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这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很醒脑的名言,我特别欢喜。从2016年6月走来,时光又过去了四年,我得认真审视回望一下工作。
这四年,我最主要的工作角色之一应该是个志书年鉴的编辑,是配合执行主编和多位老中青同志一起完成一部志书和一部年鉴,当好配角或者说是当好下手。借用写《后汉纪》作者袁宏的一句话“末史区区注疏而已”,我该是一名区区注疏郎。当然,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做一个巴尔扎克式的书记员,去记录时代和历史也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情。
已出版的年鉴
已出版的志书
一
这部志书规格比较高,是上海市第二轮修志中的一部,是市志,仅初稿字数达到180多万字,查看各类资料达1000多万字。《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每20年修一志,一般得花10年修成一志,也就是说一部志书要历时30年的周期而生,所以修志界就有“人生难逢修一志”之说。
2019年11月29日完成志书审定
2019.2月28日志书合成初稿
2019年8月1日完成评议稿
2020年4月3日通过验收
能参与修志,那是人生难得的际遇和福分。但又百分苦恼,因为南朝文学家江淹早就说过:“修史之难无出于志”。换句话说,修志比修史还难。方志界流传着志书有“四苦全书”之说,即艰苦、辛苦、清苦、痛苦。说到底,修志是一件很难又需要特别吃苦的事情。
诗人慕白在《我羞于称自己为诗人》诗中反思,有很多纠结,“我睡到凌晨3点就会醒来”。我也很纠结,放弃一个很熟悉的工作,去从事另一个非常陌生和冷板凳工作,我也羞于称自己为修志人,岂只凌晨醒来,那几天,我根本就没有办法睡着。平时对失眠诗不屑一顾,那几日,天天呓语:
“整个城市都睡了,只剩我和我的心事不能寐”。
人生之路,偶尔睡不着是人之常情,说明你正处在成长和挑战中。或许用一个用惯的词来形容,那就是“担当”吧,因为怕担不起来,完不成任务,所以会睡不着,这也是很正常应对压力的生理方式。
古人睡不着时干嘛?查阅自费修74卷《新五代史》的欧阳修,晚年尝自窜定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经常睡不着。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当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如果修的志书有很多错误,那真得要被后人的后人代代骂下去。想起这,更加睡不着,压力陡生,差一点早生华发。“心有所忧,身必有所瘦”,四年下来,家人戏言,减肥成功,一下子真瘦掉十斤。这也是应对压力的健康正常反应。王国维引用柳永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现在被用来表达做学问的第二重境界,其实也体现了一种人对物矢志不渝的追求。
知不足而努力,知耻而后勇,对工作、任务、挫折、困难,不偏执、不折腾,不纠结、不抱怨,常带着反思和正能量前行,相信路总会在脚下延伸。相信通过努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当“下手”,该从哪儿下手呢?当然得从资料下手。关乎志书生命“出处和来历”的1000万字的资料是重中之重,这是当下手或是助手的最重要工作。但是,该到哪儿去找这1000万字呢?想来想去也很头疼,就是有资料,凭啥给你?
