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 . 重寻马天民——上海公安创建最佳社区民警评选活动十年纪实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重寻马天民——上海公安创建最佳社区民警评选活动十年纪实

作者:戴民 发表时间:2021-01-07 点击数:58

题记——

 

著名学者余秋雨感慨地说:“我们今天在选‘十佳优秀社区民警’的时候,就像在夏天的晚上,我们抬起头来,要选十颗最亮的星,选得出来吗?选得出来的,但是这个难度很大。我想告诉大家,满天繁星才是美丽的夜空!”

 

引子

 

1959年8月,海燕电影制片厂编剧李天济接到一项制作电影纪录片任务,展现新中国时代道德新风尚。李天济走访了上海各行各业,接触了许多行业先进人物,让他最动心的莫过于闸北公安分局指江庙路派出所民警马人俊的故事。

 

马人俊是上海解放后第一代人民警察,15岁就在派出所任户籍民警。旧社会旧警察给人们留下凶狠残暴的印象,老百姓唯恐遇见警察,马人俊进里弄、串门户,居民避而远之;马人俊好不容易与人套近乎,拉家常,别人王顾左右而言他,马人俊伤心、郁闷、忧愁 ……

 

许是天公作美,上海的黄梅天气绵绵细雨,里弄唯一通道泥泞不堪,不少老人孩子时常滑倒摔伤,马人俊心头一亮,从附近一家工厂拉来废弃的煤渣,只身一人,花了一个月铺成一条路。人心都是肉长的,马人俊一举赢得人心,从此居民把他视作自家亲人。马人俊也由此感悟:与老百姓拉近距离,真心才能换来真情。马人俊默默无闻给里弄里的居民做了许多好事,他为民服务的理念和警民守望的行动闻名遐迩。1956年,马人俊被中央公安部授予全国一级英模荣誉称号。

 

李天济将马人俊等人的事迹浓缩为一个休息日所发生的故事,以喜剧手段搬上银幕,热情讴歌新时代人民警察的可爱形象。《今天我休息》中,马天民跳入苏州河里救乳猪一段戏,是马人俊故事真实再现。电影公映后,马天民一时成为市井街坊美谈,他那憨厚、敦实、朴素的形象完全颠覆人们之前对警察的感观。与其说“人民警察”名词,只是新中国对警察这个职业重新做抽象意义上界定,莫如说马天民的银幕形象,诠释了“人民警察”的全新内涵——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才是新时代“人民警察”之魂。

 

从此,马天民形象成为人们对人民警察行为的内心刻度:亲切而非骄横、友善而非跋扈、公正而非舞弊、忠诚而非虚伪;马天民还不经意圭臬了新中国警界一个警种形象,南方,叫“户籍警”;北方,称“片警”;当代,则谓之社区民警。饰演马天民的著名影星仲星火一直引以为豪,影业生涯暮年,他再度出演《今天我离休》中的老年马天民,可见马天民已然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社区民警的形象大使。


《今天我休息》扮演马天民演员仲星火.jpg

《今天我休息》扮演马天民演员仲星火

 

(一)

 

上海人戏称旧警察为“369”,那是因为有一部滑稽戏叫《72家房客》,里面的旧警察对老百姓敲竹杠,故此,“369”成了敲竹杠的代名词。在上海人眼里,十有八九把旧警察当“瘟神”,唯恐遇上而“戳霉头”(惹麻烦),即便无奈遇上了警察,仍沿袭旧时惯例,称对方为“警察先生”。

 

1949年6月,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为上海公安机关刊物题写《人民警察》时,目光久久凝视着案头这四个大字,此刻,他仿佛鼻际飘散着黄洋界上一阵阵红米南瓜味香,耳边回旋着淮海战场浩浩荡荡小车轱辘声响,那一刻,他定然告诫自己,红色政权是布衣老百姓“喂”出来的,锁定乾坤的淮海大捷靠劳苦大众“推”出来的,和平年代的卫士——人民警察必须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那是新生政权之根基、红色江山之伟岸,新中国警察与旧时代警察本质不同,就在于决不能背离人民群众。老市长对新一代警察的殷切期望全托付在《人民警察》四个大字里,并对新旧警察有过生动形象的比喻。他说老百姓憎恨旧警察,是因为他们‘警察人民’,现在解放了,我们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警察。举个例说吧,黄包车夫拉着车来到苏州河边上桥,拉不动走得慢了,警察上去就是打棍子、踢屁股、嘴里骂娘,那就是警察人民;现在呢,警察上去推一把,可以吗?完全可以,完全应该!这就是人民警察!

