清鲜之气。阳光下远远地看见一道弧状虹霓,湛蓝的天空中宛如一座彩桥,高悬横跨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大门门楣顶端。


image001.jpg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西区大门)


亦步亦趋,跟随光机所的工作人员先行前往参观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与光同行志报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通过工作人员的专业细致讲解,对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发展历程以及精神文化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接着前往参观“神光II”设施——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完成研制。

 

沿途经过办公楼跟职工宿舍楼,正午的阳光白亮刺眼,满墙的爬山虎层层叠叠,匍匐蔓延,因为才刚落过一场大雨,满眼碧翠。耳边夏蝉声声,带有金属味道的蝉鸣大合唱,细听仿若有千万只手在那里捏了碎铁片似的在抖。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访客?

 

推开神光II实施所在实验室大楼的玻璃门,草体的“神光”二字,苍劲有力,笔走龙蛇,猩红色字体给日光镶了一层金芒,烁烁耀目。


image011.jpg

“神光”——张爱萍将军题字

 

拾阶而上,去往实验室。曲径通幽,七拐八绕深入,发现在楼梯的每一层,都特意在走廊顶端的拐弯处,贴心地安装有防碰头防撞海绵。随行陪同的科研人员笑道,“林老师在世时,得空就要来实验室。尤其发现问题或者查找问题,他事必躬亲。一定要亲自查看后方才心安。因为办公楼走廊的门楣较低,林老师是大高个,他总是习惯性地低头走路,且走且思考,一不留神,头撞上去,是常有的事……”呵呵笑着,“只要林老师不出差,周六他也一准会来办公室,经年累月,风雨无阻。”声音明显低沉下来,缓声道,“林老师从来未曾想到过,有哪一天他可以停止工作,他一直以为自己可以很快归来,所里上上下下,领导、同事,他的学生,大家始终都坚信,林老师能很快继续回来跟我们一起并肩作战……”

 

四年时间弹指一挥,这位但凡提及,便会令人扼腕叹息的林老师,说得是“我国著名高功率激光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尊琪先生。


image002.jpg

林尊琪院士

 

1942年,林尊琪出生于北京市一户高知家庭,其父林治远先生,是我国首批工程设计大师之一——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旗杆的设计安装者。亦是曾登上天安门城楼,跟随在主席身后,在开国大典中为确保升旗过程万无一失的保驾护航人。

 

1964年,林尊琪即将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毕业,临近毕业时的入党申请书上这样写道,“……在最后毕业分配的时刻接受党组织的一切考验,坚决要求组织上分配我到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去(家长已同意了),我要学习松柳,像柳树那样在各处能生根发芽成长,又要像松树那样顶得起狂风暴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和党一条心。”毕业后,被分配至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工作,就此与“神光”结缘。

 

同年7月,林尊琪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句“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是他二十二岁时写在入党申请书上的庄严承诺,更成为伴随其在“追光”道路上奋斗终身的座右铭。

 

隔着观察窗,可以看到实验室内的巨型激光装置——这台集近百台精密光学设备于一体的结构错综复杂的庞然大物,乃国之重器——高性能高功率钕玻璃激光装置“神光Ⅱ”。

 

神光II设施作为我国目前唯一能够对外开放实验研究的大科学高功率激光驱动装置,可以在十亿分之一秒的瞬间,发射出瞬时峰值功率与全国电网总和相当的激光脉冲, 再聚集到靶上形成高温等离子体引发聚变,进而开展惯性约束聚变实验研究。而它所实现的高能量、高密度物理状态,可以与太阳相比拟。

 

十亿分之一秒的速度,那究竟有多快?惊诧的瞬间胸中恍悟,怪不得这个硕大的科学装置被冠以“神光”之盛名。

 

林尊琪院士正是为了“神光”,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哪怕直至走到人生的尽头,纵然是缠绵于病榻之上,危在旦夕,亦未曾停歇过“追光”的脚步。

 

“人才”素来是强国之根本,更是兴邦之大计。一个国家的兴盛,离不开强有力的经济,更离不开优秀人才彬彬济济,而不拘一格降人才,无疑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的决定性关键因素,是最宝贵的财富与最活跃的生产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曾深刻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上世纪六十年代,王淦昌、王大珩、于敏等老一辈科学家,敏锐地将新兴的激光技术与核物理相结合,提出研制可控激光聚变装置的建议。以邓锡铭、王世绩、范滇元、林尊琪为代表的科学家身先士卒,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与设备禁运,率先开拓并奠定了我国在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ICF)的崭新局面。钱学森先生曾这样说道,“你们的事业,是在地球上人造一个小太阳。”

 

据科研人员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神光I的技术基础上,开始研制规模更大且更为先进的神光II,但在前期的研发过程中,由于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加大激光的能量上,故而导致装置性能始终不太稳定,造成元件被频繁损坏而迟迟无法达标。当时我国还处于十分特殊的困难时期,其中激光装置核心元器件仍处于空白期。面对亟待解决的系列“卡脖子”难题,任重道远,究竟由谁来承担如此艰巨的任务?怎么办?