要不最后一招,“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跑到领导那儿坦诚一下,“感谢领导高看厚爱,但我能力不济,没有这方面的几把刷子,恐负所托,请您另择高明,让我去干点喜欢的事去”。
这时,唐朝龟山正元禅师的一首禅诗又提醒我:
沧溟几度变桑田,惟有虚空独湛然。
已到岸人休恋筏,未曾渡者要须船。
这首诗可以这样理解,你喜欢的事,别人也要干,特别是年轻的后浪早就跃跃欲试,不能有意义的活计,总让你一直罢占着,后浪也需要发展,也要有个舞台,要用这个船去渡今生的河。
“那要不,除了修志外,干其它的活计都行”,甚至想到当一个“扫地僧”,可转念一想,一个中年男子汉,遇到困难就躲,遇到不会的就跑,何以立身天地间。此时,著名诗人商震老师的话又在耳边响起:
一个诗人如果不能进步,就是一种堕落。一个诗人的一生就是和自己搏斗的一生,要不断地把昨天的自己打倒,站起一个今天的自己。不如此,就称不上是一个诗人。
诗人如是,一个修志人也应如此,要敢于和自己搏斗。再说又是一个党员,组织叫干啥就应该干啥。有很多事例证明,只要用心学习,外行也能变内行。毛主席有诗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时也会想到那个明末清初秀才谈迁,以一已之力,从公元1621年创稿《国榷》,到1645年完成编撰,即将问世。不料,书成之后的一个夜晚,全部书稿被人偷去,从28岁开始,25年的持续辛苦劳作竟成泡影。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意志坚强的谈迁,放声大哭,哭得该是怎样的撕心裂肺?沉寂两年后,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也不能去寻死觅活,他要好好地活着,他说“吾手尚在,宁已乎!”从1647年开始,又重新收集资料。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按照历史本来面目,秉笔直书,又经过十年艰苦努力,一部内容更加翔实,体例更加完备,一百多卷400多万字的《国榷》终于又重新问世。谈迁百感交集,赋诗一首:
往业倾颓尽,艰难涕泪余。
残编催白发,犹事数行书。
这首诗怎么读,横竖都是泪;这首诗,怎么吟,左右都是情,读这样的诗更多的是励志。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用一辈子写一本书,人生足矣。谈迁一生,他的精神还启示后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这时候,佩索阿的诗句会涌上来,足够让你发呆一下:
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暗夜
我爱你,就像两船交会时的相互热爱
有一种它们相互擦肩而过时感到的无法说清的惆怅和依恋
……
一个人需要的现实世界
作为最为深连思想的起点,是何等的小
二
歌德说过“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如果我还纠结下去,估计办事的时间也没有啦。
挑战面前,为啥不试试,又不是孤军奋战,况还有领导和一个团队支持。十多年来,为这个行业写了千篇小文章鼓与呼,用得最多的是形容词。看来,我得同形容词挥别一下,记得那天暮雨潇潇,我亦独倚阑干,勉强凑了一首诗《小别,形容词》:
感谢你,形容词
给予的喜怒哀乐
从此一别,互道珍重
亲,你也会被后来者爱上
而我,也会努力
去热爱动词和名词
相信有一天,重逢时
你,依旧是我最深爱的卿
我,依旧是你最痴情的粉丝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参加市里相关专业培训,抓紧补课补脑,打电话给全国同行和上海同行求教,兜圈子似的了解学习。有时,还到复旦大学去蹭学修志编鉴的专业课和讲座,偶尔醍醐灌顶一下。和编辑团队一起赴《咬文嚼字》杂志社参加学习沙龙,到辞书出版社,与做了20多年冷板凳的高级编辑们面对面学习,开了眼界,砥砺了内心。
与咬文嚼字出版社专家研讨沙龙
市志领导和专家语重心长、反复告诫,修志是一门“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工作,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一心一意地做好资料的采集、记录,并加以科学地汇编和记载,方能打造出精品。特别是认识上海第二轮修志中一大批主编和编辑,给予我这个后浪很多的指点、帮助。《港口志》《上海海洋大学志》《市政府志》等都是率先完成的志书,三位执行主编学问渊博,邀请来授课,皆倾囊相授,面授机宜,让我们少走弯路,使我们越干越有信心。思想苦闷和困难时候,信心胜过黄金呀。参加一段时间志书年鉴改稿后,偶得体会成一小诗《志文删改》:
虚心求教专家
攻坚在即路难攀,回首初心梦欲潸。
忽见昨宵删稿处,为谁偷得句斑斓?