 

那些年,马天民的银幕形象走进了每个人民警察的心里,也走进了老百姓的现实生活里。李天济依据马人俊“天天为人民”的事迹塑造了银幕形象“马天民”,他像一股春风温暖着无数百姓;他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规整和重塑了警察面向社会大众的行为规范。


马天民扮演者仲星火与马天民原型马人俊合影.jpg

马天民扮演者仲星火与马天民原型马人俊合影


《今天我休息》公映之后,人们不知不觉把时常穿弄走巷的警察尊称为“同志”,而面对身边活生生的“马天民”,老百姓则一概亲昵地叫他们为“小马”、“小王”、“小李”……把他们当作亲人一样看待,警民关系从此步入一段“蜜月期”。

 

然而,岁月云谲波诡,一场不堪回首的“浩劫”,搅得世间一片混沌,十年间,恩怨迷离,人人自危,社会如同脱缰的野马,“蜜月期”的警民关系也遭受无情撕裂。动乱砸烂了“公、检、法”,里弄街坊也难得一见“马天民”。可是,老百姓内心深处依然盼望着那个憨厚可亲的“马天民”,一如渴望春天到来一般。

 

桃花依旧笑春风。拨乱反正,国家从灾难中苏醒;改革开放,世道于变局中振兴。时代潮流涤荡人心,人们的自我价值、良知、天理重新面临检视,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再次经受洗礼。时光葱茏,现世纷繁,“马天民”似乎被人们遗忘,同许多社会悖论一样,人们需要“马天民”,而“马天民”又同过往许多英模人物一样,被贬为“愚忠”、“伪善”、“欺世”等另类,得不到应有的尊敬和崇尚。影片《今天我休息》与《佐罗》几乎同时复映和上映,人们更青睐那个毫不相干的“黑衣蒙面人”,那个为老百姓忙里忙外、勤勉笃实的“人民警察”却受人讥笑和嘲讽。

 

迷津中不乏逆袭者,他们以惊醒的目光打量现实,孜孜不悔追求从警为民的初心。时任延安中路派出所户籍民警陈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像一个薪火传承人,用一颗火热之心,将老百姓心中隐隐绰绰的灯火一一点燃。陈瑜把辖区内的居民时刻挂在心上,使人感到久违的“马天民”回来了,“马天民”还在老百姓身边。


学马天民楷模陈瑜(左)为谢晋儿子(中)找到了工作.jpg

学马天民楷模陈瑜(左)为谢晋儿子(中)找到了工作


那件陈年往事,至今让延安中路887弄内的居民感慨不已。时值炎炎夏日,蜗居在23号4楼患有心肌梗塞的孤寡老人张大爷已有一天不见身影。黄昏,闷热的弄堂弥漫一股恶臭,居委会派人查看,发现老人早已气绝身亡。老人独居“鸽子笼”(狭小房间)内,高温下尸体迅速腐败,邻居们叹息惊恐之余,急盼殡仪馆快来运尸,殡仪馆却回话,要等翌日才能安排接尸。

 

居委干部欲打电话求助管段民警陈瑜。有人提醒道,陈瑜新婚,正在度“蜜月”,不要难为他啦。邻居们逼着居委干部拿主意,无奈之下,有人还是打电话一五一十告知了陈瑜。

 

陈瑜在电话那头一口应承,急欲赶往现场。

 

新娘一把攥住新郎,说平日无论多晚,居委会一声招呼就往那儿赶,如今新婚休假,还不让人歇息啦?

