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 . 有限的生命不做无聊的事——记上海市儿童医院眼科主任乔彤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有限的生命不做无聊的事——记上海市儿童医院眼科主任乔彤

作者:毛真好 发表时间:2021-01-11 点击数:3220

上海市儿童医院眼科主任乔彤.jpg

上海市儿童医院眼科主任乔彤


认识乔彤医生之前,我以为儿童眼科就是矫正视力,开开眼药水,或者严重一点,治疗小儿白内障之类。尽管我养育了两个孩子,其中一个还在小学毕业前夕。没守住初心,我请了半天假带他去配近视镜。那天我等在人山人海的队伍中,不停地跟身边同病相怜的家长感叹,近视发生率上升得越来越快了,医生也越来越忙了。

 

去年春天,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朋友的引荐,我加了乔医生的微信。她朋友圈每天更新的速度挺快,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漂亮的女医生生活真是充实精彩啊。清晨上班路上的阳光,医院门口笑意盈盈的保安,科室门口聚集起的家长和孩子,不知疲倦的护士,美女邻居(同事)分享的咖啡与水果,见缝插针写下的书法,为招待客人准备的丰盛家宴,自己采摘又细心插好的鲜花,穿着旗袍与朋友们下午茶,到外地开会遇到同行的合影,旅行途中的美景,义诊时接受藏族同胞送上表示感谢的哈达,以及时不时出现的病室里患有疑难杂症的孩子们,等等,她毫无保留地炫耀、分享。

 

乔彤博士爱文学擅书法.jpg

乔彤博士爱文学擅书法


上个月,由上海市医学会眼科分会主办的“最美上海眼科医生”评选中,乔医生荣获二等奖,她写道:“年近半百,开始靠颜值啦。”不说,谁也想不到她已快到“知天命”的年纪。可是,到底是和孩子打交道的人,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总是散发着孩童般的天真和活泼。

 

在我国,有近4万名眼科医生,超过2万名为眼科女医生,其中有一批以乔医生为代表的专门为孩子们带去光明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儿童眼科女医生。明明可以靠颜值,却拼的是才华。达芬奇说过的名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家喻户晓,乔彤,正是这无数扇窗户的守护者之一。


在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上发言.jpg

在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上发言


误打误撞的儿科系医学生

 

1971年1月,乔彤出生在湖北省当阳市。作为宜昌市下辖市,当阳留下众多三国遗迹和传说,赵子龙单骑救主突出重围的故事,就发生在当阳长坂坡,这座城市也被称为“三国胜地”。

 

乔彤父母是湖北知青,火红的年代为理想和抱负扎根当阳,成家、立业还算顺顺当当。不过乔彤的到来对他们来说既算意外,也是奇迹。做小学老师的妈妈性格坚毅,主意大,生下乔彤姐姐后,没想第二胎。人算不如天算,再次怀孕,怎么办?孕期早,咬咬牙,去人工流产。流掉一个男孩子,知识女青年继续咬咬牙,坚决不多想。结果肚子还是越长越大,再去医院,发现竟然还有一个胎儿在茁壮成长,胎龄已大,妈妈心不甘,站在凳子上拼命往下跳,幸存的胎儿继续福大命大,在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降生。感谢当年的科技不发达,保住了龙凤胎中的小姑娘,让世上多了一个好医生。乔彤笑着说:“我可能是带着使命出生的人。”

 

妈妈当的是全科老师,门门都教,自然而然对姐妹俩管教颇为全面和严格,那时也没什么太多的娱乐活动,全国孩子都写毛笔字。没有专业老师,也没有科学训练方法,但姐妹俩聪慧、手巧,进步飞速,字帖一看就会,一下笔就有样子,无师自通。姐姐隶书写得好,妹妹小楷也不差。童子功打下的基础让乔彤获益匪浅,凡事坚持,不轻易妥协,细心稳当,不应付了事,这在她后来当医生给病人看病和做手术时,都是如此:一笔一划,认认真真,犹如写字,从头到底沉得住气,待人接物端端正正,不卑不亢。她还记得为了让两姐妹好好学习,七八月最热的时候,妈妈命令她们去地里锄地,体会是学习苦还是种地苦。小乔彤却把它当成乐趣,对地里的东西充满好奇心。“很多人都不相信我认识所有的农作物呢!”她不无得意。其实妈妈的教育总的来说理论不脱离实际:吃哪碗饭是命中注定的事,不能强求,养成的良好习惯才受益终身。