无资料则无志鉴,无资料则句子无法斑斓。修志最大的困难还是收集资料。由于修志内容的时限长,涉及的很多单位,因改革多次搬家,每搬家一次,资料就丢掉一批。所幸的是,艰苦辛苦,舍得吃苦就不苦。每遇困难就用陆游的诗句去践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四年实践,与团队一起相互鼓劲,不怕坐冷板凳,不轻言放弃,跑遍了16个区县50多家单位、23个涉水涉海场馆,10多家图书馆、档案馆,访谈了近百位行业大咖,查找近万卷资料,形成几百万字的资料长编,真有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充实、扎实、厚实的感觉。此翻心境,唯用一首小诗《七律·修志编鉴》正解:
2017年四处收集资料
2017年3月和几位编辑赴元代水闸遗址查找资料
编辑到工程一线听专家介绍
莫言名利莫求财,四载初心志鉴来。
传道文章思简雅,会修句段是人才。
千河整治常看月,一海桑田待举杯。
百万书成当一醉,何愁妙笔不花开?
说到底,外行并不可怕,关键你要肯去吃份苦,肯去扑下基层,甚至孤身一人深入各类图书馆,或是借助其它工作去发掘参悟。“张颠见公孙大娘舞剑,从而笔势益振”。古人观舞姿而进书法,触类旁通。今人也可以从公文写作、新闻宣传、文学创作等中参悟,找到修志编鉴的一些好方法,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心头的那点甜可用诗人杨绣丽《甜芦粟》中诗句完美表达:
查找档案
修志编辑的剪辑本
甜蜜的方言
涌动岛屿的糖浆
涂抹在生活
任何一个角落
……
我学着你的样子
从这片湿润的土地
向天空举起自己的语言
……
让我再一次想起
你是我的一部分
也是太阳的一部分
三
诗人艾略特有句极美的诗:“我们终生探索,直到走至尽头才惊觉,物归初始,此境初识”。深入志海这四年,很多时候都是与过去的故事和人物相逢,让物归初始,悟得修志比写小说写新闻写诗歌难一点。后者灵感来啦,我是自己的主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当然,要写成《红楼梦》这样的名著更不容易,要不,曹雪芹一开卷就有一首哭出声来的泪目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修志是据事直陈,述而不论,只讲事实,不作评论。这种语言风格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读志书如此,修志书更如此。这里可以举一个著名诗人麦豆论诗的故事。一日晨,麦豆和朋友吃了一碗馄饨。对着碗里的馄饨说了两句话。第一句:一只皮薄肉多的馄饨;第二句:一只又香又好吃的馄饨。他点评说:就诗歌语言角度来讲,第一句显然更客观,是眼睛的语言,目击成言;第二句显得有些主观,是大脑的语言,是经验之谈。两种语言,我认为第一句的语言比第二句的略高一筹,严格一点讲,第一句的语言才是诗歌语言。由这点来看,诗歌的语言与志书的语言是相通的,“一只皮薄肉多的馄饨”更趋于志书的语言风格,更多的情况志书中如果写“一只馄饨”即可,不加形容词,客观之述,不做主观思维,修志要做得是对当时事物发展的一种准确再现,好与坏皆不用评说,读者自觉。
因修志需要,我需要访谈老同志,听他们回忆、讲故事,录用为口碑资料。这时才发现,很多句子的存在,真实地记录了前辈们奋斗辛劳的一生,可能是一件重要工作,上志书的句子恰是他们最美青春的脚注。这时,你会感觉,上志书的那些句子都是沉甸甸的、厚重的、有意义的,这或许就是“文以载道”吧,也是“道不远人”吧。
与老专家们一起讨论
修志的滋味,只有修过志的同志方可体会。修志大家章学诚说志书应“以博雅为事,以一字必有按据为归”。“无一字不无出处,无一事不无来历”,为践行这句话,这本志书已前前后后历时10年。初步统计,参编人员包括关心此志书的各级领导和专家,就达千人之多。仅我参与的四年间,编纂室前后就有十位老同志请缨参战。修志需要发挥全行业每一个人的功用,只有“各美其美”,发挥个体之长,才能最终“美美与共”,共享合力的效用。
