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主编的话

朱大建


cover_index.jpg2019年第2期《上海纪实》电子刊今日上线。


本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专题刊登孙建伟写的《1949,海关舰船拒驶台湾》,1949年2月,解放军取得淮海战役胜利后,国内政治格局彻底发生逆转。中共海关党总支按上级指示,从“经济斗争为主”转为政治斗争,明确提出,准备力量,迎接解放。总支书记钦士业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保”口号:保护职工生活、保护关产、保护职工安全。地下党领导海关职工智慧地保住了关产,海关舰船“春星”、“海星”、“流星”等拒驶台湾,护船斗争取得全面胜利。


“在场”专栏刊发4篇文章。


罗达成的《八十年代激情文坛——我在〈文汇月刊〉》,被誉为是“血性男儿”的一部“有血性的书”。作者饱含激情,把生命的重量放进这本书里,文字如火山岩浆般喷涌而出,透过一个期刊的历史命运,把那时的文坛和社会风尚、时代氛围,形成的一股激流,迅速、快捷、有深度的状态描绘了出来,有声有色地呈现在今天读者的面前。严谨的史料性记录和动人的内在力量,真实、厚重,真挚、精彩,感动人心,让人读来津津有味。本刊发表陆幸生的《打捞一个激情四射的年代》,以有血有肉的生动笔触,记录和描绘了原《文汇月刊》主编梅朵与罗达成,在八十年代狂飙突进式的编辑生涯和深厚情谊,也回顾了三十年后的罗达成“以生命为代价”写作和转辗出版的曲折过程。


2018年因病去世的被称为“警界马良”的张欣每年接受全国各地邀请外出画像200多起,一年中有200多天在外奔忙,仅公安部指令的案件就达20余起。他经手参与的案件近万起,通过模拟画像协助破获各类重大刑事案件1000余起,其中凶杀案150多起,为各地公安机关制作模拟画像一万余幅,可谓是劳苦功高,功勋卓著。譬如震惊中外的浙江衢州邮包炸弹案、太原和石家庄系列敲头案、内蒙古系列残害10人案、白银市系列残害11名妇女案等等,张欣对侦破案件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是关键作用,故此,立功受奖无数。他先后荣获一级英模、铁道部和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等20多项荣誉称号。请读李动写的《警界马良》。


上海是中国老龄化最早的城市,老年人口率全国第一。上海也是中国大陆最早开始发展社会工作机构(社工组织)的城市之一。在面向老年群体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时,社会工作机构承担了许多政府不好做、不便做、做不好、没想到的社会服务,逐渐成长为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复馨社工师事务所,就这样不厌其烦地从事着平凡琐碎又神圣的助老工作。复馨社的服务对象是这样一群老人——本人或是家人曾经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请读朱凌《用爱与专业技能伴你夕阳从容——记复馨社工师事务所》。


对健康的人体,赵维章医生时常象对玉器佳珍那样琢磨着。少女的玉藕般的颈脖,小伙子壮实的脊背,老人们经风历雨的臂膀,他研究起来都如醉如痴。韧性是一种持久的力量,赵维章医生拖着久病的虚弱的身躯,在无数个静夜中,博览了几百万字的中外医著,重温了英文,法文,学会了德文,日文。翻译了一篇篇国外医学论文资料。生命,作为自然法则,它注定是有限的。而作为观念,作为精神,它是无限的。请读刘湘如《生命的追逐》。


“弄潮”专栏刊发4篇文章。


近期面世的《程永新和他的1980年代》,也是一本关于80年代文坛的新书。1983年,程永新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到《收获》编辑部当编辑。在编辑业务方面,李小林是程永新的老师。从李小林身上,程永新学到了要捋清作品中的人物线索,学会了怎么和作家讨论人物的合理性。程永新也凭借自己和《收获》的力量,将莫言、史铁生、马原、余华、王朔、苏童、格非、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张石山、扎西达娃、韩东、残雪、马中骏、贾鸿源、张献这些作家推到文学的潮头。程永新后来强调,1986、1987、1988连续三年《收获》第5期或第6期都是由他组织集中编发青年作家的作品,这些稿子虽由他组来,最后却都是李小林定夺刊发的,所以实际上是李小林和程永新共同编发了这几期没叫作专号的专号。程永新认为编辑就像球场上的中场发动机,应该去发现、组织一个文学潮流。请读郭颖楷《程永新和他的1980年代》。