 

陈瑜莞而一笑,哄新娘说,居民们闹着要我去喝几口酒,为我新婚庆贺。

 

新娘嗔了新郎一眼道,那我跟你一起。

 

陈瑜大惊,心想犯了大忌,那场景新娘哪受得了?急中生智道,那可不行,万一居民们好事起哄,生出怪主意,岂不尴尬?新娘转而一想也就罢了,叮嘱陈瑜少喝些酒。

 

陈瑜飞身赶往887弄内,那里围着一大堆人,眼睁睁巴望着陈瑜这颗救星。陈瑜在电话里好说歹说,殡仪馆才调集回家的员工前来接尸。但那两个员工望着逼仄楼道,见四处堆满杂物,非要各家临时清理后才肯上楼接尸。

 

居委干部犯急,邻居们局促未动,足有半晌就这么耗着。人丛中,也不知陈瑜那里拿了一张马夹袋,裹住脑袋串了出来,呼呼直奔上楼,也就一时半会,陈瑜背着张大爷的遗体,一步一步艰难地走下楼梯,将遗体轻轻安放在担架上,殡仪馆的两个员工惊讶羞愧,四邻瞠目感怀。那时,人们心里只有一个感觉,眼前这个人,哪是一个平日所敬畏的警察,分明是自己最亲的人。

 

那年,在一次电视晚会上,电影演员仲星火与陈瑜见面了,银幕上的马天民与现实中的“马天民”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仲星火露出憨厚地笑颜道:“你是新时代的‘马天民’呵!”


是的,新时代呼唤“马天民”,老百姓由衷需要“马天民”。

 

陈瑜被授予公安部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并被授予二级英雄模范称号。颁奖典礼上,市公安局局长对陈瑜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是唯一毫发未损、四肢健全的二级英模啊!”此话的背景令人感慨而唏嘘:前者,凡是在刀光剑影的警察业界,誉为二级以上英模人物,不是牺牲便是负伤残疾,陈瑜唯独开了先例,说明他的平凡业绩累积起来实在不平凡;后者,像陈瑜那般将老百姓放在心里,竭尽心血为民服务的模范人物,在现实社会中也确实不多见,印证了当下社会时尚,人们对于警察的情感犹如遇上这座城市特有的梅雨季节,多半缠绵悱恻,爱怨交加。

 

(二)

 

上世纪八十年代始,警察置于公众关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在一些地方,时而发生警民冲突事件。在网络时代,这类事件一度发酵和蔓延,往往酿成整个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在一系列事件中,人们不由分说,首要印象总是警察不好,动辄就喊“警察打人啦!”,人心普遍同情警察的对立面,警察往往成为公众口诛笔伐的对象;貌似威严的警察须臾变为“弱势群体”,警察在汹涌的舆情面前,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警民关系从“蜜月期”转眼跌落至“冰冻期”。也许从两个真实故事里,你能窥见如此诡异变局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胡顺喜当初穿上警服,立志做“马天民”那样的民警。他管段的辖区是个老式里弄,约有一千多住户,五千多号人口,居民称他小胡同志。小胡同志骨子里是个老实巴交的青年,从警校分配到派出所当一个户籍管段民警,勤勉做事,上下受人尊敬。居委会几个管事的阿姨对这个小伙子有着很好的印象,为他做媒,小胡娶了一位美貌如仙的姑娘。

 

胡顺喜手里管着三十多个有“前科劣迹”的“重点人”,这些人时而捣蛋生事,尤其一个叫“卷毛”的年轻人,三天两头打架斗殴,别人都收拾不了他,唯独胡顺喜治他“一口酥”。“卷毛”生性鲁莽,有一回与人约架,胡顺喜探得消息,赶先候在现场,那晚漆黑,“卷毛”隐约看见对方,也不问情由,挥刀便砍,哪知对手猫腰弓步,眼疾腿快,飞身旋扫,“卷毛”一个趔趄栽在地面,须臾被人摁住,动弹不得。“卷毛”回过神来,大惊失色,原来是管段民警胡顺喜。打那回起,“卷毛”对这个警校毕业的武打高手“服服帖帖”,嬉皮笑脸地尊称胡顺喜为“师傅”。

 

不过三年,“卷毛”凭一股蛮劲闯荡商海,摇身一变,成了赫赫有名的“土方老板”,赚得第一桶“金”,驾起“豪车”,住进别墅,“卷毛”有钱便豪横,四下耍酷显摆,寻思着请“师傅”胡顺喜吃饭。胡顺喜怎么也想不明白,一个弄堂里的小混混,如今居然人模狗样做起老板,满世界招来羡慕的眼光?最初,“卷毛”面朝“师傅”水都泼不进,偏偏“师傅”架不住“床边风”,爱人对丈夫一番娇嗔:“一个小警察,何日熬出头?”胡顺喜辗转反侧,夜不成寐。“卷毛”在胡顺喜娇妻那里做足了“功课”,渐渐将“师傅”拖下了水。故事反转成一幕“黑色幽默”,小半年,胡顺喜申请离职,竟然傍上“卷毛”,做了“马仔”,胡顺喜自甘堕落,为虎作伥,替“卷毛”赚了一大笔钱。而剧情结尾更“狗血”,胡顺喜犯案进了“囚笼”,“师娘”也成了“卷毛”的“压寨夫人”。