 

乔彤小时候的梦想是当老师,妈妈也支持,对她说,你胆子小,当老师合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上中专、中师,是大多数学习最好的初中孩子梦寐以求的首选出路,这意味着能成为国家工作人员,毕业包分配,有的农村户口还能转成城市户口。初中毕业生乔彤运气好拿了历次考试最高分,于是,顺应社会的潮流,父母的希望,自己的意愿,填报了当阳师范学校。

 

人的命运,真真有电影里的峰回路转。一直给北大、清华输送人才的当阳高级中学张尚杰校长,转呀转转到当阳师范学校。他走到堆放着入学档案的桌子前,说我看看,考过来的哪些学生资质比较好。好巧不巧,一摞档案里,最上面第一份就是乔彤。校长看了半天,不对啊,这孩子学习成绩那么好,语数外都考90多分,不读高中读什么师范!不容分说,把她档案拎去当阳高级中学。就这样,乔彤成为一名货真价实的重点高中学生,有了新梦想,考大学。

 

1989年,乔彤即将高中毕业,上过山下过乡的父母对她说,还是做老师和医生最可靠。听话的学霸小女儿在估分之后顺从地将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填报为医学院与师范学院。当年20%左右的高考录取率,将乔彤送进了湖北医科大学,也就是现在的武汉大学附属医学院。她选择了跟孩子打交道的儿科系,一路从儿科医学生走到儿科医生,再走到儿童眼科医生,套用时下蛮时髦的一句话说是“择一事,终一生”。

 

偶入小儿眼科,苦心研究罕见病

 

进入湖北医科大学儿科系的前一年半,乔彤和所有医学生一样,从解剖开始学,什么课都上。不是胆子很小吗,怎么下得了手?乔彤说:“我适应性很强的,既来之则安之,不七想八想,要摸尸体我就摸。”为了表示自己热爱学习,她经常从解剖室带根骨头回寝室,夜深人静时也左摸右摸,琢磨各个结构都在哪。“很有意思!”回忆青春年少的自己,乔彤骄傲半喜悦半,是的啊,对于从小乖巧伶俐,读书成绩优异的好孩子来说,继续施展自己的才能,战胜诸如胆小之类的弱点,心无旁骛地做一行爱一行,真是再有意思不过了。

 

过了一年半,儿科系医学生开始学心理,学儿内、儿外和儿保,统统读下来,五年的学业大功告成。毕业后,乔彤没考研究生,进了武汉市儿童医院,先是轮转一年,然后直接分到了眼科。

 

她其实压根不知道医院是有小儿眼科的,满心以为轮转结束自己不是去儿内就是去儿外。班里有个成绩第一名的女同学,被分到了眼科,百般不情愿,心想自己那么优秀,怎么可以去眼科,我要去急诊室。那么空缺出来的位置谁去顶?乔彤说,我去吧。这才开始接触小儿眼科,“没想到也这么好玩”,对她来说,好玩的事终究是钻研下去的动力。

 

在武汉市儿童医院一待就是10年,乔彤觉得这样不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己进步却不大。她去考了母校硕士研究生,等到毕业再回到医院。又干了两年,还是觉得哪里不太对,小儿眼科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件事,每天重复做,人生一眼便望到头。乔彤苦思冥想,医学院毕业后做医生也做了13年,究竟要怎样发展自己的事业?究竟要对未来有什么计划?还是得放慢脚步想一想。于是,她决定全脱产考博士,并暗暗发誓一定要考出去。功夫不负有心人,乔彤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博士研究生,师从我国知名的青光眼和白内障诊治专家胡义珍教授。