2014年,富有音乐天赋和才华的龚天鹏从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毕业归国到上海爱乐乐团当长期驻团作曲家,时年22岁。龚天鹏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的!龚天鹏离开美国之前,美国现代音乐出版社就已经出版了龚天鹏的 13部大型音乐作品,包括三部交响乐作品、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室内乐作品、两部钢琴独奏曲、交响序曲《恸诗》、交响诗《时针生涯》以及芭蕾舞剧《蜜蜂之死》。美国和欧州各国几乎所有音乐学院都收藏了龚天鹏的音乐作品。归国后,龚天鹏又创作了第四交响曲《复兴》、大型交响合唱曲《启航》、交响曲《京剧幻想》,继而又创作了献礼新中国70周年的第十一交响曲《潮》。龚天鹏是90后,今年才27岁。请读胡敏《此情绵绵——青年作曲家龚天鹏归国记》。


叶良骏是研究陶行知的学者、作家,多年来,叶良骏秉承“戏剧教育是一种独特而全面的育人形式,对青少年的人格培养、能力提升,以及构筑向上向前、积极的校园文化,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理念,创作及参与创作、组织演出话剧《永远的陶行知》、京剧《少年中国梦》、话剧《东方之舟》、《赤子之心》、《黎明之前》、《天下之利》等。每次剧组解散,孩子们拥抱作者,剧场一片哭声。戏剧激荡起孩子灵魂深处的情感,会对他们的人生启航给予力量。请读《戏剧之光点燃青春梦想——我策划参与的“戏剧进校园”》。


阿妮是金山农民画工匠、区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她笔下的农民画色彩明亮艳丽,构图饱满充实,形象变形夸张,生活气息浓郁,人物,风景,房屋,田园,构成一个桃花源般的童话世界,散发出天真烂漫的趣味,有着泥土的芬芳,也饱含着当下的时尚,她笔下的农民画,既画农村的风貌,也画上海黄浦江和浦西浦东的高楼大厦,画面上有怀抱婴儿的阿奶,也有风姿绰约正下围棋的美女。她画的是农民画,但效果又似油画、国画。请读朱大建《阿妮:画出金山农民画的新意境》。


“往事”专栏刊发3篇文章。


1920年代的上海大学,就像是一座红色的熔炉。刘华,邓中夏,瞿秋白,这三个性格、禀赋、籍贯和出身都不尽相同的年轻人,在上海一所弄堂大学——上海大学的狭小课堂里相逢,他们都选择了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漫长征程,并且再也没有回头,直至成为革命先烈。上海大学,成了中共的干部储存所。据统计,在中国派往莫斯科的留学生中,有百分之三十都是从上海大学输送过去的。一九二六年到一九二七年的上海三次武装起义,上海大学的革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都积极投入斗争。起了很大作用,有许多学生参加,成为领导骨干。从一九二二年改组立校到一九二七年被迫停办,上海大学虽然存在时间短暂,只有六个年头,它却是中国近现代国民救亡斗争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策源地重镇,它以自身书写了、完整了“大革命” 在上海的脉络与走向。请读吴越写的《熔炉——上海大学在1920年代》,本刊拟分4期予以连载,本期刊发第三第四章《从小沙渡到南京路》。


1922年,陈独秀和李达在上海创办平民女学,这间名师荟萃的学校,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培养妇女干部的尝试,和中共二大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却成为历史大潮的一部分,推动着时代的进步。为了参加平民女校,一个又一个女子来到上海。她们怀着追求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走进石库门,走进平民女校。平民女校诞生了丁玲、钱希均、王一知、秦德君等那个时代的女性,她们后来相继参加革命,迎来了妇女解放的曦光。杨绣丽创作的长篇纪实作品《巾帼的黎明》,叙述了这所平民女校的创办历史,书写了女校中杰出女性的人生历程。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选载其中的章节,以飨读者。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也是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的发祥地。李启汉与邓中夏,是早期工人运动的先驱与领袖,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历史上都是值得铭记的人。而他们之间的革命情谊,以及受他们影响的家人也纷纷投身革命的事迹,尤其令人感佩。请读王萌萌《工运战火中的赤子之交——邓中夏与李启汉的革命友谊》。