 

人民警察本身是个受人尊敬的职业,更因“马天民”们而增光添彩。彼时,商品经济大浪滔天,开放变革泥沙俱下。胡顺喜之流蜕变使人窥见,由崇拜英模到膜拜金钱,对人的信仰和观念带来多么大冲击,一个意志薄弱者岂能独善其身?相反,社会大众对腐败现象痛恨有加,由此及彼,爱屋及乌,民意痛恨执掌权力就肆意妄为的“腐败官员”,由“仇官”衍生至“仇警”,人民警察的“职业生态”已经面临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

 

警察是社会安定的守护神,手中握有利剑,任何人在特定条件下,都是警察权力的相对人,警察一旦剑走偏锋,坊间则会怨气冲天。

 

李志刚在社区干了十多年户籍民警,与居民有着亲密的关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李志刚碰到一个难题:那时,案件高发,治安不良,公安机关贯彻严打方针,集中警力整顿社会秩序,一波又一波的严打行动,抓了一批批危害社会的坏人,到后期,集中行动成为公安机关的常态,每个民警头上都摊到打击任务,“捉人”似乎成为派出所一项硬性指标。李志刚抓耳挠腮,他治下的社区一向安稳,无人可抓,可李志刚是派出所老先进,为了完成工作指标,硬着头皮,违心将社区几个大错不犯、小错常有的市井无赖报送“劳教”,这些人几乎成了李志刚手里的“运动员”,行动一来,轮番报到。居民渐渐疏远了李志刚,即便遇见了也不爱搭理他,李志刚百思不得其解。

 

那一年,李志刚升职需要解决文凭,报考上海一所高校自学法律专业,课堂上,一位社会学教授的话语让他回味。那位教授在阐述人的本质时引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纲领》中的一段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授用通俗的语调说,一个正常成年人至少有六个维度,上有父母,下有儿女,旁有夫妻,连带岳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害了其中一个,就等于得罪了七八个人。人不是独立存在的生物,依他人而生,依社会而存。

 

李志刚陡然醒悟过来,扪心自问,他的行为看似无奈,实属极端,类似囿于形式,一味追求指标,非但饮鸩止渴,而且伤及无辜,对警方不良情绪与日俱增,随人际传播呈“蝴蝶效应”,老百姓对警察岂不“敬而远之”?

 

那时,警察在人们心目中,只留下一种“管人”和“抓人”的印象,那个“马天民”忽而幻化成讨好百姓、取悦大众的“面具人”,警民关系如同进入一条社会悖论的“死胡同”,彼此之间,大家的眼睛似乎都模糊不清,人民警察和“马天民”,两者之间真能清晰重叠在一起吗?新时代的“马天民”又在哪里?

 

(三)

 

警民关系紧张,民间焦虑、社会警醒,警察自身也在思虑和反省。改善警民关系,与其公关舆情、化解危机,莫如图强变革、重塑自我。

 

新世纪元年,上海这座城市有两千多万常驻居民,来沪流动人口近千万,行政辖区有两百余个街镇,一万余片社区,而全市社区责任民警才四千余人,每个民警平均要面对三到四个社区,服务三至五万社区民众,莫说打理日常警务活动,让民警难以拨冗下沉到社区,但就繁重的严打、安保、维稳专项任务,社区民警就得埋首“指标”,忙于“抓人”,一度在各社区,居民都知有民警,谁也不晓那警名;偏偏在公安内部,精兵强将云集机关“坐堂把脉”,“老弱病残”却待在派出所“搪搪门面”。机关臃肿,基层弱化的现状不改变,“管控思维”不摒弃,警民关系紧张的死结就无从解开。

 