 

跟着胡教授的两年里,乔彤苦心学习和研究,对成人眼科有了更充分的了解。除了做学生,她还是导师的得力助手,不管在门诊还是手术室,有着比较丰富工作经验的她,各方面游刃有余,而其他时间也不浪费,科研同时搞起来。博士毕业,喜欢安静的乔彤在杭州待了两年,2011年转战南京市儿童医院。

 

南京市儿童医院的这段工作经历,对乔彤而言应该是极其珍贵的。她在小儿眼科领域小有名气,逐渐发展了很多病友群,斜视、先天性上睑下垂、霰粒肿等。家长们都知道有个叫乔彤的医生,是做这些手术的权威。除此之外,在这里,乔彤也第一次于现实中见到了发病率只有30-40万分之一的罕见病——颅缝早闭。颅缝早闭也称颅骨狭窄症或狭颅症,是不同部位的颅缝过早闭合,影响颅骨、面部、脑部的正常发育。最早,乔彤是在从国外带回来的书上,第一次见识 “外星人一样”的罕见病,但从医这么多年还没有真正见到一例。一天,她在医院的电梯里看到一个大眼睛、眼睛斜视的小朋友。“快快快,到我的办公室里来。”颅缝早闭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需要不同科室的共同努力。兴许那一天,那个孩子并非来挂眼科,但是乔彤知道,孩子将要面临的数次手术中,眼科治疗是必经的一环。

 

为了把颅缝早闭的眼部手术做好,乔彤查阅了全世界相关的文献,意识到在这个病的研究上,自己已到达瓶颈,需要接受更多的信息和临床经验。当得知美国德克萨斯儿童医院是做颅缝早闭手术最多的地方,她立刻申请前往访学,专门为此去学习。直到现在,乔彤依然不停潜心研究颅缝早闭的眼部手术,事实上,她已是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做颅缝早闭眼部手术最多的医生之一,“我每周至少做两台颅缝早闭眼部手术,一年要做100个左右。门诊每周平均有六七个,最多10个。另外有眼球震颤手术,还有唐氏综合症、天使综合症的眼部手术,等等,一年罕见病眼部手术量达到150至200个。而我的一年累计斜视手术量达1000例以上,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即便如此,乔彤在手术中还是会备用几个方案,比如有肌肉的薄弱或肌肉的缺失,或是肌肉的位移,她可能就要迅速调整治疗方案。颅缝早闭患儿的手术预后效果也无法跟正常的斜视、上睑下垂来比,但在乔彤多年的努力下,已让他们的治愈率几乎达到普通斜视、上睑下垂的治愈率水准。


乔彤医生与美国同行在一起.jpg

乔彤医生与美国同行在一起 


令乔彤感动的是,家长们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是罕见病而遮遮掩掩,他们自发创建罕见病病友群,走在路上如果看到相同病情的孩子,也会邀请对方到群里来,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医者仁心,被拉进罕见病病友群中的乔彤,每一天都从对话中感受到他们的坚强和乐观。“对我们医者来讲也是很大的鼓励”,乔彤说:“特别感谢这些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团结在一起,我觉得他们真的是很有爱的大家庭。希望大家有一颗宽容之心,看到这样的孩子不要嘲笑他,教育自己的孩子也不要嘲笑他,要多关爱他们。”

 

“我们慕名而来”


2013年底,银杏叶像一层金黄的地毯铺在大街小巷,乔彤来到上海。她通过人才引进进入上海市儿童医院,担任眼科主任。医院官网对她的介绍是:乔彤,主任医师,眼科学博士AAO,WOPOS会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第一届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眼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专家顾问团委员,上海市眼视光学研究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长期致力于各型儿童和成人各种复杂斜视(包括眼球震颤,颅缝早闭并发复杂斜视)诊治,开展显微镜下斜视手术,擅长复杂性上睑下垂、弱视、屈光不正及各种儿童先天性和后天性眼病的诊治,ROP的筛查。年斜视手术超过1000人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包括SCI、中华系列等国家级以上刊物论文30多篇。参与编写多种论著。多次应邀参与国际奥比斯(ORBIS)眼科飞行医院项目、健康快车的国际项目。美国休斯顿贝勒医学院(BCM)和德克萨斯州儿童医院(TCH)眼科交流访问。长期援藏援疆,一对一培训当地医生。