 

何去何从,一时难以抉择。

 

危如累卵之际,林尊琪勇于担当,一马当先,接任神光II技术总指挥。从那一刻起,便再也没有忘记过自己的使命与职责——“国家投入了这么多,不做出点成绩对不起国家!”言犹在耳,时隔多年仍掷地有声。

 

巴尔扎克曾说,“困难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但对于强者,却是一笔财富。”作为技术总指挥的林尊琪,明知困难重重,临危不乱,泰然若之,顶着巨大压力砥砺前行。对于每个技术细节,他的要求近乎严苛,以至于很多科研人员在背地里喜欢亲切地称其为“倔老头”。

 

外行人步入神光Ⅱ激光实验装置大楼,身当其境,耳畔不断传来提醒相关人员准备实验的专业术语的广播声,恍惚的瞬间,有种置身于《星球大战》的电影拍摄现场之震撼感受。亦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激光领域科学家与实验室的亲密关联,相伴相依。

 

为人师表,轨物范世。林尊琪律人先律己,在同事跟学生记忆中,他的身影永远最早一个出现在实验室,最晚从实验室离开。且总是冲在实验的第一线,复而又复,不厌其烦地与科研人员探讨交流。

 

时隔多年,今时今日再次聆听科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恩师,历历如在眼前,仿佛就在昨日。

 

“实验室里逾3米多高的靶场桁架,林老师以前经常攀高爬低,”光机所同行的科研人员指着左前方说道。每当遇到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卡壳技术问题与难点,林尊琪都亲力亲为地去解决。

 

隔着玻璃望过去,有一个外形酷似圆柱体的空间滤波器。忆及同林尊琪一起奋战的日日夜夜,科研人员难掩激动之情,慨然道“林老师完全不在意,更无所畏惧,钻进钻出滤波器去查验是家常便饭,且常常一钻进去好几个钟头,日子长了,比年轻人更游刃有余……

 

林尊琪身高逾一米八,已是花甲之年的大高个,钻入直径尚不足0.8米的滤波器体腔内,逼仄的空间何其压抑,密不透风的痛苦,不言而喻。

 

多士则大业成,群贤则弘绩济。

 

带领团队作战,林尊琪永远带头冲在最前,党员担当,身先士卒,艰难而漫长的“追光”路上锲而不舍,不忘初心。科学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他时常这样告诫学生,“神光II是一台高精密的实验装置,但凡有任何一个十分细小的环节,出现任何一丝一毫的偏差,都极有可能直接影响到整体的正常工作。譬如地基蠕动、震动变化等,这些平日里大醇小疵,貌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数据,积羽沉舟,天长日久,却极有可能会给由上百台精密设备组成的神光II带来致命损伤,决然不可小觑……”

 

在林尊琪负责神光II期间,为力求弹不虚发,万无一失,他坚持要求对很多原以为根本不会有问题的参数也必须全部监测,做到一个不落。果不其然,真就检测出诸多平时深藏不露难被发现的潜在隐患。正因为林尊琪这种对待科学谨小慎微一毫不苟的严谨态度,目濡耳染潜移默化中,他的学生亦深受鼓舞与感染。在日后的科学研究中,继承并传承了林老师的科学家精神,对技术细节精雕细缕,精益求精,确保实现一整套大装置的高效运行,继而有了神光II 的迅猛发展。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语,“强将手下无弱兵”。

 

2001年,神光II装置主要质量性能水平跨入国际前列的优秀指标完成验收。二十余年来,神光II始终保持着高性能打靶,为我国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期的高压工作,晨兢夕厉,适逢研制神光II的紧要关头,林尊琪在实验室里刺促不休,一旦忙起来经常通宵达旦。难以数计的漫漫长夜里,为了能够养精蓄锐,枕戈待战,他只有借助服用安眠药,方才可以获得短暂的睡眠。与其同时,诸多疾病日居月诸,在他的身体内部,早已埋下隐患。


image003.jpg

林尊琪院士在实验室

 

周而复始的高强度工作,导致林尊琪的身体免疫系统严重下降——先是脖子上冒出很多小丘疹,刚开始并未在意,刺痛感逐日加重,发现那丘疹上长出水泡,痛到实在忍不住了去到医院问诊,方才得知患上“带状疱疹”。

 

身体的不适,并没有阻止林尊琪对“追光”事业的一腔热血,每周例会必到,且都率先发言,与同仁就某些难点问题直抒己见。常常有科研人员在会上与林尊琪就某个观点或者某个数据唇枪舌战,展开激烈争论,目的完全是为获取更准确无误的实验数据。林尊琪从不会因为与他人意见相悖而不开心,反而鼓励众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到最后,所有的疑点难点,自然都迎刃冰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广大院士要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识才、育才、用才的导师作用。林院士一生先后培养了四十多位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正可谓“一片丹心育桃李,一生热血追神光”。