彼时,在大洋彼岸,一场“破窗效应”的争论,正在世界范围内激荡起新一轮社区警务革命潮流。现代警察纷纷走进社区,亲近民众,警民合作,众志成城。这场革新,并非金刚低眉,也非化身菩萨,而是警察由内而外、破茧而出的一次生命涅槃。

 

在中国,颇有特色的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警务革命如火如荼,在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温润人心,激励和催进人民警察将眼光投向基层,脚步迈向社区。

 

上海公安机关迎头追赶世界潮流,决策层痛下决心,采取刚性措施,上下一心,精简机关,消肿化瘀,警力向基层倾斜,资源为一线保障,一举充实派出所社区民警队伍,全市增加一千余名社区民警,保证每个社区配备一名社区民警,确保社区民警沉入社区的时间,让社区民警回归社区,沉入社区,心系百姓。

 

腹有宏图气自华,除旧布新始通神。上海公安机关动真格、下苦功,一系列警务革新举措,咬定一个目标——“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而路径则是“建制”“树人”。一者,探索和建立契合新的时代特点、符合人民群众祈盼、弥合警民裂痕的现代社区警务机制,再者,打造一批新时代的“马天民”。

 

发现和培育“马天民”式的社区民警,弘扬和继承“马天民”精神,既是一项社区警务战略任务,本身也是一项警务机制建设。这被誉为“重寻马天民”的特殊“工程”,孕育之初,曾经历一番争论。

 

现代警务有一个显著特征,警察业界分工更为清晰,由此派生多部门、多警种,社区民警归类于治安警种。诚然,在警界不只是社区民警需要让社会理解和认可,“马天民”那样的民警理应被颂扬,不然,同样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交警、刑警、特警、水警、甚而外事警、网络警等警种情何以堪?无论在警界或外界,许多人也许没想过,社区民警对我们这个社会究竟有多重要,有一段时期,媒体渲染惊悚大案、影视剧充斥警匪悬疑大片,人们的情结多把破案擒凶的刑警视为英雄,却很少关注那些整天忙得灰头土脸、默默无闻的社区民警。

 

这场争论并未呈现激烈的唇枪舌战,但各警种内心纠结,不甘示弱。

 

公安决策层为“重寻马天民”特殊“工程”一锤定音:每年在全市范围内,举行评选活动,让社会大众选出当年十名最佳社区民警;当选的民警授予二等功臣,入选的授予三等功臣;这项活动形成长效机制。此项决定震撼警界,鼓舞人心,得益于决策层倾听民意,不负众望。

 

人性悟道,阅历通识。“户籍警”打理社区的“鸡毛蒜皮”,“片警”保驾一方天地,过往年代,也有直称他们为“政府”的。相对各警种而言,当代社区民警是党和政府联系老百姓最紧密的桥梁,他们来自基层,服务千家万户,献身布衣百姓,无疑是共和国江山的基石。常人眼里,他们就是“人格化”的政府,有门面的政府机关都有“打烊”的时候,而他们俨然就是“全天候”的人民公仆,这样可亲可爱的人,难道不是老百姓心底祈盼可歌可泣的英雄吗?

 

(四)

 

“重寻马天民”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热情响应。上海公安机关本着“跨前一步、合作共赢”的理念,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警企合作”。国企“大佬”、上海百联集团意愿搭建一个平台,邀请一批社会知名人士,代表各界群众做“考官”,每年最终评选十名“最佳社区民警”。

 

时任百联集团董事长马新生与负责此项活动的治安总队负责人戴民坐在一起,商洽合作细节。他俩早年是大学同窗学友,说话聊天推心置腹。那天,两人竟聊出一番颇得“意境”的话题。

 

话由他俩姓名说起,戴民含蓄笑道:“新生,咱俩真有缘分。”

 

“嗯?说来听听。”马新生心生疑惑,急切寻找答案。

 

“你看啊,新生兄姓马,本人名民,我们兄弟俩之间,可不会像浩瀚无垠的天,隔那般远吧?把咱俩的姓名连起来,岂不就是我们要寻找的‘马天民’吗?”

 

“呵呵,有趣,有趣!”马新生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那天,哥俩的思维发散开去,聊得火热。

 

马新生后来说道:“百联集团作为上海国企的知名品牌,为普通消费者提供日常生活商品,宗旨就是便民、利民。”

 

戴民接上话头附和道:“这同社区民警为民服务宗旨殊途同归。社区民警要干的事,无外乎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联百家心。他们就是社区里的‘百联者’。”

 

马新生会心大笑:“我这个董事长还头一回懂得有这么回事!”

