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 . 姚庄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局长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姚庄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局长

作者:王厥轩 发表时间:2023-03-22 点击数:198

作者和姚局长合影.jpg

作者和姚局长合影


从1949年上海解放迄今的20位担任过市教育局长、市教委主任的领导干部中,姚庄行的任期很短,只有四年(1983年初-1986年底)。但在当时全市广大校长、教师心目中,姚庄行德高望重,形象很高大,口碑也极好。怎么能做到?当时的背景是:全市中小学教师严重短缺,工资待遇很低,学校的设施设备很差,教师的住房、医疗等福利还无从谈起,教师情绪不高、人心浮动。特别是市教育局机关,多数干部观望徘徊,工作积极性不高。姚庄行以巨大的勇气和魄力,用党的优良传统凝聚人心,调动广大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性,对教育战线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竭尽全力,拨乱反正,如春风化雨、拨云散雾,让广大校长和教师看到希望和前景,给上海教育战线带来了一股新风。在市教育局机关,她全心全意,体贴入微地为大家服务,善待每一位干部。用她的真诚和胆识,用心灵点燃了市教育局机关干部的热情之火。当她离任时,市教育局全体干部用“团结、务实、奋进”评价她的班子,用最美好的语言赞扬她的为人。


四年时间,将近一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其中有许许多多故事可讲。下面,择其要者,把大家心目中的姚庄行叙述之。


一、姚庄行识人、用人,更用全力培养人


姚庄行以政工干部见长,为人正直、谦和、待人很真。教育局机关干部都知道她是一位资格很老的抗战时期干部,但在她身上,看不到一点点架子。她的经历阅人无数,因此,她在选人用人上有独到之处,在任人唯贤上,独具魅力。讲三个故事。


故事1,曾是向明中学语文老师,后调市教育局机关,之后又担任过市教育工会主席的江晨清告诉我,“我是1983年底调市教育局,不久之后就担任政教处副处长。你会问,怎么会从一所普通中学的教师,一下子当上市局干部?说来也巧,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姚庄行担任过卢湾区教卫部长。她时常到向明中学听课,有时也做报告,她的报告思路清晰,很懂行。我和她见过几次面,也谈过话。在我的印象中,她虽是老领导,更像是一位师长。我猜想,大约这几次谈话,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还有一件事,可能没有先例。我从副处长升为正处长,大约一年半左右。这一次升迁仪式,蛮有趣:当时市教育局的几位老局长,都有着吃了午饭后到各处室兜兜的爱好。姚庄行喜欢到政教处坐坐,我们也习惯了。1985年夏的一天,姚庄行来到我的办公室,说“找你谈谈话”,坐定之后,她宣布“我代表市教育局党组,任命你为正处长,担任市教育局党办主任。接着,她又向我提了一点希望和要求。我完全被这个仪式镇住了。我从来也没有听说过,一位局长亲自跑到处长办公室宣布任命。”


故事2,姚庄行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事业,讲到底都是青年的事业。她办了局青年干部班。尹后庆、杨国顺、王向群、林洵多、我都参加了这个班。当时在普教处负责农村块的干部尹后庆告诉我,届时他31岁,局里专门派了师傅孙寿荣带他,姚庄行和吕老到农村调研,也一定带上他。由于尹后庆工作认真负责,汇报工作时能把经验和问题讲得很清楚,郊县的同志对他反映很好,他被列入第三梯队培养。尹后庆动情地说:“姚局长和吕老带我到农村调研,就像现场上课一样,我顺着他们的思路去思考,会学到很多。”


故事3,姚局长对我的培养和关爱,至今回忆起来,依然会怦然心动。讲两件事。


第一件事,大约在1984年的五六月间,姚庄行让江晨清和我带队26所市重点中学校长,到清华、北大去学习考察(用今天的话讲,从此清华、北大与上海26所市重点,结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那个时候,社会上还是比较讲究级别的。届时,江晨清是副处长,我是科长,而所带队的全市26所市重点中学校长,清一色是正处长。看来,姚庄行还是有深意的。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市教育局普教处有一位资格很老的副处长,直面向姚庄行提问:“平时都是我与26所市重点中学联系,为什么这一次要让江晨清和王厥轩带队,我想不通。”姚庄行回答得很干脆:“难道市教育局派人出去,事先还要征求你的意见?”