 

2002年以后,林尊琪把实验室副主任的岗位让给更为年轻的一代科学家,对于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他有意让年轻人自由发挥。遇到项目申报,林尊琪习惯把自己的名字抹掉,不能抹掉就往后挪。他总是这样强调——“研究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要依靠团队的力量……”他自己始终坚持工作在科研最前线,唯一保留了“中科院中物院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总工程师”的头衔,亦不过是为能更好地解决其魂牵梦萦的“三倍频负载能力提高”的难题。

 

提及光机所的林尊琪院士,尽人皆知,就是那个年逾古稀,日日披星戴月忙碌,永远骑辆28式自行车的清瘦老者。在上海光机所工作了几十年,不乏有单位愿意出巨资聘请林尊琪去兼职,哪怕只是挂个虚名,林尊琪这样回答,“学术讨论可以,但兼职没有时间。”一概都严词拒绝。

 

20182月,林尊琪的病情已十分严重,衰弱无力的他即使躺在病床上,心心念念的仍是“神光II设施”的实验进展情况如何?犹豫再三,思忖之下亲自口述,请他人执笔写下一封长信。信写罢,从头至尾读几遍,林尊琪抬起发颤的手,在信的最后签下自己的名字。即刻派人送往国家有关部委。

 

信中言近旨远,言辞恳切,林尊琪这样写道,“聚变点火的国际现状,为我国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建议国家抓住时机,充分发挥神光II多功能激光装置综合平台优势……”

 

科研人员跟随讲解,一路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如果没有林尊琪院士行之有效卓尔不凡的科学研究基础奠定,没有林老师一贯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中国的激光聚变事业,不可能有今天如此之客观的局面……”

 

攻必克,守必固。以林尊琪为首席科学家的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拿下承建以色列国家激光装置的国际竞标,开拓了我国高功率激光装置国际化输出的新局面。在谈判的五年多时间里,林尊琪不顾身体状况,亲自奔赴烽鼓不息的以色列,详细剖析技术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赢得了以色列人的肯定与赞誉。

 

“油灯已经接近耗尽,但我的任务尚未完成。我必须有信心,做我自己应该承担的任务,决不能消极对待。直到最后一刻!”这是一位为“神光”倾其一生的科学家弥留之际的肺腑之言。其时,林尊琪已住进医院七个多月,这段话就写在“服药方法”的记事本里。

 

如今,林尊琪追“神光”而去,神光Ⅱ装置,仍一如既往保持着高效运转,不断促进我国高能量密度物理的发展。

 

为使林尊琪院士“鞠躬精粹,毕生热血铸神光”的科学家精神,可得以广为流传,亦为让老一辈科学家言传身教,激励鼓舞更多青年科研工作者,2021528日, “林尊琪多功能激光系统研制攻关突击队”正式成立。


image010.jpg

“林尊琪多功能激光系统研制攻关突击队”授旗仪式


“林尊琪多功能激光系统研制攻关突击队”聚焦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并充分发挥党支部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为重大科研任务的高质量完成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由姜有恩研究员任突击队队长。


“林尊琪多功能激光系统研制攻关突击队”工作照

 

忆及前去医院探望恩师林尊琪,纵然时隔久远,姜有恩的眼眶里有泪光在闪。多年前的一个午后,姜有恩前去医院探望,“恰好林老师的儿子在,见到父亲的学生前来,他说,我父亲跟你们跟实验室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多过陪伴家人……”一语未竟,听者显然已经动容。

 

image008.jpg

林尊琪院士与学生姜有恩合影


如果昨日可以重现,时间转溯至2016年。

 

那是一个春末夏初的午后。上海华东医院病房的窗户敞开半扇,窗外的树上有大朵大朵的白色玉兰花,倏地掠过一阵风,隐隐有一丝香气浮上来。病床上的人越发显得清瘦。床头悬挂有病人名字,纸牌上写着“林尊琪”。然而病榻之上的人,一天也不曾停下工作,日复如是,医生护士出出进进,总看见他埋头只是写呀画呀,偶尔凝神望向窗外,调转头来继续。偶尔有学生前来,说是探望病人,可到头来出现在眼前的一幕却是,你一言他一句,开始热烈讨论起学术论文来……


image009.jpg

林尊琪院士与学生合影

 

【释义】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发展至今,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研究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强激光技术、强场物理与强光光学、空间激光与时频技术、信息光学、量子光学、激光与光电子器件、光学材料等。全所现有职工10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900余人,先后有9位专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读研究生700余人。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中科院-中物院”联合实验室1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4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建所以来,上海光机所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包括重大的光学与激光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大型的激光应用工程研究等。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