编辑开会研讨
编辑认真整理照片
主编的带头和奉献也感染了整个团队,很多老同志和年轻人都全力投入,五加二、白加黑,要把过去耽搁的时间抢回来。有几次陪执行主编于国庆、中秋节假日加班时,我有感写了一首小律《修志“十老”赞》,向修志老同志致敬:
六十多年灿灿光,丹心修志不辞忙。
枫情热烈常驰骋,菊梦幽香正思量。
磊落箫韶添舞曲,珠玑词句入文章。
今朝问讯何人好,众友皆夸十老强。
“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写道:“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可能使其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使它们一无遗漏地、全面地、丰满地展示出来。”修志编鉴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美的历程的过程,没有持续的热情和韧劲是做不成的,在这样一个琳琅满目五色斑斓的新时代中,没有一点静功,也是做不成的。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有时候,需要吃苦不言苦。有人把修志看作苦役,但我觉得修志就是一个花园,你好像每天在花园里干活。轻轻地触摸那些句段,你把它们从档案资料中摘录、剥离出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梳理在一起,让它们形成一个脉络、规范和有序,更有趣的或许是你能从中洞见一些事物发展的端倪,甚至发现规律性的存在。这种感觉,可用米沃什《礼物》中的诗句来表述会更加贴切:
晨雾早早消散,我在院中劳动
成群蜂鸟流连在金银花丛
人世间我再也不需要别的事务
没有任何人值得我羡慕
遇到什么逆运,我都把它忘在一边
修志过程中,好心主编建议我这个文学爱好者,要认真写个仿古体“修志赋”。为帮助启发我,就定期发一些比较好的赋体文章参考,几位同仁也定期地对我进行温馨地日课敲打,水利作协的领导和同仁也多次约稿,让我写点修志编鉴体会之文。箭在弦上,命题作文,看来不写不行。修志上心,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境界。有无这样的追求,修志之味大异其趣。
四
有一日,阳光明媚, 92岁和88岁两位行业老专家受邀在修志推进会前即兴挥毫泼墨,他们都参与过第一轮修志,勉励第二轮修志工作者:不忘初心,志载百川;修志问道,上善若水。又一日,在某一次会议上,著名作家叶梅老师鼓励我说,修志是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还有一日,赴武汉到长江委修志办取经,《长江志》老主编石铭鼎、刘军等语重心长勉励。再一日,在上海国际诗歌节上,请著名诗人欧阳江河给我随身携带的《古文观止》一书签个大名,他说,修志也是一首诗呀。这一句话,点醒着我,让我醍醐灌顶,对呀,我要赶紧写一首诗,取名为《与修志相逢》:
92岁老专家胡昌新在内审现场挥毫寄语
人生难逢修一志
而我,恰与修志相逢
决不是一见钟情
只是因为,领导牵线
让我放弃一个爱
去试着爱一个还没有感觉的事业
狭路相逢
不想爱不行
不想牵手也不行
自愿五花大绑,把身和心都陷进去
只记得,庙里住持送资料的那天
才发现,修志就是修行
才明白,修志就是积功德
那些句子,就像经文,本身就存在
只是躲了起来,躲在档案馆柜子里,躲在岁月的深处
躲在一个个当事人奋斗的美好记忆里
我的任务就是去找到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踏遍千山万水,坚持千方百计,克服千难万难
终于找到存在
存在就是合理的
还算比较痴情、专一,一找就是四年
从1978年找起,找全了33年