后来证实,此次26所市重点中学校长赴清华、北大,确实还有考察干部的任务。回沪不久,这些校长中有三、四位升任为区教育局长,江晨清和我,不久之后也晋升了职位。


第二件事,1984年夏,姚庄行派我去市委调查组(一共是六个组,我参加教育组中的普教组)锻炼。这个调查组半年之后,转为上海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我虽为普教小组的组长,但吕老、袁采、孙寿荣和包娟娟都悉心培养和关爱我。这个战略研究小组历时一年半,正是这个“大熔炉”的锻炼,打开了我的视野和境界,对我人生成长起了很大作用。


二、姚庄行以自己的优良作风影响人、关爱人


姚庄行曾亲口告诉我,她最初参加革命的那段经历:1942年6月,她17岁,读高二。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她瞒着母亲和家人,离开了自己富裕的家庭。相约四个女孩子,乘着又小又闷的小船,去投奔苏北抗日根据地。一路上,她们吃的是山芋干和发霉的玉米茬子稀饭,身上满是虱子,历经艰险,受到日军、伪军的盘查、敲诈勒索就有76次,长达14天,才到达目的地参加了新四军。


正是经历了这一段人生的磨砺,养成了她低调、亲民、平和、踏实而又有魄力、敢于担当的性格。她时时处处以自己优良的个人风格影响人、关爱人。讲三个故事。


故事1,“这样的条件已经很不错了”。1984年7月,在深圳召开全国教育改革高层次论坛。吕老是正式代表。姚庄行想了解全国教育改革的最新形势,就带了一位局长(刘元璋)、四位处长前往深圳。在代表团中,江晨清最年轻,当然由他搞后勤。江晨清告诉我,“由于参加的人员太多,我们又是非正式代表,尽管我们团的规格很高,但接待能力有限,只能住在深圳市教师活动中心。当时,三四个人一间,条件确实较差,女同志连洗脚的条件也没有。”我向姚局长汇报:“我们是非正式代表,只能是这样的条件。”她听了,笑着安慰我:“这样的条件已经很不错了。”


故事2,“走回家不是挺好吗?”有一次,江晨清在南京西路、陕西北路口行走,突然看到姚庄行局长和凌同光副局长也走到这儿。江晨清问:“两位局长怎么在这里走路?”姚庄行回答:“我们在市展览馆参加全市干部大会,因为要到局里处理一点事情,所以要紧着赶回去。下午还要回展览馆开会。”江晨清又问:“为什么不请驾驶班司机接一下呢?这不是很方便吗?”姚庄行说:“到市教育局只有几里路的路径,走回家不是挺好吗?”


故事3,没忘记一位普通教师的住房困难。现今已80多岁的向明中学德育特级教师赵忠钟,一讲起几十年前姚庄行帮他解决住房困难的事,依然显得很激动。


那时,赵忠钟的住房非常困难:家中仅十多平方米的昏暗破旧的亭子间,由于地方狭小,放不下书桌,赵忠钟要写论文或工作总结,只能靠坐在床上撰写。有一次,姚庄行阅读市教育基金会的一本书《耕耘者之歌》,看到了赵忠钟的先进事迹,也了解了他住房困难的情况。姚庄行回忆起当年在卢湾区担任教卫部长时,在比乐中学确实遇到这样一位年轻的团委书记赵忠钟。


有一次,姚庄行开完会,对江晨清说,“走,我们一起去找卢湾区教育局长王顺霖,请他帮忙解决赵忠钟的住房困难。”那天正下着瓢泼大雨,姚庄行和江晨清冒雨前往。王顺霖局长被姚庄行关心群众疾苦的作风所感动,按照困难户政策,帮助赵忠钟解决了多年的住房困难,让他们全家搬进了两室一厅的新房。


三、努力形成团结、和谐、心情舒畅的局风


如何形成市教育局机关的局风?姚庄行投入巨大热情,倾注心血和精力,并身体力行。讲几件事:


第一件事,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打通言路。


姚庄行在教育局机关,提倡干部讲真话、讲老实话,不讲假话、套话。在她看来,凡是从工作出发、从事业出发,各种意见和建议都可以提,包括对局长、副局长都可以批评。局机关的许多干部看到,在很多场合,包括在局长办公会、局务会议上,姚局长带头,虚怀若谷,倾听意见,凡说得对,她一定会改正。很快,教育局机关形成了一种民主、平等、开放,讲求团结、畅所欲言的氛围。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得到调动,上班时心情很舒畅。


第二件事,注重民主决策,贯彻民主集中制。


我在采访姚庄行的继任者袁采局长时,他告诉我:“老姚在做出重大决策时,非常讲究民主决策。在开局长办公会和局务会议时,老姚一定会充分让每个副局长,各位处长把话讲完,形成初步方案;会后,她会带着这个初步方案,听听局顾问王永贤、吕型伟、潘文铮、刘元璋的意见,到各个处室去听听干部的意见;还会到区县去开座谈会,听听区县局长的意见。由于这些区县局长都是她的好朋友,一定会把真话告诉她。这样,姚庄行的决策过程,基本上是科学的、合理的。”