 

百联集团慷慨解囊,十年来资助这项功德无量的特殊工程。用他们的继任者、董事长叶永明的话讲,这一张性价比最大的无形广告,花得值!

 

重寻马天民活动,沪上各家媒体闻风而动。上海电视台每次评选活动,连续跟踪报道,推送“优秀社区民警精彩故事”;《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沪上三大纸媒刊登专题报道;新媒体东方网、新民网开通个人微博,让优秀社区民警和网友直接对话,传递现代社区警务理念,反馈市民心声;专题海报、月刊进入了城市轨道站点和车厢,小卡片飞入寻常百姓家;每个社区民警都在辖区内构建了微信群,与身边居民互动交流,依托互联网,开拓了一条警民沟通联系新渠道。上海作家协会组织数十名作家深入社区,围绕市民推选入围的社区民警,颉取素材,编写美文,陆续在《人民警察》等杂志上登载;文汇出版社连续出版了六本《马天民新传》书籍,著名作家叶辛等为新书作序。社会各界热情参与和积极响应,表达了老百姓美好心愿,马天民作为一代人民警察的楷模,永远不会过时,重寻马天民,重塑马天民,已成为人们内心强烈的呼唤。

 

评选活动触动了一家特殊机构,上海慈善文化艺术中心得知消息,主动找公安部门,寻求合作。他们设想用“吉普赛”人传统的“大篷车”方式,进入上海各个街道,现编现演,传唱当代“马天民”的先进事迹,为评选活动添一把火。组织者担忧互联网时代,这样的形式无人问津,然而,“大篷车”三年之中,转悠了整整一百个街镇,现编现演,竭力颂扬“马天民”式的社区民警,场场演出爆满。“大篷车”一时堪比“广场舞”,里弄街坊的大伯大妈都将眼球关注到自家社区民警身上,活动在各个社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蓬头”。

 

火热的评选活动,触发了剧作家赵化南的创作欲望,他随虹口区四川北路派出所社区民警邹克耀,深入石库门里弄整整待了一个月,观察邹克耀日常警务工作,体验邹克耀和居民的感受,一口气创作了情景滑稽剧本《今天他休息》。滑稽戏是本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种,大都以反讽的手法鞭挞社会黑暗和丑陋现象。赵化南反其道而行之,化甘苦于喜剧之中,凝赞美于滑稽之间,塑造了一个当代马天民式的社区民警秦楠,将社区民警秦楠的酸甜苦辣与老百姓的爱恨情仇融入舞台,令人对马天民式的社区民警由衷感怀,刮目相看。沪上滑稽名家王汝刚、毛猛达、李九松等悉数登台献演。耄耋之年的李九松,整个夏天参加排演,这是他入行来最后一次舞台人生表演。滑稽戏《今天他休息》在沪上接连演出近百场,在各大戏院门口,竟然有“黄牛”倒票,让人忍俊不禁。

 

不久,此剧被邀请至北京演出两场,剧团突击加班,翻转用普通话排演。前往观赏的时任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和各地公安民警、各界观众情不自禁,都为此剧叫好,更为上海公安重寻马天民的举动点赞。

 

沪上各街镇居委会大伯大妈已按捺不住,这儿可是评选活动的“主战场”,居民们都拿自家的社区民警当“宝贝”,争先恐后举荐“小李”“小王”们的点点滴滴业绩,生怕怠慢了自家的“马天民”。居委会时常搭头牵线,请社区民警“述职演讲”,让社区居民和社区民警近距离加深情感。

 

奉贤区庄行镇某小区文学青年小蒋一度情感横生波澜,痛不欲生,幸亏遇上同样爱好文学的社区民警黄文杰,悉心关爱,将他扶上人生新的彼岸。那天居委会举办座谈会,听黄文杰讲述自己的工作,接受居民的评判。小蒋心潮澎湃,连夜创作了一首诗歌。

 

《爱的力量》

 

听他们深情的表白,

 

感动化作泪水在澎湃,

 

你有海洋一样的胸怀,

 

播撒关爱,

 

让走过弯路的小溪看到了未来。

 