乔彤博士在美国医院交流访问.jpg

乔彤博士在美国医院交流访问


乔彤坐镇后,上海市儿童医院眼科的门诊量六年从平均一天50人到现在最多时达500人。手术从无到有,到今年4300多台手术,而且六年前在全国率先实现儿童斜视全麻手术一日住院。“我们眼科现在每天保证两到三个普通门诊,还有专家门诊、特需门诊。疫情稳定后,一天350至400人,基本恢复到同期的95%。”早在今年年初五,上海市儿童医院眼科门诊就开放接诊,也是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期间上海唯一一家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筛查和诊断的地方。


上海市儿童医院眼科团队,前排中为科主任乔彤.jpg

上海市儿童医院眼科团队,前排中为科主任乔彤

 

之所以重视早产儿视网膜的筛查,在乔彤看来是挽救一个家庭和孩子一生的重要工作,尽管诊断过程中往往需要用仪器贴着比普通新生儿更加娇小的婴儿眼睛,以及小眼球小角膜小瞳孔等困难。“多数新生儿都没问题,有问题的还是少数,如果真有问题,就是致盲性的。一年也就碰到2-5例左右。有的眼病,早期发作时完全可以遏制住,属于急症眼病,发作一天或者两天后来看,经过诊断再观察一个礼拜甚至两个礼拜。如果是发病后一个月再来看,可能就晚了。这种情况即使可以治,效果也不好。人有90%的信息是通过眼睛接收获取的,盲孩对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都是巨大的,所以防止致盲性眼病,任重道远。”

 

现在,要挂乔彤的号,基本得提前一到两个月,等她做手术,排队要半年。就算这样一号难求,全国各地的家长还是愿意等,然后带着孩子千里迢迢地赶来上海,来到儿童医院,等着乔彤在最短时间内给予诊断和治疗方案。在等待的几个月和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往往会先到其他医院挂号、问诊,无论结论如何,总要再在乔彤这里走一趟才心定。


乔彤医生(左)手术中.jpg

乔彤医生(左)手术中

 

“我们是慕名而来的,挂了好久的号。”乔彤每周二和周四的门诊,几乎所有轮到号的家长一进门,都会说出这句开场白。乔彤有时候会开玩笑回答:对不起罗,让您久等啦!她的诊室没什么特别,最抢眼的要数窗台上、桌子上摆放的一只只毛绒动物玩偶,几板卡通贴纸就在她手边,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小孩子不像大人,可以配合医生的指令,乔彤说得最多的话便是“乖乖,来看这里”。玩具的吸引力极短,不过在她手上迅速移动几个位置,她就能够判断病情,再告知治疗方法。碰到听话配合度高的孩子,她不忘奖励贴纸,任其挑选。碰到因哭闹而检查不顺利的孩子,她也用贴纸给予鼓励,总之,想尽办法哄、逗,以便顺利检查。

 

讲原则的心灵按摩师

 

乔彤爱笑,亲和力足,讲话嗲嗲的,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她也不吝啬表达自己因为得到了孩子们的爱而感受到的幸福和快乐。朋友圈里,她晒小病人送给她自己画的画,给她表演节目,给她好吃的牛肉干,还给她捶背,她发自内心的笑容中,流露出的都是对孩子无私的爱,还有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和骄傲。其实四五个小时门诊看下来,说不停,写不停,顶多喝水两三口,乔彤常常事后累得一句话都不想说。但是,诊室里只要还有一个孩子,一名家长,她永远保持优雅和高度集中的状态,耐心地解释一遍又一遍。


乔彤医生与小病人.jpg

乔彤医生与小病人

 