然后把它们串起来,以时间为轴作经线
横排竖写,各就各位
它们聚在一起,成为作品传给后人
它们也因此相逢,喜极而泣
我呢,蓦然回首,句子们都整齐排列
朝我和同仁们大喊
编辑,注疏郎,辛苦啦
这首诗中提到的庙,是指位于虹口区下海庙。据史料记载,下海庙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那时候,从现在的东大名路至商丘路一带全是渔村。渔民出海打渔,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有这座小庙应运而生,成为上海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后来,这一带的地名也与此有关了。比如提篮桥就是渔民手提装着香烛的篮子,过桥去下海庙烧香而得名。
因修志需要该庙有关资料并核实,我也去过提篮桥,到庙里找过住持两次,都得到亲自接待,在圆满完城任务的同时,住持圣缘法师还勉励我们修志工作者,修志是为后人造福,功德无量,临走时还签名赠语,为治水管海事业祈福。从那时起,住持圣缘法师喜爱的一首诗,应该是她老师隆莲法师创作的一首诗,就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百读不厌:
是心作佛是心知,要在当前转念时。
一笑恩仇忘尔我,纤毫义利慎公私。
悬崖勒马机锋疾,履薄临深寸步危。
莫向顽空夸悟解,善观三业耐深思。
参悟这首诗,字字珠玑,透出好多的做事做人的道理。结合修志是公事,是公德,更要有一颗公而忘私的心。为了感谢住持对修志编鉴工作的支持和治水管海工作的祈福,我当时也凑韵一首《感恩赐福》,回赠:
蹉跎江海许多年,今见青山又见仙。
爱道堂中言空相,下海庙角悟诗禅。
炉熏细细心如水,竹日晖晖事似烟。
契阔死生修志鉴,行藏语默最超然。
五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十年终磨一剑。今出版之时,最能想起的是宋朝吴可那首很禅、很励志的诗《学诗》:
学诗浑若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好一个“等闲拈出便超然”,这不是坐冷板凳最形象最生动的写照吗?竹榻蒲团就是冷板凳呀。修志是立言,立言乃是三不朽事业之一,如果不花大量时间,不下足死功夫,怎么可能出不朽的作品。诺奖诗人迪伦在《时光慢慢流逝》诗中有很精湛唯美的描述:
不是没有理由搭一辆货车去小镇
不是没有理由再去那集市
也不是没有理由再来来回回
不是没有理由去每个地方
白日的时光静寂缓慢
我们注视着前方,努力不使之偏向
就像夏日的红玫瑰逐日盛开
时光静寂流逝,永不复返
“归来笑指梅花苞,春在枝头已十分”。不经然间,好像每个参与修志编鉴的人都有点“直待自家都了得”。修志编鉴不与“不自由”对抗,不为了“自由”失去自己,最终达到真正的自由境地。45岁受聘纂修《(光绪)山西通志》的杨笃,他曾一个人住在蔚州的城隍庙里,常常工作到鸡鸣天亮。冬天,寒风霜雪伴着冷砚孤灯,手指冻肿冻裂,血流到指甲上,仍然不肯停笔。大年三十之夜,他在城隍庙里写了一副对联,是修志人的生动写照:
满屋图书横古墨,
虚堂鬼神伴孤灯。
相比古人前贤修志,现在的修志创作条件要好上百倍,已不能同日而语。至少有电脑,冬夏有空调,绝不会出现“手指冻肿冻裂,血流到指甲上”的情况。处同样的岗位上,现代人如果有一份修志编鉴的工作,一想到今天所撰写的一字一句,以后就是后人了解和研究的历史鉴往知来的重要依据,能为后人赓续文脉,更应该百倍珍惜。
码字和改稿中,你仿佛能听到《简爱》中那句撞人心的话:“是我的精神在与你的精神对话”。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此时不妨耕耘一首小词《蝶恋花·四年修志》遣怀一下:
屈指四年期将近。不忘初心,但盼文章准。
修志情怀吹不尽。夜眠总被愁来引。
满眼鬓丝加几寸。已惯平常,少起牢骚恨。
莫道青春书一本。今朝写罢何人问?