玉兰花开,

 

平安上海,

 

你的故事飘到千里之外,

 

潮去潮来,

 

见证精彩,

 

你用爱谱写了和谐时代。

 

(五)

 

培育和弘扬“马天民”式的社区民警,重塑新时代人民警察立警之魂,一场豪情万丈的社区民警建功立业创建活动,旨在营造一项永恒的中国特色现代警务机制——时刻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永远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传承“马天民”精神,永固社区平安。

 

陈德骅是当代“马天民”杰出的传承人。他扎根于普陀“莲花小区”14年,视居民如父母,真心诚意照料社区19位孤残老人,最忙的时候,陈德骅在居委会的一张破旧沙发上,一睡就是三个月。在他的感召下,“莲花小区”已结441个帮困扶助对子。

 

老人蔡景坤生活拮据,妻子离婚,儿子遭遇车祸,被截三肢,成了一团“肉坨坨”,法院判决只赔偿八万元。几年来,老人带着残疾儿子四处上访,曾持汽油瓶,扬言自尽。陈德骅坐卧不安,时时安慰老人,四处奔波调理,几年中,他不懈不弃,最终争取了法律援助,法院再审判决赔偿四十八万元。老人泪眼模糊,激动万分,嚷着还要“上访”,陈德骅大为疑惑,老人破涕而笑,要向上面反映,“莲花小区”有一位好民警。

 

陈德骅被评为全国十佳“中华孝亲敬老楷模”。一位央视记者问他:“作为社区民警,你为什么去做那些份外事?”陈德骅初始一愣,继而脱口而出:“干我们这一行,在外国叫警察,在中国叫人民警察!”是的,“人民”两字已融入陈德骅的血液里,他爱戴人民,社区居民拥护他,警民守望,一个动迁而建的“莲花小区”,多年保持零发案。

 

如果说陈德骅身上承载着“马天民”的神韵,那么,虹口区四川北路社区民警邹克耀人生则闪烁出新时代“马天民”的气质。时代呼唤“马天民”,时代也打造“马天民”。

 

邹克耀被社区居民称为“小眼睛警官”,一双小眼睛,四周布满皱褶,眯起来挺讨人喜欢。在上海人嘴中,将一个人的生理特征摆在称呼里,十有八九表明一种亲近。而让邹克耀与居民更为亲近的,是当代电子信号,他的短信世界里,赢得一段精彩人生。

 

有一位吴阿婆,孤身一人,被诊断得了癌症,老人厌世,瞒着家人不愿医治。医生找邹克耀求助,设法寻找老人唯一的儿子,抓紧送老人救治。邹克耀好不容易寻到老人儿子的手机号码,给对方发了短信通知。哪料对方以为遇到骗子,回信将邹克耀大骂一顿,邹克耀将心比心,来来回回向对方解释,哪知,对方憋着一根筋,死认邹克耀是个骗子。那天雨夜,邹克耀主动上门,欲送吴阿婆去医院。连吴阿婆也以为医院披露病人信息,让药商推销上门,死也不肯开门。邹克耀只得站在雨里,朝窗户大喊:“吴阿婆,我是社区民警邹克耀,你到窗口来看一看。”吴阿婆颤着步子移到窗前,只见雨中的邹克耀,神情端庄朝她敬礼。居委干部后来找来了吴阿婆的儿子,他满脸羞愧,连连致歉。

 

吴阿婆因病离世,儿子郑重地给邹克耀发了一条短信:邹警官,是你让我和母亲相处了难忘的一年,妈妈安然离去,我感触很多。我再一次为自己的鲁莽致歉,祝你一生平安!

 

邹克耀至今保留着这条意味深长的短信。缘于那条短信,邹克耀联想,为何不在社区构建一个微信群?用现代信息技术架起一座警民联系的直通车?后来,邹克耀凭借这条直通车,与社区居民心贴得更紧,情分愈加深厚。

 

邹克耀的创举,催生出上海公安机关一项“阳光警务”机制,让社区民众对警察有充分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开启了“互联网+执法公开”里程,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在阳光下实现公平正义。

 

浦东惠南派出所社区民警傅阳,在东城靖海小区还有一个身份,担任靖海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这重身份让这位80后的小伙子干起来劲道更足。社区里门店铺面多,店主多半为来沪人员,与本地居民常有龃龉纠葛,一会儿经营饭店的油烟气直冲居民楼,一会儿停车引起风波……傅阳不厌其烦,组织居委会的党员干部一一化解。社区居民都信任他,称他为“傅书记民警”。傅阳乐呵呵地说,为小区居民排忧解难,是一种“享受”,我这个身份,可是双重“享受”啊!