“为了尊重和信任老同志,也是为了工作方便,老姚专门给王永贤、吕型伟、潘文铮、刘元璋配了一个大房间,作为顾问室。而老姚带了我们六位副局长,挤在一间大约20平方米的房间里做局长室。由于在业务上,现职局长和局顾问都是一一对口的,使整个工作形成沿续,形成传统。老姚在顾问室商量工作,也非常方便。”


第三件事情,为教育局机关干部寻找住房房源。姚庄行带着几位干部,到宝山、青浦、普陀、闸北、静安一些区寻找房源(主要是为全市广大教师寻找房源,也顺便搭上局机关的住房)。由于姚庄行在各个区县教育局长心目中享有威望,上下同心,打成一片,许多区县教育局都积极提供房源。当然,住房分配是在袁采局长手中完成的,但房源的基石是在姚庄行主持时打下的。后来,姚庄行在回忆这件事时,曾欣慰地对我说:“做了这件事,在感情上,我觉得对得起机关干部。”


第四件事情,姚庄行还抓过食堂。当时,市教育局机关的伙食很差,每天中午,等待开饭的队伍排得老长,打出来的饭菜质量实在难以恭维。就这样,每到中午时,排队等吃饭的队伍里,牢骚话、调侃话、幽默话不断。怎么办?姚庄行从上海县请来了一位奚师傅,还利用当时的政策,每周五中午给机关干部每人配给一斤鸡蛋,还可以买些熟食。奚师傅的到来,使机关食堂马上变了个样。姚庄行还整治了陕西北路500号大院的绿化,铺上了草,栽起了树,搭起了小小的曲径幽院,大院一片翠绿。机关干部对姚庄行的信任与敬爱与日俱增。


袁采局长在回忆姚庄行抓局风建设这件事时,动感情地说:“老姚对局机关每个同志,真是关心爱护到家。许多干部的家庭情况,有什么好事、难事,她都清楚,并尽力去帮助解决。同时,她对每个干部要求非常严格,要求他们扎根基层,对基础教育事业怀有情怀,爱这个事业。这就形成市教育局机关非常好的传统和风气,这个传统和风气,就成为机关干部的灵魂,它会形成非常强大的力量。


四、充分尊重和信任吕老,抓好全市教师队伍建设


姚庄行刚上任时,上海普教战线16万人的教师队伍,情况非常困难与复杂:由于“文革”,大学停招五年;工农兵大学生数量少,文化基础参差不齐;1973年从上山下乡知青中培训半年充实教师队伍“救急”;加上当时教师待遇低,地位不高,《解放日报》还刊有“教师与环卫工人不得流动”的广告,整个教师队伍人心涣散,情绪不稳。


姚庄行清楚,上海普教工作,就战略而言,队伍建设最重要,成也队伍,败也队伍。自己在政工上是内行,真正把业务抓好,还是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吕老。在吕老全力以赴帮助与支持下,姚庄行抓了这样几件事。


一是抓师范院校建设。把原属区县管的师范学校集中由市教育局管,加强财力物力的投入,并把艺术师范与体育师范改制为两年制师范大专,即后来的幼儿师范专科与体育师范专科,扩大招生。


二是抓教师在职进修和短期脱产进修。通过一年或两年的短期培训,先把教师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打扎实,基本规范行得端正。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这是当年很见成效的一着棋子。


三是抓“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充分发动区县的力量。姚庄行与区县的关系好,上下打成一片,水乳交融。这样就形成非常好的局面:市教育局的许多决策,都是为区县服务的,市教育局发的声音,区县也令行禁止。另一方面,各区县又各自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各区县之间,又形成既相互竞争,而更多的是相互合作。那个时候,差不多每个月要召开区县教育局长座谈会,这些区县教育局长,大多是从大校长提拔上来的,都是内行。发起言来慷慨激昂,有思想,有点子,有办法。而这些思想财富,很快又成为各区县的共同财富。


姚庄行与各区县打交道中,非常关注教育界一些著名人士,比如段力佩、赵传家、赵宪初、姜拱绅、于漪、吴佩芳等。姚庄行每次见到他们,都是问寒问暖,十分尊重和关心。这些教育界著名人士,对姚庄行也怀着很深的感情。


四是在市人代会、市政协的场合,大声疾呼提高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提出了三十年教龄津贴,建立教师节,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当时,姚庄行与于漪、高润华、赵家镐、段力佩、赵传家以及市教育工会主席鲁巧英等几十位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一起,在市人代会、市政协刮起一股又一股“旋风”,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于漪老师至今回忆,那个年代的市人代会、市政协,教师的声音是最响的。