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的9岁小男孩,患有严重的颅缝早闭,眼睛问题比较多,上睑下垂,倒睫,其中一只眼睛视神经萎缩,眼球已被摘除,安装了义眼,另外一只眼睛仅存0.06的视力,高度散光。他妈妈执着也用心,一面带他不停往返各地的医院寻求更好的治疗,一面将他的画作发在朋友圈,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没有放弃孩子。今年10月母子俩再来上海,特意将画带给乔医生看。乔彤将这些画也发在自己的朋友圈,说,“妈妈希望给孩子发表或者指导,了却孩子的画家梦”。一周后好消息传来,通过朋友介绍,一家美育教育机构伸出援手,表示“很开心能和乔博士一起为孩子做点事”。校长承诺,孩子在北京、上海或者其他有“美育”的城市,都可以免费学习。乔彤不觉得自己做了件大好事,反而夸赞道,这孩子前世一定是个大画家。

 

要说看诊时都是心心相印、开开心心的医患关系,也是假话。乔彤记得有个六七岁的小女孩,长得很漂亮,美中不足有斜视。手术很成功,三个月后来复查,乔彤觉得“很完美”。妈妈说,我们现在看眼睛是好了,可是小孩看东西是两个。乔医生伸出手指,问孩子看到的是几个。她又问家长,孩子最近走路是否摔跤,写字是否跳行?都没有。妈妈还是不依不饶,气势很足,反复责问孩子到底看清楚没有。乔彤不吭声,建议用机器检查。等到小孩先出门,她忍不住说:“我跟你讲,我觉得小孩没问题,你有问题。”医生你怎么这样讲话呢?我有问题总归要跟你倾诉一下。乔彤一边转述妈妈的回应,一边告诉我,这样的家长不能不怼,她只是想当然认为做了手术一定会有后遗症。如果说我很同情你,你这个样子是蛮让人焦虑的,她就会放得更大,像祥林嫂一样。“年轻的医生这样讲肯定会被投诉,我没关系。”结局是,孩子按照惯例和流程,视功能和复视检查全部正常,妈妈也算放了心。

 

心理问题不光大人有,孩子也有。11岁的安徽小姑娘说自己看不见,跟着妈妈三个月辗转了十几家医院,从安徽到江苏,再到上海,眼底和眼部CT都做过,带着厚厚一摞病例到了乔彤这。乔彤看了就诊记录,写的是,有时看不见,有时0.2。0.2的视力说明是看得见,乔彤起了疑心。先安排查视力,一个0.5,一个0.2。说明什么呢?孩子的眼睛是正常的。她说我们先做个检查,我给你开一个适合你的眼药水,很神奇,点了视力就提高了。其实是人工泪液,没有任何作用。点了半个小时,再查,视力变成0.7,家长欢天喜地带孩子回家。乔彤说,小孩子心理也是需要关注的,她说看不见,其实并不是真的看不见,也许是想要引起父母的关注,你看我说看不见,爸爸妈妈就很着急,对我很关心,对我这么好,那我继续说我看不见。“这种情况要分析。很正常,很多成人有心理毛病,小孩也会有。”

 

有限的生命只做对的事

 

2014年,乔彤与北京、汕头等地的眼科女医生发起了援藏义诊活动。她们联系西藏医院的眼科主任央吉医生,在她的协调下,利用一周时间为藏族同胞看门诊、做手术,当然最重要的是授人以渔,将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当地的眼科医生们。

 