“万象”专栏刊发2篇文章。


房产商人秦在华赚得第一桶金后,老朋友温冰找上门来,向秦在华介绍皖南铜陵铁矿砂投资项目:投资4000万,一年可净赚2000万 ,2年收回本金。秦在华相信老朋友的话,不知却是一个骗局,秦在华眼睛盯着一年盈利2000万,骗子眼睛盯着秦在华的本金4000万。本文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请读天谛《铜陵淘金记》。


霸气蛮横的李鸿章以强悍的手段压倒了上海道台吴煦的权势,只好乖乖听命于李鸿章的摆布,把上海衙门的实权拱手相让给了李鸿章。掌握实权后的李鸿章开始在上海滩发号施令,请读孙孟英《黄浦滩成就了李鸿章的仕途》。


“记忆”栏目刊发2篇文章。


三十多年来,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老师除了参与编辑《丰子恺文集》、《丰子恺漫画全集》等丰子恺艺术作品外,还出版了《梦回缘缘堂·丰子恺》、《天与我,相当厚》、《我与爸爸丰子恺》等多部丰子恺研究力作,为人们进一步研究丰子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为弘扬丰子恺的艺术成就做出了贡献。请读丁秀娟写的《我尊敬的丰一吟老师》。


许桂林的《我难忘的音乐启蒙人》,写了作者的小学音乐老师孟宝德先生。那时候教学条件简陋,整个学校只有广播大喇叭。全校一千多学生集中在操场上,眼睛盯着二楼窗口上挂出来的写着词和曲的小黑板,一句一句的跟着孟宝德先生唱,那场面着实的壮观。现在还在流行的《大刀歌》、《东北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等等,作者都是那时候在大操场上跟孟宝德先生学的。


“亲历”专栏刊发那清的《邻里人家》(下篇),作者写自己居住55年的过去被叫作“外国弄堂”的小区居民的生活情状,小区右边是两层楼的花园洋房,左边是配备的汽车间。新中国成立后,汽车间都改成了住宅,直到1980年代初,汽车间被拆除,改建成了设施齐全的六层楼工房。老住户们由此改善了居住条件,同时又搬来了不少新邻居。作者回忆自己朝夕相处邻居的文字,生动形象,感情真诚。本期刊发(下篇)。


“风情”专栏刊发龚静《我们启航,风在送我们——在复旦,在1980年代(节选)》一文,回忆1980年代在复旦读书期间的生活,写读书,交友,写诗,跳交谊舞,看戏,看电影,将校园生活写得五色生香,洋溢着年轻学子蓬勃的青春朝气活力,一派奋发向上的气象。龚静有记日记的好习惯,对照日记写来,她的文章细节丰富,有一种水汁淋漓的新鲜质感。她的这种文体,比散文多一点叙事的完整,比非虚构多了一点空灵。当然,她只是写她个人的视野所及和感受体验。作者节选这部正在创作过程中的文本小部分,让本刊的读者朋友先睹为快。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1949,海关舰船拒驶台湾作者:孙建伟
  • 打捞一个激情四射的年代——罗达成与他的《八十年代激情文坛——我在〈文汇月刊〉十年》作者:陆幸生
  • 警界马良作者:李动
  • 用爱与专业技能伴你夕阳从容——记复馨社工师事务所作者:朱凌
  • 生命的追逐作者:刘湘如
  • 程永新和他的1980年代作者:郭颖楷
  • 此情绵绵——青年作曲家龚天鹏归国记作者:胡敏
  • 戏剧之光点燃青春梦想——我策划参与的“戏剧进校园”作者:叶良骏
  • 阿妮:画出金山农民画的新意境作者:朱大建
  • 熔炉——上海大学在1920年代(之三):从小沙渡到南京路作者:吴越
  • 巾帼的黎明(之一)——平民女校始末作者:杨绣丽
  • 工运战火中的赤子之交——邓中夏与李启汉的革命友谊作者:王萌萌
  • 铜陵淘金记作者:天谛
  • 黄浦滩成就了李鸿章的仕途作者:孙孟英
  • 我尊敬的丰一吟老师作者:丁秀娟
  • 我难忘的音乐启蒙人作者:许桂林
  • 邻里人家(下篇)作者:那清
  • 我们启航,风在送我们——在复旦,在1980年代(节选)作者:龚静
  • 微@电影
  • 微@视觉
  • 微@音迹
  • 微@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