五是抓教师中先进人物、先进典型的宣传与弘扬。比较典型的有:青浦县顾泠沅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一师附小倪谷音的愉快教育;虹口三中心小学毛蓓蕾的先进事迹;尚文中学黄静华的班主任经验;大同中学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等等。经过这样密集的弘扬先进,发扬正气,那时教师的工资、地位待遇是低的,办学条件是差的,但教师的精神状态是振奋的,工作积极性是高的,教师职业在全市人民心目中是崇高的。吕老曾说过这样的话,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是办好教育最重要的条件,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姚庄行在吕老的全力支持下,还抓了全市大规模的教育教学改革。吕老是一位智者、一位富有前瞻性的改革家,他那时提出了普教改革的许多新思想、新做法,比如:“两个课堂”“两种渠道”,召开五次“三个面向”座谈会。其间,确实是遇到一些阻力,姚庄行替吕老挡了许多“风言风语”,并鼓励吕老继续“披荆斩棘”,通过改革,上海普教战线发生了重大变化。


几十年后,袁采局长回忆,“上海普教战线的辉煌,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高度和境界,追根溯源,起步都是在老姚手里做的。那时上海普教的各个领域,包括幼教、特教的每一块,都是在全国领先的。这些基石,都是在老姚手里打下的。到我手里,只是顺着她的路子走。好在,我没有辜负她!”


姚庄行为上海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党和人民也没有忘记她。她先后获得了三个重大奖项:1990年第二届上海市少年儿童工作白玉兰奖;1996年第八届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2001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等共同颁发的全国“双基”工作先进个人。


五、姚庄行离休后,依然做了许多好事


从1987年到2002年,姚庄行担任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奖励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怀着对教育、对教师的深情,她冒着严寒酷暑,一家一家上门宣传募捐。据基金会的好友告诉我,姚庄行募集的奖金总额,在整个基金会中是占了很大比重的。为了使募集的基金增值,她又绞尽脑汁,为此奔波、操心甚至废寝忘食。在这些年间,姚庄行与吕老一起,还创办了《上海教育丛书》,这也是上海教育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姚庄行曾亲口对我说过:用“呕心沥血”来形容她这十五年间付出的心血与精力,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姚庄行是一个低调的人,而形容这十五年间,她在一个尽义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孜孜屹屹,讲了一句这么重的话,可见这些年耕耘与付出,姚庄行真的是竭尽全力了。


还有一件事,鲜为人知。此次在采访江晨清中,他讲了出来:大约在2004年,江晨清在市慈善基金会担任办公室主任。有一天,原上海市委书记陈国栋向基金会提出,他们夫妇偕儿女、孙辈要建立“陈国栋助学基金”,捐赠人民币50万元。过了两天,姚庄行找到江晨清,对他说,“江晨清呀,我与杨堤(上海市委原副书记)也要捐款40万元,不过有两个条件,你必须答应我:一是,我们不单独设立某某基金,加入到国栋助学基金中去;二是,你们绝对不要对外宣传。接着,她笑着对我说,‘你宽限我两个礼拜,我还要去东拼西凑呢。’”


左1作者。左2,杨堤,右2,姚庄行,右1作者爱人董颖苓.jpg

左1作者,左2杨堤,右2姚庄行,右1作者爱人董颖苓


捐了款,总要搞个仪式吧。后来,陈铁迪带着袁采、夏秀蓉、江晨清来到姚庄行家。在姚庄行家里给她颁发了捐赠证书。


姚庄行对同事、部下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尽管已过去二十多年,大家依然铭记在心。大约从2010年起,先后在市教育局普教处工作过的干部,如尹后庆、季国强、虞培林、张中韧、陈宝英、何幼华、毛放、丁一匡等三十多人发起,相约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大家自掏腰包,邀请市教育局老领导姚庄行、吕型伟(已过世)、袁采、夏秀蓉、刘期泽(已过世)相聚。偶尔,副市长谢丽娟也会来参加。大家津津有味地回忆多年前那些激情燃烧的日子,感恩市教育局老领导对自己的关心、培养和扶持,特别表达了对姚局长的敬仰和爱戴。我没有在普教处工作过,他们给予我特邀嘉宾的对待。每次活动,交给我的任务是:让我接送姚局长;给予我的待遇是:在姚庄行身边,给我留个位置。


市教育局普教处干部与姚局长的合影。前排右5为姚庄行,前排右6为谢丽娟,前排右3为夏秀蓉,前排右4为袁釆。后排右5为王厥轩.jpg

市教育局普教处干部与姚局长的合影。前排右5为姚庄行,前排右6为谢丽娟,前排右3为夏秀蓉,前排右4为袁釆。后排右5为王厥轩 


姚庄行是1943年入的党,至今差不多近八十年了。她一生为人低调,信奉认认真真、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人。她力求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始终怀着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尽管当市教育局长在位时间不长,但她对上海教育事业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姚庄行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生命不息,奉献不止。姚庄行用自己一生的践行,锲而不舍地实践着自己年轻时立下的誓言。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