每年援藏义诊.jpg

每年援藏义诊


第一次进藏的乔彤很兴奋。那时没有赞助商,一切费用如机票、食宿等等,都是医生们自理。“开始医院还不太同意呢,认为我打着单位的旗号去做事。”就算被误解,乔彤依然觉得只要做正确的事,不必计较存在感和好坏得失。她曾为非营利机构的志愿者活动做翻译,骨子里是对志愿者的身份认同和热爱。如今,义诊已坚持到第七年,各方面,尤其是跟中华慈善机构合作经济条件越来越成熟,乔彤也没了负担,今年她们选择去四川甘孜州的康巴眼科中心,她带着标配的一个医生和一个技师,在一周时间里,看门诊、做手术、开会、讲课,样样不落。为了充分利用短暂而珍贵的时间,乔彤基本上是第一天门诊检查,第二天就上手术台。同去义诊的有华西医院的医生,她们看了乔彤在手术台上两分钟就做了两条肌肉,惊呆了。“一般而言,发挥得比较好,做一个也要5分钟,我是两个5分钟,比做白内障还快。”末了乔彤偷偷加一句:“全世界一些顶级专家都会去康巴眼科中心做手术,我做得比他们都快都好。”当然最开心的还是手术过后的第二天查房,她前一天做好的13个病人,个个都完美,斜视术后眼球可以纹丝不动,显而易见,速度在,质量也有保障。


乔彤在藏区医院为儿童义诊.jpg

乔彤在藏区医院为儿童义诊


“医生不能老想着挣钱,还是要有当志愿者的本能和意愿。另外一个目的是要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广与博大,只有到了西藏才知道西藏的美。还有那里的藏族同胞,他们是那样淳朴的人,有信仰,没那么多的世俗观念。”据说老挝的医院也已联系中华慈善总会,希望乔彤们能够去那里展开斜视义诊活动。“愿意去,现在倡导建设一带一路嘛。”只要是做好事,能够造福病人,乔彤向来毫不犹豫。

 

乔彤始终坚信,事业很重要,但它绝不是生命中唯一的。下了班离开医院,她基本不与医生朋友产生交集,除非是关系亲密的多年好朋友。她爱好广泛,摄影是第一位,书法、插花、旅游、唱歌,这些不仅热爱也都拿得出手。她称自己大学时候是运动健将,乒乓球打得好,虽然个子不高,当过医院院队的一员。“一个人拼到最后其实都是在拼体力,身体好才能走得远。精力不好的人,即使是天才也很难走到最后。”乔彤喜欢交朋友,不分职业,不分贵贱,只要合得来,她无话不谈。

 

对待科室里的护士、技师,乔彤也不以领导自居。很多医院周六不休息,她却坚持自己的科室周日不加班,希望部门同事和普通上班族一样,每个礼拜有一天周末时间陪家人。“我们只要专心做好我们自己的事,工作的时候认真工作,休息的时候好好休息,得到的也不会比别人少。”虽然长得像妈妈,乐观豁达的性格更像当会计的爸爸,乔彤自诩心理承受力强,天大的事到她这里也变成了小事,所以很少有脾气。“如果看到年轻的医生或者护士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我就想到,我年轻时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就会原谅。换位思考嘛。”科室每年有团建,医生、护士、技师,30个人左右,拖家带口,队伍好不壮观。她的主要职责只有一个,掌镜拍照,留给大家一年的回味与回忆。

 

乔彤说当医生是一辈子的累,要坐门诊,还要做手术;既要当医生,又要当科学家。除了救死扶伤,还要写论文,搞科研,有了一定的年纪和资历,还得当硕导博导。“人生要懂得取舍,样样都要搞得齐全、做得完美,很容易做假。我不会这样做,我只要对得起自己的工作就行,有限的生命不做无聊的事。”

 

“小雪”前的一个下午,我与乔彤相约在陕西北路一家咖啡馆见面,离她供职的上海市儿童医院步行只要十分钟。脱下白大褂,有着少女般神情的乔彤总是轻快地说着、笑着,她说著名纪录片《人间世》团队去拍过她,后来编辑的时候发现她做手术太快,中间也没有曲折的病患故事能够突出、渲染,结果也就没播出来。她并不在意这些,也不在意我跟踪采访她几次后会写出些什么。“有童真的人心胸开阔一些。我比其他医生经历了更多事,受到的人生历练也更多、更深。帮助我的人让我进步,不友好的人也会对我有所促进。我想得开,有的事我不会深究,也不浪费精力。总而言之一句话,做好自己吧。”


享受美好生活.jpg

享受美好生活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