今朝写罢何人问?回望四年修志之旅,志书是如何修成的?把平凡工作提炼成诗,是个不错的回答,节假日里,反复推敲,写了一首比较满意的小诗《七律·修志》:
三更灯火对繁星,案牍殷勤从未停。
校稿万山登万遍,编文千篓累千屏。
承担肩上方知重,慎选卷中堪为铭。
往事焉能如烟去,人生无愧写曾经。
六
修志编鉴之文,是不允许有抒情的。在修志即将功成之时,转换文体一下,作个小赋,抒个小情,也未尝不可。“即今休去即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此时,突然蹦出元朝石屋的《山居诗》: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枙子香。
这首诗读起来,好像很有禅味。读一遍还不过瘾,去查找作者的生平资料,发现石屋果然是一个得道的大禅师。梅子熟时,枙子花开时,修志即将结果时,就应该“只今只道只今句”。因为这个新时代,变化的故事已经太多,但令人尊敬的,终究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悔地坚守的故事。
只要人类创造历史,就必然有记录历史的需要。修志编鉴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记的艺术”一个重要载体,它会永不停息持续下去。曹丕觉得世个最不朽的事业是写文章传世,“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用这样话给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从事修志编鉴的人来说,也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情怀。
喜欢书法的人都喜欢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些句子让你着迷,让你情不自禁地读了又读,还不时遇境生情就会蹦出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做了四年修志编鉴工作,也可以临文嗟悼一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时间已过去了四年,事件是一本书即将大功告成,该有点文章或是诗章以记录。或许,“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修志编鉴赋
志风阑珊,鉴彩飘飏。唯见千湖星茫,更生万河荣光。勇捉历史之映象,敢继往者之梦想。君不见,滴水成湖波翻涌,串句得篇情昂扬。史海钩沉,喜见申城水沧浪。河长履职,新创治水靓模样。苏州河,滔滔兮为潇湘,一波神州之浩渺;黄浦江,煜煜乎胜霓裳,几咏日月之悠长。
人生韶华四载,入志苑嚼溢香。朝揽申城形胜,暮吟东海瀛疆。治水之歌,为翩翩墨客唱响;管海之言,把炯炯文窗照亮。看河边泣珠人,荣枯迭迭又逢春;听堤畔衔木鸟,倚伏翔翔再起航。欲为志苑觅知音,一腔块垒呼之欲出,曲水流觞。主编举旌,擂鼓彻空,焕魁星之璀璨;诸君辅弼,摇舟击棹,涉志海而徜徉。一行文字,无贵贱之离聚,五尺案头,免亲疏之抑扬。不褒不贬,不争不论,据事直陈,述而不张。字字有出处,事事见来源。瘦影寒消守高格,句句用得真呀,而不毁于誉;丹心花放秀佳作,字字求得准啊,而必证之强。秉虔诚作奉献,弘国粹为担当。献策出谋唯和唯睦,携卷同歌至慨至慷。
若夫求真几度吟圃,掬文稿推敲之匠心,撷珠琢玉难入眠;若夫酌句三看志坛,汲河湖清晏之灵气,湛露酿浆涉面广。成稿一百万字,绽蕊几千句芳。既播种兮,撒于大河小塘,又根植刻在海滩堤防。编者知忧劳,辑朋倡礼邦。伏豪兼笔讴歌时代,征集史料砥砺风霜;资治教化琴剑啸鸣,抖擞精神做嫁衣裳。国事家事天下事,挥于笔下;风声雨声世间声,收入文囊。
修志编鉴呼,力促文化之繁盛,共铸懋勋之辉煌。谋编设章兮,酌字斟词多醉美;编修纂辑兮,凝眸辨伪好传扬。修志编鉴者,甘淡泊、耐寂寞,守节操、勤思索,区区注疏,不求闻达于世,但求无愧于心。乐观进取、豁达峻朗,纵横列张、传承文脉,该是曲音绕梁呼?
嗟呼!红尘滚滚,志鉴汤汤。盛世修志,志载盛世。沉思历史,反映时代。修史之难,无出于志。甜酸苦辣时淡定,喜怨乐忧处寻常。回首峥嵘处,苦寻资料铿锵履印;远瞻迢递河,笑对风光旖旎沧桑。见未见之景物,思该思之疑题。美矣修志,放飞史家情怀,淋漓酣畅;壮哉编鉴,成就人生梦想,恣肆汪洋。乾坤转,星斗移,二十年修一志,风采依然承前启后;日暖起,民欢动,百万字成一书,清音雅制开来继往。