 

上海公安机关在这轮创建活动中,顺势而为,与有关部门联手,率先在全国打造一项警务机制:凡是共产党员民警身份的社区民警,一律兼任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副书记;非党员民警则兼任治保副主任,进一步夯实基层政权的组织建设。社区民警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穿针引线,精心“绣花”,充实了基层联系和服务群众网络,焕发了基层治理的活力。此举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树为全国基层党建范例。

 

中国向世界开放,上海诞生了许多“洋社区”,汇集了四国八邻的“洋居民”。这些居民生活习惯不同,难免遇到许多“麻烦事”。有的物业公司扛着上市公司牌头,却把业务“外包”,让住户忍受“山寨”服务;有的孩子没法上幼儿园,私家“托管所”四处“开花”;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头疼脑热”的烦心事,在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从警的社区民警盛舒敏手里都能摆平。无论在‘奥玎花园’,还是‘嘉年别墅’,住久的‘洋居民’都知道这里有个信得过的女警官,他们不会知道中国有一个叫“马天民”的民警,却能时时感受中国当代社区民警迷人的风范。

 

(尾声)

 

十年磨一剑。

 

十年来,上海公安机关在创建十佳社区民警活动中,从他们平凡的事业中,由点滴的“闪光点”,提炼出可鉴的“经验”,以此提升“规范”,凝成“制度”,打造成一项项惠及民生、引领潮流的现代警务机制,使新时代的警民关系成为上海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平安上海成为一张世界品牌。

 

十年来,涌现出众多“马天民”式社区民警。全体市民踊跃参与评选活动,每年在线上都会有无数的网民参与互动,争相举荐自家身边的社区民警,在评选现场,一群又一群“粉丝”热情捧场;视频连线全市各个派出所,观摩者仿佛回眸自己一幕幕社区生涯,社区民警都把这一天视作自己特殊的节日。

 

十年之中,在全市五千多名社区民警队伍中,由市民推荐出845名“马天民”式的民警,产生了88名最佳社区民警,其中7人被授予全国各类英模,8人荣立一等功,42人被授予上海市荣誉称号。吕洁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公安部二级英模,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陈德骅当选全国“最美警察”和“中华孝亲敬老楷模”;王沪荣获得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称号;徐志刚获得全国公安机关二级英模;谢明萱评为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称号;卫峥嵘评为全国公安系统优秀人民警察称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即当代“马天民”式的社区民警。

 

过往年代,社区民警获得这么多荣誉是难以想象的,他们都是平凡人物,可他们的不平凡业绩,赢得了老百姓的心,老百姓的心最明亮,“马天民”式的社区民警才是他们心中的明星。

 

著名文化大家余秋雨,曾被央视聘为各类评选活动的当家评委,十年来,这位大忙人推掉了许多有影响的各类评选活动,唯独每届“十佳社区民警评选”活动,他都出现在现场担当主评委。用他的话讲,社区民警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城市的第一道风景,这就是我担任评委的理由。


市公安局组织评选“”当代马天民”活动,余秋雨任评委,右起原市公安局治安总队长戴民、余秋雨教授、原治安总队政委薛小明、公安书刊社总编李动.jpg

市公安局组织评选“当代马天民”活动,余秋雨任评委,右起原市公安局治安总队长戴民、余秋雨教授、原治安总队政委薛小明、公安书刊社总编李动

 

那天的颁奖大会上,余秋雨感慨地说:“我相信我们每个评委都感到很苦恼的是,怎么打分?我每一个都打了满分。因为我开始的时候就是满意,第二次又是满意,第三次还是满意,没有不满意的。我想我们每个评委都有这个感觉,我当时出现了一个比喻,我们今天在选‘十佳优秀社区民警’的时候,就像我们在夏天的晚上,抬起头来,要选十颗最亮的星,选得出来吗?选得出来的,但是这个难度很大。我想告诉大家,满天繁星才是美丽的夜空!”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